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汽轮机转子呈负推力的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晓华,梁晓军,王灿文[1](2021)在《超临界350 MW机组高背压改造给水泵汽轮机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针对超临界350 MW等级汽轮发电机组的高背压改造,上海汽轮机厂设计开发了全新配套的宽背压给水泵汽轮机。对该汽轮机的热力通流设计,包括调节级设计、配汽机构、末叶片的选型以及推力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后续该类型机组的开发提供借鉴。
庞智元[2](2021)在《1000MW机组轴系扭转振动特性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汽轮发电机组是电力能源生产的核心部件,尤其现阶段我国主要电力能源生产结构仍以火力发电为主,且逐渐向高容量、高参数的大型机组发展。随着机组容量的逐渐提高,转子系统也向着更复杂的长轴系方向发展,因此汽轮发电机组扭转振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扭转振动故障一旦发生,将会对转子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巨大经济财产的损失。因此,对于扭转振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工程实际价值。本文以某1000MW大型汽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求解了该汽轮发电机组转子系统的扭转振动固有频率,分析了电气侧四种常见瞬态扰动激励下,该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扭转振动响应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的激励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绘制了故障分布图。将电气瞬态激励扰动作为扭振激励的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了转子二维模型化中连续质量模型与集中质量模型的模型化方法,推导了Riccati传递矩阵法求解转子固有频率方程;并建立了实际机组的等尺寸三维模型,离散化为对应的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考虑了实际工况下的预应力刚化与旋转软化效应对转子固有频率的影响。通过Block Lanczos法求解考虑以上影响效应下的扭转固有频率与扭转振型并与二维求解法进行了比对。2、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了相应1000MW机电模型,计算80%负载下发电机出口二相、三相短路故障,电网侧二相、三相短路故障作用下的瞬态冲击电磁力矩时域图,及瞬态冲击下故障电流,汽轮机转子与发电机转子波动速度的时域分析图谱。3、将由MATLAB/SIMULINK短路故障机电模型得到短路故障下的电磁冲击力矩,作为扭转振动激励响应分析的载荷边界条件,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了四种故障工况作用下,转子系统的瞬态等效应力及剪切应力响应曲线及变化规律;得到了四种故障工况下最大等效应力与剪应力的分布位置与分布规律趋势;校核了故障冲击下转子最大应力集中位置的安全性。4、提取了四种短路故障解除后,系统中残余的电磁转矩作为载荷边界条件,进行了谐响应激励分析,验证了残余扭转激励作用下,剪切应力与转轴末端的扭转角在共振区内的响应曲线与分布规律。本文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了1000MW汽轮发电机机组扭转振动在实际电力生产中的激励与响应的定性仿真分析,为电力生产发展提供合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方向。
程亮元[3](2020)在《汽轮机高位布置对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高位布置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管道使用量,采用双轴技术,可以突破单机容量的限制从而扩大二次再热机组热力学性能,提升机组经济性。目前上海申能公司平山电厂首次采用该技术,通过实际生产证实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供电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投资成本,该工程被列为公司的示范工程。因此该技术在未来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随之布置高度的提升,偏心力等非平衡因素等影响转子系统的失稳因素是否会因为布置方式的改变加剧对转子系统的影响,是这一技术所面临的热点研究问题。所本文主要研究高位布置技术对转子系统的稳定因素,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论文以300MW发电厂高中压汽轮机转子模型(只有高中压缸高位布置)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转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该汽轮机组总体结构和工作工况,因为现场实验成本高风险大,且传递矩阵法参数过大,所以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转子-轴承模型和转子-支撑系统模型,提出了按照汽轮机组转子和框架结构的简化方法,得出了汽轮机转子和支撑的力学计算模型,用结构网格进行划分。