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铁矿的正-反浮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媛媛,徐伟,石波,田言,程潜,梅光军[1](2021)在《季铵盐类捕收剂在矿物浮选脱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高品质矿的持续开发利用,现存大多为难选的中低品质矿。其中低品位的铝土矿、铁矿、磷矿等含有的主要脉石矿物之一为硅质矿物,因而脱硅流程是矿物提纯的关键和重要步骤。阳离子季铵盐类捕收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吸附能力、高效无毒易降解、pH值适用范围广、性能稳定等特点,推动了中低品质矿浮选脱硅的广泛开发与综合利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阳离子季铵盐捕收剂反浮选脱硅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对阳离子季铵盐捕收剂的评价和展望。
刘文彪,黄文萱,马航,迟晓鹏,饶峰[2](2020)在《我国磷矿资源分布及其选矿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矿是生产磷肥、黄磷及其他精细磷化工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国磷矿资源储量丰富,但可直接利用的高品位资源少,需经选矿加工后才可利用的中低品位沉积磷块岩储量占比达75%。随着磷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磷矿原矿品位持续下降,为了适应这一状况,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磷矿选矿技术。因此在简述国内外磷矿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对浮选(包括正浮选、反浮选、正反浮选、反正浮选、双反浮选)、擦洗脱泥、重选、重浮联合选别、电磁选、光电选、焙烧—消化等选别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磷矿选矿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宋水祥[3](2020)在《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泡沫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铁矿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赤铁矿储量较大,但铁矿资源禀赋较差。浮选是提高赤铁矿精矿品位的重要途径,采用胺类捕收剂反浮选具有药剂制度简单、成本低、耐低温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泡沫产品粘、难消泡等问题。本文选取赤铁矿和石英纯矿物,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GE-609和N-十二烷基乙二胺为代表性捕收剂,在胺类捕收剂浮选体系中探讨捕收剂种类、矿物颗粒粒度、p H值和淀粉用量等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充气法来评价四种胺类捕收剂两相/三相泡沫的稳定性,在加入矿物颗粒前后,考察p H值、胺类捕收剂种类、捕收剂浓度和矿物种类等对两相/三相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借助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及表面张力测试等检测手段,探讨了四种胺类捕收剂对石英和赤铁矿的浮选药剂作用机理,从试验的角度分析了不同p H条件下的两相泡沫稳定性,以及浮选p H条件下的三相泡沫性能,以期更好地了解阳离子捕收剂浮选体系中的泡沫性能,为克服阳离子工艺存在的泡沫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也可为微细粒赤铁矿石的浮选提供参考。在赤铁矿和石英的纯矿物浮选过程中,在同一药剂用量、粒级条件下,胺类捕收剂对石英矿物的捕收作用均明显优于赤铁矿,而且石英在低捕收剂用量下就能实现较高的回收率。当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GE-609分别作为捕收剂时,石英的回收率在p H=7左右时基本达到峰值,赤铁矿回收率在弱碱性条件下达到峰值。当N-十二烷基乙二胺作为捕收剂时,石英的回收率在p H=4.2左右时达到最高,赤铁矿的回收率在中性至弱碱性条件下达到最高。在同一药剂用量下,不同粒级的赤铁矿和石英浮选回收率高低大致顺序为:-45+18μm>-106+45μm>-18μm。赤铁矿与石英的混合矿浮选结果表明,四种阳离子捕收剂浮选体系下分离效果进行比较: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GE-609>十二胺>N-十二烷基乙二胺。四种胺类捕收剂的两相泡沫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条件下(0.05%~0.2%范围),GE-609的起泡能力总体最强,而十二胺的稳定性远远高于其他三种胺类捕收剂。除N-十二烷基乙二胺在弱碱性条件下泡沫更稳定外,其他三种胺类捕收剂的泡沫半衰期基本呈现出:酸性>中性>碱性。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GE-609的泡沫半衰期达到峰值时的浓度分别为:0.2%、0.4%、0.2%,N-十二烷基乙二胺无峰值出现。四种胺类捕收剂的三相泡沫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矿浆浓度和粒级对三相泡沫稳定性影响较大。与赤铁矿相比,石英对四种胺类捕收剂的泡沫稳定性有非常明显的增强效果。随着不同粒级石英颗粒加入量的增加,三相泡沫的半衰期均有所增加,且随着粒度的减小,增加的幅度越大,-18μm粒级的石英颗粒对半衰期影响尤其明显。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GE-609和N-十二烷基乙二胺以物理吸附的方式与石英表面作用,存在一定的氢键作用,进而对石英颗粒的可浮性产生影响。在讨论p H值与浓度对胺类捕收剂表面张力的影响中,测试了p H=4、7、9条件下,四种捕收剂的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表面张力受p H影响较小,而十二胺、GE-609和N-十二烷基乙二胺表面张力受浓度的影响在不同p H条件下,当吸附达到饱和后,表面张力不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但泡沫稳定性并不完全由其表面张力决定,其他因素如无机盐、温度、环境湿度都对其存在一定的影响。
张旭瑜[4](2020)在《纳米气泡表征及其在赤铁矿反浮选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铁矿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但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却高达80%以上。随着我国铁矿石资源的减少和矿石质量的下降,磨矿细度逐渐升高,浮选难度不断增大,因此研发高效的铁矿浮选方法对充分利用国内的铁矿资源、缓解我国现状进口铁矿石的压力、维持优质的铁矿原料供给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铁矿矿床类型以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最多,约占全国铁矿资源储量的50%。这类矿石由于嵌布粒度太细(小于0.038 mm者占90%),故单体解离困难,必须细磨才能达到适当解离度。因此,浮选入料中经常含有大量只有几微米、甚至小于一微米的微细颗粒,常规浮选方法分选困难,效率低。近年开发的纳米气泡浮选技术可显着强化细颗粒矿物浮选,适用于提高鞍山式赤铁矿的浮选效率。但是以往纳米气泡浮选研究大多只是在浮选中应用纳米气泡,对纳米气泡本身的特性,尤其是不同方式、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纳米气泡的尺寸、表面电位以及浓度等性质的基础研究由于缺乏适当的技术手段而显得较为落后。