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过载保护装置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任玉龙[1](2021)在《多种电气保护在JE36-400压力机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压工艺是汽车生产传统四大工艺之一,冲压过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而压力机是冲压工艺所要使用的关键设备,JE36-400压力机在冲压领域使用范围较广,本文介绍了连车装置和新型过载保护装置在JE36-400压力机上的应用以及设计方法,从提高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着眼点,与此同时提升主电机的使用寿命及设备开动率,保证组织生产顺利进行。
阚羽[2](2021)在《基于HC32L136的异步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装置研究》文中认为三相鼠笼式异步电机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医疗康复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且与直流电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及价格低廉等优势。但若长时间工作在高温、潮湿或频繁启停等恶劣条件下,会发生各种故障。传统的保护方法通过电机的物理效应实现,并通过机械和电磁系统动作实现保护,但这种保护是被动的,是电机被监测的参数已达到或超过设置的动作阀值才做出的保护措施。为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对电机进行故障诊断和实时监测保护,以便预知电机潜在故障和故障发展的趋势,在故障未发生前进行干预,从而杜绝严重生产事故的发生。故障诊断的关键在于获知电机故障时的特征信息、故障所在位置以及故障严重程度。因此故障诊断技术是进行电机故障保护的前提条件。针对传统保护方法无法预知电机故障以及无法精准定位故障所在位置和严重程度的问题,本文以三相鼠笼式异步电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电机早期发生频率较高的电机负载突变和定子绕组匝间短路(Inter-Turn Short-Circuit,ITSC)故障,分别从故障特征信息获取、故障位置定位与程度估算、故障保护方法和故障保护装置设计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个实验平台进行试验验证。针对电机故障诊断和保护,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针对传统电机故障保护方法无法预知电机潜在故障和预测故障发展趋势的问题,以电机的基本组成、主要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电机的工作原理以及故障引发的诱因,通过搭建电机数学模型,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故障模型的仿真分析,获取负载突变和定子ITSC故障的特征信息,用于电机的故障诊断和分析。(2)针对卡尔曼算法在处理有限维非线性工程问题中滤波效果不佳导致算法估计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三阶Spherical-Radial容积卡尔曼(Cubature Kalman filtering,CKF)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电机ITSC故障诊断,实现异步电机ITSC故障参数的估算,解决了卡尔曼算法处理非线性问题中存在的高阶截断误差和模型参数不准确,导致算法估计精度不高的问题。(3)针对传统反时限过载保护模型灵敏度不高、容易误判的问题,提出混合蛙跳算法整定反时限模型中的参数,改进反时限特性曲线的方法,来提高过载保护的灵敏度。(4)在对电机匝间短路和负载突变故障诊断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以HC32L136为主控芯片,设计故障保护装置,在Keil uVision5开发环境下编写了相应的故障诊断程序。考虑到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生浪涌电压、谐波分量、电磁干扰等现象,在设计的同时采取一些抗干扰措施。(5)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验证基于CKF算法的三相异步电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的可行性和实际控制效果。在Simulink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包括三相异步电机、上位机和电机试验箱组成的三相异步电机定子ITSC故障诊断试验平台。利用电流互感器量测电机的三相电流,通过电信号数据采集模块将输出的电流、电压信号上传到主芯片,然后对采样数据进行处理,完成故障检测和诊断。同时在保护装置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搭建了保护装置实验平台。对电机故障装置的电压、电流进行参数校准和电机过载工况、匝间短路故障保护模拟测试,对保护装置的保护控制逻辑进行了功能验证。
马洋锦[3](2021)在《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馈电开关是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电气设备,主要用于控制主回路和各分支回路的电路通断,同时具备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和切除系统电气故障等功能,对保护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安全运行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一种集电气保护、远程监控和故障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馈电开关保护与监控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馈电开关综合保护、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三个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对馈电开关保护原理和当前井下常用通信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馈电开关综合保护方案和远程通信方案。