(2)因为模型存在尺寸大,参数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考虑运算成本所以采用模态综合法对分别对转子-轴承模型和转子-支撑系统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提取汽轮机工作频率内的阶数,观察固有频率和振型,鉴于转子-支撑系统工作内模态数过多的情况,考虑影响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因素:质量和刚度,继而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高位布置对汽轮机转子振动的影响并根据固有频率通过与电厂实际工作机组数据对比,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3)考虑陀螺效应和旋转阻尼,根据动力学方程提出高位布置汽轮机转子振动的求解方法,模拟转子系统质量和惯性和陀螺效应,忽略基础弹性对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的影响。以转盘质量,偏心距离,支撑刚度为变量分别计算了在恒定工作转速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转子的工作频率和振动幅值。设计APDL语言编辑函数模拟了汽机振动最强烈的启机过程,计算出0到3000转的转子振动幅值和轮盘的圆心运动轨迹及轴座反力。通过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汽轮机布置高度的提升,汽轮机框架对汽轮机转子的振动影响不可忽略。高位布置的汽机框架会降低转子-轴承系统的刚度,从而降低振动固有频率,增大振动幅值。随着机组变大轮盘质量的增加,会导致偏心质量的增大及偏心距的增加固然会加剧转子的振动幅值的增加,但振动峰值对应频率不变,但是高位布置机组振动幅值增加量明显高于常规布置机组,轴座反力也增加的更多,对轴承磨损程度增大。且机组与框架的连接还会产生一定的刚度损失。最后对300MW机组与1000MW及以上级机组在汽轮机制造工艺、制造精度、选用材质等方面差异进行对比,对模拟计算产生的误差影响进行分析计算,参考以上结论为降低高位布置汽机振动在参数设计上提供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何冬辉,李杨,叶振起[4](2019)在《300MW汽轮发电机组推力瓦非工作面温度偏高原因分析及处理》文中提出针对某300MW汽轮发电机组推力瓦非工作面温度异常升高、轴向负位移增大的现象,结合各种试验工况,并基于对汽轮机转子结构和受力及推力瓦结构特点的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汽轮机轴向负推力增大。采取减少平衡活塞腔室至高压缸排汽量的方法,可使改造后机组带满负荷时推力瓦非工作面温度稳定在80℃左右。
缪水宝[5](2018)在《汽轮机轴向位移和胀差传感器安装探讨》文中认为轴向位移和胀差是直接反映汽轮机动静间隙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参数,也是两项重要保护,传感器安装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汽轮机能否正常可靠运行。探讨汽轮机轴向位移、胀差传感器的安装、调试过程以及机组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拓福婷[6](2018)在《汽轮机电液伺服系统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以其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输出功率大等优点在电力、航空、航天及军事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汽轮机调节系统是其主要应用之一,在汽轮机组调节系统中,控制信号的处理最终需要通过调节阀门开度来实现,而电液伺服系统作为汽轮机调节系统中阀门开度调节的最终执行机构,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电液伺服系统本身是一个具有多个时变参数及外负载干扰的非线性系统,其结构及工作环境复杂,因此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改善其控制性能对提高汽轮机调节品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某造纸厂热力电力调节系统实际项目为背景,在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小型汽轮机DCS与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研究”的支持下,围绕汽轮机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伺服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进行深入地理论分析及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电液伺服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难点分析分析电液伺服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找出系统中存在的控制难点:电液伺服阀及油动机存在强非线性、高阶未建模动态、参数时变及外负载干扰等问题,导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跟随性能及抗干扰性能下降。(2)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依据力平衡及流量连续性等原理,建立了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在对其进行小偏差线性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及参数时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在MATLAB仿真平台中进一步验证时变参数的影响,结果证明,系统的时变参数如供油压力、油液体积弹性模量等对电液伺服系统性能影响明显。