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旅游使江心洲农民富起来(论文文献综述)
吴政隆[1](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26日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吴政隆[2](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省坚?
罗娟[3](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研究 ——以南昌梅岭为例》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发展新产业,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新产业的发展,并让乡村居民从产业发展中受益,激发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进而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实现村民稳定增收和农村繁荣。乡村旅游能够利用乡村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新的产业,同时又不会对乡村的环境造成大的破坏,正好切合乡村振兴的内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乡村旅游的开展必须要有乡村旅游社区为其提供服务,居民是乡村旅游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目前针对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对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梅岭为案例地,从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视角出发,以扎根理论法为主,辅之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文献综述法,对居民的获得感进行研究。首先,赴南昌梅岭对当地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得到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形成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心理认同5个主轴范畴,最终抽象形成实在获得感和意义获得感2个核心范畴。反复琢磨主轴范畴和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梅岭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模型。其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做回归分析来实证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模型。最后,立足实在获得感和意义获得感两个维度,深入剖析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心理认同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以提升居民积极获得感和消除居民消极获得感为着力点,提出提升南昌梅岭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获得感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心理认同是影响梅岭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是居民实在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其中,经济生活对居民实在获得感影响最显着。心理认同是居民意义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本文仅从居民的视角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了研究,今后的研究还能以乡村旅游社区其他的利益主体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范娉婷[4](2020)在《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满意度研究 ——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佘山镇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社会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内不断升温。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不论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地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人力支持、文化支持,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决定着当地旅游的规划、开发及建设。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自此佘山镇正式开始有规划的建设。佘山镇具有绿色生态的环境优势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佘山镇的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标志着佘山镇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以及对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本文采用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佘山镇为案例,开展了以乡村旅游地居民满意度为主题的调查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探索性访谈从当地收集影响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以构建满意度模型,并通过个别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了相关数据。再对数据进行了人口学变量描述性分析、信度效度分析,得出了数据的可信度及有效性。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对“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政府支持力度”、“整体满意度”这5大类37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整体满意度因素的四个因子,分别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政府支持力度。其次运用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得出上述四个影响因子与整体满意度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大小排列。再次,结合佘山镇当地情况,进一步运用回归分析进行量化研究,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在各影响因素上的现状;同时,根据影响因素权重的大小,运用描述性分析法研究指出佘山镇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若干地方政府提升乡村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策略。政府应通过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保障居民应有权益、增加居民经济收入、美化生态生活环境共四个层面来提升居民满意度。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给全国各地的旅游产业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因此,本文旨在从佘山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着手,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梳理和分析,为佘山镇及其他地方政府提高居民对乡村旅游满意度提出有效的体系建设和政策建议,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的现代化新农村。
