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樊天瑜[1](2021)在《A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黄子轩[2](2021)在《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稳中求进的稳扎稳打时期,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个人除了原本的储蓄消费之外,寻求贷款的方式进行相关消费,在此过程中,信贷量快速提升,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提出的积极的政策,如近年来国家持续的刺激性支出,也致使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个人消费贷产品。更多的银行开始在发展过程中调整传统的业务结构,降低传统的存款盈利业务,更多的开展消费信贷产品,以其低成本优势,为银行获取更多的利润回报。个人消费信贷服务过程中,所引发的风险也作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性问题摆在了国内商业银行服务业面前。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国内不同的银行单位针对信贷业务进行了调整,结合国家的鼓励性政策开设了针对个人消费需求的信用贷款业务,通过新业务的开设,有力的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为银行找到了新的赢利点,与此同时,也使得银行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户储备来应对市场竞争压力。但是在业务开展上,国内在此方面发展时间较晚,所以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滞后,致使银行业务人员业务操作过程会带来很多风险,随着这些风险隐患给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学术界及行业都加强了对此方面风险管理控制的研究,以此来提高相关抗风险能力。本文以相关理论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文献研究为研究基础,以RZ商业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商业银行与个人之间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管理风险以及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经过分析发现我国相关信贷产品的发展态势良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提供的信贷产品销售量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发现国内银行机构在针对个人消费贷展开风险排查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个人信用风险的把关,实现风险管理的制度化与体系化建设,针对操作管理风险时,要规范银行机构在开展个人消费贷业务方面进行的流程操作,提升员工的业务综合能力,从信贷人员入手,实施客户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对信贷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与要求,建立专业的人才梯队助力银行业务的稳定展开,借助国家立法加强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利用多方资源建立体系防范市场风险,调整利率方式,应对利率变化,针对国家政策风险,更要做到关注政策变更,规避政策风险。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能够助推学术界对这些情况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并有效指导银行业务实践的有力展开,具有较高的价值。
朱雅丽[3](2020)在《X农商银行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消费升级”、“普惠金融”等概念的引导,消费金融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超前消费”开始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使得消费信贷市场迎来蓬勃发展的阶段。无论是经济结构中对消费的倚仗,还是政策层面的正向引导和鼓励,消费信贷市场都有着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本文在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X农商银行为研究对象,对该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该行未来的业务发展有所帮助。通过对X农商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信用风险管理的运营效率不高、贷后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不够等。为了提高该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选取了个人客户的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每月收入水平、职业情况、贷款期限以及授信额度作为研究变量,以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对优质客户以及高风险客户进行高效识别,利用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业务风险的事前防范,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对该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改进。本文最后一章对全文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几点结论:一是X农商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营效率不高;二是高效的识别风险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可以量化信用风险,提高信用风险的识别效率,根据模型结果可以得出信用评分大于400分的样本为优质客户,评分区间居于【350、400】之间的样本定为履约不确定组,评分低于350分的样本为劣质客户;三是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并非是孤立的,为了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该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上进行优化,在贷前、贷中、贷后环节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才能将信用评分模型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以点带面,从银行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农商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建议。
刘志峰[4](2020)在《基于客户群特征的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长,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产品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信贷需求促进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消费信贷的违约率不断增高,对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是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建立科学系统的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次本文以农行滨州分行为研究对象,基于客户群及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介绍了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客户的分类管理情况和不同客户群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识别机制及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最后以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贷款存量客户为样本,选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供养人口数、家庭月收入、户籍和收入还贷比九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个人消费贷款违约的因素,然后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郭从兵[5](2020)在《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个人消费市场也展现出一幅蓬勃景象,个人信贷和消费信贷的业务在不断的增加,这让商业银行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会,也让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因为个人消费特征和企业组织的消费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以前的研究中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的方式在个人贷款信贷中并不合适。