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虚体质研究的渊源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穗恒[1](2020)在《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的网状Meta分析及优化方案制定》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及定性归纳,构建针灸治疗各种中医偏颇体质最佳干预措施的优化方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获取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的中英文文献。按照拟定的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初步选出临床随机对照文献(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依据改良JADAD量表选出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ADDIS软件比较入选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经过定量排序筛选出具有最佳疗效的干预措施,并根据有关的文献信息,定性归纳针灸的穴位选取、刺灸法操作过程,制定针灸干预各种中医偏颇体质的优化方案。结果:依据纳入研究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治疗周期、结局指标等制定信息提取表,纳入143篇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结果显示,141篇文献的发表语言为中文,占99%;英文文献仅有2篇,作者均为中国人。97%的RCT作者单位是医院、大学或研究院所,仅有3%的RCT作者单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篇RCT(占25%)有基金资助,大部分是政府或单位的科研基金资助。80%RCT的样本量﹤100。84%RCT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入选的143篇RCT文献中,气虚质18篇,阳虚质54篇,阴虚质14篇,痰湿质29篇,湿热质4篇,血瘀质12篇,气郁质11篇,特禀质1篇。对纳入143篇RCT文献的方法质量评价后发现,所有RCT文献均提及随机化,随机方法正确的有79篇,占55.2%,其中53篇采用随机数字表,13篇采用密闭信封法,7篇采用电脑软件产生的随机号,4篇采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38篇RCT文献提及隐蔽分组。只有12篇RCT文献提及盲法,其中对盲法详细描述的RCT文献仅8篇。为保证网状Meta分析的稳健性,选用改良后JADAD评分量表进一步筛选纳入的RCT文献,≧3分的RCT入选。选取《中医体质量表》作为网状Meta分析的疗效指标。最终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各体质RCT文献有65篇,其中:气虚质8篇,阳虚质24篇,阴虚质9篇,痰湿质9篇,湿热质3篇,血瘀质7篇,气郁质5篇。应用ADDIS软件对入选RCT研究的中医体质评分进行网状Meta分析定量排序,筛选出较好的体质干预措施,得出针灸干预各种偏颇体质评分改善优劣排序结果(选取排头三位干预措施):气虚质,长蛇灸>艾条温和灸+耳压>刺络+温针+针刺;阳虚质,温针+隔盐灸>针刺+温针>针刺+隔盐灸;阴虚质,刺络+拔罐+无烟艾柱贴灸>艾条温和灸>针刺+温针;痰湿质,长蛇灸或温针;血瘀质,针刺+隔盐灸>针刺+刺络+拔罐>推经+刺络;气郁质,针刺+调体选穴>针刺+温针>火针+针刺。并根据入选针灸干预各中医偏颇体质的网状Meta分析文献信息,选取频次较高的腧穴,定性归纳针灸的穴位选取、刺灸法操作过程,制定针灸干预各种中医偏颇体质的优化方案如下:气虚质:艾条温和灸神阙、关元、足三里,贴压王不留行籽在耳穴上(心、肺、肝、脾、肾、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阳虚质:隔盐灸神阙,温针灸关元、气海、肾俞、脾俞;阴虚质:在风门、肺俞刺络拔罐,然后将无烟艾柱贴灸风门、肺俞、膏肓;痰湿质:温针灸中脘、丰隆、足三里、太白;血瘀质:隔盐灸神阙,针刺膈俞、肝俞、太冲、三阴交;气郁质:针刺膻中、期门、太冲、肝俞、气海;湿热质、特禀质:暂缺。结论:纳入本研究的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RCT文献,经过评价后发现:普遍存在随机方法不清哳、没有进行隐蔽分组、未提及盲法、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及理由、缺少安全性评价及样本量估算等问题。致使研究的临床证据级别下降,从而在临床上影响医生选择干预措施。本研究应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医偏颇体质的疗效定量化研究,筛选临床疗效最佳的针灸干预措施,结合定性归纳细节,首次制定出针灸干预各种中医偏颇体质的优化方案,为“辨体针灸”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贯彻中医“治病求本”的宗旨,更好地发挥针灸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积极作用,全面保障人体健康。
李秀琴,吴成斌[2](2020)在《饮食疗法在气虚体质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探讨饮食疗法在气虚体质者中的应用效果。选择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门诊就诊的气虚体质者197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99例和对照组98例,治疗组用饮食疗法治疗,对照组补中益气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0.81%,两组比较,P<0.05。饮食疗法在气虚体质者中的应用效果显着。
王连雪[3](2020)在《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对泄泻患儿的证型、相关因素、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临床儿童泄泻的辨证论治及规避发病风险、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参考,起到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填写“小儿泄泻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6月-6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或“7-14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将完整有效的数据整理并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8例因资料填写不完整给予剔除,8例因资料填写未按要求,最终共纳入184例。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中的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病情、体型、胎龄、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史、出生体重、孕期特有疾病史、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无相关性(P>0.05)。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103例,气虚质46例,阳虚质41例,特禀质34例,湿热质21例,阴虚质10例,痰湿质8例,血瘀质4例,气郁质3例。