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Excel 中计算非零数字的平均值

在 Excel 中计算非零数字的平均值

一、在Excel中计算非零数字的平均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廖彬,李文莉,潘震宇[1](2021)在《药品检验行业LIMS系统ELN模板常用函数介绍与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药学专业人员对计算机条件函数编辑不熟悉,在编辑ELN模板时常常力不从心。本文汇总归纳介绍了药品检验行业ELN模板常用函数的使用,并列举了一些典型实例供参考。

黄浩[2](2021)在《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文中指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环境振动敏感区逐渐增加,振动要求日渐严苛。如果在轨道交通的规划阶段快速的甄别减振敏感区范围及要求,可使线路尽量避免穿越振动敏感区,对于某些振动极其敏感地段则尽量避让,不仅可以为轨道交通选线提供依据,还为未来的减振措施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这也同样面临着预测范围广、效率高、预测结果较为准确等要求。目前常用的方法为经验公式法,存在预测精度不高,对于一些在特定频段要求较高的敏感目标无法给出较为准确的参考值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区域环境振动预测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基于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以及加权k-means聚类算法,设计寻找传递函数最优解的算法,实现依托传递函数数据库、列车振动荷载数据库和隧道结构修正函数数据库的快速、准确的区域性振动预测。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使用MATLAB设计了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预测数据库,完成了单、多层土传递函数数据库、列车振动荷载数据库以及隧道结构修正函数数据库等三个子数据库的架构,并对各子数据库源数据的进行了扩充计算;(2)应用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参数变化对传递函数的影响规律,并在频域内得到该规律的全局灵敏度曲线,为传递函数优化算法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剪切波速、压缩波速、振源埋深zs和水平距离的变化对传递函数影响较大;(3)引入加权k-means聚类算法,设计编写了传递函数优化算法程序。根据预测目标点的参数,调用传递函数数据库源数据,计算得到该目标点的传递函数最优解;以相关性系数和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对传递函数优化算法的精确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算法精度较高;(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采用MATLAB编写程序,建立了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的详细流程,并基于MATLAB的GUI模块进行了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5)对北京地铁10号线泥洼—西局区间段的地表振动响应进行了现场测试,并运用本文建立的预测方法进行了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的合理性。

胡久羡[3](2020)在《基于数据库的地铁列车环境振动影响快速预测法》文中研究指明轨道交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振动影响问题,不仅影响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也对沿线的建筑(包括古建筑)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精密仪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等。随着轨道交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到这种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能够快速、准确、大范围的进行振动预测,将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合理规划和减振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旨在建立一种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数值模拟、大量现场实测,只需根据既有土层钻孔资料,就可以快速准确进行区域性振动预测的方法,即基于数据库的快速预测法。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Python+Django和My SQL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建立了土层传递函数、车轨振动激励力、隧道结构频域修正函数数据库。(2)根据k NN分类算法的原理,编写了寻找最优传递函数的算法程序。利用二元指标(s,r)对最优传递函数进行了精确度的分析与评价,满足要求。(3)利用Python+Django的前后端、后端与My SQL数据库的交互功能,开发了一个网站。只需在网站页面前端提交土层参数,后端服务器即可自动完成最优土层传递函数计算,并结合车轨振动激励力数据库数据实现自由场的地表振动时域、频域内的快速预测。预测结果数据可返回前端网页展示。(4)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有、无隧道工况地表振动响应的差异,得到了不同埋深工况下自由地表振动响应的修正函数,从而得到了更为准确的地铁列车引起的地表响应预测结果。以北京地铁9号线九龙山站—大郊亭站区段为背景,实现区域性的环境振动快速预测。

