ISI数据库和SCI精选期刊和文章

ISI数据库和SCI精选期刊和文章

一、ISI数据库与SCI的选刊和录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提出《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张平凤[2](2019)在《明代异域全志考论》文中指出异域全志(即以国度或民族为单位进行罗列,总体描述异域状况的文献)是体现古代中国汉地对于异域认知的基础文献,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本文就现存四种明代异域全志——《异域志》、《臝虫录》、《异域图志》、《皇明海外诸夷志》的六个版本开展文献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发现它们都是同源的,彼此之间有着联系,也有着区别。现存明代异域全志诸书都发端于元末周致中《臝虫录》,并直接来源于明初朱权将《臝虫录》改编而成的《异域志》。全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前有绪言,后有结论,末为四种附录和参考文献。第一至四章分别讨论《异域志》、《臝虫录》、《异域图志》、《皇明海外诸夷志》,第五章综合讨论明代异域全志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异域志》新论”。《异域志》现存明正德二年(1507年)《艺海汇函》抄本一卷和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夷门广牍》刻本二卷,均是文字本,两本内容十分接近。《夷门广牍》本此书题署为元人周致中所纂是错误的,此书渊源于朱权《异域志》,但是距离朱权《异域志》的原貌已经非常远,经过了大量的文字改动,并且原书的图像全部略去了。《艺海汇函》本保存的静明子序,可以比较充分地说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周致中献书《赢虫录》给胡惟庸、洪武年间胡惟庸与开济为《臝虫录》作序跋,洪武建文之际朱权改编《臝虫录》为《异域志》的基本史实,是非常关键的史料。明清各种文献大量着录、引用《异域志》,说明《异域志》非常流行。但是有的内容和今本《异域志》相仿,有的内容却不见于今本《异域志》,说明还有别本《异域志》的存在,甚至还可以推测是一种图文本的《异域志》。第二章“《臝虫录》明刻本两种合论”。《臝虫录》现存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静德书堂刻本《新编京本臝虫录》二卷和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格致丛书》刻本《新刻臝虫录》四卷,均是图文本,两本文字和图像比较接近。明清文献着录、引用《臝虫录》的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文献多次引用,并且显示出内容更为丰富的《臝虫录》存在的可能。明代后期多种日用全书的《外夷门》有的写明了来源于《京本臝虫录》或《北京校正臝虫录》,应和现存《新编京本臝虫录》有所关联。而现存《新刻臝虫录》似乎有可能来自日用全书的《诸夷门》,不过此书却直接影响了明代后期知名的版画书《三才图会·人物》的异域部分。而《新编京本臝虫录》一类书籍以及包含《诸夷门》的日用全书的大量发行,则说明《臝虫录》在明代后期在大众社会的广泛流行,丝毫不亚于《异域志》。第三章“《异域图志》新考”。《异域图志》一卷,为图文本,现存明刻本,但是刊刻时代难以判断。此书相比其他的异域全志,多出来源于《文献通考》记载的中古时期中国文献记载的异域十三国;又多出附录《异域禽兽图》,与明初郑和下西洋以来异域禽兽的输入有关,反映着时代的新知,但是也包含着传统中国对于瑞兽的认知。《异域图志》不但增加了很多内容,而且文字的错误和图像的缺陷都比较明显,因此可以将此书的刊刻时代放置在明代后期。第四章“《皇明海外诸夷志》初探”。《皇明海外诸夷志》一卷,为文字本,现存明正德二年(1507年)《艺海汇函》抄本。这是一种尚未为学术界所关注的异域全志。此本的编排迥异于其他的异域全志,基本是按照条目文字数量的多寡按照先多后少的顺序编排的,显然是根据某种书籍改编而成。《艺海汇函》本《皇明海外诸夷志》的抄写年代较早,而其文本与《异域图志》十分接近,有助于说明《异域图志》有着较早的来源。明清之际朝鲜文献《泛海录》引录了《外夷志》,完全可以和《皇明海外诸夷志》对应,说明此书也曾有所传播。第五章“明代异域全志诸书关系析论”。现存《异域志》、《臝虫录》、《异域图志》、《皇明海外诸夷志》各书,都直接来源于明洪武建文之际朱权《异域志》。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可将现存各书区分为两组,《异域志》组和《臝虫录》组。《异域志》组包括《异域志》;《臝虫录》组包括《臝虫录》、《异域图志》、《皇明海外诸夷志》,更好地保留了朱权《异域志》的原来面貌。《臝虫录》组有着鲜明的“元代痕迹”,如使用泉州路、和宁路这类元代地名;保留着编纂过程中处理文献不当而带来的明显错误,如马(焉)耆国条中出现了拔汗那;大量因袭了《事林广记》的条目,如真腊国条等等。说明可以上溯到元末周致中《臝虫录》。而这些都不见于《异域志》组。现存异域全志还大量保留着“洪武痕迹”,如琉球太子入明朝太学读书在洪武二十九年,《元朝秘史》的翻译在洪武年间,明朝将元梁王后裔安置于郸罗(耽罗)在洪武二十五年,暹罗国名是在洪武年间之后的。以上种种说明可以上溯到洪武建文之际朱权《异域志》,而此类痕迹却颇有不见于《异域志》组的。此外,《异域志》组完全不见《臝虫录》组普遍见到的“应天府”的痕迹,应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之后有意识的删除。以上三方面都可以说明《异域志》组是经过较大改动的,与洪武建文之际朱权《异域志》差异较大。而朱权《异域志》的基本构成,大约就是现存各种异域全志显示的一百五十八国。至于周致中《臝虫录》的面貌,或许可以通过将朱权《异域志》中的“洪武痕迹”予以删除而大致得知。

