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肝纤维化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1)在《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Hverfibrosis,LF)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能够逆转,但如何进行逆转,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肝纤维化早期产生的诸多病理变化中,人们对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病理变化给予的关注逐渐增多,其特征性的细胞学行为改变包括“窗口”尺寸与数量的变化以及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一旦SECs发生去窗口化后,则肝纤维化的进程难以逆转,目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现代医学尚且只能给予病因治疗,针对肝纤维化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问世。中医药学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经验历史较长,并对其发病机制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慢性肝病给予早期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未来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芪术颗粒是姚乃礼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目前中医药学界对肝纤维化的普遍认识基础上创制的治疗肝纤维化常用方,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NO:81774282)的资助下,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探讨益气活血方芪术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1.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资料库,检索时间跨度为自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以检索词“liver fibrosis”、“hepatic fibrosis”为检索词,然后以“effect”或者“efficacy”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肝纤维化”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以“临床观察”、“疗效分析”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上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2.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类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脾脏的形态、门脾静脉的宽度、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结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共93篇,其中有86篇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作为临床评价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MD=51.15,95%CI(56.95,45.35),P<0.00001]。15篇文献以肝硬度值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肝硬度值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3.52,95%CI(4.78,2.26),P<0.00001]。33 篇文献研究以门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门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20,95%CI(2.14,0.26),P=0.01]。31篇文献研究以脾脏厚度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脏厚度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6.83,95%CI(9.54,4.12),P<0.00001]。13篇文献研究以脾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77,95%CI(3.04,0.49),P=0.007]。结论: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组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目的:(1)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调控作用。(2)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明确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eNOSmRNA、eNOS、NO表达的影响。(3)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明确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特征。方法:(1)以四氯化碳作为肝纤维化的诱导剂,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芪术颗粒进行干预,通过Elisa法、HE以及Masson染色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病理组织学的影响。(2)原位胶原酶灌注+离体消化+梯度密度分离法分离提取肝窦内皮细胞。(3)以10%肝纤维化大鼠血清+5%的胎牛血清作为外在损伤因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状态的肝窦内皮细胞,模拟体内生化环境,构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正常大鼠血清损伤组、芪术颗粒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进行分组。(4)采用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eNOSmRNA、eNOS、NO的表达情况。(5)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属性。结果:(1)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形态。(2)经过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可知,我们所提取的细胞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且纯度较高。(3)经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 eNOSmRNA、eNOS、NO显示芪术颗粒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4)经过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肝窦内皮细胞的骨架模量、粘度均有所提高,使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转变,而其扩散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1)芪术颗粒能够抑制肝脏炎症状态,恢复肝脏正常组织形态。(2)芪术颗粒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3)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状态,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恢复,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郑春榕[2](2021)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藿枳汤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之间,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经肝活检肝脏组织学确诊满足S2-S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人,采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5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大于等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肝功能、肝硬度值(LSM)、肝活检组织学、病毒学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两组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计脱落病人4人,其中观察组3人,对照组1人。观察组52人疗程达6个月,其中27人疗程达12个月,对照组54人疗程均达12个月。(2)疗程3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更显着(P<0.05)。(2)HBV-DNA阴转率方面,观察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得更多(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34人,有效率为65.4%,而对照组的证候积分虽有所改善,但尚未有人达到积分下降30%以上的有效疗效标准,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疗程6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HBV-DNA阴转率情况均较疗程3月时改善显着(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硬度值方面,两组病人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49人,有效率为94.2%,相比对照组达到有效的例数为41人,有效率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疗程12月时:(1)肝硬度值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疗程达12个月的27例患者与对照组同期治疗达12个月的54例患者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较疗程6月时改善显着(P<0.001),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27例患者的疗效均达显效及治愈,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1.9%,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在改善肝功能、病毒学水平、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等方面比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更显着,且疗程越长,效果越佳。2.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在疗程6月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比单用恩替卡韦组更佳,且在延长疗程至12月时,效果更加显着。