李丹阳[4](2020)在《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航空安全问题日益关注。作为航空器的主要动力来源,航空发动机对于保证航空安全至关重要。航空发动机长期处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的环境之下,随着在翼时间的增加,其工作状态不断变化,各零部件的性能状态也随之衰退。评估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有助于增强航空发动机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本文基于航空发动机的历史数据,利用模糊C均值等方法,分析并挖掘航空发动机各零部件和整体的运行规律,评估航空发动机的衰退状态。本文的研究可为航空发动机故障检测和失效维修提供良好的理论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是数据预处理。航空发动机运行环境多变,其参数数据容易受到噪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异常值提取、缺失值处理、平滑处理和相关性分析四个方面的预处理,提高了数据质量。其次是衰退状态评价。针对航空发动机多参数问题,本文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航空发动机性能参数进行属性约简,根据不同参数的贡献率确定影响发动机性能的主成分。然后利用模糊C均值算法提取评价标准,分析各数据点与评价标准的距离来确定衰退程度。此外,考虑到航空发动机的多工况且不同工况的评价标准有所差异的情形,本文首先利用K均值算法对当前工况进行判断,再采用单工况的评价方法进行衰退评价。再次是性能参数安全边界的提取和预测。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工作环境的不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发动机的参数变化规律也存在差异。为细化航空发动机理论边界值,本文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以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残差作为量化指标来提取安全边界,并利用极限学习机算法进行预测。同时针对特殊情况加以改进,提高了安全边界提取与预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当发动机随着在翼时间的增加而产生性能参数变化时,本文提出的安全边界确定方法,可为性能参数评价和预测等提供更加准确的理论依据。最后是改进衰退预测模型。依托于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评价结果,本文利用非线性拟合的启发式分割算法将衰退数据划分为“慢衰退”阶段和“快衰退”阶段。本文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存在于衰退过程的时间累积效应和状态自身对衰退趋势的影响都考虑其中,同时将预测数据加入训练集,对模型进行修正,提高了预测准确性。

张敏[5](2020)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及规律,找出身体素质下滑的根本原因所在。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作出科学的指导,找出遏制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解决方法,这是对体质与健康研究领域的一次积极尝试,以促进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均值、标准误、方差分析、趋势检验、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增长速度对2007-2017年中北大学19-22岁男、女大学生1000米(男)、800米(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测试项目成绩均值进行整体、长期趋势及性别差异分析,用19岁男生2007年-2012年的测试项目成绩均值预测2013-2017年成绩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继而预测19-22岁大学生2022年、2027年测试项目成绩均值。结果:从整体趋势上看,11年来,19-22岁男生1000米测试成绩均值呈下降趋势,女生800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测试成绩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趋势检验显着(P<0.05),均值差异显着(P<0.001)。(2)从长期趋势来看,由逐期增长量和环比增长速度可知,2007-2017年19-22岁男、女生测试项目成绩均值发展趋势相似;由累积增长量和定基增长速度可知,女生800米测试成绩均值10年中有5年低于2007年测试成绩均值,男生1000米则有8年。坐位体前屈成绩均值分别有7年高于2007年,立定跳远成绩均值则有6年。(3)从性别差异上看,女生每项测试项目成绩均值增长速度均优于男生。(4)模型验证中,1000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成绩的观测值与预测值绝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98、-0.09、0.01,相对误差分别为0.006、-0.02、0.01。(5)从预测表可以看出,2022年与2027年预测耐力成绩均值除19岁男生提高,其余年龄段男、女生均下降。坐位体前屈成绩均值预测除19岁男生和22岁女生下降,21岁男生不变,其余年龄段均上升。立定跳远成绩均值预测除2022年22岁男生下降,2022年、2027年20岁和21岁女生升高,其余年龄段均处于停滞状态。结论:(1)2007-2017年男生1000米测试成绩均值总体处于下降趋势,问题亟待。女生800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测试成绩均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测试项目的长期趋势都存在成绩的波动幅度较大,成绩不稳定的现象。(3)男、女生测试项目成绩发展趋势相似,女生成绩均值增幅比男生大,近十年发展趋势比男生好。(4)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成绩,误差较小,符合统计学中的规律,预测数据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要把预测值作为参考数据,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杨方宜[7](2020)在《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送站坪交通流特性和仿真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十三五”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了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目前,国内外对送站坪交通流理论研究较少,仍然缺少送站坪参数设计的标准和方法。