郁文韬[3](2017)在《变宋化元 ——明代中后期绘画鉴藏取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文献考证,结合相关图像材料,对明代中后期绘画鉴藏的价值取向转变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以鉴藏史的研究视角,对明清时期主流绘画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明代中后期的鉴藏家,对宋元绘画的优劣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通过分析论辩双方的有关言论,可以发现争论的焦点是南宋院体画风与元代文人画风的优劣问题,其实质是画坛上浙派与吴派之争在鉴藏界的投射。与倪瓒、王蒙有密切交往的苏州文人,是元代文人画风在明初的主要支持者。但明代初期的苏州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受到种种抑制,使得这种审美趣味无法得到有效的对外传播,而只能作为地方传统获得继承与发展。苏州的政治、经济在明代中期全面恢复,为元代文人画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以吴宽和王鏊为代表的朝中苏州籍官员,积极宣传继承这一趣味传统的苏州文人画家,使苏州趣味在京城的部分高级官僚中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此后以文徵明为代表的苏州文人画家,由于无法继续通过政治途径获得有效支持,转而通过各种人情酬酢与经济活动,继续维持和扩大苏州趣味的影响力。但深度涉入市场交易,以及创作的高度商业化,令吴派后期画家逐渐与文人身份发生分离。其他地区受到苏州趣味影响的鉴藏家,趁势对苏州文人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为苏州趣味注入了强烈的价值倾向性,其日后的盛行和广泛接受,结束了鉴藏界关于风格取向问题的争论,最终促成了"变宋化元"的历史转变。

高红霞,李金梅,姜双林[4](2015)在《基于JCR Web对SCI收录昆虫学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SCI期刊引用报告JCR网络版(2014年7月30日)为依据,对其收录的89种昆虫学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89种期刊由26个国家、用4种语言出版,主要出版国是美国、英国、荷兰,主要语言是英语.JCR 2014年SCI收录昆虫学期刊89种,其中核心期刊41种,扩展期刊48种.平均年载文量87篇,平均被引频次1103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被引半衰期的平均值分别依次为1.298、0.24和6.5年.昆虫学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昆虫学科仍属于传统科学范畴.

张立伟[5](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姚嘉文[6](2013)在《我国寄生虫病领域国际合作与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探讨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国际合作与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以美国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平台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为数据源,检索2002-2012年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土源性蠕虫病、食源性蠕虫病等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或综述),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中国机构在SCIE数据库中的发文量、h指数、被引频次等指标,并依据发文量和h指数对机构学术影响力按病种进行排序。采用CiteSpace Ⅱ软件绘制科学知识网络图谱,对机构学术合作网络加以分析描述。在个体水平上,基于WOS数据库的文献产出对各病种领军人物的影响力和贡献进行分析评价;计算排名前列机构的h2指数;以38名高级研究者为对象,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探讨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国际合作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2002-2012年中国学者共发表1453篇有关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论文被SCIE数据库收录,占全球总量的5.2%。其中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土源性蠕虫病、食源性蠕虫病发文量分别为610、248、203、83、309篇,年增幅以血吸虫病和包虫病最大。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所)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依病种按发文量排序依次为第1、1、5、1、2位,按h指数排序依次为第1、2、6、1、1位,除包虫病外在国际学术网络中均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个体水平上,领军人物(SCIE-h指数)按病种依次为周晓农(17)、潘卫庆(9)、肖宁(13)、肖树华(10)、余新炳(11)。寄生虫病所的h2指数为7,即有7人(18.4%、7/38)的h指数iY7。协方差分析显示,国际伙伴数(F=81.75,P<0.0001)、国际项目数(F=22.81,P<0.0001)、国内项目数(F=7.30,P=0.0110)等指标对个体学术影响力的贡献最大。结论:与世界排名居前的研究机构相比,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科研机构无论是在被SCIE数据库收录文献量还是机构h指数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就名列前茅的寄生虫病所目前而言,血吸虫病领域在短期内有争取国际一流的可能性;包虫病防治研究虽然目前相对落后,但将在未来10年有可能成为国际领军团队。加强国际项目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寄生虫病领域机构和个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李爱群[7](2011)在《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文中指出国际化是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我国期刊国际化提出了1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部分优秀体育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关注,已形成了一支具备国际水平的审稿专家、作者队伍,体育期刊及编辑在编校规范、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支撑方面具备了一些条件,可以尝试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将中国的优秀体育科学成果推介到国际化的平台上,争取刊物被更多的国际着名检索系统收录,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

