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塑性IPN PP/PA6的力学性能研究

热塑性IPN PP/PA6的力学性能研究

一、热塑性IPN PP/PA6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瑶[1](2021)在《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与尼龙6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酰胺6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塑料材料,因为其优异的性能使其在生活和工业上广泛的被应用。但是单一的聚合物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因此对聚酰胺6的改性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PP-g-MAH)可以用于对PA6/PP共混体系进行增容,马来酸酐接枝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g-MAH)可以用于对PA6/LLDPE共混体系进行增容,但对于PP-g-MAH/PA6和LLDPE-g-MAH/PA6共混体系降温过程中二组份结晶行为的相互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PA6/PP-g-MAH各组分共混物和PA6/LLDPE-g-MAH各组分共混物进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非等温热力学的研究,并针对PA6/PP-g-MAH(5:5)和PA6/LLDPE-g-MAH(5:5)共混体系分别进行同步辐射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和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的降温原位实验研究,深入分析了降温结晶过程中二组分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P-g-MAH能够进入PA相区,阻碍PA6结晶;少量的LLDPE-g-MAH跟随PA6在高温下结晶,促进了PA6的结晶。在PA6结晶后PP-g-MAH和LLDPE-g-MAH进入PA6的非晶区中增大了PA6片晶的长周期。同时,已结晶的PA6对PP-g-MAH和LLDPE-g-MAH的结晶又起到了的成核作用,提升了PP-g-MAH和LLDPE-g-MAH的结晶温度。从材料热力学行为及相区微观结构上可以看出,MAH接枝后的PP能够较好地进入PA相区之中,增加了二组分的相容性;MAH接枝后的LLDPE虽然也能进入PA6的相区,但是只能进入少量的LLDPE-g-MAH,使PA6/LLDPE-g-MAH(5:5)共混物的长周期略微增大。

韩瑞锋[2](2020)在《PA6/PMMA共混体系的增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三种不同组成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MMA-co-GMA)作为增容剂,对PA6/PMMA共混体系进行增容研究。1、对以PA6为连续相的PA6/PMMA共混物进行增容研究,选取配比为70/30的PA6/PMMA共混物为典型代表,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分析、微观形貌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三种增容剂的用量和组成对PA6/PMMA(70/30)共混物的相容性、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组成的P(MMA-co-GMA)增容剂均能够减小PA6/PMMA(70/30)共混物中分散相的粒径尺寸,有效改善共混物两相之间的相容性,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且增容剂的组成对提升效果有较大的影响。2、改变PA6/PMMA共混物中PA6与PMMA的比例,对以PMMA为连续相的PA6/PMMA共混物进行增容研究,选取配比为30/70的PA6/PMMA共混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三种P(MMA-co-GMA)增容剂的用量和组成对PA6/PMMA(30/70)共混物相容性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增容剂的引入均能对PA6/PMMA(30/70)共混物起到有效的增容作用,有效提升PA6/PMMA(30/70)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弯曲强度;当P(MMA-co-GMA)8增容剂用量为30%时,共混物的弯曲强度达到了210MPa,较未加入增容剂的共混物相比提高了62%。3、选取PA6/PMMA共混物的中间配比,对双连续相PA6/PMMA共混物进行增容研究,考察了三种P(MMA-co-GMA)增容剂的用量和组成对PA6/PMMA(50/50)共混物相容性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组成的增容剂均能改善PA6/PMMA(50/50)共混物两相之间的相容性,提升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当P(MMA-co-GMA)4增容剂的加入量为20%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为34MPa,弯曲强度为150MPa,与未加入增容剂的PA6/PMMA共混物相比,分别提高了89%和47%。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组成的P(MMA-co-GMA)增容剂均能有效改善PA6/PMMA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尤其是能显着提升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综合来看,P(MMA-co-GMA)4和P(MMA-co-GMA)8增容剂的效果更好。

彭晓冬[3](2019)在《基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用PP/PA6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个性化需求的日益提高,近年来3D打印技术逐渐得到发展,并在生物医疗、汽车、建筑、航空航天、艺术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因具有原理简单、操作方便、环保安全、成本较低等优点而成为了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3D打印技术之一。然而,目前市场上的FDM耗材种类有限,主要为聚乳酸(PLA)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热塑性塑料,且性能上仍存在很多不足,普遍缺乏功能性,这严重限制了FD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4D打印技术”概念的提出,高性能及多功能新型材料的增材制造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此,本论文选用聚丙烯(PP)/尼龙6(PA6)合金作为基材,以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H)作为合金的改性剂,系统研究了PP/PA6合金材料的3D打印性能、形状记忆性能和导电性能,这对于开拓FDM耗材种类的多样性、拓展FDM技术的功能性应用以及推动4D打印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PP和PA6由于收缩和翘曲问题严重,难以采用FDM成型。本论文首先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P/POE-g-MAH二元共混物,结果发现PP与POE-g-MAH含量比的减小能有效改善共混物的打印翘曲,但POE-g-MAH用量过多又会降低其它性能;在此基础上,加入PA6制备得到PP/POE-g-MAH/PA6三元共混物,系统研究了三元共混物的组分含量与3D打印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OE-g-MAH能作为非极性PP和极性PA6的增容剂,当PA6含量为30wt%时,随着PP与POE-g-MAH含量比的减小,三元共混物的打印效果越来越好,FDM制品的翘曲程度逐渐降低;当PP与POE-g-MAH含量比为1.5时,随着PA6含量的增加,FDM制品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且保持着较高的韧性、较低的翘曲度和收缩率,表面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热性能也有所提升,当PA6含量达到30wt%时,PP/PA6合金材料的综合3D打印性能最佳,经复杂制品的打印验证,能满足应用及使用性能的需求。通过在3D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第四维度——时间,能够实现三维制品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在PP/PA6合金3D打印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组分含量和工艺参数对PP/PA6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结晶性聚合物合金的热致形状记忆机理。