随着枢纽客流量的逐年增长,高峰期间送站坪落客区域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大大降低了整个枢纽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了缓解拥堵,迫切的需要根据送站坪交通流特性和驾驶行为制定相关运营策略,并对几何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通过车辆时空轨迹重点研究了站坪落客区域的交通流特性和车辆微观交通行为,充分考虑了落客区域车辆走停行为和低速行驶情况,构建了适用于送站坪的车辆驾驶行为模型和仿真模型,并在验证模型有效的基础上针对落客区域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送站坪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在送站坪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采集方案和处理方法,利用摄像机标定方法提取车辆时空轨迹。基于轨迹研究分析了送站坪交通流特性,提出了车辆延误模型,并对车辆行程时间进行了估计。在交通流特性分析基础上,对送站坪单、双车道落客通道通行能力分别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落客区域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车辆行车速度、距离和落客时长,如果落客区域长度增加,则通行能力增加,但通行能力增量会逐渐减小,并且低速区域进一步降低速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比高速区域更大。其次,基于送站坪交通流特性对车辆驾驶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车辆换道目的和动机的分析,提出了强制性换道、协作性换道以及两个时间间隔的换道;为了实现落客区域车辆多次停车现象的模拟,基于车辆受迫停车等待特性建立了车辆落客决策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车辆落客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车辆落客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车辆距离进站口距离、车辆延误以及交警指挥,其中交警指挥对车辆落客位置向下游移动有正向的影响。然后,基于送站坪交通调查结果和驾驶行为建立了适用于送站坪系统的仿真模型。根据车辆受迫停车时长和落客位置将落客区域划分为若干部分,依据划分结果生成车辆等待耐性和速度等参数,并对车队进入规则和人行横道规则进行了分析建模,最终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经过校准的送站坪仿真模型可以很好的复制当天的运行情况,其输出结果可以为送站坪交通组织和管理策略优化提供基准。最后,应用仿真模型对单、双车道落客通道的运营策略和布局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现实中交警在落客区域上游匝道控制车辆进入的策略并没有增加落客区域的运行效率,无控制状态下的落客区域流出流量高17~18%。通过对落客区域长度变化的模拟,验证了“落客区域长度增加,流出流量的增量减小”的结论,并且依据分析结果给出了落客区域长度的建议范围:150~200 m。通过提出限制受迫停车和改变车辆落客位置等策略,将单车道流出流量比无控制状态下进一步增加23~33%,双车道流出流量增加22~29%。最后对仿真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理论结合实际对送站坪进行研究,系统的归纳出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送站坪交通流的一般特征,为丰富低速系统交通流的相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且论文从实际出发,根据送站坪仿真分析需求,研究开发了一个送站坪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为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送站坪交通规划与设计及交通拥堵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支撑。

郑昕[8](2019)在《考虑壁面酸蚀形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酸压技术已是碳酸盐岩储层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其旨在将地层压开后使用酸液对裂缝壁面进行非均匀刻蚀,在闭合压力作用下未酸蚀的岩样相互支撑形成过流通道,提高油气藏生产能力。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评价酸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裂缝壁面的酸蚀形态又是影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准确描述酸蚀裂缝壁面的刻蚀形态,揭示微观形态与宏观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正确预测导流能力,合理设计酸压施工意义重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酸蚀裂缝壁面形态,同时还研究了酸蚀前后岩石力学参数的变化趋势,将修正后的参数代入到缝宽计算模型中,最终整合出满足于现场生产实际的导流能力计算模型。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获取了酸蚀前后岩石力学参数。测定岩样纵波和横波速度,选择纵波和横波速度相近的岩样作为可对比岩样,根据两种波速计算出动态岩石力学参数,采用三轴压缩实验测得岩样静态力学参数,进一步推导出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换算关系式。(2)分析了酸蚀前后裂缝壁面特征的变化。使用光学形貌扫描仪对酸蚀前后裂缝壁面进行扫描,将扫描获取的数字信号进行3D成像,同时还研发出壁面形态分析程序,定量分析酸蚀前后壁面形态,发现酸蚀后裂缝壁面整体高度下降,但形态更加粗糙,支撑点分布随机性增强。(3)修正了受压后裂缝壁面宽度的变化。判断裂缝间接触类型,基于经典赫兹接触理论,采用酸蚀前后的岩石力学参数对裂缝壁面在闭合压力下的形变量进行对比计算,发现修正力学参数的形变量至少比未修正的情况大111%,最后采用研发的缝宽计算程序,得到裂缝各处的缝宽分布情况。(4)研究了考虑壁面酸蚀形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利用MATLAB程序编制出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代入之前模拟的受压后缝宽分布数据,模拟出各个实验条件下酸蚀导流能力,对比室内实验结果,分析误差原因。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酸蚀裂缝的壁面形态以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揭示了酸蚀后岩石力学参数与裂缝形变量的关系,得到修正后的缝宽分布和导流能力分布,对认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具有一定价值。