本文采用先进的纳米气泡表征技术,深入研究了纳米气泡的基本特性,同时考察了纳米气泡在鞍山式贫细赤铁矿浮选中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基于水力空化原理产生的体相纳米气泡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用量、空气流量、空气压力、液体流量、溶液p H等参数条件下,通过使用动态光散射Malvern Nano ZS 90纳米粒径电位分析仪研究了纳米气泡尺寸分布以及Zeta电位的变化规律。为了直观地验证动态光散射仪的测定结果,以及分析不同条件对纳米气泡浓度的影响,使用奥林巴斯(Olympus BX53M)光学显微镜对产生的纳米气泡进行了显微拍摄,通过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对得到的纳米气泡图片进行颗粒计数,研究了纳米气泡浓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纳米气泡尺寸随着溶液p H、表面活性剂浓度、空化管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减小,而随空气压力及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气泡表面的电负性与p H值呈现正相关,纳米气泡的Zeta电位值与尺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纳米气泡浓度随着起泡剂用量、溶液p H、空化管液体流量增加而增大,而随空气压力及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本研究还发现纳米气泡可以稳定存在十天之久。(2)以鞍钢集团鞍千选矿厂混磁精赤铁矿为浮选入料矿样,通过浮选机分别研究了纳米气泡在不同药剂(活化剂Ca O、捕收剂TD-Ⅱ、抑制剂淀粉)用量条件下对细粒赤铁矿反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纳米气泡的使用对浮选性能影响明显,而影响程度与药剂条件有关。不同抑制剂用量(0.25-2.0 kg/t)条件下,添加纳米气泡可使精矿Fe品位提高1-10%,回收率提高15-24%。不同活化剂Ca O用量(0.25-2.0 kg/t)时,纳米气泡的存在可以使精矿回收率提高5-10%左右,而品位略有增加。当捕收剂用量在0.1-1.0 kg/t范围变化时,纳米气泡的使用对精矿品位基本无影响,但可使精矿回收率提高7-21%。纳米气泡浮选也可大幅改善浮选动力学,将浮选时间从3 min降低至0.5 min。
任爱军[5](2020)在《赤铁矿反浮选脱硅体系淀粉衍生物抑制性能与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淀粉作为赤铁矿抑制剂,在赤铁矿阳离子捕收剂反浮选和阴离子捕收剂反浮选脱硅工艺中得到普遍使用,但生产实践中存在配制复杂、对细粒级矿物分选性差等缺点。淀粉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已有研究表明淀粉衍生物可以作为赤铁矿反浮选脱硅的抑制剂。但是,影响淀粉衍生物性能的取代基与取代度对其抑制性能的影响研究少有涉及。本研究针对阳离子捕收剂反浮选和阴离子捕收剂反浮选两个体系,从浮选试验、淀粉衍生物与矿物表面吸附研究以及矿物表面吸附淀粉衍生物对捕收剂吸附的影响三个层面开展研究工作。考查了木薯原淀粉、磷酸酯淀粉和羧甲基淀粉作为抑制剂时,淀粉衍生物取代基与取代度对细粒赤铁矿和石英的抑制作用与机理。十二胺捕收剂反浮选试验中,淀粉衍生物取代基的取代度增加,其对赤铁矿和石英的抑制性能均有减弱。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保持对赤铁矿抑制作用的同时,对石英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优于原淀粉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油酸钠捕收剂反浮选试验中,淀粉衍生物取代基的取代度增加,其对赤铁矿保现出更强的抑制能力,在CaCl2用量过大时对石英产生抑制作用。在适宜的活化剂CaCl2用量条件下,淀粉衍生物作为赤铁矿阴离子反浮选抑制剂,分离效率高于原淀粉。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CASTEP模块计算结果表明,淀粉衍生物取代基与赤铁矿表面作用较强,与石英表面作用较弱。石英晶体微天平测试表明,淀粉衍生物分子在Fe2O3表面属于化学吸附,吸附层紧密;在Si02表面属于物理吸附,吸附量约为Fe203表面的1/10,其中磷酸酯淀粉的吸附层分子结构松散程度最高。由于取代基荷负电,吸附在矿物表面的淀粉衍生物,使矿物表面动电位负值增加,高取代度淀粉衍生物使矿物表面动电位大幅降低。淀粉衍生物取代度高时,在赤铁矿和石英矿物表面的吸附促进了十二胺的吸附。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抑制性能较好,与其在赤铁矿和石英表面的吸附差异有关。取代基-PO32-在分子中所占比例较小、且与赤铁矿表面作用较强,在赤铁矿表面吸附后表面动电位降低幅度较小,不利于十二胺的吸附;取代基-PO32-与石英表面的作用微弱,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在石英表面的吸附量降低,以及石英表面动电位的降低,促进了十二胺在石英表面的吸附。CaCl2用量增加,在石英表面吸附的钙的羟基化合物增加,同时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的吸附量增加,而油酸钠的吸附量变化较小。阴离子捕收剂浮选时,淀粉衍生物取代度高、CaCl2用量过量,吸附于石英表面的淀粉衍生物较多,会对石英表面已吸附的捕收剂产生掩盖屏蔽作用,对石英油酸钠浮选产生抑制作用。
查显维[6](2019)在《铁矿石阴离子反浮选体系中各药剂浮选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铁矿资源急剧消耗,易选铁矿石资源严重不足,贫、细、杂难选铁矿石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针对该类型铁矿石,国内外矿物加工科技工作者研究了多种选矿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选矿工艺流程。阴离子反浮选作为微细粒嵌布的铁矿石高效分选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成功地解决了难选铁矿石的提铁降硅难题,使我国难选铁矿石分选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因此研究铁矿石铁矿石阴离子反浮选体系中各药剂浮选特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脂肪酸体系中不同条件下赤铁矿和石英的浮选行为,考察了不同pH、捕收剂种类及用量、抑制剂种类及用量、难免离子等对单矿物浮游性及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并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和吸附量等测试,探究了单矿物与捕收剂和抑制剂的作用机理。赤铁矿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脂肪酸捕收剂不饱和度越高,赤铁矿单矿物浮选效果越好,在pH=8和3#捕收剂用量180mg/L的条件下,赤铁矿单矿物回收率最佳为87.12%;在pH=8的条件下,四种淀粉对赤铁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大分子淀粉对赤铁矿抑制效果最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Mg2+、Al3+、Fe3+和Fe2+对赤铁矿具有活化作用。石英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未经活化的石英浮选效果均较差,但随着脂肪酸捕收剂不饱和度增加,石英单矿物回收率也逐步提高,在pH值=12和3#捕收剂用量180mg/L的条件下,石英单矿物回收率达到26.65%;四种淀粉抑制剂对石英无明显抑制效果;Ca2+和Mg2+对石英具有较好的活化作用。依据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确定铁矿石反浮选最佳分离条件为:pH=12、3#捕收剂用量为180mg/L、大分子淀粉用量为75mg/L和CaCl2用量为40mg/L。