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临床方法探讨

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临床方法探讨

一、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临床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新萍,谷传丽,韩树萍,邓晓毅,陈筱青,王淮燕,李双双,王军,周勤,侯玮玮,高艳,韩良荣,刘红杰,余章斌,王增芹,李娜,李海欣,周金君,陈珊珊,姜善雨,路星星,潘兆军,陈小慧[1](2021)在《极早产儿存活率和并发症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极早产儿存活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11家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的一般资料,分析其存活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极早产儿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极早产儿2 339例,其中存活2 010例(85.93%),无严重并发症存活1 507例(64.43%)。胎龄22~25+6周、26~26+6周、27~27+6周、28~28+6周、29~29+6周、30~30+6周、31~31+6周各组极早产儿存活率分别是32.5%、60.6%、68.0%、82.9%、90.1%、92.3%、94.8%,随着胎龄增加,存活率呈升高趋势(P<0.05);相同胎龄分组下无严重并发症存活率分别是7.5%、18.1%、34.5%、52.2%、66.7%、75.7%、81.8%,随着胎龄增加,无严重并发症存活率呈升高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大、出生体重大、母亲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极早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而1 min Apgar评分≤3分是极早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大、出生体重大是存活极早产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而5 min Apgar评分≤3分、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是存活极早产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极早产儿存活率与胎龄密切相关。1 min Apgar评分≤3分可增加极早产儿死亡的风险,而胎龄大、出生体重大、母亲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与死亡风险降低有关。5 min Apgar评分≤3分和母亲绒毛膜羊膜炎可增加极早产儿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胎龄大、出生体重大可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 (8):814-820]

钟莉芳[2](2021)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根据早产儿的特点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预防或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室收治住院的9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保证适宜的暖箱温度及湿度;提供舒适的体位;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内容包括非营养性吸吮、重力喂养、腹部按摩、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各项喂养不耐受指标的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后第14天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情况。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单纯性呕吐(4.4%)、单纯性腹胀(2.2%)、单纯性胃潴留(6.6%)、腹胀+呕吐(2.2%)、腹胀+胃潴留(2.2%)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纯性呕吐(17.8%)、单纯性腹胀(15.6%)、单纯性胃潴留(22.2%)、腹胀+呕吐(13.3%)、腹胀+胃潴留(15.6%)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6.18±0.86)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2.89±3.08)天、胃管留置的时间(10.89±0.52)天、住院时间(16.42±0.71)天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78±0.93)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6.04±3.66)天、胃管留置时间(14.29±0.46)天、住院时间(23.62±0.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21±0.08)Kg、头围的增长量(1.26±0.22)cm、身长的增长量(1.86±0.51)cm均高于对照组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10±0.04)Kg、头围的增长量(0.71±0.15)cm、身长的增长量(1.04±0.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转化的过程,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日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加快早产儿体格的增长,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出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张倩[3](2021)在《肠道菌群组成及乙酸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肠道菌群组成目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围产医疗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技术迅速发展,超/极早早产儿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明显提高,导致BPD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肺部疾病的密切关联。因此本部分研究从肠道菌群入手,通过收集BPD组和对照组患儿出生后第7天和第28天的粪便样本,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早产儿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早产儿中BPD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变化,为BPD的防治提供临床数据。方法:(1)纳入标准:出生后24小时内收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出生体重<1500g、胎龄<32周并且需予以机械通气(无创或者有创)的早产儿。纳入研究需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1)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2)中枢神经系统畸形;3)呼吸系统畸形;4)消化道畸形(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其他畸形:膈疝、染色体异常等;6)家属不愿意参加。BPD的诊断采用2001年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通过的关于BPD的诊断标准。研究分组:按照BPD的诊断标准,把最后发展为BPD的早产儿纳入BPD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BPD早产儿,依据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前产后是否使用抗生素等基本情况与BPD组按照1:1相匹配。