所以,本次研究将选择M银行C支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个人贷款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情况,针对该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价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M银行C支行坐立于深圳市龙岗区,是一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商业银行支行,积极发挥银行业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和间接影响力,把“竭诚为市民与企事业单位提供最优质金融服务”作为服务宗旨,打造了财富账号、一卡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优质产品,为顾客提供存款、贷款、结算业务、票据贴现等业务。C支行为在个人贷款业务市场争夺更多的利益,一直致力于个人贷款业务的开发与投入。但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屡屡碰壁。本文通过对C支行的实地调研,并查阅国内外研究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就M银行C支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案展开了研究,发现C支行在个人贷款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信贷客户经理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社会信用基础缺失等问题,遭遇到多种类型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致使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受到影响与制约,通过以M银行C支行的个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情况作为分析的基础,利用了问卷法来辨别该支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并进行整理和研究。根据专家打分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来整理风险因素,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风险识别清单。另外,本次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该支行的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建设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系统,对于所有指数的权重值进行了计算,按综合权重进行了排序。基于以上对M银行C支行的风险评价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个人贷款业务各环境风险管理、加强个人贷款借款人的审查管理、健全M银行C支行内部管理机制和运用法律构筑风险防范的壁垒四项对策与建议。
王大超[6](2020)在《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工商银行D分行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在近20年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中,工商银行D分行经营成绩非凡,在D区域内占有比较高的市场份额。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贷市场逐渐放开,中小银行不断涌入,导致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在全国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产业重心发生转移和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商业银行全新拓展其个人贷款提供了新契机。然而,随着此类业务广泛普及,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工行D分行能否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更好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首先,本文通过查询国内外关于个人信贷业务营销及管理领域的研究资料,立足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现状,运用五力模型、PEST分析方法,分析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现代业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其次,通过对D分行现存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策略及现有发展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方案。最后,从风险、人力、管理系统、文化四方面探讨保障措施,以寻找新的增长点来适应新的形势。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本文的研究,制定了适应工商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营销策略,为工商银行D分行抢占个人信贷市场找寻合适的政策及方法,对其他商业银行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类似业务具有相同的参考价值。
闫欢[7](2020)在《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自从我国经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加入WTO,对国内金融产业带来巨大挑战,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信贷风险是银行风险的首要风险,信贷管理水平直接关乎银行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既缺乏健全的信贷风险管控体系,在信贷风险损失补偿制度上也存在较大的欠缺与不足,这必然会提高JT银行NKU支行的信贷风险发生率,无法从源头扼杀信贷风险的产生,进而严重制约JT银行NKU支行的健康长远发展。本文将JT银行NKU支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预期成果;其次逐一介绍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作为本文写作的理论支撑;然后介绍了JT银行NKU支行的相关信息以及有关信贷管理的现行模式;同时对于JT银行信贷管理现存问题和风险因素予以深入挖掘。相较于国外先进银行而言,JT银行NKU支行信贷管理较为滞后,在信贷信息披露审查、损失补偿、信贷风险识别和分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基于上述背景主要从银行信贷管理的内部与外部风险分别进行分析,同时针对JT银行NKU支行存在的信贷管理风险提出解决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并完善信贷资产结构、了解并掌握客户信息、营造良好的信贷文化外部环境、强化信贷人员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于杰[8](2020)在《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带动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如何识别风险、有效化解风险,提升风险控制水平,从而减少商业银行风险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以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个配套指引(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发现:该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风险评估不够深入、量化水平仍需提高、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以及缺乏会计监督机制等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时选取借款人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单位性质、月收入、职务、贷款金额和用途、还款方式等九项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及相应的评估体系,对其风险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月收入、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这三个指标对风险评估影响较大,在个贷业务风险控制中是值得关注的三个重要因素这一结论。针对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诊断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全面、及时的进行风险评估、持续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升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水平的对策,这对于加强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的风险管控、促进资产健康经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提供借鉴。
