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

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

一、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徐玉德,智广洁[1](2021)在《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四十余年来,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砥砺奋进、奋发作为,通过打基础、建机制、谋创新,行业活力大大增强、行业影响力显着提升。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在行业发展四十周年这个关键节点,回顾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和任务,研究谋划下一步发展规划,将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舒惠好[2](2021)在《关于新时代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问题的思考》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处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行业职能问题,对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行业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双维视角建构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的理论体系,即以股东为需求主体的鉴证、以债权人及投资者为需求主体的增信、以企业自身为需求主体的增值职能体系框架。基于行业发展面临的鉴证职能存在短板隐患、增信增值职能尚未发挥、人才及低价竞争对执业质量产生威胁等现实问题和挑战,本文明确了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建设的重点工作方向和思路:以中注协顶层设计为抓手,狠抓行业诚信建设;以人才培养及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强化执业能力建设;以执业"大环境""小环境"双重优化为抓手,深入优化行业执业环境。

胡少先[3](2021)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十三五”期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暨行业改革发展40周年。"十三五"期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壮大,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超过9 600家(含分所),注册会计师超过28万名(含非执业会员),行业收入稳步增长,执业队伍不断扩大,社会声誉持续提升,为推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仉立文[4](2020)在《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部控制审计是各国监管层继美国SOX法案以后要求参照实施的一项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来保障公司财务报告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缺陷的披露来抑制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最终为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审计通过鉴证、出具审计意见的方式来发挥监督功能和信号传递作用,从微观层面来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然而,首先,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难以观测,审计意见结果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审计市场需求较弱,审计师出于经济利益和审计市场竞争的考虑都会保留相应的审计投入,甚至对审计独立性做出妥协,从而伤害了审计质量。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手段是否可以发挥相应的审计功能实现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目标?对提高审计质量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可以帮助公司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相应的信息含量?这些问题都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目前我国金融开放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为了引进外资不断扩大开放市场,放宽各类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与即将实施的注册制使得当前的监管压力不断扩大和深化。如何有效利用市场力量引入外部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机制是监管层和投资者公共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进行研究,基于审计理论通过对是否实施内控审计和内控审计意见两个层面,对内控审计监督功能、信息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和内控审计质量进行了检验,具体包括:第一,代理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与未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相比,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减少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并能抑制应计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对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揭示公司未来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违规处罚和应计项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质量的作用在不同内控水平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对减少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当前内控审计体现出的监督功能说明,实施内控审计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内控内控缺陷并督促公司改进内控和财务报告系统,从而减少了公司财务重述并抑制了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提示公司未来发生舞弊和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然而,内控审计难以改变公司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存在,并不能抑制被出具非标内控意见公司的重述、违规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公司内控水平的差异导致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发挥存在异质性,存在实质内控缺陷的公司抑制了内控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公司由于业绩压力和公司固有内控缺陷的存在让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盈余操纵仍存在机会。第二,信息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信息功能。研究发现:首先,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中,非标内控审计意见伴随着较低的财务报告可靠性及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市场投资者会做出负向的市场反应。公司同时收到非标内控和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引起的公司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单独收到非标内控或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带来的影响。并且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可以向市场传达显着的负向信息,并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以上证据证实当前内控审计已经具备了一般审计的信号功能,可以向市场投资者传递公司内控相关的信息并在股价中得到反映。其次,基于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则,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根据季报、半年报以及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提前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预测,而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事前的判断和了解。随着内控审计实施年份的增长,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联系的认知更加深入。当公司被单独出具内控审计意见或是同时出具非标内控和财报审计意见时就会产生显着的负向市场反应。最后,市场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的规避超过了对公司盈利的关注。与公司盈利相比,投资者显现出对公司经营和资金压力的关注。说明现有市场投资者对内控缺陷可能引起的舞弊及欺诈更倾向于“风险厌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很难在短期得到纠正,意味着未来发生舞弊和欺诈的可能,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公司发生舞弊行为的信号作用被投资者所关注。第三,保险理论视角下,内部控制审计具有保险功能。研究发现,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增加了公司的审计费用,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带来更高的审计费用溢价;法律风险在对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施内控审计增强了审计师和公司对内控缺陷带来法律风险的认知。一方面审计师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增强内控审计的保险价值,另一方面公司希望通过内控审计来缓解自身的法律风险,并接受审计费用的溢价。从法律风险与内控审计意见的关系来看,审计师会对高法律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标内控意见,通过非标内控意见来为公司释放法律风险,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法律责任。同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保险价值产生影响。审计师提高了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会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从而显着增长了公司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保险价值的影响在不同法律环境下存在差异,在高法律环境地区,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审计师对公司内控缺陷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显着提高审计费用,但这种关系在低法律环境地区并不显着。此外,公司被出具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后并没有积极改进内部控制消除可能的法律风险。第四,内控审计质量与内控审计功能发挥。研究发现,首先,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且这种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其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了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检验结果说明内控审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意见购买活动。上市公司会通过审计师变更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并不受审计行业专长的影响,高审计行业专长不能帮助上市公司减少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说明审计师难以抑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再次,内控审计中存在意见购买的成因是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的形成都难以观测。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比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更具不可预测性。内控审计质量的高低难以进行直接量化和评价,给公司带来了意见购买的机会。目前在内控审计功能发挥中,审计信息功能体现相对显着,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因此,提高内控审计质量和加强监管力度是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的必然条件。因此,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内控审计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审计功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控审计的监督功能抑制了公司财务会计差错的发生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并未充分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和监管违规等机会主义行为。