徐云[8](2010)在《再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以1999—2008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载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2008年刊发的372篇论文的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年代、半衰期、普赖斯指数、期刊自引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和水平。得出结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平均引文率高,研究的实力增强;引文涉猎范围广,但核心区效应不明显;引文类型多样,以图书为主;研究人员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需加强;文献知识更新速度慢,应引起文献收藏部门的注意。

郭毅,蔡秀娟[9](2009)在《学术论文应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文中研究表明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着录文后参考文献对读者、作者和论文的编辑出版单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学术论文对参考文献重视不够,表现在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偏少,引文时效较长;所引文献不符合文后参考文献着录原则和规范等方面。提高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着录的准确度要求编辑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引文意识;通过编辑引导作者,加强审稿专家把关参考文献环节,以标准化作为期刊评比的环节之一。

郭毅,蔡秀娟[10](2009)在《学术论文应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文中认为文后参考文献是为撰写或编辑论着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按规定,在各类型出版物中,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

二、ISI数据库与SCI的选刊和录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I数据库与SCI的选刊和录文(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明代异域全志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关于元明清时期中国汉地民众异域认知的探索
    一、元明清时期中国汉地民众异域认知问题的提出
    二、元明清日用全书异域部分的初步观察与明代异域全志重要性的揭示
    三、“异域”、“臝虫”与“诸夷”
    四、明代异域全志及相关文献研究史概述
    五、本文的基本框架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异域志》新论
    一、《异域志》的两种明代版本
    二、《四库全书总目》和《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的《异域志》提要主要源自《艺海汇函》本《异域志》的静明子序
    三、《艺海汇函》本《异域志》静明子序有关胡惟庸序等记载的可靠
    四、《艺海汇函》本《异域志》静明子序有关胡惟庸、开济、周致中三人记事的考察
    五、宁王朱权与《臝虫录》重编为《异域志》
    六、明清时期《异域志》的流传状况及明代别本《异域志》的揭示
第二章 《臝虫录》明刻本两种合论
    一、《赢虫录》明刻本两种
    二、明清时期《赢虫录》的流传
    三、《新刻赢虫录》新增条目分析
    四、《臝虫录》明刻本两种在明代的影响
第三章 《异域图志》新考
    一、关于剑桥大学藏本《异域图志》
    二、关于四库着录之天一阁藏本《异域图志》
    三、剑桥大学藏本《异域图志》新增十三国源自《文献通考》
    四、剑桥大学藏本《异域图志》附《异域禽兽图》与郑和下西洋
第四章《皇明海外诸夷志》初探
    一、《皇明海外诸夷志》孤本的保存与其主要内容和编排特点
    二、明清文献关于《皇明海外诸夷志》的零星记载
    三、明清之际朝鲜文献《泛海录》引《外夷志》“麻罗奴”发微
    四、《皇明海外诸夷志》与《异域图志》的比较及《皇明海外诸夷志》的价值举例
第五章 明代异域全志诸书关系析论
    一、现存明代异域全志诸书的共性
    二、《异域志》组和《臝虫录》组的初步区分
    三、《皇明海外诸夷志》和《异域图志》的归属与《异域志》组和《臝虫录》组的进一步区分
    四、《异域志》组和《臝虫录》组哪一组的面貌更为原始?
    五、《臝虫录》组是保留了元明之际《臝虫录》的面貌还是洪武建文之际《异域志》的面貌?
    六、明代异域全志诸书及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
结论: 明代的异域全志与明人的异域认知
    一、本文关于现存明代异域全志在文献学方面的基本认识
    二、明代异域全志展现的明人异域认知的基本特点
附录
    附录一 明代异域全志及相关文献条目对照表
    附录二 《皇明海外诸夷志》整理本
    附录四 明代彩绘本《重译图经》拾遗
参考文献