张蕊[9](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吴亚昊[10](2020)在《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呈现腾飞式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作为银行经营的三大核心:零售业务、对公业务、金融市场,曾经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业务,由于受到金融脱媒、利差收窄和不良率攀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零售业务逐渐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引擎,国内领先银行已意识到转型的迫切性,逐步提高零售业务的占比。作为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也抢抓市场机遇,在零售改革的道路上探索,自2013年以来个人信贷业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与此同时个人信贷不良率的不断上升让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对个贷业务如何发展陷入了沉思。因此,如何在业务扩张中控风险,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新的业务领域中拓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是该行在将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对个人信贷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回顾,借鉴国内外学者及先进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成功举措,以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为研究对象,对其个人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相关理论与模型,通过风险量化、风险分散、风险控制等思路确定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具体内容,改进方案不仅对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对同业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2)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消费信贷研究 |
1.2.2 消费贷款风险研究 |
1.2.3 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
1.2.4 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个人消费信贷概述 |
2.1.1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定义 |
2.1.2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特点 |
2.1.3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总体分类 |
2.1.4 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比较 |
2.2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概述 |
2.2.1 信贷风险的概念 |
2.2.2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概念 |
2.2.3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类型 |
2.3 风险管理相关概述 |
2.3.1 风险管理概念 |
2.3.2 风险管理模式 |
2.3.3 风险管理经验 |
2.4 消费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生命周期理论 |
2.4.3 预期收入理论 |
2.4.4 信用脆弱理论 |
3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
3.1.1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整体发展态势 |
3.1.2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
3.1.3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渗透率仍较低 |
3.1.4 互联网平台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层出不穷 |
3.1.5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2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现状 |
3.2.1 RZ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2.2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关部门 |
3.2.3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流程 |
3.2.4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
3.2.5 RZ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及规模状况 |
3.3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3.1 部门构成与人员配置现状 |
3.3.2 传统业务的流程控制的现状 |
3.3.3 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现状 |
4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识别与成因分析 |
4.1 RZ商业银行外部的客户信用风险 |
4.1.1 进行贷款的个人收入风险 |
4.1.2 不法个人非正常融资违约风险 |
4.1.3 通货膨胀引起购买力风险 |
4.2 RZ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管理风险 |
4.2.1 RZ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
4.2.2 RZ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
4.3 RZ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风险 |
4.3.1 利率变动风险 |
4.3.2 国家政策风险 |
4.4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
4.4.1 RZ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 |
4.4.2 RZ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 |
4.4.3 RZ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成因 |
5 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方案设计 |
5.1 加强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立法减少信用风险 |
5.1.1 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5.1.2 完善个人信贷监管法律法规 |
5.1.3 制定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管理及考核办法 |
5.1.4 加强内部管控措施,制定违规处理管理制度 |
5.2 进一步优化操作管理机制减少操作管理风险 |
5.2.1 完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操作管理规范 |