内控审计的信息功能促使公司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修正和优化,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息,相应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率,同时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具有负向市场反应,促使公司在监管和融资压力下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内控审计意见;内控审计的保险功能促使公司和审计师之间产生了更多的经济依赖,建立了内控缺陷和法律风险之间的联系,非标内控审计意见降低了公司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现出相应的保险价值。研究创新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进行研究,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信息和保险功能的检验,揭示了投资者、监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内部控制审计治理作用及实施效果的问题。第二,有效区分了两类非标审计意见,并对其市场反应的进行研究。检验了当前市场投资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认知和反应,及内控审计信息功能的表现。让市场投资者和监管者对非标内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三,从制度设计最终目标上探究了当前市场中内控审计治理的效果情况,进一步通过检验发现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这个结果,并以此来分析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及审计功能发挥的原因。尝试打开由于内控审计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的执业“黑箱”。第四,采用了学术和实务界共同认可的多种变量作为衡量内控审计监督、信息及质量的替代变量,避免了单一变量检验结果不稳定的情形,保证了结论的稳健性。第五,采用了机器学习中交叉检验的方法来对内控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尝试了突破现有延续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衡量方式的局限性。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边界不局限于财务和会计活动,且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是领先于审计和会计职业及其理论发展的,因此必须采用新的评价方法来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孔亚平[5](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双重维度后果研究》文中指出注册会计师拥有“经济警察”的称号,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党和政府不断重视和强化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注册会计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2011年12月2日,中央统战部和财政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统战工作的意见》之后,注册会计师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人数大幅增加。学术界将企业通过实际控制人、高管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立的政治关联称之为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该类政治关联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一种特有的现象,并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声誉机制。学者们的研究一致认为政治关联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灵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注册会计师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立政治关联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政治关联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企业政治关联的经济后果,聚焦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现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研究文献,主要是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在发行审核委员会任职的视角展开相关研究,极少涉及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其审计行为具有外部性,提供的审计服务产品具有社会公共消费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双重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社会效益。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不可或缺。所以,本文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带来的影响。首先,从经济效益的维度来看,经济效益受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由于审计投入数据的特殊性,无法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取,那么,本文主要基于审计产出的视角考察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市场份额和审计费用是审计产出的主要体现,为此,本文分别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市场份额和审计费用的影响。其次,从社会效益的维度来看,会计师事务所追求社会效益的根本体现为审计服务质量,为此,本文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将市场份额、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纳入一个研究框架,深入系统地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带来的后果及其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归纳如下:第一,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具体为:(1)主要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不变,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与市场份额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能够显着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2)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能够吸引更多的国有企业客户进而提高市场份额;具有政治关联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进行寻租活动提高市场份额的作用路径未得到验证。(3)异质性检验发现,地区法律环境增强了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与市场份额之间的正相关关系。(4)会计师事务所的省级政治关联和国家级政治关联均对市场份额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相较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省级政治关联,会计师事务所的国家级政治关联对市场份额的正向影响更大。(5)会计师事务所丧失政治关联后,在短期内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市场份额的正向影响仍然存在。第二,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具体为:(1)主要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不变,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与审计费用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能够显着提高审计费用。(2)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通过提高市场份额进而提高了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通过增加审计投入进而提高审计费用的作用路径得到了间接验证;具有政治关联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进行寻租活动提高审计费用的作用路径未得到验证。(3)异质性检验发现,地区法律环境强化了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客户重要性对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没有产生显着影响。(4)会计师事务所的省级政治关联和国家级政治关联均对审计费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相较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省级政治关联,会计师事务所的国家级政治关联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更大。(5)会计师事务所丧失政治关联后,在短期内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仍然存在。第三,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具体为:(1)主要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不变,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显着提高了审计质量。(2)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增加审计投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和选择低风险客户进而提高了审计质量。(3)异质性检验发现,与法律环境较差地区相比,具有政治关联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法律环境较好地区更有效地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审计质量;客户越重要性,具有政治关联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越谨慎,会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4)会计师事务所的省级政治关联和国家级政治关联均显着提高了审计质量,但是这两种级别的政治关联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存在显着差异。(5)会计师事务所丧失政治关联后,在短期内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对审计质量的正向影响仍然存在。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往研究大多数关注企业政治关联的后果,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在发行审核委员会任职带来的影响,只有少数研究对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验证。区别于现有研究,本文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属性,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入手,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三个方面纳入一个研究框架,深入系统地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带来的后果及其影响机制,拓展并丰富了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和审计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2)本文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既提高了市场份额和审计费用,又提高了审计质量,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注册会计师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微观层面产生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3)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声誉与来自市场的声誉同样重要,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珍惜和充分发挥通过注册会计师拥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政治身份带来的制度声誉,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及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获得代表委员类政治身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人士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风向标”作用,改善法律环境,为注册会计师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更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政治身份的积极作用,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治理效应,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刘刚[6](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汪寿成,刘明辉,陈金勇[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的历史与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历程的基础上,以演化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当成一个复杂系统,通过对其创新机制、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的研究,分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的机理,并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的前景作出了展望。

