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中国加入WTO后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一、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应采取的新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徐乾宇[1](2021)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WTO不同经济体成员国的发展诉求,WTO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特殊与差别待遇等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议不断。主要的争议点集中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适用性、适用对象,以及如何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的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认为,WTO框架内,把自我认定(self-declaration)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方式是存在质疑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部分国家借由自我认定的方式来获得发展中国家地位,并利用这一地位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这种自我认定方式可能造成滥用,使得发达国家面临不公平竞争,也使得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难以顺利进行。其中备受指责的是中国。美国认为,中国不应继续被认定为发展中国家。WTO应该明确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所能享受的对象,不能允许部分国家借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毋庸置疑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在贸易、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自入世以来,确实取得了卓越的经济成就,但是,在其它一些指标上,仍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人均GDP、人均收入、科技发展、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与发达成员的经济发展鸿沟,仍然悬殊。因此,美国选择性的使用个别总体指标夸大发展水平,并借此反对中国运用SDT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看法是存在偏颇的。因此,对中国而言,如何回应欧美发达国家的质疑,是本文期望解答的问题之一。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在面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问题时,是否有更为恰当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避开争论不休又无法短期内有结论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是否能够在WTO谈判中提出更切实的、更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方案,为中国乃至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可行的解决设想?这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现有的文献对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享有的特殊与差别待遇都有所论述及研究,但是在解答特殊与差别待遇是否合理性上的观点较为模糊,且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Ornelas,2016)。那么,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基础仍需进一步的梳理。此外,作为中美关于WTO改革中较为聚焦的发展中国家身份问题以及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范围等,有关文献都有所提及,但没有清晰阐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依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存在质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再的重申中方立场:“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那么,阐释清楚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及适用性等内容,则显得十分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迫切性。自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质疑中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权利,那究其根本,中国是否确因此权利而受益,就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从协议利用率角度指出,中国主要在农业协定下使用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但诸如此类的宽泛表达,并未涉及具体的产品层面。也就是,中国究竟在哪些产品上使用了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尚不明确。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相关研究也非常缺乏。为此,本文拟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农产品部门和非农产品部门下不同产品的出口水平,从而探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对中国的实际受益情况。本文主要包含了七章节内容。在第一章绪论部分,本文提出待研究的议题,分析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简述了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梳理了已有的针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问题的研究文献。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有限性和反面作用以及其更新与完善三方面对文献进行评述,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待研究议题。第三章通过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介绍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并阐释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适用基础及其存在的争议。第四章从理论上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并分析其理论逻辑脉络,再借由Saggi和Sengul(2009)构建的博弈模型,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及世界的意义。第五章分析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使用情况,介绍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分类、总体使用情况以及WTO部分协定中的SDT条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定位。第六章介绍了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以及总体增长趋势,针对中国在特殊与差别待遇中的受益情况予以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在哪些产品、部门享有了 SDT。根据实证结果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中国SDT受益情况的总体分析。第七章依据SDT的改革困境和各国主张,提出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意义,并提出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进而合理回应了发达国家的诉求。本文基于现实背景和以往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在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是有其适用基础,继续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是发展权,发展中成员适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基础仍未改变,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适用上,应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同时积极推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毕业”条款的制定,并且积极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此外,本文还指出:中国在WTO中的身份应该是超大型新兴经济体,但由于存在地区和部门的差异性,这一特性进而决定了中国在WTO中的地位与角色。因此为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可考虑放弃或减少一些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中国应该把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维持WTO发展中国家地位视为两回事,也就是,由于中国发展差异性特性的存在,在具体的WTO谈判中,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策略,具体化为在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范围上构建产品差异性,从而形成产品差异化特殊与差别待遇的谈判策略,这是更为现实的做法。进一步的,中国应从一般意义上的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转变为争取各个产品下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性的谈判差异化目标。显然,这一实证结论应该也可以拓展到区域、双边和多边协定谈判中;通过测量产品的关税敏感性等,构建从产品角度出发的差异化谈判目标。中国作为WTO核心大国,积极推动SDT改革,将有利于打破WTO改革僵局,从而令这一贸易组织焕发新的活力。

李国敏[2](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赵玉华[3](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与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开放。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均无例外地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正确认识和全面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开拓,经过规律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辉煌理论成果。任何一个理论、思想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也不例外。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表达了交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着作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工”“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词汇对开放进行了定义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联为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切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再次,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事业中对马克思开放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实践,形成相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上苏联及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经过驰而不息、接力传承的努力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主体看,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分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人物和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与深刻的开放思想、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的政治智慧、国内学界众多着名学者和广大研究专家的学术探索成果、勇于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劳动成果。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从各个历史时期,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在七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脉搏发展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建国初期的探索中的开放思想;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中的开放思想;21世纪前后的调整中的开放思想和新时代新常态中的开放思想这样的四个思想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中的时间演进和思想传承。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思想宝库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和思想的贡献。思想需要实践的验证和丰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发展。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带来了开放观念的增强、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自由贸易区,进而加速“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改革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掌握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规律、特征、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认识中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新的征程上更进一步的前进。

