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橡木、橡胶木的分类与鉴别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菲[1](2021)在《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在薄木染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天然名贵木材资源短缺,速生材的代替使用广泛流行起来。薄木贴面逐渐成为提高速生材表面质量,改善视觉特性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薄木染色使用的染色剂多为合成染料,染色过程产生大量不易降解的废液,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而天然植物染料源于自然,以植物染料代替合成染料进行染色不仅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而且部分植物染料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因此开发植物染料对薄木进行染色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传统薄木染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将其与蜡染工艺结合可丰富染色形式、提高附加值。本文主要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到红花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冻融循环与漂白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来提高染色材上染率;最后将传统染色方式与蜡染工艺相结合,丰富木材染色形式,提高染色薄木装饰性与附加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红花色素提取实验中,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红花黄色素提取率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超声功率>水浴时间>水浴温度,当水浴时间34min、水浴温度90℃、超声功率350 W时红花黄色素提取率达到最大值6.84%。超声处理可作为加快色素提取速率的辅助手段。通过稳定性实验得出,红花浸提液应在中性,温度低于45℃条件下避光保存。(2)在水曲柳薄木染色实验中,对基材进行冻融循环与漂白预处理以提高染色材上染率;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染色时间、染色温度、染液浓度对水曲柳薄木上染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染色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水曲柳薄木上染率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染色温度>染液浓度>染色时间,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染色时间10 h、染色温度90℃、染液浓度5 g/L,并通过三次平行实验得到上染率均值为37.47%。在水曲柳染色薄木的性能测试实验中发现,染色处理后薄木表面白乳胶与清漆的接触角均增大;漆膜附着力达1级;染色薄木表面的耐光色牢度达1-2级;耐酸色牢度达1-2级,耐碱色牢度小于1级。(3)在红花染料适用性实验与蜡染实验中,使用红花染料分别对红榉、白橡、枫木这三种常见贴面薄木进行染色。结果表明红花染料对红榉木的上染性最好。在薄木蜡染实验中,当涂蜡密度为0.1 g/cm2,石蜡与蜂蜡配比为2:3时染色效果较优。将传统蜡染工艺与现代木材染色技术相结合,可突破传统的染色形式,赋予染色材更高的装饰性、提高其附加价值;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发展,传播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刘小丹[2](2021)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土壤植物信息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用化学品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完善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防治系统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境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一种快速便捷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检测技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重金属检测为化学分析,需要消耗大量试剂,检测速度慢,与快速实时检测的差距较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元素分析光谱技术,对样本预处理要求较低、能实现多元素同步检测、可满足元素实时在线快速分析,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LIBS技术结合信号增强手段,可以提高检测效果,降低元素检测限,确保实际环境重金属污染检测精度。本研究了LIBS技术的土壤植物信息检测方法,重点进行土壤镉、铅污染检测。探究激光波长对元素特征谱线的影响,确定最优检测波长;采用环境调控辅助增强、导电材料辅助增强及双脉冲信号增强LIB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土壤镉、铅含量定量检测模型,为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及防治调控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基于LIBS技术的土壤植物信息检测方法,建立了快速分析模型。采用LIB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土壤镉和铅含量的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模型,PLSR模型预测效果最好,镉和铅定量预测的Rc和Rp均在0.93以上。建立转基因玉米判别模型,ELM模型效果最好,建模集和预测集的识别正确率均达到了100%;建立生物质颗粒类别判别模型及燃烧特性指标的预测模型,ELM模型判别效果最好,建模集和预测集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6.88%,LS-SVM模型预测效果最好,Rc和Rp均在0.97以上。(2)针对LIBS检测限高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激光波长提高土壤镉、铅含量的检测精度,建立了不同激光波长下土壤镉、铅含量检测模型,确定了土壤镉、铅LIBS定量检测的最优系统参数。优化不同激光波条件下的试验参数(延时时间、激光能量),比较激光波长对土壤镉、铅LIBS信号的影响,分析激光波长影响信号的原理,建立各激光波长下土壤镉、铅定量分析的单变量和多变量模型,确定土壤镉、铅LIBS定量检测的最优激光波长和定量分析模型。对镉、铅定量检测而言,532 nm激发波长的灵敏度、稳定性及定量建模效果较好,基于532 nm激光波长的Cd II 214.44 nm谱线的单变量模型的定量预测效果最好,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971,检测限(LOD)为15.075 mg/kg,基于532 nm激光波长的Pb I 405.78 nm谱线单变量模型的定量预测效果最好,Rp为0.986,LOD为28.862 mg/kg。(3)针对外界环境信号影响LIBS检测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惰性气体混合增强土壤镉、铅LIBS信号的方法,建立了土壤镉、铅含量检测模型,为建立稳定可靠的土壤重金属监测系统提供了新方法。环境气体影响激光与样本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参数,进而影响LIBS信号。本研究探究不同比例的氦气(He)、氩气(Ar)、空气组合对土壤镉和铅元素特征谱线的光谱强度及参数的影响,确定最佳气体检测环境,分析环境调控辅助增强信号的原理。建立土壤镉和铅含量的单变量及多变量检测模型,比较气体环境对土壤镉、铅定量检测的影响。对镉定量检测而言,Ar和He比例为50%时,谱线的灵敏度和稳定性都较好。此条件下,镉定量预测效果明显优于空气环境,且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Rp达到了0.962。基于Cd I 228.80 nm单变量模型的检测性能最好,LOD为25.023 mg/kg。对铅定量检测而言,Ar和He比例分别为90%和10%时,谱线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最佳,谱线强度最大。此条件下,铅定量预测效果明显优于空气环境。Pb I 405.78 nm谱线单变量模型效果最好,Rp达到了0.988,LOD为32.970 mg/kg。(4)针对土壤LIBS检测基体效应明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导电材料增强土壤镉、铅LIBS信号的方法,建立了土壤镉、铅含量检测模型,为LIBS技术的应用拓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方法支撑。添加导电材料可以改善样品物理性质,降低基体效应,增强LIBS信号。本研究探究导电材料氯化钠(Na Cl)和石墨及其含量对土壤镉、铅特征谱线强度及参数的影响,确定土壤镉、铅定量检测最佳的Na Cl及石墨添加量,分析导电材料影响信号强度及谱线参数的原理。建立土壤镉和铅含量单变量及多变量检测模型,比较导电材料对镉、铅定量检测的影响。对镉定量检测而言,添加Na Cl和石墨含量均为25%时,谱线的灵敏度、稳定性及模型定量检测效果较好。石墨对镉元素定量检测提升效果由于Na Cl,最优石墨添加量下,LS-SVM模型预测效果最好,模型的Rc为1.000,Rp为0.994。镉元素两条谱线中,基于Cd I 228.80 nm谱线的单变量模型检测能力较好,LOD为9.923 mg/kg。对铅定量检测而言,Na Cl含量为10%、石墨含量为20%时,谱线的灵敏度、稳定性及模型定量检测效果较好。石墨对铅元素定量检测提升效果优于Na Cl,最优石墨添加量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预测效果最好,模型的Rc为1.000,Rp为0.993。铅元素三条谱线中,基于Pb I 405.78 nm谱线的单变量模型检测能力最好,LOD为26.142 mg/kg。(5)针对土壤重金属LIBS检测精度低的问题,采用双脉冲信号增强的方法建立土壤镉、铅含量检测模型,实现了土壤镉、铅含量的精准检测,为开发精确可靠的便携式土壤重金属LIBS检测系统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优化双脉冲检测的试验参数,比较单双脉冲试验的特征谱线强度及谱线参数,分析双脉冲增强信号的原理。建立土壤镉和铅定量检测的单变量及多变量模型,比较单双脉冲定量分析模型效果。对镉、铅定量检测而言,双脉冲的定量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单脉冲,单变量模型的效果优于多变量模型。镉元素特征谱线中,基于LSSVM多变量模型及Cd II 214.44 nm谱线单变量模型的定量检测效果最好,Rp为0.992,基于Cd II 214.44 nm谱线单变量模型LOD最低为3.374 mg/kg。铅元素特征谱线中,基于Pb I 405.78 nm谱线单变量模型的定量检测效果最好,Rp为0.995,LOD最低为22.127 mg/kg。采用实际土壤进行双脉冲镉、铅定量检测,结果与以上标准土壤检测结果近似,且各谱线的相对效果一致。