李俊[9](2019)在《温度对MIMO测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迅速发展,对终端的性能指标、用户体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终端无线性能的测量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长期演进技术(LTE)和5G通信的基础,而空口测试(OTA)技术则是对4G和5G中MIMO系统评估的关键,也是唯一的能够检验无线设备好坏的测试技术。然而,当测试具有巨大的误差以及测试不确定性时,那么测试方法便不能反映出MIMO设备的真实性能,因此找到MIMO测试的误差源,减小MIMO测试误差迫在眉睫。MIMO OTA测试主要测试方法分为辐射两步法(RTS)和多探头法(MPAC)。多探头法是通过物理上的天线分布和传送信号分布来实现上述物理环境的模拟。而RTS法则是由传导两步法发展而来,通过加载天线方向图和数字信道模型后,空口传输到终端被测件接收机来实现MIMO吞吐率测量。本文基于RTS法,分析了温度对MIMO测试的影响,并验证了温度对MIMO测量的不确定性大小。从理论分析到实际测量,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OTA测量标准的研究,其中包括SISO测量和MIMO测量的基本方法、测试流程和校准方法。2.详细研究了RTS方法的OTA MIMO测试过程,包括逆矩阵求解和吞吐率测试。3.分析温度噪声对天线温度以及信噪比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对MIMO吞吐率的影响趋势情况。4.提出一种基于温度变化的MIMO吞吐率测量方法,通过控制被测件的发射功率来影响被测件温度,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MIMO吞吐率进行测试,从而得到温度对MIMO测试的影响大小。基于以上的工作基础,本文得到以下结论:OTA测量的首要环节便是减少测量不确定性,在MIMO测试中,温度会影响到系统噪声耦合情况,最终导致接收机性能以及吞吐率变化,因此在测量时,必须保证被测件温度一致,否则将导致OTA MIMO测试结果无效。文中提到在不同发射功率下测量MIMO吞吐率的方法,也可以用来验证被测件的MIMO接收性能受温度噪声影响大小,从而给系统噪声设计,EMC/EMI设计予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鸣[10](2020)在《高陡崖三维建模与岩体节理信息提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陡崖的工程地质调查中节理信息的提取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的基础。高陡崖山体雄厚、地形复杂,岩体凹凸错落,地质人员难以到达,使用罗盘、尺子等传统地质勘察方式难采集露头岩体的节理信息。并且传统地质调查方法在数百米以上的大规模高陡崖地质调查中工作量大、效率较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数字化采集险、难、艰及精细区域的三维信息,在复杂场景的数据采集中具有一定优势,是一种非接触式主动测量技术、具有高效、精确的特点,可在计算机中显示和分析采集的三维点云。因此,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高陡崖数据采集,但三维激光扫描仪工作时会受到视场角限制及现场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测站扫描也无法获取完整的高陡崖表面信息。为了获取高陡崖完整的三维数据,结合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作为补充,该技术可以自上而下的采集数据,视场角广,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自下而上的采集方式相结合,能得到全面的高陡崖数据。再对采集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研究,得到完整的高陡崖表面三维数据。最后,建立高陡崖三维模型,在融合数据和三维模型中分别提取所需的岩体节理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点云+点云”的融合研究。首先,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采集高陡崖数据;然后,对激光点云预处理得到与高陡崖空间信息一致的点云;其次,处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影像数据得到影像点云;最后,将影像点云融合到激光点云中,得到高陡崖完整的多源点云数据,对融合的多源点云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研究。融合方法采用的是统一坐标系法、局部特征描述子与改进ICP算法的结合。(2)“模型+模型”的融合研究。先分别对影像点云、激光点云进行三维重建,再把这两种模型融合在一起,形成“模型+模型”的融合研究。模型空间位置的融合方法使用的是统一坐标系与改进ICP算法相结合,最后对格网进行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三维模型。(3)对不同建模方式进行精度分析并比较建模的优缺点。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点云+点云”的融合方式与“模型+模型”的融合方式得到的最终建模融合绝对中误差都在0.067m以内。而多源点云融合建模精度高,建模速度慢,占用计算机资源高;“模型+模型”的融合建模方式速度快,计算机资源低,但是绝对精度相对比多源点云融合建模精略低。(4)高陡崖岩体节理信息的提取研究。在融合的多源点云中使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露头岩体的节理信息进行提取,在三维模型中使用区域生长算法对露头岩体节理信息进行提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取出岩体的产状和节理信息。能解决地质调查中数据采集难题及节理信息的自动提取。可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面积的区域地质调,提高生产效率。

二、在Excel中计算非零数字的平均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Excel中计算非零数字的平均值(论文提纲范文)

(1)药品检验行业LIMS系统ELN模板常用函数介绍与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函数介绍
    1.1 IF函数
    1.2 ABS函数
    1.3 ROUNDDOWN函数
    1.4 $与&符号的应用
    1.5 OR与AND函数
    1.6 FDA函数
    1.7 AVERAGE、STDEV等简单函数
2 应用实例
    2.1 让单元格内不显示“0”或“#DIV/0!”