相关性分析中,体质的不同体系对泄泻患儿的证型表达无影响;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在泄泻证型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阳虚质)=0.000<0.050,P(湿热质)=0.002<0.050,P(平和质)=0.003<0.050,P(血瘀质)=0.023<0.050)。结论: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患儿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等具有显着相关性。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最多,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为多,血瘀质、气郁质最少。平和质与湿热泻、伤食泻、风寒泻等实性泄泻密切相关;阳虚质与脾虚泻密切相关;湿热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湿热泻;脾肾阳虚泻患儿都有阳虚体质,多有气虚体质;血瘀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风寒泻。可以通过患儿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改善,药物、外治疗法等的应用,来调理体质,佐以预防及治疗泄泻。
罗辉[4](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欧阳帼茵[5](2019)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文献研究广泛搜集并系统梳理中医古代文献,探讨“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儿童保健的理论依据和保健举措。2.临床研究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辨体保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医书籍在线阅读平台等中医古籍数据库及实地检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收录的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搜集并梳理先秦至清代各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中医儿童保健与养护的论述资料,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在对这些资料的充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对“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理论溯源,探讨并分析“儿为虚寒”理论在小儿体质辨识、养护理念及中医体质保健方案制定上的应用。2.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广州市区内的5所幼儿园中选择健康儿童8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的比例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体质辨识(体质辨识量表已通过信效度检验),保健组按“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生活调护指导,根据辨识的体质结果予以相对应的体质保健方案进行保健,对照组不进行保健指导干预,保持其日常生活习惯。两组观察周期为1个学期,共21周,保健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观察,保健前、保健12周及保健21周记录相关的保健效果指标,并对不同时间点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分析。观察指标:①体质辨识积分;②日常生理表现积分;③保健效果评价指标;④患病情况(患病率、患病次数);⑤不良反应/事件。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和儿童保健的论述,在生理特点方面,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稚弱,形气未充,不耐攻伐,不耐寒暑。“阳化气、阴成形”,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脏腑形体结构属阴,肺气、脾气、肾气等脏腑生理功能属阳,小儿“稚阴稚阳”,而属阴之形质结构相较稳定,属阳之生理功能易受波动,易出现血少气弱、神气怯弱、腠理疏松等生理现象,同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脏腑形气都在迅速向成熟完善而发展,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儿童保健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不宜过饱,穿衣以薄衣为主,忌过分保暖,宜见风日,适当锻炼,保健重点在于保护小儿脏腑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损伤小儿脏腑之气,并注重小儿情志护理及品德教育,防止情志致病,适时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2.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儿童821例,其中脱落126例,最终纳入全数据集分析821例,符合方案集695例。两组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相关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体质分布情况两组在保健前及保健21周均以气虚湿热质、气阴两虚质、气虚夹痰质的小儿比例较高,其次是气虚质及阳虚质。保健组在保健21周时气虚夹痰质、气阴两虚质、阳虚质的人数比例较保健前下降,气虚湿热质人数基本不变,气虚质人数较前上升;对照组入组前后体质比例基本不变。(2)体质辨识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体质辨识积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体质辨识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体质辨识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在保健21周较保健前、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12周相比均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日常生理表现各项计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胃口、汗出、皮肤、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方面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精力、声音、睡眠方面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及平素患病情况的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余项目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面色、声音、排便、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体型、精力、口气、胃口方面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各细分项目无明显改善(P>0.05)。