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药连锁经营路在何方(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君[1](2018)在《中药国际化的问题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然而,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低,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上并不占据竞争优势。为此针对当前我国中药国际化的各种问题,如中药企业缺乏适合自身的国际战略规划、中药难过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关、中药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为中药企业的中药国际化发展之路提出策略。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资料搜集法、SWOT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药国际化环境进行分析。将Veregen、Crofelemer和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做对比分析,以及将东阿阿胶、天士力、同仁堂三个企业在中药国际化道路上的相同点和差异化战略进行对比分析,为中药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提供借鉴和指导。结论:本文以中药国际化道路发展的问题为突破口,为我国中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道路提出策略。比如,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STP)战略;中药的药品注册要符合欧美主流国家的注册标准;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推进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发展;加大中药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新药;战略联盟策略;以医带药战略;加强中药专利国内外申请,开展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强国际交流,消除文化壁垒;推动中医药跨境电商的发展。
夏胜[2](2018)在《资本深化、禀赋结构的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转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资本积累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农业资本收益率偏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导致农业自身资本积累缓慢、社会资本进入动力不足;农村资本流出的虹吸效应引致的资本短缺,不可避免地威胁农业的自生能力和迟滞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户流动资本错配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了资本短缺的农业发展迟滞效应。中国农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然很突出”(2017年1号文件)。资本深化、禀赋结构的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农业资本深化的现状及其对禀赋配置结构的作用,系统研究给定资本约束条件下的要素配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当前,资本深化不足制约了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和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投资主体。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但总量仍然有限,无论是与农业自身的贡献还是与国际上的经验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金融信贷机构对农村资金的抽吸仍在持续,代表性地区农业信贷资金流失、存贷差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扭转;工商资本对农业的投资还存在着体制、政策、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农户的农业资本投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整体的资本投入水平。基于对宏观数据的观察发现,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事实上远高于其农业投入,消费途径的资本外流现象还比较突出,并不存在学界期待的通过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支持农业发展的预期结果。农户作为农业投资的主体,其自身积累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农户资本积累不足的成因比较复杂,本文研究发现,劳动过密化、劳动力不完全商品化、土地资本化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户资本积累能力。虽然农村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日趋融合,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专业化,但二元体制的政策设计与农业过密化增长条件下的农民被迫进入市场的现实,导致农户完全市场行为人转变的目标难以实现。土地低度资本化提高了农民工城市流动的成本,土地资产收益缺失引致的农业收入低水平均衡,导致农户农业自身积累能力低下。土地低度资本化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劳动力不完全商品化相互强化,降低了农户的资本积累能力;土地资本化不足导致的农地流转困难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加剧了遵从市场逻辑的农村资本外流。农业资本深化是现代农业深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发现,约束条件下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劳均产出的提高,而非资本深化。究其根本,土地规模约束下的资本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高资本、劳动和土地等诸要素之间的协调配置,能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本研究基于农户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改进要素配置,能够实现技术效率显着改进。农业资本获得高成本和农业劳动力不完全商品化导致的资本和劳动要素配置扭曲,在土地规模狭小和资本积累有限的制约下,使农户资本深化表现出化肥投入偏向。农业资本深化,需要通过要素的合理组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方式,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和推动实际生产曲线外移。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劳动集约和资本集约进程。化肥作为土地和劳动节约型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功不可没。由于存在劳动和土地节约的资本投入偏向,农户受土地规模狭小和资本积累有限的制约,表现出化肥投入偏向,从而导致中国农业化肥的过量施用。中国化肥的单位面积施用,1995年就超过欧美发达经济国家公认的225公斤/公顷警戒线。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面源污染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第一大责任者,农业也成为面源污染的直接受损者。我们的探索性研究发现,环境退化对农业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着。环境污染导致实际农业产出与潜在产出间存在差距,环境退化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增长的一大障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投入规模与投入结构的关系,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绿色化。为此,需要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间的衔接和配合,将农业资本的深化与禀赋结构的优化有机结合,以卓有成效的提高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郑佳佳[3](2018)在《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哈尼梯田因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得以塑造。