    2.2 ROUNDDOWN、AVERAGE、STDEV函数与$符号综合应用实例
    2.3 计算公式的自动变换
    2.4 条件判断语句的镶套运用
3 讨论

(2)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2 轨道交通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研究现状
        1.2.1 经验预测法
        1.2.2 解析法和数值法
        1.2.3 现场实测法
    1.3 基于计算机算法的相关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预测数据库的架构及源数据的计算
    2.1 数据库的架构
    2.2 列车振动荷载数据库
        2.2.1 列车振动荷载数据库的结构
        2.2.2 列车振动荷载源数据计算
    2.3 传递函数数据库
        2.3.1 传递函数数据库的结构
        2.3.2 传递函数源数据计算
    2.4 隧道结构修正函数数据库
        2.4.1 隧道结构修正函数数据库的结构
        2.4.2 隧道结构修正函数源数据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Sobol’法的土体传递函数全局灵敏度分析
    3.1 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
        3.1.1 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
        3.1.2 Sobol’法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研究
    3.2 基于Sobol’法的土体传递函数全局灵敏度分析
        3.2.1 单层土的传递函数全局灵敏度分析
        3.2.2 多层土的传递函数全局灵敏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加权k-means聚类的传递函数优化算法设计及精确度评价
    4.1 聚类算法的基本理论
        4.1.1 聚类算法的分类
        4.1.2 加权k-means聚类算法
    4.2 传递函数优化算法的设计原理及优点
        4.2.1 基于加权k-means聚类的传递函数优化算法的设计原理
        4.2.2 传递函数优化算法的优点
    4.3 传递函数优化算法的精确度评价
        4.3.1 精确度评价指标
        4.3.2 单一均质土
        4.3.3 水平成层土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的预测流程
    5.1 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的实现流程
        5.1.1 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的程序设计
        5.1.2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
    5.2 本章小结
6 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的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北京地铁10 号线泥洼—西局区间段振动测试
        6.2.1 测试方案、测试点布置及仪器
        6.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的预测
        6.3.1 预测准备
        6.3.2 预测过程
        6.3.3 预测结果分析
    6.4 测试与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研究新意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数据库的地铁列车环境振动影响快速预测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1.1. 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
        1.1.2. 大数据的发展为解决环境振动预测提供了新途径
    1.2. 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1. 经验法
        1.2.2. 数值法
        1.2.3. 基于现场实测的预测方法
    1.3. 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1.4. 拟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
    1.5. 与该问题有关的行业规范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数据库源数据的计算
    2.1. 车轨系统振动激励力计算
    2.2. 半无限空间土层传递函数计算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2.2. 土层传递函数的解析模型
        2.2.3. 土层参数敏感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Django+My SQL搭建数据库
    3.1. Django与My SQL简介
        3.1.1. Django
        3.1.2. MySQL
    3.2. Django模型层建立数据表
        3.2.1. 车轨系统振动激励力数据表
        3.2.2. 水平成层土层传递函数数据表
        3.2.3. 隧道结构修正函数数据表
    3.3. 源数据的批量存储
    3.4. 本章小结
4. 传递函数最优结果寻找及精确度评价
    4.1. 参数的提交和后台服务器的接收
        4.1.1. 单一均质土层
        4.1.2. 水平成层土层
    4.2. kNN算法的原理及优点
        4.2.1. kNN算法的原理
        4.2.2. kNN算法的优点
    4.3. 最优传递函数精确度的评价
        4.3.1. 精确度的评价指标
        4.3.2. 单一均质土层
        4.3.3. 水平成层土层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环境振动预测
    5.1. 预测地表任意点振动响应的实现
    5.2. 区域环境振动预测案例
        5.2.1. 地表振动加速度与振源深度的关系
        5.2.2. 地表振动加速度与水平距离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6. 隧道结构对振动预测的影响修正
    6.1. 隧道结构对振动预测的影响修正数值研究
        6.1.1. 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
        6.1.2. 隧道结构对频响函数的分析
    6.2. 无隧道预测结果修正
        6.2.1. 隧道结构频域修正函数