时克[3](2021)在《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及中医药对其预防作用》文中认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已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乙肝病毒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肝硬化是HCC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70-90%的HCC患者在确诊时都有肝硬化。如何更精确的预测HCC的发生并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HCC发生率意义重大。因此探究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评分模型来预测HCC发生风险,对高危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监测至关重要。另外,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是HCC另一个危险因素,抗肝纤维化中成药能延缓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出现,延长患者生存期。通过研究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对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影响,为临床抗纤维化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减少HCC的发生提供依据。目的1探讨经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风险因素,并建立一个风险模型。2探讨抗肝纤维化中成药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内发生肝癌的影响。方法1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且随访大于3年的患者1461例。分析其3年发生肝癌的风险因素,建立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风险评分模型。2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且随访大于3年的患者1461例,排除服用抗纤维化中成药<6个月的患者后,共纳入1049例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抗纤维化中成药≥ 6个月,分为联合组388例和抗病毒组661例,比较两组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情况。结果1建模组和验证组3年累积肝癌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1.5%。采用多变量Cox 比例风险模型,年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HCC的发生独立相关。基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按危险比的比例为每个协变量赋值,我们建立一个肝癌风险评分列线图,即APN模型(AUC=0.82)。与THRI,mPAGE-B,PAGE-B模型比较,APN评分的预测价值最优(P<0.05)。按风险评分的得分分布的第25百分位和第75百分位分层(分别为116分和200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APN评分≤ 116分、117-200分和>200分的患者3年累积HCC发病率在建模组分别为1.2%,7.9%和27.3%,在验证组分别为1.2%,7.2%和25.8%。三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2通过多因素分析提示,抗纤维化中成药治疗是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抗纤维化中成药治疗可明显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肝癌发生风险。联合组患者3年内肝癌发生率显着低于抗病毒组(10.3%vs15.4%,P<0.05)。根据服药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服用抗纤维化药物时间越长,肝癌发生率越低(P=0.003)。Child-Pugh分层分析发现,Child-PughA级患者肝癌风险显着下降(6.6%vs12.5%,P=0.040)。mPAGE-B高风险患者中,联合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7%vs19.9%,P=0.031)。结论1基线年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经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的APN模型可识别出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2乙肝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纤维化中成药可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服用抗纤维化药物时间越长,肝癌发生率越低。研究还发现,中药治疗对于Child-PughA级和mPAGE-B高风险患者肝癌风险预防效果最为明显。
武琰琼[4](2021)在《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观察复方中药防风桃红四物汤(Fang Feng Taohong Siwu Decoction,FTSD)对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肝纤维化防治的一种新思路。方法:实验研究,选用清洁级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CTRL组)、病理模型组(MOL组)、防风桃红四物汤组(FTSD组)、桃红四物汤组(TSD组)、防风组(FF组)、秋水仙碱组(COL组),每组各10只。CTRL组大鼠常规喂养,其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40%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共8周。于第8周末随机抽取每组大鼠各2只,麻醉后摘取大鼠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及Masson染色,确定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复制。造模成功后,各药物干预组大鼠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CTRL组大鼠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除CTRL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继续维持每周2次CCl4腹腔注射,至实验结束。末次给药12小时后,处死所有大鼠,摘取肝脏,部分用于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部分用于制备肝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Aspartate,MDA)、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4和Smad7 m RNA表达水平。临床观察,筛选符合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治疗组除给予ETV治疗外,同时服用复方中药防风桃红四物汤,总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III型前胶原蛋白(procollagen-3-peptide,PCIII)、IV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n Serum,IV-C),病毒学应答指标、APRI评分及肝脏超声指标。结果:实验研究表明,各治疗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较CTRL组均差,但优于MOL组。与MOL组相比较,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肝组织MDA、HYP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TGF-β1、Smad4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p<0.01),而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p<0.01),Smad7表达显着上调(p<0.05,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FTSD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TSD组、FF组及COL组(p<0.05,p<0.01)。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ALT、AST、HA、LN、PCⅢ、IV-C、APRI评分、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等异常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HBV-DNA、HBe Ag、HBs Ag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研究结果显示,FTSD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调节肝纤维化相关信号转导分子基因表达有关。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较之于单纯ETV治疗,FTSD联合ETV治疗能更好地改善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郑杰[5](2021)在《绞股蓝皂苷成分分离、结构鉴定及其抗肝纤维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常见慢性进行性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发病率高、病程长、预后差,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肝硬化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在组织学上可逆,因此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对肝硬化的防治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寻找和开发防治肝纤维化的药物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及其持续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尤其以Ⅰ型胶原蛋白α1(COL1A1)为主,是参与肝纤维化过程的关键环节。