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师美术基础教育的思考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1](2020)在《新时代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新时代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因此,美术教育实践环节对于提高美术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熟悉中小学生的学情以及中小学的环境与条件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由于笔者连续两届跟随导师一同带领本院美术师范专业学生(1)赴长沙县江背中学开展教育实习,因而对本论题有一定的体会与思考;再之,笔者又结合论题,实地考察与专访了本省其他两所师范院校(2)美术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所以便将本论题确定为自己的学位论文。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本文中美术实习生的教育实习学校几乎都位于乡镇,因而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建立在农村中学(3)美术教学的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之上。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作用,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简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依据对三所师范院校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情况的抽样调查与总体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察与访谈结果,归纳其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二章:这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以当下基础美术教育在美术核心素养引领的背景下,对美术实习生掌握美术教学与课程资源的路径、改进教学实践的方法、提高团队协作与教学反思的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依据国家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及师范院校学制、课程设置等因素,再结合本文的研究,对美术实习生如何提高职业素养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总之,每位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都要经历一段时期的教育实习,这是他们重要的必修课程。但对于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办学者或者是践行者(美术实习生)来说:如何让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这样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尽早地适应环境,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甚至还任重道远。
何晛含[2](2020)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始于晚清新式学堂,而美术教育的出现也联系着中小学堂图画课教师的特定需求。民国初期,随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高等美术教育借由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建构,并逐渐形成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这两种模式。在此前提下,本论文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现实—历史结构框架中,基于艺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当今世界艺术和艺术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切入点,探究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以及重要的现象、背景、成因和影响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艺术”这一概念经由美术学院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授和艺术史叙述被不断定义和经典化,而“艺术”的“边界”也在历史进程中频频变动。本文第一章将通过对于艺术、艺术教育、美术学院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探讨美术学院在当代艺术现场中如何想象与实践美术教育。本文第二章将现代大学制度下的美术教育放置在晚清以来的百年历史脉络中考察,试图梳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和美术教育之间如何进行互动与构建。这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历史逻辑、理论来源和话语支撑。本文第三章则结合具体样本论述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学院这两种美术教育体系的突出特征、目标诉求、现实价值、问题局限。最后基于两种美术教育模式的现状,着重反思未来中国美术教育新的可能性,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美术教育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为典型的“实验”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未来的想象与实践。在当下,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学院这两种美术教育模式都需要思考如何在“宽厚的大学教育”与当代艺术现场之间充分实践符合自身属性定位的美术教育。相关从业者、参与者首先要充分厘清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这两种身份角色的区别、产生背景、联系性。而在美术教育借由大学制度进行建构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美术教育自身所包含的独特性、整体性、流动性,继而进一步推动美术教育形成更符合时代诉求与历史使命的演变轨迹。
崔雯[3](2019)在《艾斯纳“本质论”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蕴意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时期,我国美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儿童发展阶段,美术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总结等方法进行分析与归纳,旨在介绍和研究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略特·W·艾斯纳以科目为中心的本质论思想,强调提升学生创作作品、阅读以及对作品的批评能力,以期培养儿童掌握美术教育的历史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力求使儿童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的相互转化、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同步发展。并为构建严谨的课程结构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儿童美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建议。本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阐述艾斯纳“以科目为中心”的本质论思想。第一部分探讨了艾斯纳“本质论”教育思想的渊源。通过分析当时在美国社会变动影响美国教育界下,这使得当时以“工具论”的教育思想逐渐向“本质论”的思想转移。艾斯纳通过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思想以及巴肯的科目中心论两人思想的解析,完善其“本质论”的美术教育思想。第二部分从其着作抽丝剥茧,通过儿童美术价值观、课程论、教学论三个理论部分及其中存在的缺点对艾斯纳“本质论”教育思想蕴意进行解读。旨在用辩证的视角正确理解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给我国美术教育以警示,避免在我们的美术教育改革进程中走错道路。第三部分论述艾斯纳“本质论”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启示与借鉴。首先,分析我国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其次说明我国在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中儿童美术价值观、课程论、教学论三个方面得到的启示,最后,分析艾斯纳教育思想的弱点,阐述其思想当中的缺点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介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必然性的背景下,简述了艾斯纳“本质论”教育思想对促进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其教育思想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扩大我国多元化的儿童美术课程的可能性。为我国进行儿童美术教育以此为基础建构以美术此学科为中心,全面综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美术课程体系有积极地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儿童美术的学术信息涌入,加之现实中儿童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中国学者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全面关注。借鉴艾斯纳“本质论”的优秀美术教育思想的启示并结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情况,不断推进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让我国在推进儿童美术教育时避免走弯路。