向军[5](2020)在《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文中研究表明龙舟赛是中国南方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重要的“礼仪标识”之一。现在它还具有很多文化身份,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竞技体育等。在其众多的身份中,竞技体育一直是其现代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龙舟赛在走向竞技龙舟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竞技龙舟赛缺乏文化内涵,龙舟推广本末倒置;另一方面,传统龙舟赛被多重限制,无法发展。然而竞技龙舟赛到底需要什么“文化”呢?又到哪里去寻找呢?传统龙舟赛能不能现代适应呢?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同理,笔者认为,竞技龙舟赛的文化内涵应该从其文化源头中去找,到民间去找,民间传统龙舟赛就是其文化源头。那些民间传统龙舟赛兴盛的地方就能表现出它的现代适应能力。基于此,本研究遵循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对沅水流域麻阳苗族自治县至今盛行的民间传统龙舟赛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在先了解麻阳县双端午“一县两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历时性的方法主要对其五个赛区传统龙舟赛的总体变迁情况进行历史还原,力图从中寻找传统龙舟赛演变的发展趋势和内在动力;同时,又结合共时性的方法对其传统龙舟赛的现代适应情况进行考察,力图探寻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龙舟赛的适应能力。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作为地方“礼仪标识”的传统龙舟赛其发展主体是地方民众。通过对麻阳龙舟的生存环境、沅湘流域双端午节的演进过程、麻阳县双端午节“一县两制”的形成及其传说的研究发现,麻阳传统龙舟赛这一“礼仪标识”是应当地民众的生存环境而生。在其国家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王朝都只是让端午节龙舟赛这样的地方“礼仪标识”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改变,并没有取而代之或长期禁止,甚至统治阶级还积极地通过它们来教化民众。因此,传统龙舟赛的主体力量是生活共同体中的地方民众,民众有能力成为自己地方“礼仪标识”的主人。国家不必取而代之,相反,应积极为民间传统龙舟赛及龙舟人创造更多的“流动”机会和相应的保障,从而实现想象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融合,即实现家国同构的理想。二、社团化是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发现,麻阳传统龙舟赛已经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上全面体现出社团化的趋势,其社团性质正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具体为:传统龙舟赛的物质文化将向社团礼物转变,其制度文化将向多元化的社团龙舟制度转变,其精神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的社团礼仪竞技精神。这种趋势也表明,若在较为自主的文化空间下,中国民间龙舟社团,能够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产生“自组织”现象。三、“礼仪竞技”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发现,无论什么时期的传统龙舟赛,其经济基础都以“礼仪经济”为基础,本质上是礼物属性的。所以,“礼仪经济”及其蕴含的“礼仪竞技”精神是贯穿各时期龙舟赛变迁的主要线索,“礼仪竞技”就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传统龙舟赛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不只是说传统龙舟赛本身有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礼仪竞技精神在其生活共同体中始终居于一种道德优先地位。四、传统龙舟赛能够适应现代需求。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多赛区的形成是通过帮扶、邀请和激发的礼仪传播和礼仪竞技途径逐渐形成的。随着麻阳民众参与外部竞技龙舟赛的增多,其传统龙舟赛的竞技性也得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种赛事的融合。但随着传统龙舟赛事奖金逐渐增高,奖金却被异化为请人参赛的资本,触动了赛事礼仪经济的人力底线,导致赛事的商品属性超过了礼物属性。而麻阳传统龙舟赛运用“礼物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两重性方式,既用实名制维护了赛事的礼物属性,使其没有损害它丰富的民俗意蕴,又通过直播平台的转化,实现了赛事的产业化。
高明[6](2018)在《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已被写入党章,是推动国计民生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该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二十字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从2003年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是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求,对推动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使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支持政策来输血,而是要实现自身造血才能促进“三农”事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明确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和思路,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休闲农业是我国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产业、新业态,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地区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换,有效带动了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充分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本文在对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特点、功能进行归纳并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沈阳市浑南区李相街道王士兰村发展休闲农业的概况、发展阶段及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条件。通过向沈阳市农经委业务部门、沈阳市休闲农业协会、浑南区农发局、王士兰村委会等单位及部门沟通请教,并多次深入王士兰村进行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农户及游客两部分问卷信息,掌握了王士兰村休闲农业资源供给与农户经营者需求的实际情况和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整理出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尝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调查问卷反馈信息,提出王士兰村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与分析得出,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是王士兰村村民利用区域资源禀赋进行的自发经营行为,也是村集体作出的重要决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妥善解决休闲农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贷款融资等方面的制约问题,有助于推进王士兰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同时,本文尝试提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王士兰村及其他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万茵[7](2015)在《时政记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柳志忠:从部长到死囚》在《深度调查》栏目播出之后,神州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李晓婧便一夜成名。一个初闯京城的姑娘,轻而易举地就浪得如此虚名,作为她的伯乐,短暂的欣慰过后,我在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愤怒。在电视台一楼大厅一角的咖啡座里,我约见了李晓婧。"你成名了,祝贺你。"本想调侃一下她说"你成‘名记’了",但话已滚到舌尖,觉得不够庄重,临时就咽了回去。"应主任,谢谢,您不给我机会,我今天什么都没有。"