        6.2.2. 有、无隧道工况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研究结论
    7.3. 本文研究新意
        7.3.1. 应用开发
        7.3.2. 预测方法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Python代码展示
附录B 网页及预测结果前端展示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评估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2 数据预处理
    2.1 引言
    2.2 异常值提取
    2.3 缺失值处理
    2.4 平滑处理
        2.4.1 平滑方法评价指标
        2.4.2 移动平均法
        2.4.3 五点三次平滑法
        2.4.4 萨维茨基-戈雷平滑法
        2.4.5 平滑方法比较
    2.5 相关性分析
        2.5.1 距离分析方法
        2.5.2 余弦法
        2.5.3 融合算法
    2.6 本章小结
3 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评价
    3.1 引言
    3.2 相关算法介绍
        3.2.1 K均值算法
        3.2.2 模糊C均值算法
        3.2.3 主成分分析算法
    3.3 实现方案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航空发动机性能参数安全边界提取及预测
    4.1 引言
    4.2 相关算法介绍
        4.2.1 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
        4.2.2 极限学习机算法
    4.3 基于FCM的安全边界的提取与预测
        4.3.1 安全边界评价标准
        4.3.2 安全边界提取与预测的实现方案
    4.4 安全边界提取方案改进
        4.4.1 改进方法一
        4.4.2 改进方法二
    4.5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预测
    5.1 引言
    5.2 相关算法介绍
        5.2.1 基于非线性拟合的启发式分割算法
        5.2.2 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机
        5.2.3 预测方案改进
    5.3 实现流程
    5.4 实验验证
        5.4.1 衰退数据分段处理
        5.4.2 衰退状态预测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时间序列分析理论概述
    2.2 时间序列分析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
    2.3 时间序列分析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2.4 时间序列分析在体质与健康研究领域中的运用
    2.5 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体质测量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划分
    4.2 高校大学生800米、1000米跑成绩变化发展趋势分析
        4.2.1 大学生800米、1000米跑成绩发展整体趋势分析
        4.2.2 大学生800米、1000米跑成绩发展长期趋势分析
        4.2.3 大学生800米、1000米成绩发展性别差异分析
    4.3 高校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变化发展趋势分析
        4.3.1 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发展整体趋势分析
        4.3.2 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发展长期趋势分析
        4.3.3 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发展性别差异分析
    4.4 高校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变化发展趋势分析
        4.4.1 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发展整体趋势分析
        4.4.2 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发展长期趋势分析
        4.4.3 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发展性别差异分析
    4.5 验证时间序列模型在大学生身体素质领域的可行性
        4.5.1 1000米、800米成绩的模型验证
        4.5.2 坐位体前屈成绩的模型验证
        4.5.3 立定跳远成绩的模型验证
    4.6 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预测建模与预测值
        4.6.1 1000米、800米成绩模型参数估计及预测
        4.6.2 坐立体前屈成绩模型参数估计及预测
        4.6.3 立定跳远成绩模型参数估计及预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送站坪交通流特性和仿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送站坪系统设计和分析
        1.2.2 送站坪通行能力研究
        1.2.3 驾驶行为研究
        1.2.4 送站坪仿真模型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送站坪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数据采集策略
        2.1.1 送站坪的布局介绍
        2.1.2 送站坪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2.2 相关交通调查
        2.2.1 送站坪基本情况调查
        2.2.2 仿真模拟交通调查
    2.3 车辆时空轨迹提取和数据分析
        2.3.1 基于张正友法和直接线性变换的摄像机标定
        2.3.2 车辆轨迹提取软件和提取结果
        2.3.3 车辆轨迹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2.3.4 交通数据获取和异常值剔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送站坪交通流特性和通行能力研究
    3.1 送站坪交通流特性
        3.1.1 车辆速度特性
        3.1.2 车辆加减速度特性
        3.1.3 车辆车头时距特性
        3.1.4 落客区域流量、速度和密度的关系
        3.1.5 车辆落客时长分布特性
        3.1.6 车辆落客位置分析
