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曲线的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等价性

二阶曲线的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等价性

一、二阶曲线的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等价性(论文文献综述)

庞志雷[1](2021)在《数学史视角下的解析几何起始课教学设计》文中指出解析几何起始课教学,应从学科发展的历史入手,使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文明发展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构建数学核心概念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起到引领、组织、规划的作用。

沈中宇[2](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刘彩华[3](2021)在《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数学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和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于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展开了本课题的调查研究。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此外,还对教材和高考试题进行了梳理,从中发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非常广泛,在高考中的考查力度很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其次,本文研究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情境,启发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建构新知识。根据表征理论,教师要重视数学对象的多元表征,培养学生的表征转换能力。此外,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要遵循教学原则,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化隐为显,循序渐进,系统和反复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随后,本文采用测试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理解和运用的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比较片面;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使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和能力存在差异;学生以数解形的能力好于以形助数,而数形兼顾的能力较差;高三学生整体的运用能力比高二学生好;采用访谈法,了解学生作答和思维情况,总结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强调数形结合思想一般是在习题课或复习课,而在新授课较少,年轻老师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形结合的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深入探究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充分利用教学素材;②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③重视数学对象的多元表征;④渗透途径:体会于知识形成中、激活于问题解决中、概括于专题复习中、内化于练习巩固中;⑤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⑥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最后,本文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实例。

毕亭亭[4](2020)在《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承载着人类文明重要的思想和文化。数学素养作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推动终身学习的进程。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形结合思想作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贯穿于高中各个模块的知识中,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助于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阐述直观想象素养中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是发展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是很有必要的,本人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发展、与解题、教学、信息技术和调查研究方面的文献,提出了理论基础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解题原则和解决途径,并利用问卷和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从五个维度了解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从信息技术、教材、数学文化、解题类型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王海青[5](2019)在《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文中认为问题驱动理论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进一步延伸,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深入到数学学科内部剖析教学内容,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再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以问题驱动教学揭示数学本质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趋势所在,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本研究以高中“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为例,基于问题驱动重构教材内容与组织教学,探索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研究主要对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释:(1)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相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已有的文献成果以获得研究启示;介绍问题驱动教学理论,指出“问题”的内涵与“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实质,为后面的研究提出理论依据。(2)对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对相关数学史的梳理以明晰两个重要问题:圆锥曲线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历史脉络还展现了圆锥曲线与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各分支的密切联系。从历史中获得教学启示,进而为“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提供有力支撑。(3)对高中数学三个不同版本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比较与分析。