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地区铜矿伴生钴

铜陵地区铜矿伴生钴

一、铜陵地区铜矿床中的伴生钴(论文文献综述)

国显正,周涛发,汪方跃,叶少贞,冯道水[1](2021)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城门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碲元素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碲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主要以共伴生形式产出多个类型矿床中,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碲资源重要的来源之一。城门山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典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已报道的最大的共伴生碲矿床,然而碲在该矿床的赋存状态、碲的沉淀机制等尚不清楚。本文在详细划分成矿阶段基础上,对该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的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测试、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以及面扫描研究工作。测试结果表明碲元素主要以碲银矿、碲铋银矿等碲化物和辉碲铋矿、硫楚碲铋矿、碲黝铜矿等碲的硫化物形式存在,少量呈类质同象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中。黄铜矿中Te含量在矽卡岩型矿石中变化范围(0.15×10-6~20.50×10-6)大于碳酸盐岩交代型矿石(0~3.44×10-6)。黄铁矿中Te含量在碳酸盐岩交代型矿石中最高,可达173×10-6;黄铁矿mapping显示在同一颗矿物中Te含量分布也不均匀。通过300℃logfTe2-logfS2相图分析,硫逸度介于-6.8~-11.4,碲逸度介于-7.8~-14.8;自花岗闪长斑岩向碳酸盐岩地层围岩,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硫逸度和温度逐渐降低,碲逸度升高,这是城门山矿床碲矿物沉淀的主要机制。城门山矿床中无论是单颗粒黄铁矿硫同位素还是原位硫同位素均显示岩浆来源特征,结合岩相学碲矿物与黄铁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具有成因联系,表明碲的成矿物质来源也应为岩浆来源,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

