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来西亚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0)在《美国OpenStax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保持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不断革新是世界各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战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中出现分容繁杂的“互联网+教育”形式,其中数字化学习通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进而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发凸显,传统纸质教科书难以满足数字化学习时代的教育需求,数字教材应运而生。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针对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数字教材的出版开发、前沿技术、教学应用三方面颇具成效,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应用具有借鉴意义。本论文以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为时代背景,选取美国高等教育阶段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典范——莱斯大学OpenStax数字教材项目为研究对象,对OpenStax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现实背景、开发模式、技术工具、教学应用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法,对美国OpenStax数字教材进行全面客观的探析,以期寻找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有效路径。本文共五个部分。论文第一个部分对美国OpenStax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现实背景进行了分析。美国是以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为载体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先驱国,OER掀起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热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会,提高师生“数字流畅性”是目前可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挑战之一。美国高校频繁换代、费用高昂的传统纸质教科书难以满足目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需求,美国政府以多种形式鼓励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第二个部分,探讨了美国OpenStax数字教材的开发模式。开放共享、版权保护是OpenStax数字教材的开发理念,非营利性的运营模式是保障其开放共享的根本前提;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以确保数字教材的高质量性。第三个部分,探讨了OpenStax数字教材基于上述理念模式开发的一系列学习辅助技术工具与产品,成为了搭建起理想学习方式与现实教学应用之间的有效桥梁。通过搭建数字教育资源在线平台,赋予平台集资源发布与多主体协同编辑为一体的能力,实现资源内容模块化呈现、平台可访问性灵活等一系列功能;并且以OpenStax数字教材为内容中心,配备以智能导师系统与在线作业管理器,最大化丰富OpenStax数字教材的技术环境以提升教学应用的实效性。第四个部分,从教学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OpenStax数字教材通过替代传统纸质教科书融入教学关键环节,多维度集成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将知识模块化呈现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组织能力,最后将数字教材与学位教育衔接,打造无教科书式学位。通过一系列方式落地高校课堂,打破“建而不用”的壁垒,从多个维度出发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者学业成就同步提升的最终目的。第五个部分,从我国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实际需求与现实背景出发,结合美国OpenStax数字教材的诸多经验,讨论了我国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路径。包括激活多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数字化出版市场,研发设计数字教材周边产品完善高校数字化学习系统,注入数字教材开发的前沿技术,实现数字教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黄中习[2](2009)在《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 ——以《庄子》英译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的详细概述,以整体论观点,圆观遍照地考察翻译之道、典籍英译标准之道和译者的整体翻译标准,并以《庄子》英译为个案研究,以整体论新视角分析译者整体翻译标准在忠实性(信)、可读性(顺)和创造性(创)三元要素上的中心取向。论文第一章概述典籍英译与研究的现状,指出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对关键词进行界定,介绍本研究的结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二章详细概述海内外典籍英译的历程,重点介绍主要译家及其译作情况,对典籍英译的范围和历史分期作了划分,并勾勒出典籍英译与研究历史发展的四个特点。