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及政策问题探讨

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及政策问题探讨

一、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与政策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汪琪[1](2021)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快速建设并广泛展开,政府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支持,并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工业园区整体发展速度与质量,与此同时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之间发生了摩擦。最先从大城市的工业园区发现越来越容易出现产业与城镇发展分离、城市功能不完整、产业聚集效应弱、环境问题凸显等现象,而这些现象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尝试去解决问题,针对大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中的部分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受大城市优先发展倾向,小城镇的发展较为缓慢,但小城镇依然是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其作为产业承载、人口承载、区域中心的重要功能;同时,小城镇依然是联系城乡的基础环节,是城之尾、乡之首。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完善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卓越成效,当前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也出现类似大城市工业园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不同情况的问题,园区与小城镇布局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小城镇工业园区与城镇之间协调发展成为本文所需要规划研究的关键。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产城关系与空间布局理论,本文基于产城融合视角对小城镇工业园区布局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旨于以规划角度解决产城空间发展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并对园与城之间区域统筹规划。

陈艺琳[2](2020)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手段,而推动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是促进其发展的现实平台和有效途径。虽然越来越多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然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发展较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的劣势,这就导致生态工业园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存在诸多问题,而对于现有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从而针对性地给予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性建议从而进行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产业关联和生态效率两个维度,建立产业关联模型、生态效率指标,应用数学及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体系应用于西安泾河和福建上杭两个工业园,基于评价结果对泾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给予对策建议,同时也为其它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在对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比较总结的基础上,考虑欠发达地区园区数据不足、获取具有局限性等实际特点,选择两个较为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园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生态效率评价中由输入端(资源投入性指标)及输出端(污染排放性指标)两个输入要素类别构成,其中包括建设用地产出率、能源消耗产出率、用水产出率、原材料消耗总产出率4个资源效率指标和废气排放产出率、废水排放产出率、固体废弃物排放产出率3个环境效率指标共7个具体指标;产业关联度评价一方面通过生态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总关联度三个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进行评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关联图对园区内部产业链现状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2)以2017年全国生态效率各要素值、国家工业园关联度均值作为园区生态效率、产业关联度评价标准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选择相对发达地区福建上杭工业园作为对照参考对园区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3)运用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从生态效率与产业关联度双重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对经济欠发达的西安泾河工业园及经济较发达的上杭工业园进行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西安泾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国内总体水平,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明显存在短板,物质能源的利用包括对于环境污染的控制都不理想,另一方面企业间副产品、废品利用率较低,使得降污成本上升,环境污染控制中一些指标较差。未来园区如何利用区域优势、结合产业结构有针对性提高园区循环经济水平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胡馨元[3](2019)在《湘西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园区是二战之后许多国家为发展经济和改善城市布局而开发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集中财力、物力和智力大力兴办工业园区,纷纷鼓励工业企业“进区入园”,以园区为载体,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湘西州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湘西州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但发展缓慢。“十三五”时期是湘西州工业园区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在我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背景下,园区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存在更多挑战,对于湘西州来说,寻找一种适合的、有效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实现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以湘西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为主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梳理、园区实地走访调研获取本文研究所需资料。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体叙述,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如何开展研究的思路以及创新之处。其次,通过界定工业园区及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概念,归纳其内涵及演变,分析传统粗放型、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型、产城融合型、创新型园区五种国内典型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梳理总结了产业集群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对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进行了现实考察,了解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演变,根据湘西州工业园区的特征及条件进行分类分析,通过确定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影响因素权重的实证分析,然后从政府机制、竞争机制、耦合机制分析了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作用机制,进而总结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存在的瓶颈问题,最后借鉴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对湘西州工业园区的启示。最后,植根于本文的理论基础,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科技创新、招商服务、绿色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优化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曹琴[4](2018)在《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工业园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转换和传递等方式,将生产系统有机连接,形成资源共享、废物、废水及能量等互换和再利用的共生体。而化学工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但同时对环境也产生较大的负效应,如何建设科学的化工园区,解决化学工业与环境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化工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A化工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设计研究。本研究首先对化工园区的概念、化工园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实践情况进行了介绍,深入研究总结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的局限性,同时研究学习化工园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和设计原则,为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然后针对A化工生态园基础数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现状区位条件、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等条件,分析城市性质及城市职能,研究A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从相关规划用地规模的衔接、相关国家开发区用地规模等条件参考,进行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总结生态园现状用地、产业、交通以及生态状况存在问题;其次通过对A化工生态工业园核心竞争要素、整体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研究A化工生态工业园空间发展模式,从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空间管制等数据分析研究,综合考虑A化工生态工业园空间拓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为A化工生态工业园总体布局规划提供研究基础;最后从A化工生态工业园的生活商贸用地布局、产业发展与布局、生态休闲用地布局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其中重点对于生活商贸用地布局以及产业发展与布局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理论基础研究。