庄亚南[4](2019)在《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师院校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坚持以服务教育为宗旨,培养专业的师资团队,促进教育发展一直是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和职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术交流围绕高校与中小学教育的多元化合作展开,目前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果。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教师教育改革的流行模式,虽然他们的名称叫法各不相同,但是所倡导的合作理念颇为一致。该论文是以新疆高校美术师范生和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新疆地方高师院校与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为研究途径,针对一线教学课堂产生的问题,大学提供广博精深的理论资源,中小学贡献长期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双方通过合作,共同实现美术教育的发展。笔者通过多种方法调研了解新疆地区高师院校与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合作历程,首先,通过实地访谈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了解目前合作模式的一些实际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记录。其次,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新疆中小学美术教师及美术师范生对当前合作模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进行具体情况了解。最后通过整体情况的总结对影响合作效果和困难进行分析,对双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合作模式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可参考的建议。本研究首先说明了选题背景,并对文章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相关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多元化合作模式的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梳理,参照美国、英国等国家在高校与中小学教育合作发展方面的成熟做法,并借鉴国内北师大以及华东师大等高校宝贵经验,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调研了解新疆地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整体概况,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研究个案,分别从合作形式、合作过程以及合作成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其在合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困境进行整理和剖析,找出影响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效果因素。最后对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及优化策略来进一步推动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的发展。
张小芳[5](2018)在《试论高师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素描课程的教育学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为了与基础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相衔接,其美术教育的改革问题就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对绘画技能的具体实践教育,其专业课程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在专业上的高素质培养,另一个方面是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学习都涉及到美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改革。然而,由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多年得出来的教育经验,因而多数人认为专业课程很难有可以进一步改革的地方。因而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往往会把美术教育改革的注意力放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问题上,很少从美术学的角度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入手去探讨改革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研究以及阿恩海姆美术教育思想理论的了解,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重点对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方面,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通过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实践教育,进而实现儿童心智能力培养。然而,在高师美术专业课程如何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效的发生关联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中,虽然大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方面的要求。但具体到高师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理论)的学习内容、目标如何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实现有效链接,仍然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对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现状的分析,并结合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对其专业课程内容重新解读后认为,高师的专业课程的学习除了对技术技法的掌握外,要想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有效地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相对应,就必须注意通过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不仅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还同时要在教育学方面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不仅是实现师范教育的关键环节,同时,也只有通过专业课程中教育学价值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师范大学的美术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关联。通过美术课程真正实现儿童心智能力培养,进而达成中小学教育目标,实现对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王世琴[6](2018)在《高师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高师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关系藏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直接涉及藏区民生问题的大事。如何进一步改进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美术课程教学成效最大化,是我们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李凤齐[7](2018)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基于12所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壮大,国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日益重视。本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力单位,其课程体系是确保幼儿教师素养的重要保障。美术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实践课程,是培养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美术类课程也是把脉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为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提供方向和保障。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12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美术技能类课程进行研究,以了解现阶段我国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编码、量化统计、整理分析,发现我国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存在:1.课程重视不足,师资短缺;2.课程目标重技能、轻人文;3.课程内容重学科系统知识、轻儿童发展知识;4.课程方法重视临摹,缺少创新;5.课程考核方式传统、单一;6.课程使用教材或参考书目随意与陈旧,缺少校本教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补充和优化师资结构。2.树立正确的课程目标,技文兼修明确课程价值取向。3.体现专业特性,使学科和经验融合,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建立特色课程体系。4.互动与创新并重,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5.倡导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着重综合能力的发展。6.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加强校本化的教材建设。