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情况。结果:一:临床信息: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6例,对照组和BPD组各8例。BPD组和对照组患儿均为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NICU的早产儿,两组研究对象在出生体重、胎龄、性别比例、出生方式、喂养方式、有无败血症、有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无妊娠期高血压、产前抗生素使用、产后抗生素使用天数等方面均无差异(p>0.05)。二:样本高通量测序结果:(1)菌群多样性分析:第7天时,BPD组多样性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第28天时,对照组多样性指数较BPD组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第7天到第28天,对照组的多样性指数明显升高(p<0.01),BPD组的多样性指数增加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菌群构成:在门水平,第7天时,两组中均是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占主要,BPD组还有较少的放线菌门。BPD组厚壁菌门丰度较对照组低(p<0.05),而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p<0.05)丰度较对照组高;在第28天时,两组仍然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BPD组变形菌门较对照组高,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较对照组低,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第7天到28天,对照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p<0.0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p<0.05)。在BPD组,随着时间变化,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降低,而变形菌门丰度增加,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在7天和28天,BPD组变形菌门丰度始终高于对照组,厚壁菌门丰度始终低于对照组。放线菌门丰度在第7天时,BPD组高于对照组。在属水平上,第7天时,BPD组菌属丰度前六分别是: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狭义梭菌属。对照组菌属丰度前六分别是:梭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乳杆菌、链球菌属、狭义梭菌属。其中BPD组克雷伯氏菌属(p<0.05)、韦荣氏球菌属(p<0.05)丰度均高于对照组。第28天BPD组菌属相对丰度前六分别是:韦荣氏球菌属、狭义梭菌属、克雷伯氏菌属、梭菌、不动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对照组菌属丰度前六分别是:狭义梭菌属、肠球菌属、Lachnoclostridium、链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拟杆菌属。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菌属为Escherichia-Shigella(p<0.05),BPD组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较对照组高。BPD组第28天克雷伯氏菌属(p<0.05)、肠杆菌(p<0.05)丰度高于第7天。在对照组,第28天狭义梭菌属(p<0.05)和Lachnoclostridium(p<0.05)丰度高于第7天,葡萄球菌属(p<0.05)丰度明显低于第7天。结论:第一部分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BPD组和对照组早产儿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BPD发生前,肠道菌群多样性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机会致病菌较对照组增加。结果提示应该尽早关注早产儿肠道菌群变化,及时发现BPD易感性高的早产儿。同时需要进一步多中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来提供更为充分的数据。第二部分乙酸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目的:BPD是早产儿常见的肺部并发症。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其抗炎功能众所周知。短链脂肪酸在BPD中的作用尚未研究。因此,我们通过检测BPD小鼠肠道菌群和血清中短链脂肪酸水平,再予以相应的实验干预BPD小鼠,研究短链脂肪酸对BPD小鼠肺部炎症和肺损伤的影响。方法:1.收集BPD和对照组小鼠粪便和血清。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短链脂肪酸的水平,并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2.动物实验:C57BL/6小鼠在出生后第3天随机分为三组:空气对照组、高氧BPD组和高氧+乙酸(250m M,0.02ml/g)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组小鼠血清短链脂肪酸的水平,并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分析三组小鼠肠道菌群。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评估三组小鼠肺部损伤和炎症情况。ELISA和RT-PCR检测TNF-α、IL-1β、IL-18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LRP3和caspase-1的表达。3.细胞实验:用LPS和ATP建立分泌NLRP3炎症小体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模型,然后用乙酸和GPR43拮抗剂干预细胞。RT-PCR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LRP3和caspase-1的表达。结果:1.与空气对照组小鼠相比,BPD小鼠肠道变形菌门(p<0.001)相对丰度增加,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降低,并且BPD小鼠血清中乙酸水平也显着降低(p<0.05)。2.与空气对照组相比,BPD小鼠存活率降低,肺损伤严重(RAC p<0.001;MLI p<0.001),肺内巨噬细胞聚集较多(p<0.001)。RT-PCR和ELISA均提示IL-1β、IL-18、TNF-α(p值均<0.001)表达增加,RT-PCR检测GPR43表达降低(p<0.001),Western blot检测NLRP3和Caspase-1表达增加(p值均<0.01)。乙酸处理BPD小鼠后,BPD小鼠肺损伤减轻(RAC p<0.001;MLI p<0.001),肺内巨噬细胞聚集减少(p<0.05),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18表达降低(p值均<0.001),NLRP3和caspase-1的表达也降低(p值均<0.05),而GPR43的表达则增加(p<0.001)。并且乙酸干预之后,BPD小鼠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显着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增加。3.在A549细胞中发现,不同浓度乙酸干预A549细胞之后,可以明显降低LPS和ATP引起的细胞炎症。在m RNA水平,与LA组相比,5A-LA组和10A-LA组,IL-1β和IL-18的表达均降低(5A-LA:IL-1βp<0.05 IL-18 p<0.01;10A-LA:IL-1βp<0.001 IL-18 p<0.001)。在蛋白水平,与LA组相比,5A-LA组和10A-LA组Caspase-1和NLRP3的表达也降低(5A-LA:NLRP3 p<0.05 Caspase-1 p<0.05;10A-LA:NLRP3p<0.01 Caspase-1 p<0.01)。在加入GPR43拮抗剂之后,与10A-LA组相比,IL-1β(p<0.01)、IL-18(p<0.05)、NLRP3(p<0.05)、Caspase-1(p<0.05)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升高。说明GPR43拮抗剂可以部分逆转乙酸抑制炎症的效果。结论:BPD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有明显差异,并且BPD小鼠血清中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尤其是乙酸显着降低,提示乙酸可能在BPD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用乙酸干预BPD小鼠之后,发现BPD小鼠肺部损伤减轻,炎症缓解,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降低,并且可以调节BPD的肠道菌群的变化。而且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乙酸通过激活GPR43的表达发挥了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因此,乙酸作为肠道菌群重要的代谢产物之一,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抑制NLRP3相关蛋白的表达,在BPD的疾病进展中发挥了保护作用。