张中宁[4](2018)在《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经济战略既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也给彼此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因此,开展对作为中美两国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学习、借鉴、示范、提高,并给我国政府国际经贸战略的制定建言献策的现实意义。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导趋势之一的WTO领导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已陷于停滞近二十年,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陷于焦虑与迷茫。而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导趋势之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初级形式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却依然生机勃勃、繁荣兴盛。既然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经济体的中美两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都有很大的外部性,那么,中美两国各有怎样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如何?又都有什么特征?促进中美构建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动因是什么?效益怎样?这是所有关注并研究中美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人都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上述五个问题,首先利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构建起上述五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然后运用政治经济分析、历史比较分析、数据实证、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基于经济、政治(外交及安全)、软实力这三大维度和拉西特-斯塔尔的层次分析理论而拓展的三维多重博弈理论模型来逐步探讨中美各自FTA战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概括地说,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各自FTA战略的发展历程、战略动因、战略特征及其战略效应后发现,中美各自FTA战略虽然在表面上都以经济目的为依归,但是实际上却都含有政治上的外交与安全目的,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追求,而且它们虽然在终极目标上有本质不同,但是在一般追求上的区别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美国FTA战略服务于美国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为目标的国家战略,而中国的FTA战略则以发展为导向,更注重为中国国内的稳定与发展而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与中国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基于以上动因而构建的中美各自FTA战略在上述三大维度上呈现的特征、效益虽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具体来讲,美国FTA战略的经济动因是给美国出口商开拓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更好地发展,从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霸权地位。对美国自贸区战略的经济效益研究证实美国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除了最后一点外,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动因与中国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在经济效益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美国的更加明显。政治上,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外交和安全动因,也有霸权追求。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样具有外交与安全考量,但由于中国外交恪守的指导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遵循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最终政治目标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美国的霸权追求大相径庭。软实力上,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经贸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制度霸权地位;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当然也有提升本国软实力的追求,但是由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软实力上的追求是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不断为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美自贸区战略的政治和软实力效益无法量化考察,但是通过历史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证实了中美两国的FTA战略在经过国内、国际这两个层次的多重博弈后都获得了它们想要实现的政治和软实力效应。通过对中美两国作为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再次证明了经济既是政治战略的目标之一,又是实现政治战略的基础、策略、工具、手段与平台。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无数本质上的不同。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将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平衡美国霸权主义思维与行径,并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伟目标的重要平台。

张国军[5](2016)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立足周边,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辐射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份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性、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了未来自贸区建设,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中国对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判断国际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环境,找准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位,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和推进自贸区战略。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主要参与方利益博弈及中国对策。本文认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若以1997年和2008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1997年),这一时期以APEC为主导。APEC在这期间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确立了组织形式、宗旨、目标、合作原则等,提出了发展目标——茂物目标,对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阶段(1997—2008年),这一时期以东盟为主导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为特征。东盟建立了一系列"东盟+N"机制,包括"10+1"、"10+3"、"10+6"机制。东亚地区也因此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合作格局。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时期,美国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凭借TPP介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自此,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被打破,东盟提出RCEP应对TPP的冲击。继之,在中国的倡导下,亚太各方于2014年APEC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对FTAAP进行联合战略研究,并一致同意尽快启动FTAAP进程。这样,亚太地区形成了 TPP与RCEP两大机制并存,同时酝酿推动FTAAP的局面。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运用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整体演变,分析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及变迁。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分析了 TPP、RCEP、APEC/FTAAP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第六章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探讨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论述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并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情况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具体如下:第一,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国际政治经济分析。首先,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在亚太地区的权力角逐引发了该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变迁。其次,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东亚和美国家之间既存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美国强势推进TPP,搅乱了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推动该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发生变迁。再次,APEC存在的问题致使其集体行动成本增加,运行效率低下,陷入了集体行动困境。各成员无奈之下转向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最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伴随着多机制并存,竞争性合作。第二,厘清TPP、RCEP、APEC/FTAA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TPP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元素,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朝多元方向发展。TPP冲击了现存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催生了 RCEP,两大机制相互制衡;RCEP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RCEP加入门槛相对较低,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机会;APEC停滞不前引发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变迁。FTAAP的提出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整合提供了目标。第三,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分析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未来发展趋势。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表现在对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争夺上。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谋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东盟推进"大国平衡"战略维持其在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日本在中、美之间搞平衡,角逐东亚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韩国致力于成为连结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关键链条,印、澳、新积极融入亚太权力体系,期冀分得一杯羹。2015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明确指出,TPP和RCEP是未来实现FTAAP的基础。TPP、RCEP两大机制未来发展趋势存在三种可能:RCEP逐步并入TPP后融合为FTAAP;TPP和RCEP趋同后融合成FTAAP;TPP和RCEP纳入FTAAP谈判。然而,未来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和亚太地区的现实发展需要。第四,基于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使用综合贸易份额指数、拓展后的贸易密集指数、HM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贸易依赖程度,结合现有的关于TPP、RCEP、FTAAP对中国经济影响的CGE模型分析结果以及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多层次、全方位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推进自贸协定深度一体化;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积极探索双边合作途径。