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使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地景观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景观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程。景观不断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认识景观、呈现景观的困难。面对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呈现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哈尼梯田景观,协助游客建立对梯田文化景观的审美、释读与尊重就成为了实现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引导人们进一步行动或进一步理解其代表的事物意义的物象即是标识。标识以静态及动态的形式存在。文字书写可以是标识,人们的一些行为在特定的如旅游的场域中也可能转换为文化的标识。景观标识是景观呈现的浓缩,同时也可以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景观标识是引导人们认识、理解与欣赏景观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指示性符号。景观标识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在于若没有此类符号,深刻而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就难以为大众游客所理解。因而,景观标识的设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新形式的文化书写行为,对当地社会文化景观等进行言说的目的在于让潜在的读者即游客能够通过对这些言说的理解去认识当地的文化。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可分为提供介绍性信息的公共标识、提供专门化信息的旅游标识、作为程式化表现的文化展演以及得到片段式呈现的日常生活四类。当前的景观标识系统中,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文化展演对文化神圣性的消解以及日常生活的被误读是景观标识存在的四类主要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标识、旅游标识等文字标识高比率地出现表述错误,这使得肩负着指示和引导游客进行文化理解、文化释读功能的景观标识难以实现其预设目的。标识信息传递出现错误并不会因为其普遍常见而成为人们必须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问题。这类被人们视为“常识”的现象必须得到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景观标识是纽结着地方与世界、传统与现代、行动与表征的符号系统。准确建立景观标识对于标识设立者、游客及村民三种人群的意义重大。然而,标识设立中存在认知误区,设立标识的目的模糊,文本缺乏整合,规训阐释随意,文化信息的加工实践中出现大量纰缪。游客在场却在景观标识中缺位,放弃了对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将促使视觉陷阱制造更多的理解困难,互动中的游客、村民等不同群体尝试实现文化理解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只有准确的景观标识才能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恰当的显现,使过去服务于内部的信息在对外进行表述时能够通畅传递,也可以使缺乏逻辑的景观解读得以避免。由于反映世界变化的知识及信息存在延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准确建立景观标识需要传播方式的创新。各式各样的景观标识都起着指述、表现与传递信息的功能。对于包含了生态多样性、历史悠久性、文化多元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等多重要素的哈尼梯田而言,仅仅依靠某一种景观标识或者说某一个群体单独对梯田景观进行呈现都是难以实现的。事实上,由于卷入到这场全新的文化书写中的标识设立者、游客以及村民的多样性,又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节律性,多种社会行动主体共同对哈尼梯田景观采取复调式呈现就是必须的。只有当各类景观标识之间建立起互补、对比、照应等多重协作关系,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和帮助游客对梯田文化景观进行理解与释读,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
张凯[4](2017)在《凯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准直营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指出我国属于一个农业大国,农资产品依旧属于国内重要的生产资料。中国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化和农民生活的分散性,意味着农资物资配送的可达性,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及渗透,实现了传统农资产品产业链的升级,让生产、营销、销售等各个环节更加规范及科学化,从根本上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新型的“互联网农资产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本商业计划书以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农资产品销售为对象,对凯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准直营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讨论。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计划书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农资准直营项目的综述及本计划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是项目概况,说明了农资准直营项目的市场机会、项目简介以及凯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公司愿景和组织管理;第三章是通过市场分析及项目竞争性分析对合作社农资准直营项目实施的环境进行分析;第四章项目运营能力分析,主要是对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第五章财务分析与融资通过条件假设、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预测,计算出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同时提出防控措施,从而得出该项目是否切实可行;第六章对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说明。本商业计划书针对互联网下农资产品销售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运用互联网对农资产品产业链进行全面改造,对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利用并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
林新杰[5](2015)在《基于财务视角下的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文中认为一方面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于消费需求及购物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农贸市场存在的种种弊端,如:脏、乱的购物环境和“缺斤少两”等。这很好的催生生鲜超市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电商的冲击下,倒逼这零售企业转型,而生鲜农产品由于其特殊性,所以生鲜超市成为零售企业转型的优先选择。零售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我国的地位更加重要,而生鲜超市作为零售业态之一,它的重要性正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对超市核心竞争力及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在这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于生鲜超市的相关概念及零售企业的研究成果有了充分的认识。借鉴学者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和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等16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作为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同时以永辉超市、新华都购物广场及人人乐连锁三家生鲜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对这三家上市生鲜超市进行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对提升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提出建议。