李讯[4](2021)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早产是全世界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相关的诊治技术和辅助检查手段不断发展,存活的早产儿仍会面对各系统发育不良的问题,而脑功能发育问题尤为显着,从轻度神经损伤到严重的智力残疾、癫痫或死亡等。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来评估大脑功能,脑电活动的各项指标随着出生胎龄(gestational age,GA)、日龄的增加而变化,提供了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价值的信息,它在早产儿生后脑损伤程度评、诊疗疗效估等具有重要价值。多项研究评价了aEEG评估不同胎龄的早产儿脑电功能的能力,而对咖啡因是否改善早产儿脑电功能方面存在争议。本研究将继续研究aEEG各项指标随胎龄、日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结合早产儿纠正胎龄(postmenstrual age,PMA)42周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结果,评估早期aEEG各指标对早产儿脑结构损伤的预测价值,以及探讨咖啡因使用是否改善早产儿脑电功能。【目的】探讨aEEG监测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共189例,为2019年1月1日-2021年2月15日在本院出生,生后1小时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新生儿,GA<37周的早产儿169例,排除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PMA 42周内死亡或资料不全者。根据不同胎龄将早产儿分成三组:A组(GA26~29+6周)16例,B组(GA30~33+6周)64例,C组(GA34~36+6周)89例,每例均行3次(6-10h/次)及以上aEEG监测,首次监测在生后3天内进行,第2次监测在日龄7天时进行,第3次监测在日龄12天时进行,使用咖啡因治疗的早产儿在首日予负荷量咖啡因前2小时即开始监测脑电图,时间6-10h,同期纳入因母亲孕期有高危因素收入院观察三天无任何并发症的足月儿为D组,共20例,在生后3天内行aEEG监测一次,分别用aEEG的背景活动、电压连续性(continuity,Co)、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ing,SWC)、暴发间期(interburst interval,IBI)、下边界振幅(amplitude of the lower border,LB)、带宽(bandwidth,B)及Burdjalov评价系统来评价早产儿脑电功能,所有入组早产儿在PMA 42周时均完善头颅MR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胎龄和aEEG评分、胎龄和暴发间期的相关性,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日龄早产儿aEEG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头颅MR正常组和异常组生后3日内aEEG各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日龄aEEG各参数对头颅MR异常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日龄aEEG评分对头颅MR异常的预测能力,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使用咖啡因前后2小时的脑电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共189例,早产儿A、B、C组共169例,其中阴道分娩49例,剖宫产120例,平均GA(32.9±2.5)周,平均出生体重(1883±502)g,使用辅助通气108例,首次aEEG日龄2(1.5,2.8)d;头颅MR正常组30例,头颅MR异常组139例。两组早产儿在GA、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辅助通气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窒息、母孕期高血压、胎盘胎膜及脐带异常情况差异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例早产儿使用咖啡因治疗,排除资料缺陷2例,共纳入17例。同期纳入D组20例,均为母亲孕期有高危因素收入院观察三天无任何并发症的足月儿,顺产出生19例,剖宫产出生1例,平均GA(38.7±2.4)周,平均出生体重(2906±308)g,使用辅助通气0例,首次aEEG日龄1.5(1.1,2.2)d。(2)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的变化规律:随GA增加,(1)连续性显着增加;(2)SWC阳性率逐渐提高,B组比A组SWC阳性的比例高(54.69%vs.25.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C组比B组SWC阳性的比例高(91.01%vs.54.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组比C组SWC阳性的比例高(95.00%vs.9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3)下边界振幅逐渐增高,振幅<3μV结果显示,随GA增大,比例显着降低,早产儿各组间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9);振幅3~5μV结果显示,A组比B组组比例低(56.25%vs.6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C组比B组比例低(44.94%vs.68.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组比C组比例高(5.00%vs.44.94%),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振幅>5μV结果显示,随GA增大,比例显着增加,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00,P=0.001);(4)带宽逐渐变窄,带宽>20μV结果显示,随GA增大,比例显着降低,早产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D组比C组比例低(0.00%vs.11.2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15μV<带宽<20μV结果显示,早产儿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6,P=0.819),D组比C组比例低(10.00%vs.3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带宽<15μV结果显示,D组比C组比例高(90.00%vs.49.44%),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比B组比例高(49.44%vs.1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与B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5)GA与Burdjalov总分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687,P=0.000);GA与IBI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r=-0.531,P=0.000)。