(3)电液伺服系统控制器的设计针对电液伺服系统中所具有的非线性、参数时变性、外负载干扰等问题,选取具有强鲁棒性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作为伺服控制器。针对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中存在的抖振及运行速度慢的问题,将PID控制律与指数趋近律相结合对其进行改进。为进一步验证改进后控制算法的性能,设计模糊PID控制及传统的PID控制进行对比实验。(4)电液伺服系统在单抽汽汽轮机DEH调节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根据能量守恒及气体连续性等原理,结合现场机组实际情况,推导了单抽汽汽轮机本体系统中各部分的数学模型。然后将所设计的基于改进滑模控制的伺服控制器应用于6MW单抽汽汽轮机DEH调节系统中,并通过大量的仿真研究其控制性能。(5)单抽汽汽轮机DEH调节系统的实现采用S7-300PLC作为硬件开发平台,利用工控组态软件WinCC及Step7进行系统的人机界面及控制程序设计,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现场管理层与主站之间的通讯,进而实现对汽轮机机组的控制。该系统已在河南省某造纸厂热力电力系统2#机组的控制中进行了试运行试验,期间系统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因超速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系统故障。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滑模控制的伺服控制器动态特性良好,控制精度高,有利于汽轮机组安全性及稳定性的提高。
刘网扣,崔琦,范雪飞[7](2018)在《300 MW机组再热器热段抽汽供热改造》文中研究表明以某300 MW亚临界机组为例,对机组采用热再抽汽经减温减压后对外供热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抽汽方案、抽汽对发电量影响、可调抽汽与非可调抽汽的比较、汽轮机推力等进行了论述,为同类型机组供热改造提供借鉴。
张磊[8](2017)在《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分析及处理》文中认为转子振动是汽轮机的常见故障之一,对汽轮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影响转子振动的因素众多,导致故障诊断及排除难度较高。基于此,文章以德州电厂#2机组振动故障停机的分析处理过程为例,分析了汽轮机转子振动的常见影响因素及相应的诊断维护策略。
郑伟[9](2016)在《快速变负荷状态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征分析》文中认为针对国内大功率火电机组参与快速调峰运行可能带来的轴系振动问题,以国产600MW汽轮发电机组为对象,结合模拟计算和原始运行数据分析,对机组在快速调节负荷状态下的轴系振动特性进行研究,探讨机组功率快速变化对机组轴系振动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用传递矩阵法进行600MW机组轴系振动特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轴系前六阶临界转速都低于工作转速(3000r/min),对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最突出。第一和第二阶振型(1526r/min和1528r/min)以发电机和励磁机转子振动为主导,后四阶振型各段转子都发生作用。高中压转子对轴系发生的不平衡比较敏感,不同部位的质量不平衡都会引起高中压转子的较大振动。(2)通过分析SIS系统记录的原始运行趋势数据得出,机组负荷快速变化对高中压转子相对轴振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低压转子和发电机转子的影响较小。在接近满负荷区,高中压转子的相对轴振幅值出现不稳定波动现象。机组负荷快速变化对绝对瓦振影响与相对振动不同,高中压转子轴承(1#、2#)、发电机两端轴承(6#、7#、8#)的绝对瓦振都明显受负荷变化的影响。(3)采用小波降噪方法对运行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计算分析机组负荷与振动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负荷变化对八个轴承处的相对轴振和绝对瓦振都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差别很大。负荷变化对高中压转子相对轴振影响最大,低压转子影响较小,发电机转子呈反向影响。2#轴承、7#和8#轴承绝对瓦振受负荷变化影响较大,其它轴承较小。同一轴承处绝对瓦振和相对轴振受负荷变化的影响不完全相同。机组大修前后轴系振动与负荷的相关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机组大修后轴系各个轴承处的相对轴振和绝对瓦振与负荷的相关性整体减弱。