沙彦奋[6](2015)在《空间生产与民族记忆 ——关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回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优美,地广物博,资源丰富,被称为“塞外江南”、“西域湿岛”。从区域位置空间看,其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的一块“边地”,西邻哈萨克斯坦,是欧亚大陆腹地,也是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地,今有西北最大的霍尔果斯口岸,成为联接亚欧大陆的“桥头堡”;从区域政治空间看,其是“中原—中心—中央”的“绝对边缘”,但在时间的维度上又是一个不断被“中央”纳入“中心”的历史过程,也是帝国争霸的核心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贯通中西,伴随多民族的流动,当地是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流动融合、同聚共生的多样性空间,特别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最后终结了这一区域族群的历史流动,多样性的族群空间被“固定”下来而成为多样性生存的“天堂”。从文化空间看,历史上各个文化群体不断迁入,尤其宗教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族群多样性的边界游移,使得多样性始终是它的主色彩,或“一主多色”。回族在清代进入这个“多样性”的空间,不论是语言,还是具备汉文化特质的伊斯兰文化,乃至特殊语境下的特殊“身份”,都面临一个文化适应与文化选择的问题,而变迁成为该群体生存空间拓展的历史主流,多样性是他们生存策略选择的结果所致。因此,本论文首先梳理了回族移民伊犁河流域的历史,并通过挖掘当地回族历史记忆,叙述了回族在中国“历史事件”和“帝国博弈”双重历史背景中的移民历史过程;其次,在移民社会所具有的资源竞争和“本土化”的核心话语权中,借助一些历史记忆解读了回族多元身份的建构历史过程;再次,从生计记忆、学堂记忆两个方面分别对当地经济空间和教育空间进行了叙述与分析。最后,通过文化的“移植”和空间的“再生产”两个维度阐释了回族社会适应中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变迁笔者认为,适应中的变迁是回族移民过程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多变与多样性空间内回族生存策略的选择;回族“一体多面”的族群形象隐喻的是“多样性生产了“多样性”;自清代以来,中国历史变迁的几个关键“点”是回族移民过程的几个重要转折,“大历史”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回族移民史。伊犁河流域回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不仅展现“大历史”的变迁,也展现了多民族地区如何实现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和尊重多样性存在的典型个案。
郝娇梅[7](2013)在《化肥营销渠道整合平台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化肥产品流通从1998年由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以来,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然而在化肥体制改革的急速转型过程中,由于化肥行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市场监督力度低等因素使目前化肥市场普遍粗在“小、散、乱、假”的现象。同时由于官办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化肥流通市场仍然滞留在过去的推销层面上,裹足不前。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对化肥产业的带动,政府对化肥生产以及流通的政策支持,农业对化肥的大量需求,科技为化肥市场提供的支持保障等都预示着化肥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如何在目前混乱的化肥市场中抓住机遇,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利用市场中的优势,借助科技发展的东风,顺应行业改革的推进而创新出适合化肥市场的营销模式,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对目前化肥市场渠道模式以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从用户的购买行为和需求出发,通过整合化肥厂商的信息资源,产品资源,库存资源,资金资源,客户资源等,以连锁经营模式为基础,结合化肥产品的特殊性,对化肥市场末端用户开发利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化肥营销渠道创新体系。新体系是从国内市场新环境出发,以建立化肥流通的连锁模式品牌为目标,打造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营销整合平台。
李霞[8](2012)在《农村面源污染的风险与秩序重建 ——以三峡地区一个土家庭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生活者的角度来考察环境问题,认为而源污染是社会转型中所发生的社会失序在环境问题上的投射。以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来看,而源污染是现代性的风险之一。尤其在农村地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原有的乡村社会结构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为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体现为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加大,其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乡村垃圾的日益增长与垃圾处理无序力方面的矛盾。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对而源污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认为而源污染研究是环境社会学领域的一个较新的课题,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强调以技术手段来调控而源污染。如果运用社会学理论,通过个案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理解而源污染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该研究。第二章为田野点介绍,按照从县到乡再到村的顺序介绍了本文实地调查研究地点的相关情况。第三章为物质篇,主要叙述了本文所选择的田野点所在区域的环境本底特征,并从当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两个方面阐述了当地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特点与变化,以及这些特点与变化与农村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为风险篇,主要探讨了跨区域存在的面源污染问题,分为县域面源污染、村域垃圾问题以及污染源扩散三大方面。县域面源污染的风险在于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与自然灾害频发,村域垃圾问题在于垃圾的排放与处理无序化,面源污染源在农村的扩散是风险加剧的一种表现。第五章为探因篇,首先讨论了农民是否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为农民将环境视为生活的背景,在强大的生存逻辑下对风险感知较弱。本章进一步探讨了面源污染的路径依赖问题,并且认为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制度空缺使面源污染这一问题没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解决。第六章为实践篇,本章介绍了田野所在地环境保护的实践行为,认为实践虽然与观念之问存在分裂,但两者可以得到调和。而源污染是现代社会秩序失序的一种表现,而源污染的治理是一种秩序重建的努力。秩序重建有赖于公众风险感知能力的加强以形成社会共识,其中社会教育是调和实践与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众意识。第七章为总结与讨论,本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回顾,进一步讨论了如何从风险与秩序来探讨面源污染问题,并试图提出有关面源污染应对的多元思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所研究的问题较新,二是观察视角较新,三是在分析中注重主位观点。面源污染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才逐渐成为一个关注较多的问题,社会科学方而的有关研究起步更晚,本文选择这一较新的问题作为社会问题之一种进行探讨,有一定的新意。有关面源污染的考察多注重从外部进行归因,较少考虑生活于农村的生活者对于环境所持的态度,本文从生活者的视角透视面源污染问题,运用了人类学中的主位与客位的方法论,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本文认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和扩散与农村社会转型息息相关,将农村而源污染问题视为农村社会秩序调整的一个方面,强调从社会秩序重建的角度来治理而源污染,通过社会教育转变观念,从实践上实现而源污染的治理,讨论问题的角度具备一定的新意。本文的不足在于全文的理论深度还不够,虽然涉及面源污染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探讨了在面源污染这一风险下,个体风险感知能力、有限的而源污染应对手段以及面源污染应对中制度空缺这儿个相关原因使面源污染的风险有加剧的可能,但全文未能更好地利用国家—市场—社会这一视角更深入地探讨面源污染的体制动因,理论分析尚有不足之处。