从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栏目设置、章节引入方式、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及章末回顾五个维度剖析了不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从而论证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的必要性。(4)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理论,依据对圆锥曲线历史发展的剖析结果、相应的教材分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教学重构强调以单元为主体进行整体设计,以问题驱动具体课时的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致力于解决“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的四个关键,即:实现从空间中的原始定义自然过渡到平面上的第一定义;突出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特性的同时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对圆锥曲线“离心率”概念一致性的理解;恰当运用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组织教学。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依据问题驱动理论,梳理了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教学启示,从数学的学科结构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再结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认识以及学生的实际重构教学内容与顺序。教学重构紧扣三条主线以问题驱动展开教学,即Dandelin双球模型、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圆锥曲线内部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期通过对教学单元的整体组织设计,问题驱动教学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获得知识之间联系丰富的整体结构以及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2)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按照“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组织顺序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方案。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具体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三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彼此联系、逐步铺垫且前后呼应,最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教学重构可以解决前面提及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四个关键的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形成对圆锥曲线内容的整体认识,充分体会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以及蕴含在知识之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将问题驱动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问题驱动中学数学单元的教学重构,强调整体解读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本研究的探索过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运用问题驱动理论剖析教材与组织教学的研究范式,为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结构、具体课时的教学组织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具有参考借鉴价值。(3)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问题驱动教学从教育哲学层面深入到数学内部去剖析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从而了解数学教育的价值以创设能反映数学本质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重在“为什么教”进而到“如何教”。本研究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和课时教学设计,是对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反思,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研究从整体的视角,依据数学史与数学学科结构解读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本质及追溯知识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重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教学,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研究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也有助于促成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张先波[6](2019)在《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研究 ——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从原始的结绳记事,到对于数与形的重视;从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的表达,到初等数学符号的出现;从面向生活实践的零散数学规律,到系统性的数学学科体系。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迈过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之后,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继续生根发芽。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不仅致力于传递古今中外的数学知识和定律,更重要的是在与学校生活中其他学科的交融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之美。曾有学者指出,数学是关于美的学科,数学是关于艺术的学科,数学是不断反思发展的学科。数学之美,体现在其数字的变幻之美,体现在数学公式的平衡之美,体现在数学发现的探索之美,同时也蕴含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获得之美。数学同时还是关于思想的学科,历代数学家根据自己对相关数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充实数学思想库,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关于数学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性学科的争论至今仍然存在,数学是一门艺术体现在数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简练的公式表达,使得数学思想得以发展,数学学科也称为学科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的语言及表达要求精确而凝练地指出相应的意图,要求数学学习者和研究者对于相应数学思想的深刻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运用时的精准化。数学同时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原始的数学便发端于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古埃及数学文明的发展,便是由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河道淤积以及洪水泛滥等问题,迫使数学家开始研究淤积的面积,并提供相应的预测。