王启繁[3](2021)在《不同树种木材气味释放特性与图谱表达研究》文中认为木材被广泛使用于室内家具、地板及装饰用材,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异味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有针对性地破解木质材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问题,帮助人们了解木质材料气味产生的来源,同时扩展木材气味物质数据库,本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Olfactometry,GC-MS-O),以气味的视角展开,对广西11种人造板、家具原料树种木材和东北5种家具原料树种木材释放的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识别和鉴定,实现木材气味特征图谱表达和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溯源。同时研究并探索含水率、环境条件和涂饰处理等影响木材气味释放的因素。对比分析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技术(Thermal Desorp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Olfactometry,TD/GC-MS-O)与木材抽提物气味成分萃取稀释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在掌握木材基本VVOC/VOC和气味释放特性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利用数学建模构建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模型,同时运用Qt计算机技术开发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人工智能软件,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涂饰木材健康等级快速评定和比较。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部分木材气味研究领域的空白,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木质材料产生气味的来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针对性地破解木材及木质装饰制品“异味”及对健康影响问题。对保证居住者身心健康、促进木质家具及其饰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木材气味特性研究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在气味强度指数的基础上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比较矩阵分析、单排序权向量计算以及矩阵总排序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对16种不同树种木材的主要气味源化合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到不同树种木材关键气味源物质。根据神经学科学家相关研究结果整理而成的不同类型气味轮廓,发现不同树种木材的气味轮廓图谱具有其各自的特点。美食调是本试验使用16种木材的主要气味轮廓香调,其次为花香调和柑橘调。木质调、绿叶调、化学物调、苷苔调、果香调和刺鼻调也共同构成了不同木材的气味基础轮廓。鉴定得到的高气味强度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板栗、马尾松、酸枣木、香椿、香樟木和柞木。16种南北方不同树种木材释放的气味活性化合物的气味强度主要集中于1.0-2.0。(2)采用单因素法对呈现较大气味特性的木材—酸枣、马尾松和香樟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含水率对三种木材VOC/VVOC和各气味组分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含水率变化过程中的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主导性气味组分和气味轮廓。发现木材VOC/VVOC成分和气味的释放与水在木材中的运动直接相关。随着含水率的下降,木材中组分随水分的蒸发和迁移而释放,导致三种不同树种木材总组分浓度随之下降,其变化在含水率由60%下降至30%时最为显着。含水率下降对酸枣木花香调、绿叶调和美食调轮廓强度的影响较大,对马尾松和香樟木美食调和木质调轮廓强度影响较大。(3)使用GC-MS-O技术探究了聚氨酯涂料(PU)、紫外光固化涂料(UV)和水性涂料(Water)饰面对酸枣木、水曲柳和柞木气味释放成分及气味强度的影响。VOC是PU涂料饰面材和水性涂料饰面材的主要释放组分,VVOC是UV涂料饰面材的主要气味成分。涂饰板材气味释放浓度及释放特性受板材本身特性影响较大。PU、U V和水性涂料涂饰对三种木材释放的部分气味活性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封闭作用,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释放。三种实木板中,PU涂料和UV涂料饰面板材的主要气味轮廓特征为花香调、美食调和果香调。水性涂料饰面板材的主要气味轮廓特征为木质调、化学物调、美食调和花香调。(4)通过TD/GC-MS-O结合微池热萃取仪,探索了环境条件变化对水曲柳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影响。发现温湿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以显着促进板材中部分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释放,增强了部分气味特征。升高相对湿度能够较好的抑制水曲柳中丁烷、丙酮和庚醛三种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释放。随着空气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的升高,水曲柳素板6种关键特征的气味强度值呈降低趋势。空气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对水曲柳关键气味特征的影响相比于温度和相对湿度更加显着。为加速水曲柳组分释放,建议将其放置于高温、高湿以及高空气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的环境条件。(5)应根据不同试验目的和应用场景选择最适宜的气味分析方法。TD/GC-MS-O在探究木质材料日常释放气味组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可分析研究不同状态及环境条件木材气味释放情况,适用于探究木材及室内“气味源”。木材抽提物气味成分萃取稀释技术适用于木材气味化合物表征的基础性研究,能够较全面地识别木材中含有的气味成分。在采用木材抽提物气味成分萃取稀释技术对欧洲白桦中气味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发现欧洲白桦样品的气味愉悦度被评为中性偏愉悦。通过夏皮洛-威尔克(Shapiro-Wilk,S-W)联合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Kolmogorov-Smirnov,K-S)统计学分析,发现6种欧洲白桦样品气味强度/愉悦等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欧洲白桦样品的10种气味属性分别为似泥土香、似铅笔香、似软木塞/发霉的、似青草香、似脂肪香、果香、似绿茶香、似草药香、似香草香和醋香。大多数气味属性均能够很好的匹配到鉴定得到的气味活性化合物。发现抽提物中脂肪酸降解产物(包括饱和和不饱和醛、酮、和酸类化合物)是欧洲白桦气味化合物中最多的一类成分。此外,气味活性化合物也来源于抽提物中和萜烯类化合物和木质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苯基化合物。(6)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构建了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模型。在灰色关联度分析矩阵(GRA)的基础上,建立隶属度判断矩阵。根据归一化后的综合评价矢量,在最大隶属度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和健康评价程序实现了对材料健康等级的最终判定。运用Qt技术和后端开发,开发设计一款运行于Windows 10上的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人工智能软件,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涂饰木材健康等级的快速评定和比较。
曾彬[4](2021)在《南方常用树种木材不同含水率和涂饰下TVOC与气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材料,被广泛用于能源生产、家具材料、造纸等领域,随着木质材料的广泛使用,其散发的气味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木质家居的主要气味一方面来自木材本身所含的抽提物,另一方面源于表面装饰涂料及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添加剂,因此对木材本身所释放的气味组分及涂饰后板材的气味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解决木材作为室内装饰材料使用时所散发的“异味”问题。本研究以南方常用的十一种树种木材(马尾松、巨尾桉、板栗、桂花、白楠、香樟、阴香、酸枣、构树、苦楝、香椿)为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GC-MS/O)对十一种树种木材的心、边材在不同含水率下释放的TVOC和特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探索十一种树种木材在不同含水率下所释放TVOC的规律与气味差异;同时将这十一种达到平衡含水率后的树种木材进行涂饰(PU涂饰面,UV涂饰面,水性涂饰面),探究涂饰后板材释放气味的差异及涂饰面对木材气味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树种随含水率的下降TVOC的释放下降率不同且TVOC的最佳释放期差异显着。白楠木心、边材TVOC的最佳释放期均在含水率初降期间(55%~45%),而马尾松心材TVOC的最佳释放期为含水率下降到纤维饱和点阶段,边材则在含水率由纤维饱和点下降至大气平衡状态期间TVOC的释放效果最佳;酸枣木在含水率由纤维饱和点下降到大气平衡状态期间为心材TVOC的最佳释放期,而在含水率下降到纤维饱和点之前,均为边材TVOC的主要释放等。(2)含水率对不同树种的整体气味特征影响不一。马尾松随含水率的下降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均以薄荷刺激味与清香芳香味为主,而桂花木心、边材在纤维饱和点之前的整体气味特征由果香味与其它特殊味共同作用形成,当含水率下降到纤维饱和点之后,花香甜味成为桂花木心、边材整体气味特征的主导性气味组分。并且,由于同一木材在不同含水率下气味特征化合物的释放速率不同以及各气味特征化合物之间的协同拮抗作用,同一木材在不同含水率下的整体气味也有显着差异,如构树心材的整体气味在含水率70%与5%时以芳香味与甜花香味为主,在含水率50%、30%与10%时,整体气味以果香味与特殊刺激味共同作用形成;苦楝木心材在纤维饱和点至大气平衡状态期间整体气味特征以果香味与芳香味为主,当含水率降至5%时,整体气味特征以花香甜味与芳香味主导,边材的在纤维饱和点时以果香味为主,当含水率降至大气平衡状态后,整体气味特征以清香芳香味为主;此外,同一树种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如板栗木心材所释放果香味的相对气味强度较强而边材所释放的其它异味化合物的相对气味强度较强,香樟木心材在含水率50%时整体气味特征以樟脑味与花香甜味为主而边材在含水率50%时整体气味特征基本由果香味、樟脑味与其它特殊味三者共同作用决定。(3)不同涂饰面对不同树种TVOC的释放影响不一。三种涂饰面对马尾松TVOC的释放量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巨尾桉与苦楝木经三种涂料涂饰后TVOC释放量则出现增加现象;板栗木经UV漆涂饰处理后TVOC的释放量减少,而经PU漆与水性漆处理后TVOC的释放量出现增加现象。并且,不同涂料对木材VOC的影响与其对木材的整体气味特征及整体气味强度的影响差异显着。如板栗木经水性漆处理后TVOC的释放量急剧增加,但水性漆板栗木的整体气味强度明显减弱;UV漆对马尾松TVOC的抑制效果最佳,但马尾松经水性漆涂饰后整体气味强度最弱;白楠木经UV漆涂饰后,甲苯的浓度急剧升高,但整体气味强度在三种白楠涂饰板材中最低。因此,涂饰涂料对TVOC释放量大的树种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但对本身所释放TVOC较低的树种而言,涂饰处理反而会增加板材TVOC及各类VOC的释放量。因此,在对木材进行涂饰时应该综合考虑涂饰板材VOC与整体气味的变化,在降低TVOC释放量的同时减少涂饰后产生的“异味”问题。