汪洋[8](2018)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外部教育环境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呼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以上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的形势也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薄弱。同样,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鉴于以上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加强师范生的培养。笔者认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优秀美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体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并及时发现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针对地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特征,以适应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笔者基于以上思考开展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八章,每章节的概要如下:绪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解读、专业研究现况出发,提出了我国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指明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成果,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围绕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卓越美术教师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梳理与比对,探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素质标准,调查华东地区相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专业素质现况并做出调查结论,为后续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人才培养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未来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探明我国华东地区9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现况与问题,并归纳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问题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分析和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为本研究后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客观证据。第四章从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出发,同时参考课程设置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的改革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改革两个方面来建构“卓越教师”视域下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格局。第五章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出发,并参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专业类课程“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教学的三个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力求局部验证改革理念的有效性,给未来相关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六章从教师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出发,并结合了教学实践指导的相关政策,提出实践类课程“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指导的两个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研究,来部分证明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为将来同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第七章从社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分析未来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尝试从标准、模式、体系、方法、资源五方面,对今后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徐俊丽[9](2017)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 ——以新疆、河南两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培养进行基础美术教育人才的摇篮,面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使高师在审视自身的同时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从改革的重点来看,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强调其目标要同基础美术教育改革要求相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即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在学科的平台上能交叉、融合,使我们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种综合化效应,从而使美术教育有一个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另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基础美术教育的性质由知识技能教育向人文化转变,即注重美术教育同当今艺术及其文化发展现状之间的联系,建立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使学生能将其置于当前生活、社会和所处时代的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对可视的艺术形式及理念,整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的经验,传达艺术的意义。从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历程来看,这种转变一部分是由于教育观的改变,但很大程度上当代艺术及其艺术观的转变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既然高师改革是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而展开的,那么基础美术教育由知识技能教育向人文化转变这一趋势,高师美术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就应该及时的注意到这一点。而从目前的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仍然是站在教育观的角度,从教学法和教学手段上做出的一些机械性应对,比如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即增加通识课程的科目和课时量,强调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性质,即增加教师教育类的课程。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当代艺术及其艺术观的转变对艺术教育观的改变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就导致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在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要求而展开时会有一些偏差,不能很好的同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相衔接。因此笔者以此作为本篇论文的切入点,来看面对当今的艺术及艺术观的转变,以及文化发展现状的时代语境,同时鉴于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进程,我们的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应如何展开。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分析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入手,说明基础美术教育在转向人文化的过程当中当代艺术及其艺术观的转变如何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通过笔者对河南和新疆两省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调研情况来看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说明目前的高师美术教育仍然是站在教育观的角度来开展改革,并没有站在美术学的角度,从当代艺术观及其文化发展现状的时代背景下来思考改革应如何展开。第三部分,依据对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研究现状,对当今的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予以梳理,基于当代艺术及其艺术观对于基础美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角度反观其对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可能产生的启示。第四部分,通过前三部分的论述,来重新总结及反思现在高师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并试着找出可行性的意见及措施。
