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DNA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余垚颖,刘金丹,郭应菊,杨雪,王明富[1](2017)在《SSR标记技术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世界三大病害之一。微卫星DNA分子标记为辅助选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和抗性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阐述SSR对稻瘟病研究的作用,介绍SSR的机理和方法。
季璐璐[2](2017)在《早粳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131(Pi9)的创制》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以水稻为食,中国是水稻总产量最多的国家。黑龙江省是中国水稻生产大省之一,是中国北方生产面积最大的省,是中国商品稻谷生产最大的省,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发展及稳定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水稻品种空育131具有早熟、高产、米质优良等特点,是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但由于种植面积大、时间长,病情日益加剧。Pigm是南方地方水稻品种谷梅4号,广谱高抗的抗稻瘟病基因。Pi9是在小粒野生稻中发现的广谱高抗的抗稻瘟病基因,为培育水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131(Pi9)导入系,从水稻空育131稻瘟病病样中,分离可鉴别Pigm及Pi9基因的稻瘟病菌,筛选进行抗稻瘟病基因Pigm及Pi9的前景选择、交换选择和背景选择的SSR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结合稻瘟病菌接种选择抗病基因,通过回交转育培育水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131(Pi9)。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水稻空育131稻瘟病病样中,分离得到了25个致病性强而稳定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利用2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混合液(以下称混合液)给水稻接菌,空育131表现感病,抗1及抗2表现抗病。说明混合液可以鉴别抗稻瘟病基因Pigm及Pi9基因存在与否。2.建立了水稻空育131(Pigm)及水稻空育131(Pi9)的MAS鉴定选择体系。抗稻瘟病基因Pigm前景选择SSR分子标记是AP5659-5,上端交换选择标记是RM19780,下端交换选择标记是RM19913,以及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连锁群上的51个SSR作为背景选择分子标记。AP565930作为Pi9抗稻瘟病基因前景选择标记,以RM527和RM19913分别作为上端及下端交换标记,同时确定了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良好的SSR标记用于背景选择。3.以水稻空育131为受体亲本,抗1为Pigm供体亲本,回交转育创制空育131(Pigm)导入系。每个回交世代按着目的基因前景选择阳性、两侧发生交换、人工接种混合菌液以及背景恢复率高的原则选择植株。本研究经过BC4F1、BC5F1、BC6F1、BC7F1和BC8F1等5个世代的工作,选择到了Pigm-1、Pigm-2和Pigm-3等3株材料,作为创制空育131(Pigm)导入系的基础。Pigm-1、Pigm-2和Pigm-3等材料均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gm,上端未发生交换,背景恢复率分别为98%、100%和100%。4.与培育水稻空育131(Pigm)的工作类似,空育131为受体,抗2为Pi9供体,MAS结合人工接种稻瘟病菌鉴定抗稻瘟病基因Pi9,经过BC4F1~BC8F1等5个回交世代的工作,选择到了Pi9-1、Pi9-2、Pi9-3、Pi9-4和Pi9-5等作为培育空育131(Pi9)导入系的育种材料。Pi9-1~Pi9-5均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9、两侧发生交换,Pi9-1和Pi9-3背景恢复率为98%,Pi9-2、Pi9-4和Pi9-5为100%。5.利用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对Pigm-1~Pigm-3及Pi9-1~Pi9-5等水稻和空育131进行同质性检测,结果证明Pigm-1、Pigm-2及Pigm-3和空育131为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Pi9-1、Pi9-2、Pi9-3、Pi9-4和Pi9-5也为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
刘怀年[3](2011)在《骨干亲本蜀恢527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文中研究表明蜀恢527因其一般配合力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衍生恢复系多等优点,被认为是现阶段杂交水稻育种的骨干亲本之一。本研究通过亲本性状遗传规律分析,结合全基因组扫描和QTL定位,阐明蜀恢527的遗传组成,确定其产量相关性状的关键基因组区域。研究结果如下:1.系谱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并结合全基因组扫描,阐明蜀恢527关键基因组区域。(1)系谱产量相关性状分析结果显示,结实率高低,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的多少可能源自IR24-蜀恢527的遗传途径;而千粒重、单株重量的高低和有效穗的多少则可能源自圭630-R1318-蜀恢527的遗传途径。(2)采用1050个SSR引物对骨干亲本及其亲本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构建了蜀恢527基因组来源图谱。分析发现,所有品种共有(无多态性标记)的区段占62.94%;约有17.53%的区段可能来源于多个亲本(多态性标记不足以区分各亲本);在蜀恢527形成过程中,R1318贡献了13.68%区段,辐36-2贡献了0.53%的区段,IR24贡献了1.32%的区段;同时,蜀恢527基因组内包含了4%的自身特有区段。(3)根据系谱产量相关性状遗传途径和基因组来源图谱,初步确定了蜀恢527产量相关关键基因组区域。我们认为由蜀恢527的特有区段、IR24-蜀恢527遗传的区段和圭630-R1318-蜀恢527遗传的区段为蜀恢527的关键基因组区域。2.