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会见印度外长辛格

李鹏会见印度外长辛格

一、李鹏会见印度外长辛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19)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被提出以来,受到沿线沿路国家积极响应,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随着丝路基金设立、《愿景与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以及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被普遍视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创始成员国的印度却公开反对“一带一路”倡议,引起国内外关注和研究。中印共同崛起成为21世纪亚洲甚至国际政治新动向。作为世界人口基数最大、毗邻而居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面临着市场、资源、地区影响力竞争等诸多挑战。两大新兴经济体能否打破冲突魔咒实现和平共处,对双边关系、亚洲乃至全球稳定至关重要。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印合作,而且加剧了南亚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分析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态度及应对,探究印度对华认知影响因素,厘清错误知觉产生的根源,对于中印两国增进互信互谅、形成良性战略互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建构主义视角下国家身份理论及国际政治错误知觉两个理论假设的有效性进行充分验证。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从尼赫鲁到英迪拉再到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国家身份认知对其南亚政策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2000年至2018年间18份印度外交年报,尤其是莫迪执政以来相关外交文档文本分析,论述印度外交战略布局及其对华政策定位转变。第三、四章为本文主体论证部分,对包括2013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间112组议会相关问答、30组新闻发布会相关记者问答、38份外交部相关新闻通告、6份政要演讲在内的192份印度外交文档进行话语及潜在语义分析,研究文本对象的立场、观点、价值、利益等,推断其背后的意图和目的,并据此系统梳理总结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关切及应对。第五章探析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印度视角下中印关系走向。本文研究表明,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及经济博弈下国家利益的权衡,大致经历了观望争议、不合作、抗衡抵制、竞争合作四个阶段,目前仍处于动态建构中。印度致力于追求大国地位,视中国为市场资源及地区主导权竞争对手,尤其忌惮中国在其传统势力范围加大存在。随着南亚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显着合作成效,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出现从摇摆到抵制的较大转变。2018年1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单边主义及对伊制裁使印度国家利益受损,印度重新审视对美政策,提升印俄及印中关系,逐渐回归大国平衡外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随之“柔化”。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领土主权关切及对中国在南亚印度洋地区存在增大的关切,本质上都体现了印度的安全焦虑。一方面,印度担心巴基斯坦在中国经济及军事援助下获得对印战略优势,从而威胁印度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印度唯恐中国在南亚印度洋地区存在不断增加,危及印度地区主导权。因此,印度通过“邻国优先”政策加强与南亚次大陆国家互联互通、通过“向东行动”政策对接东南亚国家、通过伊朗恰巴哈尔港经阿富汗联通中亚国家、通过印日联盟打造“亚非增长走廊”等战略举措,初步构建以印度为中轴向四周辐射的印度版“一带一路”规划,并借力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在“印太”地区抗衡中国影响力。印度对华认知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研判、自我定位及对中国角色身份定位等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知觉主要受认知相符、诱发定势、历史包袱等三个维度因素影响。自我与他者身份是动态建构的产物,国家间通过行为互动确定敌人、对手或朋友关系。中印之间缺乏战略相互保障,印度将中国在南亚防御性安全行为解读为进攻性战略,在此棱镜下,印度对华负面认知不断集聚,加之历史偏见的现实影射以及西方舆论的激化,从而导致洞朗对峙发生。中印互信缺乏根源在于人文交流动能不足,民众间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更遑论培养相互认同感。长远来看,自下而上的民间模式比自上而下的政府模式更具可持续性,更有利于中印关系发展。

张静[2](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姜金钟[3](2014)在《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的开局20年,对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正经历着快速上升期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无疑是历史最好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并存,但其发展进程却难以深入推进,世界体系变革趋势不明朗。世界各国纷纷开始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合作上来,以谋求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依靠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以及“战略红利”带给本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持续动力。“中国巨龙”和“印度大象”,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优越的资源禀赋、相互间巨大的互补性而使得两国各自追求复兴梦、大国梦的实践存在着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中印共赢性发展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诉诸于两国合作机制的积极构建、平稳运行及成效收益。实际上早在本世纪初印度瓦杰帕伊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实现成功互访以来,就已经将两国关系定位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2013年李克强总理与曼莫汉?辛格总理进行了开创历史的年内互访,无疑将双边关系推进到全面合作的高度和多领域发展的深度。经过十余年合作高速度、快节奏的发展,中印之间已经搭建起多层次、跨领域、广向度的对话、磋商与合作机制。中印合作的共赢性发展、机制化建设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合理延伸,它建立在战略全局之上,是两国交往日益密切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良性互动产物。中印间全方位的合作共赢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中印关系的稳步推进,促进了双方实力的提高,推动了中印两国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更提升了中印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成效显着。基于此背景,我们可以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中印共赢性合作的发展态势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通过对中印合作机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中印合作机制化轨迹的审视,即使中印战略合作机制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等,中印两国交流的领域和范畴也正在以超出双边关系的快车道节奏向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对中印共赢性发展合作机制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其发展潜力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地对中印关系中的障碍进行风险控制、分歧规避,从而对两国利益契合、深化合作共赢进行理论探索。本文试图从梳理两国交往合作的历史入手,将中印合作机制置于双边关系、地区多边关系、全球体系这三个维度特质中去分析,重点剖析了两国间有着悠久合作历史和显着成效的经济贸易、能源领域合作在新时期的共赢。从现象的梳理、关系的演变历程去概括两国交往合作历程中的“变”与“不变”,厘清中印共赢性发展“新思维”,力图描绘出新时期中印关系模式的轮廓,最终为两国更加长远的合作共识达成、利益诉求协调、互利共赢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和参考。