李强[9](2012)在《CW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全国各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性、新鲜度、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又一个新型的流通模式。上海农工商超市等部分连锁超市,从整合农产品供应链出发,使得超市农产品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因此,进一步总结这些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本地区企业发展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等相关理论及概念,提出了发展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能够对消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够形成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能够有效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增值:其次,通过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对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相关关键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关键因素为连锁化经营,建立和稳定与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合作关系,建立加工配送中心和供应链信息系统;再次,本文以CW公司为分析对象,对CW公司背景进行了介绍,回顾了CW公司农产品流通业务发展历程,从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资产状况等多个方面对公司农贸市场业务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制约公司农贸市场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提出了CW公司必须调整农贸市场业务发展思路的内部需求,与此同时,对CW公司农贸市场业务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了本地区农产品流通行业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区发展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结论;最后,基于前文研究成果,为CW公司提出了利用室内标准化农贸市场资源构建基于供应链的连锁生鲜超市的业务战略发展思路,通过SWOT分析,为CW公司发展基于供应链的连锁生鲜超市提出了按照坚持分步推进、稳步发展的原则,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连锁生鲜超市,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发展农产品直接采购,加强人才的引进及培养,树立品牌意识,创建连锁生鲜超市品牌,大力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等建议。
曾祥明[10](2010)在《农超对接:农民增收的市场化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选取最近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农业生产与流通中的一个现象——“农超对接”作为研究对象,集中对农产品供应链及其对农民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综合当前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基地实践与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析了“农超对接”的本质、特征、主要运行模式、发展所具备的主客观促进因素、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未来趋势及其对于农民组织和市场选择与适应的影响。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论述了选题的缘由,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与调研情况等。第二章为“农超对接”概况,主要介绍了“农超对接”的定义、本质,它的起因、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四种比较流行的对接模式。通过此章介绍,做到对“农超对接”的认识与把握。第三、第四章讨论了“农超对接”的主体及其开展“农超对接”的动力,阐述了推进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积极变革的动力与压力,说明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三者对“农超对接”的态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五章“农超对接:农民增收的市场化新路径”,是本文的重点。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本章着重阐发了“农超对接”与农民增收的深层关系,解析了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变革最新产物的“农超对接”是如何推动农民增收,以及政府如何把一种自发的管理变革变成一种制度安排,分析了“农超对接”的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集对农产品供应链上、中、下游优化管理为一体,以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政府为主体,以加强农民组织、强化科学生产、稳定农业市场为内容的“三五制”体系。第六章是结论,指出“农超对接”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管理的自发变革与政府有效推动下的最新产物,是把农产品供应链纳入现代农业体系中进行积极管理的结果,分析了这种革新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全文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生产、流通与销售环节的有机联系为线索,分析了“农超对接”既是理论的创新,更是现实的需要,是理论与现实互动催生的新事物。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农超对接”已成为我国小农户与大市场联通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新抓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市场化的新路径。这对于“三农”问题的破解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我们思考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二、农药连锁经营路在何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连锁经营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国际化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中药国际化综述 |
2.1 概念辨析 |
2.2 国内文献概述 |
2.3 国外文献概述 |
第3章 中药国际化环境的SWOT分析 |
3.1 优势 |
3.1.1 人力资源丰富 |
3.1.2 方药资源丰富 |
3.1.3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
3.2 劣势 |
3.2.1 中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