陆邦柱[5](2018)在《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商洛市位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区域集群源污染问题严重,不仅影响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阻碍着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选择新兴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化为实施载体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明确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得到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给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案例分析。其次,论文运用扎根理论,将深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融入一起来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再次,论文按照发展循环集群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设计了水资源保护区循环集群发展模式。此外,论文对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概念进行定义,介绍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分析方法,并构建了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最后,提出了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为我国其他区域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践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商洛市区位优势、资源要素禀赋及法律法规是循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在“基础—诱因—推动”理论框架下分析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商洛市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是以企业自组织方式、链条牵引式和网络集成式三种方式形成的;其次,根据访谈结果得知,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外在驱动因素、内在激励因素和内部结构因素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驱动因素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集群从业人员的总数、交通便利度、人均财政专项补贴额度、矿产资源生产与加工的龙头企业数量、人均集群产业总产值、集群低碳研发经费、集群申请低碳专利数、集群科研人数、人均环境治理投资支出、外商投资额度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第四,按照循环集群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商洛市设计了三个层次上的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以企业为核心的小循环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中级循环模式和在社会范围的大循环模式。第五,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逐年对比分析。最后,文章阐述了对具体的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前面有关的研究结论提出要从政府调控、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及政策和宣传要素五个方面构建对策支撑体系。

舒强[6](2017)在《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GDP总量取得高速发展,在2010年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需要重点注意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来自资源大量消耗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水污染和雾霾等问题时常出现,数亿吨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废弃物堆积在人们生活的周围。资源短缺和生态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类正常生活,而且也限制经济的发展,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呈现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特性,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的问题,生态发展模式成为潮流。钢铁等其他有色金属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其可利用自然存量越来越少,而可再生利用量巨大。按照目前公布的相关数据统计,可二次利用的废旧金属超过了数亿吨。此外,利用废旧金属进行二次加工再生产,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和减少水耗,产生更少的废弃物排放。以铜为例,能够节约能源和水资源超过99%。由此可见,再生金属企业实现生态发展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以再生金属企业为例,运用生态发展相关理论,对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水平做了综合评价,以期描绘其生态发展动态,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先后从国内外介绍了生态化、生态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综述。从再生金属入手、重点结合生态发展相关理论展开论述。从模型构建的必要性、原则、思路和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生态发展评价相关理论基础,总结生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共5大类,20个评价指标。运用AHP构建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综合指数法,结合Y企业相关实际数据,评价Y企业近6年的生态发展水平情况,绘制Y企业生态发展动态趋势图。分析结果显示,在选取的6年样本数量中,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情况,但总体趋势来看,生态发展水平是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总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评价结果、再生金属企业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胡晓芬[7](2017)在《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循环化改造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园区循环化改造就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打通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渠道,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优化整个园区产业共生体系,将传统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低碳的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要求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必须减少资源的过度依赖。因此,本研究以甘肃华亭煤炭资源型工业园区为例,对华亭园区循环化改造进行多维测度。首先,对其进行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测度,阐述了华亭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的发展水平以及提升园区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其次,通过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园区核心产业链“原煤—甲醇—聚丙烯”产业链全过程的环境影响,探寻园区循环化改造生产阶段环境影响分布规律,针对园区循环化改造环境影响值较大的生产环节,在构建园区产业共生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七条循环化改造路径,并对其进行共生绩效分析,得出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效果显着;最后,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全国41个循环化改造园区进行综合效率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定量评价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的综合效率水平。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尝试性的给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构建多层次整合效率测度方法,华亭工业园区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资源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线性趋近,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逐渐趋远;从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提高园区资源效率是提升园区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带来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升,而生态效率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人均GDP增长。(2)将GaBi6软件引入煤化工产业链生命周期评价,得出制甲醇阶段造成的环境影响最大,且主要来源于制甲醇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的环境影响最大,且主要来源于制甲醇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在构建华亭工业园区产业共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七条循环化改造路径,通过改造路径共生绩效分析,得出华亭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共节能9814.98TJ,消除全球变暖环境影响130.79万吨,消除酸化效应环境影响4183.50吨,消除富营养化效应环境影响22.20吨。通过预测分析认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对于提高园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有着明显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3)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华亭工业园区与全国其他40个循环化改造园区进行综合效率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得出:20112015年间,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促进了园区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华亭工业园区在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说明华亭园区在资源配置、园区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张诗超[8](2015)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经济、环境、资源等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要受到环境、资源系统的制约。人类社会数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掠夺式发展对环境与资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导致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企业)、中观层面(工业园区)和宏观层面(区域、国家)。中观层面即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中国工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虽然高新区已取得巨大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要看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新区总(?)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聚集不够,生态化水平不高。虽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是高新技(?)产业,但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会有污染,而且一些高科技污染或许会以更隐蔽的方(?)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是污染的更高形式。