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钟表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黄靖[1](2020)在《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它从远古走进现代,一路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浮沉。历史证明,什么时期国家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那么这个时期的国家就必然强盛;反之,则走向衰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工匠精神,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进中国加快制造强国进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1],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上述举措充分彰显了国家层面对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视与倡导。同年,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系列电视记录片,向全社会展示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其后,各种关于工匠精神的新闻报告和电视片更是层出不穷,充分展现了社会层面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从2016年起,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就在《政府工作报告》[2-4]中多次出现,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也应该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技术中坚,必须要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塑造社会工匠氛围的不二法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新时代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在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依靠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为理论起点,纵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因子,横向探索国外着名的工匠经验,使本文的论述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以电子科技大学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总结当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客观归纳其不足及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工科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原则与路径,使本文的研究成果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文章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梳理与述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厘清了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和特征,明晰了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系统梳理了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中外思想资源与思想借鉴,为本文的分析论述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勾勒出了当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客观地概括其不足及成因。第五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与路径,提出了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的基本原则,指明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在个人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政府层面的着力点,阐明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
丁宇[2](2021)在《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4.8%,山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5%,山区GDP仅为全国的30%左右。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是影响全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走向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全国区域发展基本格局的根本改善。自工业化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始终面临着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方式与合理空间组织的挑战。但是,在地理开发条件的限制下,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极为迟缓,以致我国西部内陆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发展理念和城镇化路径的转变成为山地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美国“锈带(Rust Belt)”的治理到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均反映出同样的现实需求:怎样依据“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的原则,突破地理开发条件的制约,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环境的根本改善。这一问题不仅是现代经济学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而且更是现代国家治理必须直面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环境基础、地理开发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三者对山地城镇化发育的影响,评价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条件对人口、经济要素集聚及城镇空间发育的作用机制,揭示影响山地城镇经济运行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制约要素,为探索山地城镇化合理的发展路径、化解我国现代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论文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山地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国以来,我国山地现代城镇化起步较晚,与东部地区相比,一方面由于以传统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城镇化发育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发育;另一方面由于城镇自身产业结构演进失衡,社会生产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山地城镇化发育水平长期滞后。只有通过山地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演进的有序和良性互动,建立适宜当地资源环境开发的城镇集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体系,才是解决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多层次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西部山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第二,山地的特殊地理开发条件是实现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工业化开发效益最大化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广度和深度持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越来越突出。