在最佳浮选分离试验条件下,进行人工混合矿反浮选试验,浮选分离试验结果为:当赤铁矿和石英比例为1:1时,精矿铁品位60.62%,铁回收率63.89%;当赤铁矿和石英比例为2:1时,精矿铁品位61.68%,铁回收率77.55%;当赤铁矿和石英比例为3:1时,精矿铁品位61.35%,回收率75.80%。实际矿石分选采用强磁选-反浮选流程回收赤铁矿。通过强磁选及反浮选条件试验,得出最佳试验条件。在3#捕收剂用量500g/t(粗选300,精选200)、NaOH用量1200g/t、淀粉用量1000g/t和CaO用量500g/t,浮选浓度30%,矿浆温度30℃的条件下,经过一粗一精两扫浮选开路试验,得到反浮选精矿铁品位65.11%、铁回收率81.87%。最终采用“阶段磨矿-强磁选-反浮选”流程,得到产率32.02%,品位64.58%,回收率71.58%的铁精矿。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捕收剂与赤铁矿作用后,其零电点发生了明显变化,而石英的零电点变化不大。赤铁矿和石英的零电点在与捕收剂作用前后分别由4.75、2.80变为3.59、2.86,赤铁矿零电点左移1.16,石英零电点变化不大,说明捕收剂在赤铁矿表面发生了吸附;石英动电位变化较小,石英零电点变化不大,捕收剂未在石英表面发生吸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及吸附量测定表明,捕收剂可以在未经抑制的赤铁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从而捕收赤铁矿;捕收剂与经Ca2+活化的石英表面发生化学吸附而捕收石英;淀粉在赤铁矿表面发生吸附,且吸附量远大于在石英表面吸附量,从而抑制赤铁矿浮选。
刘荣祥[7](2019)在《白云鄂博铁矿制备超级铁精粉工艺及浮选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云鄂博矿为大型铁、稀土、铌等共生的多金属矿床,目前主要作为普通铁精矿用于钢铁生产,其中除稀土之外的有价元素利用率也不高。而生产超级铁精矿是改善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矿物加工产品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普通铁精粉相比,超级铁精矿(TFe≥72%,SiO2<0.25%,)除自身价格提高45倍外,还可作为粉末冶金、磁性材料、直接还原铁及洁净钢生产的优质原料,尤其是白云鄂博矿,其中含有REO、Nb等元素,用其制备的钢铁制品、陶瓷材料显现出超强的耐磨、耐腐蚀性,且综合性能良好。因此,应该把白云鄂博矿作为一种矿物材料来研发,不能廉价使用。依据白云鄂博铁矿石“贫、细、杂”的矿物学特点,本文采用“磨矿-磁选-浮选”联合工艺提铁、降硅,制备超级铁精矿,以实现其高值化利用;并开发新型复合活化剂对浮选活化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为生产超纯铁精矿的浮选工艺提供理论指导。借助XRD、SEM和EDS以及化学检测等手段,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采用“阶段磨矿-阶段磁选-反浮选”联合工艺,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矿石制备超级铁精矿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石经三段“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工艺,可获得铁品位为70.50%、铁回收率67.58%、SiO2含量为0.35%的磁铁精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磁铁精矿(磨矿细度为-0.030 mm占93.0%)反浮选脱硅条件实验,重点考察了三种活化剂(Ca2+、Fe3+及Ca2+/Fe3+复合活化剂)对脱硅效果的影响,发现Ca2+/Fe3+复合活化剂的脱硅指标最好,在粗选最佳实验条件(pH值=8,捕收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用量200 g/t,Ca2+/Fe3+复合活化剂用量400 g/t)下,得到的铁精矿品位为72.05%、回收率为96.58%、SiO2含量为0.22%;然后经“1粗1精”反浮选脱硅开路工艺,最终获得品位为72.15%、回收率为87.46%和SiO2含量为0.21%的超级铁精粉,其中含有微量的稀土、铌。基于铁精矿浮选脱硅工艺,采用纯矿物(石英、磁铁矿)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和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Ca2+、Fe3+、Ca2+/Fe3+对SDS捕收剂浮选石英的活化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三种活化剂的加入,明显抑制磁铁矿的可浮性而利于石英的浮选,从而提高石英的回收率,Ca2+/Fe3+比单独用Ca2+或Fe3+活化作用下的回收率高。其活化机理为阳离子(Ca2+、Fe3+)吸附提高石英表面的正电性,增强石英表面与阴离子SDS捕收剂的吸附作用,在石英表面起主要活化作用的分别为Ca(OH)+和Fe(OH)3沉淀,且Ca2+/Fe3+协同作用,正电性最强。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经阳离子活化并与捕收剂作用的石英,其红外光谱中新增-CH2-和-CH3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但没有波数移位,说明SDS在石英表面发生物理吸附;而Si-O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有波数的正向偏移和吸收峰的增强,键能增大,表明活化剂在石英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且Ca2+、Fe3+协同作用,其吸附行为既包括一价羟基络合物Ca(OH)+的单氧键合作用,又包括Fe(OH)3沉淀的双氧键合作用,故其活化石英的能力在适宜的pH值范围内强于单独使用,更有利于活化石英的浮选。XPS检测也证明,Ca2+/Fe3+协同作用,其结合能明显强于单独使用Ca2+或Fe3+活化石英的结合能,其在XPS图谱中使Si2s、Si2p向高结合能移动的化学位移量更大,说明协同活化作用下的Ca2+/Fe3+与石英的化学吸附更稳定、更致密,且在石英表面既生成稳定的Fe基六元环螯合物,又生成链状Ca基络合物,使石英表面发生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同时加强。
丁淑庆[8](2019)在《赤铁矿正浮选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为高效合理利用赤铁矿,针对赤铁矿正浮选工艺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赤铁矿正浮选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介绍了碱性介质正浮选、酸性介质正浮选、碱性—酸性双介质正浮选、正—反浮选工艺、控制分散—碱(酸)性介质正浮选、选择性絮凝(脱泥)—酸性介质正浮选、剪切絮凝和载体浮选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赤铁矿正浮选的研究前景。