数学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数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必然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也在顺应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在近现代数学发展史中得到了印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基础数学研究的日益专门化和数学教育的大众化等趋势,均是数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表现。无论是古典时期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还是现代数学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关键突破,均为数学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数学的发展,除了需要数学家和相关研究者持续不断的努力,同时需要学校教育培养出对数学感兴趣、能够领悟数学之美的人才。学校教育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使得人类文明的传承有了相对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途径。学校教育的产生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科教育的发展,使得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传递和发展。正如学者所言,我们的数学教育并非是使每个孩子的都成为数学家,而是要在他们心中埋下数学的种子,使他们感悟和理解数学之美。学科教学的过程,不应当只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学应该成为思想领悟的过程,成为数学知识向数学思想跨越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学思想领悟与获得的基础,是数学深度学习达成的必要前提。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探讨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意味着,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进行中学主要数学思想进行培养。从深度教学的视角而言,知识的结构分为符号表征、逻辑结构和意义系统三个层次。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当是超越知识的符号性教学和表层化教学,进而深入到知识的内部结构之中,使学生在领悟数学学科知识的结构的基础之上,获得数学思想的熏陶。从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飞跃式发展,同时也是教学走向深度的必然要求。当前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最终需要回归到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科教学逐步渗透相应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优秀的学科思维,进而促使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学数学教学而言,中学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相应学科思想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数学思想学习尤其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科思想,即重要的数学思想为线索,将数学知识串点成线成面。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经由学科思想的浸润,通常能够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促进其对于学科结构的把握。因而,数学思想的教学之于数学教学过程而言至关重要,从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的跨越是当前课堂教学应当关注的重点。同时,如何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思维品质,也是一线教师及研究者应关注的的问题之一。

杨天会[7](2019)在《基于隐式表示的R函数构造及对应区域上的数值积分与应用》文中指出在计算机辅助分析领域,等几何分析的提出,避免了传统有限元方法中的耗时的网格化;但当区域变得复杂时,适合于分析的体参数化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Weighted Extended B-splines(WEB)方法不需要进行网格化,可以对复杂隐式定义区域上的问题进行分析。考虑到隐式表示在促进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相融合中的潜力,本文主要讨论建模过程中隐式复杂区域的样条表示,所对应隐式区域上的积分及其应用。Rvachev函数(R函数),是由简单隐式表示的模型得到复杂模型的经典工具之一,R0函数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类。由于R0函数中含有平方根运算,考虑到样条形式与CAD系统的兼容性,本文第三章构造了两基元布尔运算的样条表示。文中分别给出了与布尔交、布尔并运算相对应的样条R函数的构造方法。基本过程是将两基元的值域映到新的坐标系下,构建新坐标下的样条表示,设定布尔运算相对应的条件约束,通过对约束进行求解得到所对应的系数,从而得到隐式基元布尔运算的样条表示。文中分别讲述了以Bezier形式与B样条形式两种方式表示的样条R函数的构造过程,给出两种形式在不同次数下样条R函数的表达。其中,以Bezier形式表达的样条R函数的构造过程中使用了B网方法。之后就两种形式的等价性以及其自由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说明。为了实现更多基元布尔操作的有效计算,本文第四章中引入了具有局部支集的隐式基元作为输入,从两个角度出发来提高运算效率。一方面,以三个基元布尔运算为例,构造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的空间样条R函数;结合B样条的性质,通过空间降维实现局部求值,从而提高运算效率。另一方面,针对CSG运算树形式的基元序列,通过对所有节点的包围盒信息进行更新,实现二元样条R函数的局部快速求值。数值算例体现了此法求值的效率。在模型分析部分,本文第五章提出一种计算隐式区域上积分的数值方法。该方法在层次框架下结合区间算术来检测区域的边界,使得隐式区域的拓扑得以正确保持。该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几何的局部误差估计来引导层次细分,以使结果尽量精确的同时节省运算时间。在不同类型隐式区域上的积分测试体现出此方法相较于未使用区间算术以及仅细分到指定层数的积分方法更为有效。本文第六章考虑样条R函数的应用,通过取不同类型的样条R函数为WEB方法中的权函数,使用WEB方法求解样条R函数所定义区域上具有齐次边界条件的泊松方程。文中首先将二元样条R函数作为权函数时所得数值结果与经典R0函数作为权函数时所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样条R函数是鲁棒的且所得结果是精确的。之后分别将空间样条R函数,以及由局部基元布尔运算所得样条R函数应用于WEB方法的方程求解中,数值结果展示出样条R函数作为WEB方法权函数的可行性。总的来说,本文围绕隐式复杂物体的表示与分析展开研究,构造了不同类型的样条R函数,并通过引入局部支集实现了多个基元样条R函数的局部快速求值。此类函数给出了结构复杂隐式物体的样条表达,同时亦能成功用于WEB方法求解具有齐次边界条件的偏微分方程。这些都使得样条R函数在几何建模及与分析的融合中有应用前景,尤其是为当下复杂结构的三维打印,以及处理结构复杂几何区域上的分析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而文中所提出的隐式区域上的数值积分方法保证了几何区域正确的拓扑,提升了计算效率,可以应用于当下许多分析方法中。样条R函数在CAD与CAE融合中的应用是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向。