张黎遥[5](2020)在《CMF理论及其在现代餐桌椅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具不只是结构上的需求,更加关注的是外观感受的需求。本文基于色彩、材质、表面处理即CMF工艺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采用了聚类分析方法和象限分析法等研究了CMF分析和CMF在餐桌椅中的运用。通过使用细分CMF细化分析确定CMF的在体感、环保、风格等方面的具体定位。为客户和设计师提供了设计辅助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研究得出CMF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餐桌椅的CMF设计奠定基础。(2)分析CMF在宜家、曲美、美克美家、华日、月星、双叶、联邦、红苹果等八个家具品牌中的运用,确立三者之间的独立性和联系。每个品牌因风格倾向不同CMF的偏重点不同,主要通过风格控制整体CMF基调,浅色的体现轻薄或活泼感,深色体现庄重感或厚重感,从而确定材料的使用,表面处理工艺确定平衡颜色和材质呼应风格展现。(3)运用象限分析法各品牌餐桌椅的CMF设计,得出了各线品牌在CMF中的偏重点和优势。目前1—2.5线市场CMF流行趋势是:美式、欧式和轻奢其特点庄重大气,使用空间要求大,颜色较深材质为实木主要工艺为雕刻木就、和清漆。2.5—3线市场是:北欧、现代和新中式:其特点较上一特征较为轻薄,材料颜色较上一特征浅,材质使用木材特征,工艺为涂饰清漆。3线以下流行现代风:其款式简单感官轻薄,颜色统一较轻或纯黑,使用材料较多,多为成本较低的材料。(4)构建CMF的细分,并对各细分进行数据化判断,为确定CMF设计提供帮助。得到CMF颜色对应cmyk值其对应材料为木材,表面处理为涂饰,并得出CMF设计模型。(5)对餐桌椅的结构、风格、功能进行细化分析,并对其做具体的民意调查,为餐桌椅CMF设计的载体确定提供有利依据。
杨玉山[6](2020)在《遗态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自然界既是做科学的一个优秀导师,也是一个与材料相统一的结构宝库。在研究和制备超浸润材料过程中,自然界更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遗态仿生对象,比如“荷叶效应”、“花瓣效应”等。本学位论文根据仿生学原理,受自然界遗态生物体超浸润现象的启发,在木材表面通过纳米压印技术构筑仿生物功能界面的微纳米形貌结构,制备了类似甚至超越自然界遗态生物体表面微纳米结构的遗态仿生超疏水木材。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所固有的特性,还赋予其新的奇异功能,实现木材高浮力、耐磨、耐液腐蚀和热稳定性等新型附加,拓宽木材的实践使用范围,增加木材的应用价值。从遗态仿生的理念出发,在木材表面制备多种具有功能性遗态仿生超疏水涂层,并对其功能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8个部分:1.受“红色玫瑰花瓣表面特殊浸润性”启发,采用模板印刷法复型改性处理木材表面,得到与玫瑰花瓣表面结构相同的微纳米形貌结构,使木材具有高黏附超疏水特性。制备的遗态仿生高粘附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木材的基本系能,还赋予木材表面高黏附超疏水特性,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约为157.5°±0.5°,可以有效阻止木材吸收水分,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2.受“花瓣效应”启发,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和纳米压印技术在木材表面制备了坚固、超浮力、超疏水的遗态仿生PVB/SiO2涂层。通过静态水接触角(WCA)和砂磨试验测量评估类玫瑰花瓣状木材的超疏水性和坚固耐用性。制备的PVB/SiO2/木材表面的接触角为160°,表现出卓越的超疏水特性;同时对腐蚀性液体具有优异的耐久性以及热稳定性,表现出超强的耐久性和热稳定性。此外,所制备的PVB/SiO2/木材样品显示出很强的浮力。3.受“荷叶效应”启发,采用水热沉积和纳米压印技术以及氟烷基硅烷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木材表面构建耐用的遗态仿生低黏附超疏水涂层。制备的遗态仿生超疏水TiO2/FAS-17-木材具有与荷叶类似的乳突状微纳米结构形貌,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155°,滚动角为6°,接近于荷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滚动角,即试样具有优越的低粘附超疏水特性;同时,通过水接触角、滚转角和砂纸磨损试验对其稳定超疏水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超疏水TiO2/FAS-17-木材表面具有耐久性。4.受“莲花效应”启发,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模板二次转印复型技术,在负载有聚乙烯醇缩丁醛涂层的白蜡木素材表面遗态仿生制备了类荷叶微纳米结构形貌,并赋予了木材表面自清洁超疏水特性。遗态仿生制备的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表面具有类荷叶表面自清洁超疏水微纳米乳突结构形貌。相比之下,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白蜡木素材原有的色彩纹理,其表面静态水接触角接近于遗态材料荷叶表面的接触角与滚动角,表现出超疏水性能;同时,其表面的石墨粉能被水滴冲掉,具有自清洁特性。5.受“芭蕉叶微纳米结构自清洁超疏水特性”启发,采用溶剂热沉积PVB/SiO2涂层在木质表面的羟基纤维素木质素纤维上,并使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木材表面上复制了芭蕉叶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形貌。该纳米膜具有极好的性能,并且具有极高的耐水性。通过简便,低成本,高效且可重现的方法实现拒斥性和自清洁。微观/纳米仿生结构已成功复制到木材表面,且所制备的遗态仿生木材不仅表现出超疏水性能,还表现出优异的自清洁能力。另外,所制备的仿生木材具有热稳定性能,其性能优于原始木材。6.受“稻草叶表面各向异性超疏水”启发,通过溶剂热沉积,PVB/SiO2涂层成功地沉积在木材表面上,利用纳米压印术在木材表面复制了茭草的微/纳米结构,具有极佳的超疏水性能。制备了微/纳米仿生结构(茭草)在木材表面成功复制。相比之下,所制备的仿生木材不仅表现出超疏水性能,水接触角(WCA)为155°,还具有优异的自清洁能力,滑动角为6°。此外,所制备的仿生木材具有热稳定性能,优于原木材。7.受“贻贝层层自组装”启发,采用Stober法与溶液自组装的方法在二氧化硅球表面接枝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再采用滴涂的方法在木材表面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和SiO2涂层。在木材表面沉积了纳米SiO2-PDMS涂层,改变了木材的润湿性与稳定性。SiO2-PDMS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木材的色彩纹理,还使木材表面具有低黏附超疏水特性,接触角约为158°,滚动角为6°;通过砂纸磨损实验,SiO2-PDMS超疏水木材仍然保持了超疏水性,说明SiO2-PDMS超疏水木材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8.受“海水中珍珠层生物矿化”启发,通过低温水热法在杨木表面水热沉积了超亲水CaCO3涂层。为确定CaCO3纳米晶体在杨木表面的生长条件,研究了不同水热时间对CaCO3水热生长的影响。杨木表面采用水热矿化法分别生长1~24h,得到了一层仿生超亲水纳米CaCO3涂层,再用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FAS-17)对其进行接枝改性处理,使杨木具有稳定的超疏水特性。制备的FAS-17改性CaCO3/杨木表面具有超疏水性能,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158°;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郑丁源[7](2019)在《橡胶木纯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橡胶木是一种人工林速生树材,含有约50%的纤维素,通过一定手段将纤维素提取出来,再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制备成功能化的纤维素基材料,不仅可以给橡胶木的利用提供一条新思路,还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本论文以橡胶木加工剩余物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提取得到纯化纤维素(PCF),在此基础上,以PCF为基材,主要探索其在电极材料、吸附材料和药物缓释载体方面的初步应用。一方面,对PCF进行高强度超声处理,得到纤维素纳米纤丝(CNF),并将其与二氧化锰(Mn02)、碳纳米管(CNTs)物理共混,通过真空抽滤的方式制备得到电极材料,初步研究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另一方面,对PCF进行羧甲基化改性得到羧甲基纤维素(CMC),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得到pH敏感型水凝胶,初步探索水凝胶对罗丹明B(RhB)的吸附效果;另外,对PCF进行酸水解得到纤维素纳米晶体(CNC),将丁二酸酐(SAA)接枝到CNC上得到CS,进而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包覆于CS上得到药物缓释载体CC,初步探索药物缓释载体CC对橙皮苷(HES)的释放特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橡胶木为原料,通过化学处理的方法成功提取橡胶木PCF。与杨木原料相比,橡胶木原料具有较高的纤维素含量,并且得到的橡胶木PCF与杨木PCF具有相似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结晶结构和热稳定性。2)基于PCF,通过高强度超声分离出了 CNF。以CNF为结构支撑体,MnO2和CNTs为电极活性物质,制备出了柔性电极材料。电化学测试表明,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特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柔软变形能力,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柔性电极材料。3)基于PCF成功制备了 CMC。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出水凝胶。水凝胶的水润胀性能随着缓冲液pH值的增大而增加,具有一定的pH敏感性,适用于处理碱性环境中的高浓度RhB染料废液。4)基于PCF制备出球形CNC。通过接枝反应将SAA接枝到CNC的羟基上制备得到改性CNC(CS)。在此基础上,将CTMAB通过静电作用力包覆于CS表面,得到药物缓释载体(CC)。将CC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疏水性药物HES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得到CC@HES药物缓释系统。结果表明在弱碱性环境中,HES在CC@HES药物缓释系统中的累积释放百分比较高。HES从CC@HES药物缓释系统中的释放符合Peppas经验方程,属于Fickian扩散机制。