陈清龙[6](2010)在《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海峡两岸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关系,从政治、军事的敌对状态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之密切交流、相互依存,但在政治上却仍处于完全不同体制。中国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在旅游交流上,2007年台湾同胞赴大陆人数近达400万人次,大陆赴台人次仅有23万人次,单向发展趋势明显,台湾成为是中国重要的入境客源区域之一。2008年两岸直航与全面大三通并开放大陆人士来台观光旅游,让两岸的关系气氛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旅游的平衡交流与合作发展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先驱角色与平台。在台湾全面开放陆客来台旅游之际及两岸旅游密切的往来之下,旅游的课题,尤其对旅游的政策研究、分析并比较两岸旅游政策之差异,寻求两岸共同发展利基,互为截长补短,在两岸皆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员及两岸共同的血脉文化渊源下,共同携手合作,于全球化的世界旅游市场,建立起强且深具影响力的华人地位,乃成为一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为题,以质性的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面向切入解析研究两岸旅游政策。并计以: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程序、两岸研究之参考文献及立论依据、两岸的政经社会文化背景、两岸的旅游发展历程、两岸旅游政策的发展与变迁、两岸旅游的行政组织与旅游行政法制比较、两岸旅游政策的异同比较与优劣势探讨、两岸旅游合作与健康发展的新关系等共概分为十个章节予以详述,并以两岸特色的旅游政策为例,进行说明与比较,进而提出优势互补经验分享的建议。最后,经由本研究的比较分析结果,确认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进而是促使两岸和平的基础建立。且研究发现在两岸和平的基础上,两岸旅游的合作发展的两个重要面向,一为历史的脉络,二为海洋的轨迹,可以共同构建两岸旅游未来的健康合作发展模式,亦即从海洋和平公园建立到两岸旅游一体链,拓展至两岸四地的区域旅游合作链,最终建构亚洲华人旅游圈,进而在世界旅游市场拥有华人话语权的研究建议。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课题组,王元龙[7](2009)在《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文中指出

唐任伍,马骥[8](2008)在《中国对外开放30年回顾及争论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外开放30年,是中国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30年。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理论、政策等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梳理中国对外开放30年,从中寻找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探索壮大的规律,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陈立兴[9](2006)在《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接受西方宏观经济学观点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宏观调控理论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国家内部或单边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分析。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事物当中,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外部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国内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提高周边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率、保证世界经济稳定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全新领域。因此,中国当前参与国际经济事务过程中所奉行的经济理论和执行的财政、货币政策面临重大变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多数研究仍然处于消化和应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偏重于微观层面应对单一冲击或实现单一目标的对策研究,没有过多地突破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在解释现实经济运行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对客观存在多年并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做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二是忽视了在宏观层面通过合作使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国际经济协调政策研究。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过程中,一直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这种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在这种国际经济协作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调控理论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形成,在“和平崛起”这一指导原则提出之后,研究崛起的中国将对区域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什么影响、周边国家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中国以及如何在崛起过程中保持和平等一系列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学术界理论研究中国的重点。作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中国财政政策将在政府采购、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税收、国债发行等几个方面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研究和探讨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的这些变化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协作对中国经济特别是财政运行的影响,并针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从财政政策调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措施。第一章从回顾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开始,阐述了德国历史学派的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理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蒙代尔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研究、国际财政研究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理论的研究,认为目前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政策的研究的范围已经逐步扩展到国家以外。因此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和“和谐世界”新理念对财政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财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第二章应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在各种层次的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不断扩大的新背景下,并没有一个超国家政府的权力存在,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政策不再由纯经济理论所决定,而是受到各个参与方的影响,是所有国家进行博弈的结果。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在国际经济协作过程中尽管始终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实力不同的大国和小国都可以通过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实现帕累托改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还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方面转变和实践,阐述了不同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的协调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第三章首先回顾了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日本在参与国际政策协调、应对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的冲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由于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崛起的亚洲国家,又是中国的近邻,其发展的轨迹以及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其次回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的协调措施。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非洲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安排,因此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其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财政税收安排对中国当前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这一章的最后总结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税收调整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新趋势。第四章首先比较了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异同点,中国经济崛起将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也会形成更大的冲击。因此中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无意于在经济实力壮大过程中寻求霸权或支配世界事务,而是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等和平手段来获取世界资源,摆脱国内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和社会矛盾的困扰,并通过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为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机会而不是威胁;其次,重点论述了“和平崛起”战略对中国制定财政调控政策、参与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指导作用,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对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实践使中国财政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各种财政调控措施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首先阐述了WTO的主要原则和WTO框架下的博弈格局、中国在WTO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参与WTO的利益,然后在分析加入WTO对中国财政运行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WTO框架下财政政策调整策略,主要是关税水平逐年下降、出口退税政策的优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化以及履行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承诺等等,还分析了中国参与多哈回合谈判过程中的策略和谈判过程中一些与中国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财政政策调整效果。第六章论述了区域合作框架下中国财政政策的转变与创新。在回顾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安排、中日韩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协作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协作的应对措施和财政安排。