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探索式案例与理论假设、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遵循"探索性案例研究——生态化改造的理论分析——初始假设性命题——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因素——评价变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研究,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进行生态化改造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衡量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亟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丰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促进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高新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我国不同类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本章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以企业和园区为二元主体(企业是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主导),以投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产业共生与循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出(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为作用机制。(2)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和述评。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演进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涵义,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高新技术产业污染通常被忽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研究产业演进理论可以看出,从传统制造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产业生态化,是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得到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对生态工业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生态工业园的内涵、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发展现状等,通过总结生态工业园在园区生态化改造方面的理论贡献,提出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演进和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构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作为本文的基本理论视角。其后,对国家、地方、文献中的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回顾。最后,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综合现有文献存在的空白,发现本研究的切入点。(3)第三章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探索式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既与普通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有相同之处.又因其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需治理高新技术污染而有特殊之处,尤其是对实现产业共生与循环,即高新技术产业生态链建设要高度关注。通过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并选取三个典型高新区样本——南昌高新区、合肥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对它们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索式分析,找出其共性,通过上述案例研究,得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初步的理论判断,即高新技术污染治理是关键,产业共生与循环是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支撑,企业是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生态化改造的主导。根据这些理论判断,本文提出了17个假设命题,并构建了初始理论框架,同时分析了企业和园区管理部门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成本和绩效无差异曲线,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奠定基础。(4)第四章是问卷调查和分析。为验证上章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命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熟悉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被调查者对假设命题的认同度来验证。首先对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并就其是否符合所对应的假设命题作一阐述。其次应用以灰色关联法对所列各项因素指标进行处理,以便探究前述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结果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将其归类,之后根据各问卷指标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影响因素划分为五大部分: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部分、产业共生与循环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分、生态化改造效益部分、生态化改造满意度部分,各部分皆有相对应的命题对应,以初步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5)第五章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指导。生态工业园子系统众多,层次结构错综复杂,关联关系纵横交错,要科学描述和定量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必须建立由多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立体、全面、动态的反映,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园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在指标设计时应注重统筹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最终建设一个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在初始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按照证实的理论命题,从国家指标、地方指标、文献指标三个方面遴选符合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特征的指标,来构建一套简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的评价作为总体目标;第二层是准则层;第三层为指标层,将每个变量具体化为若干个指标,共计26个,其中统计定量指标25个,评估定量指标1个。选取定量指标主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尽量选取通用的统计指标;设计定性指标主要考虑能否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关键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既注重生态工业园普遍性指标的设计,又兼顾高新区的特点,尤其突出了生态化特征,内在逻辑性得到加强。该指标体系既可为各高新区如何进行生态化改造提供改进的思路,又可衡量各高新区现在生态化改造的达标情况,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6)第六章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通过从相关政府部门、数据库所得数据,以南昌、合肥、西安三地的高新技术园区为研究对象,以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三个园区生态化改造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三个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综合评价依次为合肥、西安、南昌。(7)第七章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其现状及不足,主要是生态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基于此,重点构建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深加工、光机电一体化资等五大主导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产业链,并根据其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起到指导作用。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其评价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创新,主要的创新点在于:(1)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及评价研究未考虑到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且主要局限于建设效果及其绩效评价,本文以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视角,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因素和作用机制作了深入剖析,从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设计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链,为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提供借鉴和参考。(2)从研究范式来看,本文以典型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初步理论判断并提出命题假设,然后以问卷调查实证对命题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据此设计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之后以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前述三个典型高新区相关数据代入评价模型,作为解释性案例,并专门针对南昌高新区分析其生态化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不落俗套,脱离了以往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窠臼。(3)从研究观点来看,本文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作为关键,以产业共生与循环作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作为评价尺度,构建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重要因素,构建一套可操作性较强、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鲜明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科学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构建生态产业链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一个包含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由于作者时间、自身水平及研究基础所限,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国家环保部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工业园统计制度,信息不完全,导致收集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数据难度很大,因此未能对目前已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统一的量化评价并排序。(2)目前对高新区这一特殊区域生态化改造的关注度还不高,对高新技术产业所造成的污染如何进行治理还研究得不够深入,有待于今后结合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生态工业园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何进行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制度激励、行政约束等手段来促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没有涉及,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日臻完善。