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科医师培训园地 瓣膜病的抗栓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1](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认为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 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1, 2, 3]。(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2](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文中认为一、概述(一)定义[1, 2, 3]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不足,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临床上表现为突发局灶或弥散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上形成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24 h之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包括症状、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3](2021)在《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与糖尿病共病现状十分严峻,而此类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却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近几年,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心血管结局临床试验证实两类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显着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在此背景下,欧美相继发布了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相关指南,对糖尿病伴心血管高风险或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进行了全面更新。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发起撰写该共识,旨在为我国心血管及内分泌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临床实践指导意见。该共识以降低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为宗旨、以综合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为核心内容、以最新国际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为核心依据,致力于推动血糖管理新模式在我国心血管代谢领域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综合管理水平。
张华建[4](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刘成志[5](2021)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梗死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攀升,成为国内甚至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较之前有逐渐升高趋势,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负担极为严重。目前对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多是老年患者,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研究较少,并且对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病因分型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也不充分。目的通过对脑梗死病例的收集,研究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和复发率。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病例共43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90岁),并采集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TOAST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肥胖、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对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青年组与老年组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对比中青年脑梗死以LAA为主(31.0%),其他依次为SAA(22.5%)、SOE(16.3%)、SUE(15.8%)、CE(14.4%)。老年组梗死以LAA为主,占36.9%,其他依次为CE(29.9%)、SAA(14.2%)、SOE(10.3%)、SUE(8.7%)。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SAA(22.5%)、SOE(16.3%)、SUE(15.8%)比例较高,LAA(31.0%)、CE(29.9%)比例较低(X2=23.82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与老年组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性与中青年组女性患者相比较,男性吸烟(76.9%)、饮酒(39.5%)比例高于女性(χ2=1375.408、3694.279,P=0.000、0.000),肥胖(10.3%)比例低于女性(χ2=2069.63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相比女性患者,男性吸烟(76.9%)、饮酒(76.9%)比例高于女性(χ2=85.642、29.999,P=0.000、0.000),房颤(76.9%)比例低于女性(χ2=4.921,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中青年与老年影响因素差异性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患者吸烟(42.4%)、饮酒(23.7%)比例较高(χ2=6.341、9.009,P=0.012、0.003),高血压(54.8%)、冠心病(9.6%)、房颤(0.6%)、颈动脉斑块(57.6%)比例较低(χ2=5.846、8.756、4.669、12.655,P=0.016、0.003、0.03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影响因素相关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0.436、1.518、2.162、1.931,P=0.001、0.044、0.013、0.002)。结论1.不同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不同,但均以LAA占比最高。2.吸烟、饮酒是中青年患者重要影响因素,高血压、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重要影响因素;且男性人群吸烟、饮酒比例均高于女性。3.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白颖,王建旗,史旭波,周震,张弨[6](2021)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1—6月收治39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抗凝治疗分为非抗凝组(169例)和抗凝组(221例)。比较2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付费方式、入住心血管科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心房颤动类型、CHA2DS2-VASc评分和卒中风险、HAS-BLED评分和出血风险、合并疾病、住院期间治疗及用药情况和肌酐清除率。结果抗凝组221例患者中应用华法林60例(27.1%)、达比加群酯119例(53.8%)、利伐沙班42例(19.0%)。抗凝组入住心血管科比例、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持续性心房颤动分型、卒中评分中危、合并高脂血症、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比例,行射频消融术、合并使用胺碘酮、地高辛、质子泵抑制剂,肌酐清除率> 60 ml/min比例高于非抗凝组,而应用1或2种抗血小板药物,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癌症、感染性疾病、低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使用抗感染药物、激素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以及肌酐清除率<15 ml/min比例均低于非抗凝组(均P <0.05)。心房颤动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率为56.9%(214/376),抗血小板治疗率为30.9%(116/376),无任何抗栓治疗率为12.2%(46/376)。高危组110例患者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危组3例替代抗凝治疗为治疗不当。卒中风险低危组2例(0.5%)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为过度治疗。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目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率与指南推荐存在一定差距。纠正可干预因素、定期动态评估血栓栓塞风险及出血风险,加强非心血管科医师专业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率,降低血栓栓塞风险。
郭成[7](2020)在《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并完成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评估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9个月相比是否会降低这类患者出血的风险及氯吡格雷单药治疗9个月预防缺血事件的作用是否非劣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为老年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接受新一代DES并完成DAPT治疗12个月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65岁)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DAPT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日维持剂量,持续9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9个月随访期间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1、本研究入组154例置入新一代DES的老年(≥65岁)ACS患者,即氯吡格雷组72例、DAPT组8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及PCI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2、随访9个月期间,氯吡格雷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7例(9.7%)[大出血1例(1.4%)、轻微出血6例(8.3%)];DAPT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9例(23.2%)[大出血0例(0%)、轻微出血19例(23.2%)]。两组患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与DAPT组相比,氯吡格雷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没有患者因为岀血事件改变既定抗血小板策略。3、随访9个月,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显着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9个月,氯吡格雷组和DAPT组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结论: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行DAPT治疗12个月后采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DAPT治疗9个月(延长DAPT)的比较:一、延长DAPT明显增加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但大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二、延长DAPT导致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提前。三、与延长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不增加缺血风险。