本文设计的系统分为综合保护和远程监控两部分。对于综合保护部分,本文利用嵌入式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设计了模块化、信息化的馈电开关综合保护装置,实现电网数据采样、故障诊断和远程信息交互等功能。对于远程监控部分,基于LoRa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适用于煤矿井下通信环境的多跳通信网络对数据进行传输,该网络结构能够根据现场通信需求对网络节点进行增减从而改变其传输性能。此外,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对时间序列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对井下供配电系统故障进行预警。最后,本文对综合保护装置、数据传输网络、上位机监控界面和故障预测模型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测试结果。本文设计的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具有保护全面及时、监控便捷高效、故障预警准确可靠等特点。为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煤矿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图[60]表[9]参[80]
宋江波[4](2021)在《电热式智能电动机保护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电动机稳定运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高可靠性的电动机保护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电动机保护装置多采用易饱和的电流互感器作为电流测量器件,在高倍过载时易致二次侧电流发生畸变,制约了保护器电子化发展进程。由于电流热效应不存在饱和现象,并且为优化电流测量方法、扩大测量范围、提高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热效应的电热式智能电动机保护方法。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热电磁混合式脱扣器关键问题与断路器网络化选择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51777129)。本文首先对电热式电流测量方法进行了论述,研究采用测量腔体对温度信号进行采集,并根据热平衡原理,建立了热元件稳态温升与电流之间的数学模型。由于测量腔体达到稳态温升的时间较长,为快速测量出电流的有效值,提出了一种快速求解稳态温升的递推算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然后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该测量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处理仿真结果求解出递推算法中的未知参数。用Simulink仿真模块对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了过载、断相和接地故障仿真,通过分析不同故障下定子电流的变化情况给出相应的故障判据和保护措施。接着,设计了最小系统、模拟量采集和处理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保护模块和通讯模块等硬件电路。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设计了信号采集和处理子程序、保护子程序、人机交互子程序和通讯子程序等。通过基于Modbus-RTU协议的RS-485总线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并设计了基于MATLAB GUI的上位机监控界面。最后,制作了电热式智能电动机保护器样机,搭建了实验平台。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了三项实验,电热式电流测量方法验证、电动机过载实验和不平衡度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电热式智能电动机保护方法可以对电动机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
王悦[5](2021)在《矿用低压馈电开关综合保护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馈电开关是煤矿井下的配电开关,它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准确识别出井下电力线路的各种电气故障并快速准确地断开故障支路,进而保障井下电力线路的安全。随着井下自动化采煤技术的不断发展,矿井规模也不断扩大,以往传统馈电开关的动作速度慢、可靠性差的缺点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日益显现出来,因此传统的馈电开关其性能与准确性都很难满足现代矿井低压电网安全供电的要求。因此基于井下的环境特点,很有必要对馈电开关保护技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提高馈电开关的整体性能,本文对馈电开关的故障检测方法、软件以及硬件设计做了以下研究:首先对馈电开关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予以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指出目前煤矿井下低压电网保护所存在的不足;针对井下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系统,系统性地分析井下发生漏电故障及过流故障时的原因及变化规律,并对井下的漏电故障、过流故障进行仿真,分析出它们各自的故障特点;针对不同的故障特征采用不同的故障检测方法,对所使用的故障检测方法进行仿真或实验验证。其次对馈电保护系统进行硬件电路及软件程序设计。硬件电路以STM32F103ZET6为控制核心,设计了相应的信号处理电路、相敏保护电路、负序保护电路及线性光耦隔离电路以及功率计量电路等硬件电路;软件程序设计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设计了初始化程序、漏电保护程序、电流检测程序、电压检测程序、LCD液晶驱动程序等各功能模块子程序。