但因人口过快增长和开发方式粗放,山区的人地关系已进入相对紧张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在地理开发条件的限制作用下,居高不下的资本投入和运行维护成本使得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承受传统资源性产品社会生产及其空间集聚活动的增长压力,以致赶超式大一统开发模式难以为继。第三,低运价比和绿色环保的社会商品生产体系建设是改善和提升山地城镇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路径。在改善山区劣势的地理环境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要实现山地资源开发价值最大化还需通过经济内外在发展要素的有效联动。换言之,西部山区转型发展亟需从山地工业化、运输化和城镇化三大系统的合理时空协调中寻求出路。坚持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特色终端产品制造为中心的社会生产体系,培育多功能支撑、多元化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此满足日益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市场发育需求,实现山地经济发展有效性和持续性的全面提升。第四,政府主导的长期“输血型”发展模式不能解决山区发展潜能激活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表明,现代山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从山地资源环境开发的实际条件出发寻求地域环境有别、发展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只有选对山地城镇化的合理路径,才有可能超越社会生产投入成本(运输和环境成本)的约束,改变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生产方式,从而形成市场主导的内生式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效益与公平有机结合原则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从“被动输血”方式向“主动造血”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自然地形、交通运输与山地城镇化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基于资源环境基础与地理开发条件综合评价,分析复杂地理环境下交通运输对山地城镇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揭示山地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以此把握决定西部山区人地关系的内在协调机理,为山地城镇化路径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二是依据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压力的测算,确定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及总体特征,以此判断未来区域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走向与生态文明发展的目标选择;三是改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验证了地理环境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揭示出西部内陆山区社会生产投入成本居高不下的成因,从而确定城镇化发展模式个性化选择的必然;四是基于我国山地工业化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探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修改的合理性,提出了适合山地城镇化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孙丹婷[3](2019)在《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着名的建筑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艺术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梳理分析勒·柯布西耶的创作历程,总结其艺术思想,提炼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对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创作原型积累阶段、创作理念建立阶段与创作风格深化阶段,分析每一阶段影响其艺术思想形成的因素,结合作品探求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论述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含义、核心及宗旨。第三章从建造观念、建造体系、建造方式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关注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通过建造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而体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建造观念;通过创建多米诺体系革新建筑承重结构,奠定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建立现代建筑的建造体系;通过标准化、批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实现为全民建造“宫殿”般住宅的普世理想。第四章从建筑的外型、空间、意境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关注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借鉴古典建筑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以及基准线与比例的控制,使建筑在秩序的统领下体现出崇高的美感;将现象学透明性的概念引入建筑,使观者漫步于时间、空间、建筑中体验美感;绘画、雕塑、光色体系、视觉声学与建筑融合,产生“不可言喻的空间”,使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情感。第五章从统一的秩序、诗意的栖居、“光辉城市”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关注人对城市的社会性需求。统一的几何秩序与功能秩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自由”;诗意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带来“基本的快乐”;“光辉城市”理念体现勒·柯布西耶探索人类、自然、宇宙和谐关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想。第六章从对国际风格的影响、对设计组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结语部分解读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直角之诗》,总结其艺术思想的核心,从建筑师的职责与建筑形式之源两方面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黄舟子[4](2017)在《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制表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一直以来在我国国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以其特有的精密制造技术和精密计时产品长期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与新中国工业共同成长。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民族制表业现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和营销网络,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的我国民族制表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国际地位亟待提升。