3.2.2 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低 |
3.2.3 出口产品结构失调 |
3.3 机会 |
3.3.1 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
3.3.2 天然植物药研发成本低 |
3.3.3 政府政策 |
3.4 威胁 |
3.4.1 技术贸易壁垒 |
3.4.2 中药知识产权缺乏保护 |
3.4.3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
第4章 中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4.1 中药企业缺乏适合自身的国际战略规划 |
4.2 中药难过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关 |
4.3 中药质量标准缺乏 |
4.4 中药现代化水平落后 |
4.5 中药企业创新能力低 |
4.6 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
4.7 西方国家的植物药政策限制 |
4.8 知识产权保护薄弱 |
4.9 东西方的文化认知差异 |
4.10 中医药跨境电商贸易尚处于试水期 |
4.11 中药可持续资源保护不力 |
第5章 中药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建议 |
5.1 中药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发展的前沿动态 |
5.1.1 临床适应症应尽量单一 |
5.1.2 给药途径由外用制剂到口服制剂 |
5.1.3 保证植物药药物组成成份基本明确 |
5.1.4 植物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
5.1.5 从新药的研发到最终上市,成本高,过程漫长 |
5.1.6 药物的临床需求 |
5.2 对中药企业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进行药品注册的建议 |
5.2.1 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动能 |
5.2.2 申请一些含植物药种类少的药品 |
5.2.3 药物临床适应症应尽量单一 |
5.2.4 选择临床需求大,治疗优势明显的药品进行临床研究 |
5.2.5 植物药的CMC需确保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5.2.6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规范的高水平临床研究 |
5.2.7 加强国际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
第6章 中药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差异化战略理论 |
6.2 三个案例的相同点 |
6.2.1 积极进行相关的国际认证 |
6.2.2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
6.2.3 加强国际合作 |
6.3 中药企业的差异化战略 |
6.3.1 天士力质量技术标准的差异化——FDA药品注册的突破 |
6.3.1.1 天士力质量技术标准的差异化的分析 |
6.3.1.2 对中药企业质量标准建设的建议 |
6.3.2 同仁堂营销方式的差异化 |
6.3.2.1 同仁堂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即O2O模式 |
6.3.2.2 对中药企业采用跨境电商营销方式启示 |
6.3.3 东阿阿胶资源利用范围的差异化 |
6.3.3.1 东阿阿胶打造阿胶资源的全球化战略 |
6.3.3.2 采取资源全球化的战略对中药企业的启示 |
6.4 对中药企业树立国际差异化战略的启示 |
第7章 我国中药企业国际化的策略 |
7.1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STP)战略 |
7.2 中药的药品注册要符合欧美主流国家的注册标准 |
7.3 提高中药质量标准 |
7.4 推进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发展 |
7.5 加大中药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新药 |
7.6 战略联盟策略 |
7.7 以医带药战略 |
7.8 加强中药专利国内外申请,开展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7.9 加强国际交流,消除文化壁垒 |
7.10 推动中医药跨境电商的发展 |
7.11 保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资本深化、禀赋结构的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概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数据来源 |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7.1 可能的创新 |
1.7.2 主要不足 |
1.7.3 可能的研究拓展 |
2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古典经济增长研究 |
2.1.2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 |
2.1.3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
2.2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
2.2.1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卢卡斯之谜” |
2.2.2 储蓄与投资的Feldstein-Horioka之谜 |
2.3 政府政策与农业绿色发展 |
2.3.1 政府公共投资与农业生产绿色化 |
2.3.2 世界农业与环境政策协调机制发展 |
2.3.3 中国农业与环境政策协调机制设计困境 |
2.4 简短结论 |
3 中国农业资本深化:现状与困境 |
3.1 中国农业资本投资现状 |
3.1.1 中国资本形成现状 |
3.1.2 中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 |
3.2 中国不同投资主体农业投资变动趋势 |
3.2.1 政府财政支农投资下降趋势 |
3.2.2 农户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非农化趋势 |
3.2.3 工商资本农业投资的地域和行业特征 |
3.3 中国宏观经济资本深化趋势 |
3.3.1 资本深化宏观度量研究现状 |
3.3.2 中国宏观经济资本深化趋势 |
3.4 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困境 |
3.4.1 中国农业资本积累不足 |
3.4.2 农村投资的非农化趋势 |
3.4.3 农民收入低下的资本积累制约 |
3.5 资本获得约束下的农业增长效率制约 |
3.5.1 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
3.5.2 资本获得约束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
3.5.3 资本深化制约下的贫困恶性循环 |
3.6 简短结论 |
4 禀赋配置约束的农户资本积累制约 |
4.1 农业劳动过密下的农户收入制约 |
4.1.1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
4.1.2 中国农业劳动过密化演进趋势 |
4.1.3 劳动过密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停滞 |
4.1.4 农业过密化与农业劳动不完全商品化 |
4.2 土地资本化不足的农户资本积累制约 |
4.2.1 中国土地资本化发展现状 |
4.2.2 农户资产性收入限制下的资本积累制约 |
4.3 禀赋配置约束与农户资本积累制约 |
4.3.1 商品经济逻辑下的农业资本积累制约 |
4.3.2 劳动力不完全商品化下的农业资本积累制约 |
4.3.3 劳动与土地市场不协调发展引致的资本外流 |
4.4 简短结论 |
5 禀赋约束、资本深化偏向的农户要素配置扭曲 |
5.1 土地禀赋约束与农业发展 |
5.1.1 土地资本与经济发展 |
5.1.2 土地规模可变的资本、劳动投入与农业产出 |
5.2 农户禀赋配置结构变化及其生产效率影响 |
5.2.1 农户禀赋配置的化肥投入偏向 |
5.2.2 土地约束下的农户禀赋配置及其平均产出 |
5.2.3 农户单要素生产率测度 |
5.3 土地规模变化的农业生产效率影响 |
5.4 土地规模与农业要素扭曲 |
5.4.1 要素配置扭曲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
5.4.2 中国禀赋配置扭曲的制度根源 |
5.5 简短结论 |
6 要素禀赋约束、农户化肥投入偏向的农业增长阻滞效应 |
6.1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面源污染 |
6.1.1 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
6.1.2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趋势 |
6.1.3 化肥施用的农业面源污染 |
6.2 资本深化、技术选择与化肥施用 |
6.2.1 要素禀赋引致的机械对劳动的替代 |
6.2.2 资本深化与禀赋结构 |