晓斌[8](2013)在《中国会计十年的历史跨越》文中提出当历史的时钟跨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刻,回眸中国会计在本世纪首个十年的发展历程,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承载中国经济运行重任的中国会计,同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变。规范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全部建成运行并实现国际趋同;会计运行主体的专业人才大军日益强大且素质大幅提升;

杜幕璇[9](2012)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服务领域的一部分,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财务舞弊与审计合谋案的连续发生,严重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形象。从表面看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涉入诉讼的案例少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者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感觉不到职业道德方面的压力,导致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对职业道德问题的忽略和道德规范的遵守情况不理想,造成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度受到质疑,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应当对这一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本文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阐述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内涵,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履行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注册会计师自身遭遇的职业道德困境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相对薄弱,遵循道德规范形式大于实质,一味重视降低成本,忽略职业道德的履行,专业胜任能力较低,缺乏对社会责任的主动关注。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审计质量下降,行业诚信度也受到质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执业环境及行业准入管理制度。从注册会计师行业内外部环境两方面剖析了执业环境对职业道德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注册会计师行业资格认定和监管处罚的规定进行比较,剖析了行业准入管理制度对职业道德的影响。最后,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即从净化执业环境,改善外部因素,到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门槛,再到提升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来全面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王恩山[10](2011)在《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供给方面的推动与需求方面的牵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做大做强等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审计市场的供给。但在需求方面,多年来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无疑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进一步高质量地发展。本文将研究视线定位为审计需求,力求准确把握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探究背后的制度成因,为改善我国审计需求现状、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利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为指导,在描述审计需求现状、探究制度成因的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三点创新:1.构建了更一般化的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的审计需求看做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有机合成,认为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1)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2)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与该审计类型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其对企业审计需求决策的影响力,这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如股权表决制度、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区域市场化程度等。2.提出了通过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股权回避的方式来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制度改革设想。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经营者提供会计报表,并请人来审计自己,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外部股东监督权与经营股东经营权的制衡,建议独立董事选举时,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对应股权也应回避的制度建议。3.发现并分析了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我国当前的IPO制度是核准制,证监会对上市申请不但要进行形式审查还要进行实质性审查,面对千差万别数以百计的待上市公司,证监会确需高质量审计的帮助以鉴别申请资料的可信度,证监会因此成为现实中最大的审计服务消费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消费偏好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但作为“审计服务消费者”的证监会却没有这一权利,原因就是它同时是审计市场的监管者。作为审计市场的监管者理应遵循公平原则,对待被监管对象一视同仁,证监会若表现出一定的“消费偏好”,将形成权力经商,严重危害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所以,证监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对待自己的审计需求偏好,经常是遮遮掩掩、欲言又止,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全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第2章是“文献综述”。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审计需求现状和影响审计需求的制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为本文的研究确定理论坐标。第3章是“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本章包括历史回顾、概念界定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偏好、以及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初步分析等共5节,构建了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模型,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章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而外部股东在各类利益相关者中是最需要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第4章是“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研究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先用历史梳理和文献归纳的方法对我国的审计需求现状给出一个总体判断,然后用实证的方法分角度为这一判断提供经验证据。