(4)对南昌高新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本文从主导产业生态化改造入手设计了生态产业链,如果能收集到其龙头企业的内部数据,运用具体数据深入研究其内部循环系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建议则会使得研究更为完善,笔者曾经尝试这样做过,但企业在这方面数据不全,收集工作难以开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王球琳[9](2016)在《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效能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高速发展期间集中出现,而且该问题在黑龙江省林产工业方面尤其凸显。目前,大小兴安岭可采森林资源面临枯竭状态,林区经济和生态均濒临危机。自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施天然林“全面停伐”政策,致使该地区林产工业企业由于缺乏原材料而陷入生存困境。国内外林业发展经验表明:单纯地发展林产工业或是单纯地保护森林资源都不能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链是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强调企业间通过物质交换、信息交换及资源共享建立互利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是实现林产工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本论文探索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发展模式,利用黑龙江省林产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生态产业链演进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对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过程中的行业及企业效能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设计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及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提供指导。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论、产业共生理论、自组织理论及演化博弈理论为指导,界定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和效能的内涵及研究范围,构建了演进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生态产业链是一种生态型的产业系统创新方式,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过程就是其效能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受产业链的企业主体因素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推动,对其研究的重点是生态产业链的驱动机理、发展模式及稳定性。其次,按照演进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动力和阻力,探讨其形成机理;阐释生态产业链演进的驱动主体及驱动模式,探讨其驱动机理;辨析产业链节点企业关系,探讨其共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描述产业链的演进条件和演进过程,分析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并提出演进机理模型假设。运用演进机理模型对演进过程进行解析,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划分为四个演进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创新阶段),例举国内国五大林产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及各类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概括为三种类型(单一型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区及虚拟型共生网络),并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对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稳定性进行详析,提出保持规模效益、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是维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的有效策略。再次,开展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确定验证分析的量表,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对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及解释分析。从假设检验的结果来看,调研数据验证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模型提出的大部分理论假设。从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两个维度构建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取影响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关键要素作为环境变量;运用能够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三阶段DEA评价模型,从时间序列分析角度和截面数据分析角度对2004-2014年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产业效能及2013年企业效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过程中不同行业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处于不同组织形态中的企业的效能平均水平。评价结果为制定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策略提供有益参考。最后,结合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现实基础,设计了三种产业链演进的高阶发展模式,即企业联盟共生网络、能源供给共生网络及产业联盟共生网络,从提升产业链的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构建产业链演进的政策保障体系、扩展生态产业链的木材资源供给途径及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提出推进黑龙江省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对策建议。

张潇尹[10](2015)在《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型区域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投入作为发展动力。经历了长期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协调发展,是资源型区域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经济学作为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为研究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资源型区域如何从传统的、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文章运用经济发展理论及生态经济系统相关理论,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了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的形成根源及破解思路,并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即减物质共生模式。接着对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提出推动其运行的对策建议,并构建了三维系统评价方法及相应指标体系,可用于对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理论分析表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形成的双向熵增造成了生态系统混乱,并反作用于经济系统成为其阻碍。本文提出通过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作为改变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切入点,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2)资源型区域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以减物质化为基础的产业共生网络。减物质化和产业共生均为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的有效路径,但两者又存在区别:减物质化侧重从生产源头控制资源初始投入量,产业共生网络则关注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既要增加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要控制资源开采量,因此应该将减物质化与产业共生进行有机结合。(3)构建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即减物质共生模式,使企业、产业及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相互耦合的关系。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减物质共生模式的优势在于形成了多层次补偿机制和物质能量循环管理。(4)技术水平、资源结构和自然资本价格通过影响资源使用效率和资源投入量进而影响减物质化的实现,核心产业选择、生态产业链构建和信息网络支持系统则是构建产业共生网络的影响因素。针对具体影响因素,提出在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来推动技术进步、通过资源税改革规范资源价格、强化教育培训优化资源结构、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以及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协助功能等对策建议,来推动减物质共生模式的运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生态经济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与熵理论相结合应用于分析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问题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把资源型区域视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在对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根源及破解思路的分析中,将研究视线聚焦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打破了以往将研究重心放在经济系统内部的片面性与局限性。(2)为有效衡量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中物质能量循环及产业共生水平,本文对生态经济效率进行了重构,并将重构后的生态经济效率定义为“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单位压力所生产的有效能值-货币价值”。(3)构建了“重量-空间-价值”三维系统评价方法,可用于评价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的运行效果,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该方法结合重量观、空间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生态空间的利用、物质消耗和能值-货币价值等的分析,用于对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全面、立体的综合评价。

二、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与政策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与政策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层面: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建设需求
        1.1.2 空间层面:功能各异、协调互补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形成诉求
        1.1.3 建设层面:产城融合是小城镇工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方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问题、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概述