中国应该以亚洲为依托,积极参与各种层次的区域经济协作。财政政策方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国家内部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探讨建立亚洲区域经济协作补偿机制,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和政策的跟踪监测,协调好国内外政策的操作力度和方向,减小区域合作的阻力等等。最后从财政收支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及其对未来中国财政收支产生的影响。第七章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实践和财政理论的发展,一是改革开放后的赤字预算的实践和财政平衡理论的变化,充分利用公共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经常性支出要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增加教育、健康和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二是关于国债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债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巨大作用。对国债功能的认识,由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到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资金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对国债运作的认识,由临时性偶然操作到长期持续运用。回顾了1981年以来,我国国内债务发行经历了重大变化以及重新启用国债、举借国内外债务的重要作用。三是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四是通过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措施有扩大公共消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增进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调整现有的外资税收政策,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外资利用水平,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与进口贸易的平衡发展等。第八章从调节内外平衡出发,探讨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问题。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的协调应该以保持经济的内外平衡为最终目标,当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进行积极调控。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面,要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和组合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组合,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要从加入WTO后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高度,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第九章探讨了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当前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中国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峻挑战;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本身就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很多不利影响;外资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输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知识产权纠纷加剧;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跨国公司“攻城略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强势压力等等。经济全球化还对中国地方财政运行产生较大压力,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和地方财政的融资困难,因此应尝试地方政府举债,加强地方财政特别是加强财政融资能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妥善应对挑战。当前中国应该利用WTO体制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具体的应对措施一是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二是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分散国家经济风险;四是充分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经济利益;五是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和可持续安全观念。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财政安排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改进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政府行政控制能力以控制经济风险;第二,把支持自主创新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政策目标;第三,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第四,运用针锋相对的策略,灵活应用关税、非关税、出口退税等措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滥用反倾销、限制进口、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条款:第五,注重零关税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肖蓉[10](2006)在《我国零售业的开放及立法完善》文中认为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但是由于中国零售业立法滞后,致使其在全面开放后几乎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没有法律保护的中国零售业,面对外资零售业的全面进入,只能处于被动的劣势。开放并不意味着放弃保护。那么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更好地保护我国零售业呢?本文便以此问题为出发点,首先在清楚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零售业开放立法的不足,通过对WTO和GATS规则的深入研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善我国零售业的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我国全面开放后的零售业,使中国零售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全文除前言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零售业的概述。在对零售业含义明确的基础上,从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进程及开放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的现状。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我国零售业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对外贸易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相关规定及规范外商投资零售业的规章三个层次来介绍我国零售业的立法现状;从《对外贸易法》和我国零售业立法现状中找到现行零售业开放国内立法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通过《服务贸易总协定》对零售业的市场准入要求和中国零售业开放的承诺两小节的内容,明确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我国零售业开放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借鉴日本零售业的立法经验,我国零售业从中得到重要启示。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即:我国零售业开放的立法完善。主要是通过对完善我国零售业法律体系的必要性和我国零售业开放的立法对策两方面的论述,以达到完善我国零售业开放立法的目的。

二、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应采取的新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应采取的新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框架
        1.3.2 本文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
    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有限性和反面作用
    2.3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更新与完善
    2.4 现有文献的不足和本文待研究议题
3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3.1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含义
        3.1.1 对发展中国家无专门明确规定:1947-1954年
        3.1.2 对发展中国家概念有了初步界定:1954-1985年
        3.1.3 发展中国家区别的引入:1986-1994年
        3.1.4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1995-2008年
        3.1.5 发展中国家的再界定:2009年
    3.2 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的自我认定模式
        3.2.1 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
        3.2.2 自我认定的适用基础
        3.2.3 自我认定方式的争议
    3.3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含义及渊源
        3.3.1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3.3.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沿革
        3.3.3 特殊与差别待遇内容
4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依据
    4.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4.1.1 SDT的适用对象:发展中国家
        4.1.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4.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逻辑脉络
        4.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意义
        4.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内涵
    4.3 理论模型构建
        4.3.1 开放会员的MFN俱乐部(Open membership,OM博弈)
        4.3.2 排他性MFN俱乐部(Exclusive membership, EM博弈)
        4.3.3 将关税优惠纳入模型中
        4.3.4 模型结论
5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5.1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分类
        5.1.1 特殊与差别条款具体分类
        5.1.2 类别简介
        5.1.3 简单评价
        5.1.4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使用总体分析
    5.2 WTO协定具体使用分析
        5.2.1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5.2.2 《服务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5.2.3 《贸易便利化协定》SDT条款分析
        5.2.4 农业协定SDT条款分析
    5.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分析
        5.3.1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5.3.2 中国入世的承诺水平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
        5.3.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情况
6 中国因特殊与差别待遇受益的实证分析
    6.1 背景
    6.2 贸易特征性事实
        6.2.1 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
        6.2.2 中国部分产品的总体增长分析
    6.3 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说
    6.4 实证方法和数据说明
        6.4.1 计量模型设定
        6.4.2 数据处理
    6.5 实证结果分析
        6.5.1 单变量分析
        6.5.2 DID估计结果:基准回归
        6.5.3 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
    6.6 稳健性检验
        6.6.1 平行趋势检验
        6.6.2 安慰剂检验
    6.7 扩展性分析
        6.7.1 考虑出口国所在洲
        6.7.2 考虑产品组影响程度差异