        3.1.7 车辆换道位置特性
    3.2 送站坪落客区域的车辆延误特性
        3.2.1 车辆汇入行车道的延误分析
        3.2.2 行车道的运行延误分析
        3.2.3 违规行为造成的延误分析
        3.2.4 基于回归分析的车辆行程时间模型
    3.3 基于送站坪交通流特性的通行能力分析
        3.3.1 送站坪的理论通行能力分析
        3.3.2 单车道落客通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3.3.3 双车道落客通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3.3.4 落客区域长度和车辆速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送站坪驾驶行为建模与决策机制研究
    4.1 送站坪车辆跟驰行为建模
        4.1.1 紧急制动情况下的安全约束分析
        4.1.2 跟驰模型安全约束的效果
    4.2 送站坪车辆换道行为建模和决策机理
        4.2.1 换道模型的安全约束分析
        4.2.2 协作和强制性换道决策机理
        4.2.3 两个时间间隔的换道策略
    4.3 基于驾驶员等待耐性的落客决策建模
        4.3.1 沉没成本效应简介
        4.3.2 送站坪驾驶员的沉没成本估计
        4.3.3 基于期望落客位置和等待耐性的落客决策模型
    4.4 落客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分析
        4.4.1 车辆落客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落客决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送站坪交通流特性的仿真模型研究
    5.1 送站坪车辆活动生成
        5.1.1 单车道车辆活动分析
        5.1.2 双车道车辆活动分析
    5.2 送站坪仿真模型的开发和实现
        5.2.1 基于聚类分析的送站坪落客区域划分
        5.2.2 不同落客区域的车辆等待耐性生成
        5.2.3 车辆生成策略
        5.2.4 基于交警控制策略分析的车队进入规则
        5.2.5 仿真模型中人行横道的实现
        5.2.6 仿真模型的参数
    5.3 送站坪仿真模型的校准和验证
        5.3.1 模型校准方法
        5.3.2 模型验证的观点
        5.3.3 模型验证的构思和设计
        5.3.4 送站坪仿真模型的验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组织和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6.1 送站坪缓冲区域的分析
        6.1.1 缓冲区域车辆等待耐性的影响分析
        6.1.2 落客区域长度对流出流量的影响分析
    6.2 送站坪交警控制策略优化分析
    6.3 单车道落客通道场景分析
        6.3.1 落客区域“禁止长时间停车”策略分析
        6.3.2 落客区域人行横道的影响分析
        6.3.3 “限制车辆受迫停车”策略分析
        6.3.4 “固定头车落客位置”策略分析
    6.4 双车道落客通道场景分析
        6.4.1 “限制车辆受迫停车”策略分析
        6.4.2 改变车辆期望停车位的仿真分析
    6.5 关键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6.5.1 车辆期望落客位置的灵敏度分析
        6.5.2 车辆落客时长的灵敏度分析
        6.5.3 等待耐性的灵敏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8)考虑壁面酸蚀形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酸蚀裂缝壁面形态获取研究现状
        1.2.2 酸蚀裂缝壁面形态表征研究现状
        1.2.3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1.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酸蚀前后岩石力学参数的获取
    2.1 岩石声波速度测定实验
        2.1.1 实验原理和步骤
        2.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 酸蚀前后岩石力学参数获取
        2.2.1 实验原理和步骤
        2.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蚀裂缝壁面特征的实验研究
    3.1 酸蚀裂缝壁面物理实验
        3.1.1 酸蚀壁面物理实验装置及原理
        3.1.2 实验设计和步骤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酸蚀裂缝壁面形态扫描实验
        3.2.1 三维光学扫描仪装置及原理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
    3.3 酸蚀裂缝壁面形态特征变化分析
        3.3.1 裂缝壁面形态分析程序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蚀裂缝宽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4.1 缝间形态变化特征分析
        4.1.1 缝间接触机理及判断
        4.1.2 赫兹接触理论
        4.1.3 岩心壁面接触形变量计算与分析
    4.2 酸蚀裂缝宽度计算
        4.2.1 缝宽计算模型
        4.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壁面酸蚀形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5.1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物理实验
        5.1.1 实验装置及原理
        5.1.2 实验步骤
        5.1.3 导流能力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
        5.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2 导流能力模型的求解
    5.3 物模和数模导流能力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9)温度对MIMO测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技术难点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OTA MIMO测试的技术难点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OTA SISO标准测试方法介绍
    2.1 引言
    2.2 测试环境
        2.2.1 测试环境定义