刘洋[10](2017)在《论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高师美术教育》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提出了视觉文化一词,并作为一种点睛时代特点的文化理论赢得了广泛认同,甚至发挥着创新社会文化的效应。同样,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亦日益深远,吸引了愈来愈多美术教育者的关注和研讨。高师美术教育承载着培养美术教育师资的重任,无疑,探讨视觉文化下的高师美术教育具有契合时代特点、创新高师美术教学、促进高师美术教学发展的意义。
二、高师美术基础教育的思考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美术基础教育的思考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作用 |
1.研究目的 |
2.研究作用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概述 |
2.国外研究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的现状 |
第一节 相关的调查问卷 |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三、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四、搜集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方式简单 |
五、教学技能与课堂管理能力欠缺 |
六、对团队协作与教学反思重视不足 |
第二章 提高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引导实习生掌握美术教学与课程资源的路径 |
一、展示丰富图像,提升“图像识读”眼力 |
二、寻找当地资源,发掘“美术表现”媒介 |
三、营造活跃氛围,丰富“审美判断”见解 |
四、鼓励动手创造,供其“创意实践”机会 |
五、精选经典美术,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
第二节 改进实习生教学实践的方法 |
一、围绕课题,创设情境 |
二、多元素材,激发创意 |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
四、循循善诱,发散思维 |
五、中外兼容,文化自信 |
第三节 提高实习生团队协作与教学反思的能力 |
一、注重团队协作的作用 |
二、学会教学反思 |
第三章 相关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相关的思考 |
一、实习生“入戏慢”的原因 |
二、教学中“少特色”的原故 |
第二节 相关的建议 |
一、课程设置“下基层、多师范” |
二、学科知识“补短板、强关键” |
三、教学能力“学名师、有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师美术实习生的教学情况调查 |
附录二 学生眼中美术实习老师教学情况调查 |
附录三 指导教师眼中美术实习生的教学情况调查 |
附录四 高师美术实习生访谈摘录 |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目的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一章 艺术、美术教育和美术学院 |
第一节 艺术的概念及边界 |
第二节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院 |
第二章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点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新式学堂 |
第二节 师范美术院校的成立 |
第三节 专业美术院校的成立 |
第三章 日、欧美术教育和艺术观念的影响 |
第一节 日本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欧美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 |
第四节 两种美术教育理念和模式 |
一、古典范式和现代理念的并存 |
二、人文综合培养与现代专业分化 |
第四章 师范院校和专业学院的美术教育异同比较 |
第一节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 |
一、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理念 |
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方法 |
第二节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
第三节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生美术教育 |
第四节 专业学院美术教育的独特理念和目的 |
第五节 专业学院和师范学院的构成比较 |
第五章 师范学院和专业学院两种教育模式的反思和预想 |
第一节 人文综合素养的视野 |
第二节 专业技能的深度训练 |
第三节 美育人材的全面培养 |
第四节 兼容并包的教育格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艾斯纳“本质论”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蕴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二章 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本质论”教育思想渊源 |
2.1 艾斯纳“本质论”美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2.2 形成“本质论”儿童美术教育观的时代性 |
2.3 “本质论”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力 |
第三章 艾斯纳“本质论”蕴意解读 |
3.1 艾斯纳儿童美术教育价值观 |
3.2 艾斯纳“本质论”美术教育课程论 |
3.3 艾斯纳“本质论”美术教育教学论 |
3.4 艾斯纳“本质论”中存在的弊端 |
第四章 艾斯纳“本质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
4.1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
4.2 艾斯纳“本质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
4.3 艾斯纳“本质论”对儿童美术教育中借鉴 |
第五章 艾斯纳“本质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应用意义 |
5.1 树立正确的儿童美术教育观 |
5.2 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
5.3 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多元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科研成果) |
(4)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关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问题的缘由 |
1.1.2 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缘由 |
1.1.3 以促进美术教育发展为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2.1 了解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现状 |
1.2.2 调查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并完善方案 |
1.2.3 笔者自身学习背景及兴趣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多元化 |
1.5.2 多元化合作 |
1.5.3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6.1 国外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发展的研究述评 |
1.6.2 国内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发展的研究述评 |
1.6.3 我国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发展的新趋势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模式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3 新疆地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整体概况 |
2.3.1 新疆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工作者问题访谈及分析 |
2.3.2 多元化合作模式各阶段的具体划分(每个学校具体时间安排不统一) |
2.4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现状调查——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
2.4.1 问卷设计 |
2.4.2 新疆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调查 |
2.4.3 对新疆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4.4 美术专业师范生调查 |
2.4.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 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成效 |
3.1 美术师范生在合作中取得的成效 |
3.1.1 通过教育见习取得的成效 |
3.1.2 通过实习支教取得的成效 |
3.2 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合作中取得的成效 |
3.2.1 提高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 |
3.2.2 提升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研能力 |
3.2.3 更新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 |
3.2.4 提升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
3.3 高师院校在合作中取得的成效 |
3.3.1 教学培养方案更贴近中小学课堂 |
3.3.2 一线中小学美术名师走进高校课堂 |
4 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困境 |
4.1 美术师范生教学实践总体效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
4.2 美术师范生缺乏主动精神 |
4.3 高师院校在组织管理中角色缺位 |
4.4 中小学美术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合作机会少 |
4.5 中小学美术教师缺少时间安排 |
5 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模式的对策 |
5.1 增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交互性 |