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对保护系统进行采样误差、漏电、过流、功率计量等实验验证,得出了实验波形和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温勇壮[6](2021)在《某型飞机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力矩限制器是大型飞机高升力系统翼面作动线路上的重要机械传动装置,当飞机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中飞行时,襟翼作动线系上的杆系组件有可能因作动线系发生卡阻故障受到很大的冲击载荷,导致PDU传递给下游襟翼作动线路上的载荷超过杆系组件的强度设计值,进而使系统和飞机结构受到损坏,无法完成飞机襟翼的收放任务。本文旨在提高襟翼杆系组件的适应能力,当襟翼作动线系发生卡阻故障时,在襟翼作动线路上起过载保护作用的力矩限制器能够有效避免襟翼杆系组件的机械结构受到破坏。本文首先根据企业对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的技术要求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基于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的工作原理对力矩限制器进行了总体设计。然后通过分析关键传力构件钢球的受力情况,确定了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中关键零部件的关键参数,并校核了利用CATIA创建的关键零部件三维实体模型的强度。其次,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中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结构静力学有限元分析,重点分析研究了关键零部件最大应力和变形的分布区域,并通过分析其结构场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再次,分析了左/右球道盘的球窝升角、球窝几何中心到左/右球道盘旋转轴线的距离、钢球直径以及左、右球道盘的初始轴向间隙对钢球和球道盘结构场的影响规律,然后采用田口方法对影响钢球和球道盘结构场的四种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适用钢球和球道盘的合理结构参数值:球窝升角为35°、几何距离为15.5mm、钢球直径为7mm、初始轴向间隙为1.8mm,之后对优化后的钢球和球道盘进行了结构场仿真分析与验证,并经质量检测发现优化后的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的重量减轻了1.2g。最后,利用ADAMS软件对优化后的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然后通过对两种工况下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仿真结果的分析与研究,验证了该力矩限制器的可行性和性能可靠性。
张延忠,崔杰,王宏培,杨文润[7](2021)在《智能双驱大跨度回转式清污机研发与技术分析》文中指出根据引黄入冀末端渠道污物类型及拦污栅孔口宽度较大的特点,对清污机设计要求、布置形式、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设计与计算分析,研发了新型智能双驱大跨度回转式清污机。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型清污机消除了宽孔联体清污机中间死区,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和拦污清污效率,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和维护成本,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杜林阳[8](2021)在《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飞机螺旋桨作为飞机升力主要来源,是航空业极为关键的零部件之一。作为大型旋转构件,在实际的生产中,难免会出现由于质量分布不均而产生的不平衡量问题。这种不平衡量易导致螺旋桨在工作中存在振动、动力传递速率低下、影响本身寿命等结果,甚至还会影响飞机的性能。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研究了一种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用于检测飞机螺旋桨的不平衡量,并且计算和显示出不平衡量的位置和大小。本系统通过机械结构测量台内轴承卸荷与双自由度测量方式,轴向呈直角分布的两个扭矩应力传感器分别检测各自方向上的力矩信号。力矩信号传递到下位机中,通过信号采集模块,放大、滤波、转换后输出到上位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静平衡原理、电机过载保护机制,对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机械结构进设计,并应用CAD对机械结构进行二维图绘制。对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下位机进行设计。下位机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测量结构过载保护装置的驱动电路设计,使下位机能在装载、测量不同状态实时控制保护装置;另一部分是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选用合理的方案对传感器模拟信号进行采集与转换。两部分合理设计增强系统检测精度与安全性。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登录初始化模块、测量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及标定模块等软件模块设计。根据串口通信与标准协议,使软件对数据进行获取。通过静平衡原理,实现软件算法的设计。最终实现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可视化人机交互窗口显示。在检测系统整体设计完成之后,对采集模块与整体检测系统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检测系统进行优化。最终使本系统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高重复度、误差在合理范围、高性能、操作简单等特点。通过各项实验,本系统能够达到良好使用效果,对飞机螺旋桨的静平衡检测有很大作用。