(3)不同日龄早产儿aEEG的变化规律:生后3天内的Burdjalov总分比生后7天时低[7.5(4.5,10.0)vs.8(5.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生后7天内的Burdjalov总分比生后12天时低[8(5.0,10.3)vs.9(6.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4)aEEG对头颅MR异常的预测价值:头颅MR异常的早产儿生后3天内aEEG的连续性得分、周期性得分、下边界振幅得分、带宽得分以及总得分均低于M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3天内、7天、12天MR异常组的Burdjalov总分均比MR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内、7天、12天Burdjalov总分对PMA 42天MR异常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3天内的Burdjalov总分对MR异常的预测价值最高。(5)咖啡因在使用过程中对早产儿的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影响:使用咖啡因后2小时的IBI比使用咖啡因前2小时的IBI短[(10.38±2.93)s vs.(12.74±3.4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使用咖啡因后2小时的Burdjalov评分比使用咖啡因前2小时的Burdjalov评分高[8(4.5,9.5)vs.8(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1.早产儿生后aEEG图形随脑功能逐渐发育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随GA增加,电压连续性增加、睡眠-觉醒周期逐渐显着、下边界振幅增高、带宽缩窄等。aEEG可作为早产儿脑电功能发育成熟评估的重要工具。2.随日龄增加,早产儿脑电功能不断成熟,早产儿生后3天内、7天、12天的aEEG评分显着增加。3.早产儿的生后3天内的aEEG检查的Burdjalov总分以及aEEG连续性、周期性、下边界振幅、带宽得分低,提示有脑损伤可能,生后3天内的aEEG监测对PMA42周头颅MR异常的预测价值较生后7天、12天时高,早产儿生后aEEG可作为早产儿早期预测脑结构损伤的重要工具。4.咖啡因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早产儿的大脑皮层电活动。

李伟,韦秋芬,李燕,高晓燕[5](2021)在《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超早早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广西9家医院收治的308例超早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早产儿死亡情况及病因,分析死亡情况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8例超早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158例,死亡比例为51.3%,大多数早产儿在围生期内死亡(74.7%),主要的死因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占77.2%)。住院治疗的超早早产儿例数自2014年起明显增多,但早产儿的存活率随年份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出生胎龄或出生体重的增加,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超早早产儿死亡比例较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首要死因。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优化诊疗流程、多科协同合作、加强医患沟通,将有助于提高超早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

梁翼飞[6](2021)在《胎龄≤34周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我院胎龄≤34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情况,对ROP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在我院NICU住院的胎龄≤34周早产儿的相关病例资料,统计ROP的发生情况;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738例早产儿依据是否发生ROP,分为ROP组(n=292)与无ROP组(n=1446),收集相关数据,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我院胎龄≤34周早产儿RO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738例早产儿发生ROP共292例(占16.8%),其中需要治疗的严重ROP早产儿103例(占5.9%);ROP组与无ROP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长,临床合并败血症、BPD、贫血、接受输血治疗、用氧时长>7天、用氧浓度>40%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用氧时长>7天、用氧浓度>40%,临床合并BPD、贫血、接受输血治疗等6个因素是影响胎龄≤34周早产儿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OP的发生有多个高危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吸氧时间越长、临床合并BPD、合并贫血、接受输血治疗,这部分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越大。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应规范进行眼底筛查,及时行治疗措施,可降低早产儿视力障碍的风险。

赵晓雯[7](2020)在《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认知体验,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针对目前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的不足,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并对量表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6月~2019年8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父母、该院NICU的医生和护士共14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主题,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维度和条目池提供参考意见。2.建立量表条目池:通过文献回顾及质性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建立量表条目池。3.Delphi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21名早产儿护理相关领域的医疗、护理、儿童保健、护理教育等专家对量表条目评价。条目筛选采用界值法(量表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界值、变异系数界值和条目重要性赋值满分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改。4.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出院或即将出院的早产儿父母41 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外部稳定性信度等方法初步检验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8名早产儿父母、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医生、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士,通过分析提炼,凝练出5个主题,分别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出院准备度、社会支持、照护能力现状。