该章分为四节,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特征是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有三种表现: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审计需求偏好、外部股东对审计质量的理性冷漠、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2)利用近三年的年报审计数据研究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为企业的低质量审计需求偏好提供经验证据。(3)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我国A股IPO数据实证检验审计师声誉对IPO定价的影响,为人们理解投资者对审计质量的冷漠态度提供经验证据。(4)利用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逐步明确的支持态度,为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提供新证据。第5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一个环节,而产权性质、股权结构则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在行政权力对市场利益分配具有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时,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会有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只是目的不同而已。国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是一种路径依赖的表现,因为政府是其“大老板”,国企官员的升迁决定权在政府手中。而私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主要是功用性的。一股独大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特征,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高质量审计需求越大。当前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其他股东缺乏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能力。而更直接的制度原因是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缺陷。谁掌握审计委托权,企业的审计需求就更多地表现出谁的意愿。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在分析这一制度建议的必要性时,本文将思路稍作扩展,提出“外部股东监督权”的概念,审计委托权只是外部股东监督权的一项内容。为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在所有外部股东监督权事项表决中都实行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的股权回避。第6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该章探讨宏观制度与审计需求的关系,包括五节:概述、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的关系,以及宏观制度改革建议。主要结论有:审计需求与市场化程度显着正相关;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整体表现出“前紧后松”的特点,这是导致投资者对审计质量保持冷漠态度的重要原因;证监会面对审计服务,存在角色冲突,正深陷“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即证监会既是应一视同仁的管理者又是可以偏好明显的审计服务消费者,两者存在明显的冲突。第7是“结语”。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创新点,明确本文研究的局限,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展望。

二、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栉风沐雨、开拓进取,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1. 法规体系及监管机制更趋健全,行业保障作用日益显着。
    2. 人才培养体系全面铺开,行业智力支撑日益强劲。
    3. 做大做强战略扎实推进,行业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二、锚定方向、强化保障,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亮点频现
    1. 坚持服务国家建设的主题不动摇,不断拓展新业务领域。
    2. 坚持强化诚信建设的主线不动摇,不断夯实行业诚信基础。
    3. 坚持提升服务能力的根基不动摇,不断提高行业执业质量。
三、继往开来、奋发有为,开创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新局面
    1. 把人才建设、质量提升作为行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提升行业发展公信力、影响力。
    2. 把完善法规、强化监管作为行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充分激发行业发展新动力、新活力。
    3. 把信息化、智能化作为行业建设的坚强后盾,深度聚焦行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
四、结语

(2)关于新时代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需要重新认识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鉴证、增信和增值三大职能
    (一)从历史视角看行业职能的演变
        1.鉴证职能。
        2.增信职能。
        3.增值职能。
    (二)从现实视角看行业职能的发展
        1.行业职能得到初步发展
        2.行业职能发挥正面临难得机遇
    (三)行业职能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1.行业职能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统一整体。
        2.独立性与专业性是贯穿行业职能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
        3.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推动行业职能演变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发挥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四、推进行业职能建设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狠抓行业诚信建设
    (二)全面强化执业能力建设
    (三)深入优化行业执业环境

(3)注册会计师行业“十三五”期间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行业发展作出新的重要指示
二、持续开展行业主题年活动,党建工作有了新进展
三、行业执业范围不断扩大
四、持续推进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五、适时改革考试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六、召开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
七、严格自律监管,提升行业质量管理水平
八、积极参政议政,行业“两代表一委员”当选人数大幅增加
九、证券从业资格由审批制变革为备案制
十、事务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做出重大调整