韦健锋[4](2013)在《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和缅甸同为我国西南重要邻国,印缅双边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我西南边疆安全环境。本论文对独立后的印缅关系进行考察分析,揭示其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据此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涉印、涉缅历史与现实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印、对缅外交策略。论文第1—3章重点介绍了印缅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不同时期内印缅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特点和影响因素。第4章阐述了印缅边境反政府武装、非法移民和非法贸易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印缅关系的影响。第5章从中印缅三国相互认知入手,通过介绍中国对缅关系的发展和建设经缅甸连结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及其印度的因应举措,来展示中国因素对印缅关系的作用情况。结论部分对影响印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该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作简要展望。1948年以来,印缅关系总体呈现出由高涨到快速回落再由低落到渐次升温的发展历程。尼赫鲁—吴努时期,相同的遭受殖民统治经历、共同的不结盟理念,以及两国领导人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结下的友谊,成就了印缅关系史上的蜜月期。奈温时期,印度对缅甸军人掌权、实施“国有化”和奉行消极中立政策感到不满,两国共同利益减少,双边关系相对冷淡。冷战末期,缅甸政局动荡,国内民主状况恶化,印度主要从意识形态出发对缅甸当局进行猛烈抨击,两国关系跌至历史冰点。冷战后,印缅两国出于边境问题、中国因素等不同或相同的各自利益需求,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密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总的来看,意识形态、边境问题、中国因素、缅甸政局变化和印缅两国的外交政策,是影响独立后印缅双边关系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事实上,在这些因素背后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两国的国家利益需求:印缅之间国家利益需求的兼容性、同向度越高,两国关系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余锦龙[5](2011)在《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 ——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西藏问题”是中国与印度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产生、发展、解决办法以及未来走向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运用历史与国际政治的视角,将“西藏问题”放置于中印关系中加以考察的还是比较少的,且不成体系。本人一直以来研究西藏的文化与发展,并热衷国际政治的学习,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对此课题加以深入的研究,以期有所收获。“西藏问题”研究与中印关系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在“西藏问题”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英殖民时期的印度以及独立后的印度都发挥着不一般的影响。“西藏问题”实际上是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现在已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这断然离不开印度在“西藏问题”上所发挥的影响力。印度的这种影响力必然会影响到中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印关系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西藏问题”的解决。本文将以“西藏问题”为主线,结合对中印关系的考察,以历史与辩证的方法来考证中印关系下的“西藏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并试图对其未来走向进行理性的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法。从全文上来看,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言”,它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相关研究动态、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至第三章。该部分通过历史和辩证的方法考察了中印关系的历史变迁、“西藏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印度西藏政策的历史演变。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基础部分,为后文运用国际政治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将中印关系与“西藏问题”搞清楚,才能够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第一章概括了中印关系自建交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第二章则对“西藏问题”加以探析,论证了“西藏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渊源;第三章主要是对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并总结出印度西藏政策的特点。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至第六章。该部分主要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分析印度西藏政策背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了解“西藏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分析了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即国内因素与国际关系因素的构成。第六章主要是分析了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中国因素,介绍了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在前面六章论述的基础上,本人运用国际政治学中的博弈理论对中印关系下的“西藏问题”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上可能的取向,其次在简单介绍博弈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零和”和“非零和”博弈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中印关系将会在“双赢”下保持一定的不和谐这一结论,并针对“西藏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