郑丁源,李梦扬,张显权,岳金权[8](2019)在《橡胶木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橡胶木为原料制备纤维素纳米纤丝。方法通过化学预处理结合高强度超声处理的方法制备纤维素纳米纤丝;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紫外分光光度计(UV)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设备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橡胶木纤维素纳米纤丝的直径为3~10nm,保留了天然纤维素Ⅰ型结构,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制备的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透明度。结论以橡胶木为原料,通过常规的化学预处理结合高强度超声处理的方法,可以制备出与杨木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基础特性相似的纤维素纳米纤丝,并且具有较高的产率。
李志敏[9](2018)在《L实木家具公司营销策略组合研究》文中认为实木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个分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和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国家具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家具行业处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阶段,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消费者结构和消费观念升级,消费者对品牌、工艺、质量、环保逐渐提出更高要求,市场将向中高端化产品结构方向转移。L实木家具公司是一家经营时间不长的集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微型私有制公司。在目前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该公司在市场营销中遇到了许多经营问题。本文运用了市场细分理论及营销整合的相关理论,结合L实木家具公司的实际情况,对L实木家具厂的营销策略组合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相关分析,研究中国家具行业的背景及实木家具的营销实际,结合所学的相关理论,发现中国家具营销中的“策略组合”研究有所不足,从而确定了针对L实木家具公司所存在的营销策略组合问题为对象进行分析的思路。其次,基于内外环境分析框架,就L实木家具公司所处的宏观、微观和竞争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并且结合L实木家具公司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识别其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现L实木家具公司营销困境的关键是营销组合策略缺乏,所以在分析L实木家具公司优劣势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和完善L实木家具公司的产品营销战略,营销渠道策略、价格营销策略及营销战略组合,作为优化的策略选择。最后,基于L实木家具公司的案例分析,在制定和完善保障L实木家具公司营销策略组合实施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L实木家具公司的激励机制与措施。
侯军,郑慧媛,夏海曼[10](2018)在《消费者保护视域下的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研究》文中指出惩罚性赔偿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为惩罚不法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意的严重违法行为以及为遏制和预防类似不法行为的再次发生而给予受害人的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将惩罚性赔偿的数额从旧法中的一倍提升到三倍,系严厉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法定民事责任。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消费者诉诸法院并要求惩罚性赔偿的案件数量增多且类型多样,对惩罚性赔偿制度亦呈现不同的理解,以致法律适用上出现争议。通过对涉及惩罚性赔偿的消费者维权纠纷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争议问题,对惩罚性赔偿的主体范围、行为构成要件、赔偿责任等主要问题总结司法观点,分析法律适用,进而为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提供路径建议。
二、论橡木、橡胶木的分类与鉴别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橡木、橡胶木的分类与鉴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在薄木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植物染料概述 |
1.2.1 植物染料发展史 |
1.2.2 植物染料分类 |
1.2.3 植物染料局限性 |
1.3 红花概述 |
1.3.1 红花应用现状 |
1.3.2 红花色素提取 |
1.4 薄木染色研究现状 |
1.4.1 染色方法 |
1.4.2 染料类型 |
1.4.3 提高染色材色牢度方法 |
1.5 目的与意义 |
1.6 主要内容 |
1.7 创新点 |
1.8 技术路线 |
2 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设备 |
2.2.2 方法与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实验 |
2.3.2 响应面实验 |
2.4 红花染液的理化性质 |
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4.2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2.4.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 |
2.5 稳定性实验 |
2.5.1 酸碱度的影响 |
2.5.2 温度的影响 |
2.5.3 光照的影响 |
2.5.4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红花染料染水曲柳薄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设备 |
3.2.2 方法与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实验 |
3.3.2 正交实验 |
3.4 预处理前后染色单板的理化性质 |
3.4.1 扫描电镜(SEM) |
3.4.2 压汞法(MIP) |
3.5 红花染料染水曲柳薄木的染色机理 |
3.6 染色薄木的性能测试 |
3.6.1 接触角测试 |
3.6.2 漆膜附着力测试 |
3.6.3 耐光色牢度 |
3.6.4 耐酸碱色牢度 |
3.7 本章小结 |
4 薄木蜡染及在家具表面装饰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花染料对几种常见贴面薄木的染色 |
4.3.2 薄木蜡染 |
4.3.3 问题及拟解决措施 |
4.4 木材与织物蜡染异同点 |
4.5 产品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2)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土壤植物信息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土壤重金属检测研究现状 |
1.3 LIBS技术简介 |
1.3.1 LIBS技术的检测机理 |
1.3.2 LIBS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LIBS检测的主要问题 |
1.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信号增强技术 |
1.4.1 环境调控辅助增强 |
1.4.2 样本处理辅助增强 |
1.4.3 LIBS系统优化增强 |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2.1 LIBS系统 |
2.2.2 气体控制系统 |
2.2.3 其他仪器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2.3.1 数据预处理方法 |
2.3.2 数据定性分析方法 |
2.3.3 数据定量建模方法 |
2.4 主要评价指标 |
2.5 数据处理软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IBS技术的土壤植物信息检测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与试验样本制备 |
3.2.1 样本制备 |
3.2.2 参考值获取 |
3.2.3 光谱数据采集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基于LIBS技术的土壤重金属定量检测 |
3.3.1 重金属元素特征谱线识别及分析 |
3.3.2 LIBS参数优化 |
3.3.3 土壤镉定量检测方法 |
3.3.4 土壤铅定量检测方法 |
3.4 基于LIBS技术的转基因玉米鉴别 |
3.4.1 特征谱线分析 |
3.4.2 PCA定性分析 |
3.4.3 转基因玉米鉴别模型 |
3.5 基于LIBS技术的生物质材料特性检测 |
3.5.1 木质纤维素分析 |
3.5.2 特征谱线分析 |
3.5.3 PCA定性分析 |
3.5.4 生物质颗粒类型定性判别方法 |
3.5.5 生物质燃烧特性指标定量检测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激光波长的LIBS土壤重金属元素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与试验样本制备 |
4.2.1 土壤样本制备 |
4.2.2 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 |
4.3 LIBS参数优化 |
4.4 不同波长LIBS检测结果定性分析 |
4.4.1 光谱强度对比分析 |
4.4.2 谱线参数对比分析 |