对国产民用表设计思想及设计特征的源流梳理分析,对加快推进我国民族制表业自主品牌建设具有现实启示意义,亦将为中国民族制造业其他国货产品的设计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蓝本。本文建立在国产民用表设计的现状和具体案例基础之上,解析其所处的设计语境,分析提炼其主要的设计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其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此来解读其产生及发展脉络,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绪论介绍了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范式。第二章对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制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新中国建立以前,孕育期的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以及民用表在我国传播、制造和使用概况。第三至五章分别从设计语境、设计思想和设计特征三方面入手,剖析了建国至今,国产民用表设计在我国民族制表业初创、发展到创新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功能性与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用户与设计者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变迁是研究重点。结论试图从文化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解释路径,对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进程里的演变源流及特点分析概括,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宋海洋[5](2017)在《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据以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在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设一个现代性的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香港目前已建设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笔者对体系基本构成和特点的研究,可为未来内地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借鉴。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演变和构建阶段,并从它的历史演变中,归纳总结得出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能力体系、教育机构管理、课程体系和内外保障,构成了论文第二、三、四、五部分内容。香港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由资历框架的七级通用标准、学术资历评审局开发的行业间《通用能力标准说明》以及各行业委员会开发的《行业能力标准说明》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共同体现了香港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基本特征。香港职业训练局下辖的13所院校和香港雇员再培训局组织的各类培训中心,占据了香港职业教育规模的绝大部分,它们的管理架构和领导组织集中体现了香港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和特色。以能力标准和机构组织为前提,香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以能力为本课程为课程内容、职业训练局的中三全日制和中六全日制以及雇员再培训局短期课程为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共同组成。内部保障有课程评核、师资保障、技能检测认证以及全人教育理念等,体系的外部保障有评审局的新资历审核、各种法律条例以及各项资金支持等。在第二、三、四、五部分的内容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体系的五个特点:统一的资历架构、紧密联系市场行业以及有效的院校组织管理等。最后根据体系的特点,并对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文件中的建设任务,提出了对未来内地体系建设的五个启示。
李寿生[6](2016)在《第四讲 创新人才管理》文中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核心,也是创新的根本。世界上任何一个创新活动,无论是重大颠覆式创新,还是微小的持续式改进,都离不开人的努力。企业人才的管理,重点在于创新环境的培育、创新人才的选拔使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一、企业创新环境的培育(一)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案例11:爆米花非理性进食的试验2000年某个周六下午,在美国芝加哥市郊一家电影院,即将上映一部惊险动作片《危险人物》(Payback)。入场时,工作人员递给每一位入场者一
于芝和[7](2015)在《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所追求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逐步向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不难看出,现在的人们已不满足于身边一成不变的东西,它的核心焦点就是与大家密切相关的物和事,很自然,生活、工作环境便是主要的改革对象,那人们对生活工作中的环境有一个什么要求呢?从卫浴洁具到橱房用柜、从餐桌器皿到家纺布艺,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作为钟表之冠的落地钟,是居家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产品,除了它应有的计时功能外,其外观形象在共享空间以及家庭客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工装、家装革命浪潮的推进,落地钟外观的变革迫在眉梢,人们强烈呼吁其设计风格与整体造型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相吻合,这便是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的意义所在。本文是以“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影像的设计与制作为工作内容。首先,文章对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的视频影像进行概述;其次,对“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的视频影像进行定位分析,使创意设计意图让读者充分理解;再下来是阐述“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功能与审美的艺术表现方法和需求。在论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视频影像的创意设计,主要是描述设计方向与创意构思过程,确立了“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视频影像的主题内容;在构思设计中分别对视频影像的形象构图及背景音乐进行了具体设计;又结合落地钟的创意设计草图及成型产品,以其形成的全过程用视频影像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以视频影像的专业语言展现出居家落地钟的立体全貌。本文对“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技术性的探索,描述了从创意设计到技术实现的一个过程,运用设计软件3ds max、Maya、Adobe Photoshop、 After Effects和Premiere,进行了产品建模、产品渲染、产品镜头设计、产品合成与剪辑。这个款式钟以落地钟之冠命名,是因原材料为昂贵的红木,又因牡丹为花中之王故而得名。钟体造型比较复杂,钟身两侧的卷草纹以及牡丹头花都很难用图纸详尽的描绘,运用以往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很难达到设计者所期望的效果,试制产品的缺憾与失败就再所难免,利用本论文中所倡导的技术与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制图,通过草图、视频、方位视图的精确定位,产品试制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由此方法设计的落地钟以获得国家设计专利,同时,也得到了生产厂家的认同与赞扬。