王苏礼[6](2010)在《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文中认为中国对印巴的外交政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在中国与印巴两国关系层面,中国是否与印巴平衡发展友好关系;在印巴关系层面,是否希望印巴友好;在印巴冲突层面,印巴冲突时是否持中立、公正的立场。本文首先分三个阶段回顾了中国与印巴关系的政策历史线索。第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中立,中国与印巴同时发展友好关系;希望印巴友好;在印巴冲突中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主张双方和平协商解决。第二部分(1962年至冷战结束)介入,在国家关系层面,中国与印度交恶、与巴基斯坦友好;在印巴关系中支持巴基斯坦反对印度,在印巴冲突或者战争中,完全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巴基斯坦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冷战后中国重回20世纪50年代的中立政策,并在中立的基础上积极劝和。在这一阶段,中国积极与印巴平衡发展关系;希望印巴友好;在印巴争端中奉行中立政策,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在印巴之间积极促和。作者认为,中国对印巴的政策体现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当中。因此,本文挑取印巴关系中发生的几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来作为检验作者所概括的中国的政策目标。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印巴冲突的三大根源,分别是印巴分治、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的大国情结。第二章主要介绍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南亚政策。在这一时期,中国在印巴之间奉行的是中立政策,并与印巴同时友好。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南亚政策的调整。其中1959年西藏叛乱是中国南亚政策的转折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之后中国完全转变了中立政策,开始介入印巴争端,并支持巴基斯坦反对印度。第四章以1965年与1971年印巴两次战争为例,来论证中国实行的是介入政策。在这两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完全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反对印度,并通过向巴基斯坦提供经济与军事援助来维持印巴均衡。第五章论述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重新在印巴之间执行中立政策,平衡发展与印巴的关系,并在印巴之间积极促和。在总结以往对印巴政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最后一部分对将来的中国对印巴的政策提出了粗浅的建议,即在印巴之间,奉行中立并积极促和的政策最为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具体政策表现为,中国在确保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的基础上,与印度同时发展友好关系,在印巴争端中奉行中立并积极促和的立场,力争避免卷入印巴争端,同时积极促进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文中最后也为中国在如果印巴再次爆发战争时采取何种措施提出了一些不算成熟的建议。

吕聪敏[7](2009)在《从拉吉夫·甘地访华说起——简述20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出1991年5月22日,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不幸遇刺身亡,尼赫鲁家族第四代的杰出代表、印度历史上第六任总理结束了他47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得知此消息,李鹏总理指示我立即与外交部

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写组[8](2006)在《中国与东盟关系大事记(一)》文中提出

崔宪涛[9](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提出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吴瑕[10](2003)在《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印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友好和战略合作关系。本论文第1—6章着重介绍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和分析了俄印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与特点。通过对俄印关系史实的分析,揭示俄印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演绎规律,加深对俄印关系的全面了解。论文的第7—11章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俄印关系中的一些突出和重大的问题,准确把握影响俄印关系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因素,是深入研究与分析俄印关系的关键。论文的最后一章主要论述新时期俄印关系的现实状况,分析并预测俄印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俄印两国早期接触可追溯始于15世纪,当时由于俄印两国地理位置相隔较远,使双方关系长期局限于一般性的民间贸易往来。18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在长达200年的历史时期,俄印原有的民间交往也受到严重影响。虽然1900年沙皇俄国在印度孟买建立了领事馆,但当时所谓的官方交往实际上仍然是沙皇俄国与英国政府的关系。 苏联的十月革命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对印度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印度各界人士与苏维埃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临时政府对苏联颇有好感,并于印度独立前夕就与苏联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1947年8月印度宣布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以后,尼赫鲁政府在国内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发展资本主义,对外保留在英联邦之内,奉行不结盟政策,引起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的不满,两国关系比较冷淡。19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着手调整与印度的关系,一方面在经济和军事上向印度提供大量的援助,另一方面在国际事务中与印度保持同一立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印度,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偏袒印度,使两国关系逐渐变暖。1960年代中期,勃烈日涅夫开始实施全球进攻性战略,为了增加与美国争霸南亚地区的政治砝码,谋取世界霸权地位而加大了发展苏印关系的力度,与印度展开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并于1971年签署了为期20年带有明显军事同盟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两国关系处于颠峰阶段。19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当局进行全球性战略收缩,改善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印度以及整个南亚地区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拉吉夫·甘地政府则奉行“两个朋友的政策”,一边继续保持与苏联的“盟友”关系,一边加强与美国接触,积极与其建立新型的“实质性伙伴关系”,苏印关系逐渐淡化。