结果表明,当PP与POE-g-MAH含量比为1.5时,随着PA6含量的增加,FDM试样的形状固定率Rf逐渐下降,形状回复率Rr逐渐上升;当PA6含量为30wt%时,随着变形温度Td的增加,Rf逐渐上升然后趋于平缓,Rr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选择Td为175°C,FDM试样可具有较高的Rf和Rr,分别为90.0%和89.1%,此时熔点较低的PP作为可逆相,熔点较高的PA6作为固定相,增容剂POE-g-MAH则起到了促进PP与PA6之间物理交联网络形成的作用。打印排列方式对PP/PA6合金的形状记忆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与外力作用方向一致的打印方式“0°/0°”具有更低的Rf和更高的Rr,与外力作用方向垂直的打印方式“90°/90°”规律相反,打印方式“45°/-45°”和“0°/90°”介于两者之间;打印填充率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不大。经验证,通过优化组分含量和工艺参数,采用默认的打印排列方式45°/-45°和100%的打印填充率制备的三维复杂制品表现出了较好的形状记忆效应,能满足对热致形状记忆功能的应用要求。以PP/PA6合金为聚合物基体,鳞片状石墨为导电填料,制备得到PP/PA6导电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PP/PA6复合材料的穿面体积电导率逐渐上升;不同的打印排列方式使各向异性的石墨片在基体中沿着喷嘴的移动路径而取向,且影响着FDM试样的空隙分布,当石墨含量相同时,复合材料的穿面体积电导率呈现出“站立3D打印法(SP法)>模压成型法(CM法)>平躺3D打印法(FP法)”的规律。当石墨含量为40wt%时,PP/PA6复合材料的3D打印力学性能按打印排列方式表现为“0°/0°排列式>45°/-45°排列式>90°/90°排列式”。此外,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PP/PA6复合材料的FDM制品层粘结强度先上升后下降,但其翘曲度和收缩率受影响不大;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热致形状记忆性能则有所下降。

刘超[4](2018)在《共混复合改性硅橡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为主要材料对硅橡胶混炼胶(SRC)进行共混改性,制备了系列具有高强度、低表面能、高电磁屏蔽性能和高介电性能的SRC/POE共混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POE结构对SRC/POE共混物相态结构变化和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探讨了SRC/POE共混物的相态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和表面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1-乙烯基-3-乙基咪唑溴盐离子液体(ILs)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SRC/POE共混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和介电行为的影响机制。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采用DSC研究了POE的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同时又采用SEM研究了POE的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发现POE中?-烯烃单体的结构以及乙烯和?-烯烃两种结构单元的比例是影响其聚集态形成过程的主要因素。乙烯-丁烯共聚物与SRC共混时材料呈典型的海岛结构,乙烯-辛烯共聚物与SRC共混时材料呈类双连续结构,当使用陶氏公司牌号为8150,辛烯含量为25wt%的POE与SRC共混制备的材料力学性能较好,其拉伸强度和直角撕裂强度分别为6.6 MPa和27.8 k N/m。2)通过DSC对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相态结构的改变对其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SRC量的增加,共混材料中POE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均先降低后升高,当SRC含量较高时,POE链段与SRC链段之间的作用力减弱,相容性降低,且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发生改变,由双连续结构转变为海岛结构,表面能呈阶梯式递加。其中,当SRC含量为10wt%时,SRC/POE共混材料的表面能为11.2 m J/m2,拉伸强度为15.8 MPa,断裂伸长率为456%,直角撕裂强度达到45.6 k N/m,综合性能优于POE和其它组成的SRC/POE共混材料。3)通过共混制备了ILs修饰MWCNTs(MILs)含量和固体填料网络结构不同的SRC/POE/MILs共混复合电磁屏蔽材料,并对MWCNTs的表面修饰机理,共混复合材料的相态结构、非等温结晶行为、介电行为、力学性能变化以及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共混工艺,使MILs分散在SRC相中,并且SRC/POE和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呈现出双连续相态结构,MILs的引入破坏了POE所形成的宏观有序结构的规整性,MILs与聚合物、含有MILs的SRC相和POE相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差别显着增大,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在低频范围内的介电损耗逐渐增加。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基体内的MILs导电网络、界面极化和对离子极化随着MILs含量的增加逐步增强,ILs和MWCNTs的协同作用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尤其是吸收效能增加的程度更高。当SRC含量较少时,MILs形成了更致密的固体填料网络,SRC6/POE4/7.0MILs共混复合材料在9 GHz处的电磁屏蔽性能可达22.5 d B,比SRC6/POE4共混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提高了24倍。4)通过共混工艺控制MILs分散在POE相中,制备了系列SRC/POE-MILs共混复合介电材料,并研究了MILs对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聚集态结构、介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共混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可以影响共混复合材料的相态结构,SRC6/POE4-MILs呈现双连续相结构,SRC8/POE2-MILs呈现海岛结构。随着MILs含量的提高,POE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能力受到抑制,其熔体结晶能力进一步下降,熔点进一步降低,且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在频率谱上出现了明显的介电极化台阶,空间电荷载流子在MILs与聚合物界面进行聚集,在SRC/POE基体中形成界面极化。在100 Hz频率下,SRC6/POE4-7.0MILs的介电损耗为36.1;SRC8/POE2-7.0MILs的介电损耗为0.6,海岛结构显着抑制电导损耗,并且SRC8/POE2-7.0MILs的介电常数为99.6,其介电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胡赵磊[5](2018)在《动态硫化法制备高韧合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高韧性尼龙12(PA12)/氯丁橡胶(CR)、聚氯乙烯(PVC)/CR、尼龙6(PA6)/氯化丁基橡胶(CIIR)合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 PA12/CR高韧性合金,研究了 PF、S、DCP和氧化镁氧化锌作硫化剂及不同橡胶用量时,动态硫化CR对增韧PA12性能的影响,通过力学性能、动态力学分析(DMA)、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氧化镁氧化锌复配体系(MgO-ZnO复配体系比例为4:5)硫化体系,PA12和CR质量比为70/30的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好,其拉伸强度与缺口冲击强度较未硫化PA12/CR(70/30)合金分别提高37%与91%,主要是由于动态硫化提高了 PA12和CR的相容性。动态硫化还提高了 PA12/CR合金的热稳定性、PA12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2)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 PVC/CR高韧性合金,研究了 PF、S、DCP和氧化镁氧化锌作硫化剂及不同橡胶用量时,动态硫化CR对增韧PVC性能的影响,通过力学性能、动态力学分析(DMA)、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氧化镁氧化锌复配体系(MgO-ZnO复配体系比例为4:5)硫化体系,PVC和CR质量比为80/20的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好,其拉伸强度与缺口冲击强度较未硫化PVC/CR(80/20)合金分别提高16.89%与690%,动态硫化还提高了 PVC/CR合金的热稳定性。(3)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 PA6/CIIR高韧性合金,研究了 PF、S、DCP作硫化剂及不同橡胶用量时,动态硫化CIIR对增韧PA6性能的影响,通过力学性能、动态力学分析(DMA)、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PF硫化体系,PA6和CIIR质量比为80/20的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好,其拉伸强度与缺口冲击强度较未硫化PVC/CR(80/20)合金分别提高61%与468%,动态硫化还提高了 PVC/CR合金的热稳定性以及PA6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