张宏涛[10](2015)在《汽封与平衡孔对透平级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透平机械运行效率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努力追求的目标。大功率蒸汽透平高中压缸内的蒸汽工质具有高品质能量,他们在通过由静动叶列组成的一系列级时转换为有用功。由于流动过程的不可逆性,必然产生能量损失,包括叶型损失、二次流损失、掺混损失和泄漏损失等,统称为工质的功率损耗。对于高中压缸,统计数据表明,通过动静部件间隙工质泄漏造成的功率损耗占总功率损耗的51%。因此,在蒸汽透平研究领域,探索新型高性能汽封、平衡孔及其与相关密封装置的匹配设计,降低泄漏流量及其对主流的干扰,改善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气动性能,是研究人员面临的主攻课题之一。迷宫汽封是目前汽轮机和燃气轮机广泛应用的传统密封装置。经过长期工程实践,专业人员对其结构特点和密封原理以及与平衡孔的匹配准则,都已深入掌握。本文拟通过数值模拟实际汽轮机高压级迷宫密封的成熟设计,一方面将相同条件下的泄漏量及相关参数轴向力和摩擦扭矩等作为比较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密封装置内部流场的流动特性以及与平衡孔和相关密封结构的匹配设计理念,为新型薄叶汽封在透平级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思路。本文数值模拟采用CFX商业软件。考虑到汽封装置通过气体的流量低、通流面积大/小倍数高、流动参数变化剧烈和局部结构改变突然等特点,忽略倒圆等对流动影响不大的细微结构,采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网格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划分流动域的计算网格,建立了适于扑捉流场详细信息的计算模型。分别数值模拟了设置迷宫汽封和薄叶汽封的高压级隔板流场结构,对比分析了两种汽封的工作原理、封严效果和运行特性。迷宫汽封的流动过程由一系列串联的等于汽封齿数的逐步加深的节流过程组成,它借助转子的凸台与比齿顶间隙大得多的空腔,使汽流多次折转并形成复杂涡系,强化动能耗散为热能,从而增大对泄漏汽体的阻抗,降低泄漏量。但是,迷宫汽封是非接触式密封,齿顶与转子之间的间隙难于控制,特别是当汽轮机组启停机通过临界转数时,转子较大振动会提高间隙,致使泄漏损失增加。薄叶汽封内的流动由沿周向并列的等于薄叶数的节流过程组成,泄漏气体以层流状态通过相邻薄叶间隙,所受压差驱动力小于薄叶的粘性阻力,气体密度下降,流速变化不大。在相同条件下,薄叶汽封的泄漏量是迷宫汽封的1/3,同时降低了对转子的摩擦扭矩。特别是在密封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占有小得多的轴向尺寸,并且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能够自我调节加工安装误差,运行时靠气动力的作用上抬,与转子表面形成间隙,而且上抬量愈大,密封性愈好。即使与转子碰摩,也会磨损薄叶形成所需间隙,而不损伤转子。通过有无平衡孔和纯流道三个一级半高压透平计算方案的数值模拟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迷宫汽封与平衡孔匹配设计准则。该一级半透平隔板和动叶叶冠采用转子带凸台的长短齿迷宫汽封,级内轴向间隙设置动叶轮缘凸起和隔板凹下的简单密封,并在动叶叶轮上匹配设置了平衡孔。数值结果表明,由于这种传统成熟迷宫汽封与平衡孔设计考虑了各泄漏部位前后压差与流动方向的匹配,使得动叶前后轴向间隙从主流吸入微量气体,后继静叶隔板汽封泄漏量稍大于平衡孔和级后轴向间隙漏汽量之和,不仅降低了级的泄漏损失,而且抑制了泄漏流动对主流的扰动。开发薄叶汽封与平衡孔及其它密封结构如何匹配设计,才能发挥薄叶汽封的密封先进性,首先数值模拟了使用薄叶汽封替换一级半透平中的隔板和叶冠迷宫汽封对级气动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由于主流由动叶轮缘前间隙大量向轴向间隙泄漏,通过平衡孔的级泄漏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强化了对动叶后主流的干扰。综合迷宫汽封和平衡孔匹配设计准则与本算例给予的启示,在叶轮轮缘前轴向间隙匹配设置了带台阶的高低齿五齿迷宫密封,并将后继静叶隔板薄叶汽封泄漏量调整到稍大于平衡孔与级后轴向间隙漏汽量之和。数值结果表明,经过匹配设计的薄叶汽封密封装置与迷宫汽封比较,级的泄漏量下降2.5倍,并且抑制了泄漏流动对主流的干扰,致使级等熵效率提高了近1%,轴向力下降7.6%。
二、对汽轮机转子呈负推力的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汽轮机转子呈负推力的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350 MW机组高背压改造给水泵汽轮机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方案 |
2 热力通流设计 |
2.1 进汽段调节级设计 |
2.1.1 增大调节级进汽能力 |
2.1.2 补充高压进汽 |
2.2 配汽方式及设计 |
2.3 末叶片选型 |
3 推力计算 |
4 结论 |
(2)1000MW机组轴系扭转振动特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扭转振动研究现状 |
1.2.1 汽轮发电机组扭转振动激励研究 |
1.2.2 扭转振动的故障响应分析算法研究 |
1.2.3 扭转振动模型化研究 |
1.2.4 扭转振动信号测量采集研究 |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主要内容 |
2 汽轮发电机组扭转振动故障特性分析 |
2.1 机械扰动对扭转振动的激励分析 |
2.1.1 汽轮机调节系统对扭振的激励 |
2.1.2 汽门快速控制对扭振的激励 |
2.1.3 轴系局部碰摩故障对扭振的激励 |
2.2 电气扰动对扭转振动的激励分析 |
2.2.1 电气瞬态扰动冲击 |
2.2.2 电气持续扰动冲击 |
2.3 本章小结 |
3 1000MW机组轴系扭转振动固有频率分析 |
3.1 轴系扭振力学模型的建立 |
3.1.1 轴系连续质量模型 |
3.1.2 轴系多段集中质量模型 |
3.1.3 轴系简单集中质量模型 |
3.2 轴系扭振固有频率求解方法 |
3.2.1 Holzer法求解固有频率 |
3.2.2 Riccati传递矩阵法求解固有频率 |
3.2.3 Block Lanczos模态提取法求解固有频率 |