以抑制HSC增殖活化及其活化后分泌的细胞外基质、诱导其凋亡的靶向治疗可作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策略,也可作为评价抗肝纤维化药物活性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指标。药用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健脾安神、补气生津的功效,民间多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绞股蓝总皂苷具有较高的抗肝纤维化活性,且已分离得到70余种绞股蓝皂苷类新化合物;体外抑制HSC活化及增殖活性实验筛选获得新化合物NPLC-0393,并进行了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明确该化合物为蛋白磷酸酯酶2Cα(PP2Cα)激动剂(EC50=6.43μM)。提示,绞股蓝皂苷类成分具有明确的抑制HSC活化及增殖活性,表现出很好的抗肝纤维化潜力。本论文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反相制备液相等手段对绞股蓝总皂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基于CCK-8实验考察绞股蓝皂苷类化合物对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构效关系;采用RT-PCR技术初步分析绞股蓝皂苷类化合物对LX-2细胞COL1A1基因表达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从绞股蓝总皂苷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8个皂苷类化合物G1~G18,通过波谱解析结合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结构。其中,化合物G1~G4为新化合物,命名为Gypenoside J1~J4,化合物G5、G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分析化合物对LX-2细胞活力及COL1A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化合物G6可以抑制LX-2细胞活力,也可以抑制COL1A1基因表达;G14可以抑制COL1A1基因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提示二者可能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活性,可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3.初步分析绞股蓝皂苷类化合物对LX-2细胞活力影响作用的构效关系,推测化合物结构中C-3、C-21位糖基种类的不同、C-19、C-26位取代基的改变及C-21、C-23位的构型变化均会对LX-2细胞活力产生影响。
卢文超[6](2020)在《加味芪冬复肝合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深入了解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病变规律的基础上,以加味芪冬复肝合剂进行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并观察记录患者在症状、体征、生化学、肝脏弹性检测、血清纤维化指标、肝组织活检及肝纤维化分期等方面的变化,根据结果,讨论加味芪冬复肝合剂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为抗肝纤维化的治疗寻求更加精准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将就诊于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气阴两虚,瘀热内结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试验组除辅助治疗外,给予加味芪冬复肝合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在辅助治疗外,给予中成药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总疗程为26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血清学指标、影像学等方面的前后变化,并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明确加味芪冬复肝合剂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的具体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1、综合疗效:加味芪冬复肝合剂抗肝纤维化的总疗效:显效率为63.33%,有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76.67%,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总疗效:显效率为73.33%,有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96.70%,且试验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B超前后疗效对比为:试验组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为30.00%,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加味芪冬复肝合剂在改善血清学纤维指标、影像学等方面亦有疗效,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对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各类指标无明显异常变化,说明加味芪冬复肝合剂有很好的安全性。结论:加味芪冬复肝合剂能明显的改善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并在血清生化学及影像学等方面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从而揭示了气阴两虚,瘀热内结是肝纤维化的重要病机,益气养阴,祛瘀清热,软肝散结是肝纤维化的重要治法,从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加味芪冬复肝合剂抗肝纤维化治疗有着确切的疗效。
赵艳雯[7](2020)在《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对HSC-T6细胞作用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探索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PA-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増殖、迁移、凋亡、胶原蛋白表达以及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美洲大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浓度PA-B作用于HSC-T6和LO-2细胞,MTT法检测PA-B对HSC-T6和LO-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观察PA-B对HSC-T6细胞迁移的影响,以评价PA-B的细胞毒效应。采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观察HSC-T6细胞凋亡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同时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SC-T6细胞中Bcl-2、Bax及Caspase-9凋亡蛋白表达,以评价PA-B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α-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I)、III型胶原蛋白(Col-III)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βRI、TβRII、Smad2、Smad3、p-Smad3、Smad7蛋白表达;RT-q PCR检测TβRI、TβRII、Smad2、Smad3、Smad7 mRNA的表达,以探讨PA-B对HSC-T6细胞胶原蛋白表达及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结果1.PA-B对HSC-T6和LO-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PA-B可明显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细胞迁移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PA-B干预HSC-T6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迁移受到限制,迁移速度减慢。同时与正常组比,PA-B对LO-2无明显的抑制作用。2.PA-B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发现:PA-B能显着诱导HSC-T6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PA-B能诱导细胞中线粒体去极化,膜电位下降,并且PA-B能促进线粒体凋亡途径中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9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3.PA-B对HSC-T6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发现:α-SMA、Col-I和Col-III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上。与TGF-β1刺激组比,阻断剂LY-364947和PA-B能显着抑制α-SMA、Col-I、Col-III蛋白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4.PA-B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发现:RT-q PCR结果显示,与TGF-β1刺激组比,阻断剂LY-364947和PA-B均能显着降低HSC-T6细胞TβRI、TβRII、Smad2和Smad3 mRNA表达(P<0.01),并且能显着提高Smad7 mRNA表达(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βRI、TβRII、Smad7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内,而Smad2、Smad3蛋白同时存在于胞质和胞核中,p-Smad3蛋白则主要表达在细胞核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TGF-β1刺激组比,阻断剂LY-364947和PA-B可抑制TβRI、TβRII、Smad2、Smad3、p-Smad3蛋白表达(P<0.05),同时促进Smad7表达(P<0.05),与免疫组化定量结果一致。结论1.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PA-B能显着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迁移,且可能是通过线粒体膜电位途径诱导其凋亡,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2.