4.4.3 样本三维形貌对比分析 |
4.4.4 等离子体特性对比分析 |
4.5 基于不同激光波长的土壤镉定量检测方法 |
4.5.1 不同激光波长的LIBS镉含量检测 |
4.5.2 不同激光波长的镉定量检测效果对比 |
4.6 基于不同激光波长的土壤铅定量检测方法 |
4.6.1 不同激光波长的LIBS铅含量检测 |
4.6.2 不同激光波长的铅定量检测效果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环境调控信号增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2.1 土壤样本制备 |
5.2.2 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 |
5.3 环境调控对信号影响研究 |
5.3.1 环境调控对光谱特征影响 |
5.3.2 环境调控对系统性能影响 |
5.4 环境调控增强光谱信号的机理分析 |
5.4.1 烧蚀坑三维轮廓分析 |
5.4.2 等离子体特性分析 |
5.5 基于环境调控的土壤镉定量检测方法 |
5.6 基于环境调控的土壤铅定量检测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导电材料信号增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与试验样本制备 |
6.2.1 土壤样本制备 |
6.2.2 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 |
6.3 导电材料对光谱信号影响研究 |
6.3.1 光谱特征分析 |
6.3.2 谱线信号参数分析 |
6.4 导电材料增强光谱信号的机理分析 |
6.4.1 烧蚀坑三维轮廓分析 |
6.4.2 等离子体特性分析 |
6.5 基于导电材料的土壤镉定量检测方法 |
6.5.1 NaCl辅助增强的镉定量检测 |
6.5.2 石墨辅助增强的镉定量检测 |
6.6 基于导电材料的土壤铅定量检测方法 |
6.6.1 NaCl辅助增强的铅定量检测 |
6.6.2 石墨辅助增强的铅定量检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双脉冲信号增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试验设计与试验样本制备 |
7.2.1 土壤样本制备 |
7.2.2 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 |
7.3 DPLIBS参数优化分析 |
7.3.1 脉冲间隔时间优化 |
7.3.2 脉冲能量优化 |
7.3.3 延时时间优化 |
7.4 DPLIBS检测结果定性分析 |
7.4.1 光谱强度分析 |
7.4.2 谱线参数分析 |
7.5 双脉冲信号增强机理分析 |
7.6 基于共线DPLIBS的土壤镉定量检测方法 |
7.6.1 基于共线DPLIBS的镉定量分析模型 |
7.6.2 镉单双脉冲LIBS定量检测效果对比 |
7.7 基于共线DPLIBS土壤铅定量检测方法 |
7.7.1 基于共线DPLIBS的铅定量分析模型 |
7.7.2 铅单双脉冲LIBS定量检测效果对比 |
7.8 共线DPLIBS土壤镉和铅定量检测的农田土壤验证 |
7.8.1 基于共线DPLIBS的农田土壤镉定量分析模型 |
7.8.2 基于共线DPLIBS的农田土壤铅定量分析模型 |
7.9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不同树种木材气味释放特性与图谱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及采样分析 |
1.1.2 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VOC) |
1.2 木材VOC/VVOC及气味释放研究现状 |
1.2.1 木材VOC/VVOC释放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木材气味释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选题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2 基于GC-MS-O技术的木材气味释放组分研究及特征图谱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采样方法 |
2.2.2 VOC/VVOC分析方法 |
2.2.3 气味分析与识别方法 |
2.3 木材释放气味活性化合物鉴定及气味强度分布 |
2.3.1 南方不同树种木材释放气味组分分析及强度分布 |
2.3.2 北方不同树种木材释放气味组分分析及强度分布 |
2.3.3 木材释放气味活性化合物分布及气味特征分析 |
2.4 层次分析法(AHP)主要气味源化合物分析 |
2.4.1 气味强度指数计算 |
2.4.2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2.4.3 AHP模型的实现过程 |
2.4.4 不同木材关键气味源化合物分析 |
2.5 木材气味轮廓图谱表达 |
2.5.1 气味特征轮廓分类 |
2.5.2 南方不同树种木材气味物质特征及气味轮廓图谱的表达 |
2.5.3 北方不同树种木材气味物质特征及气味轮廓图谱的表达 |
2.6 本章小结 |
3 含水率对木材释放VOC/VVOC组分及气味活性化合物轮廓组成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3.2.2 采样方法与准备 |
3.2.3 TD/GC-MS-O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含水率对木材释放VOC/VVOC及气味组分影响 |
3.3.2 不同含水率下木材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表征 |
3.3.3 含水率对木材整体气味轮廓组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环境因素对木材释放VOC/VVOC及气味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4.2.2 采样方法 |
4.2.3 TD/GC-MS-O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影响表征 |
4.3.2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VOC/VVOC释放浓度及气味强度的影响 |
4.3.3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释放VOC/VVOC组分浓度的影响 |
4.3.4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关键气味特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涂饰木材气味特性研究及异味主控物质清单建立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5.2.2 采样方法及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涂饰处理对木材释放气味成分及气味强度的影响 |
5.3.2 涂饰木材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鉴定及对比分析 |
5.3.3 涂饰木材气味轮廓图谱表达 |
5.3.4 涂饰木材异味物质主控清单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6 木材抽提物萃取气味化合物及溯源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化学试剂 |
6.2.1 试验样品 |
6.2.2 化学试剂 |
6.3 思路与方法 |
6.3.1 试验思路 |
6.3.2 SAFE-OEDA/GC-MS-O技术 |
6.3.3 感官嗅觉评价试验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欧洲白桦样品气味评价与属性表达 |
6.4.2 欧洲白桦气味活性化合物鉴定 |
6.4.3 基于OEDA技术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表征 |
6.4.4 欧洲白桦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
6.5 气味整体属性与气味活性化合物关联性探究 |
6.6 欧洲白桦木气味来源分析 |
6.7 木材气味鉴别技术的差异分析与选择 |
6.8 本章小结 |
7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模型 |
7.1 引言 |
7.2 相关环境评价标准 |
7.2.1 LCI危害评估值 |
7.2.2 德国AgBB法规限定标准与评估程序 |
7.3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性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7.4 基于GRA-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构建 |
7.4.1 相关概念 |
7.4.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的来源与基本原理 |
7.4.3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性综合评价基本步骤 |
7.4.4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矩阵模型(GRA)权重的确定 |
7.4.5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性综合评价模型实例验证 |
7.5 GRA-FCE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软件的开发设计 |
7.5.1 开发目的、应用环境及软件的功能技术特点 |
7.5.2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软件用户手册 |
7.5.3 软件使用过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7.5.4 木材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计算程序应用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南方常用树种木材不同含水率和涂饰下TVOC与气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化合物气味的产生机理与其特征性 |
1.2.1 气味产生机理 |
1.2.2 气味形成理论 |
1.3 化合物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 |
1.4 气味检测与分析手段 |
1.4.1 气味检测方法 |
1.4.2 气味分析手段 |
1.5 木质家居气味的释放来源与影响因素 |
1.6 国内外木材气味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 不同含水率下不同树种木材心边材TVOC及气味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实验条件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分析方法 |
2.2 构树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2.1 不同含水率构树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2.2 不同含水率构树心边材释放特征气味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2.3 不同含水率下构树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3 马尾松心边材TVOC及气味分析 |