高宝龙[2](2021)在《鄂东南矿集区深部背景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金属矿产尤其是关键金属已成为世界各大经济体争夺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长江中下游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自南而北分布有九瑞、鄂东南、安庆贵池、庐纵、铜陵、宁芜、宁镇七个矿集区。鄂东南矿集区主要为大冶-阳新铁铜多金属成矿带,该区集中分布了若干重要的富铁富铜矿床。利用重、磁资料及其它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成矿预测及找矿预测,在成矿带中的九瑞、安庆贵池、庐纵、铜陵、宁芜等五个矿集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果。庐纵、铜陵等矿集区的成功实践已证明,以重磁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是探寻鄂东南矿集区深部找矿突破口的重要技术途径。基于本矿集区以往的区域地质和矿床研究,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对卫星重磁及区域重磁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影响整个鄂东南矿集区的岩石圈构造、深大断裂、控矿岩体、矿体(床)形成和就位的断裂、接触带等空间展布信息,重新梳理研究区域构造、岩浆来源等属性,将对整个鄂东南矿集区深部成矿背景研究、基础地质调查及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区内前人科研及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鄂东南矿集区的地质概况及区域地球物理背景。利用收集到的卫星重磁数据,对研究区及周边的大地构造及成矿带岩石圈岩性特征进行了解析,认为长江中下游矿集区岩石圈重磁异常与区域岩浆岩活动有关,鄂东南矿集区内的火山—侵入岩及大中型金属矿床均分布在“鄂城—黄石—九江”幔隆带上,深部岩浆活动受到秦岭—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带等岩石圈构造控制。区内主要构造发生于印支期和燕山期,燕山运动是导致本区成矿作用和断裂—岩浆活动的主导构造运动。通过分析区域重磁异常,认为鄂东南矿集区成矿相关的主要岩体区域具有不同的重磁异常背景,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深部地质和构造背景。本论文重点之一是研究岩浆岩与深部构造的关系。通过应用卫星重磁异常反演,得到了矿集区及周边区域岩石圈三维密度和磁化率结构。根据密度反演成果,认为在岩石圈破碎以及存在层间滑脱的背景下,矿集区上地壳受到挤压情况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印支运动形成的近似平行的复式褶皱和燕山期以来发育的逆冲断裂,以致区内主要断裂构造(如襄樊—广济断裂)未能成为后期幔源岩浆大规模上侵的主要通道,导致鄂东南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活动过程中深部物质来源不均衡,这种现象被地壳的磁化率分布所证实;根据磁化率反演成果,认为形成鄂城岩体、铁山岩体和金山店岩体的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矿区北部的深部岩浆房,灵乡岩体、殷祖岩体、阳新岩体和金牛火山岩盆地的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矿区北部金牛火山岩盆地之下的中地壳岩浆房,其间被中地壳一个具有高密度、高阻和低磁性的块体阻隔;岩浆来源不同或许是这些岩体周边成矿类型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论文的另一个重点是研究区域构造及岩浆岩活动及成矿的关系。通过空间延拓、航磁化极垂向导数、小波多尺度分解、线性信号提取技术等多种重磁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矿集区重磁异常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重磁异常与岩浆岩及构造的关系,重新拟定了矿集区主要断裂构造,并指出区内可能存在超壳断裂,深部断裂在地表表现为多组平行构造;通过综合分析圈定了区内岩体深部空间展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矿集区1:5万航磁异常数据和1:10万重力异常数据进行了三维磁化率和密度反演,其中首次尝试采用磁总场模量反演技术开展磁异常三维反演。根据反演结果推断了深部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可能的岩浆通道;根据密度和磁化率分布,推测岩体的发育与本文所解释定的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并认为燕山运动形成NE、NNE向构造体系是主导本区断裂—岩浆活动和成矿的主要构造。此外,通过与前人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成果对比分析,拟定了矿集区深部构造与岩体发育的对应关系。结合矿集区深部研究成果,针对“鄂城—铁山地区”和“金牛火山岩盆地”两个典型区域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通过对“鄂城—铁山地区”的综合研究,认为鄂城—铁山地区岩体及周边地质体具有中低密度和高磁特征,并建立了找矿勘查预测模型,据此推断了程潮铁矿南缘深部(1.5km—2km)、陈盛-麻羊垴林场深部(2km以浅)、铁山岩体南缘至还地桥深部(2km以浅)三处有利找矿靶区;通过对“金牛火山岩盆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资料分析和计算,得到了火山岩盆地的基底界面,圈定了几处隐伏的火山口,并确定了NE和NWW两组构造结合处与火山口交汇部位为有利找矿靶区。本文采用“岩石圈结构构造→岩浆活动→矿集区构造→岩体”的研究思路,在所得到的岩石圈结构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矿集区断裂构造及岩浆岩发育与深部构造的关系,提出了不同成矿岩体岩浆物质来源的新观点,并结合找矿实践工作,提出了“鄂城—铁山地区”和“金牛火山岩盆地”深部找矿的有利靶区。