(5)保健效果评价指标两组体质辨识积分的疗效指标、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的疗效指标数据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指标的保健组保健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病率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鼻炎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分别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降低(P<0.05),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的患病率,以及便秘、腹泻患病率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等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12周,保健组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患病次数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鼻炎、支气管炎的患病次数,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次数与保健前相比减少(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腹痛患病次数较保健前减少(P<0.05),其余项目患病次数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及上呼吸道感染患病次数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均减少(P<0.05),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的患病次数,以及便秘、腹泻的患病次数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腹痛等患病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事件在研究过程中,保健组进行保健指导,对照组无干预措施,两组儿童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儿童保健必须考虑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应以顾护小儿脏腑之气为本。“儿为虚寒”理论与历代医家对于小儿脏腑形气稚嫩的认识一脉相承,并承继历代温补派医家固护小儿脏腑之气的主张。小儿脏腑形气未充,气,指生理功能,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小儿脏腑之气的生成与肺、脾、肾息息相关,然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因此气的生成是不足的。“儿为虚寒”理论认为小儿体质的基础特点为“(脏腑之气)气虚质”,强调了小儿时期脏腑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的生理特点。在儿童保健中,脾土中焦作为后天之本是调理肺和肾的关键,因此调理气虚体质重点在于顾护脾胃及脏腑之气。以“儿为虚寒”理论为指导制定的体质保健方案,重点在于为家长树立顾护脾胃的养护理念,并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小儿脏腑之气(肺气、脾气、肾气等)不受损伤,提出保健宜忌,避免出现损伤脏腑之气的不当养护行为。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表明,“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体质保健方案能有效改善小儿的偏颇体质和总体日常生理表现,在减少平素患病情况发生,降低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方面有效,有效减少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且无不良反应,验证了体质保健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开展时间较短,未能进一步探讨保健方案的长期效果;保健方案在改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等方面的有效性未明确,且观察的患病种类及数量有限,有待未来通过控制变量及多因素观察的研究方法以验证;研究过程中脱落人数较多,未来研究方案中的改善依从性部分有待加强。此外,本研究采取的评价指标多为量表评价,在今后研究中可延长研究时间,结合如检测心肺功能等客观指标以评价保健方案效果。
梁坤[6](2018)在《中医体质类型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探讨中医体质对LAA型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根据中医体质理论改善LAA预后的依据。方法:收集2017/02至2018/02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的LAA型脑梗死患者的资料(人口学特征、病史、影像检查结果),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中医体质分型判定,病后第30天给予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逐步前进法分析影响LAA型脑梗死预后差的体质类型。结果:受试者100例,根据观察结果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1.受试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痰湿质最多27例(27%)、气虚体质25例(25%)、阴虚体质21例(21%)、血瘀体质13例(13%)、阳虚体质12例(12%)、湿热体质8例(8%)、气郁体质7例(7%)、特禀体质1例、平和体质0例;2.单变量的卡方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显示:阴虚质(P=0.011<0.05)、痰湿质(P=0.036<0.05)、气虚质(P=0.032<0.05)与LAA型脑卒中后30天mRS评分存在关系;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表明:阴虚质(OR=7.448)、痰湿质(OR=6.073)、气虚质(3.372)对发病后第30天mRS评分有影响,对应的回归系数B均为正值。结论: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为LAA型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影响强度为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
刘爱[7](2018)在《“六字决”呼吸训练法对老年气虚体质肺癌术后患者效果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六字决”呼吸训练法对老年气虚体质肺癌术后患者中医体质、呼吸功能、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调查患者对该方法的满意度。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肿瘤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老年气虚体质肺癌术后首次入院患者,根据排除标准收集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患者予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n=30)患者予常规护理+“六字决”呼吸训练法。将数据收集时间定为入院后第1天、第7天、第15天和第30天,采取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结果统计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评价,比较两组癌症患者中医体质、呼吸功能、生活质量、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分析不同时间点“六字决”呼吸训练法对老年气虚体质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1.