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质》2001年第20卷总目录

《世界地质》2001年第20卷总目录

一、《世界地质》2001年第20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华[1](2011)在《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被并称为“朝阳产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污染小,是全球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在全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亚太地区正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景名胜区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各风景名胜区间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桂林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桂林是着名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在综合改革、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为全国提供示范。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最具城市优势、最具品牌效应、最具社会竞争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桂林旅游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广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寻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具有局部区域性意义,更具全局战略性意义。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实现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即: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功能定位,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拓展创新发展,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睁体系。论文系统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体系上分为三个层面探讨:即从桂林旅游微观个体层面(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到中观的旅游产业链层面(如会展业等)到宏观旅游协作圈层面,提出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论文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桂林旅游业发展成效和经验。论文深入地探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升级难度大;旅游价格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缓慢和旅游产品单一等。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运行机制相对缺失;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硬件建设差距比较大。论文在研究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和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论文从跨县(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下大旅游管理机制、城市公园改革与城市公园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集团、景区联合体经营体制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从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再造、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再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营销创新;从政府对旅游融资的强力导向、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论文研究了桂林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的条件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着力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认为要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约型旅游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以高效安全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生态服务业体系。并从加强保护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加强上游水源林保护和建设、全力保护漓江水质、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落实生态补偿,做好扶贫脱困工作、加强沿岸农民技术培训和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建立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论文跳出旅游城市之间只有竞争关系的思维,创新提出东盟/北部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湘桂走廊区域、客家文化圈区域与桂林旅游产业建立战略旅游同盟协作框架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论文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争取赋予桂林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争取赋予桂林类似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规划和用地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投融资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认为应该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机制创新。

马毅男[2](2017)在《基于地球物理勘查中物探技术的新探索》文中提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新奇的食物,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发现。所以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技术的进步,许多的科学家发现物理勘测的技术。物理勘测技术的发明对地球地质工作的勘测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只是刚刚的起步,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所以物理勘测技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发展,继续提高物理勘测技术的水平,为以后人们对地质工作提供借鉴。

吕芳[3](2008)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显;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混乱,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在大力开发,不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也在大力开发;在发展导向上,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缺乏考虑。在这种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重要构想,被称为规划纲要中的一大”亮点”,这个构想便是主体功能区划。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而后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错综复杂、政策性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考虑自然状况、又要兼顾人文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本文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规程,结合保定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条件,运用国内外研究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尝试在保定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上做了一些探讨。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1)主要对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2)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地域分异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规划”理论五种理论构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3)从概念探讨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介绍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4)主要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与基本方法。(5)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例地保定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五种功能区,但某些评价单元目前限制或开发的特征不明显,这样的地区本次在划分之外,令其自然发展,待以后时机成熟后逐步划入。(6)从总结讨论的角度,对论文主要工作和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二、《世界地质》2001年第20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地质》2001年第20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四、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第二节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四节 桂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第二章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
    第一节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第三节 桂林旅游的功能定位
第三章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
    第一节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
    第二节 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
    第三节 旅游营销创新
    第四节 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
    第五节 旅游产业对外开放创新
第四章 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造延长桂林旅游产业链的条件
    第二节 大力发展会展旅游
    第三节 大力发展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
    第四节 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
    第五节 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
第五章 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
    第一节 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
    第二节 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第六章 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
    第一节 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 旅游促进城镇化建设
    第三节 旅游促进就业
    第四节 旅游社区建设
第七章 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
    第一节 旅游产业区域联动发展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第二节 东盟/北部湾区域联动发展
    第三节 泛珠三角区域联动发展
    第四节 "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联动发展
    第五节 桂湘走廊区域联动发展
    第六节 客家文化圈区域联动发展
第八章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第一节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
    第二节 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
    第三节 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
    第五节 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创新
    第六节 旅游产业软环境建设创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基于地球物理勘查中物探技术的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球物理勘查中的物探技术
    1.1 重力勘探
    1.2 磁法勘探
    1.3 电法勘探
2 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
    2.1 地表介质地球化学测量
    2.2 汞气测量
    2.3 地电测量
3 地球物理勘查中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

(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异理论
        2.1.1 地域分异理论的发展
        2.1.2 地域分异理论的内涵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2.2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3.1 空间结构理论的演变发展
        2.3.2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5 “反规划”理论
3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及类型
    3.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3.1.1 内涵
        3.1.2 内涵解读
    3.2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3.2.1 优化开发区
        3.2.2 重点开发区
        3.2.3 限制开发区
        3.2.4 禁止开发区
4 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
    4.1 划分原则
        4.1.1 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原则
        4.1.2 合理开发与有序发展原则
        4.1.3 现状与远景结合原则
        4.1.4 科学客观合理原则
        4.1.5 国土部分覆盖原则
    4.2 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各指标项的计算和评价
        4.2.3 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4.2.4 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4.2.5 方案的集成
5 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5.1 保定市域概况
        5.1.1 社会经济条件
        5.1.2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5.2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5.2.1 基本评价单元的确定
        5.2.2 各指标项的选取和评价
        5.2.3 主体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5.2.4 主体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5.3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5.3.1 优化开发区
        5.3.2 重点开发区
        5.3.3 适宜开发区
        5.3.4 限制开发区
        5.3.5 禁止开发区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论文

四、《世界地质》2001年第20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 陈丽华. 武汉大学, 2011(08)
  • [2]基于地球物理勘查中物探技术的新探索[J]. 马毅男. 环球人文地理, 2017(09)
  • [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D]. 吕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世界地质》2001年第20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