查小月[6](2017)在《PP/PA6共混体系的增容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作为通用塑料在建材、电子、光缆电缆、电气等行业十分受欢迎。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限制了部分应用。为了扩大其应用,通过熔融共混聚丙烯(PP)/尼龙6(PA6)复合材料,能够改善PP的缺口抗冲击韧性,但PP和PA6属于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单独的两者共混根本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对PP/PA6共混材料进行相容性研究,对于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PP/PA6共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以α晶型为主的PP和PA6的共混体系,选取PP/15%PA6为基体,研究自制的增容剂SEBS-g-DBM对PP/PA6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同时以未接枝的弹性体SEBS体系做对比;并采用SEM、XRD、DSC、PLM等微观结构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通过DSC可以发现PA6在基体中有助于PP的异相成核,提高PP结晶峰温度Tc和结晶度;从SEM可以看出PA6的尺寸随增容剂SEBS-g-DBM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且分布也渐均匀;结合力学性能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加入增容剂SEBS-g-DBM 比加入弹性体SEBS对体系冲击韧性的提高更大:出现差别的原因是由于SEBS-g-DBM与SEBS的作用机理不尽相同,SEBS-g-DBM不仅起到弹性体的增韧作用,还起到增容剂对体系的增容作用。在PP/15%PA6的基础上再研究了以β成核的PP和PA6的共混材料体系,研究不同β成核剂含量对该体系β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同样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结果表明β成核剂由于极性而迁移到PA6相,致使PP中β晶含量降低。通过多壁碳纳米管复配β成核剂,研究β-MWCNTs/PP/PA6共混体系,通过微观结构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可以表明:MWCNTs较好的解决了 PP中β成核问题,减缓了 β成核剂向PA6相的迁移过程,明显提高了 β晶含量;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可以发现,适量的β-MWCNTs能够明显提高β-MWCNTs/PP/PA6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拉伸强度虽随含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但相比于β-PP/PA6体系却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复配型β成核剂能够有效改善单独β成核剂在PP/PA6体系中的迁移问题,且能提高体系的抗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最后通过自制的增容剂SEBS-g-DBM对β-MWCNTs/PP/PA6共混体系进行共混增容改性研究,采用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结果表明:适量的增容剂SEBS-g-DBM能对共混体系起增容作用;能够细化球晶颗粒,能使分散相PA6的分散更均匀,分散相粒径变小;降低两相的界面张力,提高两相的相容性;SEBS-g-DBM的加入能够提高β晶的含量;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可以发现,适量的增容剂SEBS-g-DBM能够提高β-MWCNTs/PP/PA6/SEBS-g-DBM复合材料的常温和低温冲击强度,但其拉伸强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孙晓东[7](2016)在《熔融接枝聚烯烃相容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烯烃通过熔融接枝,可有效提高与其他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扩大其使用范围。本文采用熔融接枝法制备出聚烯烃类相容剂,将接枝产物引入极性/非极性合金体系,对其增容作用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制备了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研究了其性能。首先,以PP、PE等常用聚烯烃材料为基体,在引发剂DCP和接枝单体MAH或GMA的作用下,通过熔融接枝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接枝产物。结合多种形态表征手段,研究接枝单体、共单体、引发剂、反应温度、螺杆类型、转速等对相容剂接枝率,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红外光谱中证实了GMA接枝反应的发生。苯乙烯作为第二单体,能够有效地改善接枝情况。接枝率随接枝单体、引发剂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MAH2.0份、GMA4.0份、DCP0.08份时,接枝率达到最大。此外,苯乙烯的加入能进一步的提高接枝率,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当苯乙烯与接枝单体用量为1:1时,接枝效果最佳。HDPE接枝后,材料的熔点下降,结晶温度升高。PP接枝后,接枝支链促进异相成核,使晶粒细化。然后,将相容剂加入PP/PA6的非极性/极性合金体系中,考察接枝物对合金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观察共混物的微观形貌。研究发现:加入6.0份MAH接枝物或6.0份GMA接枝物,且固定PA6含量为20份时,合金的力学性能最佳。PP-g-MAH和PP-g-GMA都能作为PP/PA6合金的有效增容剂,改善界面粘结情况。且用PP-g-MAH和PP-g-GMA两种接枝物复合作为相容剂加入到共混物中比单独使用一种的效果好。最后,将PP和EVA同时与MAH和GMA接枝,制备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研究不同比例的PP/EVA接枝物对接枝率,熔体流动速率等影响。发现PP/EVA的比例为50/50时,体系的性能最佳,但由于副反应增多,接枝率下降。而熔融指数是随着体系中EVA组分的增多而增大。接枝后体系的熔点和结晶温度都有上升。拉伸和弯曲强度也有提升。扫描电镜图片显示,接枝后PP和EVA相容性得到改善,大粒径颗粒明显变少。体系中加入GMA接枝的效果比MAH好,这与单一基体接枝情况相同。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8](2015)在《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陈军[9](2010)在《聚碳酸酯/弹性体复合增韧尼龙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聚碳酸酯、弹性体在尼龙纳米复合物中的复合增韧机制。根据聚碳酸酯在尼龙基体中的分散状态,从分相层面、微结构层面到分子层面逐级递进建立三种复合增韧模型。并对纳米蒙脱土与复合增韧体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以尼龙6为复合物基体的聚碳酸酯、聚(苯乙烯-丙烯酰胺)/有机蒙脱土核壳结构复合增韧机制。用自制的以蒙脱土为核、聚苯乙烯为次外层、聚丙烯酰胺为外层的新型聚(苯乙烯-丙烯酰胺)/有机蒙脱土核壳结构,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酯、核壳结构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研究了尼龙6复合物的力学性能、加工流动性能、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聚碳酸酯、核壳结构复合增韧尼龙6具有明显的弯曲力学性能改性效果;核壳结构对PA6的结晶有成核作用,其结晶温度提高了8.5℃,结晶度提高了3.3%;聚碳酸酯、核壳结构复合增韧尼龙6与纯尼龙6具有基本一致的热稳定行为;核壳结构还能有效提高尼龙6的加工流动性,其熔体流动速率是纯尼龙6的2.18倍。第二部分首先通过介绍PA66/PC/硅橡胶复合物的形态和性能来系统性地研究聚碳酸酯硅橡胶的复合增韧机制。