周涛发,范裕,陈静,肖鑫,张舒[3](2020)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关键金属矿产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键金属已成为全球争夺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其矿化特点和成矿规律等研究受到高度关注.长江中下游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产出多个大中型斑岩-矽卡岩铜金铁矿床和玢岩型铁矿床.矿床中除了主要成矿元素铜、金、铁和硫富集成矿,关键金属资源种类很多,目前可利用的主要有镉、钴、硒、碲和铼等,它们是我国战略亟需,且有待重点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金属资源.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内大型矿业公司对伴生关键金属的综合利用日益重视,矿床中关键金属的开发利用亟待理论和技术支撑,因此开展成矿带内关键金属矿产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经济意义.在系统收集成矿带矿床中关键金属已有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对成矿带内矿床中关键金属富集特征进行了调查评价,绘制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含共伴生关键金属元素矿床分布图,初步总结了矿床主矿种和伴生关键金属元素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成矿带内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中镉、钴、硒、碲和铼等关键金属元素矿产的赋存状态及富集特征进行总结,明确了上述关键金属元素的主要寄主矿物和其中含量特征.在综合分析成矿带关键金属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矿带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中关键金属下一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沈崇辉[4](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张铃[5](2020)在《低品位铜矿伴生金银高效回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铜、黄金、白银资源产量和消费量稳居世界首位和铜矿资源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大量进口铜原料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铜矿石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铜富矿日益减少,低品位铜矿占比日益增大。此外,金银多以伴生的形式赋存,形成了多种以铜、铁、硫为主体的伴生金银矿床,这类矿床的最大特点就是含金银品位低,尤其是云南大红山铜矿伴生金银品位极低,其原矿石含铜0.4%左右,含金为0.09g/t左右,含银为0.9g/t左右。铜的氧化率为3.18%,结合氧化铜占1.59%,属于典型的低品位硫化铜矿石。为了进一步提高选矿厂的经济效益,提高铜精矿中伴生金、银含量并达到计价含量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本论文选择云南大红山铜矿石为研究对象,开展提高浮选铜精矿伴生金银含量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提高云南大红山铜矿选矿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同类矿石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通过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多种仪器手段对原矿石的化学组成、铜物相以及矿石的结构构造、产出特性,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具有结构复杂、构造简单、铜矿物种类较多、铜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等特点,这些矿石性质对浮选必将带来不利影响。以工艺矿物学性质研究为基础,在确保铜选别指标的前提下,系统研究了磨矿细度、捕收剂种类和用量、起泡剂种类、抑制剂种类和用量等对提高铜精矿中伴生金、银含量影响规律。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成果,提出了最佳浮选工艺条件与参数。该矿石的最佳浮选工艺条件为:在磨矿细度-0.074mm占70%、新型捕收剂LBH用量135g/t、新型抑制剂SCF用量650g/t、2#油30g/t的条件下,采用“一粗一扫三精”的试验流程,最终获得了含铜18.55%,铜回收率89.57%;含银22.49g/t,银回收率50.50%;含金3.08g/t,金回收率61.27%的铜精矿。

吴强[6](2020)在《复杂钴硫精矿氧化焙烧分离钴硫新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钴作为攀西钒钛磁铁矿伴生有价金属资源,具有重要的综合回收价值。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钴品位较低,嵌布粒度细,矿物组成复杂等因素,导致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仍然较低。目前,钒钛磁铁矿中的伴生有价金属钴在铁、钛分选过程采用浮选富集得到含钴0.60%左右的钴硫混合精矿,由于载钴矿物与黄铁矿共生关系紧密,采用物理方法进一步分离较为困难。为此,本论文针对攀西地区的复杂钴硫精矿,采用焙烧和浮选相结合的选冶联合分选工艺开展分离钴研究,对促进钒钛磁铁矿伴生有价金属钴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对钴硫精矿工艺矿物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钴硫精矿含钴0.67%,大部分钴以类质同相及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及含镍黄铁矿中少部分以氧化钴、硫化钴和硅酸盐矿物中赋存;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钛铁矿、少量硫化钴;主要脉石矿物则为滑石、绿泥石、石英、橄榄石、蛇纹石等。其次,采用氧化焙烧方法对钴硫精矿开展氧化焙烧过程中的矿物物相演变规律及对钴、硫品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400℃-600℃时,脱硫率超过了80%;焙烧温度为700℃-900℃时,硫含量进一步的减小,脱硫速率减缓,900℃时基本脱硫完全。当温度超过600℃时,氧化焙烧矿中有磁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的生成,滑石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逐渐分解消失,并形成镁铁尖晶石,少量铬、镁、以晶格取代的形式,进入到尖晶石的晶格中形成含锌尖晶石,镁铁尖晶石,部分钴镁元素以晶格取代到铬铁矿中,形成钴镁铬铁矿、钴铬铁矿;当温度为900℃时,黄铁矿及赤黄铁矿(FeS2)大量转变为赤铁矿及磁赤铁矿(Fe2O3),但之中依然存在部分磁铁矿(Fe3O4)。钴硫精矿经过氧化焙烧后,钴从硫化钴矿物转变为以氧化钴矿物为主的新钴矿物物相,为后钴的进一步分离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采用硫化浮选工艺对氧化焙烧矿进行了大量的钴分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900℃、焙烧时间120 min、硫化钠2500 g/t、硫化时间15 min,戊基黄药用量为250 g/t的氧化焙烧—硫化浮选工艺条件下,获得了钴品位为18.2%,钴回收率83.4%的钴精矿产品。