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PA-B可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合成分泌Col-I、Col-III和α-SMA蛋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刘雪冰[8](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独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年疗效,并在服药3年后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为进一步优化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总共筛选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首诊于我院确诊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并符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61例,将口服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3年的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将单独口服恩替卡韦治疗3年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及服药期间均定期完善Fibrotouch、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四项。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2年、3年的肝脏硬度(LSM值)、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肝病毒DNA(HBV DNA),并在治疗3年后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将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各期与治疗前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肝脏硬度(LSM)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SM值相比,在治疗1年时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LSM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HBV DNA阴性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HBV DNA阴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用恩替卡韦胶囊在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促使HBV DNA转阴效果无显着差异。(3)两组精神心理状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AMA评分、焦虑分度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无显着差异。(4)两组转氨酶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LT相比,在治疗1年、治疗2年时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年时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AST在治疗1年、2年、3年时均无显着差异。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3年时降低ALT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但对AST水平的改善无显着差异。(5)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A、LN、PCⅢ、CⅣ相比,在治疗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HA、LN、PCⅢ、CⅣ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6)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P<0.05,差异显着。结论:(1)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降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LT水平方面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但在增加HBV DNA阴转率、降低AST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总体疗效来说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也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改善程度无显着性差异。
吕黄华[9](2020)在《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壮肝逐瘀煎治疗,两组均用药1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T)、血常规(WBC、RBC、HGB、PL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治疗12周后肝脾超声及腹水分级的变化,评价壮肝逐瘀煎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体疗效: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症候积分较前相比均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ALT、AST、ALB、TBIL)较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肝功能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PT):经治疗后,两组PT较前相比,时间均有缩短(P<0.05),治疗组PT缩短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血常规:经治疗后,两组WBC、HGB、PLT较前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BC较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6周时RB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时,RBC与治疗6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升高WBC、RBC、HGB、PLT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肝脾超声:经治疗后,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底、脾脏长度均较治疗前回缩,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加快门静脉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腹水分级:两组患者腹水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能改善肝功能,同时改善凝血功能,有效缓解肝脏损伤程度。(2)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改善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对腹水的消退有较好的作用。(3)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蔡碧莲[10](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TFL)对体外HSC-T6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干预HSC-T6 14d后,提取细胞的蛋白,利用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技术筛选出表达的差异蛋白,并且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和注释、Pathway数据库进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亚细胞定位;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TFL的有效成分,在STRING10.5数据库构建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质谱数据检索鉴定出荔枝核总黄酮组与模型对照组共有6011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有168个,下调蛋白有203个。通过GO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转录调节活性等10种分子功能,细胞组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器、细胞外、细胞膜上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过程等27种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代谢途径、补体和凝血级联、肿瘤中的转录失调、NF-κB(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HIF-1(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30条信号通路;通过对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上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内质网、细胞质溶胶-过氧化物酶中,下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溶胶、细胞质膜、细胞质溶胶-核中。从TFL中筛选得到2个活性成分:分别为表儿茶素和槲皮素,共有72个潜在作用靶点,经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靶点进行核查对比,得出TFL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的15个作用靶点基因,其中包括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CCL2(趋化因子CC亚家族)、TP53(肿瘤抑制蛋白)、HMOX1(血红素加氧酶1)、IFNG(干扰素γ基因)等。