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评分:入院后第一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第3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呼吸功能测评:入院后第一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第3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入院后第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在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min步行试验测评:护理后第3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满意度:实验组:83.3%患者满意,16.7%一般;对照组:33.3%患者满意,66.7%一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字决”呼吸训练法能提高老年气虚质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体质、提高其活动能力、改善呼吸功能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王志永[8](2017)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与平和质的代谢组学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总结体质理论中关于痰湿体质、气虚体质的近现代研究成果;深入挖掘痰湿体质亚健康人群的代谢组学特征,并比较与平和质和气虚体质人群在代谢水平上的差异,同时对痰湿体质、气虚体质生物标记物进行筛选;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索体质分类的生物学依据。方法:结合体质相关中医药传统文献和现代实验研究报道,对痰湿、气虚体质进行理论研究。通过1H-NMR代谢组学技术,应用美国瓦里安公司(Varian,Inc)Varine 600MHz超导核磁共振谱仪,比较分析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以及平和质血液和尿液的代谢组学特征,筛选生物标志物。结果: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临床中痰湿体质、气虚体质和平和质人群各30例进行血液和尿液的代谢物测定,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代谢图谱,筛选出痰湿体质、气虚体质各自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比较三种体质在代谢水平上的差异,从而挖掘和探讨三种体质的形成机制和物质基础。通过筛选和比对,我们发现痰湿体质血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包括: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缬氨酸(valine)、苏氨酸(threonine)、组氨酸(histidine)、葡萄糖(glucose)、甘氨酸(glycine)、丝氨酸(serine)、1-甲基组氨酸(1-methylhistidine)、酪氨酸(tyrosine)。气虚体质血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包括:异亮氨酸、葡萄糖、谷氨酰胺(glutamine)、丝氨酸。与平和质相比,痰湿体质血液中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含量增多,异亮氨酸、组氨酸、葡萄糖、甘氨酸、丝氨酸、1-甲基组氨酸、酪氨酸含量降低;气虚体质中葡萄糖、丝氨酸含量增多,谷氨酰胺、异亮氨酸含量降低。痰湿体质与气虚体质相比,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乳酸(lactate)含量增多,组氨酸、葡萄糖、甘氨酸、丝氨酸、1-甲基组氨酸含量降低。痰湿体质尿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包括:2-轻基异丁酸(2-hydroxyisobutyrate)、瓜氨酸(citrulline)、柠檬酸(citrate)、二甲胺(dimethylamine)、牛磺酸(taurine)、色氨酸(tryptophan)、葫芦巴碱(trigonelline)。气虚体质尿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包括:瓜氨酸、谷氨酰胺(glutamine)、顺乌头酸(cis-aconitate)、牛磺酸、色氨酸、马尿酸(hippurate)。与平和质相比,痰湿体质尿液中2-羟基异丁酸、柠檬酸、二甲胺含量增多,瓜氨酸、牛磺酸、色氨酸、葫芦巴碱含量降低;气虚体质尿液中顺乌头酸、马尿酸含量增多,瓜氨酸、谷氨酰胺、牛磺酸、色氨酸含量降低。痰湿体质与气虚体质相比,2-羟基异丁酸、肌酸酐(creatinine)含量增多,顺乌头酸、马尿酸含量降低。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库和文献,对三种体质间的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痰湿体质、气虚体质和平和质在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上存在差异。基于NMR技术的代谢组学为痰湿体质、气虚体质和平和质的生物学特征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或可为个体体质的形成机制和发病倾向提供新的见解。结论:通过对痰湿体质、气虚体质和平和质传统理论的梳理及现代研究进展的总结,系统阐述了三者在理论来源、表现特征、形成机制、疾病易感等方面的区别,为以代谢组学为技术手段的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体质分类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依据,也为中医体质学的"体质可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研究结果显示痰湿体质、气虚体质和平和质在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
沈维艳[9](2013)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找出轻度认知障碍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出发,为研究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社区医院记忆检测门诊及四川省中医院课题组记忆检测门诊的病例,通过相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检测量表筛查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共97例,经过现代化仪器中医四诊仪的检测,辨别MCI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结果:MCI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热性体质、气郁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痰湿体质、瘀血体质分别为占2.06%,50.52%,24.74%,11.34%,7.22%,5.15%,4.12%,4.12%,3.09%。