以G46B×蜀恢527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对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及其效应。(1)选择覆盖水稻基因组的1895对微卫星引物进行筛选,其中244对SSR引物在母本G46B和父本蜀恢527之间表现出多态性,引物多态性频率为12.88%。(2)用Mapmaker/EXP3.0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102个分子标记、覆盖水稻基因组2256.2cM、平均标记间遗传距离为22.12cM的遗传图谱。标记所覆盖的基因组最长的是第二染色体的两个连锁群(550.3cM),最短的是第11染色体(57.9cM)。标记间平均距离最长的是第8染色体(34.1cM),平均距离最短的是第11染色体(14.48cM)。本试验中所作出的遗传图谱标记顺序与已发表的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对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和单株重量6个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s位点,分布于水稻第1、2、4、5、7、8号染色体上,可以解释部分的遗传变异。这些QTLs位点的遗传效应值介于3.02%~20.73%之间,其中效应值大于10%的位点有5个,效应值小于5%的QTL也检测到3个位点。17个QTLs研究的结果如下:①检测到3个控制千粒重的QTLs,分别为qKGW-2-1.qKGW-2-2和qKGW-8-1。qKGW-2-1和qKGW-2-2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316-RM3774和RM3680-RM6853区间内,分别可解释6.99%和5.17%的表型变异率,qKGW-8-1位于第8号染色体RMl019-RM6925区间内,可解释7.88%的表型变异率。这3个控制千粒重的QTLs总贡献率为20.2%。qKGW-2-1和qKGW-8-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蜀恢527,而qKGW-2-2的加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于G46B.qKGW-2-1和qKGW-8-1的显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G46B,而qKGW-2-2的显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父本蜀恢527。②检测到3个控制实粒数的QTLs,分别为qFGP-1-1、qFGP-2-1和qFGP-4-1。qFG-1-1位于第1号染色体标记RM1003-RM8084区间内,可解释9.30%的表型变异率。qFGP-2-1位于第2号染色体RM3692-RM208区间内,可解释16.58%的表型变异率。qFGP-4-1位于第4号染色体RM8213-RM3658区间内,可解释4.28%的表型变异率。这3个控制实粒数的QTLs.总贡献率为30.16%。qFGP-2-1和qFGP-4-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蜀恢527,而qFGP-1-1的加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于G46B。qFGP-1-1和qFGP-2-1的显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G46B,而qFGP-4-1的显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父本蜀恢527。③检测到2个控制总粒数的QTLs,分别为qGPP-2-1和qGPP-4-1。qGPP-2-1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316-RM3774区间内,可解释7.11%的表型变异率。GGPP-4-1位于第4号染色体RM7051-RM7187区间内,可解释3.02%的表型变异率。这2个控制总粒数的QTLs总贡献率为10.13%。qGPP-2-1的加性效应与qGPP-4-1相反,来自于蜀恢527。而qGPP-2-1和qGPP-4-1的显性效应均来自母本G46B。④检测到5个控制结实率的QTLs,分别为qSS-1-1、qSS-2-1、qSS-7-1、qSS-7-2和qSS-8-1。qSS-1-1位于第1号染色体标记RM5718-RM5919区间内,可解释8.69%的表型变异率。qSS-2-1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692-RM208区间内,可解释11.72%的表型变异率。qSS-7-1位于第7号染色体标记RM3831~M5344区间内,可解释7.92%的表型变异率。qSS-7-2位于第7号染色体标记RM3635~M7110区间内,可解释12.49%的表型变异率。qSS-8-1位于第8号染色体标记RM7057~M6010区间内,可解释3.04%的表型变异率。这5个控制结实率的QTLs总贡献率为43.86%。qSS-1-1、qSS-2-1和qSS-7-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均来自于蜀恢527,而qSS-7-2和qSS-8-1的加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于G46B。SS-7-2的显性效应来自父本G46B,其他四个的显性效应与它相反。⑤检测到2个控制有效穗的QTLs,分别为qPN-5-1和qPN-8-1。qPN-5-1位于第5号染色体标记RM7653~M3663区间内,可解释5.16%的表型变异率。qPN-8-1位于第8号染色体RM4955~M7057区间内,可解释20.73%的表型变异率。这2个控制有效穗的QTLs总贡献率为25.89%。qPN-5-1与qPN-8-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均来自于G46B, qPN-5-1和qPN-8-1的显性效应方向也相同,均来自于G46B。⑥检测到2个控制单株重量的QTLs,分别为qGYD-2-1和qGYD-8-1。qGYD-2-1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355~M6318区间内,可解释5.34%的表型变异率。qGYD-8-1位于第8号染色体RM4955~RM7057区间内,可解释10.58%的表型变异率。这2个控制单株重量的QTLs总贡献率为15.92%。qGYD-2-1与qGYD-8-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反,来自于蜀恢527,qGYD-2-1和qGYD-8-1的显性效应方向相同,均来自于G46B。(4)该F2群体中也发现有15个偏分离分子标记,占总标记数的11.5%。其中,RM5586、M6554和RM8121三个标记偏G46B基因型,RM594、RM1092、RM5665、RM3308、RM20285和RM336偏蜀恢527基因型,在RM6717、RM1339和RM1364位点父母本纯合基因型偏高,杂合基因型偏低,而RM8240和RM1384位点父母本纯合基因型偏低,杂合基因型偏高,RM3572位点偏向G46B和杂合基因型。3蜀恢527形成的核心关键区段产量相关性状候选QTLs根据定位的QTLs及其效应,结合蜀恢527性状遗传途径和关键基因组区域分析,我们认为千粒重qKGW-2-1、qKGW-2-2、qKGW-8-1基因,单株重量qGYD-2-1基因,实粒数qFGP-2-1、qFGP-4-1基因,总粒数qGPP-2-1基因,结实率qSS-1-1、qSS-2-1、qSS-7-1、qSS-8-1基因可能是构成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关键基因。同时,整合文献报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结果,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解释关键区段影响产量相关性状的候选QTLs位点。