马鸣泽[9](2019)在《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浮选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钢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料之一,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提高,对铁矿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铁矿石难以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使得进口铁矿石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依靠技术将我国的铁矿石资源最大限度地转换成现实的铁矿石供应能力迫在眉睫。我国铁矿石资源储量丰富,但分选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因为矿石嵌布粒度较细,品位较低,矿石中硫、磷等杂质元素含量较多,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导致分选差异性小,选矿指标不理想。针对微细粒赤铁矿石的分选开展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铁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难选铁矿石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微细粒级的赤铁矿、磁铁矿和石英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三种微细粒级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粒级纯矿物对-45μm粒级的赤铁矿、磁铁矿、石英的浮选影响,并着重对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的磁团聚浮选技术展开了深入讨论。最后基于DLVO理论,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动电位测定、显微镜分析、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检测手段,探讨了药剂对微细粒赤铁矿浮选的作用机理以及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的磁团聚浮选机理。微细粒纯矿物的可浮性试验结果确定了正反浮选的药剂体系:正浮选体系中,pH值约为9,赤铁矿浮选的油酸钠用量为280mg/L,磁铁矿和石英浮选油酸钠用量为200mg/L。反浮选体系中,pH值约为11.5,淀粉用量为90mg/L,氯化钙用量为125mg/L,赤铁矿浮选的油酸钠用量为280mg/L,磁铁矿和石英浮选的油酸钠用量为200mg/L。二元体系浮选目的是研究不同矿物对赤铁矿、磁铁矿和石英浮选的影响。根据微细粒单矿物浮选结果确定两种浮选体系:(1)正浮选体系,即油酸钠浮选体系(pH约为9,精矿为泡沫产品);(2)反浮选体系,即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pH约为11.5,精矿为底槽产品)。研究结果表明:在正浮选体系中,浮选回收微细粒级赤铁矿时,添加不同粒级石英和粗粒级磁铁矿会降低赤铁矿的回收率,添加微细粒级的磁铁矿可以提高赤铁矿的回收率;浮选回收微细粒级石英时,-45+18μm粒级的磁铁矿对石英的浮选无明显影响,其他粒级会提高石英的回收率;添加不同粒级赤铁矿浮选回收微细粒级磁铁矿时,其影响效果与添加不同粒级磁铁矿影响赤铁矿浮选的效果相仿;磁铁矿的磁化不利于铁矿石的正浮选。二元反浮选体系中,浮选回收微细粒级赤铁矿时,添加不同粒级石英会降低赤铁矿回收率;浮选回收微细粒级石英时,-18μm粒级磁铁矿会降低石英回收率和SiO2的品位,其他粒级磁铁矿的影响不明显;磁铁矿-赤铁矿浮选体系(磁化和未磁化)中,精矿中(底槽产品)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回收率接近100%。回收微细粒级石英时,加入磁化后的磁铁矿能够提高微细粒石英在泡沫产品中的回收率。磁铁矿的磁化将有利于铁矿石的反浮选。三元体系中矿物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中,微细粒级磁铁矿可以提高微细粒级赤铁矿的回收率,但是粗粒级磁铁矿的影响相反,磁铁矿对微细粒级石英并无明显影响;实际赤铁矿矿石试验验证了前文的结果,在浮选过程中加入微细粒级磁铁矿可以提高微细粒级赤铁矿的回收率,提高精矿中Fe品位。在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中,不同粒级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的浮选无明显影响,但是加入磁铁矿却会导致精矿中石英回收率变高,对浮选不利;但是添加少量硅酸钠能够降低精矿中石英的回收率,提高精矿中Fe品位,有利于微细粒级赤铁矿的反浮选。通过DLVO理论计算、激光粒度分析仪、显微镜分析、沉降试验等方式对油酸钠体系中不同粒级磁铁矿对微细粒赤铁矿浮选的影响机理的研究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中微细粒级磁铁矿能够与微细粒赤铁矿团聚,增大赤铁矿的表面粒径,增强赤铁矿与气泡黏着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赤铁矿回收率。通过红外光谱和动电位分析对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油酸钠不与石英发生吸附,能与添加钙离子后的石英发生吸附,加入少量硅酸钠不影响油酸钠在活化后的石英表面的吸附。
曾睿[10](2018)在《水的硬度对细粒赤铁矿絮凝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沉降试验考察了去离子水体系、油酸钠体系和十二胺体系下水的硬度对细粒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国内通常水的硬度指水中总的钙、镁离子的浓度,本文即以钙、镁离子浓度表征水的硬度,研究其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为探讨水的硬度对赤铁矿的絮凝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溶液表面张力测定、赤铁矿的表面电位测定以及钙、镁离子的水解组分分析。沉降试验结果表明:矿浆中钙、镁离子总浓度在05.68 mmol/L范围内,去离子水体系中,随着水的硬度增大,赤铁矿絮凝效果增强;油酸钠体系中,随着水的硬度增大,赤铁矿絮凝效果先增强后逐渐减弱;十二胺体系中,随着水的硬度增大,赤铁矿絮凝效果通常逐渐增强;钙、镁离子浓度不变的矿浆中,矿浆pH值在612范围内,随着矿浆pH值升高,赤铁矿絮凝效果通常增强;在选取的试验条件下,实际生产用水与实验室配制的水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表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水的硬度增大,油酸钠体系溶液的表面张力变大,而去离子水和十二胺体系则无明显变化。Zeta电位测试表明:不同体系中水的硬度增大后,赤铁矿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会减小。钙、镁离子的水解组分分析表明:钙离子影响赤铁矿絮凝行为的主要形式可能是Ca2+、一羟基钙、Ca(OH)2;镁离子影响赤铁矿絮凝行为的主要形式可能是Mg2+、一羟基镁、Mg(OH)2。沉降试验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体系中,水的硬度的增大,赤铁矿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会减小,从而减小了双电层斥力,有助于赤铁矿絮凝。当钙、镁离子以金属离子、一羟基化合物或少量氢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矿浆中时,有利于赤铁矿的絮凝;当钙、镁离子以大量氢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矿浆中时,不利于赤铁矿絮凝。
二、赤铁矿的正-反浮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铁矿的正-反浮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季铵盐类捕收剂在矿物浮选脱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阳离子季铵盐捕收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
2 阳离子季铵盐反浮选脱硅研究现状 |
2.1 铝土矿脱硅 |
2.1.1 捕收剂作用机理 |
2.1.2 捕收剂种类 |
(1)传统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
(2)新型(复合)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
(3)Gemini型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
2.2 氧化铁矿脱硅 |
2.2.1 捕收剂作用机理 |
2.2.2 捕收剂种类 |