2.3.1 不同含水率马尾松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3.2 不同含水率马尾松心边材释放特征气味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3.3 不同含水率下马尾松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4 巨尾桉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4.1 不同含水率巨尾桉心边材释放TVOC及其组分的分析 |
2.4.2 不同含水率巨尾桉心边材释放特征气味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4.3 不同含水率下巨尾桉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5 桂花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5.1 不同含水率桂花木心边材释放TVOC及其组分的分析 |
2.5.2 不同含水率桂花木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5.3 不同含水率下桂花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6 板栗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6.1 不同含水率板栗木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6.2 不同含水率板栗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6.3 不同含水率下板栗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7 白楠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7.1 不同含水率白楠木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7.2 不同含水率白楠木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7.3 不同含水率白楠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8 香樟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8.1 不同含水率香樟木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8.2 不同含水率香樟木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8.3 不同含水率香樟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9 酸枣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9.1 不同含水率酸枣木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9.2 不同含水率酸枣木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9.3 不同含水率酸枣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10 苦楝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10.1 不同含水率苦楝木心边材TVOC及组分分析 |
2.10.2 不同含水率苦楝木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10.3 不同含水率苦楝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11 阴香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11.1 不同含水率阴香木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11.2 不同含水率阴香木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11.3 不同含水率下阴香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12 香椿木心边材TVOC及其气味分析 |
2.12.1 不同含水率香椿木心边材TVOC及其组分分析 |
2.12.2 不同含水率香椿木心边材释放气味特征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
2.12.3 不同含水率香椿木心边材的整体气味组成 |
2.13 十一种树种TVOC与气味差异对比 |
2.14 本章小结 |
3 涂饰对十一种树种木材TVOC及气味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不同涂饰马尾松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2.1 不同涂饰马尾松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2.2 不同涂饰马尾松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其差异分析 |
3.2.3 不同涂饰马尾松的整体气味组成 |
3.3 不同涂饰巨尾桉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3.1 不同涂饰巨尾桉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3.2 不同涂饰巨尾桉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其差异分析 |
3.3.3 不同涂饰巨尾桉的整体气味组成 |
3.4 不同涂饰桂花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4.1 不同涂饰桂花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4.2 不同涂饰桂花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差异分析 |
3.4.3 不同涂饰桂花木得整体气味组成 |
3.5 不同涂饰板栗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5.1 不同涂饰板栗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5.2 不同涂饰板栗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其差异分析 |
3.5.3 不同涂饰对板栗木的整体气味组成 |
3.6 不同涂饰白楠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6.1 不同涂饰白楠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6.2 不同涂饰白楠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其差异分析 |
3.6.3 不同涂饰白楠木的整体气味组成 |
3.7 不同涂饰酸枣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7.1 不同涂饰酸枣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7.2 不同涂饰酸枣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其差异分析 |
3.7.3 不同涂饰酸枣木的整体气味组成 |
3.8 不同涂饰香椿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8.1 不同涂饰香椿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8.2 不同涂饰香椿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其差异分析 |
3.8.3 不同涂饰香椿木的整体气味组成 |
3.9 不同涂饰构树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9.1 不同涂饰构树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9.2 不同涂饰构树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差异分析 |
3.9.3 不同涂饰构树的整体气味组成 |
3.10 不同涂饰香樟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10.1 不同涂饰香樟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10.2 不同涂饰香樟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差异分析 |
3.10.3 不同涂饰香樟木的整体气味组成 |
3.11 不同涂饰阴香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11.1 不同涂饰阴香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11.2 不同涂饰阴香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整体差异分析 |
3.11.3 不同涂饰阴香木的整体气味组成 |
3.12 不同涂饰苦楝木TVOC及气味释放差异 |
3.12.1 不同涂饰苦楝木TVOC及其组分的释放差异 |
3.12.2 不同涂饰苦楝木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及差异分析 |
3.12.3 不同涂饰苦楝木的整体气味组成 |
3.1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CMF理论及其在现代餐桌椅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CMF理论研究现状 |
1.2.1.1 国外现状 |
1.2.1.2 国内现状 |
1.2.2 CMF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现状 |
1.2.2.1 CMF理论应用不足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范围和内容 |
1.4.1 前期调查 |
1.4.2 餐桌椅CMF设计样本研究 |
1.4.3 CMF在现代餐桌椅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1.4.3.1 色彩方面 |
1.4.3.2 材质方面 |
1.4.3.3 表面处理工艺方面 |
1.4.4 对餐桌椅CMF设计方法的实证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MF及其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2.1 CMF理论探究 |
2.1.1 CMF的定义与内涵 |
2.1.2 色彩设计 |
2.1.3 材质设计 |
2.1.4 表面处理工艺设计 |
2.1.5 CMF设计相辅相成 |
2.2 CMF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
2.2.1 “C”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
2.2.2 “M”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
2.2.3 “F”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