    6.8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受益情况分析
        6.8.1 SDT受益规模较小
        6.8.2 SDT受益结构不均衡
        6.8.3 可考虑“毕业”条款
    6.9 中国受益产品的个别分析
    6.10 实证分析意义
7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研究
    7.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改革困境
        7.1.1 如何界定“特殊性”
        7.1.2 如何界定“差异性”
        7.1.3 特殊与差别待遇具体问题
    7.2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和各国主张
        7.2.1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
        7.2.2 发达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看法
        7.2.3 发展中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立场
    7.3 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理由
        7.3.1 SDT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7.3.2 SDT对发达国家的重要性
        7.3.3 SDT对世界贸易水平的重要性
    7.4 科学合理应对发达国家诉求
        7.4.1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不应采取自我认定的方式
        7.4.2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应该取消特殊与差别待遇
        7.4.3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被滥用
    7.5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
        7.5.1 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
        7.5.2 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
        7.5.3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7.5.4 鼓励非线性的评估,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
        7.5.5 “毕业”的主动承诺
        7.5.6 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实际享受的SDT条款细则
附录2 WTO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
附录3 贸易便利化协定承诺情况
附录4 农业协定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附录5 水果组产品代号说明
附录6 寡头垄断贸易模式的关税建立
附录7 特殊与差别待遇效应的实证分析
    1. 背景
    2. 对发展中国家的效应模型
        2.1 模型说明
        2.2 计量模型设定
        2.3 数据说明
    3. 实证分析及检验
        3.1 回归结果分析
        3.2 识别假设检验
        3.3 稳定性检验
        3.4 结论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社会改革理想的对外交往思想
        一、莫尔《乌托邦》中的城邦交往观
        二、康帕内拉《太阳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三、安德里亚《基督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第二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交往关系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三、欧文“新和谐公社”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经典文本
        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与交往理论
        三、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进程思想
        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和自由王国思想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观点梳理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扩大是相伴随的
        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四、地域性的封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五、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回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
        一、列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实践的演变
    第二节 列宁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
        二、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三、我们的革命只有在得到全世界工人支持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四、社会主义要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
        五、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政策与实践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与政策思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演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持续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49 年-1956 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56 年-1966 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66 年-1976 年)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对外关系理论
        一、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着作
        二、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观点梳理
    第三节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外关系思想
        一、周恩来对外关系论述
        二、刘少奇对外关系论述
        三、陈云的对外关系论述
        四、张闻天对外关系论述
        五、李先念对外关系论述
    第四节 我国学术领域对外关系思想的探讨
        一、孙冶方的对外关系观点
        二、卓炯的对外关系观点
        三、薛暮桥的对外关系观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对对外关系的理性反思
        一、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环境
        二、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出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四、开放型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邓小平时代主题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于光远对外开放观点
        二、许涤新对外开放观点
        三、刘国光对外开放观点
        四、萧灼基对外开放观点
        五、厉以宁对外开放观点
    第五节 中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关于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
        二、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四、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
        一、开放信念的不断增强
        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
        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一、全面改革深入化
        二、开放观念多元化
        三、国际环境复杂化
        四、开放格局立体化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对外开放的贡献
        一、对外开放要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点
        二、对外开放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动力
        三、对外开放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立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四、统筹兼顾是对外开放的根本方法
    第四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一、强调“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二、丰富经济特区“对外窗口”思想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想
        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思想
        五、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国内学术界对对外开放的探讨.
        一、我国学界对国际形势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二、我国学界关于树立新开放观研究
        三、我国学界对对外开放三十年整体研究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开拓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环境
        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显现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日趋突出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五、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贡献
        一、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明确
        二、全球化应对的思维更确定
        三、对外开放依托文化传统的思路更鲜明
        四、由近及远的开放战略考量更周密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扩大对外开放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与对外开放
        二、关于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与对外开放
        三、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对外开放
        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
        一、加速“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展
        三、扩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启迪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力量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源泉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研究
        2.1.1 中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1.2 美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2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1 中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2 美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应研究
        2.3.1 中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3.2 美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4 文献述评
        2.4.1 现有文献成果
        2.4.2 现有文献不足
第3章 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3.1.1 战略
        3.1.2 国家战略
        3.1.3 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4 美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5 自由贸易区战略
    3.2 自由贸易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3.3 FTA静态经济效应:贸易或关税效应
        3.3.1 贸易创造
        3.3.2 贸易转移
    3.4 FTA动态经济效应
        3.4.1 投资效应
        3.4.2 增长效应
        3.4.3 就业效应
        3.4.4 规则效应
    3.5 FTA非经济效应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3.5.1 FTA政治经济效应