5.1.1 高校教师要深入中小学课堂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工作 |
5.1.2 中小学美术名师走进高校课堂 |
5.2 为合作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 |
5.3 在高师院校组建完善的美术名师队伍 |
5.4 因地制宜建立美术教学实习基地 |
5.5 加强对美术实习师范生的指导,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
5.6 完善美术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管理体系 |
6 研究总结与不足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新疆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美术专业师范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新疆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试论高师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素描课程的教育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由来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1.4.3 拟讨论的问题的关键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1 比较研究法 |
1.5.2 文献资料分析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现状 |
2.1 引言 |
2.2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现状 |
2.2.1 现阶段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 |
2.2.2 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相关研究及讨论 |
2.3 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相关讨论 |
2.3.1 维克多·罗恩菲德的理念——培养儿童心智能力的教育观的提出 |
2.3.2 阿恩海姆的理念——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认识 |
2.4 以视知觉理论为基础再看基础美术教育的整体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现状 |
3.1 现阶段高师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
3.2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专业课程改革措施的相关讨论和研究 |
3.2.1 为达成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应对高师课程设置的设想和探索 |
3.2.2 高师专业课程的价值和定位 |
3.2.3 高师美术教育改革中对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发展的认识问题 |
3.2.4 高师教育改革中,对师范性问题的认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 |
4.1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
4.2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现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的教育学价值的策略研究——以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素描教学为例 |
5.1 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再认识——以素描教学为例 |
5.1.1 素描教学一般概念和价值 |
5.1.2 师范美术学院中素描教学的再认识 |
5.1.3 以视知觉理论为基础,再看素描课程的教育学价值 |
5.2 实现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的教育学价值的策略研究——以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素描教学为例 |
5.2.1 以教育学目的为基础,试论素描课程的教学策略 |
5.2.2 素描课程的教学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6)高师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学前藏汉双语教育美术课现状分析 |
二、高师学前藏汉双语教育美术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三、改进高师学前藏汉双语教育美术课的对策 |
(7)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基于12所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文献综述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12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整体情况分析 |
一、资料搜集和师资情况 |
二、学校类型及分布情况 |
三、教学大纲编写篇幅及形式情况 |
四、教学大纲的结构要素 |
第二节 12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一、课程性质分析 |
二、培养目标分析 |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
四、学时、学分、学期统计分析 |
五、教学方法分析 |
六、考核方式分析 |
七、使用教材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论 |
一、课程重视不足,师资短缺,课程定位不准 |
二、课程目标重技能、轻人文 |
三、课程内容重学科、轻儿童 |
四、教学方法重临摹,少创新 |
五、评价方式封闭与单一 |
六、教材随意与陈旧 |
第三章 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建议 |
一、加强重视度,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课程定位 |
二、技文兼修,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
三、学科和经验融合,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特色课程体系 |
四、互动与创新并重,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 |
五、倡导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着重综合能力的发展 |
六、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加强校本化的学材建设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12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目标汇总 |
附录三 12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汇总 |
附录四 12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使用教材汇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研究 |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比较研究 |
(三)调查研究 |
(四)案例研究 |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
第一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与现状 |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 |
一、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对卓越美术教师的相关认定 |
二、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理想美术教师的理解 |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培养目标 |
第二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 |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分类 |
二、“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结构 |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素质标准 |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现况调查 |
一、调研说明 |
二、调查量表设计 |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五、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态度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 |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
第二节“卓越教师”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政策指导文件 |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
四、思考与启示 |
第三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 |
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二、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三、德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四、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五、思考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表征 |
第二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表征 |