其中主题认知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照护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存在不同,父母照护能力影响早产儿的成长。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对迎接早产儿回家的期待,对独立照护早产儿的担忧与紧张。出院准备度包括四个副主题:环境及物品准备、照护态度、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社会支持包括四个副主题:家人支持能够帮助早产儿父母更好的应对,社会资源有助于父母学习知识与技能,医院继续医疗支持起主要作用,社区医疗支持功能缺乏。2.本研究在质性访谈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共得到了包含40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2%和9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4和0.903。第一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49、变异系数0.20、条目赋值满分率58%。第二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35、变异系数0.18、条目赋值满分率55%。根据专家函询结果,第一轮共删除3个条目,同时合并、修改及增加部分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7个条目的第二轮专家函询表。第二轮又删除2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5个条目的量表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结束后,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39-4.00,变异系数为0.00~0.17。第一轮专家函询Kendall’s W为0.190,第二轮Kendall’s W为0.302,体现了专家意见的统一性。3.项目分析中,条目1、30、34分别在6项项目分析(决断值、条目与总分相关、分量表校正条目与总分相关、删除条目后的α系数、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中各有一项不符合项,暂未达到删除标准(删除有两项及以上不符合要求项的条目),暂时保留,共35个条目。4.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评价。本量表I-CVI取值范围是0.88~1.00,所有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都大于标准值0.78,表示35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总量表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为是0.975,表明所有函询专家对量表内容认同度较高,编制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定。第一轮探索性因子分析中,萃取因子,正交旋转后发现因子之间存在共同性,采用直接Oblimin斜交转轴法旋转后得到4个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48%,与量表预设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前期理论基础及条目内容,将4个公因子命名为“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35个条目的最终版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后χ2/df=2.13,CFI=0.927,TLI=0.922,SRMR=0.073,RMSEA=0.061,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5.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系数)和外部稳定性信度(再测信度系数)来评定。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5;量表的四个维度的α系数为0.926~0.957。总量表的分半系数为0.978,量表的四个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863~0.934。前后间隔2周的再测信度系数总量表为0.889,四个维度分别为0.715~0.821。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1.照护早产儿与照护足月儿存在不同,早产儿从医院向家庭过渡期,其父母的照护能力能够影响早产儿的生长,目前国内在早产儿出院时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缺乏,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普遍不能达到要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多关注早产儿父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资源与支持,加强父母照护能力评估,促进早产儿平稳过渡。2.本研究完成了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本量表最终包括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35个条目。初步信效度检验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客观工具。

唐亮[8](2020)在《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围产医学危重症救治技术及新生儿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具有极限生存活力的早产儿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早产儿脑形态及功能发育不成熟,且在围产期往往存在着各种可损害脑发育的潜在高危因素,导致其神经心理发育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可能遗留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其远期生存质量。在提升早产儿存活率的同时,公众对医疗预后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如何降低早产儿神经发育伤残率并达到优育效果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和科研的重点关注。因此,了解早产儿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异常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救治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订和实施,以便进一步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围产期高危因素,并探讨新生儿期并发症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预测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前瞻性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出生,并在新生儿病房/NICU住院治疗,且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门诊随访满1年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早产儿资料调查登记表》,收集并统计早产儿围产期临床资料和出院后随访神经发育评估数据,分析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时的基本情况、围产因素、新生儿期并发症以及神经发育状况。运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结局,以DQ<85分定义为神经发育异常,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围产期高危因素以及新生儿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早产儿共243例,男146例(60.1%)、女97例(39.9%),胎龄25+4~36+6周,平均(32.7±2.7)周,出生体重770~3280g,平均(1861±572)g,按胎龄大小分为三组,<32周组89例(36.6%)、32~33+6周组56例(23.1%)、34~36+6周组98例(40.3%)。