3.3 1000MW机组扭转振动响应计算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设定 |
3.3.2 基于Block Lanczos法的扭转振动固有频率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气短路故障激励源扭转振动仿真分析 |
4.1 短路故障模型的搭建 |
4.1.1 MATLAB/SIMULINK电力系统模型 |
4.1.2 SIMULINK短路系统仿真模型 |
4.1.3 SIMULINK汽轮机模型 |
4.1.4 SIMULINK同步发电机模型 |
4.2 短路故障仿真分析 |
4.2.1 发电机出口二相短路仿真分析 |
4.2.2 发电机出口三相短路仿真分析 |
4.2.3 电网侧二相短路仿真分析 |
4.2.4 电网侧三相短路仿真分析 |
4.3 短路故障仿真数据分析 |
4.3.1 短路故障电磁力矩分析 |
4.3.2 短路故障电流分析 |
4.3.3 短路故障低发连接处速度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短路故障对扭转振动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5.1 汽轮发电机转子瞬态动力学分析 |
5.1.1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 |
5.1.2 汽轮发电机转子瞬态动力学分析边界条件 |
5.2 短路故障激励瞬态动力学分析 |
5.2.1 发电机出口二相短路冲击瞬态响应分析 |
5.2.2 发电机出口三相短路冲击瞬态响应分析 |
5.2.3 电网侧二相短路冲击瞬态响应分析 |
5.2.4 电网侧三相短路冲击瞬态响应分析 |
5.2.5 动力学仿真数据分析 |
5.3 短路故障残余扭矩波动谐响应分析 |
5.3.1 谐响应分析理论基础 |
5.3.2 发电机出口二相短路冲击谐响应分析 |
5.3.3 发电机出口三相短路冲击谐响应分析 |
5.3.4 电网侧二相短路冲击谐响应分析 |
5.3.5 电网侧三相短路冲击谐响应分析 |
5.3.6 短路故障下谐响应仿真数据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汽轮机高位布置对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转子系统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法转子系统力学模型 |
2.2.1 转子质量离散模型 |
2.2.2 支承简化模型 |
2.2.3 转子-轴承-基础系统力学模型 |
2.3 转子-轴承-基础系统分析方法 |
2.3.1 模态综合法分析方法 |
2.3.2 考虑阻尼和陀螺效应的结构动力学理论 |
2.4 模态综合法在ANSYS的应用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汽轮机转子-支撑系统模型简化及模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汽机转子-支撑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汽轮机组转子-轴承系统实体建模及简化 |
3.2.2 转子有限元模型简化 |
3.2.3 转子有限元单元选取及验证 |
3.2.4 转子-轴承模型的建立 |
3.2.5 转子-轴承模型准确性验证 |
3.2.6 汽机框架基础建模 |
3.2.7 汽机转子与框架的连接 |
3.3 汽机转子-支撑系统子结构模态分析 |
3.3.1 超单元选取 |
3.3.2 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机转子-支撑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的转子不平衡响应的影响 |
4.2.1 模态叠加法谐响应分析的实现 |
4.2.2 汽机布置高度对转子系统不平衡质量响应的影响 |
4.3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转子轴承反力的影响 |
4.3.1 油膜力学模型 |
4.3.2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的支持轴承反力的影响 |
4.4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汽轮机启机过程的影响 |
4.4.1 相同转速下汽机布置高度对转子的启机过程影响 |
4.4.2 不同转速下汽机布置高度对转子的启机过程影响 |
4.5 高位布置下汽轮机转子偏心距对转子振动特性的影响 |
4.6 模拟结果误差分析 |
4.6.1 汽轮机机组误差分析 |
4.6.2 框架机组误差分析 |
4.7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300MW汽轮发电机组推力瓦非工作面温度偏高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组概况 |
2 故障过程 |
3 原因分析 |
3.1 2号、4号测点温度较高的原因 |
3.2 推力瓦块局部磨损的原因 |
3.3 推力瓦块中心形成凹坑的原因 |
3.4 推力瓦非工作面温度高的根本原因 |
4 处理方法 |
4.1 处理对策 |
4.2 处理过程及结果 |
4.2.1 第一次处理 |
4.2.2 第二次处理 |
4.2.3 第三次处理 |
5 结语 |
(5)汽轮机轴向位移和胀差传感器安装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汽轮机轴向位移 |
1.1 汽轮机轴向位移测量系统 |
1.2 汽轮机轴向位移安装调试 |
2 给水泵汽轮机轴向位移 |
2.1 给水泵汽轮机轴向位移 |
2.2 给水泵汽轮机轴向位移安装调试 |
3 胀差监测系统 |
3.1 补偿式胀差测量原理 |
3.2 胀差传感器安装调试 |
4 异常问题分析及处理 |
4.1 给水泵汽轮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
4.1.1 延伸电缆中间接头问题及处理 |