第三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问题归因 |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外在归因 |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内在归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诉求 |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原点 |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 |
三、“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
一、“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
二、“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
第三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与标准 |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
三、培养模式的设计 |
四、课程的具体设置 |
五、培养计划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第一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念基础 |
一、“意义性学习”理论 |
二、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
三、“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
一、“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 |
二、“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策略 |
第三节 学科综合探究取向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路 |
三、《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
四、《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第四节 社会文化议题探究取向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
三、《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第五节 美术教育情境模拟取向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第一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理念基础 |
一、“反思性实践”理论 |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
三、“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
一、“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 |
二、“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策略 |
第三节 项目实践与教研反思取向的《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习》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思路 |
三、《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第四节 校外资源合作取向的《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场馆美术教育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
三、《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
第一节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
一、当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
二、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对的挑战 |
三、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方向 |
四、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愿景 |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
一、本研究的成效 |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四、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附录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
致谢 |
(9)当代文化语境下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 ——以新疆、河南两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选题的确定、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
1.5.1 当代艺术的内涵及其艺术观 |
1.5.2 现代美术教育 |
2.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现状及趋势 |
2.1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转变 |
2.2 对我国基础美术课程改革的再认识 |
2.2.1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人文化转向 |
2.2.2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目标由知识技能教育转向人文化的原因 |
2.3 相关问题的提出、讨论 |
2.3.1 美术课程边缘化问题 |
2.3.2 基础美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
3.1 高师美术教育的性质 |
3.1.1 师范性 |
3.1.2 专业性 |
3.1.3 文化特征 |
3.2 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现状 |
3.2.1 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历程 |
3.2.2 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 |
3.2.3 和西方国家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 |
3.2.4 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 |
3.3 目前对高师改革的相关问题的讨论 |
3.3.1 课程设置方面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对接 |
3.3.2 高师美术教育当中专业教师的再培养 |
3.4 本章小结 |
4. 现代美术教育背后的艺术观及教育观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启示 |
4.1 当代艺术的艺术观 |
4.2 现代美术教育背后的教育观和艺术观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启示 |
5. 现代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和相应措施 |
5.1 对现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反思 |
5.2 对于高师美术教育改革中问题的相应措施 |
5.2.1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 |
5.2.2 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
5.2.3 教学观念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论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高师美术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学生视觉素养,加强美术基础理论教学 |
二、建设适宜的对话平台,实现美术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
三、开发利用视觉图形图像资源,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思想,突出师范性特色 |
五、结语 |
四、高师美术基础教育的思考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研究[D]. 王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比较研究[D]. 何晛含.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艾斯纳“本质论”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蕴意及应用研究[D]. 崔雯. 延边大学, 2019(01)
- [4]新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合作发展的研究[D]. 庄亚南.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试论高师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素描课程的教育学价值[D]. 张小芳.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6]高师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思考[J]. 王世琴.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03)
- [7]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基于12所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D]. 李凤齐.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 汪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当代文化语境下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 ——以新疆、河南两省为例[D]. 徐俊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10]论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高师美术教育[J]. 刘洋.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