第三章综述考察典籍英译译者所提出和遵循的翻译标准,并简短回顾英语国家译入西方经典的历史和译者论者关于经典翻译理论的关切点,作为典籍英译标准概述和典籍英译标准整体观探讨的有益参照。第四章首先指出,以整体论视角研究典籍英译标准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五方面论证了典籍英译标准整体论研究模式的新颖之处和特点所在。作者以动态关联和圆融整体的视角把典籍英译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以中国传统哲学中“道”的圆融整体理念考察翻译和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之道是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圆融整体,它兼指翻译(translation)行为、翻译过程(translating)和译作(translations)。三者动态关联,融合成为一个连续的圆融整体,这就是翻译之道的本体内涵。作者接着审视典籍英译的目的和标准,认为典籍英译的文本目的就是译者翻译的根本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律准则就是其翻译标准。作者还构建了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它是一个三向动态和辩证关联的理论,认为典籍英译标准是一个动态关联的圆融整体。作者进而以这一新视角综合考察典籍英译译者的整体翻译标准及其对三元要素的中心取舍趋势,或忠实性(信),或可读性(顺),或创造性(创)。根据这一模式,典籍英译标准之道是一体,是多元标准一体化的整体,是一个抽象的标准。译者个体的翻译标准都以它为理想和目标。典籍英译译者的个体翻译标准也是三元要素一体化的整体,其构成的三元要素有着恒久的动态关联。典籍英译译者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个性化表述之总和就能接近或达到典籍英译标准之道。第五章是“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的个案运用和论证分析。为了全面考察《庄子》英译译者整体翻译标准对“信顺创”三元要素的中心取向,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的英译历程和《庄子》英译的研究成果进行更全面的概述,选取了四个典型的《庄子》英译本——理雅各的全译本、汪榕培的全译本、葛瑞汉和莫顿的选译本,以整体论视角来考察译者翻译整体标准在“信顺创”三元要素上的中心取向,从多方面论证了理雅各英译《庄子》的整体翻译标准是以忠实性为中心取向,汪榕培英译《庄子》的整体翻译标准是以可读性为中心取向,葛瑞汉和莫顿英译《庄子》的整体翻译标准是以创造性为中心取向。本研究尝试融汇中西,打通古今,运用理论描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典籍英译译者的翻译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本质上属于哲理思辨的定性翻译理论研究。作者的研究路径是从源语出发,以原文为本,以译者为中心,以整体论视角来探讨译者的整体翻译标准。本文的个案运用分析表明,“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颇具解释力,可以更全面合理地描述、分析和解释典籍英译标准,典籍英译的现象,乃至其他翻译现象。
徐妮娜[3](2008)在《马来西亚2004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文中提出马来西亚国会于1998年颁布了《通讯与多媒体法》。该法被誉为马来西亚在信息技术立法工作方面最全面的一部,它对部长、上诉院、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这三个机构的权限、职能作了清楚划分,从经济、技术、社会三方面对网
符莉娜,王玉富[4](2006)在《多媒体作品对着作权法的挑战与反思》文中指出多媒体作品给文化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文化创作者的权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害。本文将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通及利用中对现行着作权法的挑战以及这方面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肖永平,徐妮娜[5](2002)在《马来西亚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文中研究表明 马来西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建设“信息走廊”的计划。1995年8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又提出设立“多媒体超级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MSC)的计划。这项雄心勃勃的远景规划目标旨在以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马来西亚的“2020年宏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对MSC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马来西亚政府从1997年就开始未雨绸缪,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电子管理法令,如《电脑犯罪法令》、《电子医药法令》、《电子署名法令》、《多媒体一体化法令》、《多媒体智慧产业保护法令》等。为规
二、马来西亚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来西亚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OpenStax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数字教材是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
2.传统纸质教科书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脱节 |