李小蒙[8](2015)在《观光农业规划研究 ——以新疆乌什县奥特贝希乡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在政府支持、市场的引导下,各地观光农业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当今伴随观光农业科学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观光农业这一市场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通过科学、规范的规划观光农业,使观光农业产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亟待研究。探究观光农业规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针对性问题,提出科学的规划方法,提到新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从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观光农业规划的经验,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和建议,指出我国观光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即:生态发展、文化发展、艺术发展、科技发展。对观光农业的规划流程及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包括:观光农业规划的前期调研、主题定位、空间布局、游客容量测算、景区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在相应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乌什县奥特贝希乡观光农业规划案例进行实例分析。首先从宏观上对乌什县奥特贝希乡进行整体规划分析,形成“一轴两翼三段”的格局;然后在中观上对乌什县奥特贝希乡观光农业中的沙棘林观光农业、都市观光农业、托什干河流域观光农业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分析;最后进行相应的专项规划分析。
夏利平[9](2013)在《长沙市岳麓区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针对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和市场开发的研究几乎空白,老年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足。本文以居住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年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本文除了结合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外,还从旅游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上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定量分析法对居住在长沙市岳麓区的老年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较完整的研究,具体内容为:首先对本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如旅游市场、旅游需求、乡村旅游、老年人旅游等;第二分析了老年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本文的重点是对岳麓区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调查中,居住在岳麓区老年人的每日闲暇时间较多,而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最多的休闲活动是打牌或打麻将。老年人每年出门旅游(包括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的次数以1次的居多,制约出游次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普遍认为没有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旅游宣传册和亲朋推荐是老年人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配偶对老年人出游决策影响最大。第二,居住在岳麓区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出游认知越多则出游意向越高,旅游地“口碑效应”是老年人的出游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因为长沙气候的原因老年人愿意在春秋两季参加旅游活动,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和康体保健为主,最感兴趣的是度假型的旅游地,在出游交通方式、出游的距离和出游方式等方面,更愿意在双休日与家人和子女一起自驾车到近距离的乡村景区进行旅游活动,到达乡村旅游目的地后由于景区娱乐项目少的原因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天的居多。第三,居住岳麓区老年人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偏好表现为,偏好干净卫生的饮食,如在乡村旅游景区住宿主要选择宾馆酒店住宿,喜好当地的土特产品,钓鱼、散步和泡温泉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休闲项目。第四,居住在岳麓区老年人在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动机、消费水平、交通方式的选择方面因人口学特征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来说:女性多动,男性多静,度假型需求受到各年龄段老年人喜欢,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由动到静转换,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注重休闲和保健,收入水平越高对餐饮的营养价值需求也越高,同时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能接受的消费水平也越高,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所参与的娱乐项目多是动态的,身体状况一般或较差的老年人更喜静态的项目。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到社区或老年人聚集地进行旅游宣传来加强乡村旅游的推广,提高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和出游意向;针对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和出游交通方式的因素,一方面开发乡村旅游公交线路,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景区可与社区或旅行社联合开发为老年人提供可接送的乡村旅游交通服务;设计出更多的度假型和疗养型的产品,树立品牌,延长老年人在乡村的停留时间。
张明[10](2012)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两大热门话题。旅游产业强烈的关联效应和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多样性使二者的衔接成为了可能。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亦或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待旅游业发展,无论是对乡村旅游还是对新农村建设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既有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又有助于新农村建设方案的优选。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三级系统与新农村建设三级系统,试图透过其子系统的关联探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及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湖北省钟祥市彭墩村为例,阐述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以求为我国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的理论支撑。阐述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概要,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乡村旅游发展系统与新农村建设系统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和新农村建设系统,并分别根据旅游地理学及文化地理学的观点,下分若干子系统。第四部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关联和互动机制。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待新农村建设,阐述乡村旅游发展各子系统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从城乡互动、建设新农村的角度看待旅游业发展,阐述新农村建设各子系统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然后进一步通过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二者关联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五部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在理清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关联互动的基础上,以湖北省钟祥市彭墩村为例,重点探讨二者的协调发展问题。第六部分: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尚存问题,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二、农业旅游使江心洲农民富起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旅游使江心洲农民富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2)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