邵铭宇[8](2018)在《中小学解析几何课程内容发展主线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中小学解析几何课程内容发展主线(简称课程主线),以帮助教师理解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对解析几何课程内容的认知历程,为教材的有效编写提供合理化建议,从而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课程主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内容的发展顺序,规定了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习和探索某一主题时,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一概念源于学习进阶和学习路径的理论,整合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和教学适当性考量。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专家论证的研究方法;先是识别出四个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直角坐标系”,“直线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和“几何变换的代数表示”;再结合皮亚杰,范希尔,韬尔等人关于几何与代数的认知发展阶段,弗莱登塔尔于教学现象学的理论以及若干数学教育的实证研究,假设上述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然后以假设学习进阶为内容分析框架,比较8个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的编排特色,并根据内容分析的结果修订学习进阶以生成初步的课程主线,借此引入关于教学便利性、适当性的考量;最后通过专家论证会对初步主线做评估和调整。在本研究最终确定的解析几何课程内容发展主线中,直角坐标系概念可以基于“空间定位、导航,空间方位模型”来引入,也可以从“数轴上的点、数与运算”来展开;之后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图形的几何要素,先后推导平面直线的笛卡尔方程、空间直线/圆锥曲线的笛卡尔方程;再逐步过渡到直线、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与此同时,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变换大致按照“用草图、符号和语词描述变换过程→用坐标表示变换后的效果→用线性方程组,向量和矩阵表示变换过程本身”的顺序向前推进。需要声明的是,本文确定的解析几何课程内容发展主线的有效性是通过专家论证会的形式来评估的,但除此之外还需要经由具体的课堂设计与实践来检验。我们欢迎后续的研究者可以据此设计相关的教学实验、结构或半结构式的访谈与测试,更进一步地检验、修订和完善课程主线,为教材的编写与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黄河源[9](2018)在《基于多尺度方法的ZT7H/5429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多尺度思想,运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ZT7H/5429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ZT7H/5429复合材料层合板、开孔板以及螺栓连接结构的相关力学性能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在细观尺度探究了ZT7H/5429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明确了微裂纹累积和基体塑性是引起材料宏观非线性力学性能表征的主要因素;在介观尺度基于细观微裂纹累积与基体塑性引起材料宏观非线性表征的机理,建立了层合板非线性损伤本构模型;在宏观尺度采用基于唯象表征的非线性损伤本构模型、非线性连接结构等效弹簧模型和面向分析模型的紧固件柔度修正公式三种不同方法,对ZT7H/5429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进行损伤演化规律研究、强度预测与钉载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分析方法的高效、准确,适用于ZT7H/5429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快速分析。通过上述工作,本文构建了一种完整的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体系,完成了ZT7H/5429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计算与分析。论文从细观尺度对复合材料的纤维随机分布建模方法与细观渐进损伤机理进行研究。针对ZT7H/5429材料细观结构,开发了一种纤维分布与真实结构统计等价的RVE模型生成算法,该算法使用试验统计数据作为输入参数,通过概率方程确保真实结构与生成模型的统计等价性,解决了纤维在生成过程中最近距离分布偏小的问题。通过RVE模型计算的ZT7H/5429力学性能结果与试验对比以及统计检验函数检验结果均表明,该算法可以生成统计学上完全等价的复合材料细观模型。以此为基础,在RVE中建立损伤本构方程,模拟复合材料纵向、横向和面内剪切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与损伤演化过程,并从细观尺度验证了微裂纹累积和基体塑性是引起层合板非线性宏观力学表征的主要因素。从介观尺度重点研究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综合考虑复合材料细观损伤机理与宏观力学非线性力学响应现象,提出3种非线性连续损伤本构模型。其中,面内连续损伤模型(Model-1)改法进了纤维损伤后的退化方式,根据初法始失效应变与纤维极限断裂应变之间的关系定量给出纤维损伤量,使得纤法维从开始出现损法伤到最终失效有一个过渡阶段,有效缓解了数值模型收敛性差的问题;非线性塑性本构模型(Model-2)在Ladevèze连续损伤模型的屈的服函的数中加的入基的体横向压的缩补的偿系数,提的出了新的塑的性硬化函的数;面内弹塑性连续损伤模型(Model-3)将材料细观损伤与宏观失效退化相结合,模拟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退化。二是将3种模型与Hashin失效准则、Puck失效判据相结合,对复合材料开孔板的位移-载荷响应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得出:微裂纹累积引起的层合板非线性响应对于准确预测材料应力-应变曲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程度远高于基体材料塑性的影响。从宏观尺度分别基于有限元法和解析法对ZT7H/5429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开展了模型构建与力学性能分析。针对有限元法,提出了唯象表征的复合材料非线性损伤本构模型(Model-4),采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拟合层合板的试验剪切应力-应变关系,改进了经典Hahn-Tsai单参数非线性剪切模型拟合精度低的不足,解决了介观模型计算时间长、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对复合材料多钉螺栓连接结构分析,该模型相对于介观模型计算时间缩短53.2%,与试验结果比较计算误差为8.12%。在解析法中,针对连接结构等效弹簧分析模型,提出一种分段拟合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位移-载荷非线性响应的方法:即加载前期考虑层合板间静摩擦效应,模拟高预紧力螺栓连接结构的载荷传递机制;在非线性单调递增阶段引入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拟合的非线性项和非线性损伤函数,模拟连接结构的非线性载荷-位移。采用本文的非线性弹簧模型计算得到的多钉连接结构极限载荷与试验结果对比最大误差8.25%。针对复合材料多钉连接结构钉载计算,提出了面向分析模型的紧固件连接柔度修正公式。修正公式建立了多钉紧固件连接柔度与单钉紧固件连接柔度的函数关系,研究了旁路载荷对紧固件连接柔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紧法固件连接柔法度取值与不同分析模型的相关法性。对法1的列法5的排螺的栓连接结构进行了钉的载计算表的明:采的用所建法立的修法正公式对紧法固件连接柔度修法正后,使法得梁-壳有限元模型的钉载最大计算误差由的16%减小至的3%,钉法载峰的值的计法算误差由法11%减小至02%,的实现了准的确且快的速的钉的载计算,尤其适合大规的模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钉群连的接区的工程应用。

赵银仓[10](2013)在《从高考答卷的错误反思教学的缺失》文中研究说明1问题背景先看看近两年关于"曲线与方程"的两道高考试题,了解学生答卷情况.第一题(2010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第20题)已知一条双曲线(x2)/1-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点P(x1,y1),Q(x1,-y1)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1)求直线A1P与A2Q交点的轨迹E的方