5.2.2 建立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3 利用多方资源建立体系防范市场变动风险 |
5.3.1 调整利率方式,应对利率变化 |
5.3.2 关注政策变更,规避政策风险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X农商银行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
2.2 消费信贷信用风险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X农商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 |
3.1 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概况 |
3.2 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控情况 |
3.3 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 |
4.1 建立评分模型的背景 |
4.2 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
4.3 X农商银行信用评分模型的建立 |
4.4 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客户群特征的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客户群与客户群特征 |
2.2 个人信用与信用风险 |
2.3 个人消费信贷及其风险 |
2.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商业银行贷前风险控制的内容 |
3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及风险管理现状 |
3.1 农行滨州分行简介 |
3.2 农行滨州分行分行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介绍 |
3.3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客户群及其风险现状 |
3.4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客户群分类管理 |
4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识别机制及存在问题 |
4.1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识别机制 |
4.2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5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
5.1 数据处理 |
5.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
6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
6.1 加强个人消费信贷贷前管理团队建设 |
6.2 完善个人消费信贷贷前管理的内部环境 |
6.3 优化个人消费信贷贷前管理的手段 |
6.4 建立基于客户群特征的个人消费信贷自动审批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个人信贷相关概念和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个人信贷相关概念 |
一、个人信贷定义 |
二、个人信贷分类 |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一、风险管理流程 |
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三、风险资产管理理论 |
第三节 个人贷款业务信用评价方法 |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 |
二、FICO信用评分法 |
三、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及其风险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概况 |
一、M银行C支行概况 |
二、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
第二节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现状 |
一、M银行C支行的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流程 |
二、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的风险种类 |
三、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影响因素 |
四、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方法与指标 |
第三节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二、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基本步骤 |
一、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二、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计算个人贷款业务各指标权重 |
四、数据处理 |
五、构建模糊矩阵 |
六、模糊评价计算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各风险指标的绝对权重的排序 |
二、新风险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分析 |
第五章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完善个人贷款业务各环节风险管理 |
一、贷前环节的风险管理 |
二、贷中环节的风险管理 |
三、贷后环节的风险管理 |
第二节 加强个人贷款借款人的审查管理 |
一、对个人贷款借款人身份证件的合法审查 |
二、对个人贷款借款人合法性的审查 |
三、对个人贷款借款人合规的审查 |
四、对个人贷款借款人的分类管理 |
第三节 健全M银行C支行内部管理机制 |
一、提升信贷人员个贷风险管理能力 |
二、充分发挥公司内部组织监督管理作用 |
三、完善与明确内部各组织管理责任 |
四、落实个人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
第四节 运用法律构筑风险防范的壁垒 |
一、学习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
二、个人信贷合同的风险管理 |
三、充分利用物权法,加大担保抵押力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概述 |
2.1 个人信贷业务相关概念 |
2.1.1 个人信贷业务分类 |
2.1.2 个人信贷业务特点 |
2.1.3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性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管理模式创新理论 |
2.2.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 |
2.3 相关方法 |
2.3.1 五力模型分析 |
2.3.2 PEST模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工商银行D分行整体概况 |
3.2 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2.1 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
3.2.2 中国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3 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现有发展策略 |
3.3.1 经营模式方面 |
3.3.2 品牌建设方面 |
3.3.3 个人信贷产品发展方面 |
3.3.4 销售渠道方面 |
3.3.5 风险管理方面 |
3.4 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五力模型分析 |
3.4.1 行业内竞争情况 |
3.4.2 潜在的进入者 |
3.4.3 买方议价能力 |
3.4.4 卖方议价能力 |
3.4.5 替代品的威胁 |
3.5 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PEST分析 |
3.5.1 政治环境分析 |
3.5.2 经济环境分析 |
3.5.3 社会环境分析 |
3.5.4 技术环境分析 |
3.6 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现有发展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3.6.1 经营模式落后 |
3.6.2 品牌推广力度有限 |
3.6.3 个人信贷产品发展不平衡且缺乏创新 |
3.6.4 营销管理不到位 |
3.6.5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策略优化 |
4.1 优化经营模式 |
4.2 品牌管理策略优化 |
4.2.1 加强品牌塑造及推广 |
4.2.2 建立品牌管理机制 |