二、“十四五”时期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
三、2021年重点工作 |
(3)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研究 ——以南昌梅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1.1.2 乡村旅游的兴起 |
1.1.3 获得感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综述法 |
1.4.2 现场观察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获得感 |
2.1.2 乡村旅游社区居民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2 国外文献综述 |
2.2.3 研究述评 |
3 梅岭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扎根研究 |
3.1 梅岭介绍 |
3.1.1 概况 |
3.1.2 梅岭旅游资源现状 |
3.1.3 梅岭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3.2 调研实施 |
3.2.1 村落的选择 |
3.2.2 拟定访谈提纲 |
3.2.3 数据的收集 |
3.2.4 初级编码 |
3.2.5 撰写备忘录 |
3.3 三级编码 |
3.3.1 开放性编码 |
3.3.2 主轴性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4 理论抽样和理论饱和 |
3.5 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模型构建及阐述 |
3.5.1 模型构建 |
3.5.2 模型阐述 |
4 南昌梅岭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实证分析 |
4.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 |
4.2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评估 |
4.2.1 信度评估 |
4.2.2 效度评估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4.4 获得感分析 |
4.4.1 实在获得感分析 |
4.4.2 意义获得感分析 |
5 南昌梅岭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提升对策 |
5.1 增强居民的实在获得感 |
5.1.1 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
5.1.2 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改善社区社会文化 |
5.1.3 保护核心旅游资源,优化社区生态环境 |
5.1.4 政府媒体共同发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5.2 提升居民的意义获得感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满意度研究 ——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佘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与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依据与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旅游地居民满意度 |
二、乡村振兴战略 |
三、乡镇政府 |
四、美丽宜居小镇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社区参与理论 |
三、期望理论 |
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节 佘山镇居民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一、满意度影响因素收集与模型构建 |
二、研究设计 |
三、数据统计分析 |
四、研究总结 |
第二章 社会矛盾及文化冲突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一节 旅游产业下佘山社会保障及文化建设现状 |
一、旅游开发促进社会保障建设 |
二、旅游开发推动文化融合发展 |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产生的文化差异与社会治安问题 |
一、文明水平偏低与文化交流不畅 |
二、社会保障及治安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三节 文化差异与思想腐蚀引起社会文化冲突 |
一、地区文化差异导致文化情绪的排外化 |
二、思想观念腐蚀导致文明水平提升缓慢 |
第三章 政府主导开发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一节 佘山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现状 |
一、政府发挥职能驱动旅游开发 |
二、政府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开发 |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与政策的不完善 |
一、政府发展旅游与全民参与脱钩 |
二、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三节 过度管理引起政府职能缺失与政策失衡 |
一、政府职能缺失与过度管理 |
二、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 |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一节 旅游产业下佘山经济现状 |
一、旅游开发有助于政府及企业的整体经济 |
二、旅游开发带动居民经济收益及加大生活成本 |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间的矛盾 |
一、居民收入分配不均 |
二、消费水平显着提高 |
第三节 分配不均与效益不足打破收入及消费间的平衡 |
一、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缺陷 |
二、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不足 |
第五章 环境过度开发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一节 旅游产业下佘山生态生活环境现状 |
一、旅游开发能美化生态环境但过犹不及 |
二、旅游开发能改变居民生活环境与方式 |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不合理破坏居民生态生活环境 |
一、生态环境遭到污染 |
二、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
第三节 缺乏规划与环保意识薄弱致使旅游开发不当 |
一、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不合理利用 |
二、企业与个人环保意识淡薄 |
第六章 乡村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提升策略 |
第一节 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提升居民满意度 |
一、深度融合当地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 |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
第二节 保障居民应有权益提升居民满意度 |
一、合理运用政府职能支持全民参与旅游开发 |
二、建立联席机制完善保障体系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三节 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升居民满意度 |
一、健全利益分配制度以优化当地居民增收渠道 |
二、合理营造消费环境以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 |
第四节 美化生态生活环境提升居民满意度 |
一、系统开发旅游资源切实保护自然环境 |
二、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打造生态美丽乡村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附录二 个别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乡村振兴战略中佘山镇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研究问卷调查 |
后记 |
(5)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子 |