林晓青[7](2020)在《湖南界牌岭斑岩型矿床中稀有稀土金属成矿的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是南岭地区典型的花岗斑岩型矿床之一,矿床中花岗斑岩与钙质围岩(灰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蚀变岩中发育丰富的稀有稀土金属矿物及硫化物。本文选取界牌岭矿床中蚀变花岗斑岩及蚀变围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电子探针对各类岩石样品中的矿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定量分析、背散射电子图像观察和面扫描分析,并利用LA-ICP-MS分析了蚀变花岗斑岩中钾长石、含锂云母的微量元素组成,探讨了该区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揭示了稀有稀土金属元素的富集、迁移与成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蚀变花岗斑岩中斑晶主要为钾长石、石英、萤石。蚀变早期钾长石斑晶发生不同程度白云母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及硅化,随着蚀变作用增强,钾长石斑晶逐渐减少;蚀变中期形成大量白云母、绢云母,钾长石斑晶被次生云母完全交代,铁锂云母部分蚀变为白云母;蚀变晚期发生大规模萤石化、云母化,蚀变花岗斑岩与蚀变围岩中广泛分布着细粒萤石和云母,并发育大量云母-萤石(方解石)脉。(2)蚀变花岗斑岩中发育了丰富的稀有稀土金属矿物,主要包括:铌钽氧化物(铌铁矿、铌锰矿、铌铁金红石)、稀土矿物(磷钇矿、氟铈矿、氟碳铈矿、磷铝铈矿)、锡矿物(锡石、黄锡矿)、钨矿物(黑钨矿)及铁锂云母、日光榴石等锂、铍矿物。蚀变围岩中不仅发育少量锡石、黑钨矿,还发生较大规模的锂、铍矿化,形成了大量钠锂云母、羟硅铍石。(3)稀有稀土金属的富集矿化主要发生于岩浆阶段,其成矿与基质钾长石及萤石结晶密切相关。铌铁金红石、铌铁矿、铌锰矿等铌钽氧化物和磷钇矿、氟铈矿等稀土矿物最先晶出,锡、钨、锂等元素逐步富集并沉淀出大量稀有稀土矿物;部分稀有稀土矿物在蚀变早期发生了次生蚀变;蚀变晚期,富挥发分热液交代蚀变围岩形成了大量羟硅铍石。(4)蚀变围岩中的闪锌矿-斑点状黄铜矿伴生体是由富铜、铁的热液交代闪锌矿而成,而蚀变花岗斑岩中以闪锌矿出溶黄铜矿为主。黄铜矿斑点的出熔成因指示界牌岭斑岩型矿床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高温和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这为稀有稀土金属的迁移、富集、矿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8](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刘亚军,杨勇,谭秀丽,刘颖颖,杨雪,李恩光[9](2019)在《湖北典型矿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源解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湖北省典型矿冶城市表层土壤采样,测定其中Cd、Co、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的质量比,探究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污染程度,并定量分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Cd、Cu、Pb和Zn污染严重且具有类似的污染空间分布,均在工矿活动区域富集,Co和Cu高值区均出现在铜矿附近。Cd、Cr和Cu污染程度较高,对土壤生态环境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研究区内主要受综合采矿源、铜矿采矿-冶炼源影响,对土壤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41%和31%。