2.3 常见品牌餐桌椅家具的CMF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餐桌椅家具相关设计研究 |
3.1 餐桌椅的用餐生活现状研究 |
3.1.1 空间大小对餐桌椅设计的影响 |
3.1.2 空间布局对餐桌椅设计的影响 |
3.2 餐桌椅典型归类 |
3.2.1 餐桌的类型学研究 |
3.2.2 餐椅的类型学研究 |
3.3 餐桌椅品牌及市场细分 |
3.3.1 优势品牌的餐桌椅设计分析 |
3.3.2 家具品牌餐桌椅市场细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餐桌椅CMF设计方法 |
4.1 餐桌椅与CMF的对应性研究 |
4.2 基于CMF的餐桌椅用户调研 |
4.3 餐桌椅CMF设计 |
4.3.1 餐桌椅色彩设计方法 |
4.3.2 餐桌椅家具的材质设计 |
4.3.3 餐桌椅的表面处理工艺设计 |
4.4 餐桌椅的CMF设计策略模型 |
4.4.1 分析群特征 |
4.4.2 提取关键词 |
4.4.3 色彩溯源 |
4.4.4 材质选择 |
4.4.5 表面处理工艺确定 |
4.4.6 CMF相互平衡平衡得出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证 |
5.1 餐桌椅CMF载体创建 |
5.1.1 风格 |
5.1.2 结构 |
5.1.3 功能 |
5.2 基于CMF的设计选题与溯源 |
5.2.1 色彩 |
5.2.2 材质 |
5.2.3 表面处理工艺 |
5.3 设计实案 |
5.3.1 方案一 |
5.3.2 方案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某品牌餐桌椅集合分类 |
作者简历 |
(6)遗态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超浸润特性 |
1.1.1 荷叶 |
1.1.2 芋叶 |
1.1.3 水稻叶 |
1.1.4 花生叶 |
1.1.5 猪笼草 |
1.1.6 野艾蒿 |
1.1.7 仙人掌 |
1.1.8 蜘蛛网 |
1.1.9 鱼鳞 |
1.1.10 槐叶萍 |
1.1.11 向日葵花瓣 |
1.1.12 红色玫瑰花瓣 |
1.1.13 春虫 |
1.1.14 蚊子复眼 |
1.1.15 水黾腿 |
1.1.16 壁虎脚 |
1.1.17 蝉翅 |
1.1.18 沙漠甲虫 |
1.2 功能性生物质材料表面特殊浸润性设计的基本理论 |
1.2.1 浸润性与接触角 |
1.2.2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 |
1.2.3 液/液/固三相体系润湿性 |
1.2.4 超浸润体系历史脉络与发展 |
1.3 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构筑的迫切性 |
1.4 木材表面仿生功能化超疏水构建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仿生超疏水材料表面的制备方法 |
1.5.1 纳米压印技术 |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的 |
1.6.3 试验路线 |
1.6.4 关键技术 |
1.6.5 创新之处 |
2 基于模板印刷法的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木材树种的确定 |
2.2.1 试验树种 |
2.2.2 试验材料的宏观构造及解剖特征 |
2.2.3 试验所需化学试剂 |
2.3 试验所需仪器设备 |
2.4 试验所需表征方法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 |
2.4.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4.5 热重(TG–DTG) |
2.4.6 接触角(WCA) |
2.5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
2.5.1 材料 |
2.5.2 溶液的制备 |
2.5.3 仿生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
2.6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结构表征 |
2.7 结果与分析 |
2.7.1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表面润湿性 |
2.7.2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表面的形貌及化学组成 |
2.7.3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XRD分析 |
2.7.4 遗态仿生超疏水木材的热稳性 |
2.8 本章小结 |
3 遗态仿生制备坚固稳定、高浮力PVB/SiO_2超疏水涂层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PVB/SiO_2混合溶液的制备 |
3.2.3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的制备 |
3.2.4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的结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微观构造分析 |
3.3.2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XRD分析 |
3.3.3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FTIR分析 |
3.3.4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热稳定性 |
3.3.5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润湿性分析 |
3.3.6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机械稳定性 |
3.3.7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吸湿机理 |
3.3.8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超浮力 |
3.4 本章小结 |
4 遗态仿生设计坚固的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构筑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
4.2.3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试样表征 |
4.3 结果与分析 |
4.4.1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微观结构 |
4.4.2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EDS图 |
4.4.3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XRD图 |
4.4.4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表面超疏水耐久性 |
4.4 本章小结 |
5 遗态仿生构建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微纳米结构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化学试件 |
5.2.2 PVB混合溶液的制备 |
5.2.3 PDMS预聚体混合溶液的制备 |
5.2.4 PDMS压印和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
5.2.5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结构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 |
5.3.2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的XRD分析 |
5.3.3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的FTIR分析 |
5.3.4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的XPS分析 |
5.3.5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的自清洁超疏水性 |
5.4 本章小结 |
6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微纳米结构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化学试件 |
6.2.2 PDMS混合溶液的制备 |
6.2.3 PVB混合溶液的制备 |
6.2.4 模板与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
6.2.5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微观形貌 |
6.3.2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化学元素和组分分析 |
6.3.3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的热稳定性 |
6.3.4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自清洁超疏水性 |
6.3.5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低黏附性 |
6.3.6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坚固、耐水、抗紫外和耐腐蚀性 |
6.4 本章小结 |
7 遗态仿生设计坚固耐用的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研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遗态仿生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
7.2.3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征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的微观结构 |
7.3.2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反应机理分析 |
7.3.3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EDS图 |
7.3.4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XRD和 FTIR图 |
7.3.5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的低粘附性特性分析 |
7.3.6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各向异性超疏水特性分析 |
7.3.7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的超疏水耐磨性 |
7.3.8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的耐久超疏水热稳定性 |
7.4 结论 |
8 基于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体系的耐磨超疏水木材表面构建与特性评价 |
8.1 引言 |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8.2.1 实验材料 |
8.2.2 实验溶液的制备 |