一、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发现与思考 |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时空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概念辨析 |
二、龙舟赛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田野调查的实施 |
一、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
二、进入田野现场 |
三、田野调查的阶段 |
第二章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生存环境与“一县两制” |
第一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生存环境 |
一、自然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三、礼仪标识 |
四、田野调查点的简况 |
第二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一县两制” |
一、湖南沅湘流域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分布 |
二、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文献记载 |
三、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一县两制”现象 |
第三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传说及其构建 |
本章小结 “礼仪标识”的建构: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发展主体 |
第三章 礼仪承传: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历时性考察 |
第一节 南宋以前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 |
一、物质文化 |
二、制度文化 |
三、精神文化 |
第二节 明清时期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 |
一、物质文化 |
二、制度文化 |
三、精神文化 |
第三节 现代初期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1912 年-1977 年) |
一、物质文化 |
二、制度文化 |
三、精神文化 |
第四节 现代转型时期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文化(1978 年至今) |
一、物质文化 |
二、制度文化 |
三、精神文化 |
本章小结 中国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动力 |
一、发展趋势 |
二、内在动力 |
第四章 现代适应: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共时性研究 |
第一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发展的空间序列 |
一、麻阳县的传统龙舟赛区 |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发展的礼仪途径 |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礼仪传播的特点 |
第二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与竞技龙舟赛的现代共生 |
一、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民俗意蕴 |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对麻阳竞技龙舟发展的影响 |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队参与竞技龙舟赛的主要原因 |
四、麻阳县传统龙舟队参与竞技龙舟赛的条件 |
第三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礼物与商品”二重性 |
一、分析框架:从礼物到商品 |
二、麻阳传统龙舟赛内部商品属性的零星发展 |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礼物属性对商品属性侵蚀的主动隔离 |
四、礼物与商品的兼容:麻阳传统龙舟赛的二重性特征 |
五、传统龙舟赛事:产业化何以可能 |
本章小节 中国传统龙舟赛的现代适应 |
一、“文化有脚”:传统龙舟赛礼仪传播的实现基础 |
二、“在域”普及与“脱域”提高:传统龙舟赛的内部拓展与外部新生 |
三、礼物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二重性使传统龙舟赛的产业化成为现实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作为地方“礼仪标识”的传统龙舟赛其发展主体是地方民众 |
二、社团化是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 |
三、“礼仪竞技”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 |
四、传统龙舟赛能够适应现代需求 |
第二节 创新点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展望 |
附录1 怀化市传统龙舟县市分布 |
附录2 主要的口述、访谈对象表 |
附录3 访谈后记第1 则 |
附录4 访谈后记第2 则 |
附录5 访谈后记第3 则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 |
2.2 休闲农业的特点 |
2.2.1 休闲参与性 |
2.2.2 季节性 |
2.2.3 资源依赖性与产业聚合性 |
2.3 休闲农业的功能 |
2.3.1 生产功能 |
2.3.2 生活功能 |
2.3.3 生态功能 |
2.3.4 旅游功能 |
2.3.5 教育功能 |
2.4 基础理论 |
2.4.1 体验经济理论 |
2.4.2 需求层次理论 |
2.4.3 环城游憩带理论 |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5 供求关系理论 |
第三章 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条件 |
3.1 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
3.1.1 自发阶段(本世纪初期—2012年) |
3.1.2 起步阶段(2013年—2017年) |
3.1.3 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
3.2 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3.3 王士兰村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条件 |
3.3.1 自然资源 |
3.3.2 区位交通 |
3.3.3 旅游资源 |
3.3.4 政策条件 |
3.3.5 社会经济需求 |
3.3.6 市场资源 |
第四章 王士兰村休闲农业经营情况分析 |
4.1 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抽样方法 |
4.1.3 问卷有效性 |
4.2 样本统计分析 |
4.2.1 农户基本信息 |
4.2.2 农户利用资源的情况分析 |
4.2.3 农户问卷其他要素分析 |
第五章 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接待水平难以满足游客需要 |
5.2 政策资源尚未形成支撑合力 |
5.3 基础设施仍与城市存在差距 |
5.3.1 道路交通问题 |
5.3.2 消防安全问题 |
5.3.3 食品安全问题 |
5.3.4 服务设施问题 |
5.4 人才匮乏制约休闲农业发展 |
5.4.1 专业人才资源不足 |
5.4.2 农户经营理念陈旧 |
5.5 宣传方式难以形成有效氛围 |
第六章 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推动“公司+合作社”模式 |
6.2 统筹休闲农业政策资源 |
6.3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6.4 开展休闲农业人才培育 |
6.5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时政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事难料 |
二、无处可逃 |
三、如鱼得水 |
四、巴黎春天 |
五、忙里偷闲 |
六、青春冲动 |
七、情场失意 |
八、新城巧遇 |
九、销魂时刻 |
十、时政记者 |
(8)观光农业规划研究 ——以新疆乌什县奥特贝希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观光农业规划的发展与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观光农业规划的基础理论 |
2.1 观光农业相关理论界定 |
2.2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3章 观光农业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3.1 目前观光农业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
3.2 观光农业规划发展建议 |
3.3 观光农业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4.1 观光农业规划前期调查 |
4.2 规划主题定位 |
4.3 空间布局与项目规划 |
4.4 观光农业游客容量 |
4.5 观光农业景区详细规划 |