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奉行与西方缓和的外交政策,俄印关系一度比较淡漠。1993年叶利钦访问印度,称印度与俄罗斯有着“天然的伙伴关系”,两国签署了新的为期20年的《俄印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一系列经济和军事合作协议,使俄印关系得到重新定位,双方关系趋于“缓和”。1998年印度公然进行核试验,引起国际舆论的一致反对,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对印度实施经济和军事制裁,而俄罗斯则对印度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新时期,俄印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2000年普京访问印度,两国首脑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宣言》,这表明印度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并为新世纪俄印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因。 总而言之,俄印关系的发展演绎历程中没有出现过大的波折起伏,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俄印双方除保持密切的政治外交关系以外,经济与军事领域的广泛合作也是俄印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详细论述了俄印两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里合作的性质、内容,这种合作带给双方的利益,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这种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对俄印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本论文还论述了中国、美国、巴基斯坦等主要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种种内在联系,分析各大国之间双边和多边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外在制约因素对俄印关系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和阐述苏联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态度,苏印一美巴对峙局面的形成,苏联在中印和印巴战争中的作用,以及中俄印战略三角关系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俄印关系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是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俄印关系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受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 本论文最后阐述了世界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对俄印关系的影响,揭示俄印关系的发展现状,阐述俄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内容,客观分析俄印两国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的基础,以及俄印关系将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从国际关系研究的角度,对俄印关系的发展前景提出科学的预测。

二、李鹏会见印度外长辛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鹏会见印度外长辛格(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况
        二 主要进展和基本观点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创新方法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学术创新
        一 研究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印度国家身份及其南亚政策
    第一节 印度国家身份定位与发展
        一 国家身份界定及相关理论
        二 政治精英对印度国家身份认知的演变
    第二节 印度南亚政策
        一 知觉、错误知觉与外交决策
        二 印度南亚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印度外交战略及对华政策调整(2000‐2018)---基于《印度外交年报》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印度的外交战略布局
        一 21世纪初印度外交战略布局
        二 2008 年后印度外交自我定位
        三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的外交重心
    第二节 印度对华政策定位
        一 印度对中国国家身份的界定(1998‐2018)
        二 印度对印中关系的定位(2000‐2018)
        三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对华认知的转变(2014‐201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及态度的演变
    第一节 争议观望期(2013年10 月--2015年7 月)
        一 印度政治精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
        二 印度官方回应
        三 印度的战略盘算
    第二节 不合作期(2015年7月--2017年5月)
        一 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关切
        二 印度对中国在印度周边推进互联互通的安全关切
        三 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消极合作态度
    第三节 抵制抗衡期(2017年5 月--2018年5 月)
        一 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关切升级
        二 印度对洞朗事件的认知
        三 印度对中国‐马尔代夫关系的关切
        四 印度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印度周边地区影响力提升的忌惮
    第四节 竞争合作期(2018年5 月—至今)
        一 印中首脑武汉会晤的积极意义
        二 印度大国外交平衡政策回归对印中关系的积极影响
        三 体现印度合作倾向的其他积极因素
        四 印巴领土纠纷投射在中巴经济走廊主权关切的不利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应对
    第一节 印度版“一带一路”概念及主张
    第二节 “邻国优先”政策下印度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
        一 印度强化与邻国关系以维护地区影响力
        二 印度与邻国互联互通代表项目
        三 “邻国优先”政策下的“印度优先”先决条件
        四 对邻国“印度优先”预期落差的积极应对
    第三节 印度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的其他举措
        一 印日联盟及“亚非增长走廊”
        二 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
        三 “向东行动”政策对接东盟
        四 重新审视非洲及中亚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印度认知的因素及印度视角下双边关系发展趋势
    第一节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错误知觉产生的原因
        一 身份定位
        二 互信缺乏
        三 历史积怨
        四 西方舆论
    第二节 印度视角下印中关系发展趋势