(4)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2.1 内部控制
        1.2.2 内部控制审计
        1.2.3 审计监督、信息与保险功能
        1.2.4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2.1.1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区别与联系
        2.1.2 整合审计的研究综述
    2.2 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2.2.1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
        2.2.2 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
        2.2.3 内部控制审计市场反应
    2.3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2.3.1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行业监管
        2.3.2 审计师与客户关系
        2.3.3 审计意见购买
    2.4 现有研究文献评价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公司外部审计的职能
    3.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展
        3.2.1 国外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
        3.2.2 国内内部控制审计发展
    3.3 监管环境的发展与变革
        3.3.1 金融监管发展与需求
        3.3.2 法律环境建设
    3.4 理论基础
        3.4.1 审计需求理论
        3.4.2 政府监管理论
        3.4.3 不完全契约理论
        3.4.4 有效市场理论
    3.5 理论分析框架
4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监督功能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 研究设计
        4.3.1 实证模型
        4.3.2 变量定义
        4.3.3 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多元回归分析
    4.5 拓展性检验
    4.6 小结与结论
5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信息功能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4.1 实证模型
        5.4.2 变量定义
        5.4.3 数据来源
    5.5 检验结果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单变量分析
        5.5.3 多元回归结果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6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保险功能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1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
        6.2.2 内控缺陷对法律风险中介效应的影响
    6.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案
        6.3.1 样本选择
        6.3.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法律风险
        6.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6.5.2 检验结果
    6.6 本章结论与启示
7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审计功能实现
    7.1 本章背景与预期贡献
        7.1.1 研究背景
        7.1.2 预期贡献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 研究设计
        7.3.1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7.3.2 样本选择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7.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7.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
        7.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7.5.2 检验结果
        7.5.3 进一步分析
        7.5.4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双重维度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治关联的相关研究
        一、企业政治关联的相关研究
        二、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会计师事务所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
        一、市场份额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会计师事务所社会效益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服务产品的双重属性
        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服务产品的经济属性
        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服务产品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 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参与的制度回顾与战略考量
        一、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参与的制度回顾
        二、国家鼓励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参与的战略考量
    第三节 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实践现状与外部环境
        一、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实践现状
        二、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外部环境
    第四节 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基础理论
        二、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经济效益—市场份额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经济效益——审计费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社会效益—审计质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创新与局限
    四、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的历史与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历程的简要回顾
    (一) 行业立法的演化
    (二) 行业管理体制的演化
    (三) 执业标准的演化
    (四) 行业自律组织的演化
    (五) 市场主体的再造
        1.脱钩改制
        2.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推进
        3.“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
    (六) 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的演化
    (七) 业务拓展
    (八) 行业党建的演化
    (九) 技术创新
    (十) 行业文化建设
    (十一)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注册会计行业的演化机理研究
    (一) 外部环境与行业内部因素的互动是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的根本动力。
    (二) 认知理性是推进行业演化方法论的基础
    (三) 演化机制的不断优化是行业演化的关键
        1.创新机制及其演化
        2.选择机制及其演化
        3.扩散机制及其演化
五、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的未来展望

(8)中国会计十年的历史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十年拼搏奋进 中国会计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
    「这是中国会计攻坚克难, 呵护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十年」
    「这是中国会计强身固本, 造就会计人才强国的十年」
    「这是中国会计励精图治, 振兴图强的十年」
    「这是中国会计革新技术, 促进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转型的十年」
    「这是中国会计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会计事务争取话语权的十年」
十年变革创新, 中国会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十年探索实践, 中国会计积累了珍贵经验
    这是科学谋划的十年。
    这是争抢机遇的十年。
    这是改革创新的十年。