    2.1 国内外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城融合
        2.1.2 工业园的空间布局
        2.1.3 小城镇与主城区
    2.2 产城融合与小城镇工业园发展相关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强调突出产业集群效应
        2.2.2 紧凑城市理论阐释用地混合重要作用
        2.2.3 精明主义和新城市主义理论主张居住与人文环境的塑造
    2.3 产城融合与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综述
        2.3.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
        2.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研究
        2.3.3 产城融合理念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分析
        2.4.1 丹麦卡伦堡成功案例研究
        2.4.2 上海金桥产业园区成功案例
        2.4.3 凤翔县产业园区规划案例研究
        2.4.4 成功案例经验
    2.5 研究评述小结
第三章 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3.1 小城镇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空间布局关系
        3.1.1 园区与主城区空间关系影响因素
        3.1.2 小城镇工业园—城及园区内部空间布局关系
    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发展呈产城分离趋势及原因
        3.2.1 园区产城分离的现象
        3.2.2 产城分离趋势的空间布局原因
    3.3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总体布局思路
        3.3.1 园—城区域要素协调发展
        3.3.2 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化
        3.3.3 功能复合,用地分布多元化
        3.3.4 生态融合,注重自然和谐化
        3.3.5 职住平衡,保障生活品质化
        3.3.6 文化彰显,突出园区地方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空间融合发展评价
    4.1 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4.2 小城镇工业园产城融合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4.2.1 小城镇工业园区评价步骤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构建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评价体系
    4.3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评价标准
        4.3.1 评价指标的取值根据
        4.3.2 确定小城镇工业园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4 小城镇工业园区指标权重的计算
        4.4.1 构造判断矩阵
        4.4.2 计算各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4.5 小城镇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的构建
        4.5.1 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4.5.2 小城镇工业园产城融合程度的评价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城融合视角下景谷县林产工业园案例研究
    5.1 景谷县威远镇林产工业园概况
        5.1.1 景谷县威远镇基本介绍
        5.1.2 林产工业园区概况
        5.1.3 园区发展SWOT分析
        5.1.4 相关规划解读
    5.2 林产工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
        5.2.1 园区与威远镇主城区的空间关系
        5.2.2 园-城区的空间统筹
        5.2.3 园区内部空间布局分析
    5.3 林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总体策略
        5.3.1 林产工业园区与威远镇主城区融合策略
        5.3.2 园区内部产城融合策略
    5.4 林产工业园区功能多元布局
        5.4.1 园区总体分区,统筹规划
        5.4.2 功能融合整体布局形式
        5.4.3 功能融合单元内部构建
        5.4.4 园区突出产业,形成集聚
    5.5 林产工业园区融合布局规划
        5.5.1 园区人口规模预测
        5.5.2 用地多元,合理混合布局
        5.5.3 道路通畅,对外联系密切
        5.5.4 突出地域特色,融合工业文化
    5.6 林产工业园区综合生态可持续性规划
        5.6.1 生态防护治理
        5.6.2 走向循环经济
    5.7 林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片索引
附录C: 2018年部分规模以上入园企业情况
附录D: 评价体系中B2-C、B3-C等判断矩阵结果

(2)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2.1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研究
        2.1.1 欠发达地区概念界定
        2.1.2 工业园区及生态工业园区
        2.1.3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2.2 循环经济研究
        2.2.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
        2.2.3 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2.2.4 循环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2.2.5 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2.2.6 循环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2.2.7 农工共生型生态工业园
    2.3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2.3.1 物质流分析
        2.3.2 生态效率
        2.3.3 关联度法
        2.3.4 指标体系法
        2.3.5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比较
    2.4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研究
        2.4.1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关联度研究
        2.4.2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研究
        2.4.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3.2.1 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工业园循环经济评价
        3.2.2 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3.3 评价标准的确定
4 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4.1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
        4.1.1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概况
        4.1.2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
        4.1.3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生态效率
    4.2 福建上杭工业园
        4.2.1 上杭工业园概况
        4.2.2 上杭工业园产业关联度
        4.2.3 上杭工业园生态效率
    4.3 两工业园区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对策与结论
        5.1.1 对策建议
        5.1.2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3)湘西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研究思路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工业园区的概念和分类
        二、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内涵及演变
        三、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循环经济理论
        五、创新理论
第三章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二、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演变
    第二节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特征和条件解析
        一、湘西州工业园区分类
        二、综合优势类园区发展模式特征及条件
        三、特色资源优势类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特征及条件
    第三节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一、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三、各园区指标数据统计归类
        四、结果分析
    第四节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科技投入强度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特色不明显
        三、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四、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园区企业融资困难
        五、园区生产要素稀缺,综合实力弱
    第五节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作用机制
        一、政府协调机制
        二、竞争机制
        三、耦合机制
第四章 国内几种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园区概况
        二、经验借鉴
    第二节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一、园区概况
        二、经验借鉴
    第三节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园区概况
        二、经验借鉴
    第四节 对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注重集聚创新资源,建立特色产业格局
        二、注重政策导向,坚持规划先行
        三、整合资源配置,发挥特色优势
        四、优化政务服务,完善服务体系
第五章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外部环境方面
        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力
        二、政府主导,坚持合理科学的规划先行
    第二节 内部环境方面
        一、加速提升园区工业化水平,建立园区产业集群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科技创新方面
        一、推进多种形式创新,全面激发园区活力
        二、优化创新要素配套环境,形成良好创新生态系统
    第四节 招商服务方面
        一、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工业园区软环境
        二、坚持“三全招商理念”,构建立体化的招商格局
    第五节 绿色发展方面
        一、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注重生态循环发展
        二、提高能源效率清洁生产,推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湘西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4)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介绍
        1.5.1 化工园区概念
        1.5.2 生态工业园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6.2 工业生态学原理
        1.6.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4 循环经济原理