结论:本研究表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主要以气虚体质、阴虚体质为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郝燕[10](2013)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如此的大环境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一路攀升,由于其持续时间长且易于反复发作,极大的影响到个人生活质量,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体质学是一门极具个体化诊疗思想的新兴交叉学科,注重研究个体的体质特征、体质类型、体质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中医体质学极其适用于现代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模式。因此,本研究在进行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针灸与中医体质相结合的方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以期为中医个体化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寻求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目的:在综述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提出针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危险体质的临床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针灸临床实践,研究针灸体质调节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调查研究:对14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48例对照组人群,采用问卷调查与国际或国内公认量表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两组人群的主要特征、工作情况、家族史等流行病学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两组比较的卡方检验对中医体质类型、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求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2.理论研究:在初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就针灸调治CFS危险体质(即气虚质、阳虚质)的思路进行论述。3.临床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质及阳虚质CFS患者60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调体穴位,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穴位,每周治疗3次,8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结果。结果评价指标包括总体疗效评价,治疗前后症状积分、Chadler疲劳量表评价以及气虚、阳虚体质积分的评价。结果:1.调查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体质类型分布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平和质、阳虚质和气虚质。将九种体质类型作为自变量,慢性疲劳综合征作为因变量,进一步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0.05检验水准下,自变量阳虚质(OR=3.113)、气虚质(OR=4.088)及平和质(OR=0.240)与因变量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回归系数及0R估计值判断,阳虚质、气虚质是与CFS发生呈正相关的中医体质,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平和质是CFS发生的保护因素。(2)将两组人群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统计学比较分析,显示在居住环境、经济状况、过度劳累、家庭不和、人际不协调、事业受挫、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压力较大、饮食规律、嗜食肥甘厚腻、口味重、饮咖啡、运动习惯、睡眠小于7小时、性格及情绪16个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将以上1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在P<0.05水平,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有7个,它们分别是:X3(过度劳累)、X7(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X9(饮食规律)、X13(运动习惯)、X14(睡眠小于7小时)、X15(性格)及X16(情绪)。以上7个自变量进行了哑变量化,统计结果提示:①X3(1)经常过度劳累与偶尔过度劳累(参照分类)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为危险因素。X3(2)有时过度劳累与偶尔过度疲劳相比无差别。②与工作时间很少大于8小时相比,X7(1)经常及有时X7(2)大于8小时的工作时间是CFS产生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差异。③X9(1)饮食很规律与饮食不规律者(参照分类)相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且X9(1)是保护因素。X9(2)与参照分类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④X13(1)经常运动及X13(2)有时运动与不常运动(参照分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为保护因素。⑤X14(1)睡眠经常小于7小时、X14(2)有时睡眠小于7小时与很少睡眠小于7小时(参照分类)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为危险因素。⑥X15(2)内向性格相对于混合性格来说,有统计学差异,是CFS的危险因素。X15(1)外向性格则无明显差异。⑦X16(1)正性情绪及X16(2)负性情绪,与中等情绪(参照分类)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X16(1)是CFS的保护因素,X16(2)则是危险因素。(3)气虚质与X3(过度劳累)、X8(工作压力大)及X9(规律饮食)有关。回归结果提示:①X3(1)是“经常过度劳累”,与很少过度劳累(参照组)相比,二者有显着差别,且为危险因素。X3(2)“有时过度劳累”与参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X8(1)工作压力经常都很大的人群相对于经常压力很小(参照组)的人群,体质容易出现气虚质的偏颇,是危险因素。⑧X9(1)“经常规律饮食”与偶尔规律饮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为气虚质的保护因素。X9(2)则无明显差别。(4)阳虚质则与各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2.理论研究结果:针灸调节气虚体质的常用经络是脾经、胃经、任脉及膀胱经,常用穴位有太白、足三里、气海、中脘、脾俞、胃俞。阳虚体质以任脉、督脉、。肾经及膀胱经为主;常用穴位是太溪、足三里、神阙、关元、肾俞、命门。调节两种体质较多用到的针灸方法有针刺、艾灸、穴位埋线及穴位敷贴。3.