3.美国高等教育阶段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经验丰富 |
(二)核心概念辨析 |
1.教材与教科书 |
2.数字教材与电子教材 |
3.OpenStax数字教材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已有研究 |
2.国外已有研究 |
3.已有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OpenStax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的背景 |
(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 |
(二)现代教育技术前沿发展的保驾护航 |
(三)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进一步推动 |
二、OpenStax数字教材的开发 |
(一)开放共享的数字教材开发理念 |
1.开放共享的资源类型 |
2.版权保护的传播方式 |
3.多主体参与的协同编辑 |
(二)非营利性的数字教材出版形式 |
(三)可持续的数字教材质量保障机制 |
1.同行评审制度 |
2.阶段性开发流程 |
三、OpenStax数字教材三大技术产品类型 |
(一)数字教材资源一体化平台 |
1.多维度集成资源的数字教材共享平台 |
2.多主体协同编辑的数字教材服务平台 |
3.平台资源交换储存的无障碍可访问性 |
(二)智能导师系统 |
1.一般功能类型 |
2.两步回答策略 |
3.间隔练习策略 |
(三)在线作业管理器 |
四、OpenStax数字教材的应用 |
(一)替代传统纸质教科书:融入关键教学环节 |
(二)教学资源多维度集成:支持教师课堂应用 |
(三)知识模块化呈现:提升教师信息组织能力 |
(四)无教科书式学位: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
五、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路径 |
(一)教育数字化出版市场转型,激活多主体共同参与 |
(二)设计研发数字教材产品服务,完善高校数字化学习系统 |
(三)注入数字教材开发前沿技术,活化高校教材数字化发展 |
(四)数字教材与教学深度融合,改进师生数字化教学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情况 |
(2)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 ——以《庄子》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典籍英译——机遇和挑战 |
1.1 缘起 |
1.1.1 典籍的整理研究和翻译出版事业硕果累累 |
1.1.2 典籍英译,成就斐然 |
1.1.3 关于典籍英译的认识误区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古籍、典籍、经典及典籍英译 |
1.2.2 典籍英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 |
1.2.3 翻译标准与翻译规范 |
1.2.4 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 |
1.3 研究的结构、内容、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典籍英译简史及主要译家概述 |
2.1 典籍英译的范围划分和历史分期 |
2.2 早期和传教士时期海外的典籍英译及主要译家 |
2.2.1 早期的典籍英译 |
2.2.2 早期海外的典籍英译主要译家 |
2.2.3 传教士的典籍英译:英国译者 |
2.2.4 传教士的典籍英译:美国译者 |
2.3 现当代海外的典籍英译及主要译家 |
2.3.1 现当代海外的典籍英译概况 |
2.3.2 现当代的典籍英译:英国译者 |
2.3.3 现当代的典籍英译:美国译者 |
2.3.4 海外其他的典籍英译知名译者 |
2.4 现当代国内的典籍英译及主要译家 |
2.4.1 现当代国内的典籍英译概况 |
2.4.2 现当代国内的典籍英译主要译家 |
2.4.3 典籍英译的其他国内知名译者 |
2.5 典籍英译发展历程的主要特点 |
2.5.1 典籍翻译与研究是西方传统汉学的中心内容 |
2.5.2 传统西方汉学以译介中国文史哲典籍为核心 |
2.5.3 典籍译介队伍不断壮大,译本数量和质量大有提高 |
2.5.4 典籍英译与研究的方法:融合和并峙 |
第三章 典籍英译标准及其整体观探讨的回顾 |
3.1 英语国家译入西方经典及其关注点的回顾 |
3.1.1 中世纪英国译入经典及其关注点 |
3.1.2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译入经典及其关注点 |
3.1.3 近代英国译入西方经典的关注点 |
3.1.4 现当代英语国家的经典英译之关注点 |
3.2 典籍英译标准的概说 |
3.2.1 典籍英译标准表述的回顾 |
3.2.2 理雅各:学究式忠实观 |
3.2.3 庞德和翁显良:意象传神 |
3.2.4 辜鸿铭:整体把握与风格传神 |
3.2.5 林语堂:忠顺美 |
3.2.6 刘重德:信达切 |
3.2.7 许渊冲:信达优 |
3.2.8 汪榕培:传神达意 |
3.2.9 王宝童:以诗译诗 |
3.2.10 典籍英译标准的其他表述 |
3.3 先前的翻译标准整体观探讨 |
3.3.1 以整体观论说翻译标准的尝试 |
第四章 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 |
4.1 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之意义 |
4.2 整体论是翻译标准研究的新路径 |
4.2.1 中国的古典整体观 |
4.2.2 整体论当代科学研究的新路径 |
4.2.3 整体论是典籍英译标准研究的新路径 |
4.2.4 以译者为中心是当代翻译研究的新趋势 |
4.2.5 “圆”形象征“大道”和圆融的学问 |
4.3 翻译之道 |
4.3.1 “道”的含义 |
4.3.2 翻译之道众说 |
4.3.3 翻译之道:一个圆融整体 |
4.4 翻译标准之道与译者的翻译标准 |
4.5 典籍英译的文本目的和翻译标准 |
4.5.1 典籍英译的目的 |
4.5.2 典籍英译译者的自律准则 |
4.6 “信顺创”:三元要素中心取向的典籍英译整体标准 |
4.6.1 中心取向之一:追求典籍英译的忠实性 |
4.6.2 中心取向之二:追求典籍英译的可读性 |
4.6.3 中心取向之三:发挥典籍英译的创造性 |