第2章 化工园区发展现状及化工生态园的探索
    2.1 化工园区发展现状
        2.1.1 国外化工园区现状
        2.1.2 国内化工园区现状
    2.2 化工生态工业园实践探索
        2.2.1 国外化生态工业园实践
        2.2.2 国内化工生态工业园实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化工生态工业园现状分析
    3.1 A化工生态工业园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地形地貌
        3.1.3 资源条件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A化工生态工业园发展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
        3.2.1 城市性质
        3.2.2 城市职能
    3.3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3.3.1 人口现状
        3.3.2 土地资源的人口容量
        3.3.3 水资源的人口容量
        3.3.4 生态环境容量
        3.3.5 就业人口预测
        3.3.6 人口规模预测
    3.4 A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4.1 相关规划用地规模的衔接
        3.4.2 相关国家级开发区的用地规模参考
        3.4.3 建设用地现状
        3.4.4 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5 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存在问题
        3.5.1 用地—园区发展格局尚未明确
        3.5.2 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3.5.3 交通—综合交通体系尚未构建
        3.5.4 生态—山水生态资源尚未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
    4.1 A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目标及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整体发展战略
        4.2.1 核心竞争要素
        4.2.2 整体发展战略
        4.2.3 空间发展模式
    4.3 用地适宜性评价与空间管制
        4.3.1 用地适宜性评价
        4.3.2 空间管制规划及其管制措施
        4.3.3 空间拓展方向
    4.4 空间布局结构
        4.4.1 空间布局思路
        4.4.2 空间结构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化工生态工业园总体布局
    5.1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5.1.1 产业选择原则
        5.1.2 产业发展重点
        5.1.3 产业发展路径
        5.1.4 产业空间布局
    5.2 生活商贸用地布局规划
        5.2.1 发展定位
        5.2.2 发展策略
        5.2.3 主导产业
        5.2.4 规划理念
        5.2.5 空间结构规划
        5.2.6 规划用地布局
    5.3 生态休闲用地规划
        5.3.1 现状概况
        5.3.2 历史文物保护规划
        5.3.3 生态休闲发展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5)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循环经济
        2.1.3 循环产业集群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3.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3.1.1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客观基础
        3.1.2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现实要求
        3.1.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推动
    3.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3.2.1 形成机制系统动力框架构建
        3.2.2 形成系统动力理论框架的分析
        3.2.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分析方法
        3.2.4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因果关系结构图
        3.2.5 循环产业集群因果关系关键反馈回路
    3.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3.3.1 企业层面自组织形成方式
        3.3.2 链条牵引式形成方式
        3.3.3 网络集成式形成方式
4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4.1 研究方法
    4.2 访谈过程介绍
        4.2.1 访谈对象
        4.2.2 访谈过程
    4.3 访谈资料编码分析
        4.3.1 资料分析准备工作
        4.3.2 开放性编码
        4.3.3 关联性编码
        4.3.4 理论编码
    4.4 质性研究信度与效度
        4.4.1 质性研究信度
        4.4.2 质性研究效度
    4.5 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获取
5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 基于企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1 资源型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2 农业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3 企业自身的清洁生产
    5.2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1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5.2.2 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5.2.3 打造龙头企业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3 基于社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4 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6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6.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概念
    6.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方法
        6.2.1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6.2.2 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6.2.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工作步骤
    6.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6.3.1 投入指标的确定
        6.3.2 产出指标的确定
7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7.1 商洛市背景现状
    7.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
        7.2.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7.2.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7.3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7.3.1 研究方法及步骤
        7.3.2 驱动因素及指标设计
        7.3.3 数据的获取及计算过程
        7.3.4 实证结果分析
    7.4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4.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7.4.2 企业层面发展模式
        7.4.3 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7.4.4 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7.5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7.5.1 数据来源
        7.5.2 商洛市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
8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8.1 发挥政府的调控保障作用
        8.1.1 加快政府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组织保证
        8.1.2 改进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管理
        8.1.3 动态调整产业集群范围
    8.2 积极培育循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8.2.1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8.2.2 增强可持续创新能力
    8.3 强化循环产业集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3.1 重视科技人才
        8.3.2 强化人才的引进工作
    8.4 政策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4.1 经济政策
        8.4.2 技术政策
        8.4.3 产业政策
    8.5 宣传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5.1 注重区域品牌宣传管理
        8.5.2 提升区域企业品牌形象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性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6)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再生金属
    2.2 生态发展相关的理论
        2.2.1 工业生态学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循环经济
第3章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3.1.1 再生金属企业发展现状
        3.1.2 再生金属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3.1.3 生态发展评价模型
    3.2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3.3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思路
    3.4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过程
        3.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4.2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3.4.3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具体实践
第4章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4.1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及评价方法
        4.1.1 标准化的指标值参照体系选择
        4.1.2 评价指标无纲量化
        4.1.3 评价方法
    4.2 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以Y企业为例
        4.2.1 企业简介
        4.2.2 评价结果
第5章 提升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水平对策
    5.1 将生态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环保约束机制
    5.3 加大关键技术的投入力度
    5.4 建立生态工业园
    5.5 建立再生金属信息服务平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7)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概述
    2.1 工业园区基本概念及特征
        2.1.1 工业园区的基本内涵及其演变
        2.1.2 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