因此,这种设计思路与方法应得到推广与普及。最后,本文对“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钟表视频影像设计创意所面临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最后又对本设计的创意过程做了总结,并提出了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李瑜娟[8](2014)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研究 ——以浙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品牌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相关品牌理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区域品牌建设及相关理论已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得较为透彻,且我国各省区域品牌实践也已取得良好效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产业集群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日益壮大,并逐渐向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且逐步形成了众多区域品牌。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品牌价值,同时促进集群产业转型升级,浙江省近年来在重点打造区域国际品牌。因此,对区域国际品牌的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产业集群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对建设区域国际品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和区域国际品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从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委员会收集相关数据,本文对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集群发展规模、技术研发水平、公共支持力度是影响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集群发展规模和技术研发水平对区域国际品牌建设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公共支持力度对区域国际品牌建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对国内外典型的区域国际品牌创建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条供浙江省区域国际品牌建设选择的创建路径:“质优类全——产销配套——扩大出口”、“重研强才——培育环境——提高价值”和“打造名企——开拓市场——公共营销”。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最后还为浙江省区域国际品牌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9](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认为
陈芳一[10](2013)在《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中国钟表制造业这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历经沉浮,有过狂欢也经过剧痛。如今,既有中国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又有国际钟表品牌一路攻城掠地,可谓是内忧外患!加上目前手机,MP4等电子数码产品的普及、美国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中国钟表市场不断萎缩,企业经营雪上加霜,利润逐年下滑,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成长的瓶颈。中国钟表企业该何去何从,成为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面对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抗衡和挑战,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加快制定适合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营销组合策略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国内外钟表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价绍和分析。第三部分则侧重对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的营销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了SWOT工具详细分析了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第四部分是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组合,该部分首先提出的营销战略思想和目标市场战略将对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确保了营销策略制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第五部分对营销策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凝练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对今后营销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综上,本文的研究对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的未来营销实践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把握钟表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钟表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述评 |
1.3.2 国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及拟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难点 |
1.5.2 拟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
2.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与特征 |
2.1.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
2.1.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征 |
2.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
2.2.1 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促进个人素质的提升与完善 |
2.2.2 发扬爱岗敬业职业精神,激发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
2.2.3 实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
第三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3.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 |
3.1.3 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 |
3.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中国思想传承 |
3.2.1 木匠鲁班的自强不息精神 |
3.2.2 黄婆织布的艰苦奋斗精神 |
3.2.3 药圣试毒的无我无畏精神 |
3.2.4 载人航天的勇于探索精神 |
3.2.5 水稻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 |
3.3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国外思想借鉴 |
3.3.1 日本匠人公司的代代传承理念 |
3.3.2 德国制造行业的精益求精精神 |
3.3.3 瑞士机械表业的创新研发思想 |
第四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