6.2.3 禀赋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演化 |
6.2.4 农业内在结构演进的面源污染影响 |
6.3 禀赋投入与中国农业增长 |
6.3.1 禀赋投入变化与农业增长 |
6.3.2 禀赋投入的中国农业增长贡献 |
6.4 环境退化的农业效率阻滞 |
6.4.1 环境退化与农业增长 |
6.4.2 环境退化的农业增长阻滞 |
6.5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
6.5.1 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 |
6.5.2 农业政策设计:美国经验及其中国启示 |
6.6 简短结论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3)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哈尼梯田核心区研究综述 |
(二) 文化信息传递及旅游研究综述 |
(三) 符号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五、田野点概况 |
(一) 元阳县 |
(二) 哈尼梯田核心区主要旅游村寨 |
六、核心观点 |
第一章 作为景观的哈尼梯田景观标识 |
第一节 景观标识及其分类 |
一、景观 |
二、景观标识 |
三、景观标识的分类 |
第二节 公共标识景观 |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介绍性信息 |
二、公共标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
三、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 |
第三节 旅游标识景观 |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专门化信息 |
二、旅游标识与旅游发展的同步 |
三、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 |
第四节 程式化表现的展演景观 |
一、走向艺术真实 |
二、“内”“外”关系的联结 |
三、神圣性的消散 |
第五节 片段式呈现的生活景观 |
一、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 |
二、生活世界的编码与解码 |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混淆 |
小结 |
第二章 景观标识设立的认知与实践 |
第一节 信息传递的认知 |
一、标识设立目的的模糊 |
二、标识文本内容的混乱 |
三、文化阐释的随意规训 |
第二节 文化信息的加工 |
一、文化信息的随意增补 |
二、文化信息的无心删减 |
三、文化信息的族性修饰 |
第三节 形式对内容的僭越 |
一、文本书写的多层级性脱节 |
二、“出场”胜于一切 |
三、生活世界中的“课题”抽离 |
小结 |
第三章 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 |
第一节 表层的引导与内涵的缺位 |
一、文化书写的表层化 |
二、游客差异性的漠视 |
三、内涵性引导的缺位 |
第二节 导致误解的视觉陷阱 |
一、视觉印象的赋魅 |
二、缺乏理解的观览 |
三、偏误信息的形成 |
第三节 通往文化理解的尝试 |
一、探索共享意义 |
二、创造融合契机 |
三、寻找符号系统 |
小结 |
第四章 景观标识对村落的影响 |
第一节 景观标识的进入与传统村落的显现 |
二、从自然到非自然的蘑菇房 |
三、从幕后到台前的生活世界 |
第二节 内部信息的外部化表述张力 |
一、处于交往表层结构中的地名信息 |
二、处于交往中层结构中的仪式物信息 |
三、处于交往深层结构中的婚嫁信息 |
第三节 他者的进入与时空格局的改写 |
一、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时序符号 |
二、由浑然一体走向机械切分的空间秩序 |
三、全域旅游的推行及时空格局新整体的重塑 |
小结 |
第五章 梯田世界的变化与知识传播的创新 |
第一节 梯田知识生产的延时性 |
一、对梯田传承保护的刻板理解 |
二、对梯田发展变化的滞后把握 |
三、对梯田符号自我的长期建构 |
第二节 梯田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 |
一、收讯者类型的多样性 |
二、交往关系的不稳定性 |
三、“中间人”的个性化阐释 |
第三节 梯田知识传播的创新原则 |
一、梯田本土知识的征用与超越 |
二、梯田知识接受路径的拓展 |
三、梯田知识生产困境的克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凯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准直营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准)直营连锁形式 |
1.2.2 社(会)员销售 |
1.2.3 电子商务 |
1.2.4 直营+社员化+互联网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概况 |
2.1 项目机会说明 |
2.2 项目简介 |
2.3 公司及背景简介 |
2.3.1 业务范围 |
2.3.2 公司愿景 |
2.3.3 管理组织 |
第三章 项目实施的环境分析 |
3.1 市场分析 |
3.1.1 我国农资市场发展现状 |
3.1.2 我国农资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3.2 项目竞争性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竞争人员进入的能力 |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第四章 项目运营能力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现有资源情况 |
4.1.2 后期可开发资源 |
4.2 能力分析 |
4.2.1 客户保有率能力 |
4.2.2 品牌运作能力 |
4.2.3 自媒体推广能力 |
4.3 核心竞争力 |
4.3.1 人才竞争力 |
4.3.2 创新竞争力 |
4.3.3 经营策略竞争力 |
第五章 项目财务分析与融资策略 |
5.1 经营预测 |
5.1.1 条件假设 |
5.1.2 收入预测 |
5.1.3 成本费用预测 |
5.1.4 预测数据来源说明 |
5.2 财务数据分析 |
5.2.1 投资回收期 |
5.2.2 净现值 |
5.2.3 内部收益率 |
5.3 融资计划 |
5.4 项目风险及其防控 |
第六章 项目实施计划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财务视角下的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1.4.1 生鲜农产品的概念 |
1.4.2 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
1.4.3 生鲜超市供应链研究现状 |
1.4.4 生鲜超市经营战略选择的研究 |
1.5 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1.5.1 国外对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
1.5.2 国内对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 |
2 生鲜超市相关概念与发展现状 |
2.1 生鲜超市的概念 |
2.2 生鲜超市行业发展现状 |
2.3 影响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2.3.1 盈利能力 |
2.3.2 营运能力 |
2.3.3 偿债能力 |
2.3.4 发展能力 |
2.3.5 生鲜经营能力 |
3 基于财务视角下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权重分配 |
3.1 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3.2 基于财务视角下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盈利能力 |
3.2.2 营运能力 |
3.2.3 偿债能力 |
3.2.4 发展能力 |
3.2.5 生鲜经营能力 |
3.3 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 |
3.3.1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述 |
3.3.2 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 |
3.3.3 层次总排序结果 |
3.3.4 核心竞争力指标排名分析 |
4 永辉超市、新华都购物广场、人人乐连锁三家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三家上市生鲜超市的介绍 |
4.1.1 永辉超市 |
4.1.2 新华都购物广场 |
4.1.3 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4.2 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过程 |
4.2.1 建立单指标模糊评价矩阵 |
4.2.2 建立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
4.2.3 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5 提升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