赵俊兴,李光明,秦克章,唐冬梅[10](2019)在《富含钴矿床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钴是各主要工业国家政府定义的重要战略金属.全球钴矿可分为大陆钴矿和现代海底钴矿两大类.大陆钴矿主要为沉积岩赋矿层控型、风化型和岩浆铜镍硫化物伴生矿,其余类型也有独立/共/伴生钴矿产出.在海底富钴的铁锰结壳和结核中虽有大量资源却无法开采.不同构造背景和岩浆含水量下钴的配分系数较稳定,其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中更容易进入橄榄石中.在热液环境下,钴的溶解度与流体温度和盐度密切相关,流体冷却和流体稀释过程均能造成钴金属沉淀.研究发现富钴矿床成因争论表现同生成因与后期叠加之争.除了少数脉状、黑色页岩型、密西西比河谷型和铁氧化物铜金矿床,钴富集过程均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岩浆演化、后期热液过程和风化作用均有利于富集钴元素.而钴的超常富集则往往与多期次成矿作用相关.在今后研究工作中,应尽快研究我国各类钴矿其形成在造山带和克拉通演化中所代表的地球动力学意义,确定我国各类型矿床中钴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厘定钴在高-中-低温热液环境的迁移机制,关注地球系统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与钴矿的形成关系,重视现代海底铁-锰-钴结核分布控制因素研究.

二、铜陵地区铜矿床中的伴生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陵地区铜矿床中的伴生钴(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城门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碲元素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2矿床地质特征
3矿相学特征
4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测试结果
    5.1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5.2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5.3 LA-ICP-MS黄铁矿面扫描分析
6讨论
    6.1 碲的赋存状态
    6.2 碲的沉淀机制
    6.3 成矿物质来源
7结论

(2)鄂东南矿集区深部背景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鄂东南矿集区研究现状
        1.2.2 有关重磁资料处理及反演方法的研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3.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矿集区地质、矿产概况与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壳幔结构
        2.1.2 区域地层概况
        2.1.3 区域构造概况
        2.1.4 区域岩浆岩概况
        2.1.5 区域矿产概况
    2.2 矿集区成矿规律特征
        2.2.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2.2.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2.2.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2.3 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3.2 岩(矿)石物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集区岩浆岩重磁异常与深部构造
    3.1 矿集区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结构
        3.1.1 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反演方法简介
        3.1.2 矿集区及周边区域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结构
    3.2 矿集区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3.2.1 鄂东南矿集区磁异常特征
        3.2.2 鄂东南矿集区重力异常特征
    3.3 重磁异常数据处理与主要岩体异常特征分析
        3.3.1 重磁异常数据处理方法简介
        3.3.2 基于航磁化极异常垂向二阶导数的岩体空间特征识别
    3.4 重磁异常线性构造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分析
        3.4.1 矿集区线性构造解释及隐伏岩体范围
        3.4.2 线性构造空间展布特征分析
    3.5 重磁异常三维反演与解释
        3.5.1 重磁异常三维反演模型试验
        3.5.2 航磁异常三维反演
        3.5.3 重力异常三维反演
        3.5.4 综合剖面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区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与成矿预测
    4.1 鄂城—铁山地区
        4.1.1 基本概况
        4.1.2 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4.1.3 重磁三维反演及深部背景分析
        4.1.4 典型剖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4.2 金牛火山岩盆地
        4.2.1 基本概况
        4.2.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分析
        4.2.3 重磁三维反演及深部背景分析
        4.2.4 典型剖面综合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关键金属矿产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关键金属勘查与研究现状
2 成矿带关键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3 成矿带关键金属赋存状态及富集特征
    3.1 钴的赋存状态及赋存特征
    3.2 硒和碲的赋存状态及赋存特征
    3.3 镉的赋存状态及赋存特征
    3.4 铼的赋存状态及赋存特征
4 研究展望