4.1.1 当前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 |
4.1.2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情况 |
4.2 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2.1 工科大学生对国家时政的敏感度不强 |
4.2.2 社会工匠氛围不浓厚 |
4.2.3 高校培育缺乏针对性和彻底性 |
4.2.4 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乏力 |
第五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与路径 |
5.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 |
5.1.1 坚持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5.1.2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
5.1.3 坚持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
5.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
5.2.1 个人层面:坚持内外兼修,统筹知行合一 |
5.2.2 高校层面:优化教育理念,营造优良校风 |
5.2.3 社会层面:推进家风建设,提高工匠氛围 |
5.2.4 国家层面:完善上层建筑,守护贯彻进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区位理论与集聚经济 |
2.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2.1.3 新经济地理空间集聚理论 |
2.1.4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相关研究 |
2.2.1 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
2.2.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
2.2.3 促进山区发展的对策研究 |
2.2.4 研究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自然地形、交通运输与山地城镇化作用机制 |
3.1 经济基础与山地城镇化的关系 |
3.1.1 区域经济发展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
3.1.2 区域发展战略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
3.2 自然地形与山地城镇化的关系 |
3.2.1 山地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
3.2.2 自然地形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
3.3 交通运输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制 |
3.3.1 交通运输对城镇化的影响 |
3.3.2 城镇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3.4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作用机制 |
3.4.1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 |
3.4.2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演变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南地区经济基础与山地城镇化发育特征分析 |
4.1 经济基础综合测度 |
4.1.1 经济发展历程 |
4.1.2 工业化发展阶段 |
4.1.3 竞争能力测度 |
4.1.4 影响因素分析 |
4.2 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 |
4.2.1 人口城镇化 |
4.2.2 经济城镇化 |
4.2.3 整体城镇化 |
4.2.4 城镇空间拓展 |
4.3 城镇等级结构变化分析 |
4.3.1 人口规模等级结构 |
4.3.2 城市经济等级结构 |
4.3.3 城市空间等级结构 |
4.3.4 城市消费等级结构 |
4.3.5 城市职能和类型多样化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压力评价 |
5.1 资源环境要素构成及特征 |
5.1.1 资源环境要素构成 |
5.1.2 资源环境本底特征 |
5.2 资源环境要素供需状态评价 |
5.2.1 土地资源 |
5.2.2 淡水资源 |
5.2.3 矿产与能源 |
5.2.4 森林与草地资源 |
5.2.5 资源开发压力评价 |
5.3 资源环境开发对城镇化影响评价 |
5.3.1 “地—地”关系评价 |
5.3.2 “人—地”关系评价 |
5.3.3 资源开发的负面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6 交通运输对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 交通运输主要特征 |
6.1.1 运输网络发展 |
6.1.2 专业化程度 |
6.1.3 运输距离 |
6.1.4 运输成本 |
6.1.5 运输能耗 |
6.2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测度 |
6.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6.2.2 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
6.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2.4 VAR模型的估计及脉冲分析 |
6.3 交通运输对山地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实证模型选择 |
6.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6.3.3 实证过程及实证结果 |
6.3.4 基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我国山地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
7.1 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
7.1.1 对区域发展差异与不平衡问题的再认识 |
7.1.2 对效率与公平抉择问题的再认识 |
7.2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
7.2.1 瑞士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
7.2.2 贵州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
7.3 山地城镇化发展思路与措施 |
7.3.1 总体发展思路 |
7.3.2 发展路径选择 |
7.3.3 主要措施及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
2.1 创作原型积累阶段(1888-1917) |
2.1.1 成长环境 |
2.1.2 教育经历 |
2.1.3 早期创作:地区主义 |
2.2 创作理念建立阶段(1917-1944) |
2.2.1 纯粹主义提供视觉语言 |
2.2.2 《新精神》拓展传播途径 |
2.2.3 理论研究阐释艺术思想 |
2.2.4 中期创作:功能主义 |
2.3 创作风格深化阶段(1945-1965) |
2.3.1 扩展功能主义的内涵 |
2.3.2 追寻内心世界的观照 |
2.3.3 倾向个人意志的表达 |
2.3.4 晚期创作:粗野主义 |
2.4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基础:人本主义 |
2.4.1 人本主义的释义 |
2.4.2 人本主义的核心 |
2.4.3 人本主义的宗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
3.1 建造观念 |
3.1.1 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
3.1.2 遵循人性化的尺度 |
3.1.3 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
3.2 建造体系 |
3.2.1 “多米诺”结构体系 |
3.2.2 “雪铁龙”住宅模型 |
3.2.3 “新建筑五原则” |
3.2.4 四种基本住宅类型 |
3.3 建造方式 |
3.3.1 标准化体现秩序原则 |
3.3.2 批量化体现经济法则 |
3.4 创作实践 |
3.4.1 弗吕日现代居住区 |
3.4.2 马赛公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 |
4.1 形体秩序体现美感 |
4.1.1 几何体是造型的本质 |
4.1.2 基准线是秩序的保证 |
4.2 时空建筑传达美感 |