(1)传统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
(2)季铵盐组合药剂 |
(3)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
(4)季铵盐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 |
2.3 磷矿脱硅 |
2.4 菱镁矿脱硅 |
3 阳离子反浮选捕收剂研究方向及前景 |
(2)我国磷矿资源分布及其选矿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磷矿资源 |
1.1 全球磷矿资源分布 |
1.2 中国磷矿资源特点和分布 |
1.2.1 中国磷矿资源特点 |
1.2.2 中国磷矿资源分布 |
1.3 我国磷矿石种类[9] |
1.3.1 外生沉积磷块岩矿床[10] |
1.3.2 内生磷灰石矿床 |
1.3.3 变质磷灰岩矿床 |
2 磷矿选矿 |
2.1 浮选 |
2.1.1 正浮选 |
2.1.2 反浮选 |
2.1.2.1 反浮选脱除碳酸盐脉石 |
2.1.2.2 反浮选脱硅 |
2.1.3 正反浮选、反正浮选 |
2.1.4 双反浮选 |
2.2 擦洗脱泥工艺 |
2.3 重选 |
2.4 重浮联合流程 |
2.5 电磁选 |
2.6 光电选矿 |
2.7 焙烧—消化[59-60] |
3 磷矿选矿技术展望 |
(3)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泡沫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铁矿资源概述 |
1.2 赤铁矿反浮选研究进展 |
1.2.1 赤铁矿反浮选工艺研究进展 |
1.2.2 赤铁矿反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
1.3 泡沫稳定性研究进展 |
1.3.1 泡沫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1.3.2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
1.3.3 泡沫失稳机理研究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4.1 论文的意义 |
1.4.2 论文的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样品、试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2 试验所用药剂与仪器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研究内容 |
2.3.1 浮选试验 |
2.3.2 胺类捕收剂泡沫稳定性试验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2.4.1 XRD分析 |
2.4.2 XRF分析 |
2.4.3 FTIR分析 |
2.4.4 XPS分析 |
2.4.5 表面张力测试分析 |
第三章 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 十二胺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 捕收剂用量试验 |
3.1.2 pH值条件试验 |
3.1.3 抑制剂用量试验 |
3.2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1 捕收剂用量试验 |
3.2.2 pH值条件试验 |
3.2.3 抑制剂用量试验 |
3.3 GE-609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1 捕收剂用量试验 |
3.3.2 pH值条件试验 |
3.3.3 抑制剂用量试验 |
3.4 N-十二烷基乙二胺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1 捕收剂用量试验 |
3.4.2 pH值条件试验 |
3.4.3 抑制剂用量试验 |
3.5 四种胺类捕收剂对混合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胺类捕收剂泡沫稳定性研究 |
4.1 两相泡沫稳定性试验 |
4.2 三相泡沫稳定性试验 |
4.2.1 十二胺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
4.2.2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
4.2.3 GE-609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
4.2.4 N-十二烷基乙二胺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理研究 |
5.1 红外光谱分析 |
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5.3 表面张力分析 |
5.3.1 pH与浓度对阳离子捕收剂表面张力的影响 |
5.3.2 四种胺类捕收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泡沫稳定性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B 攻读学位其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所获奖励 |
(4)纳米气泡表征及其在赤铁矿反浮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铁矿石资源概况 |
1.2.1 世界铁矿石资源概况 |
1.2.2 我国铁矿石资源概况 |
1.3 贫细赤铁矿选别现状 |
1.3.1 连续磨矿-磁选-浮选联合工艺 |
1.3.2 阶段磨矿-重选-磁选-浮选联合工艺 |
1.4 赤铁矿浮选工艺简介 |
1.4.1 正浮选 |
1.4.2 反浮选 |
1.4.3 磁浮选 |
1.4.4 载体浮选 |
1.4.5 生物浮选 |
1.5 铁矿石反浮选药剂的研究现状 |
1.5.1 捕收剂的研究现状 |
1.5.2 活化剂的研究现状 |
1.5.3 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1.6 体相纳米气泡简介 |
1.6.1 体相纳米气泡产生方式 |
1.6.2 体相纳米气泡特性 |
1.6.3 体相纳米气泡表征手段 |
1.6.4 体相纳米气泡应用 |
1.7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2.试验部分 |
2.1 试验试剂 |
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纳米气泡产生和尺寸测定 |
2.3.2 Zeta电位测定 |
2.3.3 浓度测定 |
2.3.4 浮选试验方法 |
3.纳米气泡特性表征 |
3.1 本章引论 |
3.2 动态光散射实验结果 |
3.2.1 起泡剂用量对纳米气泡尺寸及Zeta电位的影响 |
3.2.2 溶液p H对纳米气泡尺寸及Zeta电位的影响 |
3.2.3 起泡剂种类对纳米气泡Zeta电位的影响 |
3.2.4 液体流量对纳米气泡尺寸的影响 |
3.2.5 空气压力对纳米气泡尺寸的影响 |
3.2.6 空气流量对纳米气泡尺寸的影响 |
3.3 光学显微镜实验结果 |
3.3.1 起泡剂用量对纳米气泡浓度的影响 |
3.3.2 溶液pH对纳米气泡浓度的影响 |
3.3.3 液体流量对纳米气泡浓度的影响 |
3.3.4 空气压力对纳米气泡浓度的影响 |
3.3.5 空气流量对纳米气泡浓度的影响 |
3.3.6 时间对纳米气泡浓度的影响 |
3.4 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纳米气泡强化赤铁矿反浮选试验研究 |
4.1 本章引论 |
4.2 试验部分 |
4.2.1 物料 |
4.2.2 样品表征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抑制剂用量条件试验 |
4.3.2 活化剂用量条件试验 |
4.3.3 捕收剂用量条件试验 |
4.3.4 空气流量条件试验 |
4.3.5 纳米气泡验证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作者简介 |
(5)赤铁矿反浮选脱硅体系淀粉衍生物抑制性能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铁矿资源 |
2.2 铁矿选矿技术 |
2.2.1 磁铁矿选矿技术 |