张凯龙[9](2020)在《基于DSP的矿用馈电开关智能型保护器的开发》文中认为低压馈电开关作为煤矿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电网运行的安全和效率。低压馈电开关保护器作为馈电开关的核心控制单元,肩负着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任务,最终发出动作命令,决定设备分闸、合闸还是闭锁。随着近年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化的飞速发展,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连续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的电子式保护器都逐步升级成了智能型保护器,但是依然存在因为硬件设计或者软件编写的缺陷,导致设备的可靠性与灵敏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因此,对馈电开关保护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基于DSP处理器的低压隔爆型馈电开关保护器,具有测量、保护、通信的功能。论文主要介绍了低压隔爆型馈电开关的使用、功能等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和介绍了低压隔爆型馈电开关的主要功能及其工作原理,具体阐述了煤矿井下漏电常用的保护方法及特性,给出了保护器的硬件与软件设计方案,根据方案完成了各个功能模块,最后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功能实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最终证明达到了设计要求。保护器的硬件设计采用了两块DSP作为处理器,一个主要用于数据的采集与计算,实现各个保护功能;另外一个用于参数的设定、实时时钟、数据的显示以及与上位机或其它设备之间的RS-485通信,两块DSP之间使用串口通信。在软件设计上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包括主程序模块、检测与保护模块、按键与显示模块、通信模块三大部分,增加了程序使用的灵活性以及可移植性。在系统的软件与硬件上使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进而确保了保护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提升。本文重点实现了电网信号保护与显示数据的分开处理,在不影响保护程序处理速度的同时,也可以让电流的显示更加准确;对比多种选择性漏电保护方式,选择了可靠性及准确度比较高的方式。最后完成了该保护器的性能测试,验证其工作的可靠性及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刘嘉镇[10](2020)在《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保持稳定、可靠的供电是电力部门的重要目标,备自投装置与继电保护装置相配合的技术措施,能经济有效地实现不间断供电。但是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备自投装置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时常出现拒动或误动的情况。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备自投装置的公司有很多,生产技术也逐渐成熟,但是任何场景都有其特别之处,任何装置都有其应用死区,有必要对备自投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动作情况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提高备自投装置的正确动作率。本文先阐述备自投装置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过程,介绍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再通过近年来备自投装置的运行情况对备自投装置发生的异常动作原因进行统计。选取近年来比较典型的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别对装置短时无压判别方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开入量接点的可靠选取、过负荷闭锁方式的优化提出改进措施。最后,通过模拟试验校验备自投装置动作的正确性,确保无缺陷投运。
二、新型过载保护装置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过载保护装置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种电气保护在JE36-400压力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连车报警装置的应用 |
1.1 单次行程 |
1.2 连车问题的具体体现 |
1.3 设计原理 |
1.4 连车报警装置程序控制方案 |
2 新型过载保护装置的应用 |
2.1 主电机常见过载现象 |
2.2 新型过载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 |
2.3 方案设计 |
3 结语 |
(2)基于HC32L136的异步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机保护装置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机械式电机保护装置 |
1.2.2 电子式电机保护装置 |
1.2.3 智能化电机保护装置 |
1.3 电机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1 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 |
1.3.2 基于知识的诊断方法 |
1.3.3 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三相异步电机主要故障特征分析 |
2.1 三相异步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三相异步电机正常状态数学模型 |