以硅橡胶作为增韧剂,尼龙66复合物通过动态硫化制备而得。硅橡胶在PA66/PC基体中交联形成类似semi-IPN的拟网状结构,这有利于增强尼龙66基体和聚碳酸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使得聚碳酸酯颗粒紧密镶嵌在尼龙66基体中。这种新型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因而硅橡胶和聚碳酸酯复合增韧是一种具有协同效应的理想增韧体系。此外,PA66/PC/硅橡胶/OMMT复合物在其他力学性能不减弱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本文接着对尼龙66/聚碳酸酯/硅橡胶复合物的热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在热处理后该尼龙66/聚碳酸酯/硅橡胶复合物表现出非常稳定的冲击强度和更高的硬度。该复合物的平均降解温度和软化点温度要高于其他普通的工程塑料,这主要归功于引入了动态硫化硅橡胶和在尼龙66与聚碳酸酯之间形成了半互穿网络结构。另外蒙脱土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复合物的硬度和降解温度。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扩链剂对聚碳酸酯弹性体复合增韧体系的增容效应。以尼龙6(PA6)为主要原料,在聚碳酸酯(PC)和聚烯烃弹性体(POE)复合增韧的基础上,加入扩链剂(HDI),经由反应挤出制备了具有超韧性的新型尼龙6工程塑料。这种新型增韧合金拥有非常出色的机械性能。本文探讨了合金的增韧机理,并且对性能与多重网络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蒙脱土的引入显着提高了合金的弯曲性能。另外本文还探讨了不同HDI含量对复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相关热性能和流变性能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HDI的加入能够显着提高尼龙6和聚碳酸酯之间的相容性,同时复合物的粘度显着提高,结晶度有所降低。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尼龙66纳米复合物中的蒙脱土添加方式,弹性体和纳米填料的协同增强效应,力求开发强度和韧性平衡性良好的弹性体增强尼龙合金纳米复合物。首先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尼龙6纳米蒙脱土母料,再与尼龙66、弹性体共混,得到尼龙合金纳米材料。由于采用二次加工法,纳米蒙脱土得到很好的剥离分散。蒙脱土纳米硅层同尼龙6的引入改变了橡胶相的形态,缩小了弹性体颗粒尺寸,并且导致合金中γ晶型的出现,限制基体分子链的移动进而阻碍α晶型的结构精致化。POE-g-MA弹性体的添加引起冲击强度值的显着增大。同时拉伸强度随弹性体的添加而降低,随纳米蒙脱土的添加而增大。与PA66/POE-g-MA相比较,添加1%的纳米蒙脱土即显着改善材料的拉伸性能,纳米合金不仅韧性好,而且强度高。可见弹性体和剥离好的纳米蒙脱土的同时添加对于材料的拉伸性能具有互补效应。

冷丹,官长志,殷荣忠,朱永茂,刘义红,彭锦芳,陈红,李丽娟[10](2006)在《2004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提出收集了2004年7月2005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4年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几大区域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印度、西班牙、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树脂的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日本塑料原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扩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二、热塑性IPN PP/PA6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塑性IPN PP/PA6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与尼龙6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尼龙简介
        1.1.1 分类
        1.1.2 聚酰胺6简介
        1.1.2.1 尼龙6改性
        1.1.2.2 尼龙6的应用
    1.2 聚烯烃简介
        1.2.1 聚丙烯(PP)
        1.2.2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1.3 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
        1.3.1 马来酸酐简介
        1.3.2 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同步辐射X光研究PP-g-MAH/PA6共混体系的纳米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3 实验表征与测试
        2.3.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3.2 静态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
        2.3.3 原位变温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
        2.3.4 静态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
        2.3.5 原位变温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
        2.3.6 熔融指数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A/PP-g-MAH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和结晶动力学分析
        2.4.2 PA/PP-g-MAH共混体系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静态分析
        2.4.3 PA/PP-g-MAH原位变温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研究
        2.4.4 PA/PP-g-MAH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静态研究
        2.4.5 PA/PP-g-MAH原位变温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研究
        2.4.6 PA/PP-g-MAH体系长周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步辐射X光研究LLDPE-g-MAH/PA6共混体系的纳米结构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样品制备
    3.3 实验表征与测试
        3.3.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3.3.2 静态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
        3.3.3 原位变温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
        3.3.4 静态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
        3.3.5 原位变温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
        3.3.6 熔融指数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A/LLDPE-g-MAH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和结晶动力学分析
        3.4.2 PA/LLDPE-g-MAH共混体系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静态分析
        3.4.3 PA/LLDPE-g-MAH原位变温广角度X射线衍射(WAXD)研究
        3.4.4 PA/LLDPE-g-MAH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静态研究
        3.4.5 PA/LLDPE-g-MAH原位变温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2)PA6/PMMA共混体系的增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分子合金
        1.1.1 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1.1.2 高分子合金的发展
    1.2 高分子合金的相容性研究
        1.2.1 高分子合金的制备
        1.2.2 高分子合金的相容性