2.2.2 赤铁矿选矿技术 |
2.2.3 褐铁矿及菱铁矿选矿技术 |
2.3 赤铁矿反浮选药剂 |
2.3.1 反浮选阴离子捕收剂 |
2.3.2 反浮选阳离子捕收剂 |
2.3.3 反浮选抑制剂 |
2.4 药剂吸附作用研究方法进展 |
2.4.1 石英晶体微天平 |
2.4.2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
2.4.3 量子化学计算 |
2.5 小结 |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 |
3.4 试验矿样 |
3.5 研究方法 |
3.5.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3.5.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3.5.3 动电位测定 |
3.5.4 石英晶体微天平测定 |
3.5.5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 |
3.5.6 量子化学计算 |
3.6 浮选药剂与仪器设备 |
4 阳离子捕收剂反浮选体系淀粉衍生物抑制性能研究 |
4.1 阳离子反浮选体系赤铁矿和石英的可浮性 |
4.1.1 矿浆pH值对单矿物浮选的影响 |
4.1.2 十二胺用量对单矿物浮选的影响 |
4.2 木薯原淀粉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2.1 矿浆pH值对木薯原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4.2.2 木薯原淀粉用量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3 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3.1 矿浆pH值对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4.3.2 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用量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4 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4.1 矿浆pH值对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4.4.2 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用量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5 低取代度羧甲基淀粉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5.1 矿浆pH值对低取代度羧甲基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4.5.2 低取代度羧甲基淀粉用量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6 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6.1 矿浆pH值对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4.6.2 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用量对单矿物十二胺浮选的影响 |
4.7 赤铁矿和石英人工混合矿十二胺反浮选分离 |
4.8 小结 |
5 阴离子捕收剂反浮选体系淀粉衍生物抑制性能研究 |
5.1 油酸钠作捕收剂时赤铁矿和石英的可浮性 |
5.1.1 不添加CaCl_2时矿浆pH值对单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2 添加CaCl_2时矿浆pH值对单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3 添加CaCl_2时油酸钠用量对单矿物浮选的影响 |
5.2 油酸钠作捕收剂时CaCl_2用量对单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3 木薯原淀粉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3.1 木薯原淀粉用量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3.2 CaCl_2用量对木薯原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5.4 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4.1 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用量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4.2 CaCl_2用量对低取代度磷酸酯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5.5 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5.1 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用量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5.2 CaCl_2用量对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5.6 低取代度羧甲基淀粉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6.1 低取代度羧甲基淀粉用量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6.2 CaCl_2用量对低取代度羧甲基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5.7 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7.1 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用量对单矿物油酸钠浮选的影响 |
5.7.2 CaCl_2用量对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抑制性能的影响 |
5.8 赤铁矿和石英人工混合矿油酸钠反浮选分离 |
5.9 小结 |
6 淀粉衍生物与矿物吸附作用研究 |
6.1 淀粉衍生物取代基与矿物表面作用分析 |
6.1.1 淀粉及淀粉衍生物结构分析 |
6.1.2 赤铁矿和石英的晶体结构特性 |
6.1.3 淀粉及淀粉衍生物片段与赤铁矿作用分析 |
6.1.4 淀粉及淀粉衍生物片段与石英作用分析 |
6.2 淀粉衍生物吸附性质分析 |
6.2.1 原淀粉在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研究 |
6.2.2 磷酸酯淀粉在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研究 |
6.2.3 羧甲基淀粉在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研究 |
6.3 淀粉衍生物吸附对矿物表面电性影响 |
6.4 小结 |
7 淀粉衍生物吸附对捕收剂吸附的影响机理 |
7.1 抑制剂与十二胺共同作用后矿物表面分析 |
7.1.1 抑制剂和十二胺共同作用后赤铁矿表面分析 |
7.1.2 抑制剂和十二胺共同作用后石英表面分析 |
7.2 十二胺浮选体系淀粉衍生物抑制机理分析 |
7.3 CaCl_2、抑制剂以及油酸钠共同作用后石英表面分析 |
7.4 油酸钠浮选体系淀粉衍生物抑制机理分析 |
7.5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铁矿石阴离子反浮选体系中各药剂浮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石资源概况 |
1.1.1 世界铁矿资源分布 |
1.1.2 我国铁矿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
1.2 我国难选铁矿石选矿技术现状 |