4.2.1 空间构成 |
4.2.2 建筑漫步 |
4.3 诗意建筑表达情感 |
4.3.1 绘画引发诗意的隐喻 |
4.3.2 建筑引发观者的情感 |
4.4 创作实践 |
4.4.1 朗香圣母教堂 |
4.4.2 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 |
4.4.3 东京国家西方美术馆 |
4.4.4 昌迪加尔建筑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 |
5.1 统一秩序获得“精神自由” |
5.1.1 几何秩序 |
5.1.2 功能秩序 |
5.2 诗意栖居带来“基本快乐” |
5.2.1 物质环境 |
5.2.2 人文环境 |
5.3 “光辉城市”构建理想模型 |
5.3.1 “瓦赞规划” |
5.3.2 “光辉城市” |
5.4 创作实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影响 |
6.1 对国际风格的影响 |
6.2 对设计组织的影响 |
6.2.1 对CIAM的影响 |
6.2.2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
6.3 对国家地区的影响 |
6.3.1 日本 |
6.3.2 美国 |
6.3.3 欧洲 |
6.3.4 南美 |
6.3.5 印度 |
6.3.6 中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
7.2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核心:融合 |
7.2.1 艺术的融合 |
7.2.2 .思想的融合 |
7.3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启示 |
7.3.1 建筑师的职责 |
7.3.2 建筑形式之源 |
7.4 由勒·柯布西耶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A 勒·柯布西耶的着作及报告 |
附录B 国内出版的研究勒·柯布西耶个案的部分着作 |
附录C 国内研究勒·柯布西耶的部分期刊论文 |
附录D 译介的代表性学术着作汇总表 |
附录E 国外研究勒·柯布西耶的代表性着作 |
(4)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难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与近代历史溯源 |
2.1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 |
2.1.1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 |
2.1.2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形制 |
2.2 国产民用表的近代历史溯源 |
2.2.1 近代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2.2.2 近代民用表在我国的传播、制造和使用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创期(1950~1979):从无到有的自力更生 |
3.1 初创期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3.1.1 社会文化中浓厚的政治色彩 |
3.1.2 短缺经济时期的艰苦创业 |
3.1.3 计划体制下的统筹产销 |
3.2 初创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思想 |
3.2.1 从致用逐步走向审美 |
3.2.2 义利统一的责任意识 |
3.2.3 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 |
3.3 初创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特征 |
3.3.1 去繁就简——简洁硬朗的造型设计 |
3.3.2 以素为美——朴素平易的装饰设计 |
3.3.3 致用为本——精练单纯的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展期(1980~2000):设计的转型探索 |
4.1 发展期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4.1.1 从贫乏到丰裕:渐入消费社会 |
4.1.2 从封闭到开放:重返国际舞台 |
4.1.3 石英风暴:世界制表业的变局 |
4.2 发展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思想 |
4.2.1 从国家主导到市场主导下的用户关切 |
4.2.2 科学精神的注入与专业化建设 |
4.2.3 试错与投机的实用主义 |
4.3 发展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特征 |
4.3.1 大众文化下的民生设计 |
4.3.2 山寨文化下的仿制设计 |
4.3.3 西体中用的两种设计风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期(2001~):设计的新发展 |
5.1 当代民族制表业的文化新语境 |
5.1.1 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要求 |
5.1.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诉求 |
5.1.3 信息时代改变读时方式 |
5.2 当代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新思想 |
5.2.1 凝练:培育品牌文化 |
5.2.2 细致:倾注工匠精神 |
5.2.3 先锋:前瞻与前沿探索 |
5.3 当代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新特征 |
5.3.1 中国元素的风格化运用 |
5.3.2 技术极致与概念创新 |
5.3.3 装饰传统与智能未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的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对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的研究结论 |
6.1.1 国产民用表设计的功能领域与艺术风格变迁 |
6.1.2 中西元素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上的认识与运用变迁 |
6.1.3 用户与设计者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中的角色变迁 |
6.1.4 以上海牌为例——上海牌民用表的设计发展变迁 |
6.2 对国产民用表设计未来发展的展望 |
6.2.1 功能新语义与艺术的泛化 |
6.2.2 民族品牌与产品生态 |
6.2.3 用户与设计者的共生与共鸣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清单 |
(5)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阶段 |
(一)香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积累期(1950年-1981年) |
(二)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1982年--2007年) |
(三)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化发展(2008年-至今) |
二、香港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 |
(一)七级资历的基本架构 |
(二)相关行业的能力标准 |
三、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 |
(一)香港职业训练局 |
(二)香港雇员再培训局 |
四、香港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
(一)能力为本的课程设置原则 |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二级架构 |
五、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外保障 |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保障 |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保障 |
六、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
(一)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
(二)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第四讲 创新人才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创新环境的培育 |
(一)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 |