(4)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松石概述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1.3.2 矿床成因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2.2 宁芜盆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资源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石蚀变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矿化特征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化特征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试方法
    4.2 矿相学特征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4.2.2 背散射(BSE)图像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结构特征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4.3.3 化学成分
    4.4 非晶质绿松石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4.3 现象和讨论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5.1 宝石学特征
        5.1.1 常规特征
        5.1.2 绿松石分类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5.2 谱学特征
        5.2.1 红外光谱特征
        5.2.2 拉曼光谱特征
    5.3 差热分析
        5.3.1 热重曲线
        5.3.2 差热曲线
    5.4 绿松石颜色
        5.4.1 颜色类型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6.1.1 样品特征
        6.1.2 测试方法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6.4 微量元素特征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6.5 稀土元素特征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6.6 硫同位素特征
7 矿床成因
    7.1 成矿条件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7.3 成矿物质来源
        7.3.1 P组分来源
        7.3.2 Cu组分来源
        7.3.3 Al组分来源
        7.3.4 Fe组分来源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7.4.2 成矿阶段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7.5.4 矿化范围
8 成矿预测
    8.1 找矿方向
    8.2 找矿标志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低品位铜矿伴生金银高效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金银资源概述
        1.1.1 世界铜金银资源概述
        1.1.2 我国铜金银资源概述
    1.2 铜矿中伴生金银的性质特点研究现状
        1.2.1 主要金银矿物
        1.2.2 金银嵌布状态
        1.2.3 金银粒度特性
    1.3 铜矿石类型
    1.4 硫化铜矿浮选药剂及工艺研究现状
        1.4.1 硫化铜矿捕收剂研究进展
        1.4.2 单铜矿浮选工艺研究进展
    1.5 共伴生金银矿综合回收进展
        1.5.1 选矿药剂研究进展
        1.5.2 选矿工艺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矿样的制备
    2.2 试验试剂
    2.3 试验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试验室小型试验
        2.4.2 工艺矿物学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原矿化学分析
        3.1.1 光谱分析
        3.1.2 化学多元素分析
        3.1.3 原子吸收法分析
        3.1.4 矿石铜物相分析
        3.1.5 原矿XRD衍射分析
    3.2 矿石结构与构造鉴定结果与分析
        3.2.1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鉴定结果
        3.2.2 矿石构造和结构鉴定结果分析
        3.2.3 矿石结构与产出特性
    3.3 原矿性质研究小结
第四章 浮选试验研究
    4.1 探索试验
        4.1.1 540黄药+丁铵黑药条件的闭路探索试验
        4.1.2 540黄药+苯胺黑药条件的闭路探索试验
        4.1.3 丁黄+丁铵条件的闭路探索试验
        4.1.4 乙硫氮+丁铵条件的闭路探索试验
        4.1.5 Y89-3+异戊基黄药条件的闭路探索试验
        4.1.6 两种捕收剂组合对铜、金、银回收效果比较
        4.1.7 540黄药+苯胺黑药+丁铵条件的闭路探索试验
        4.1.8 乙硫氮+丁黄+丁铵条件的闭路探索试验
    4.2 试验室小型开路条件试验
        4.2.1 单一捕收剂对铜回收的影响
        4.2.2 捕收剂Y89-3对铜、金和银回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2.3 单一药剂最佳条件的开路试验
    4.3 单一药剂闭路试验
    4.4 组合捕收剂试验
        4.4.1 组合捕收剂种类开路条件试验
        4.4.2 组合捕收剂种类闭路试验
    4.5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对铜精矿中铜和银含量的影响
    4.6 精选添加抑制剂的闭路试验
    4.7 减少捕收剂用量的闭路试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6)复杂钴硫精矿氧化焙烧分离钴硫新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钴概述
        1.1.2 钴的用途
        1.1.3 世界钴资源
        1.1.4 中国钴资源
        1.1.5 中国钴矿床分布类型
        1.1.6 中国钴资源消费情况
    1.2 钴资源的选矿与加工技术
        1.2.1 火法冶炼
        1.2.2 湿法浸出工艺
    1.3 现阶段选矿工艺情况
    1.4 论文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制备
    2.2 试验主要设备以及试验药剂
        2.2.1 试验主要设备
        2.2.2 试验药剂
    2.3 氧化焙烧-硫化浮选分离钴试验工艺流程
第3章 钴硫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试样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3.2 试样主要矿物分析
    3.3 试样的粒度分析
    3.4 矿物组成与嵌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钴硫精矿氧化焙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氧化焙烧工艺条件对矿物物相转变的影响试验研究
        4.2.1 焙烧时间的影响
        4.2.3 焙烧温度的影响
    4.3 氧化焙烧工艺条件对钴硫精矿脱硫的影响试验研究
    4.4 焙烧助剂对钴硫精矿硫、钴含量影响试验研究
        4.4.1 焙烧助剂脱硫效果研究
        4.4.2 添加助剂对焙烧物相影响研究
    4.5 氧化焙烧矿物分析与表征
        4.5.1 氧化焙烧矿主要化学成分析
        4.5.2 氧化焙烧矿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
        4.5.3 氧化焙烧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氧化焙烧矿硫化浮选分离钴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硫化时间对钴分离的影响试验
    5.3 硫化钠用量对钴分离的影响试验
    5.4 不同硫化剂用量对钴分离的影响试验
    5.5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钴分离的影响试验
        5.5.1 不同种类黄药及用量的捕收效果对比
    5.6 氧化焙烧矿硫化浮选分离钴全工艺流程试验
    5.7 全工艺流程试验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湖南界牌岭斑岩型矿床中稀有稀土金属成矿的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矿物缩写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斑岩型矿床概述
        1.2.2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特征
    1.3 研究路线与工作内容
    1.4 分析方法
        1.4.1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1.4.2 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
        1.4.3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1.5 工作量统计
2 湖南界牌岭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背景
    2.1 湘南区域地质背景
    2.2 界牌岭矿床地质背景
3 界牌岭斑岩矿床的岩相学特征
4 界牌岭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4.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5 界牌岭斑岩矿床的矿物学特征
    5.1 造岩矿物
        5.1.1 长石族矿物
        5.1.2 萤石
        5.1.3 云母族矿物
    5.2 稀有稀土金属矿物
        5.2.1 铌钽氧化物
        5.2.2 锡矿物
        5.2.3 黑钨矿(Fe,Mn)WO_4
        5.2.4 铈矿物
        5.2.5 磷钇矿PYO_4
        5.2.6 铍矿物
    5.3 硫化物
        5.3.1 一般硫化物
        5.3.2 闪锌矿-斑点状黄铜矿伴生体
6 界牌岭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
    6.1 蚀变过程
    6.2 球状萤石斑晶成因
7 界牌岭斑岩型矿床的成矿过程
    7.1 稀有金属成矿过程
    7.2 稀土金属成矿过程
    7.3 成矿条件
8 主要认识与不足
    8.1 主要认识
    8.2 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9)湖北典型矿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布设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3 单因子指数法
    1.4 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重金属质量比
    2.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
    2.3 单因子指数法污染评价
    2.4 主成分分析
    2.5 多元线性回归
3 结论