(9)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小结
第2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2.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内涵
        2.1.1 道德
        2.1.2 职业道德
        2.1.3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2.2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沿革
        2.2.1 西方主要国家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发展进程
        2.2.2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发展简介
    2.3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现状
        2.3.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履行职业道德中的问题
        2.3.2 职业道德低下的影响
    2.4 注册会计师自身所遭遇的职业道德困境
        2.4.1 缺乏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以致违背职业道德
        2.4.2 屈服于来自各方的压力
        2.4.3 对两难选择无所适从
    2.5 小结
第3章 执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3.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执业环境的关系
        3.1.1 职业道德本身与执业环境
        3.1.2 职业道德问题源于执业环境
        3.1.3 完善执业环境是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途径
    3.2 行业外部环境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文化环境
        3.2.4 法律法规环境
    3.3 行业内部环境
        3.3.1 会计环境
        3.3.2 注册会计师行业体制
        3.3.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现状
        3.3.4 注册会计师审计本身固有的缺陷
    3.4 小结
第4章 准入及管理制度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4.1 资格认定
        4.1.1 国外资格认定
        4.1.2 国内资格认定
        4.1.3 资格认定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4.2 监管处罚
        4.2.1 国外监管处罚
        4.2.2 国内监管处罚
        4.2.3 监管处罚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5.1 净化执业环境,改善外部因素
        5.1.1 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5.1.2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5.1.3 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现有监管体系
    5.2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准入门槛
        5.2.1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准入门槛
        5.2.2 改革考试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准入门槛
    5.3 加强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5.3.1 陶冶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道德情感
        5.3.2 遵循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概念框架
        5.3.3 五问法应对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道德困境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10)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对象
        1.2.1 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因素
        1.2.2 企业审计需求的现状
        1.2.3 企业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的研究
        2.1.1 监督假说
        2.1.2 信息假说
        2.1.3 保险假说
        2.1.4 简要评述
    2.2 关于审计需求现状的研究
        2.2.1 审计需求的表现
        2.2.2 审计需求的检验
        2.2.3 简要评述
    2.3 关于审计需求制度环境的研究
        2.3.1 行政管制与审计需求
        2.3.2 国有产权与审计需求
        2.3.3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2.3.4 公司治理与审计需求
        2.3.5 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
    3.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审计需求发展进程
        3.1.1 产权的多元化与审计需求的产生(13世纪至20世纪初)
        3.1.2 股东的大众化与审计需求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
        3.1.3 股东的外部化与审计需求的扭曲(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3.1.4 股东保护制度的强化与审计需求的规范(21世纪初至今)
        3.1.5 启示:企业的审计需求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博弈的结果
    3.2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
        3.2.2 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
        3.3.1 企业的审计需求
        3.3.2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
        3.3.3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
    3.4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偏好
        3.4.1 股东、经营股东与外部股东
        3.4.2 证监会
        3.4.3 债权人等其他相关者
        3.4.4 小结:外部股东最需要高质量审计
    3.5 对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的初步分析
        3.5.1 我国经济制度总体特色
        3.5.2 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4章 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
    4.1 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形成:历史回顾与总体判断
        4.1.1 我国审计需求的变革与发展
        4.1.2 对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判断
    4.2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偏好
        4.2.1 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投资者的理性冷漠
        4.3.1 研究假设
        4.3.2 研究设计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政府支持与大所优势: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
        4.4.1 研究假设
        4.4.2 研究设计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
    5.1 影响审计需求的微观制度概述
    5.2 企业的产权性质与审计需求
        5.2.1 一般分析
        5.2.2 经验证据
        5.2.3 私有产权性质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5.3.1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及对策
        5.3.2 股权结构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4 企业的股权表决制度与审计需求
        5.4.1 审计的起源与审计铁三角
        5.4.2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与审计悖论
        5.4.3 国外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4.4 我国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5 微观制度改革建议
        5.5.1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必要性
        5.5.2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可行性
        5.5.3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具体设想
    本章小结
第6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
    6.1 影响审计需求的宏观制度概述
    6.2 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
        6.2.1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6.2.2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地区差异
        6.2.3 市场化程度影响审计需求的经验证据
    6.3 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
        6.3.1 新股发行(IPO)的监管与审计需求
        6.3.2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与审计需求
        6.3.3 上市公司股票流通制度与审计需求
    6.4 资本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
        6.4.1 现行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6.4.2 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6.5 宏观制度改革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创新点
    7.4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名单
    附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 徐玉德,智广洁. 财会月刊, 2021(07)
  • [2]关于新时代注册会计师行业职能问题的思考[J]. 舒惠好. 会计研究, 2021(01)
  • [3]注册会计师行业“十三五”期间的回顾与展望[J]. 胡少先. 财务与会计, 2021(01)
  • [4]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D]. 仉立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会计师事务所政治关联的双重维度后果研究[D]. 孔亚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6]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演化的历史与逻辑[J]. 汪寿成,刘明辉,陈金勇. 会计研究, 2019(02)
  • [8]中国会计十年的历史跨越[J]. 晓斌. 财会通讯, 2013(10)
  • [9]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D]. 杜幕璇.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10]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D]. 王恩山.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