        1.2.3 相容性的测定方法
        1.2.4 改善相容性的方法
        1.2.5 增容剂的类型
    1.3 PA6及其合金的相关研究
        1.3.1 PA6简介
        1.3.2 PA6合金的相关研究
    1.4 PMMA及其合金的相关研究
        1.4.1 PMMA简介
        1.4.2 PMMA合金的相关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2章 以PA6为连续相的共混物的增容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共混物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表征
        2.3.2 共混物的流变特性
        2.3.3 力学性能分析
        2.3.4 动态力学分析
        2.3.5 微观形貌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以PMMA为连续相的共混物的增容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共混物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olau实验
        3.3.2 共混物的流变特性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双连续相共混物的增容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共混物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力学性能测试
        4.3.2 动态力学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用PP/PA6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3 D打印技术简介
        1.2.1 3 D打印技术的概念
        1.2.2 3 D打印技术的分类
        1.2.3 3 D打印技术的应用
    1.3 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
        1.3.1 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的原理
        1.3.2 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耗材的研究进展
    1.4 基于3D打印的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
        1.4.1 4 D打印技术概述
        1.4.2 基于3D打印的热致形状记忆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基于3D打印的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PP/POE-g-MAH/PA6 三元共混物的制备及3D打印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材料与样品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M含量比对PP/POE-g-MAH二元共混物3D打印性能的影响
        2.3.2 PP/POE-g-MAH/PA6 三元共混物的3D打印效果
        2.3.3 PM含量比对PP/POE-g-MAH/PA6 三元共混物3D打印性能的影响
        2.3.4 PA6 含量对PP/POE-g-MAH/PA6 三元共混物3D打印性能的影响
        2.3.5 PP/POE-g-MAH/PA6 三元共混物的FDM制品打印质量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3D打印的PP/PA6 合金热致形状记忆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材料与样品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P/PA6 合金的热致形状记忆机理分析
        3.3.2 PA6 含量对PP/PA6 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3.3 变形温度对PP/PA6 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3.4 回复温度对PP/PA6 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3.5 打印排列方式对PP/PA6 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3.6 打印填充率对PP/PA6 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3.7 PP/PA6 合金在形状记忆过程的微观形貌变化分析
        3.3.8 PP/PA6 合金的FDM制品形状记忆性能的应用验证
        3.3.9 PP/PA6 合金循环形状记忆性能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3D打印的PP/PA6 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材料与样品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打印排列方式对石墨填充PP/PA6 复合材料穿面导电性能的影响
        4.3.2 打印排列方式对石墨填充PP/PA6 复合材料3D打印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石墨含量对PP/PA6 复合材料3D打印性能的影响
        4.3.4 石墨含量对PP/PA6 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3.5 石墨含量对PP/PA6 复合材料热致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件

(4)共混复合改性硅橡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硅橡胶的简介
    1.3 硅橡胶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4 POE的简介
    1.5 POE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样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OE结构对其非等温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
        2.3.2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
        2.3.3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微观形貌影响的研究
        2.3.4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2.3.5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C/POE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相态结构对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样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SC法研究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
        3.3.2 SEM观察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
        3.3.3 SRC/POE共混材料相态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SRC/POE共混材料相态结构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3.3.5 SRC/POE共混材料相态结构对其表面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Ls修饰MWCNTs对 SRC/POE共混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试样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ILs对 MWCNTs修饰作用机制的研究
        4.3.2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影响的研究
        4.3.3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
        4.3.4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4.3.5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影响的研究
        4.3.6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影响的研究