(3)变宋化元 ——明代中后期绘画鉴藏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
    第三节 几点说明
第一章 "宋元之争"
    第一节 "宋元之争"的表现
    第二节 "宋元之争"的实质
    第三节 "浙吴之争"
第二章 元代文人画风复兴的原因
    第一节 "乡先生"
    第二节 元代文人画风在明初的支持者
第三章 苏州趣味影响的政治途径
    第一节 苏州市隐的政治态度
    第二节 苏州趣味对京城高官的影响
    第三节 文徵明政治理想的破灭
第四章 苏州趣味影响的经济途径
    第一节 生计与应酬
    第二节 苏州文人画家与无锡华氏的书画鉴藏活动
    第三节 交易与声望
第五章 "具眼之争"
    第一节 苏州趣味的本地继承者
    第二节 文氏父子与项元汴
    第三节 集大成与立正统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5)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我国寄生虫病领域国际合作与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5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评价
    1 前言
    2 内容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际合作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
    1 前言
    2 内容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附录1 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践
    附录2 寄生虫病所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情况调查表
    附录3 发表的论文复印件
致谢

(7)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2 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共性特征与标准
3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已具备的内外部条件
    3.1 我国部分优秀体育科研成果已得到国际关注
    3.2 有走向国际的期刊的办刊经验可供借鉴
    3.3 国内已有一支具备国际水平的审稿专家、作者队伍
    3.4 数字化、网络化为期刊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4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探索
    4.1 少数实力较强的期刊先尝试国际化
    4.2 语种问题
    4.3 期刊编辑规范
    4.4 期刊发文类型、编委会与作者队伍构成
    4.5 期刊经营和发行方式
    4.6 争取被更多国际着名检索系统收录
    4.7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要有实现国际化的阶段性准备
5 小结

(8)再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以1999—2008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载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统计与分析
    (一) 引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二) 引文语种的统计与分析
    (三) 引文的年代统计和分析
    (四) 引文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1. 引文的类型分布
        2. 引文类型的种数分布与利用
        3. 被引图书分析
        4. 被引期刊分析
        5. 被引报纸分析
        6. 其他类型分析
    (五) 作者合着率分析
三 结论

(9)学术论文应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论文准确着录参考文献的重要作用
2 国内学术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着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偏少,引文时效较长。
    2.2 所引文献不符合文后参考文献着录原则和规范。
3 提高文后参考文献着录准确度的措施
    3.1 提高编辑的引文意识,组织编辑认真学习着录规范。
    3.2 加强审稿专家对参考文献把关作用。
    3.3 以标准化作为评比期刊质量的依据之一。

(10)学术论文应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论文准确着录参考文献的重要作用
    1. 准确着录参考文献体现出对他人着作权的尊重和保护, 事关学术诚信
    2. 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的科研水平, 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迅速审稿
    3. 便于文献检索, 与读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4. 通过引文分析能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有利于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5. 具有网络链接功能
二、国内学术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着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偏少, 引文时效较长
    2. 所引文献不符合文后参考文献着录原则和规范
三、提高文后参考文献着录准确度的措施
    1. 提高编辑的引文意识, 组织编辑认真学习着录规范
    2. 培养作者的引文意识, 加强审稿专家把关环节
    3. 以标准化作为评比期刊质量的依据之一

四、ISI数据库与SCI的选刊和录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2]明代异域全志考论[D]. 张平凤. 南京大学, 2019(12)
  • [3]变宋化元 ——明代中后期绘画鉴藏取向研究[D]. 郁文韬.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4]基于JCR Web对SCI收录昆虫学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J]. 高红霞,李金梅,姜双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
  • [5]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我国寄生虫病领域国际合作与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初探[D]. 姚嘉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12)
  • [7]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 李爱群.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2)
  • [8]再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以1999—2008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载文为例[J]. 徐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0(02)
  • [9]学术论文应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J]. 郭毅,蔡秀娟.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0]学术论文应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J]. 郭毅,蔡秀娟. 出版与印刷, 2009(01)

标签:;  ;  ;  ;  ;  

ISI数据库和SCI精选期刊和文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