        一 印度学界及智库对双边关系发展的研判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度政治精英对双边关系走向的认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1.1.1 “曼荼罗”理论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1.2.1 印度中心论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1.3.3 “古杰拉尔主义”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3.1.2 核心利益关切
        3.1.3 路径选择
        3.1.4 效用评估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3.2.2 核心利益关切
        3.2.3 路径选择
        3.2.4 效用评估
    3.3 西向——“西联”政策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3.3.2 核心利益关切
        3.3.3 路径选择
        3.3.4 效用评估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4.2 核心利益关切
        3.4.3 路径选择
        3.4.4 效用评估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5.2 核心利益关切
        3.5.3 路径选择
        3.5.4 效用评估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
        2 中印合作不同层面的背景
        3 中印各领域合作机制探究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冷战以来中印两国合作的历史回顾
    1.1 冷战前后的中印关系
        1.1.1 冷战时期中印关系的长期激荡
        1.1.2 冷战结束以来中印关系的曲折发展
    1.2 冷战结束之后中印合作全面发展
        1.2.1 中印政治领域合作的深化
        1.2.2 中印经贸层面合作的繁荣
        1.2.3 中印军事及区域安全合作的突破
        1.2.4 中印文化交流合作渠道的丰富
第二章 国际合作视角及地缘政治背景下的中印合作机制
    2.1 中印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合作机制
        2.1.1 中印两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合作
        2.1.2 中印俄三方的良性互动
    2.2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的中印关系
        2.2.1 “金砖国家”的产生
        2.2.2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分析
        2.2.3 中印合作机制对“金砖国家”合作的推动
第三章 中印共赢性发展合作机制:基于能源和经贸的维度
    3.1 中印能源战略的共赢性发展合作
        3.1.1 中印能源安全状况及国际战略
        3.1.2 中印能源战略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3.1.3 中印能源战略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实践
    3.2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发展的合作共赢
        3.2.1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
        3.2.2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的制约因素
        3.2.3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发展的潜力分析
第四章 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的效益评价和发展前景
    4.1 中印共赢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1.1 影响中印关系的双边因素
        4.1.2 区域周边及国际环境中不利于中印共赢发展的因素
    4.2 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的层次分析
        4.2.1 中印合作的协调机制
        4.2.2 中印合作的运行机制
        4.2.3 中印共赢性发展的保障机制
    4.3 中印合作共赢的发展前景
        4.3.1 中印共赢性合作的良性发展趋势
        4.3.2 中印共赢性合作的政策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情况
        (二) 国外研究情况
        (三) 国内外研究的特点
    三、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
        (一)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二) 理论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印缅关系的历史回顾(1948年以前)
    一、古代印缅关系
        (一) 11世纪前的印缅关系
        (二) 11-19世纪的印缅关系
        (三) 印度文化对缅甸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英国治下的印缅关系
        (一) 英国对印度和缅甸的征服
        (二) 英国治下的印缅政治关系
        (三) 英国治下的印缅经济关系
    三、独立前印缅关系的特点
        (一) 印度文明的传播是古代印缅关系的主流
        (二) 英殖民统治时期印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章 冷战时期的印缅关系(1948-1992)
    一、冷战时期印度、缅甸的对外政策
        (一) 印度的对外政策
        (二) 缅甸的对外政策
    二、冷战时期的印缅关系
        (一) 1948-1962年蜜月期
        (二) 1962-1988年冷淡期
        (三) 1988-1992年对抗期
        (四) 影响冷战时期印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三、冷战时期印缅关系的特点
        (一) 受缅甸国内政局影响
        (二)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三) 突出政治—外交关系
第三章 冷战后印缅关系的发展(1992-2012)
    一、冷战后印度、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 印度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 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冷战后印缅关系的发展
        (一) 政治—外交关系
        (二) 经济—贸易关系
        (三) 军事—安全关系
        (四) 影响冷战后印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三、冷战后印缅关系的特点
        (一) 印度对缅政策更加务实
        (二) 双边关系持续升温
第四章 印缅关系中的边境问题
    一、跨境反政府武装问题
        (一) 印东北的叛乱组织
        (二) 缅甸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
        (三) 印缅两国反政府武装的跨境活动
    二、非法移民问题
        (一) 独立以来印缅之间的非法移民问题
        (二) 印度因应缅甸非法移民的举措
        (三) 非法移民给印缅关系带来的挑战
    三、非法贸易问题
        (一) 边境毒品交易
        (二) 非正式贸易
    四、边境问题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第五章 印缅关系的中国因素
    一、印缅中三国的相互认知
        (一) 印度对中缅两国的认知
        (二) 缅甸对中印两国的认知
        (三) 中国对印缅两国的认知
    二、中国对缅关系的新发展与印度的反应
        (一)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战略考量
        (二)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实施