8.2.3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表征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的微观结构 |
8.3.2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EDS图 |
8.3.3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FTIR图谱 |
8.3.4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XPS光谱 |
8.3.5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超疏水特性 |
8.3.6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稳定性 |
8.4 本章小结 |
9 在木材表面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CaCO_3涂层的研究 |
9.1 引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2.1 试验材料 |
9.2.2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CaCO_3涂层的制备 |
9.3 结果与分析 |
9.3.1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的微观形貌 |
9.3.2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的化学成分 |
9.3.3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试样的超疏水特性 |
9.3.4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试样的热稳定性 |
9.3.5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试样的吸水性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 |
致谢 |
(7)橡胶木纯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橡胶木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特点 |
1.2.1 纤维素 |
1.2.2 纤维素衍生物 |
1.3 纤维素基生物质材料的应用 |
1.3.1 纤维素基生物质材料在电极材料方向的应用 |
1.3.2 纤维素基生物质材料在水凝胶吸附材料方向的应用 |
1.3.3 纤维素基生物质材料在药物缓释方向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橡胶木纯化纤维素的提取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设备 |
2.2.2 实验过程 |
2.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化学组分分析 |
2.3.2 微观结构观察 |
2.3.3 结晶度及结晶结构 |
2.3.4 化学官能团 |
2.3.5 热稳定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橡胶木纤维素纳米纤丝/二氧化锰/碳纳米管柔性电极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设备 |
3.2.2 实验过程 |
3.2.3 结构及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微观结构及基础特性 |
3.3.2 二氧化锰的结构及基础特性 |
3.3.3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橡胶木纤维素基pH敏感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罗丹明B的吸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和设备 |
4.2.2 实验过程 |
4.2.3 结构及性能检测 |
4.2.4 水凝胶对罗丹明B的吸附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微观形貌 |
4.3.2 化学官能团变化 |
4.3.3 热性能 |
4.3.4 水凝胶的润胀性能及润胀动力学 |
4.3.5 水凝胶对罗丹明B的吸附 |
4.4 本章小结 |
5 橡胶木纤维素纳米晶体基药物缓释载体的制备及其对橙皮苷的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和设备 |
5.2.2 实验过程 |
5.2.3 结构及性能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微观形貌 |
5.3.2 化学官能团变化 |
5.3.3 热性能 |
5.3.4 药物缓释载体对橙皮苷的负载 |
5.3.5 橙皮苷的体外释放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8)橡胶木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和设备 |
1.2 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制备 |
1.2.1 化学预处理 |
1.2.2 高强度超声处理 |
1.3 结构与性能表征 |
1.3.1 原料的化学组分分析及纤维素纳米纤丝产率的计算 |
1.3.2 微观结构观察 |
1.3.3 结晶结构分析 |
1.3.4 化学官能团分析 |
1.3.5 热性能分析 |
1.3.6 纳米纤维素薄膜的透光性能分析 |
1.3.7 纳米纤维素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原料的主要化学组分及CNF的产率 |
2.2 CNF结构形态及直径分布 |
2.3 相对结晶度及结晶结构 |
2.4 化学官能团 |
2.5 热稳定性 |
2.6 纳米纤维素薄膜的透明度和力学性能 |
3 结语 |
(9)L实木家具公司营销策略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市场细分理论 |
2.2 目标市场定位理论 |
2.3 营销工程的联合分析 |
2.4 整合营销和营销组合理论 |
2.5 营销战略创新理论 |
第三章 L实木家具公司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确定 |
3.1 L实木家具公司简介 |
3.2 L实木家具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3.3 L实木家具公司的微观环境分析 |
3.4 L实木家具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 |
3.5 L实木家具公司存在的问题 |
3.6 L实木家具公司的目标营销选定 |
3.6.1 目标市场营销的三个步骤 |
3.6.2 目标营销的选定 |
3.7 L实木家具公司的消费目标市场选择 |
3.8 L实木家具公司的市场组合策略 |
第四章 L实木家具公司的产品营销策略 |
4.1 产品推广策略 |
4.1.1 精准营销 |
4.1.2 促销策略 |
4.1.3 团购促销 |
4.2 产品价格营销策略 |
4.2.1 产品线定价法 |
4.2.2 单个产品定价法 |
4.3 目标市场价格组合策略 |
4.3.1 出厂结算价格策略 |
4.3.2 区域结算价格策略 |
4.4 关系营销的产品策略 |
第五章 L实木家具公司的营销渠道策略 |
5.1 公司营销渠道策略设计依据 |
5.2 L实木家具公司可选择的营销渠道设计思路 |
5.3 公司营销渠道策略设计内容 |
5.4 营销渠道策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5.4.1 建立优秀营销渠道 |
5.4.2 以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发展主要渠道 |
5.4.3 以发展长期客户关系为目的发展自营渠道 |
第六章 L实木家具公司的价格营销策略 |
6.1 竞争对手价格竞争 |
6.2 现货市场交易价格 |
6.3 非价格竞争策略 |
6.4 差异化价格策略 |
第七章 L实木家具公司的营销战略组合分析 |
7.1 促销战略组合 |
7.2 渠道发展战略组合 |
7.3 顾客服务战略组合 |
7.4 管理战略组合 |
7.5 应对营销危机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消费者保护视域下的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2016年消法惩罚性赔偿案件审理情况 |
(一) 收结案情况分析 |
(二) 案件呈现特点[1] |
1. 案件数量增幅大, 维权意识有提高 |
2. 责任主体多样化, 网络平台被追责案件增加 |
3. 小额、高价商品索赔多, 汽车消费受关注 |
4. 维权主体呈现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 |
三、“欺诈行为”的主要类型 |
(一) 质量欺诈 |
(二) 标签瑕疵 |
(三) 价格欺诈 |
(四) 虚假宣传 |
(五) 隐瞒信息 |
四、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的主要争议及司法观点 |
(一) 主体构成要件的法律认定 |
1. 经营者内涵的扩张 |
2. 消费者“生活消费需要”的认定 |
(二) 行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认定 |
(三) 惩罚性赔偿的责任承担 |
(四) 小结: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之原则 |
五、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之完善与建议 |
(一) 深化理论研究, 就争议问题定性 |
(二) 优化审理模式, 统一裁判尺度 |
(三) 延伸审判职能, 推动消费维权“社会共治” |
(四) 通过立法、司法解释或指导案例的方式提供裁判指引 |
四、论橡木、橡胶木的分类与鉴别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在薄木染色中的应用研究[D]. 杨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土壤植物信息检测中的应用[D]. 刘小丹. 浙江大学, 2021
- [3]不同树种木材气味释放特性与图谱表达研究[D]. 王启繁.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4]南方常用树种木材不同含水率和涂饰下TVOC与气味研究[D]. 曾彬.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CMF理论及其在现代餐桌椅家具设计中的应用[D]. 张黎遥.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6]遗态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杨玉山. 西南林业大学, 2020
- [7]橡胶木纯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郑丁源.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橡胶木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制备[J]. 郑丁源,李梦扬,张显权,岳金权. 包装工程, 2019(03)
- [9]L实木家具公司营销策略组合研究[D]. 李志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10]消费者保护视域下的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研究[J]. 侯军,郑慧媛,夏海曼.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