2.2.1 三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2 两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 负载突变故障特征分析 |
2.3.1 负载突变故障概述 |
2.3.2 负载突变仿真分析 |
2.4 定子ITSC故障特征分析 |
2.4.1 定子匝间ITSC故障概述 |
2.4.2 三相坐标系下匝间短路数学模型 |
2.4.3 两相坐标系下匝间短路数学模型 |
2.4.4 两相坐标系下匝间短路状态方程及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KF电机故障分析和改进反时限保护研究 |
3.1 CKF算法分析 |
3.1.1 卡尔曼滤波算法原理 |
3.1.2 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原理 |
3.1.3 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流程 |
3.2 基于CKF算法电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研究 |
3.2.1 电机故障估计策略 |
3.2.2 故障特征的提取 |
3.2.3 电机匝间短路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3 反时限过载保护 |
3.3.1 反时限过载保护简介 |
3.3.2 反时限动作特性方程 |
3.4 反时限过载保护整定 |
3.4.1 混合蛙跳算法在电机反时限优化中的应用 |
3.4.2 混合蛙跳算法步骤 |
3.4.3 利用混合蛙跳算法确定反时限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机故障保护装置设计 |
4.1 硬件设计 |
4.1.1 核心处理模块 |
4.1.2 电信号数据采集模块 |
4.1.3 电源模块 |
4.1.4 通信模块 |
4.1.5 系统存储模块 |
4.1.6 继电器驱动电路 |
4.2 软件设计 |
4.2.1 程序设计语言与平台 |
4.2.2 系统软件的整体设计 |
4.2.3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4 故障判断程序 |
4.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1 故障诊断实验平台整体架构 |
5.2 电机保护实验平台整体架构 |
5.2.1 参数校准 |
5.2.2 过载保护功能验证 |
5.2.3 定子匝间短路保护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馈电开关综合保护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馈电开关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井下电网故障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2.1 馈电开关主要保护原理 |
2.1.1 短路保护 |
2.1.2 漏电保护 |
2.1.3 过压与欠压保护 |
2.1.4 过载保护 |
2.1.5 断相保护 |
2.2 井下通信技术概述 |
2.3 馈电开关综合保护方案 |
2.4 馈电开关远程监控系统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硬件设计 |
3.1 综合保护部分硬件设计 |
3.1.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3.1.2 短路保护模块电路设计 |
3.1.3 漏电保护模块电路设计 |
3.1.4 自复电模块电路设计 |
3.2 远程监控部分硬件设计 |
3.2.1 LoRa低功耗无线传输技术 |
3.2.2 远程通信节点电路设计 |
3.2.3 手持无线监控终端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软件设计 |
4.1 综合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
4.1.1 主控模块程序设计 |
4.1.2 短路保护模块程序设计 |
4.1.3 漏电保护模块程序设计 |
4.1.4 自复电模块程序设计 |
4.2 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2.1 通信网络最优部署策略 |
4.2.2 手持无线监控终端程序设计 |
4.2.3 上位机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时间序列LSTM模型的故障预测 |
5.1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处理模型 |
5.1.1 循环神经网络 |
5.1.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
5.1.3 多层感知机 |
5.2 时序多感数据下基于LSTM的井下电状态预测 |
5.2.1 基于LSTM的井下电网状态预测模型 |
5.2.2 数据预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综合保护功能测试 |
6.1.2 LoRa节点入网功能测试 |
6.1.3 上位机平台功能测试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2.1 LoRa多跳通信测试 |
6.2.2 井下电网故障预测模型实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电热式智能电动机保护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热磁式电动机保护器 |
1.2.2 电子式电动机保护器 |
1.2.3 智能型电动机保护器 |
1.3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电热式保护方法及原理 |
2.1 电热式电流测量方法 |
2.1.1 测量腔的设计 |
2.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3 递推算法仿真 |
2.2 电热式电流测量系统仿真 |
2.2.1 COMSOL有限元分析流程 |
2.2.2 仿真过程 |
2.2.3 仿真结果 |
2.3 电动机故障的电气特征及其保护方案 |
2.3.1 故障仿真模型 |
2.3.2 过载故障的保护 |
2.3.3 断相故障的保护 |
2.3.4 接地故障的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热式智能保护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 最小系统设计 |