        (三) 印度因应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举措
        (四)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三、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连结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与印度的反应
        (一) 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二) 印缅中对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认知
        (三) 印度应对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举措
        (四) 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四、中国因素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结论
    一、影响印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受两国外交政策影响
        (二)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三) 受缅甸政局影响
        (四) 受边境问题影响
        (五) 受中国因素影响
    二、印缅关系的未来展望
    三、印缅关系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 ——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印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症结
    第一节 中印关系睦邻友好时期
        一、中印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印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印关系对立和僵局时期
        一、中印关系走向对立的原因
        二、中印关系的对立和僵局
    第三节 中印关系改善和发展时期
        一、中印关系的改善
        二、中印关系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中印关系挫折、回暖和伙伴关系的构建时期
        一、中印关系的短暂倒退
        二、中印关系的修复和回暖
        三、中印伙伴关系的构建
    小结 中印关系的主要症结
        一、"西藏问题"
        二、边界问题
第二章 英印殖民侵略与"西藏问题"的由来
    第一节 英印殖民侵略与"西藏问题"的产生
        一、问题产生
        二、西姆拉会议剖析
    第二节 西藏上层分离倾向
        一、西藏上层对中央政府不满滋生
        二、西藏上层走向依英反汉之路
    第三节 和平解放西藏,达赖叛逃从事分裂活动
        一、西藏上层对抗解放军未果
        二、达赖集团叛逃从事分裂活动
    小结"西藏问题"与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渊源
        一、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律认知
        二、殖民主义侵略是"西藏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 印度对西藏政策的简史
    第一节 印度独立之初即觊觎西藏
    第二节 印度对"西藏问题"的政策演变
        一、积极干涉政策
        二、消极干涉政策
        三、公开对抗政策
        四、两面双轨政策
        五、新时期的政策
    小结 印度西藏政策的特点
第四章 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国内因素
    第一节 印度地缘安全战略因素
    第二节 印度政党政治和国会因素
    第三节 印度复杂的民族宗教因素
    第四节 印度国内传媒因素
第五章 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国际因素
    第一节 美印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西藏政策的演变
        二、美印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中巴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俄(苏)印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第六章 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中国因素
    第一节 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一、西藏的战略重要性
        二、中国的西藏政策
    第二节 对达赖的政策
第七章 中印涉藏问题的前景与对策分析
    第一节 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的战略取向
        一、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取向
        二、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取向
    第二节 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博弈分析
        一、"西藏问题"的"零和"博弈分析
        二、"西藏问题"的"非零和"博弈分析
    第三节 "双赢"大于"零和"走势下的不和谐
        一、中印关系"双赢"大于"零和"的走势
        二、中印关系"双赢"下的不和谐
    第四节 "西藏问题"对策分析
        一、从内部角度来看
        二、从外部角度来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已(定)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本选题的学术史述评
    三、切入点及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印巴冲突的根源
    第一节 印巴分治前的矛盾
    第二节 对克什米尔的争夺
    第三节 印度的大国主义
第二章 中国的中立政策(20 世纪50 年代)
    第一节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对印巴政策的背景
        一、新中国整体外交政策的制定
        二、中国与印巴建交的政策考虑
    第二节 中国在印巴之间保持中立
        一、中印的“蜜月期”
        二、中印“蜜月”背后的矛盾
        三、中巴关系的“冷淡”
    第三节 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持中立立场
第三章 中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1959-1962 年)
    第一节 西藏叛乱——中国南亚政策的转折点
        一、1959 年西藏叛乱
        二、印度在西藏叛乱中的表现
        三、西藏叛乱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1962 年中印边界战争对中国南亚政策的影响
        一、中印关系恶化与中印边界战争
        二、中印边界战争促使中国完全转变中立的南亚政策
第四章 中国介入印巴争端——以1965 年与1971 年印巴两次战争为例
    第一节 中国在1965 年印巴战争中的反应与政策
        一、1965 年印巴战争
        二、中国的反应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在1971 年印巴战争中的政策
        一、1971 年印巴战争
        二、中国的反应与政策
        三、中国政策反应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平衡与促和政策
    第一节 中国平衡与促和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冷战结束后南亚地区形势的发展
        二、中国外交的转型
    第二节 中国与印巴平衡发展关系
        一、中印关系的改善
        二、中巴继续友好
    第三节 中国中立政策的体现——以印巴卡吉尔危机与2002年印巴冲突为例
        一、印巴卡吉尔冲突