临床研究结果:研究所纳入的60例患者,经随机分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由于患者私人原因脱落1例,故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的有治疗组30例,病例组29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体质构成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疗程后,总体疗效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经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疲劳症状积分、Chadler疲劳量表积分及气虚、阳虚体质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1),经组间积分差值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疲劳症状积分、Chadler疲劳量表积分及气虚、阳虚体质积分方面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调查研究的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危险体质是气虚质和阳虚质,保护体质是平和质;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呈正相关的因素是:经济满意、经常饮食规律、经常运动。呈负相关的是:经常过度劳累、人际关系不协调、工作压力较大、睡眠小于7小时以及负性情绪;经常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大是气虚质的危险因素,经常饮食规律是气虚质的保护因素。2.理论研究的结论:针灸体质观自古有之,个体体质指导针灸治疗,针灸可调节、改善个体体质;针灸调节个体体质有一定的可行性。3.临床研究的结论:对于气虚质、阳虚质的CFS患者,针灸调体能够显着改善其疲劳症状,以及气虚质、阳虚质的体质积分。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常规针剌组);针灸调节体质治疗CFS,副反应小,安全性高。
二、气虚体质研究的渊源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虚体质研究的渊源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的网状Meta分析及优化方案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 |
1.1.1 中国古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 |
1.1.1.1 《黄帝内经》对中医体质的认识 |
1.1.1.2 《伤寒杂病论》对中医体质的认识 |
1.1.1.3 三国至两宋时期医家对中医体质的认识 |
1.1.1.4 金元明清时期医家对中医体质的认识 |
1.1.2 中国现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 |
1.1.2.1 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和确立 |
1.1.2.2 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
1.1.2.3 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
1.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
1.3 体质可调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4 中药方剂调治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
1.4.1 气虚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4.2 阳虚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4.3 阴虚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4.4 痰湿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4.5 湿热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4.6 血瘀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4.7 气郁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4.8 特禀质的中药方剂调治 |
1.5 针灸调治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
1.5.1 气虚质的针灸干预 |
1.5.2 阳虚质的针灸干预 |
1.5.3 阴虚质的针灸干预 |
1.5.4 痰湿质的针灸干预 |
1.5.5 湿热质的针灸干预 |
1.5.6 血瘀质的针灸干预 |
1.5.7 气郁质的针灸干预 |
1.5.8 特禀质的针灸干预 |
第二章 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的网状Meta分析及优化方案制定 |
2.1 检索策略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数据库 |
2.1.2.1 中文数据库 |
2.1.2.2 英文数据库 |
2.1.3 检索词 |
2.1.4 检索策略 |
2.1.5 检索结果 |
2.2 文献的筛选 |
2.2.1 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2.2.1.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2.2 RCT文献的筛选过程及结果 |
2.2.2.1 RCT文献的筛选过程 |
2.2.2.2 RCT文献的筛选结果 |
2.2.3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
2.2.3.1 纳入的RCT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3.2 纳入RCT文献的方法质量评价 |
2.3 基于网状Meta筛选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的最佳干预措施 |
2.3.1 筛选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RCT |
2.3.2 RCT文献的筛选结果 |
2.3.3 网状Meta分析的应用软件 |
2.3.4 各偏颇体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3.4.1 气虚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3.4.2 阳虚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3.4.3 阴虚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3.4.4 痰湿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3.4.5 湿热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3.4.6 血瘀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3.4.7 气郁质研究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2.4 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1 针灸干预气虚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1.1 气虚质优化方案选穴 |
2.4.1.2 气虚质优化方案刺灸法操作 |
2.4.1.3 气虚质优化方案治疗周期 |
2.4.1.4 气虚质优化方案分析 |