4.3 产品发展策略优化 |
4.3.1 优化个人贷款产品结构 |
4.3.2 建立完善的内部创新体系 |
4.3.3 加强产品创新 |
4.4 销售渠道策略优化 |
4.4.1 实行产品差异化营销 |
4.4.2 拓宽营销渠道 |
4.5 风险管理策略优化 |
4.5.1 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
4.5.2 加强人员合规教育 |
4.6 信贷体制建设策略优化 |
4.6.1 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
4.6.2 健全个人信贷担保机制 |
4.6.3 建立个人信贷保险制度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
5.1 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措施 |
5.1.1 加强对银行业风险的研究 |
5.1.2 严防日常工作中的操作风险 |
5.2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5.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 |
5.2.2 构建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的培训体系 |
5.2.3 拓宽人员选拔晋升渠道 |
5.2.4 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 |
5.2.5 完善员工考核和奖励机制 |
5.3 制度保障措施 |
5.4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
5.4.1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
5.4.2 要自觉实践企业文化 |
5.4.3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体制创新有机结合 |
5.5 技术支持保障措施 |
5.5.1 依托金融科技升级按揭服务模式 |
5.5.2 推广信贷档案管理智能化系统 |
5.5.3 利用信贷大数据创新提升风险监控手段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信贷风险的理论概述 |
2.1.1 信贷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
2.1.2 信贷风险分类的诱发原因 |
2.1.3 信贷风险控制及信贷风险控制环节 |
2.2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全面风险控制理论 |
3 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JT银行NKU支行概况 |
3.2 JT银行NKU支行信贷业务现状 |
3.3 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依托的制度及方法 |
3.4 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够严密 |
3.4.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存在不足 |
3.4.3 风险管理客户信息披露审查不严谨 |
3.4.4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
3.4.5 信贷风险分析方法有缺陷 |
3.4.6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
4 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
4.1 外部因素 |
4.1.1 经济下行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
4.1.2 民间借贷逐利背后隐藏贷款违规使用风险 |
4.2 内部因素 |
4.2.1 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
4.2.2 缺乏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
4.2.3 信贷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 |
4.2.4 内部评级起步太晚 |
5 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
5.1 信贷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
5.2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容及流程 |
5.3 信贷风险的贷前评估机制 |
5.3.1 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准确把握净稳定资金比 |
5.3.2 加强客户信息披露审查,全面把握客户情况 |
5.3.3 加强客户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
5.3.3.1 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立 |
5.3.3.2 信贷风险评级的方法 |
5.3.3.3 采用 RAROC 模型评价 JT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
5.4 信贷风险的贷中控制机制 |
5.4.1 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大信贷资金监管 |
5.4.2 尝试多种担保途径 |
5.4.3 建立贷款独立尽职调查制度 |
5.4.4 构建问责审批制度 |
5.5 信贷风险的贷后补偿机制 |
5.5.1 完善自由资本金补充渠道 |
5.5.2 完善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制度 |
6 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组织领导 |
6.1.1 建立健全、稳定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6.1.2 创新消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结构 |
6.2 健全规章制度 |
6.2.1 风险客户名单制管理 |
6.2.2 风险客户集中摸排预警机制 |
6.3 强化员工队伍建设 |
6.3.1 营造信贷文化氛围,增强员工责任心 |
6.3.2 加强客户经理风险管理意识 |
6.3.3 充实信贷业务后台管理人员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相关概述 |
2.1.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定义 |
2.1.2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种类 |
2.1.3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特征 |
2.2 个人信贷业务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预期收入理论 |
2.2.2 信用脆弱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理论框架 |
2.3.1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
2.3.2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
2.3.3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2.3.4 内部控制三个配套指引 |
3 国内外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3.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
3.1.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3.1.2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
3.2 境外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
3.2.1 美国管理模式 |
3.2.2 德国管理模式 |
3.2.3 中国香港管理模式 |
3.3 国内外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比较 |
4 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诊断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4.2.1 控制环境方面 |
4.2.2 风险评估方面 |
4.2.3 控制活动方面 |
4.2.4 信息与沟通方面 |
4.2.5 监督方面 |
4.3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3.1 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
4.3.2 风险评估不够深入,量化水平仍需提高 |
4.3.3 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 |
4.3.4 信息系统滞后,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 |
4.3.5 缺乏会计监督机制 |