    2.2 中国工业园区的具体实践
        2.2.1 园区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2.2.2 政府决策及制度保障
    2.3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2.4 中国工业园区的研究进展
    2.5 中国工业园区的类型判断及发展方向
        2.5.1 工业园区的发展类型判断
        2.5.2 资源型工业园区特征及发展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3.1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概念内涵
    3.2 园区循环化改造理论基础
        3.2.1 一般系统论
        3.2.2 产业生态学
        3.2.3 循环经济理论
    3.3 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内外研究综述
        3.3.1 循环化改造国外研究进展
        3.3.2 循环化改造国内研究进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生态经济效率测度
    4.1 案例区选择及概述
        4.1.1 华亭工业园区概述
        4.1.2 华亭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及其发展阶段
    4.2 研究方法
        4.2.1 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4.2.3 工业园区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4.3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生态经济效率测度
        4.3.1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测度模型
        4.3.2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模型分解
        4.3.3 华亭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测度结果
    4.4 相关性检验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协整检验
        4.4.3 Granger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生命周期评价
    5.1 研究方法
        5.1.1 生命周期评价内涵
        5.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5.1.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5.1.4 LCA分析工具
    5.2 煤化工产业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2.1 华亭工业园区煤化工项目概述
        5.2.2 煤化工边界
        5.2.3 清单分析
        5.2.4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5.2.5 环境影响评价
    5.3 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分析
        5.3.1 华亭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
        5.3.2 园区资源流共生网络框架
        5.3.3 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
        5.3.4 路径优化共生绩效分析与环境影响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综合效率测度
    6.0 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概述
    6.1 循环化改造园区技术效率测度
        6.1.1 DEA模型
        6.1.2 Malmquist生产指数模型
    6.2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循环化改造园区综合效率特征分析
        6.3.2 循环化改造园区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循环化改造对策及建议
        7.2.1 加大边远地区产业链政策补贴
        7.2.2 建设产业链接的风险分担与保障体系
        7.2.3 建立循环化改造基础技术支持
        7.2.4 建立循环化改造评价与考核制度
    7.3 创新总结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2011-2015 年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公示名单
附件二:华亭工业园区能值指标解析图
附件三:生命周期CML2001模型环境影响评价分解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核心观点
    1.4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的回顾
    2.1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研究
    2.2 关于产业演进理论研究
    2.3 关于生态工业园研究
        2.3.1 关于生态工业园理论基础研究
        2.3.2 生态工业园建设研究
    2.4 生态工业园评价研究
        2.4.1 生态工业园评价原则
        2.4.2 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5 关于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研究
    2.6 现有研究评述
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探索性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
    3.1 国家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案例研究
        3.1.1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情况
        3.1.2 合肥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情况
        3.1.3 西安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情况
    3.2 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命题假设
        3.2.1 高新技术污染治理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关键
        3.2.2 实现产业共生与循环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核心
        3.2.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支撑
        3.2.4 企业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体
        3.2.5 园区管理部门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导
        3.2.6 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是衡量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标尺
    3.3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主体因素的理论分析
        3.3.1 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成本无差异曲线
        3.3.2 高新技术园区管理部门生态绩效无差异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4.1 问卷设计和发放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发放
    4.2 问卷分析
        4.2.1 描述性分析
        4.2.2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问题分类
        4.2.3 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评价体系
    5.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5.1.1 构建原则
        5.1.2 构建程序
    5.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5.2.1 基本框架
        5.2.2 评价指标释义
        5.2.3 与国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生态化改造综合评价模型
    6.1 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6.2 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6.3 各层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6.4 综合评价模型
    6.5 评价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7.1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1 南昌高新区资源环境现状
        7.1.2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有关措施
        7.1.3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7.2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设计
        7.2.1 生态产业链构建是生态化改造的核心环节
        7.2.2 南昌高新区生态产业链总体设计
    7.3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效能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启示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产工业的研究范围
        2.1.2 生态产业链的定义
        2.1.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内涵
        2.1.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中效能评价
    2.2 生态产业链演进相关概念辨析
        2.2.1 生态产业链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辨析
        2.2.2 生态产业链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辨析
        2.2.3 演进与演化的辨析
    2.3 理论基础
        2.3.1 循环经济理论
        2.3.2 工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共生理论
        2.3.4 自组织理论
        2.3.5 演化博弈理论
    2.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分析
    3.1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
        3.1.1 形成动力
        3.1.2 形成阻力
    3.2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驱动机理
        3.2.1 价值创造驱动
        3.2.2 产业规划驱动
        3.2.3 协同创新驱动
        3.2.4 多维驱动模式
    3.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共生机理
        3.3.1 共生关系
        3.3.2 共生效应
    3.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模型构建
        3.4.1 演化条件
        3.4.2 演进过程
        3.4.3 演进模型
    3.5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环境要素关系探讨与研究假设
        3.5.2 主体要素关系探讨与研究假设
    3.6 本章小结
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4.1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阶段划分
        4.1.1 形成阶段
        4.1.2 成长阶段
        4.1.3 成熟阶段
        4.1.4 创新阶段
    4.2 国内林产工业基地发展现状对比
        4.2.1 华南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2 华东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3 华北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4 东北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5 西部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6 优势对比及经验总结