二、二阶曲线的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等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阶曲线的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等价性(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2.1.3 文献小结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2.2.3 文献小结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2.3.3 文献小结
    2.4 文献述评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
        3.2.1 专家论证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深度访谈对象
        3.2.4 案例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论证手册
        3.3.2 调查问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观察方案
    3.4 数据收集
        3.4.1 专家论证
        3.4.2 问卷调查
        3.4.3 深度访谈
        3.4.4 现场观察
    3.5 数据分析
        3.5.1 专家论证
        3.5.2 问卷与访谈
        3.5.3 现场观察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4.1 文献分析
        4.1.1 已有框架选取
        4.1.2 相关成分析取
        4.1.3 相关类别编码
    4.2 框架构建
        4.2.1 相关类别合并
        4.2.2 相应成分生成
        4.2.3 初步框架构建
    4.3 框架论证
        4.3.1 第一轮论证
        4.3.2 第二轮论证
        4.3.3 第三轮论证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5.1 学科内容知识
        5.1.1 一般内容知识
        5.1.2 专门内容知识
        5.1.3 关联内容知识
    5.2 教学内容知识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3.1 学科高等知识
        5.3.2 学科结构知识
        5.3.3 学科应用知识
    5.4 数学哲学知识
        5.4.1 本体论知识
        5.4.2 认识论知识
        5.4.3 方法论知识
    5.5 总体分析
        5.5.1 学科内容知识
        5.5.2 教学内容知识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5.4 数学哲学知识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6.1 案例1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6.2 案例2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6.3 案例3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6.4 案例4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6.5 跨案例分析
        6.5.1 学科内容知识
        6.5.2 教学内容知识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6.5.4 数学哲学知识
        6.5.5 案例总体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2 研究启示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附录9 访谈提纲
    附录10 观察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形结合思想概述
    2.1 数学思想方法的界定
    2.2 数形结合思想概述
        2.2.1 数形结合思想的界定
        2.2.2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类型
        2.2.3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原则
    2.3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体现
        2.3.1 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2.3.2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的体现
    2.4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教学价值
第3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教学理论
    3.1 建构主义理论
    3.2 表征理论
    3.3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原则
第4章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
    4.1 调查的设计
        4.1.1 调查内容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
        4.1.4 测试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4.2 调查的实施
    4.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3.1 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分析
        4.3.2 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分析
        4.3.3 学生访谈的结果分析
        4.3.4 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存在的问题
        4.3.5 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研究
    5.1 挖掘蕴含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素材
    5.2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5.3 重视数学对象的多元表征
    5.4 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5.4.1 知识形成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4.2 问题解决中激活数形结合思想
        5.4.3 专题复习中概括数形结合思想
        5.4.4 练习巩固中内化数形结合思想
    5.5 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5.6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5.7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实例
        5.7.1 新授课的教学实例
        5.7.2 习题课的教学实例
        5.7.3 复习课的教学实例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新课改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高考试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有利于教师重视数形结合思想
        (三)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二)数形结合思想与解题应用
        (三)数形结合思想与教学研究
        (四)数形结合思想与调查研究