2.4.2 针灸干预阳虚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2.1 阳虚质优化方案选穴 |
2.4.2.2 阳虚质优化方案刺灸法操作 |
2.4.2.3 阳虚质优化方案治疗周期 |
2.4.2.4 阳虚质优化方案分析 |
2.4.3 针灸干预阴虚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3.1 阴虚质优化方案选穴 |
2.4.3.2 阴虚质优化方案刺灸法操作 |
2.4.3.3 阴虚质优化方案治疗周期 |
2.4.3.4 阴虚质优化方案分析 |
2.4.4 针灸干预痰湿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4.1 痰湿质优化方案选穴 |
2.4.4.2 痰湿质优化方案刺灸法操作 |
2.4.4.3 痰湿质优化方案治疗周期 |
2.4.4.4 痰湿质优化方案分析 |
2.4.5 针灸干预湿热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6 针灸干预血瘀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6.1 血瘀质优化方案选穴 |
2.4.6.2 血瘀质优化方案刺灸法操作 |
2.4.6.3 血瘀质优化方案治疗周期 |
2.4.6.4 血瘀质优化方案分析 |
2.4.7 针灸干预气郁体质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7.1 气郁质优化方案选穴 |
2.4.7.2 气郁质优化方案刺灸法操作 |
2.4.7.3 气郁质优化方案治疗周期 |
2.4.7.4 气郁质优化方案分析 |
2.5 讨论 |
2.5.1 文献来源 |
2.5.2 针灸干预各种中医偏颇体质研究入选RCT比例 |
2.5.3 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RCT研究的质量评价 |
2.5.4 传统Meta分析与网状Meta分析的区别 |
2.5.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5.6 中医体质学的临床意义 |
2.5.6.1 体质的生理基础 |
2.5.6.2 体质、疾病与证候的关系 |
2.5.6.3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
2.5.6.4 “辨体论治”的临床意义 |
2.5.6.5 “辨体针灸”的优势 |
2.5.7 不足与展望 |
2.5.8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饮食疗法在气虚体质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治疗组 |
1.2.2 对照组 |
2 疗效观察 |
2.1 观察方法 |
2.2 疗效评价 |
2.3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3)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表设计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方法 |
2.4 中医体质判断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收集整理 |
2.7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证型分布 |
3.2 证型与体质 |
3.3 证型与相关因素 |
分析与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2 西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3 中医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
2 结果分析 |
2.1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2 体质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
2.3 相关因素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
2.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生理特点的探索 |
1.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
1.1.2 “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
1.1.3 小结 |
1.2 中医儿童保健的研究进展 |
1.2.1 古代医家对小儿养育保健的探索 |
1.2.2 中医儿童体质保健的研究进展 |
1.2.3 小结 |
1.3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 |
1.3.1 理论溯源 |
1.3.2 关于小儿“虚寒体质”的认识 |
1.3.3 “儿为虚寒”理论与体质保健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对象选择标准 |
2.1.3 脱落标准 |
2.1.4 剔除标准 |
2.1.5 中止研究标准 |
2.1.6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辨识方法 |
2.2 研究方案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随机化和盲法 |
2.2.3 研究方法 |
2.2.4 研究资料 |
2.2.5 信效度检验 |
2.2.6 干预措施 |
2.2.7 观察周期 |
2.2.8 观察指标 |
2.2.9 统计分析 |
2.2.10 伦理学原则 |
2.3 结果 |
2.3.1 受试者纳入 |
2.3.2 受试者招募 |
2.3.3 基线资料 |
2.3.4 全数据集结果 |
2.3.5 符合方案集结果 |
2.3.6 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
2.3.7 脱落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3.1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立论依据 |
3.1.1 依据一: “虚寒”为生理特点 |
3.1.2 依据二: 气虚为体质之本 |
3.1.3 依据三: 气虚质与他质兼夹为常见表现 |
3.2 五种体质保健方案的制定依据 |
3.2.1 “儿为虚寒”理论为理论基础 |
3.2.2 衣、食、住、行为保健方向 |
3.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3.3.1 体质辨识积分 |
3.3.2 日常生理表现积分 |
3.3.3 保健效果指标的分析 |
3.3.4 患病情况的保健效果分析 |
3.3.5 安全性评价 |
3.3.6 依从性评价 |
3.3.7 研究结果小结 |
3.3.8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3.3.9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中医体质类型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临床资料采集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2.结果 |
讨论 |
1.关于LAA的现代医学认识 |
2.体质对LAA预后的影响 |
2.1 阴虚体质对LAA预后的影响 |
2.2 气虚体质对LAA短期预后的影响 |
2.3 痰湿体质对LAA短期预后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体质分型对缺血性中风的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
1.中医体质的渊源及发展 |
2.中医体质的现代分型 |
3.中医辨识体质在治疗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六字决”呼吸训练法对老年气虚体质肺癌术后患者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肺癌患者患病率及死亡率均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 |