        3.5.2 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政治
        3.5.3 自由贸易区与国际政治
        3.5.4 FTA意识形态或软实力效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现状比较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1.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
        4.1.2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1.3 美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1.4 美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4.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2.3 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2.4 中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与比较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1.1 经济动因
        5.1.2 政治目的
        5.1.3 安全需要
        5.1.4 软实力建设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2.1 经济动因
        5.2.2 政治目的
        5.2.3 安全需要
        5.2.4 软实力建设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特点分析与比较
    6.1 战略环境
        6.1.1 中美FTA战略环境差异:“简单统一”对“复杂多元”
        6.1.2 中美FTA战略环境相同点:特征相同,表现领域不一
    6.2 战略能力
        6.2.1 中美FTA战略能力之不同:“一超独霸”对“全面崛起”
        6.2.2 中美FTA战略能力相似处:强国雄心
    6.3 战略目标
        6.3.1 美国FTA战略目标:霸权护持
        6.3.2 中国FTA战略目标:和平发展
    6.4 战略任务
        6.4.1 美国FTA战略任务:政经并重,拉友固盟
        6.4.2 中国FTA战略任务:经济为主,布局全球
    6.5 战略原则
        6.5.1 美国FTA战略原则:美国至上,利益优先
        6.5.2 中国FTA战略原则:内外兼顾,合作共赢
        6.5.3 中美FTA战略原则之异同
    6.6 战略定位
        6.6.1 美国FTA战略定位:霸权工具
        6.6.2 中国FTA战略定位:战略平台
        6.6.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定位之异同
    6.7 战略布局
        6.7.1 美国FTA战略布局:布局全球,经营世界
        6.7.2 中国FTA战略布局:面向全球、联结世界
        6.7.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之异同
    6.8 战略对象
        6.8.1 美国FTA战略对象:周边+盟友+价值观伙伴
        6.8.2 中国FTA战略对象: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互补
        6.8.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象之异同
    6.9 战略模式
        6.9.1 美国FTA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一步到位
        6.9.2 中国FTA战略模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6.9.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模式之异同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7.1.1 总体经济效益
        7.1.2 政治效益
        7.1.3 软实力效益及中美软实力状况比较
        7.1.4 美国FTA效益案例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绩效分析
        7.2.1 总体经济效益
        7.2.2 政治效益
        7.2.3 软实力效益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经济维度上的建议
        8.2.2 政治维度上的建议
        8.2.3 软实力维度上的建议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理论分析
    2.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发展历程概述
        2.1.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
        2.1.3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立的动因
        2.1.4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特征
    2.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变迁
        2.2.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整体变迁
        2.2.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成因
第3章 TP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3.1 TPP的发展演变
        3.1.1 TPP的缘起和发展
        3.1.2 美国加入并推动TPP谈判的动因
        3.1.3 TPP的主要内容和机制特征
        3.1.4 影响TPP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2 TP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3.2.1 进一步推动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多元化
        3.2.2 冲击了亚太现存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3.2.3 催生了东盟主导的RCEP,两大机制相互制衡
第4章 RCE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4.1 RCEP的形成发展
        4.1.1 RCEP的缘起和发展
        4.1.2 RCEP的主要内容和机制特征
        4.1.3 影响RCEP谈判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4.2 RCE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4.2.1 加强了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4.2.2 为亚太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制
第5章 APEC/FTAA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5.1 APEC的发展历程
        5.1.1 APEC成立背景
        5.1.2 APEC的发展历程
        5.1.3 APEC今后发展面临的挑战
    5.2 FTAAP的提出及发展
    5.3 APEC/FTAA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5.3.1 APEC进程缓慢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导火索
        5.3.2 建立FTAAP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整合的目标
第6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及未来趋势
    6.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
        6.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6.1.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
    6.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7章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建议
    7.1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7.1.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7.1.2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动机和目标
        7.1.3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思路
    7.2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
        7.2.1 多层面、全方位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7.2.2 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推进自贸协定深度一体化
        7.2.3 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积极探索双边合作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A TPP协定的主要内容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问题与目的 1.4
    研究架构与研究程序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限制 1.6
    名词诠释 2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探讨 2.1
    政策分析理论 2.2
    观光旅游、行政与法规的关系 2.3
    观光旅游政策制定与规划 2.4
    观光旅游政策之执行 2.5
    观光旅游政策公共部门的角色 2.6
    旅游政治的政治学分析 3
    两岸关系与相关文献回顾探讨 3.1
    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概述 3.2
    两岸互赖关系 3.3
    两岸旅游相关文献及研究现况分析 4
    两岸旅游发展历程与现况概述 4.1
    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 4.2
    台湾观光旅游发展历程 4.3
    中国旅游现况概述 4.4
    台湾观光旅游现况概述 4.5
    两岸旅游市场比较分析 4.6
    两岸旅游交流概述 5
    两岸旅游政策 5.1
    中国旅游政策 5.2
    台湾观光旅游政策 5.3
    大陆对台旅游政策 5.4
    台湾开放大陆人士来台旅游政策 5.5
    两岸旅游政策之进一步解析 6
    两岸旅游行政组织概述与比较 6.1
    台湾观光行政组织概述与现况发展 6.2
    大陆旅游行政组织概述与现况分析 6.3
    两岸观光旅游行政组织比较分析 6.4
    两岸旅游民间组织比较分析 7
    两岸观光旅游行政法制之概况 7.1
    台湾观光行政法制法规 7.2
    台湾旅游契约法制 7.3
    大陆旅游行政法制法规 7.4
    大陆旅游合同法制 7.5
    两岸旅游协议概述 7.6
    两岸旅游法制之比较分析 7.7
    两岸旅游法律纠纷处理 8
    两岸特色旅游政策案例概述 8.1
    中国特色的旅游政策案例 8.2
    台湾特色的旅游政策案例 8.3
    两岸旅游特色发展政策案例的合作研析 9
    研究结论 9.1
    两岸旅游优劣势差异总结 9.2
    两岸旅游政策基本比较异同 9.3
    两岸旅游政策制定规划差异解析 9.4
    两岸旅游政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9.5
    两岸旅游政策开放对台湾的影响 10
    研究发现与研究建议 10.1
    世界趋势与全球旅游发展新态势 10.2
    两岸旅游政策健康发展新思维 10.3
    研究发现与两岸旅游合作模式建议 10.4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
    (一)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历程。
        1.起步阶段。
        2.市场化、国际化阶段。
        3.融入金融全球化阶段。
    (二)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现状
        1.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1) 外资银行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
        (2) 中资银行拓展国际银行业市场。
        2.保险业的对外开放。
        3.证券业的对外开放。
    (三)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绩效
        1.促进金融改革步伐。
        2.建立现代金融制度。
        3.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4.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
二、中国对外金融的开放
    (一) 中国对外金融开放的轨迹。
        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3.中国的外汇储备。
    (二) 中国对外金融开放面临的挑战。
        1.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
        2.超常外汇储备的风险。
        第一, 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第二, 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第三, 支付高额的成本。
        第四, 影响金融调控能力。
        第五, 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第六, 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与日俱增。
        3.人民币升值及逆转风险。
        4.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