        (五)数形结合思想与信息技术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认知表征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原则及实现途径
    一、解题原则
        (一)等价性原则
        (二)双向性原则
        (三)简单性原则
    二、实现途径
        (一)坐标联系
        (二)审视联系
        (三)构造联系
第四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调查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三)数据统计
        (四)学生访谈
    五、结果与分析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了解程度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途径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况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影响
        (五)融入数学文化的影响
        (六)数形结合解题情况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有助于体会函数性质
        (二)有助于探索数学定理
        (三)有助于形成数学概念
    二、挖掘蕴含于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素材
        (一)蕴含于“探究提问”中数形结合思想
        (二)蕴含于“思考问题”中数形结合思想
        (三)蕴含于“例题分析”中数形结合思想
        (四)蕴含于“习题解答”中数形结合思想
    三、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形结合思想教学
        (一)数学家启迪数形结合思维
        (二)数学史开拓数形结合思路
        (三)数学美散发数形结合魅力
    四、注重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一)以形助数
        (二)以数解形
        (三)数形并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研究的需要
        1.1.2 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1.1.3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2.1.1 基本情况分析
        2.1.2 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内容的整体研究
        2.1.3 对具体概念及其标准方程的课时教学研究
    2.2 国外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2.2.1 教辅材料对“圆锥曲线”模块内容的编排方式
        2.2.2 对具体概念教学的处理或建议
    2.3 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文献述评
        2.3.1 相关文献的共同特点
        2.3.2 仍需解决的四个关键教学问题
    2.4 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简介
        2.4.1 问题驱动与数学教学
        2.4.2 合适的问题与适当的情境
        2.4.3 问题驱动、问题链与问题解决
        2.4.4 问题驱动教学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发生教学法的关系
        2.4.5 问题驱动数学教学的内涵
第3章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及其教学启示
    3.1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
        3.1.1 圆锥曲线的起源
        3.1.2 圆锥曲线与欧几里得几何
        3.1.3 圆锥曲线与解析几何
        3.1.4 圆锥曲线与射影几何
        3.1.5 圆锥曲线与线性代数
    3.2 历史的启示
        3.2.1 圆锥曲线的各种定义
        3.2.2 圆锥曲线的不同方程表示形式及意义
        3.2.3 圆锥曲线历史对教学的启示
第4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分析
    4.1 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要求
        4.1.1 课时安排与单元教学目标
        4.1.2 单元教学建议
    4.2 教材内容分析
        4.2.1 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
        4.2.2 栏目设置
        4.2.3 章节引入方式
        4.2.4 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
        4.2.5 章末回顾
    4.3 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分析
        4.3.1 数学探究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
        4.3.2 数学建模与应用意识的培养程度
        4.3.3 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况
        4.3.4 概念的特性与统一性之间的联系
    4.4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
    5.1 基于历史和教材内容重构教学
        5.1.1 教学重构的整体框架及思路
        5.1.2 四个关键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5.2 具体课时安排与教学设计
        5.2.1 具体课时安排
        5.2.2 具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6章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6.1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流程结构图
    6.2 教学实现了空间截线定义与平面轨迹定义的融合
    6.3 教学揭示了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四种曲线的内在联系
    6.4 教学反馈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1.1 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
        7.1.2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
        7.1.3 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
        7.1.4 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7.2.2 有助于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
        7.2.3 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7.3 研究展望
        7.3.1 教学实验的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7.3.2 教师的素养及教学观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7.3.3 教学案例的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其余课时的教学设计
    附录2:四节概念课的PPT教案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研究 ——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数学育人价值实现与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的矛盾
        二、数学学科思想教学与当前教学变革的错位