        4.3.7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4.3.8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及其增强机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试样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的结构控制
        5.3.2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
        5.3.3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介电增强机理的研究
        5.3.4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5.3.5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动态硫化法制备高韧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分子合金
    1.3 高分子合金改性的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IPN技术
        1.3.3 反应性增容技术
        1.3.4 接枝共聚和嵌段共聚
    1.4 增韧机理
        1.4.1 粒子间相对距离理论
        1.4.2 银纹剪切带理论
    1.5 动态硫化
        1.5.1 TPVs相形态及形成机理
        1.5.2 TPV的性能特点
        1.5.3 TPV的分类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态硫化法制备PA12/CR高韧合金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助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拉伸性能和缺口冲击性能测试
        2.3.2 扫描电镜(SEM)
        2.3.3 动态力学热分析(DMA)
        2.3.4 热重分析(TG)
        2.3.5 差式扫描量热仪(DSC)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力学性能分析
        2.4.2 形貌分析
        2.4.3 动态力学热分析
        2.4.5 热失重分析
        2.4.6 结晶与熔融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硫化法制备PVC/CR高韧合金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3 性能测试
        3.3.1 拉伸性能和缺口冲击性能测试
        3.3.2 热重分析(TGA)
        3.3.3 扫描电镜(SEM)
        3.3.4 动态力学热分析(DMA)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力学性能分析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4.3 动态力学热分析
        3.4.4 热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硫化法制备PA6/CIIR高韧合金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力学性能测试
        4.3.2 扫描电镜(SEM)
        4.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3.4 同步热分析(TGA)
        4.3.5 动态力学热分析(DMA)
    4.4 结果讨论
        4.4.1 力学性能分析
        4.4.2 形貌分析
        4.4.3 动态力学热分析
        4.4.4 热稳定性能分析
        4.4.5 结晶与熔融行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PP/PA6共混体系的增容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丙烯(PP)的改性概述
    1.2 共混改性中的相容性及增容
        1.2.1 共混物相容性
        1.2.2 相容性的热力学判据
        1.2.3 共混增容的方法
    1.3 PP/PA6共混体系研究及进展
    1.4 PP/PA6体系增容剂的种类及增容作用
        1.4.1 PP接枝物增容剂
        1.4.2 弹性体接枝马来酸酐类增容剂
        1.4.3 无机纳米粒子类增容剂
    1.5 β-PP与β-PP/PA6的研究及进展
        1.5.1 β成核剂
        1.5.2 β成核剂的种类
        1.5.3 β成核剂的成核机理
        1.5.4 β-PP/PA6的研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 聚丙烯和尼龙6共混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基本配方
        2.2.4 PP/PA6共混材料的制备
        2.2.5 性能测试及微观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衍射图谱的结构表征
        2.3.2 复合材料中PA6的分散情况(SEM)
        2.3.3 DSC分析复合材料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2.3.4 PA6含量对PP/PA6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2.3.5 PA6用量对共混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
        2.3.6 PA6用量对共混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PP/PA6/SEBS-g-DBM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基本配方
        3.2.4 试样的制备
        3.2.5 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材料中PA6的分散情况(SEM)
        3.3.2 增容剂含量对PP/PA6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3.3.3 X-射线衍射图谱的结构表征
        3.3.4 DSC分析复合材料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3.3.5 增容剂用量对共混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
        3.3.6 增容剂用量对共混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β-PP/PA6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基本配方
        4.2.4 β-PP和β-PP/PA6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性能测试及微观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射线衍射图谱的结构表征
        4.3.2 β成核剂含量对PP/PA6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4.3.3 复合材料中PA6的分散情况(SEM)
        4.3.4 DSC分析复合材料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4.3.5 β成核剂用量对共混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
        4.3.6 β成核剂用量对共混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β-MWCNTs/PP/PA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基本配方
        5.2.4 MWCNTs-PP/PA6和β-MWCNTs/PP/PA6复合材料的制备
        5.2.5 性能测试及微观结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射线衍射图谱的结构表征
        5.3.2 SEM
        5.3.3 DSC
        5.3.4 力学性能分析
        5.3.5 拉伸强度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β-MWCNTs/PP/PA6/SEBS-g-DBM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基本配方
        6.2.4 β-MWCNTs/PP/PA6/SEBS-g-DBM复合材料的制备
        6.2.5 性能测试及微观结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EM
        6.3.2 X-射线衍射图谱的结构表征
        6.3.3 PLM
        6.3.4 DSC
        6.3.5 力学性能分析