    4.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归类
        4.3.1 单一型生态产业链
        4.3.2 生态工业园区
        4.3.3 虚拟型共生网络
        4.3.4 不同结构属性对比
    4.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研究
        4.4.1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分析
        4.4.2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模型实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收集
    5.2 研究方法简介
        5.2.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5.2.2 结构方程模型步骤
        5.2.3 参数估计方法选择
    5.3 变量测量与问题设置
        5.3.1 环境因素的测量
        5.3.2 主体因素的测量
        5.3.3 演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检验
        5.4.2 效度检验
    5.5 研究假设的验证过程与结果
        5.5.1 验证性因素分析
        5.5.2 多群组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效能评价
    6.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6.1.1 评价方法选取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中的产业效能评价
        6.2.1 数据来源及指标设定
        6.2.2 经济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6.2.3 生态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6.2.4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发展状态及存在问题
    6.3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中的企业效能评价
        6.3.1 数据来源及指标设定
        6.3.2 经济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6.3.3 生态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6.3.4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企业的发展状态及存在问题
    6.4 本章小结
7 推进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对策建议
    7.1 优化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组织结构
        7.1.1 建立企业联盟共生网络
        7.1.2 建立能源供给共生网络
        7.1.3 建立产业联盟共生网络
    7.2 提高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7.2.1 调整生态产业链的价值创造环节
        7.2.2 强化新技术的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
        7.2.3 建立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复合管理系统
        7.2.4 培育企业合作文化和创新意识
    7.3 构建利于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政策体系
        7.3.1 健全产业融资扶持机制
        7.3.2 转变财政补贴重点
        7.3.3 完善税收优惠方式
    7.4 扩展生态产业链的木材资源供给途径
        7.4.1 建立企业原料林基地
        7.4.2 建立原材料进口基地
        7.4.3 建立废旧木材循环系统
    7.5 完善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配套设施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2.1.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2.1.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2.2 资源型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研究
        2.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分与跨越
        2.2.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2.2.3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根源与破解
    3.1 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3.1.1 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3.1.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2 生态经济视角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机理
        3.2.1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分析
        3.2.2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熵变关系
        3.2.3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原因
    3.3 生态经济视角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破解思路
        3.3.1 熵增最小化经济与经济发展最佳规模
        3.3.2 生态经济效率:经济发展的首要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减物质共生模式构建
    4.1 生态经济效率的内涵
        4.1.1 基本概念
        4.1.2 生态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区别
    4.2 生态经济效率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4.2.1 生态经济效率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
        4.2.2 减物质化与生态经济效率提升
        4.2.3 产业共生与生态经济效率提升
        4.2.4 减物质化与产业共生的关系
        4.2.5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4.3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
        4.3.1 减物质共生模式构建
        4.3.2 减物质共生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区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体系分析
    5.1 资源型企业减物质化生产行为
        5.1.1 减物质化类型与实现途径
        5.1.2 减物质化生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5.1.3 减物质化生产实施方式:国内外的经验
    5.2 资源型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
        5.2.1 生态工业园内涵及类型
        5.2.2 生态工业园企业共生模式及影响因素
        5.2.3 资源型产业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5.2.4 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路径选择的案例分析
    5.3 资源型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建设
        5.3.1 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界定
        5.3.2 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的优劣势及影响因素
        5.3.3 我国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建设重点的案例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效果评价
    6.1 物质流-生态足迹-能值分析评价方法整合
        6.1.1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研究方法
        6.1.2 已有研究方法的不足
        6.1.3 三维系统整合评价方法
    6.2 基于三维系统整合方法的生态经济效率重构
        6.2.1 生态经济效率的局限
        6.2.2 生态经济效率重构
    6.3 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思路
        6.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动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保障体系
        7.1.1 制定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总体规划
        7.1.2 打造经济转型的管理和推进机制
        7.1.3 创新资源结构优化升级机制
    7.2 经济政策体系
        7.2.1 进一步深化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7.2.2 完善自然资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7.2.3 推进优化自然资本价格的税费改革
    7.3 技术创新体系
        7.3.1 发挥资源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7.3.2 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协作创新模式
        7.3.3 打造服务于共生网络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
    7.4 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7.4.1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7.4.2 推进各种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四、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与政策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D]. 胡汪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D]. 陈艺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湘西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D]. 胡馨元. 吉首大学, 2019(03)
  • [4]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与研究[D]. 曹琴.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6)
  • [5]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陆邦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6]再生金属企业生态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舒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7]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D]. 胡晓芬. 兰州大学, 2017(03)
  • [8]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D]. 张诗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15(06)
  • [9]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效能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王球琳.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张潇尹. 山西财经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及政策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