        三、学生深度学习达成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偏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一) 关于数学课程的研究
        (二) 关于数学知识及其教学的研究
        (三) 关于学科思想方法的研究
        (四) 关于数学思想的研究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数学思想: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数学思想的发展回溯
        一、数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及阶段
        二、我国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发展
    第二节 数学思想的含义
    第三节 数学思想的特征分析
        一、内隐性
        二、连续性
        三、可迁移性
    第四节 数学思想的价值分析
        一、数学思想的教学价值
        二、数学思想的发展价值
        三、数学思想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中学主要数学思想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数学发展史上的主要数学思想
    第二节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
        一、数形结合思想
        二、分类讨论思想
        三、转化或化归思想
        四、类比或递推思想
        五、构造或建模思想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
        二、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
        三、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四、数学素养与数学思想
第三章 当前中学数学思想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学数学思想教学现状调查的描述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思想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中学教师数学思想教学现状
    第二节 中学教师数学思想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自身对于数学思想的认知
        二、学生数学学习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三、教材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四、教学活动组织的适切性
    第三节 问题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深度教学的中学生数学思想建立过程
    第一节 中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以观察能力为基础
        二、以猜想能力为辅助
        三、论证思维的建立
    第二节 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深度学习之内涵
        二、深度学习与数学思想的建立
        三、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第三节 深度教学以促进数学思想的培养
        一、深度教学之意涵
        二、深度教学与数学思想的建立
        三、深度教学以促进数学思想的培养
第五章 中学数学思想及其培养策略
    第一节 学科思想的特性与数学思想的价值
        一、学科思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数学思想的学科意蕴
    第二节 中学主要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中学数学思想培养所必备的学习经历
        二、中学数学思想培养的教学过程
        三、中学主要数学思想的培养
    第三节 中学主要数学思想的培养策略
        一、分类讨论思想的培养策略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策略
        三、转化或化归思想的培养策略
        四、递推或类比思想的培养策略
        五、构造或建模思想的培养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隐式表示的R函数构造及对应区域上的数值积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研究领域简介
        1.1.1 计算机辅助设计
        1.1.2 计算机辅助工程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隐式造型
        1.2.2 实体建模
        1.2.3 WEB方法
        1.2.4 区间算术
        1.2.5 数值积分
    1.3 本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B(?)zier曲线
    2.2 B网方法
    2.3 代数张量积B样条曲线曲面
    2.4 R函数
    2.5 WEB方法框架
    2.6 隐式区域上的数值积分
    2.7 区间算术
第3章 样条R函数
    3.1 引言
    3.2 SR的构造过程
        3.2.1 函数表示
        3.2.2 SR构造规则
        3.2.3 以Bezier形式表达的SR的构造
        3.2.4 以B样条形式表达的SR的构造
        3.2.5 不同形式SR的系数之间的关系
    3.3 小结
第4章 局部样条R函数
    4.1 引言
        4.1.1 局部CSG的出发点
    4.2 基元的预处理
    4.3 具有局部支集复杂基元的构造
    4.4 基于空间降维的SR的局部求值
        4.4.1 空间SR的构造
        4.4.2 空间降维所得SR的构造
    4.5 CSG树中基于包围盒的SR的局部求值
    4.6 数值算例
    4.7 小结
第5章 隐式区域上的数值积分
    5.1 引言
    5.2 方法步骤
        5.2.1 子单元的分类
        5.2.2 边界逼近
        5.2.3 局部误差估计
    5.3 数值算例
    5.4 小结
第6章 样条R函数在偏微分方程求解中的应用
    6.1 两变量样条SR的应用
        6.1.1 函数表示
        6.1.2 数值算例
    6.2 三变量SR的应用
        6.2.1 函数表示
        6.2.2 数值算例
    6.3 局部支集基元所得SR的应用
        6.3.1 函数表示
        6.3.2 数值算例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中小学解析几何课程内容发展主线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二 文献探讨
    2.0 课程主线的内涵:学习进阶与学习路径
    2.1 学习进阶的构造
    2.2 研究过程与研究子问题
    2.3 解析几何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板块划分
        2.3.1 解析几何的历史由来、定义与主要问题
        2.3.2 解析几何的教育价值
        2.3.3 解析几何的学习障碍
        2.3.4 现有课程对解析几何内容的处理
        2.3.5 小结:本研究的解析几何课程内容与逻辑框架
    2.4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选择
三 研究方法
    3.1 内容分析法
        3.1.1 分析类目与分析单位
        3.1.2 研究对象(课标的选用标准)
        3.1.3 信效度检验
    3.2 专家论证
四 四块主要内容的学习进阶的假设与修订
    4.1 各国学段划分与课标数据整理
    4.2 直角坐标系的引入
        4.2.1 结合理论文献假设学习进阶
        4.2.2 假设的学习进阶和编码系统
        4.2.3 各国课标的编码结果和国际比较
        4.2.4 修订后的学习进阶
    4.3 直线方程
        4.3.1 结合理论文献、专家访谈假设学习进阶
        4.3.2 假设的学习进阶和编码系统
        4.3.3 各国课标的编码结果和国际比较