        二、中国的平衡姿态
        三、2001-2002 年印巴危机
        四、中国的劝和努力
        五、中国在两次印巴危机中持中立、劝和政策的原因
第六章 中国未来对印巴的外交政策
    第一节 继续奉行平衡与积极促和的政策
        一、新形势下南亚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从中国建国以来对印巴政策的历史经验来看,在印巴之间推行中立政策更加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三、从大国关系中看平衡政策的必要性
    第二节 继续与印巴平衡发展关系
        一、中国与印度关系近期的发展
        二、中印发展友好关系的有利因素
        三、中印关系中的主要障碍
        四、继续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第三节 继续推行积极平衡与努力劝和的政策
        一、印巴友好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二、继续推行积极平衡与努力劝和的政策
        三、如果印巴爆发冲突,中国的应变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从拉吉夫·甘地访华说起——简述20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印关系由冰冷到解冻
印政府首脑时隔34年踏上中国的土地
坦诚对话, 谋求共识
李鹏访印:中印关系解冻后的重大外交步骤
加深理解和互信的交流
江泽民访印:开启中印关系发展的新航程
新世纪头10年频繁的高层互访

(9)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四、 劳务合作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后记

(10)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论
第一章 早期的俄印关系
    第一节 俄罗斯与印度之间的最初接触
    第二节 英国殖民统治对俄印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俄罗斯与印度的联系及通商渠道
    第四节 俄罗斯与印度早期的官方联系
    第五节 革命的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
第二章 苏联与独立前印度的关系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对印度的政策及列宁的有关论述
    第二节 俄国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第三节 1920-30年代苏印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第四节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印关系
    第五节 苏联与印度临时政府的关系
第三章 尼赫鲁时期印度与苏联的关系
    第一节 尼赫鲁时期的印度及其不结盟政策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的苏印关系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印关系
第四章 勃烈日涅夫时期苏印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苏印关系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第三节 苏联出兵阿富汗对苏印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苏印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第五章 1980年代后期的苏印关系
    第一节 拉.甘地政府奉行的对苏外交政策
    第二节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与对印政策
    第三节 苏联解体对苏印关系的影响
第六章 1990年代的俄罗斯与印度关系
    第一节 苏联解体后俄印关系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俄印关系从“冷淡”趋于“缓和”
    第三节 印度成为有核国家后的俄印关系
第七章 俄印两国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 印度独立以前俄印的贸易关系
    第二节 苏联与独立后印度的经济合作
    第三节 苏印经济合作的形式、特点、意义
    第四节 1990年代俄印经济关系的变化
    第五节 新世纪俄印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八章 俄印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
    第一节 俄印军事合作的基本形式与内容
    第二节 俄印军事合作的主要动因
    第三节 俄印军事合作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
    第四节 俄印军事合作中面临的问题
第九章 俄印关系中的巴基斯坦因素
    第一节 克什米尔问题及美巴-苏印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 苏联在第二和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三节 “冷战”后俄罗斯对印巴两国态度的变化
第十章 俄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美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美国对俄印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冷战后美印关系的变化
第十一章 俄印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第一节 中印关系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俄罗斯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中俄印战略三角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十二章 21世纪俄印关系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跨世纪的俄印战略伙伴关系
    第二节 俄印两国在国际反恐问题上的合作
    第三节 21世纪俄印关系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结束语 俄印关系面面观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李鹏会见印度外长辛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D]. 张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研究[D]. 姜金钟.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3)
  • [4]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D]. 韦健锋. 云南大学, 2013(05)
  • [5]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 ——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D]. 余锦龙.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6]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D]. 王苏礼.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7]从拉吉夫·甘地访华说起——简述20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J]. 吕聪敏. 观察与思考, 2009(11)
  • [8]中国与东盟关系大事记(一)[J]. 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写组. 东南亚纵横, 2006(11)
  • [9]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10]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D]. 吴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标签:;  ;  ;  ;  ;  

李鹏会见印度外长辛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