上述靶点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质、分泌颗粒、蛋白质细胞外基质中,且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趋化因子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T细胞增殖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分子功能来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上述靶点共涉及32条信号通路,其中基于目前研究显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有9条,分别为肿瘤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TNF(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 RNA、PI3K-Akt信号通路、NOD(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TFL治疗肝纤维化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IL1B(重组人白介素1beta)、IL6(白细胞介素6)、IFNG等基因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网络中的核心靶点(节点度值≥15,介数中心性>0.8);肿瘤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核心作用通路(节点度值≥5,介数中心性>0.001)。结论: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能快速筛选出差异蛋白,结合GO分析、KEGG分析能够以整体观阐释TFL体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HMOX1、NQO1,ACACA、CDK1蛋白发生异常表达时,能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由此可推测TFL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4个差异蛋白的表达有关,这4个蛋白有可能是TFL抗肝纤维化的靶点蛋白。
二、抗肝纤维化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肝纤维化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学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结论 |
实验二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提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情况 |
2 经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对比情况 |
2.1 疗程3月时、疗程6月时两组ALT和 AST变化情况 |
2.2 疗程3月时、6月时两组病毒学变化情况 |
2.3 治疗前、疗程6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2.4 疗程6月时、12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2.5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2.6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
2.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和分析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
2.3 慢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现状 |
3 藿枳汤加味方的来源及组方依据 |
3.1 组方来源 |
3.2 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及中医药对其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既往模型 |
2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抗纤维化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
1 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 |
2 调节细胞因子表达 |
3 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 |
4 调节细胞外基质 |
5 上调抑癌基因,下调癌基因 |
6 促进肝脏再生 |
7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局限性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抗纤维化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影响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局限性 |
5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病例报告表(CRF)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前言 |
第一章 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
2.1 病例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治疗方案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研究结果 |
2.7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文献综述 中药防风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绞股蓝皂苷成分分离、结构鉴定及其抗肝纤维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绞股蓝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进展概述 |
1 肝纤维化研究现状 |
2 绞股蓝研究进展 |
3 绞股蓝皂苷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意义 |
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绞股蓝皂苷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研究 |
第一节 绞股蓝皂苷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1 概述 |
2 绞股蓝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二节 绞股蓝苷类化合物对LX-2细胞活力及COL1A1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
1 概述 |
2 化合物的活性检测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绞股蓝皂苷类化合物对LX-2细胞活力影响的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
1 概述 |
2 化合物结构特征分析 |
3 化合物对LX-2细胞活力影响的构效关系初步分析 |
4 小结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1 绞股蓝皂苷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2 绞股蓝皂苷类化合物对LX-2细胞活力及COL1A1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化合物的谱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加味芪冬复肝合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3 临床研究 |
3.1 观察指标 |
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3.3 安全性观察 |
3.4 统计方法 |
4 临床资料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病情资料分析 |
5 结果分析 |
5.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 |
5.2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相关检查结果分析 |
5.3 安全性评价 |
典型病例(试验组) |
讨论 |
1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1.1 现代医学的研究概况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2 方剂及药物分析 |
2.1 立方依据 |
2.2 药物分析及药理研究 |
3 加味芪冬复肝合剂抗肝纤维化的结果与机理分析 |
3.1 结果分析 |
3.2 加味芪冬复肝合剂抗肝纤维化的机理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对HSC-T6细胞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2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1.2.3 实验分组 |
1.2.4 HSC-T6、LO-2 细胞生长曲线 |
1.2.5 PA-B对 HSC-T6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6 PA-B对LO-2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7 HSC-T6细胞形态观察 |
1.2.8 HSC-T6细胞划痕实验 |
1.2.9 数据处理 |
1.3 结果 |
1.3.1 HSC-T6、LO-2 细胞生长曲线 |
1.3.2 PA-B对 HSC-T6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3 PA-B对LO-2细胞毒性的影响 |
1.3.4 PA-B对 HSC-T6 细胞形态的影响 |
1.3.5 PA-B对 HSC-T6 细胞迁移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2 细胞培养 |
2.2.3 实验分组 |
2.2.4 Hoechst33342 荧光染色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5 PA-B对 HSC-T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2.2.6 PA-B对 HSC-T6 细胞Bcl-2、Bax及 Caspase-9 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Hoechst33342 荧光染色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2 PA-B对 HSC-T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影响 |
2.3.3 PA-B对 HSC-T6 细胞Bcl-2、Bax及 Caspase-9 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对HSC-T6细胞胶原蛋白表达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实验分组 |
3.2.3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合成分泌Col-I、Col-III、α-SMA的影响 |
3.2.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中TβRⅠ、TβRⅡ、Smad2、Smad3、p-Smad3、Smad7 的影响 |