        2.2.2 静区定义与验证
    2.3 SISO测试项目
        2.3.1 TRP定义与测试流程
        2.3.2 TIS定义与测试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TA MIMO吞吐率测量算法介绍
    3.1 引言
    3.2 信道模型简介
    3.3 MPAC测试原理简介
    3.4 传导两步法测试原理
    3.5 辐射两步法MIMO测试
        3.5.1 基本原理
        3.5.2 RTS方法求解两大问题
        3.5.3 逆矩阵求解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对MIMO吞吐率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天线温度
        4.2.1 天线噪声定义
        4.2.2 噪声源和耦合机制
        4.2.3 均一化天线温度
    4.3 温度对MIMO吞吐率的影响
        4.3.1 温度噪声对SISO、SIMO和 MISO信道容量的影响
        4.3.2 温度噪声对MIMO信道容量和吞吐率的影响
        4.3.3 温度噪声对MIMO信道容量和吞吐率仿真设计
    4.4 仿真结果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度对MIMO吞吐率的影响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基于温度变化的MIMO OTA测量方法
        5.2.1 热稳定条件
        5.2.2 通过配置发射功率改变手机温度
    5.3 测量步骤和测试结果
        5.3.1 测试系统构建
        5.3.2 测试步骤
        5.3.3 测试误差分析
        5.3.4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陡崖三维建模与岩体节理信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岩体信息
        1.2.2 摄影测量技术采集岩体信息
        1.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的结合应用
        1.2.4 岩体节理信息识别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2.1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简介
    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作业流程及要求
        2.2.1 数据采集方式及注意事项
        2.2.2 点云内业数据处理
    2.3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简介
    2.4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要求
        2.4.1 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2.4.2 内业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及数据预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技术方案
    3.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
        3.3.1 数据采集
        3.3.2 数据预处理
    3.4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
        3.4.1 数据采集
        3.4.2 数据处理
    3.5 检查点数据采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源点云数据融合与三维模型建立
    4.1 多源点云数据融合概念
    4.2 高陡崖多源点云数据融合
        4.2.1 统一坐标系法融合多源点云
        4.2.2 统一坐标系法融合多源点云实验
        4.2.3 局部特征描述子与改进ICP算法融合多源点云
        4.2.4 局部特征描述子与改进ICP算法融合多源点云实验
    4.3 高陡崖三维模型建立及模型融合
        4.3.1 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4.3.2 多源点云融合建模
        4.3.3 基于点云重建的“模型+模型”融合建模
    4.4 融合重建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4.4.1 三维模型绝对精度分析
        4.4.2 三维模型相对精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体节理信息提取
    5.1 岩体节理信息特征分析
        5.1.1 岩体产状要素
        5.1.2 岩体结构特征
    5.2 节理特征信息提取
        5.2.1 基于多源点云的节理信息提取
        5.2.2 基于模型的节理信息提取
    5.3 实验案例
        5.3.1 基于多源点云的节理特征提取实验
        5.3.2 基于模型的节理特征提取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在Excel中计算非零数字的平均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药品检验行业LIMS系统ELN模板常用函数介绍与实例[J]. 李帅,廖彬,李文莉,潘震宇. 海峡药学, 2021(06)
  • [2]基于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快速预测方法[D]. 黄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数据库的地铁列车环境振动影响快速预测法[D]. 胡久羡.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航空发动机衰退状态评估研究[D]. 李丹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研究[D]. 张敏. 中北大学, 2020(09)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送站坪交通流特性和仿真模型研究[D]. 杨方宜. 东南大学, 2020(02)
  • [8]考虑壁面酸蚀形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D]. 郑昕.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温度对MIMO测量的影响研究[D]. 李俊. 湖南大学, 2019(07)
  • [10]高陡崖三维建模与岩体节理信息提取研究[D]. 冯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在 Excel 中计算非零数字的平均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