2.不同胎龄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2周组早产儿各项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32~33+6周和34~36+6周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两组早产儿除适应性外,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不同胎龄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DQ<85)的发生率分别为49.3%、21.3%和29.4%,12月龄时神经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2.3%、22.9%和2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SGA(OR=2.168,95%CI=1.087~4.332)和宫内窘迫(OR=3.442,95%CI=1.031~11.489)为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5.试管婴儿(OR=6.261,95%CI=1.565~25.043)为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而胎龄(OR=0.790,95%CI=0.658~0.949)与神经发育异常风险呈负相关,是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保护性因素。6.与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相关的并发症风险系数最高的3位为ROP(OR=7.923/3.328)、BPD(OR=7.056/2.556)和RDS(OR=2.452/2.401)。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与合并数量呈正相关(1种并发症OR=1.717/2.380,β=0.846/0.867;2种并发症OR=8.864/3.495,β=2.182/1.251;3种并发症OR=10.909/7.081,β=2.390/1.957)。结论1.胎龄<32周早产儿是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人群,出院后需长期随访至少超过1年。此外,即使是晚期早产儿(34~36+6周)仍需坚持随访,加强神经发育监测,早期干预。2.SGA、宫内窘迫和试管婴儿为早产儿12月龄内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而胎龄则为保护性因素,与神经发育异常呈负相关,神经发育异常风险随胎龄的增加而降低。3.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合并数量越多,神经发育异常风险越高。

李陈园[9](2020)在《氢化可的松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C)在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HC是否能够有效降低BPD的发生率,论证其在治疗BPD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副作用,以期优化其治疗方案,提高B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以获得目前公开发表有关HC治疗早产儿BPD的临床对照研究。提取纳入研究中的设计特征、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出现BPD情况、发生严重副反应等数据。采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整合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篇荟萃分析共纳入20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样本例数有230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1)HC用于防治胎龄≤30周的早产儿时,BPD的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9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6-1.09,Z=0.56,P=0.58>0.05)无统计学差异性;无BPD患者的存活率(RR=1.21,95%CI=1.06-1.38,Z=2.82,P=0.0005<0.05)有统计学差异性;BPD患者死亡率(RR=0.75,95%CI=0.62-0.91,Z=2.88,P=0.0004<0.05)有统计学差异性。(2)HC防治胎龄≤30周的早产儿时评估短期不良反应,与未使用HC对照组相比,败血症(RR=1.07,95%CI=0.84-1.35,Z=0.68,P=0.50>0.05)、胃肠穿孔(RR=1.56,95%CI=0.99-2.45,Z=1.94,P=0.05≥0.05)、脑室旁白质软化(RR=0.71,95%CI=0.43-1.15,Z=1.40,P=0.16>0.05)、脑室内出血>II度(RR=0.71,95%CI=0.43-1.15,Z=1.40,P=0.16>0.05)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HC防治胎龄≤30周早产儿时评估长期不良反应,随访1-2年内脑性瘫痪(RR=0.98,95%CI=0.60-1.61,Z=0.07,P=0.94>0.05)、神经损伤(RR=0.97,95%CI=0.77-1.22,Z=0.24,P=0.81>0.05)、神经损伤或死亡(RR=0.92,95%CI=0.77-1.10,Z=0.87,P=0.39>0.05)、Bayley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70(RR=0.73,95%CI=0.49-1.07,Z=1.63,P=0.10>0.05)、智力测评Bayley MDI 70-84(RR=1.28,95%CI=0.80-2.06,Z=1.04,P=0.30>0.05)、智力测评Bayley MDI>85(RR=1.02,95%CI=0.88-1.19,Z=0.29,P=0.77>0.05)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结论:(1)HC防治胎龄<30周早产儿并不能有效降低BPD的发生率,但是能够提高无BPD患儿存活率,降低其死亡率。(2)HC防治胎龄<30周早产儿评估短期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败血症、脑室旁白质软化、胃肠穿孔、脑室内出血>II度发生率相似。(3)HC防治胎龄<30周早产儿评估长期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对于脑性瘫痪、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及死亡、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下智力评估发生率相似。

孟浩浩[10](2020)在《2550例早产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有文献报道,国内早产的发生率为7%-15%,欧洲等发达国家早产发生率为6%-11%,美国约有10%的婴儿早产[2]。早产儿的器官发育不成熟,易患极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早产的高危因素,筛查出早产高风险孕妇,及时采取干预,从而降低早产率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分娩的2550例早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00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为临床工作中早产的预测及诊治提供参考,为早产儿的诊治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早产及母胎不良结局的发生。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分娩的早产孕产妇,排除因胎儿畸形等个人原因引产者,共计2550例早产孕妇,早产儿共计3001例。随机选择同期于我院足月分娩的50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早产孕妇中双胎465例,单胎2085例。IVF妊娠298例,自然妊娠2252例。2550例早产中自发性早产685例,PPROM 1012例,治疗性早产853例。685例自发性早产中极早早产41例,早期早产132例,中度早产153例,轻度早产359例。