3.2.5 WesternBlot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中TβRⅠ、TβRⅡ、Smad2、Smad3、p-Smad3、Smad7 的影响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A-B对HSC-T6细胞中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7 m RNA的影响 |
3.2.7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合成分泌Col-I、Col-III、α-SMA的影响 |
3.3.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中TβRⅠ、TβRⅡ、Smad2、Smad3、p-Smad3、Smad7 的影响 |
3.3.3 WesternBlot检测PA-B对 HSC-T6 细胞中TβRⅠ、TβRⅡ、Smad2、Smad3、p-Smad3、Smad7 的影响 |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A-B对HSC-T6细胞中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7 mRNA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进程中的炎症反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本研究得到以下基金资助 |
(8)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2 病例选择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3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4 治疗方式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主要指标 |
2.5.2 次要指标 |
2.6 安全检测指标 |
2.7 总体疗效评价 |
2.8 检测标准 |
2.9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LSM值比较 |
3.3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BV DNA阴性例数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心理状态比较 |
3.5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转氨酶水平比较 |
3.6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A、LN、PCⅢ、CⅣ比较 |
3.7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总体疗效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
4.1.1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4.1.2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
4.1.3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
4.2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
4.2.1 乙肝肝硬化发生机制 |
4.2.2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
4.3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4.4 瞬时弹性成像(Fibrotouch)检测肝纤维化 |
4.5 情志病从肝论治及慢性肝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
4.6 结果分析 |
4.6.1 两组肝脏硬度(LSM)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2 两组HBV DNA阴转例数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3 两组精神心理状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 |
4.6.4 两组转氨酶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5 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6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
4.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对肝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肝硬化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肝硬化正虚瘀结证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2.3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纳入情况 |
4.2 入组患者基线比较 |
4.3 临床疗效比较 |
4.3.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 |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比较 |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
4.3.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情况 |
5 讨论 |
5.1 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
5.2 壮肝逐瘀煎药物组成及药物分析 |
5.3 壮肝逐瘀煎在肝硬化的应用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6 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
2.1.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2.1.2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鉴定 |
2.2 实验分组及用药 |
2.3 HSC-T6细胞的培养 |
2.3.1 准备工作 |
2.3.2 HSC-T6细胞的传代 |
2.3.3 HSC-T6细胞的换液 |
2.3.4 HSC-T6细胞的冻存 |
2.3.5 HSC-T6细胞的复苏 |
2.4 细胞计数方法 |
2.5 MTT法测定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最大无毒浓度(TC0) |
2.6 各组药物和含药血清对肝星形细胞的干预 |
2.7 肝星形细胞蛋白的提取 |
2.8 肝星形细胞蛋白提取质控 |
2.9 肝星形细胞蛋白酶解 |
2.10 DDA建库和DIA定量检测(Nano-LC-MS/MS) |
2.11 信息分析流程 |
2.12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2.13 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2.14 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的筛选 |
2.15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6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
2.1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肉眼及镜下对大鼠肝纤维化病变观察 |
3.2 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蛋白质组学 |
3.4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功能GO分析 |
3.4.1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生物过程(BP)分析 |
3.4.2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细胞组件(CC)分析 |
3.4.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分子功能(MF)分析 |
3.5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蛋白Pathway富集分析 |
3.6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PPI) |
3.7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 |
3.8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3.9 肝纤维化靶点筛选及与TFL靶点的对比分析 |
3.10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及核心靶点 |
4 讨论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荔枝核总黄酮抗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4.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 |
4.4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
4.5 蛋白质组学与肝纤维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抗肝纤维化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D]. 张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D]. 郑春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及中医药对其预防作用[D]. 时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D]. 武琰琼. 兰州大学, 2021(09)
- [5]绞股蓝皂苷成分分离、结构鉴定及其抗肝纤维化研究[D]. 郑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加味芪冬复肝合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卢文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对HSC-T6细胞作用机制初探[D]. 赵艳雯. 大理大学, 2020
- [8]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D]. 刘雪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D]. 吕黄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蔡碧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对照组论文; 肝硬化失代偿期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乙肝转阴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