4.7 典籍英译标准之道:动态发展的圆融整体 |
4.7.1 典籍英译标准之道:多元标准一体化的整体 |
4.7.2 译者的典籍英译标准:三元要素一体化的整体 |
4.7.3 “信顺创”:三元要素的动态关联整体 |
4.8 典籍英译标准:动态关联的圆融整体 |
第五章 《庄子》英译与译者的整体翻译标准 |
5.1 《庄子》英译历程的概述 |
5.1.1 道家典籍是西方汉学界译介典籍的重要内容 |
5.1.2 《庄子》英译的概述 |
5.1.3 《庄子》英译发展历程的三个特点 |
5.2 《庄子》英译研究成果的概述 |
5.2.1 国内的《庄子》英译研究成果要点 |
5.2.2 海外《庄子》全译本的研究成果概述 |
5.2.3 海外《庄子》主要选译本的研究成果概述 |
5.2.4 海外其他译介道家哲学及道教术语的探讨 |
5.2.5 《庄子》英译研究发展历程的特点 |
5.3 理雅各英译《庄子》的整体标准:以忠实性为中心取向 |
5.3.1 考证研究和传译《庄子》,力求忠实 |
5.3.2 详解各章题旨,忠实传译《庄子》的思想 |
5.3.3 详尽注释,追求《庄子》英译的最大忠实性 |
5.3.4 多用音译和直译,以体现对原典的忠实性 |
5.4 汪榕培英译《庄子》的整体标准:以可读性为中心取向 |
5.4.1 以广大的中外英语读者为对象 |
5.4.2 以直译为主,译法灵活,虚实有度 |
5.4.3 不加注释,把相关的研究解释体现在译文中 |
5.4.4 传神达意地再现《庄子》的文学艺术性 |
5.5 葛瑞汉和莫顿英译《庄子》的整体标准:以创造性为中心取向 |
5.5.1 葛瑞汉的《庄子》英译:以创造性为中心取向的标准 |
5.5.2 莫顿的《庄子》英译:以创造性为中心取向的整体标准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综评 |
6.1.1 全面梳理海内外的典籍英译史及其主要特点 |
6.1.2 详尽考察海内外主要典籍译家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
6.1.3 提出和构建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 |
6.1.4 以整体论视角考察《庄子》英译译者整体翻译标准的中心取向 |
6.2 当代典籍英译的策略选择 |
6.2.1 以正确的翻译观指导典籍英译的研究与实践 |
6.2.2 重视典籍英译的考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
6.2.3 以“传神达意”为总原则,指导当代的典籍英译 |
6.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6.3.1 全面梳理和描述了典籍英译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6.3.2 提出和构建“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 |
6.3.3 整体论说翻译之道、翻译标准之道和翻译标准 |
6.3.4 详细考察《庄子》英译译者整体翻译标准的中心取向 |
6.3.5 提出当代典籍英译译者应注意的三个翻译策略 |
6.4 本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可拓展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着作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 《庄子》英译研究参考电子文献选录 |
致谢 |
(3)马来西亚2004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论文提纲范文)
该法的目标及适用范围 |
有关三大机构权力和运作的规定 |
1. 有关部长权力的规定 |
2.有关委员会权力与义务的规定 |
3.有关申诉庭组成和权力的规定 |
对网络的经济、技术、社会调整 |
1. 经济调整 |
2. 技术调整 |
3. 社会调整 |
许可证制度 |
1.个别许可证 (individual license) |
2.类别许可证 (class license) |
消费者保护 |
1.服务质量: |
2.指定应用程序服务: |
3.消费者争议的解决: |
4.价格调整: |
5.普遍性服务的提供: |
(4)多媒体作品对着作权法的挑战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媒体作品的法律地位 |
二、多媒体作品制作中的授权问题 |
三、合作性与权利归属 |
四、多媒体作品传播和使用中的版权问题 |
五、结论 |
(5)马来西亚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该法的目标及适用范围 |
二、机构的权力和运作程序 |
(一)部长的权力 |
(二)委员会的权力 |
(三)上诉院制度 |
三、对网络的经济、技术、社会调整 |
(一)经济调整 |
(二)技术调整 |
(三)社会调整 |
四、许可证制度 |
五、消费者保护 |
六、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一)法律的生效时间 |
(二)对因特网的监管 |
(三)法律对人的效力范围 |
(四)产业管理机构设置 |
(五)经济、技术、社会规制 |
(六)许可证制度 |
(七)消费者保护问题 |
(八)网络服务的普及工作 |
四、马来西亚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OpenStax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D]. 赵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2]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 ——以《庄子》英译为例[D]. 黄中习. 苏州大学, 2009(06)
- [3]马来西亚2004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J]. 徐妮娜. 信息网络安全, 2008(04)
- [4]多媒体作品对着作权法的挑战与反思[J]. 符莉娜,王玉富. 咸宁学院学报, 2006(02)
- [5]马来西亚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介评[J]. 肖永平,徐妮娜.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6)
标签:翻译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