郑也[8](2020)在《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华法林是目前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MHVR)患者术后应用最广泛且有效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因此患者出院后需要常规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以监测患者对抗凝治疗的反应,并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以维持稳定抗凝作用。尽管维持INR的稳定很重要,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证明何种术后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抗凝治疗质量、减少抗凝相关并发症(如出血和血栓栓塞),并提高其长期生存率。因此我们提出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为MHVR术后患者人群建立一个华法林抗凝随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标准化、更安全的随访方式,以求进一步降低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其治疗效果。为了评价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是否优于传统抗凝管理,我们开展了这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方法:本研究是该多中心RCT研究的单中心初步分析,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随机分为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新型抗凝管理组患者使用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进行抗凝管理;传统抗凝管理组参考目前的抗凝管理策略,主要依靠门诊医生对患者进行抗凝管理。主要终点为比较两组术后1年随访期间INR治疗窗内时间占比(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同时对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前瞻性随访,包括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重度出血事件和轻度出血事件。复合终点的定义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重度出血事件。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不同抗凝管理模式的累积事件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在这项RCT研究中,本中心目前已入选330例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共258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目前的结果是对此258例患者的初步分析,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纳入128例患者,传统抗凝管理组纳入13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为134例(51.9%),平均年龄为49.5±10.1岁。两组患者基线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等人口统计学数据无显着差异,接受手术类别以及出院带药的详细信息两组间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12.9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为12.7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传统抗凝管理组为13.1个月(范围:10.8到14.2个月)。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的TTR分别为60.88%±28.87%和60.98%±25.92%,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INR变异率分别为0.26±0.18和0.26±0.17,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两组范围内INR检测次数占比(Proportions of INRs in range,PINRR)分别为57.33%±21.98%和54.58%±21.69%,亦无显着差异。血栓栓塞事件在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发生率分别为1.6%和0.8%,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7%和31.5%,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复合终点两组发生率相当,均为3.1%。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传统抗凝管理组相比,新型抗凝管理组累积事件生存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排除了术后1月以后无INR检测记录的患者,对余下210例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结局进行敏感性分析。在98例新型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2.44%±27.01%和58.24%±18.24%,在112例传统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3.80%±24.50%和56.47%±20.1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敏感性分析中,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的发生率相近。结论:在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中,与传统抗凝管理相比,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达到了类似的控制水平,两组患者TTR和PINRR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中相当,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具有稳健性。主体研究仍在进行中,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背景: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可增加3-5倍的中风风险,且血栓栓子大多源自左心耳。这一发现引出了一系列评估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左心耳闭塞手术(Surgic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SLAAO)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valvereplacement,MHVR)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严格的抗凝治疗,可显着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而关于AF患者在进行MHVR时同期进行SLAAO手术是否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血栓栓塞事件的证据尚不充足。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AF患者在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术后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于本中心进行MHVR手术的AF患者,并对入选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的主要终点定义为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定义为由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和全因死亡构成的复合终点。我们通过应用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免于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结局之间的关联。此外,本研究也使用1:1的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来平衡基线特征的差异,并对PSM后的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评估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在不同亚组之间对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影响。结果:在这项回顾性观察性中,我们共纳入497名接受MHVR手术的AF患者,其中女性307例(61.8%),平均年龄为55.9±8.6岁。根据患者是否同期接受SLAAO手术分将患者为SLAAO组(N=137)和No-SLAAO组(N=360)。本研究队列中共有5例患者在手术后30天内死亡。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术后二次开胸发生率,术后红细胞输注率以及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示,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与30天死亡率(OR=0.65,95%CI:0.07-5.91;P=0.706)及其他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相关性。术后中位随访13.6个月,共有14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之间主要终点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全因死亡、出血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Log-rank P>0.05)。在校正了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任何心血管结局无相关性。经过1:1的PSM后,共从SLAAO组和No-SLAAO组中匹配出120对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变量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未发现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与较低的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关。按照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CHA2DS2-VASc评分、既往冠心病史、左心房内径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亚组之间,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未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结论:这项回顾性研究中表明,在AF患者中,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可能会伴有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但与一年随访期间对血栓栓塞和死亡事件的额外保护作用无关。背景:心脏瓣膜疾病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当进行瓣膜手术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时,则须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以避免围手术期心肌梗塞。由于这类患者有较高的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抗栓治疗方式值得关注。然而目前尚缺乏评价同期接受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的抗栓策略及疗效的研究,且在华法林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能否带来心血管事件获益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评估术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对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早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和1年随访期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同期接受MHVR手术和CABG术的成年患者。根据出院后患者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分组并进行前瞻性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定义为重度出血事件及包括所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栓塞相关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全因死亡。