分析早产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孕产史、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孕妇实验室检查、母儿结局以及早产儿近期并发症情况。1.三组不同原因早产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高危因素、母胎结局、化验指标。2.比较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高危因素、母胎结局。3.对相同孕周条件下三种不同原因早产的早产儿的结局进行比较。4.对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儿的出生情况、近期并发症、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四格表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以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产的发生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双胎、IVF早产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双胎早产明显高于单胎早产发生率,IVF早产明显高于自然妊娠早产发生率。双胎、IVF妊娠易发生极早早产。极早早产以自发性早产为主,早期早产以自发性早产、PPROM为主,轻型早产以治疗性早产为主。2.年龄、经产妇、不规律产检、IVF、双胎、妊娠期糖尿病、胎位异常是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双胎、妊娠期糖尿病是P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规律产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瘢痕子宫、双胎、宫内感染、合并其他感染、胎儿窘迫、IUGR、ICP是治疗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3.孕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的降低,可能与早产发生有关。4.IVF、胎盘早剥、胎位异常、宫内感染、宫颈机能不全、产前出血是极早和早期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经产妇、瘢痕子宫、脐带异常是轻型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5.自发性早产组、PPROM组剖宫产率<对照组,治疗性早产组剖宫产率>对照组,自发性早产随孕周的增加,剖宫产率逐渐上升。产后出血发生率治疗性早产组>对照组,不同孕周组自发性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治疗性早产儿的窒息率及住院天数大于自发性早产组、PPROM组。7.自发性早产儿随孕周增加,出生体重逐渐升高,窒息率、死亡率、转NICU率、NICU住院天数逐渐降低。<32周早产儿窒息率、并发症种类数、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不良率均明显高于≥32周早产儿。双胎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单胎组,转NICU率高于单胎组。结论:1、随着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双胎妊娠的增多,早产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且双胎早产儿预后较差,对于有高龄、既往早产史、宫颈机能不全等早产危险因素的孕妇应尽量避免医源性双胎妊娠发生。2、早产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不同原因早产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进行规范诊治,减少早产的发生。3、感染在早产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积极防治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早产率。4、临床工作中应在充分考虑胎儿存活率的情况下,结合母体情况及预后情况,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5、胎龄是关系早产儿结局的主要因素,对于胎龄<32周的孕妇,应在保证母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保胎治疗,对于胎龄≥32周的孕妇,在促胎肺成熟的基础上可采用期待疗法。

二、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临床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临床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极早产儿存活率和并发症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资料收集
    1.3诊断标准
    1.4出院预后判断标准
    1.5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2极早产儿存活率
    2.3存活早产儿严重并发症
    2.4极早产儿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3讨论

(2)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及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1.2.2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流程图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2.1.5 样本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化培训
        2.2.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的实施
        2.2.3 肠内营养喂养方法
        2.2.4 一般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2.2.5 经口喂养准备的评估
        2.2.6 测量方法
        2.2.7 质量控制
        2.2.8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3.3 两组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3.4 两组早产儿第14天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4.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4.3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喂养支持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肠道菌群组成及乙酸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菌群变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乙酸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组成及血清短链脂肪酸水平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乙酸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肠道微生物和代谢产物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监护室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5)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9家医院2010~2016年超早早产儿住院及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2.2 超早早产儿死亡原因构成比
    2.3 超早早产儿死亡情况与出生胎龄、体重的关系
    2.4 158例超早早产儿死亡病例死亡日龄构成比
    2.5 超早早产儿死亡情况与医院医疗条件的关系
3 讨 论

(6)胎龄≤34周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ROP诊断标准