1.1.2 老年肺癌的治疗护理不理想 |
1.1.3 从中医体质学说来研究肺癌患者的护理得到关注 |
1.1.4 老年肺癌患者中,气虚体质较多 |
1.1.5 “六字诀”呼吸训练法可以改善身体机能 |
1.2 老年肺癌患者护理研究现状 |
1.2.1 对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较全面 |
1.2.2 中医体质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
1.2.3 中医对肺癌护理的研究 |
1.3 “六字诀”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2、对象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一般资料 |
2.2 选择标准 |
2.2.1 肺癌的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签署知情同意书 |
2.4 研究方法 |
2.4.1 随机方法及分组 |
2.4.2 干预方法 |
2.5 基线控制 |
2.6 观察指标 |
2.6.1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 |
2.6.2 肺功能观察指标 |
2.6.3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 |
2.6.4 6MIN步行距离(SIX-MINUTEWALKDISTANCE,6MWD) |
2.6.5 患者满意度 |
2.7 收集数据时间点 |
2.8 质量保证 |
2.8.1 依从性保证 |
2.8.2 数据录入与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评分前后比较 |
3.3 肺功能观察指标 |
3.3.1 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较分析 |
3.3.2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比较 |
3.4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价前后比较 |
3.5 两组6MIN步行距离比较 |
3.6 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
4、讨论 |
4.1 “六字诀”呼吸训练法可以改善老年肺癌术后患者气虚体质 |
4.2 “六字诀”呼吸训练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
4.3 “六字诀”呼吸训练法可以提高老年气虚体质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4.4 “六字诀”呼吸训练法能有效提高患者活动能力 |
4.5 患者行“六字诀”呼吸训练后,满意度得到提高 |
4.6 六字诀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症状,提高疗效,但从护理经济学来说,如何保证在临床推广,还值得探究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与平和质的代谢组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证候和体质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技术 |
2 证的研究 |
3 体质的研究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1 理论渊源 |
2 分型研究 |
3 痰湿体质 |
4 气虚体质 |
5 痰湿体质与气虚体质的关系 |
6 中医体质学基础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与平和质的代谢组学比较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代谢通路分析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工具 |
2.2 病例的筛选标准 |
2.3 病例的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及处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MCI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量表评分情况 |
3.3 MCI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 |
3.4 MCI患者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的舌象分布特点 |
3.5 MCI患者脏腑失调的分布特点 |
4 讨论 |
4.1 MCI诊断标准及所选量表的来源及依据 |
4.2 探讨中医体质的分类及其特点 |
4.3 MCI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及分析 |
4.4 MCI相关危险因素的结果分析 |
4.5 MCI患者中医体质辨识的结果分析 |
4.6 MCI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舌脉辨识的结果分析 |
4.7 MCI患者脏腑辨证的结果及分析 结语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综述一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 |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 |
综述二 中医体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一、基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疲劳综合征常见中医体质的针灸调治 |
一、调治要点 |
二、常用经络 |
三、常用穴位及选穴依据 |
四、调理方法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针灸调体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气虚体质研究的渊源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干预中医偏颇体质的网状Meta分析及优化方案制定[D]. 朱穗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2]饮食疗法在气虚体质者中的应用[J]. 李秀琴,吴成斌. 甘肃科技, 2020(22)
- [3]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D]. 王连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D]. 欧阳帼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中医体质类型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D]. 梁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六字决”呼吸训练法对老年气虚体质肺癌术后患者效果影响研究[D]. 刘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与平和质的代谢组学比较[D]. 王志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D]. 沈维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10]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D]. 郝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