4.1.2 电缆引线问题及处理 |
4.1.3 机组等级检修后胀差/轴向位移异常处理 |
5 结语 |
(6)汽轮机电液伺服系统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轮机调节系统发展概况 |
1.2.2 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电液伺服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难点分析 |
2.1.1 电液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2 电液伺服系统控制难点分析 |
2.2 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电液伺服阀及油动机 |
2.2.2 其他环节数学模型 |
2.3 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 |
2.4 对象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及仿真研究 |
3.1 基于滑模控制的伺服控制器设计 |
3.1.1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原理 |
3.1.2 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
3.1.3 基于改进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
3.2 PID及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2.1 PID控制器设计 |
3.2.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3 控制器仿真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液伺服系统在6MW单抽汽汽轮机DEH调节系统中的应用 |
4.1 单抽汽汽轮机的工作原理及运行工况分析 |
4.1.1 单抽汽汽轮机工作原理分析 |
4.1.2 单抽汽汽轮机运行工况及控制难点分析 |
4.2 单抽汽汽轮机本体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单抽汽汽轮机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4.3.1 纯冷凝工况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4.3.2 供热工况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S7-300PLC的6MW单抽汽汽轮机DEH调节系统的实现 |
5.1 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 |
5.2 汽轮机DEH控制系统设计 |
5.2.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3 控制算法的实现 |
5.3 系统运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7)300 MW机组再热器热段抽汽供热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组概况 |
2 供热改造方案 |
3 重点问题 |
3.1 机组供汽量与抽汽量的关系 |
3.2 可调与非可调抽汽的比较 |
3.3 汽轮机的转子推力 |
4 结语 |
(8)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轮机转子振动的影响因素 |
1.1 设计及制造因素 |
1.2 安装及检修因素 |
1.3 运行因素 |
1.3.1 转子弯曲。 |
1.3.2 机组启动。 |
1.3.3 润滑油温。 |
2 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的诊断及维护 |
2.1 提高安装精度 |
2.1.1 轴系连接要尽量做到平直、同心。 |
2.1.2 精确安装轴承。 |
2.1.3 提高轴承座安装精度。 |
2.1.4 精确安装滑销系统。 |
2.2 控制油膜振荡 |
2.2.1 应使用优质润滑油, 确保油的粘度、压力、湿度等达到相关指标要求。 |
2.2.2 调整润滑油进油温度。 |
2.2.3 控制轴承间隙。 |
2.3 加强排查检修 |
3 轴承油膜失稳引起转子振动的典型案例分析 |
4 结语 |
(9)快速变负荷状态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研究现状 |
1.2.1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分析 |
1.2.2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
1.2.3 快速变负荷运行方式的影响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国产大功率汽轮发电机组简介 |
2.1 6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基本结构 |
2.1.1 轴系结构 |
2.1.2 轴承及轴承座形式 |
2.2 汽轮机安全监测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 |
2.2.1 汽轮机安全监测系统(TSI) |
2.2.2 轴系故障诊断系统(TDM系统) |
2.3 汽轮发电机组变负荷运行 |
2.3.1 汽轮机主蒸汽流程 |
2.3.2 汽轮机配汽方式 |
2.3.3 汽轮机启动及负荷调节方式 |
2.4 自动发电控制下的汽轮机运行 |
第3章 汽轮机轴系弯振特性计算分析 |
3.1 概述 |
3.2 传递矩阵法简介 |
3.2.1 轴系传递矩阵 |
3.2.2 Riccati传递矩阵法 |
3.2.3 轴系不平衡响应 |