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无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出院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535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出院随访,其中491例患者接受华法林合并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组),同时有44例患者仅接受华法林治疗(非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记录到28例(5.2%)主要终点事件,20例(3.7%)栓塞相关终点事件、26例(4.9%)硬终点事件、6例(1.1%)重度出血终点事件和34例(6.4%)复合终点事件。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未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重度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着较低(Log-rank P=0.024),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组较未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出现显着较低的重度出血终点事件,但主要终点事件、栓塞相关终点事件、硬终点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进行校正后,阿司匹林治疗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在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中,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与较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提示术后1年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虽然未带来显着的心血管获益,但也未明显增加出血相关的安全性终点事件。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果。
金伟涛[9](2020)在《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预防同期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同期行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服用胺碘酮和培哚普利对房颤复发的影响,以及左房内径对房颤复发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到2019年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诊断为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在心脏直视下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术后当天两组患者予以5%葡萄糖水45ml配胺碘酮450mg静脉泵入,速度为2ml/h(具体根据心率、心律变化调节速度;联合组术后予以口服胺碘酮200mg qd+培哚普利片8mgqd;对照组术后予以口服胺碘酮200mgqd;两组同时予以华法林抗凝;期间不加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两组均在术后3个月停药。术后住院期间第1、3、5、7日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3、6、9、12月门诊随访行常规心电图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左房内径术前和术后1月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均显着联合组,对照组术后6月、术后9月时间点显着低于术前和术后1月时间点,术后9月时间点显着低于术后1月时间点。2.在关于术后房颤复发中,两组术后房颤复发率比较,术后3个月时间点复发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间点复发率和术后6-9个月时间点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均显着高于联合组,术后9个月时间点总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显着高于联合组。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前左房内径、治疗方式共两个指标与发生复发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且是影响发生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1.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服用培哚普利有着较为显着的抗心房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外科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复发。2.培哚普利抗心房重构是一个较为缓慢、长期的过程。3.左房内径是影响房颤发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尼加提·尼亚孜[10](2020)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出血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可有效地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风险。目前国内外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颤患者出血与血小板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尚缺,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解释血小板计出血事件之间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的方法,纳入从2010-2019年9月份,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n=2226),收集相关信息临床数据及检查结果,分为出血组(n=301),无出血组(n=192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分析结显示:性别(P=0.001,OR=3.360,CI 1.6616.797)、年龄分组(P<0.001)、合并高血压(P=0.001,OR=3.460,CI 1.7136.991)、心律衰竭(P<0.001,OR=3.942,CI 1.9228.084)、糖尿病(P<0.001,OR=5.286,CI2.59610.762)、血栓性疾病(P<0.001,OR=4.945,CI 2.38410.259)、肝功能异常(P<0.000,OR=0.236,CI 0.1490.374)、肾功能异常(P<0.000,OR=0.160,CI 0.0770.332)、CHA2DS2-VASc(P=0.005)及HAS-BLED(P<0.001)评分与出血事件有相关关系(P值<0.05)。结论:目前现有的资料的基础上不能得出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房产病人出血与血小板计数之间有相关关系。性别、年龄分组、合并高血压、心律衰竭、糖尿病、血栓性疾病、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CHA2DS2-VASc及HAS-BLED评分与出血事件有相关关系(P值<0.05)。
二、全科医师培训园地 瓣膜病的抗栓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科医师培训园地 瓣膜病的抗栓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
1.3.3 德尔菲法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文献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1.4 文献质量评价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2.2.3 异质性检验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2.5 敏感性分析 |
2.2.6 发表偏倚 |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
3.1.1 检索数据库 |
3.1.2 检索策略 |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4 指南资料提取 |
3.1.5 指南质量评价 |
3.1.6 结果 |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
3.2.1 检索数据库 |
3.2.2 检索策略 |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4 文献筛选步骤 |
3.2.5 文献检索结果 |
3.2.6 文献质量评价 |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1 研究目的 |
4.2 专家函询步骤 |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4.2.3 函询专家遴选 |
4.2.4 专家函询过程 |
4.2.5 条目修订原则 |
4.2.6 统计学分析 |
4.2.7 质量控制 |
4.3 研究结果 |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4 讨论 |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中青年脑梗死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常见英文缩写 |
附录 B 伦理审批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不同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情况 |
3 讨论 |
(7)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心脏瓣膜术后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与传统抗凝管理模型的随机对照试验-单中心初步结果分析 |
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接受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同期行左心耳闭塞手术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 |
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抗栓策略对预后的影响 |
摘要3 |
abstract3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综述: 机械瓣置换术后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患者管理模式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表 |
简历 |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
致谢 |
(9)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预防同期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方法和材料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不足及创新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出血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CHA2DS2-VASc评分 |
2.2 HAS-BLED评分标准 |
2.3 国际标准化率 |
2.4 研究设计 |
2.5 分组情况 |
2.6 研究指标 |
2.7 分组变量定义 |
2.8 统计学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全科医师培训园地 瓣膜病的抗栓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2]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3]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07)
- [4]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5]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成志.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白颖,王建旗,史旭波,周震,张弨. 中国医药, 2021(01)
- [7]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D]. 郭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 郑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预防同期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临床研究[D]. 金伟涛.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10]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出血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D]. 尼加提·尼亚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