    3 内容与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
结果
    1 我院1738例胎龄≤34周早产儿的一般资料
    2 我院1738例胎龄≤34周早产儿ROP的发生情况
    3 ROP组与无ROP组早产儿组间资料一般情况对比
    4 ROP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5 ROP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1738例胎龄≤34周早产儿ROP发生情况及分析
    2 292例ROP的治疗情况
    3 胎龄、体重与ROP的关系
    4.吸氧与ROP的关系
    5 早产儿贫血、输血与ROP的关系
    6 营养与ROP
    7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优势
    8 本研究的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早产儿概述
    2.2 早产儿过渡期概述
    2.3 父母照护能力概述
    2.4 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
第三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感受及照护能力的质性研究
    3.1 概述
        3.1.1 质性研究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方法
        3.1.4 资料收集
        3.1.5 资料分析及处理
        3.1.6 伦理原则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
    4.1 构建量表条目池
    4.2 初始量表编制
        4.2.1 量表条目筛选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2.2 量表条目筛选标准
        4.2.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第五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信效度检验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氢化可的松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1.2、排除标准
    1.3、文献检索策略
    1.4、资料提取
    1.5、文献质量评价
    1.6、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2.2、文献质量评价
    2.3、研究基本特征
    2.4、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
3、讨论
4、参考文献
综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炎症及抗炎治疗
    前言
    1、新生儿肺生理病理
    2、炎症反应
    3、抗炎治疗
        3.1、类固醇激素
        3.2、细胞疗法预防肺部炎症
        3.3、己酮可可碱
        3.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5、促红细胞生成素
        3.6、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4、结论
    5、参考文献
致谢

(10)2550例早产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临床资料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2016-2019 年我院产科2550例早产资料的一般描述
        4.1.1 4年间我院住院早产占比的比较
        4.1.2 4年间早产单-双胎、IVF-自然妊娠分布及比较
        4.1.3 4年间2550例早产孕周分布及比较
        4.1.4 4年间2550例早产不同原因早产分布及比较
        4.1.5 不同原因早产孕周间分布及比较
        4.1.6 单-双胎、IVF-自然妊娠早产孕周间分布及比较
    4.2 不同原因早产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4.2.1 一般情况、孕产史比较
        4.2.2 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比较
        4.2.3 不同原因早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2.4 化验检查指标比较
        4.2.5 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比较
    4.3 自发性早产不同孕周组间比较分析
        4.3.1 一般情况、孕产史比较
        4.3.2 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比较
        4.3.3 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比较
    4.4 相同孕周条件下不同原因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
    4.5 自发性早产的早产儿情况比较分析
        4.5.1 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5.2 不同孕周、单双胎、IVF-自然妊娠自发性早产儿出生时情况比较
        4.5.3 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儿并发症种类数比较
        4.5.4 不同孕周组间自发性早产儿近期并发症比较
        4.5.5 不同孕周组自发性早产儿的近期预后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早产的发生率
    5.2 一般情况、孕产史对早产的影响
    5.3 孕妇孕期相关因素对早产的影响
    5.4 孕妇化验指标对早产的影响
    5.5 分娩方式与早产的关系
    5.6 早产儿结局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临床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极早产儿存活率和并发症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 吴新萍,谷传丽,韩树萍,邓晓毅,陈筱青,王淮燕,李双双,王军,周勤,侯玮玮,高艳,韩良荣,刘红杰,余章斌,王增芹,李娜,李海欣,周金君,陈珊珊,姜善雨,路星星,潘兆军,陈小慧.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1(08)
  • [2]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钟莉芳. 南昌大学, 2021(01)
  • [3]肠道菌群组成及乙酸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D]. 张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研究[D]. 李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J]. 李伟,韦秋芬,李燕,高晓燕. 广西医学, 2021(08)
  • [6]胎龄≤34周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梁翼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 赵晓雯. 山东大学, 2020(02)
  • [8]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唐亮.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氢化可的松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李陈园.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2550例早产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孟浩浩.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临床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