3.3 模拟量采集模块设计 |
3.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3.3.2 测温及调理电路 |
3.4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5 保护模块设计 |
3.5.1 开关量输入电路 |
3.5.2 输出电路 |
3.6 通信模块设计 |
3.7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热式智能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按键子程序设计 |
4.3 信号采样子程序设计 |
4.4 数据处理子程序设计 |
4.5 故障保护子程序设计 |
4.6 显示子程序设计 |
4.7 通信子程序设计 |
4.7.1 Modbus通讯协议 |
4.7.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热式智能电动机保护方法实现与验证 |
5.1 功能测试 |
5.1.1 PCB绘制及样机制作 |
5.1.2 调试结果概述 |
5.2 实验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矿用低压馈电开关综合保护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结构特点 |
1.3 矿用低压馈电开关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
1.3.1 发展历程 |
1.3.2 发展现状 |
1.4 矿用馈电开关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漏电故障分析与检测原理 |
2.1 漏电故障特征分析 |
2.2 煤矿井下低压电网漏电故障特性仿真 |
2.3 漏电故障检测原理 |
2.3.1 附加直流电源检测原理 |
2.3.2 零序功率方向法检测原理 |
2.3.3 零序导纳法及其改进 |
2.4 本章小结 |
3 过流故障分析与保护原理 |
3.1 短路故障分析 |
3.1.1 三相短路故障 |
3.1.2 两相短路故障 |
3.2 断相故障分析 |
3.3 三相电流不平衡故障分析 |
3.4 过载故障分析 |
3.5 过流故障保护原理 |
3.5.1 对称性过流故障保护原理 |
3.5.2 不对称过流故障保护原理 |
3.5.3 过压及欠压保护 |
3.6 本章小结 |
4 馈电保护系统硬件设计 |
4.1 主控芯片选择及外围电路设计 |
4.1.1 USB转串口电路 |
4.1.2 电源电路设计 |
4.1.3 通信电路设计 |
4.2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 |
4.2.1 电压采集与处理电路 |
4.2.2 电流采集与处理电路 |
4.3 保护电路设计 |
4.3.1 负序检测电路 |
4.3.2 相敏保护电路 |
4.3.3 线性光耦隔离电路 |
4.3.4 绝缘检测电路 |
4.3.5 开关量输入/出单元 |
4.4 功率计量电路 |
4.5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馈电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 系统程序设计 |
5.2.1 初始化程序设计 |
5.2.2 电压检测程序 |
5.2.3 电流检测程序 |
5.2.4 漏电检测程序设计 |
5.2.5 Modbus通信协议软件设计 |
5.3 数据处理算法 |
5.4 系统抗干扰设计 |
5.4.1 主要的干扰源 |
5.4.2 硬件抗干扰设计 |
5.4.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6.1 实验平台搭建 |
6.2 采样误差分析 |
6.3 漏电保护实验 |
6.4 过流及过压欠压保护实验 |
6.4.1 相敏保护实验 |
6.4.2 负序保护实验 |
6.4.3 过载保护实验 |
6.4.4 过压、欠压实验 |
6.5 功率计量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某型飞机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力矩限制器的研究现状 |
1.2.1 摩擦片式力矩限制器 |
1.2.2 滚子式力矩限制器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的结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力矩限制器的技术要求和工作原理 |
2.2.1 力矩限制器的技术要求 |
2.2.2 力矩限制器的工作原理 |
2.3 力矩限制器的设计 |
2.4 临界制动状态下钢球的受力分析 |
2.5 力矩限制器中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分析与强度计算 |
2.5.1 常态预压紧力下碟簧的选型分析 |
2.5.2 摩擦片压紧时的定量分析 |
2.5.3 襟翼作动线系卡阻时渐开线花键副的强度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力矩限制器中关键零部件的静力学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3.3 关键零部件的结构静力学仿真分析 |
3.3.1 两种工况下钢球和球道盘的仿真分析 |
3.3.2 制动状态下碟簧的仿真分析 |
3.3.3 摩擦片压紧时的仿真分析 |
3.3.4 襟翼作动线系卡阻时渐开线花键副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力矩限制器中钢球和球道盘的结构参数优化 |
4.1 引言 |
4.2 球窝升角对钢球和球道盘结构场的影响 |
4.2.1 模型建立 |
4.2.2 静力学仿真分析与研究 |
4.3 几何距离对钢球和球道盘结构场的影响 |
4.3.1 模型建立 |
4.3.2 静力学仿真分析与研究 |
4.4 钢球直径对钢球和球道盘结构场的影响 |
4.4.1 模型建立 |
4.4.2 静力学仿真分析与研究 |
4.5 初始轴向间隙对钢球和球道盘结构场的影响 |
4.5.1 模型建立 |
4.5.2 静力学仿真分析与研究 |
4.6 基于田口法的优化实验设计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后力矩限制器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ADAMS软件介绍 |
5.3 两种工况下力矩限制器的仿真分析 |
5.3.1 正常工作时力矩限制器的运动仿真 |