4.6 专项规划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乌什县奥特贝希乡案例分析 |
5.1 奥特贝希乡观光农业开发条件分析 |
5.2 奥特贝希乡观光农业发展战略及规划依据分析 |
5.3 奥特贝希乡观光农业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
5.4 乌什县奥特贝希乡沙棘林观光农业规划分析 |
5.5 乌什县奥特贝希乡都市观光农业规划分析 |
5.6 乌什县奥特贝希乡托什干河流域观光农业规划分析 |
5.7 奥特贝希乡观光农业社会文化控制和环境保护分析 |
5.8 专项规划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长沙市岳麓区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市场 |
2.1.2 旅游需求 |
2.1.3 乡村旅游 |
2.1.4 老年人旅游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市场细分理论 |
2.2.2 旅游需求与动机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 |
2.3.2 关于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 |
2.3.3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的研究 |
2.3.4 关于老年人乡村旅游的研究 |
3 调查设计与数据收集 |
3.1 调查背景 |
3.1.1 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
3.1.2 长沙市乡村旅游优势分析 |
3.1.3 长沙市岳麓区乡村旅游优势分析 |
3.2 问卷设计 |
3.3 调研说明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分析 |
4.2 老年人休闲和旅游行为特点分析 |
4.3 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分析 |
4.3.1 对乡村旅游的认知与出游意向 |
4.3.2 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动机 |
4.3.3 选择出游目的地时考虑的因素和类型 |
4.3.4 喜欢的出游方式与交通方式的选择 |
4.3.5 能够接受的出游单程距离与消费水平选择 |
4.3.6 在乡村旅游的出游时间选择 |
4.3.7 对乡村旅游吃、住、购和娱的需求 |
4.4 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差异性分析 |
4.4.1 基于性别的差异分析 |
4.4.2 基于年龄的差异分析 |
4.4.3 基于退休前职业的差异分析 |
4.4.4 基于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分析 |
4.4.5 基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分析 |
4.4.6 基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差异分析 |
4.4.7 基于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长沙市岳麓区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调查 |
致谢 |
(10)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概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 |
1.3.2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现状 |
1.3.3 有关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 |
2.1 系统理论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 乡村旅游发展系统与新农村建设系统 |
3.1 乡村旅游发展系统 |
3.1.1 乡村旅游客源地系统 |
3.1.2 乡村旅游通道系统 |
3.1.3 乡村旅游目的地系统 |
3.2 新农村建设系统 |
3.2.1 新农村物质文化建设系统 |
3.2.2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系统 |
3.2.3 新农村制度文化建设系统 |
4.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关联和动力机制 |
4.1 乡村旅游发展系统与新农村建设系统的核心关联 |
4.2 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对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影响 |
4.2.1 乡村旅游客源地系统对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影响 |
4.2.2 乡村旅游通道系统对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影响 |
4.2.3 乡村旅游目的地系统对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影响 |
4.3 新农村建设系统对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影响 |
4.3.1 新农村物质文化建设系统对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影响 |
4.3.2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系统对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影响 |
4.3.3 新农村制度文化建设系统对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影响 |
4.4 乡村旅游发展系统与新农村建设系统的互动机制 |
4.4.1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时空耦合是二者互动的物质基础 |
4.4.2 内驱力和外推力的作用叠加是二者关联发展的动力机制 |
5.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措施——以钟祥市彭墩村为例 |
5.1 研究区概况及例证依据 |
5.1.1 彭墩村概况 |
5.1.2 研究区例证依据 |
5.2 彭墩村乡村旅游发展系统与新农村建设系统 |
5.2.1 彭墩村乡村旅游发展系统 |
5.2.2 彭墩村新农村建设系统 |
5.3 彭墩村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
5.3.1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 |
5.3.2 深挖内涵,突出资源优势 |
5.3.3 统一规划,实施整体布局 |
5.3.4 产业联姻,调整内部结构 |
5.3.5 政策导向,发挥政府作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6.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6.3 课题研究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农业旅游使江心洲农民富起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26日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 吴政隆.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政府工作报告[N]. 吴政隆. 新华日报, 2021
- [3]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获得感研究 ——以南昌梅岭为例[D]. 罗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4]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满意度研究 ——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佘山镇为例[D]. 范娉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D]. 向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王士兰村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高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时政记者[J]. 万茵. 百花洲, 2015(05)
- [8]观光农业规划研究 ——以新疆乌什县奥特贝希乡为例[D]. 李小蒙.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9]长沙市岳麓区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研究[D]. 夏利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6)
- [10]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乡村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规划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