三、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一)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战略与目标。
        1.金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2.金融对外开放战略的确立。
        (1) 竞争合作。
        (2) 互利共赢。
        3.金融对外开放的目标。
    (二)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1.人民币汇率改革三原则的产生。
        2.人民币汇率改革三原则的内涵。
        3.三原则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四、应对金融对外开放风险的方略
    (一) 微观层面。
        1.加强风险控制。
        (1) 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2) 有效控制风险敞口。
        (3) 严防海外并购风险。
        2.提升创新能力。
        (1) 金融创新的紧迫性。
        (2) 金融创新的关键因素。
        3.推进现代化银行建设。
        (1) 把握银行业开放的基本原则。
        (2) 外资参股与金融安全。
        (3) 加快提升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二) 宏观层面。
        1.强化金融监管。
        (1)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
        (2) 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2.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1) 改革方向:
        (2) 改革操作:
        (3) 改革路径:
        3.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模式。
        (2) 逐步实现可兑换需要慎重的态度。
        (3) 逐步实现可兑换需要稳健的操作。
        4.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动因。
        (2)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
        (3)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与障碍。
        (4)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政策取向。
        5.推进金融对内开放。
        (1) 金融对内开放的依据与含义。
        (2) 同步协调推进金融内外开放。
        6.平衡国际收支。
        (1) 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
        (2) 密切关注美元变化及其影响。
        (3) 坚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4)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7.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8)中国对外开放30年回顾及争论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开放的形成与发展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孕育
    (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1. 邓小平早期对外开放思想的酝酿
        2.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三)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
        1. 政策性开放
        2. 制度性开放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引进来”
        2.“走出去”
二、建立开放的对外贸易体制
    (一)新贸易体制的建立
    (二)关税制度的改革
    (三)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
三、对外开放的区域推进
    (一)设立经济特区
    (二)开放沿海城市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
    (四)20世纪90年代后对外开放的新战略
    (五)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四、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贸易大国的崛起
    (一)对外贸易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商品贸易强劲增长
        1. 对外贸易增长趋势
        2. 对外贸易增长结构变化
    (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1.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增长,但是规模偏小
        2. 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仍长期处于逆差
    (四)向贸易强国迈进
六、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争论
    (一)1994年的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
    (二)人民币汇率不贬值
    (三)人民币升值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
    (五)人民币问题的争论
        1. 人民币是否高估
        2. 人民币贬值能否促进出口
        3. 人民币升值之争
七、“世界工厂”之说
    (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提出
    (二)中国离“世界工厂”有多远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
    (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1.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各种观点
        2. 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新型工业化道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策略
八、应对贸易摩擦
    (一)中国对外贸易中贸易摩擦的特点
    (二)中国与主要贸易国家贸易摩擦的表现
        1. 中美贸易摩擦
        2. 中欧贸易摩擦
        3. 中日贸易摩擦
    (三)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
九、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
    (一)对外开放中必须重视中国经济安全
    (二)国家经济安全的类型
        1. 资源安全
        2. 贸易安全
        3. 产业安全
    (三)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对策

(9)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不断深化的国际经济协作是本篇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中主要概念的厘定
        (一) 国际经济协作
        (二) 经济全球化
        (三) 区域一体化
    三、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分析框架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不足之处和后续的研究
        (一) 博弈分析方法
        (二) 提出“国际经济协作”的概念
        (三) 在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研究中国财政政策
        (四)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五) 后续的研究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文献回顾
    一、财政调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 财政学创立初期的德国国家干预主义财政理论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宏观调控理论
        (三) 反政府干预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四) 国际财政理论研究进展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
        (一) 经济全球化理论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三) 新地区主义
    三、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模型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外溢性
    四、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理论研究以及公共财政政策框架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财政理论的创新进入崭新的阶段
        (二) 积极财政政策丰富了中国开放条件下的财政理论实践与研究
        (三) “和平崛起”战略要求财政政策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四) 建立适应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框架
第二章 国际经济协作是各国参与全球经济博弈的最优策略
    一、一个简单的两国博弈模型
    二、两国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 实力较小的国家的博弈策略
        (二) 实力较大的国家的博弈策略
        (三) 多个国家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下分享政策协调收益
    三、国际经济竞争中博弈策略与政策协调实践
        (一)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博弈分析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第三章 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政策效果评价
        (一) 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二) 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增长模式转换和财政政策调整
        (三) 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日元的升值
        (四) 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
        (五) 20世纪90年年代日本财政政策失误及其后果
    二、欧盟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
        (一) 欧盟的区域协调政策安排
        (二) 欧盟的税收协调安排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税制改革趋势
    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新进展
第四章 “和平崛起”战略与财政政策调控能力的增强
    一、“和平崛起”战略综述
    二、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渠道和程度
        (一) 贸易和金融是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渠道
        (二) 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程度
    三、中国财政政策理论和实践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国财政调控能力逐渐增强,积累了应对外部冲击的经验
        (二) 财政理论的日益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财政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中国的经济运行
第五章 WTO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博弈格局与中国财政政策
    一、WTO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博弈格局分析
        (一) WTO的互惠原则
        (二) 参与WTO博弈的是每个成员国及其组成的利益同盟
    二、中国在WTO框架下的地位及利益所在
        (一) 中国在WTO中的地位:发达“小国”和发展中大国
        (二) 中国在WTO中发挥的作用应该与地位相适应
        (三) 中国加入WTO的利益所在
    三、WTO框架下中国财政政策的调整
        (一) 加入WTO对中国财政运行的直接影响
        (二) 加入WTO以后的财政政策调整
        (三) 多哈回合谈判期间中国的立场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
        (四) 多哈回合的失败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未来的对策
    四、WTO对外汇事务的规定与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 WTO对外汇事务的规定
        (二) 中国加入WTO有关外汇问题的谈判情况
        (三) 美国的指责是对WTO多边规则的曲解
        (四) 中美贸易赤字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 区域经济协作框架下的中国财政政策转变与创新
    一、我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协作水平不断提高
        (一)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合明显提高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