3.3 计算分析案例 |
3.3.1 固有频率及振型 |
3.3.2 不平衡响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快速变负荷状态下的轴系振动实测分析 |
4.1 负荷调节及主蒸汽参数的关系 |
4.2 快速变负荷下轴系振动变化趋势分析 |
4.2.1 相对轴振变化趋势 |
4.2.2 绝对瓦振变化趋势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轮机负荷与轴系振动相关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运行数据的小波降噪 |
5.2.1 连续小波变换定义 |
5.2.2 小波降噪原理及步骤 |
5.2.3 应用小波降噪处理SIS数据 |
5.3 运行数据的相关分析 |
5.3.1 相关分析基本原理 |
5.3.2 负荷及主蒸汽参数与振动的相关性 |
5.3.3 负荷与振动的相关系数 |
5.3.4 大修对于轴系振动状态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汽封与平衡孔对透平级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透平机械典型密封装置及其研究现状 |
1.2.1 迷宫式密封 |
1.2.2 薄叶式汽封 |
1.2.3 蜂窝汽封 |
1.2.4 刷式汽封 |
1.3 平衡孔及其应用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2.1 引言 |
2.2 数值模拟软件CFX |
2.2.1 控制方程 |
2.2.2 计算方法 |
2.2.3 湍流模型 |
2.2.4 转捩模型 |
2.2.5 壁面函数 |
2.2.6 边界条件处理 |
2.2.7 前处理与后处理 |
2.3 计算方法数值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迷宫与薄叶汽封流场及泄漏特性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迷宫汽封的数值研究 |
3.2.1 迷宫汽封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
3.2.2 流场分析 |
3.3 薄叶式汽封的数值模拟 |
3.3.1 薄叶汽封模型及计算方法 |
3.3.2 流场结构分析 |
3.3.3 泄漏流量与摩擦扭矩的变化 |
3.4 两种形式汽封结构与密封特性的对比分析 |
3.4.1 结构特点的对比 |
3.4.2 密封机理和封严性的对比 |
3.4.3 两种汽封内流动特性的对比 |
3.4.4 封严性影响因素的比较 |
3.4.5 对轴扭矩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迷宫式汽封及平衡孔在透平级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值模拟模型及计算方案 |
4.2.1 几何模型 |
4.2.2 密封结构 |
4.2.3 网格划分 |
4.2.4 边界条件 |
4.2.5 计算方案 |
4.3 静叶隔板汽封齿附近的流动 |
4.4 动叶顶部间隙内的流动 |
4.5 平衡孔附近的流动 |
4.6 总体参数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薄叶汽封应用于透平级的匹配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
5.2.1 几何模型及计算方案 |
5.2.2 密封结构 |
5.2.3 网格划分 |
5.2.4 边界条件及各区域连接界面 |
5.3 计算方案可行性分析 |
5.3.1 不同静叶隔板汽封对通流特性的影响 |
5.3.2 不同动叶叶顶汽封对通流特性的影响 |
5.4 薄叶汽封和平衡孔的匹配设计 |
5.4.1 在级内轴向间隙设置汽封 |
5.4.2 薄叶汽封透平级泄漏流动特性分析 |
5.4.3 主流流场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对汽轮机转子呈负推力的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350 MW机组高背压改造给水泵汽轮机设计与分析[J]. 夏晓华,梁晓军,王灿文. 热力透平, 2021(01)
- [2]1000MW机组轴系扭转振动特性仿真分析[D]. 庞智元. 沈阳工程学院, 2021(02)
- [3]汽轮机高位布置对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D]. 程亮元.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2)
- [4]300MW汽轮发电机组推力瓦非工作面温度偏高原因分析及处理[J]. 何冬辉,李杨,叶振起. 发电设备, 2019(01)
- [5]汽轮机轴向位移和胀差传感器安装探讨[J]. 缪水宝. 山东电力技术, 2018(10)
- [6]汽轮机电液伺服系统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D]. 拓福婷.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
- [7]300 MW机组再热器热段抽汽供热改造[J]. 刘网扣,崔琦,范雪飞. 发电设备, 2018(01)
- [8]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分析及处理[J]. 张磊. 中国高新科技, 2017(02)
- [9]快速变负荷状态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征分析[D]. 郑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10]汽封与平衡孔对透平级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D]. 张宏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