(二)要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 |
(三)要有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环境。 |
(四)要尽快建立合理的创新回报机制。 |
二、要用好企业各类创新人才 |
(一)选好、用好技术领军人才。 |
(二)用好工人技术人才。 |
(三)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组织管理作用。 |
三、要加快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
(一)加快培养创新发现能力。 |
(二)加快培养破坏性创新团队。 |
(三)要鼓励贴近市场的群众性小改小革。 |
(7)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照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意义 |
1.2 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3 选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中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居家钟表设计的市场需求分析 |
2.1 钟表设计概述 |
2.2 钟表视频影像设计 |
2.3 钟表视频影像设计的需求分析 |
2.3.1 钟表视频影像的定位分析 |
2.3.2 钟表影像设计受众群体及审美的需求分析 |
2.3.3 钟表视频影像设计的艺术表现需求分析 |
第3章 居家钟表设计与实现的创意设计 |
3.1 钟表视频影像设计主题及传播理念的确立 |
3.2 钟表视频影像构思的设计 |
3.2.1 钟表视频影像的镜头设计 |
3.2.2 钟表视频影像的背景音乐设计 |
第4章 钟表视频影像的设计与技术实现 |
4.1 钟表视频影像设计的硬件要求 |
4.2 钟表视频影像设计的制作流程 |
4.3 3ds max制作部分 |
4.4 Photoshop后期素材制作部分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居家钟表设计与实现的价值 |
5.2 居家钟表设计与实现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5.3 结论 |
5.4 居家钟表设计与实现制作的局限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研究 ——以浙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背景与意义 |
1.1.2 理论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群及其相关理论综述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1.2 产业集群竞争力 |
2.2 区域品牌化理论综述 |
2.2.1 品牌的内涵与外延 |
2.2.2 区域品牌化概念的形成 |
2.2.3 国外区域品牌化研究 |
2.2.4 国内区域品牌化研究 |
2.3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
2.3.1 区域国际品牌内涵的界定 |
2.3.2 区域国际品牌的构成要素 |
2.3.3 区域国际品牌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 |
2.4 理论述评与本文研究视角的提出 |
3 区域国际品牌形成的影响机理与模型 |
3.1 区域国际品牌形成的影响机理 |
3.1.1 区域国际品牌形成的基本条件 |
3.1.2 区域国际品牌形成的基本过程 |
3.1.3 区域国际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 |
3.2 研究假设及影响模型 |
3.2.1 区域国际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确定 |
3.2.2 研究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设定 |
4 基于浙江的区域国际品牌形成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
4.1 浙江省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品牌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1 浙江省产业集群基础与总体发展状况 |
4.1.2 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建设现状 |
4.1.3 浙江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
4.1.4 浙江省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创建现状 |
4.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4.2.1 变量测量 |
4.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4.2.3 分析方法 |
4.3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变量指数构建 |
4.3.3 相关分析与共线性诊断 |
4.3.4 主成分分析构建回归变量 |
4.3.5 主成分线性回归实证模型 |
4.3.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 国内外典型区域国际品牌案例分析与创建路径借鉴 |
5.1 国内外典型区域国际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国外典型创建案例 |
5.1.2 国内典型创建案例 |
5.1.3 案例评价与借鉴 |
5.2 浙江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的路径选择 |
5.2.1 创建路径的基本模式 |
5.2.2 创建路径中政府的角色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产业发展方面 |
6.2.2 技术创新方面 |
6.2.3 政府引领方面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的方法与流程 |
二、相关理论阐述 |
(一) 营销相关理论 |
(二) 国内外钟表行业发展概况与分析 |
三、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一) 外部环境分析 |
(二) 内部环境分析 |
(三) SWOT分析 |
四、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
(一) 营销战略指导思想 |
(二) 目标市场战略 |
(三)营销组合策略 |
五、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一) 加强技术研发 |
(二) 化分散为集中选准市场定位 |
(三) 实施品牌战略 |
(四) 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 |
(五) 合并收购营销策略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 主要研究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把握钟表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黄靖.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D]. 丁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3]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 孙丹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4]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D]. 黄舟子. 江南大学, 2017(02)
- [5]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研究[D]. 宋海洋. 西南大学, 2017(02)
- [6]第四讲 创新人才管理[J]. 李寿生. 化工管理, 2016(16)
- [7]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D]. 于芝和. 山东大学, 2015(04)
- [8]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研究 ——以浙江为例[D]. 李瑜娟.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9]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10]广州番禺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陈芳一. 兰州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