1.2.1 菱铁矿选矿技术现状 |
1.2.2 褐铁矿选矿技术现状 |
1.2.3 超贫磁铁矿选矿技术现状 |
1.2.4 多金属共生矿选矿技术现状 |
1.3 赤铁矿选矿技术现状 |
1.3.1 赤铁矿浮选技术现状 |
1.3.2 赤铁矿反浮选工艺流程 |
1.4 铁矿石反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
1.4.1 捕收剂研究现状 |
1.4.2 抑制剂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样、试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1.1 单矿物试样制备 |
2.1.2 实际矿石试样制备 |
2.2 试验药剂 |
2.3 设备及仪器 |
2.4 药剂配制 |
2.5 研究方法及表征 |
2.5.1 浮选试验 |
2.5.2 碘值测定 |
2.5.3 全铁测定 |
2.5.4 XRD分析 |
2.5.5 表面电位测定 |
2.5.6 红外光谱测定 |
2.5.7 吸附量测定与计算 |
第三章 试样和药剂性质研究 |
3.1 试样性质分析 |
3.1.1 单矿物赤铁矿和石英性质分析 |
3.1.2 实际矿石性质分析 |
3.2 脂肪酸捕收剂不饱和性分析 |
第四章 脂肪酸体系下单矿物和混合矿浮选特性研究 |
4.1 脂肪酸体系下的单矿物浮选特性研究 |
4.1.1 脂肪酸体系下的石英浮选特性研究 |
4.1.2 脂肪酸体系下的赤铁矿浮选特性研究 |
4.2 脂肪酸体系下的人工混合矿浮选特性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脂肪酸体系下赤铁矿与石英浮选分离机理研究 |
5.1 矿物表面电性与可浮性关系研究 |
5.2 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 |
5.2.1 捕收剂与矿物表面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 |
5.2.2 淀粉与赤铁矿表面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 |
5.3 大分子淀粉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实际矿石强磁选-反浮选试验研究 |
6.1 强磁选-反浮选条件试验 |
6.1.1 强磁选条件试验 |
6.1.2 浮选条件试验 |
6.2 强磁选-反浮选闭路试验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白云鄂博铁矿制备超级铁精粉工艺及浮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白云鄂博铁矿应用现状 |
1.2 超级铁精矿应用现状 |
1.3 超级铁精矿的生产工艺 |
1.3.1 “磨矿-弱磁-反浮选”联合工艺 |
1.3.2 “磁选-重选-阳离子反浮选”工艺 |
1.3.3 “磨矿-弱磁选-磁重选-反浮选联合”工艺 |
1.3.4 “磨矿-弱磁选-电磁螺旋柱细筛-细磨-弱磁选”工艺 |
1.4 超级铁精矿反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
1.4.1 阳离子反浮选工艺 |
1.4.2 阴离子反浮选工艺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创新性及可行性 |
1.6.1 创新性 |
1.6.2 可行性 |
2 实验内容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流程 |
2.3 试验方法 |
3 白云鄂博矿阶段磨选脱硅试验 |
3.1 筛分实验 |
3.2 磨矿细度和场强对磁选脱硅指标的影响 |
3.2.1 一段磨矿细度试验 |
3.2.2 一段磨矿磁场强度试验 |
3.2.3 二段磨矿试验 |
3.2.4 三段磨矿试验 |
3.3 全流程试验数质量流程 |
3.4 磁选前后铁精矿指标对比 |
小结 |
4 磁选铁精矿浮选脱硅试验 |
4.1 Ca~(2+)活化剂对脱硅的影响 |
4.1.1 pH值条件实验 |
4.1.2 SDS捕收剂用量实验 |
4.1.3 Ca~(2+)活化剂用量实验 |
4.2 Fe~(3+)活化剂对脱硅的影响 |
4.2.1 pH值条件实验 |
4.2.2 SDS捕收剂用量实验 |
4.2.3 Fe~(3+)活化剂用量实验 |
4.3 Ca~(2+)/Fe~(3+)复合活化剂对脱硅的影响 |
4.3.1 pH值条件实验 |
4.3.2 Ca~(2+)/Fe~(3+)复合活化剂条件实验 |
4.4 不同活化剂下浮选铁精矿的成分对比 |
小结 |
5 浮选石英、磁铁矿的活化机理分析 |
5.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5.1.1 不同PH值下Ca~(2+)、Fe~(3+)对SDS吸附石英的影响 |
5.1.2 捕收剂和活化剂浓度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5.2 溶液化学计算 |
5.3 矿物表面电位检测分析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赤铁矿正浮选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赤铁矿正浮选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1 赤铁矿碱性介质正浮选工艺 |
1.2 赤铁矿弱酸性介质正浮选工艺 |
1.3 赤铁矿碱性—酸性双介质正浮选工艺 |
1.4 赤铁矿正—反浮选工艺 |
1.5 控制分散—碱 (酸) 性介质正浮选 |
1.6 选择性絮凝 (脱泥) —酸性介质正浮选 |
1.7 赤铁矿剪切絮凝正浮选工艺 |
1.8 赤铁矿载体浮选工艺 |
2 赤铁矿正浮选工艺存在的问题 |
2.1 碱性介质正浮选技术的不足 |
2.2 酸性介质正浮选技术的不足 |
(1) 酸性介质正浮选获得的精矿品位低。 |
(2) 酸性介质正浮选捕收剂的捕收能力较差。 |
(3) 酸性正浮选技术对矿石性质变化的适应性差。 |
3 结 语 |
(9)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浮选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铁矿资源概述 |
1.1.1 世界铁矿石资源概述 |
1.1.2 我国铁矿石资源概述 |
1.2 微细粒赤铁矿石浮选现状 |
1.2.1 微细粒级赤铁矿石浮选工艺研究进展 |
1.2.1.1 絮凝浮选 |
1.2.1.2 载体浮选 |
1.2.1.3 分步浮选与分散浮选 |
1.2.2 微细粒赤铁矿石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
1.3 论文的意义和内容 |
1.3.1 论文的意义 |
1.3.2 论文的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样品、试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2 试验所用药剂与仪器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浮选试验 |
2.3.2 沉降试验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2 显微镜分析 |
2.4.3 矿物动电位测定 |
2.4.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5 激光粒度测试 |
第三章 微细粒单矿物浮选试验 |
3.1 油酸钠对微细粒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3.2 pH值对微细粒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3.3 氯化钙对微细粒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3.4 淀粉对微细粒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3.5 淀粉和氯化钙对-45μm粒级矿物浮选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元体系中微细粒矿物间交互影响的研究 |
4.1 石英对微细粒赤铁矿浮选的影响 |
4.1.1 油酸钠体系中石英对微细粒赤铁矿正浮选的影响 |
4.1.2 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中石英对微细粒赤铁矿反浮选的影响 |