        (三) 以中、日、韩合作为中心,推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四) “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二、当前亚洲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和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 中国的静态经济收益、动态经济收益及非经济收益
        (二) 积极参与WTO各项事务和世界经济议题化进程
        (三) 增强在东北亚经济协作与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四) 中国积极参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五) 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探讨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安排
        (六) 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
        (七)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国内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
        (八) 探讨建立亚洲区域经济协作补偿机制
    三、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
        (一)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
        (二)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三) 中国出口增长比较快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四) 财政收入小幅增加
        (五) 进口产品价格的降低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的下降
第七章 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的中国财政政策实践与对策
    一、改革开放后的赤字预算的实践和财政平衡理论的变化
        (一) 充分利用公共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三) 政府经常性支出要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
        (四) 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扩大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
    二、国债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 对国债功能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
        (二) 对国债运作的认识,由临时性偶然操作到长期持续运用
        (三) 国债发行经历重大变化
        (四) 重新启用国债、举借国内外债务
        (五) 对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的认识
    三、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一)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二) 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
        (三) 进口关税与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 扩大公共消费支出,促进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二) 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三)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与进口贸易的平衡发展
        (四) 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扩大内需,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八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一、内外平衡的基本含义
    二、国内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综述
        (一)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的分析
        (二) 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
        (三) 国内对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综述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实证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外资流入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建议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二) 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 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取向
        (四) 建立和完善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宏观调控体系
        (五) 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
        (六) 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第九章 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一、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
        (一) 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三) 中国控制生产要素流动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峻挑战
        (四) 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
        (五) 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六) 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
        (一) 经济全球化本身就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很多不利影响
        (二) 外资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三)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四)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输入
        (五)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
        (六) 知识产权纠纷加剧
        (七) 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
        (八) 跨国公司“攻城略地”
        (九)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强势压力
    三、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地方财政
        (一) 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
        (二) 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融资困难
        (三) 尝试地方政府举债,加强地方财政融资能力
    四、对中国财政风险问题的认识
    五、利用WTO体制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
        (一)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
        (二) 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参与WTO规则的制定
        (三)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分散国家经济风险
        (四) 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经济利益
        (五) 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观念
    六、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财政安排
        (一) 加强财政调控,提高政府控制能力,控制经济风险
        (二) 把支持自主创新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政策目标
        (三)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
        (四) 运用针锋相对的策略,应对来自各个方面冲击
        (五) 关注零关税的影响,保护本国经济和本国市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零售业的开放及立法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零售业的概述
    第一节零售业的含义
        一、零售业的范围界定
        二、零售业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零售业的现状
        一、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进程
        二、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影响
第二章 我国零售业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零售业的立法现状
        一、《对外贸易法》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相关规定
        三、规范外商投资零售业的规章
    第二节 现行零售业开放国内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法》的缺陷
        二、我国零售业立法现存的其他问题
        三、立法缺陷导致的实践问题
第三章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我国零售业开放承诺
    第一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零售业的市场准入要求
        一、狭义的市场准入要求
        二、广义的市场准入要求
    第二节 中国零售业开放的承诺
第四章 日本零售业的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日本零售业的立法情况
        一、日本零售业的法律概况
        二、日本关于大型零售店铺管理的法律制度
        三、日本有关特许经营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日本零售业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开放不意味着放弃保护
        二、零售业的立法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注重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
        四、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构造国家的竞争优势
第五章 我国零售业开放的立法完善
    第一节 完善我国零售业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一、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二、完善我国零售业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第二节 我国零售业开放的立法对策
        一、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的立法对策
        二、我国零售业开放立法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零售业开放的具体制度设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应采取的新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D]. 徐乾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02)
  •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D]. 赵玉华. 兰州大学, 2019(08)
  • [4]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D]. 张中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5]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D]. 张国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6]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D]. 陈清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7]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J].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课题组,王元龙. 经济研究参考, 2009(04)
  • [8]中国对外开放30年回顾及争论解析[J]. 唐任伍,马骥. 改革, 2008(10)
  • [9]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D]. 陈立兴.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10]我国零售业的开放及立法完善[D]. 肖蓉. 华侨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后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