        6.3.6 拉伸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熔融接枝聚烯烃相容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容剂简介
        1.1.1 相容剂的作用机理
        1.1.2 相容剂的分类
    1.2 聚烯烃改性方法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3 聚烯烃接枝改性
        1.3.1 表面接枝
        1.3.2 本体接枝
    1.4 聚烯烃熔融接枝
        1.4.1 熔融接枝的接枝机理
        1.4.2 接枝反应的影响因素
        1.4.3 接枝过程中伴随的副反应
    1.5 接枝物的表征
        1.5.1 接枝物的纯化
        1.5.2 化学方法
        1.5.3 红外光谱
        1.5.4 核磁共振
    1.6 接枝产物的应用
        1.6.1 应用于塑料合金中
        1.6.2 在塑料与填料的偶联中的应用
        1.6.3 应用于回收废旧塑料中
        1.6.4 增强改性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聚烯烃接枝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样制备工艺
        2.2.4 样品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枝物红外(IR)分析
        2.3.2 接枝物的接枝率
        2.3.3 接枝物的熔融指数
        2.3.4 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点
        2.3.5 接枝物的DSC分析
        2.3.6 PP接枝物的结晶形态分析
        2.3.7 PP/PA6合金的力学性能
        2.3.8 PP/PA6合金的形貌观察
        2.3.9 接枝反应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EVA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样制备工艺
        3.2.4 样品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IR)分析
        3.3.2 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的接枝率
        3.3.3 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的熔融指数
        3.3.4 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的DSC分析
        3.3.5 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的力学性能分析
        3.3.6 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的SEM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8)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 1 聚乙烯
    2. 2 聚丙烯 ( PP)
    2. 3 聚氯乙烯 ( PVC)
    2. 4 聚苯乙烯 (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 1 尼龙 ( PA)
    3. 2 聚碳酸酯 ( PC)
    3. 3 聚甲醛 ( POM)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PBT)
        3. 4. 3 其他
4 特种工程塑料
    4. 1 聚苯硫醚 ( PPS)
    4. 2 聚芳醚酮 ( PAEK)
    4. 3 聚芳砜 ( PASF)
    4. 4 含氟聚合物
5 热固性树脂
    5. 1 酚醛树脂
        5. 1. 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5. 1. 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5. 1. 3 酚醛树脂合成和机理探索以及应用研究
    5. 2 聚氨酯 ( PU)
        5. 2. 1 原料
        5. 2. 2 泡沫塑料
        5. 2. 3 弹性体
        5. 2. 4 橡胶
        5. 2. 5 涂料
        5. 2. 6 胶黏剂和密封剂
        5. 2. 7 树脂及助剂
        5. 2. 8 设备
        5. 2. 9 其他
    5. 3 不饱和聚酯
        5. 3. 1 市场动态
        5. 3. 2 研究及应用进展
        5. 3. 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1) 纳米复合材料
        ( 2) 生物复合材料
        ( 3) 玻璃钢复合材料
        5. 3.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改进
    5. 4 环氧树脂

(9)聚碳酸酯/弹性体复合增韧尼龙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尼龙6(PA6)与尼龙66(PA66)综述
        1.2.1 尼龙(PA)简介
        1.2.2 尼龙6(PA6)
        1.2.3 尼龙66(PA66)
        1.2.4 尼龙的增韧综述
    1.3 聚碳酸酯(PC)与弹性体复合增韧综述
        1.3.1 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复合增韧
        1.3.2 热塑性弹性体
        1.3.3 聚碳酸酯(PC)
        1.3.4 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合金
        1.3.5 增容剂对PC/PA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核壳结构综述
        1.4.1 核壳结构发展背景
        1.4.2 合成方法
        1.4.2.1 种子乳液聚合法
        1.4.2.2 逐步异相凝聚法
        1.4.3 纳米核壳结构
        1.4.4 核壳纳米复合粒子的表面反应功能化
        1.4.5 丙烯酰胺和聚苯乙烯
        1.4.6 蒙脱土插层核(PBA/OMMT)—壳(PS)结构示意图如下
    1.5 硅橡胶的动态硫化技术综述
        1.5.1 硅橡胶简介
        1.5.2 硅橡胶的性能和加工
        1.5.3 以硅橡胶为基础的热塑性硫化橡胶综述
        1.5.3.1 热塑性硫化橡胶简介
        1.5.3.2 以硅橡胶为基础的热塑性硫化橡胶
        1.5.4 硅橡胶复合材料
        1.5.5 硅橡胶增韧实例
        1.5.6 semi-IPN结构
        1.5.7 动态硫化
        1.5.7.1 动态硫化简介
        1.5.7.2 动态硫化程度
        1.5.7.3 动态硫化完成程度
        1.5.7.4 动态硫化技术
    1.6 反应挤出技术综述
        1.6.1 尼龙与扩链剂(HDI)
        1.6.2 反应挤出工艺
        1.6.3 双螺杆挤出机的运用
    1.7 尼龙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综述
        1.7.1 蒙脱土综述
        1.7.2 尼龙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
        1.7.3 尼龙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对象和目标
第二章 聚碳酸酯、核壳结构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综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3.1 蒙脱土核壳结构P(S-AM)/OMMT的制备
        2.2.3.2 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复合增韧PA6复合物及对比样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2.4.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2.4.2 红外光谱测试
        2.2.4.3 粒径分析
        2.2.4.4 TEM观察
        2.2.4.5 SEM观察
        2.2.4.6 力学性能测试
        2.2.4.7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
        2.2.4.8 DSC分析
        2.2.4.9 热重分析(TG)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AM)/OMMT核壳结构的分析和表征
        2.3.1.1 蒙脱土层间距分析
        2.3.1.2 核壳结构的红外分析
        2.3.1.3 核壳结构的粒度测试