5.3.2 制动状态下力矩限制器的运动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智能双驱大跨度回转式清污机研发与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发背景 |
2 研制技术需求 |
2.1 清污机基本要求 |
2.2 清污机智能控制要求 |
3 清污机结构计算及技术方案 |
3.1 拦污栅主横梁及栅条计算 |
3.1.1 栅条稳定性(为保守计,考虑跨中央作用集中荷载) |
3.1.2 主梁正应力(σmax) |
3.1.3 主梁剪应力(τmax) |
3.1.4 主横梁挠度(fmax) |
3.2 清污齿耙管计算 |
3.2.1 单根齿耙管荷载(P) |
3.2.2 齿耙管正应力(σmax) |
3.2.3 单根齿耙管挠度(fmax) |
3.3 清污机驱动电机功率计算 |
3.4 过载保护装置设计 |
3.5 辅助刮物装置设计 |
4 清污机智能控制特点 |
5 结语 |
(8)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静平衡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可行性分析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飞机螺旋桨静平衡理论基础 |
2.1 静平衡的理论基础 |
2.2 飞机螺旋桨静平衡检测方法的提出 |
2.3 飞机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测量原理与过程 |
2.3.1 测量原理 |
2.3.2 测量过程 |
2.4 力矩的检测方法 |
2.5 不平衡量的求解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
3.1 静平衡检测系统的技术要求 |
3.2 飞机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机械结构的总体设计 |
3.3 主要零部件设计 |
3.3.1 支架的设计 |
3.3.2 中框架的设计 |
3.3.3 内支座的设计 |
3.3.4 传感器支架的设计 |
3.3.5 测量工作台的设计 |
3.3.6 座圈的设计 |
3.4 元件的选用 |
3.4.1 联轴器的选择 |
3.4.2 过载保护设备的选择 |
3.4.3 传感器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下位机设计 |
4.1 过载保护装置控制电路的设计 |
4.2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4.3 高精度智能显示仪的数据采集与串口通信 |
4.4 高精度智能显示仪与PC机建立通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 |
5.1 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5.2 初始化及登录功能模块 |
5.3 主测量功能模块 |
5.4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
5.5 标定功能模块 |
5.5.1 标定功能模块及标定过程 |
5.5.2 系统标定的原理 |
5.6 Access数据库信息存储功能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实验及分析 |
6.1 高精度显示控制仪性能实验 |
6.1.1 实验模型建立 |
6.1.2 实验过程与方法 |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 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综合实验 |
6.2.1 检测系统搭建 |
6.2.2 实验过程与方法 |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DSP的矿用馈电开关智能型保护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矿用馈电开关保护器的要求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矿井下馈电开关保护原理 |
2.1 概述 |
2.2 过压、欠压保护 |
2.2.1 过电压的特征 |
2.2.2 欠电压的特征 |
2.2.3 过、欠压保护原理 |
2.3 过载保护 |
2.3.1 过载故障的特征 |
2.3.2 过载保护原理 |
2.4 短路保护 |
2.4.1 短路故障的分析 |
2.4.2 短路保护的原理 |
2.5 断相及不平衡保护 |
2.6 漏电保护 |
2.6.1 漏电故障的特征 |
2.6.2 漏电保护的原理 |
2.7 绝缘监测保护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保护器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方案 |
3.2 保护模块DSP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1 CPU的选择 |
3.2.2 DSPIC30F6014 的特点 |
3.2.3 信号调理电路 |
3.2.4 电压信号的采集 |
3.2.5 电流信号的采集 |
3.2.6 漏电保护模块 |
3.2.7 继电器输出电路 |
3.3 显示模块DSP及外围电路 |
3.3.1 人机交互接口电路 |
3.3.2 时钟电路模块 |
3.3.3 12864液晶显示电路 |
3.3.4 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保护器的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模块 |
4.1.1 系统自检模块 |
4.1.2 系统初始化 |
4.2 电量采集算法 |
4.2.1 算法的选择 |
4.2.2 傅里叶算法 |
4.2.3 均方根算法 |
4.2.4 傅里叶算法与均方根算法的对比 |
4.3 故障检测模块 |
4.3.1 漏电闭锁检测程序 |
4.3.2 漏电检测程序 |
4.3.3 过压、欠压检测程序 |
4.3.4 电流类故障检测程序 |
4.4 按键及显示程序 |
4.4.1 液晶显示驱动程序 |
4.4.2 按键子程序 |
4.5 通信模块子程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护器的抗干扰设计 |
5.1 干扰的来源 |
5.2 抗干扰的措施 |
5.3 硬件抗干扰措施 |
5.3.1 电源的抗干扰设计 |
5.3.2 通信模块的抗干扰设计 |
5.4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4.1 软件防抖法 |
5.4.2 CRC校验 |