(10)富含钴矿床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富钴矿床的地质特征
2 钴元素的富集机理及钴矿床的成因争论
    2.1 钴元素的迁移-富集-沉淀机理
    2.2 富含钴矿床的成因争论
3 研究展望

四、铜陵地区铜矿床中的伴生钴(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城门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碲元素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初步研究[J]. 国显正,周涛发,汪方跃,叶少贞,冯道水. 岩石学报, 2021(09)
  • [2]鄂东南矿集区深部背景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 高宝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关键金属矿产研究现状与进展[J]. 周涛发,范裕,陈静,肖鑫,张舒. 科学通报, 2020(33)
  • [4]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低品位铜矿伴生金银高效回收工艺研究[D]. 张铃.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6]复杂钴硫精矿氧化焙烧分离钴硫新工艺及机理研究[D]. 吴强.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湖南界牌岭斑岩型矿床中稀有稀土金属成矿的矿物学研究[D]. 林晓青. 浙江大学, 2020(02)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9]湖北典型矿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源解析[J]. 刘亚军,杨勇,谭秀丽,刘颖颖,杨雪,李恩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9(05)
  • [10]富含钴矿床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J]. 赵俊兴,李光明,秦克章,唐冬梅. 科学通报, 2019(24)

标签:;  ;  ;  ;  ;  

铜陵地区铜矿伴生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