4.4 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控制环境 |
4.4.2 外部风险 |
5 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 |
5.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评估内容 |
5.1.1 借款人还款能力要素 |
5.1.2 借款人借款用途及道德风险分析 |
5.1.3 借款人还款能力及贷款保障评估 |
5.2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方法 |
5.2.1 风险评估方法 |
5.2.2 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
5.3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5.3.1 样本选取与分析 |
5.3.2 样本同质性信度检验 |
5.3.3 选取指标与风险相关性分析 |
5.3.4 模型构建 |
6 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策略 |
6.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
6.1.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1.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 |
6.2 全面、及时的进行风险评估 |
6.3 持续加强业务流程管理 |
6.4 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
6.5 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
3.1.1 利率市场化 |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
3.3 本章小结 |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
4.1 直接信用风险 |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
4.2 间接信用风险 |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
5.2 研究设计 |
5.2.1 变量设计 |
5.2.2 模型设计 |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2 研究设计 |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2 研究设计 |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7.2 研究设计 |
7.2.1 变量设计 |
7.2.2 模型设计 |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
7.3.1 描述性统计 |
7.3.2 相关性分析 |
7.3.3 回归分析 |
7.3.4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
8.2 研究设计 |
8.2.1 变量设计 |
8.2.2 模型设计 |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
8.3.1 描述性统计 |
8.3.2 相关性分析 |
8.3.3 多元回归分析 |
8.3.4 稳健性检验 |
8.4 本章小结 |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9.2 研究设计 |
9.2.1 变量设计 |
9.2.2 模型设计 |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
9.3.1 描述性统计 |
9.3.2 相关性分析 |
9.3.3 面板回归分析 |
9.3.4 稳健性检验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对策建议 |
10.2.1 政府层面 |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业务概述及相关理论 |
2.1.1 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
2.1.2 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 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1 国内发展现状 |
2.2.2 国外发展现状 |
2.3 个人信贷风险国内外研究情况 |
2.3.1 国外研究情况 |
2.3.2 国内研究情况 |
2.3.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1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业务情况 |
3.1.3 财务情况 |
3.1.4 员工情况 |
3.2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个贷风险管理架构 |
3.2.2 个贷风险管理状况 |
3.2.3 个贷风险管控措施 |
3.3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个贷结构不合理集中度风险高 |
3.3.2 同业市场竞争力弱 |
3.3.3 农户贷款评级不合理 |
3.3.4 风险管理工具不先进 |
3.3.5 风险机制不健全 |
3.4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缺乏导向性管理战略且管理手段单一 |
3.4.2 系统不完善且风险指标不量化 |
3.4.3 缺乏业务创新意识与举措 |
3.4.4 产品制度不完善且奖惩追责不科学 |
3.4.5 人员结构不合理 |
第四章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改进方案 |
4.1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
4.1.1 建立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 |
4.1.2 严守风险底线压不良 |
4.1.3 业务创新调整个贷结构 |
4.1.4 科学量化考核指标与权重 |
4.2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原则 |
4.2.1 全流程管理原则 |
4.2.2 分类管理原则 |
4.2.3 优化结构原则 |
4.2.4 风险控制原则 |
4.3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改进方案内容 |
4.3.1 改进经济资本管理调整产品结构 |
4.3.2 区分定价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
4.3.3 改进农户评分卡的评价体系 |
4.3.4 业务创新分散集中度风险 |
4.3.5 完善系统优化风险监测 |
4.3.6 构建科学有效的长效治理机制 |
第五章 改进方案的评价与实施保障 |
5.1 优化前后风险管理模式的对比评价 |
5.1.1 管理方面 |
5.1.2 操作方面 |
5.1.3 机制方面 |
5.1.4 风险体系方面 |
5.2 实施保障 |
5.2.1 国家法律层面的完善 |
5.2.2 二代征信系统的上线与运用 |
5.2.3 金融科技的支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图目录 |
附录 B 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A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D]. 樊天瑜. 兰州大学, 2021
- [2]RZ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黄子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X农商银行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朱雅丽. 中山大学, 2020(04)
- [4]基于客户群特征的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刘志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5]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研究[D]. 郭从兵.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6]工商银行D分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策略优化研究[D]. 王大超. 燕山大学, 2020(06)
- [7]JT银行NKU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闫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农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 于杰. 新疆大学, 2020(06)
- [9]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10]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 吴亚昊.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