5.1 建立与供应商协同合作的理念以提升存货周转率和速动比率 |
5.2 完善加工配送中心从而提升存货周转率 |
5.3 降低生鲜品采购成本从而提高生鲜毛利率 |
5.3.1 培养经验丰富的生鲜采购人员从而提升生鲜毛利率 |
5.3.2 建立农产品基地并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采购模式 |
5.4 加快人才培养从而提升营业利润率 |
5.4.1 加快储备干部的培养步伐 |
5.4.2 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
5.5 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谢语 |
(6)空间生产与民族记忆 ——关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回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文献 |
三、“田野”工作 |
四、研究视角引入与理论指导 |
第一章 历史场景中的伊犁与回族 |
第一节 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 |
第二节 伊犁河流域的区域历史与多样性文化 |
一、区域历史 |
二、民族的多样性及其历史过程 |
三、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历史过程 |
第三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现状 |
一、回族人口数量及其历史变迁 |
二、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其“文化空间” |
第二章 历史记忆:回族移民伊犁河流域的历史空间与过程 |
第一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源起”与移民历史背景 |
一、伊犁河流域回族“源起” |
二、伊犁河流域回族“自然空间”转移的历史背景分析 |
第二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移民的“历史空间” |
一、清代回族移民 |
二、民国时期的回族移民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回族移民 |
第三节 口述历史:伊犁河流域回族移民过程的历史记忆 |
一、西迁:流动方向选择缘由的历史记忆与当前认知 |
二、“过渡存留”之地:回族迁徙史上重要中转站的历史记忆 |
三、在路上:移居伊犁回族百余年迁徙过程的历史记忆 |
第四节 家(族)谱:伊犁河流域回族历史记忆的当代建构 |
一、《普(蒲)姓回族初探》:正在构建的“血缘根系”记忆 |
二、“心灵的忠诚”:回族李氏家谱的宗教记忆 |
三、《陕西回族胡氏宗谱》:血缘分散的记忆回拢 |
四、记忆文本的当代建构分析 |
第三章 认同记忆:伊犁河流域回族社会关系变迁中的身份建构 |
第一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社会关系及其结构 |
一、回族社会关系建构 |
二、回族社会关系结构网络 |
第二节 伊犁河流域多民族社会关系变迁记忆中的认同 |
一、汉回、东干:回族身份符号的“他者建构” |
二、萨马尔人:疆域空间关系变迁中的身份双重建构 |
三、俄国回回与苏联回回:权力空间关系变迁中的不同认同 |
第三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内部社会关系中的认同变迁 |
一、回族内部宗教关系中的身份认同 |
二、回族内部地缘关系中的认同 |
三、“老新疆”与“黑户儿”:“时间”记忆中的认同及身份符号 |
第四节 流变中的永恒:伊犁河流域回族多元身份认同分析 |
一、多民族中回族认同多元化产生的原因 |
二、回族内部多元认同产生的原因 |
第四章 生计记忆:伊犁河流域回族经济空间生产历史过程 |
第一节 “五坊”记忆:伊犁河流域回族传统经济空间生产 |
一、“五坊”:回族传统内部经济空间的历史形成 |
二、“五坊”记忆:消失中的回族传统内部经济空间 |
第二节 “阿訇与官员之争”:伊犁河流域回族经济空间的拓展 |
一、职业空间与经济空间:经济背后跨时代的回族职业“争论” |
二、回族传统职业中的经济空间及其生产 |
三、职业变迁中的回族经济空间的外部延伸 |
第三节 现代的传统记忆:伊犁河流域回族经济空间变迁反思 |
一、传统的现代化:经济空间生产变迁 |
二、沉默的抗拒:回族现代经济空间中的传统记忆 |
第五章 学堂记忆:伊犁河流域回族教育空间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经堂教育:伊犁河流域回族教育“内部空间”记忆 |
一、经堂教育的早期空间“移植” |
二、经堂教育的发展 |
三、经堂教育的式微 |
第二节 学堂教育:伊犁河流域回族教育“空间过渡” |
一、新式学堂教育的兴起 |
二、新式学堂教育的多维度“空间” |
第三节 国民教育:伊犁河流域回族教育“公共空间”的发展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90年代回族教育的初步发展 |
二、1990年代以后回族现代国民教育的大发展 |
第四节 空间的意义:伊犁河流域回族教育的贡献 |
一、“翻译民族”:特殊的教育时期和环境形塑的民族符号 |
二、“文化桥梁”:翻译带来的另一种社会贡献力量 |
第六章 文化记忆:伊犁河流域回族传统及其空间再生产 |
第一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伊斯兰教传统 |
一、清真寺 |
二、拱北 |
三、教派门宦 |
四、阿訇典范:民间记忆中的马良骏阿訇 |
五、墓碑:伊斯兰教信仰内部的争议 |
第二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仪式文化传统 |
一、人生阈限仪式的记忆传承与地方化 |
二、宗教仪式传统 |
三、社会交往仪式空间及其表达 |
第三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生活习俗传统 |
一、饮食文化的传统记忆与演变 |
二、服饰文化的地方化 |
第四节 伊犁河流域回族语言文化传统 |
一、“回回腔”:回族语言的空间再生产 |
二、文化自觉:回族语言文化的空间表达 |
结束语:伊犁河流域回族历史文化变迁的隐喻 |
一、适应性变迁:多变与多样性空间内回族生存策略的选择 |
二、一体多面:“多样性”生产了“多样性” |
三、回族历史过程隐喻的中国历史变迁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化肥营销渠道整合平台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分销渠道相关理论 |
2.1.1 分销渠道概述 |
2.1.2 分销渠道的组织 |
2.2 电子网络渠道相关理论 |
2.2.1 电子商务对分销渠道的影响 |
2.2.2 电子网络分销渠道的功能 |
2.3 渠道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2.4 连锁经营相关理论 |
第3章 国内化肥销售体制演变与营销现状分析 |
3.1 国内化肥销售体制演变 |
3.2 目前国内营销环境分析 |
3.2.1 人口因素 |
3.2.2 法律法规 |
3.2.3 政治因素 |
3.2.4 科学技术 |
3.3 国内现有营销渠道模式 |
3.3.1 化肥营销渠道层级结构 |
3.3.2 化肥分销渠道结构模式 |
3.4 化肥现有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化肥生产对营销带来的消极影响 |
3.4.2 化肥营销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化肥用户行为分析 |
第4章 化肥产品营销渠道的创新模式研究 |
4.1 化肥营销渠道整合平台内容体系 |
4.2 构建“四位一体”连锁创新体系 |
4.2.1 连锁体系的提出 |
4.2.2 渠道成员的选择 |
4.2.3 大户实现“四位一体” |
4.2.4 大户的维护 |
4.3 实现“两个结合点” |
4.4 建设“五大功能”网站 |
4.4.1 网站系统结构与服务流程 |
4.4.2 网站“五大平台”功能介绍 |
第5章 渠道整合平台的运作策略 |
5.1 紧密型营销平台的搭建策略 |
5.2 运营体系的建设策略 |
5.2.1 运营体系转型 |
5.2.2 运营体系升级 |
5.3 流通架道营销组合策略 |
5.4 终端形象体系构建策略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调查问卷分析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8)农村面源污染的风险与秩序重建 ——以三峡地区一个土家庭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
一、面源污染研究动态 |
二、农村垃圾问题研究 |
三、社会学中的面源污染研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关于面源污染 |
二、风险的界定 |
三、秩序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的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方法的讨论 |
三、田野点的选择依据 |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
第一节 清水土家族乡概述 |
第二节 清水乡的岐山村与清水村 |
一、岐山村 |
二、清水村 |
三、两个村的比较 |
第三章 环境特征、农村生产与农民生活 |
第一节 清水乡的环境特征 |
一、清水乡的生态环境概况 |
二、清水乡的耕地产出 |
三、清水乡的生态建设工程 |
第二节 清水乡的农业生产 |
一、清水土家族乡的山区农耕方式 |
二 、清水乡的种植业生产安排——以岐山村为例 |
三、清水乡的主要农作物 |
四、清水乡的养值业生产安排 |