4.2 磁铁矿对微细粒赤铁矿浮选的影响 |
4.2.1 油酸钠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赤铁矿正浮选的影响 |
4.2.2 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赤铁矿反浮选的影响 |
4.3 磁铁矿对微细粒石英浮选的影响 |
4.3.1 油酸钠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石英正浮选的影响 |
4.3.2 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石英反浮选的影响 |
4.4 赤铁矿对微细粒磁铁矿浮选的影响 |
4.4.1 油酸钠体系中赤铁矿对磁铁矿正浮选的影响 |
4.4.2 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中赤铁矿对磁铁矿反浮选的影响 |
4.5 磁铁矿的磁化对赤铁矿浮选的影响 |
4.5.1 油酸钠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正浮选的影响 |
4.5.2 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赤铁矿反浮选的影响 |
4.6 磁铁矿的磁化对石英浮选的影响 |
4.6.1 油酸钠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石英正浮选的影响 |
4.6.2 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中磁铁矿对微细粒石英反浮选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元体系中微细粒矿物交互影响的研究 |
5.1 不同粒级磁铁矿对微细粒赤铁矿和石英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1.1 油酸钠体系 |
5.1.2 油酸钠-淀粉-氯化钙体系 |
5.2 磁铁矿对实际赤铁矿石浮选的影响 |
5.3 硅酸钠对三元体系浮选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理研究 |
6.1 油酸钠体系中不同粒级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浮选的影响机理 |
6.1.1 磁铁矿与赤铁矿相互作用的DLVO理论 |
6.1.2 磁铁矿与赤铁矿相互作用的激光粒度分析 |
6.1.3 磁铁矿与赤铁矿相互作用的显微镜分析 |
6.1.4 磁铁矿对赤铁矿沉降行为的研究 |
6.2 药剂作用机理 |
6.2.1 红外光谱分析 |
6.2.2 动电位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水的硬度对细粒赤铁矿絮凝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赤铁矿资源特点 |
1.2 赤铁矿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
1.2.1 阴离子正浮选 |
1.2.2 阴离子反浮选 |
1.2.3 阳离子反浮选 |
1.2.4 选择性絮凝反浮选 |
1.2.5 赤铁矿浮选药剂 |
1.3 钙、镁离子对选矿工艺的影响 |
1.3.1 钙、镁离子对絮凝工艺的影响 |
1.3.2 钙、镁离子对浮选工艺的影响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2 药剂及仪器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水的硬度与钙、镁离子浓度的关系 |
2.3.2 沉降率测定 |
2.3.3 表面张力和Zeta电位测定 |
第3章 不同体系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1 去离子水体系中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1.1 调整剂为氢氧化钠时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1.2 调整剂为碳酸钠时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2 油酸钠体系中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2.1 不同油酸钠用量条件下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2.2 调整剂为氢氧化钠时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2.3 调整剂为碳酸钠时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2.4 不同温度条件下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3 十二胺体系中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3.1 不同十二胺用量条件下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3.2 调整剂为氢氧化钠时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3.3 调整剂为碳酸钠时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3.4 不同温度条件下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4 实际生产用水的硬度对赤铁矿絮凝行为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钙、镁离子对赤铁矿絮凝行为影响的机理研究 |
4.1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
4.2 赤铁矿表面ζ电位的测定 |
4.3 钙、镁离子水解组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赤铁矿的正-反浮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季铵盐类捕收剂在矿物浮选脱硅中的研究进展[J]. 赵媛媛,徐伟,石波,田言,程潜,梅光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1(02)
- [2]我国磷矿资源分布及其选矿技术进展[J]. 刘文彪,黄文萱,马航,迟晓鹏,饶峰.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0(12)
- [3]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泡沫稳定性的影响[D]. 宋水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纳米气泡表征及其在赤铁矿反浮选中的应用[D]. 张旭瑜.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5]赤铁矿反浮选脱硅体系淀粉衍生物抑制性能与机理[D]. 任爱军.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6]铁矿石阴离子反浮选体系中各药剂浮选特性研究[D]. 查显维.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7]白云鄂博铁矿制备超级铁精粉工艺及浮选机理研究[D]. 刘荣祥.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赤铁矿正浮选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丁淑庆. 现代矿业, 2019(05)
- [9]磁铁矿对微细粒级赤铁矿浮选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马鸣泽.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水的硬度对细粒赤铁矿絮凝行为影响的研究[D]. 曾睿. 武汉科技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