        2.3.2 P(S-AM)/OMMT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对尼龙6的复合增韧机理
        2.3.2.1 P(S-AM)/OMMT核壳结构的微观结构特征
        2.3.2.2 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的微观形态特征
        2.3.2.3 P(S-AM)/OMMT核壳结构形成过程示意图
        2.3.2.4 P(S-AM)/OMMT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的复合增韧机理
        2.3.3 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的力学性能
        2.3.4 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
        2.3.5 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的结晶性能分析
        2.3.5.1 P(S-AM)/OMMT核壳结构的DSC分析
        2.3.5.2 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的DSC分析
        2.3.6 核壳结构与聚碳酸酯复合增韧尼龙6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PA66/PC/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形态与性能
    3.1 综述
    3.2 实验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2.3 复合物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2.4.2 形态特征
        3.2.4.3 力学性能
        3.2.4.4 流变性能
    3.3 结果及讨论
        3.3.1 PA66/PC/硅橡胶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PA66/PC/硅橡胶复合物的微观形态分析
        3.3.3 含有OMMT复合物的结晶特征
        3.3.4 PA66/PC/硅橡胶复合物的拉伸和弯曲性能
        3.3.5 PA66/PC/硅橡胶复合物的冲击行为
        3.3.6 OMMT的作用
        3.3.7 PA66/PC/硅橡胶复合物的流变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PA66/PC/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研究
    4.1 综述
    4.2 实验
        4.2.1 复合材料原料和制备过程
        4.2.2 热处理
        4.2.3 冲击试验
        4.2.4 球压痕硬度试验
        4.2.5 维卡软化点温度
        4.2.6 差示扫描量热仪
        4.2.7 热失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尼龙66/聚碳酸醋/硅橡胶复合物热处理后的冲击强度
        4.3.2 尼龙66/聚碳酸醋/硅橡胶复合物热处理后的硬度
        4.3.3 尼龙66/聚碳酸醋/硅橡胶复合物的维卡软化点温度
        4.3.4 尼龙66/聚碳酸醋/硅橡胶复合物的DSC分析
        4.3.5 尼龙66/聚碳酸醋/硅橡胶复合物的TG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PA6/PC/弹性体/HDI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综述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设备
        5.2.2 扩链剂的理论用量的测定
        5.2.3 试验样品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5.2.4.2 形态特征
        5.2.4.3 力学性能
        5.2.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5.2.4.5 流变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6/PC/POE/HDI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3.2 PA6/PC/POE/HDI复合物的SEM分析
        5.3.3 HDI的加入量对PA6/PC/POE/HDI复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5.3.4 PA6/PC/OMMT/HDI复合物的结晶特征
        5.3.5 PA6/PC/OMMT/HDI复合物的TEM分析
        5.3.6 不同增韧剂对复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5.3.7 PA6/PC/POE/HDI复合物的DSC分析
        5.3.8 HDI添加量对复合物流变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PA66/PA6/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综述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6.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6.2.3 共混物制备过程
        6.2.3.1 纳米蒙脱土尼龙6母料的制备
        6.2.3.2 PA66/PA6/弹性体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6.2.4 实验主要表征及测试方法
        6.2.4.1 扫描电镜(SEM)观察
        6.2.4.2 透射电镜(TEM)观察
        6.2.4.3 颗粒尺寸分布测量方法
        6.2.4.4 X射线衍射(XRD)观察
        6.2.4.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6.2.4.6 热失重(TGA)测试
        6.2.4.7 流变性能测量方法
        6.2.4.8 力学性能测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纳米结构的结晶特征
        6.3.2 纳米合金的形态结构
        6.3.3 弹性体颗粒尺寸分析
        6.3.4 复合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6.3.4.1 PA66/PA6/弹性体纳米复合物的冲击强度
        6.3.4.2 PA66/PA6/弹性体纳米复合物的拉伸和弯曲性能
        6.3.5 PA66/PA6/POE-g-MA纳米复合物的热性能分析(TGA和DSC)
        6.3.6 纳米复合物的流变性能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热塑性IPN PP/PA6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与尼龙6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D]. 刘瑶.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PA6/PMMA共混体系的增容研究[D]. 韩瑞锋.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用PP/PA6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彭晓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共混复合改性硅橡胶及其性能研究[D]. 刘超.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5]动态硫化法制备高韧合金的研究[D]. 胡赵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6]PP/PA6共混体系的增容改性研究[D]. 查小月. 西华大学, 2017(12)
  • [7]熔融接枝聚烯烃相容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孙晓东.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8]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 塑料工业, 2015(03)
  • [9]聚碳酸酯/弹性体复合增韧尼龙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陈军. 华东理工大学, 2010(10)
  • [10]2004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J]. 冷丹,官长志,殷荣忠,朱永茂,刘义红,彭锦芳,陈红,李丽娟. 塑料工业, 2006(03)

标签:;  ;  ;  ;  ;  

热塑性IPN PP/PA6的力学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