第三节 清水乡的日常生活资源 |
一、水的取用 |
二、能源的取用 |
三、生活设施的便利化 |
第四节 清水的生活时空秩序 |
一、生活中的时间安排 |
二、生活中的空间安排 |
三、生活中的环境秩序 |
第五节 清水乡的旅游业发展 |
一、旅游业的资源依托 |
二、构建中的旅游业 |
三、围绕旅游组织起来的生产与生活 |
小结 |
第四章 跨区域的面源污染风险 |
第一节 跨域面源污染 |
一、土壤退化问题进一步凸显 |
二、水土流失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
三、水土污染问题严重 |
四、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第二节 乡域垃圾污染 |
一、清水乡的垃圾构成 |
二、清水乡垃圾的产生最与时间变化——以清水村和岐山村为例 |
三、清水乡垃圾处理的现状 |
四、清水乡垃圾污染的现状 |
第三节 扩散的面源污染源 |
一、农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源 |
二、废弃物处理与面源污染 |
三、发展旅游业中的面源污染源 |
小结 |
第五章 面源污染的成因 |
第一节 没有环保意识的农民? |
一、关于农村面源污染意识根源的相关探讨 |
二、不同层次的环境观 |
三、从生活者的角度理解面源污染 |
第二节 强生存逻辑下的弱环境风险感知 |
一、环境抗争的逻辑 |
二、环境的生活逻辑 |
三、从生活逻辑认识面源污染 |
四、强生存逻辑下的弱环境风险感知 |
第三节 面源污染成因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
一、环境本底特征 |
二、农业生产中的路径依赖 |
三、垃圾处理中的路径依赖 |
四、路径依赖的风险 |
第四节 制度空缺背景下的面源污染治理 |
一、基层社会秩序的变革:从乡土社会到公民社会 |
二、面污染中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
三、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制度空缺 |
四、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治理中制度空缺的反思 |
小结 |
第六章 面源污染的应对与社会秩序重建 |
第一节 实践与观念的分裂与调和 |
一、行动与实践 |
二、实践与观念的分裂 |
三、实践与观念分裂的调和 |
第二节 面源污染应对中的地方实践 |
一、当地学校的环境教育 |
二、地方性知识的传承 |
三、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 |
第三节 面源污染应对中的社会教育 |
一、面源污染的共犯结构与观念转变 |
二、面源污染应对中社会教育的功能 |
三、面源污染应对中社会教育的反思与建言 |
第四节 面源污染治理与秩序重建 |
一、秩序的变动性与岐义性 |
二、社会转型中的秩序再造 |
三、失序的面源污染 |
四、面源污染应对中的秩序重建 |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一、从社会风险的视角讨论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
二、农村面源污染中的风险与秩序 |
三、农村面源污染风险的多元应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9)CW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涵义 |
2.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1 供应链 |
2.2.2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
2.2.3 供应链与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区别 |
2.3 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 |
2.3.1 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 |
2.3.2 农产品供应链的分类 |
2.4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关系 |
2.5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流通模型 |
2.6 发展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意义 |
第3章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模式 |
3.1 连锁化经营 |
3.2 合作机制的建立 |
3.3 加工配送中心建设 |
3.4 信息系统构建 |
3.5 成功案例——上海农工商超市 |
第4章 CW公司农贸市场业务概况 |
4.1 公司概况 |
4.2 CW公司农产品流通业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
4.3 CW公司农贸市场业务现状分析 |
4.3.1 农贸市场硬件设施 |
4.3.2 农贸市场经营状况分析 |
4.3.3 农贸市场财务状况分析 |
4.4 CW公司农贸市场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5章 CW公司农贸市场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5.1 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5.2 成都市农产品流通行业政策环境 |
5.3 成都市区域农产品生产状况 |
5.4 成都市农产品流通行业现状分析 |
5.4.1 成都市农产品流通行业概况 |
5.4.2 批发环节 |
5.4.3 零售环节 |
5.5 成都市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5.6 本地区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
第6章 CW公司农贸市场业务发展思路 |
6.1 总体发展思路 |
6.2 CW公司构建生鲜超市的SWOT分析 |
6.3 相关建议及对策 |
6.4 实施业务发展战略的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农超对接:农民增收的市场化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主题与创新 |
第四节 概念与命题 |
第五节 方法与数据 |
第二章 “农超对接”概况 |
第一节 “农超对接”的界定 |
第二节 “农超对接”的起因 |
第三节 “农超对接”的模式 |
第四节 “农超对接”的现状 |
第三章 “农超对接”的内生力 |
第一节 "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
第二节 农民增收的困境 |
第三节 超市竞争的需要 |
第四章 “农超对接”的主体及其动因 |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超对接” |
第二节 超市与“农超对接” |
第三节 政府与“农超对接” |
第五章 “农超对接”:农民增收的经济社会学解释 |
第一节 “农超对接”: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新制度 |
第二节 “农超对接”:农民增收的新推力 |
第三节 “农超对接”的新机遇 |
第四节 “农超对接”的新探索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农药连锁经营路在何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国际化的问题和策略研究[D]. 郑丽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资本深化、禀赋结构的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研究[D]. 夏胜. 浙江大学, 2018(03)
- [3]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D]. 郑佳佳. 云南大学, 2018(01)
- [4]凯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准直营项目商业计划书[D]. 张凯.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3)
- [5]基于财务视角下的生鲜超市核心竞争力评价[D]. 林新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6]空间生产与民族记忆 ——关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回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 沙彦奋. 兰州大学, 2015(02)
- [7]化肥营销渠道整合平台创新研究[D]. 郝娇梅. 大连海事大学, 2013(S1)
- [8]农村面源污染的风险与秩序重建 ——以三峡地区一个土家庭乡为例[D]. 李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CW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战略研究[D]. 李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农超对接:农民增收的市场化新路径[D]. 曾祥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