5.4.3 看门狗复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保护器的试验与结果 |
6.1 试验设备介绍 |
6.2 试验操作流程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1 漏电闭锁试验 |
6.3.2 漏电试验 |
6.3.3 过流保护试验 |
6.3.4 过压、欠压保护试验 |
6.4 检测报告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A 实物图 |
附录B 试验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基本情况 |
2.教育背景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1 发表学术论文 |
3.2 申请(授权)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
(10)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 |
2.1 备自投装置的介绍 |
2.2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逻辑 |
2.2.1 有压、无压条件及进线无流条件 |
2.2.2 充电条件 |
2.2.3 放电条件 |
2.3 备自投装置的常用功能分类 |
2.3.1 分段备自投方式 |
2.3.2 变压器备自投方式 |
2.3.3 进线备自投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自投装置运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
3.1 某地区电网的运行情况 |
3.1.1 电网运行情况介绍 |
3.1.2 变电站的主接线方式 |
3.1.3 电网结构安全性分析 |
3.2 某地区电网备自投装置的配置情况 |
3.2.1 备自投装置的接线方式 |
3.2.2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逻辑多样化 |
3.2.3 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运维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 |
4.1 电压异常导致装置误放电 |
4.1.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1.2 故障概况 |
4.1.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1.4 结论分析 |
4.2 装置定值配合不当误闭锁 |
4.2.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2.2 故障概况 |
4.2.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2.4 结论分析 |
4.3 开入异常导致备自投不成功 |
4.3.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3.2 故障概况 |
4.3.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3.4 结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的应对方案 |
5.1 无压判别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
5.2 备自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设计 |
5.3 开入异常及过负荷闭锁的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备自投装置的技术改进与改进后的动作研究 |
6.1 备自投装置改进的实施 |
6.1.1 备自投装置部分改进要点 |
6.1.2 备自投装置的改造风险及防范措施 |
6.2 备自投装置的测试 |
6.2.1 装置开入量测试 |
6.2.2 备自投装置的充放电逻辑测试 |
6.2.3 绝缘及耐压测试 |
6.2.4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测试 |
6.3 备自投装置动作逻辑的检验 |
6.3.1 短时无压逻辑试验 |
6.3.2 开入异常逻辑试验 |
6.3.3 均分负荷逻辑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新型过载保护装置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种电气保护在JE36-400压力机上的应用[J]. 张博,任玉龙. 新型工业化, 2021(08)
- [2]基于HC32L136的异步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装置研究[D]. 阚羽.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 [3]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马洋锦.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4]电热式智能电动机保护方法研究与实现[D]. 宋江波.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5]矿用低压馈电开关综合保护系统研究与设计[D]. 王悦.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6]某型飞机襟翼作动线系力矩限制器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D]. 温勇壮.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智能双驱大跨度回转式清污机研发与技术分析[J]. 张延忠,崔杰,王宏培,杨文润. 水利技术监督, 2021(03)
- [8]螺旋桨静平衡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杜林阳.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DSP的矿用馈电开关智能型保护器的开发[D]. 张凯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D]. 刘嘉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