        4.3.4 修订后的学习进阶
    4.4 圆锥曲线与方程
        4.4.1 结合理论文献、专家访谈假设学习进阶
        4.4.2 假设的学习进阶和编码系统
        4.4.3 各国课标的编码结果和国际比较
        4.4.4 修订后的学习进阶
    4.5 几何变换的代数表示
        4.5.1 结合理论、文献假设学习进阶
        4.5.2 假设的学习进阶和编码系统
        4.5.3 各国课标的国际比较
五 小结:各国课标特征、初步课程主线
六 专家论证问题与初步主线的修订
七 结论与展望:最终主线
    7.1 直角坐标系的引入
    7.2 直线方程
    7.3 圆锥曲线与方程
    7.4 几何变换的代数表示
    7.5 数形结合思想与解析法在课程内容中的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解析几何四个核心内容板块的课标数据(原文+翻译)
    附录2:专家访谈与咨询
    附录3:专家论证会
致谢

(9)基于多尺度方法的ZT7H/5429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多尺度分析方法
        1.2.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细观分析方法
        1.2.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宏观分析方法
        1.2.4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1.3 本文工作及创新点
        1.3.1 本文工作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ZT7H/5429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性能分析
    2.1 ZT7H/5429 层合板基础力学性能测试试验
        2.1.1 试验方案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纤维随机分布生成算法
        2.2.1 纤维随机分布生成方法概述
        2.2.2 基于图像技术的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几何特征提取
        2.2.3 改进的最近距离分布法
        2.2.4 统计检验函数验证
    2.3 复合材料细观有限元方法
        2.3.1 复合材料细观损伤本构模型
        2.3.2 复合材料细观有限元模型
        2.3.3 细观模型的材料组分参数
        2.3.4 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准静态分析方法
        2.3.5 基于改进纤维分布算法的ZT7H/5429 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2.4 ZT7H/5429 复合材料细观损伤机理研究
        2.4.1 ZT7H/5429 复合材料纵向拉伸损伤机理
        2.4.2 ZT7H/5429 复合材料横向拉伸损伤机理
        2.4.3 ZT7H/5429 复合材料横向压缩损伤机理
        2.4.4 ZT7H/5429 复合材料面内剪切损伤机理
        2.4.5 ZT7H/5429 复合材料非线性力学表征影响因素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T7H/5429 复合材料非线性介观模型研究与应用
    3.1 复合材料非线性介观模型
        3.1.1 复合材料介观模型的概念
        3.1.2 复合材料非线性宏观力学性能表征方法
    3.2 复合材料连续损伤力学分析法(CDM)
        3.2.1 材料本构方程
        3.2.2 失效准则
        3.2.3 Ladevèze复合材料连续损伤退化模型
    3.3 ZT7H/5429 复合材料非线性介观模型
        3.3.1 非线性连续损伤模型(Model-1)
        3.3.2 非线性塑性本构模型(Model-2)
        3.3.3 非线性弹塑性连续损伤模型(Model-3)
        3.3.4 非线性介观模型输入参数测定
    3.4 ZT7H/5429 复合材料非线性介观模型的验证
        3.4.1 ZT7H/5429 复合材料层合板应力-应变关系验证
        3.4.2 ZT7H/5429 复合材料开孔板准静态拉伸试验
        3.4.3 ZT7H/5429 复合材料开孔板强度预测与损伤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T7H/5429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宏观力学性能分析
    4.1 ZT7H/5429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准静态拉伸试验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结果
        4.1.3 基于Model-3 的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4.2 ZT7H/5429 宏观非线性模型在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的应用
        4.2.1 复合材料累积损伤法(PDA)
        4.2.2 基于唯象表征的宏观非线性损伤模型(Model-4)
        4.2.3 宏观唯象模型(Model-4)参数测定
        4.2.4 基于Model-4 的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4.3 弹簧模型在ZT7H/5429 复合材料连接结构强度预测的应用
        4.3.1 弹簧模型分析方法
        4.3.2 非线性弹簧刚度方程表征方法
        4.3.3 非线性弹簧模型在多钉连接结构中的应用
    4.4 柔度修正公式在复合材料连接结构钉载计算中的应用
        4.4.1 多钉连接结构中不同排紧固件连接柔度的差异性
        4.4.2 多钉连接中紧固件连接柔度的影响因素
        4.4.3 多钉连接中紧固件连接柔度的修正公式
        4.4.4 面向分析模型的紧固件连接柔度修正
        4.4.5 紧固件连接柔度修正公式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法读博法士学位法期法间发法表论文及参法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二阶曲线的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等价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史视角下的解析几何起始课教学设计[J]. 庞志雷.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1(34)
  • [2]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渗透研究[D]. 刘彩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D]. 毕亭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D]. 王海青. 广州大学, 2019(12)
  • [6]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研究 ——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D]. 张先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基于隐式表示的R函数构造及对应区域上的数值积分与应用[D]. 杨天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8]中小学解析几何课程内容发展主线的设计[D]. 邵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基于多尺度方法的ZT7H/5429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 黄河源.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从高考答卷的错误反思教学的缺失[J]. 赵银仓. 中学数学研究, 2013(09)

标签:;  ;  ;  ;  ;  

二阶曲线的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等价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