亓芳丽[4](2009)在《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文中指出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及其育性恢复是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应用的首要基础,而恢复基因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在生产上应用的种类繁多的CMS类型中,野败型应用最早并且最广泛。本研究应用珍汕97A/明恢63的F2群体,从中筛选结实率低于5%的个体组成极端不育群体作为定位群体,针对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Rf3所在染色体的可能区间,应用37个SSR标记检测亲本,从16个多态性标记中挑选出9个检测定位群体。结果表明物理位置连续排列的SSR标记RM10353、RM1195和RM3746各有8个单株与Rf3基因发生了单交换,且重组子数表现最少,据此可将Rf3定位于这3个标记的两侧标记内。因此最终将Rf3定位在相距679.9kb的SSR标记RM10338和RM10376之间。在育性恢复基因定位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与育性恢复基因Rf3连锁的6个分子标记,与Rf1/Rf4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对103份我国主栽水稻品种及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1)11个连锁分子标记在103份供试水稻材料中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每对扩增得到2-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有3.7个等位基因。标记的多态性频率FP值变动范围为0.16-0.68,平均值为0.48;(2)所有粳稻材料在Rf3连锁标记位点表现单态,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没有差异,均与籼型不育系一致,表明粳稻材料中均不含有Rf3;而在Rf1/Rf4连锁标记位点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表现多态,分别与相应的籼稻材料带型一致,表明粳稻材料中携带Rf1/Rf4;(3)分别对所有103份供试材料和70份三系杂交稻亲本的聚类分析表明,所选育性恢复基因的连锁标记能有效的区分不育系和恢复系,两种不同类型材料之间相似性系数较小。针对前期根据Pi25-Pi26(t)连锁标记筛选的106个重组自交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和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两个不同环境的稻瘟病重复接种结果中,所有单株均表现高抗,两个标记对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选择效率为100%。选择与Rf3连锁的分子标记RM10338、RM10353、RM1344和RM10435,与Rf4连锁的分子标记RM6100和RM1108检测106个单株。根据4个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挑选Rf3和Rf4位点在连锁标记间基因型一致的材料共78个,分别同时与中9A,协青早A配组,获得两套F1,考察F2结实率。结果表明:分子标记检测两个育性恢复基因都存在的情况下,后代结实率最高,大于60%,而当两个基因都不存在时,后代结实率只有20%,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较高。用STS标记SA7和SSR标记RM3330对Pi25(t)进行选择,RM10338、RM10353、RM1344和RM10435对Rf3进行选择,RM6100和RM1108对Rf4进行选择结果是可靠的。
车荣会[5](2009)在《抗病新质源SADAJIRA 19-303的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的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ADAJIRA 19-303来源于孟加拉国的水稻全球分子育种计划材料,在福建经过多年多个稻瘟病区自然鉴定和对来自不同稻瘟病区的菌株进行接种人工鉴定,均表现出广谱持久的抗瘟性。本文对抗病新资源SADAJIRA 19-303抗病性和遗传基础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回交群体对其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分离克隆这一抗性基因奠定基础,为利用该抗病基因改良稻瘟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主要内容有:1.采用10个国内杂交稻主栽亲本、20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抗稻瘟病材料SADAJIRA 19-303,对分离自福建省5个水稻种植区的86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SADAJIRA 19-303的稻瘟病抗谱最广,抗性频率为95.35%。对SADAJIRA 19-303和杂交稻亲本和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SADAJIRA 19-303与10个杂交稻亲本及20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联合抗病性系数都在0.965以上,说明了利用SADAJIRA 19-303的抗性基因可有效地改良杂交稻稻瘟病的抗性。2.对目前常用优异抗源、生产上正在推广的杂交稻亲本和SADAJIRA 19-303进行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ADAJIRA 19-303的籼粳分化属于偏籼的中间型材料,与所有的杂交稻和抗源都不在同一类群。利用该抗源时可以增加杂交稻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杂交稻杂种优势的水平,同时也为杂交稻稻瘟病抗性分子改良抗源亲本的选用提供指导意义。3.抗病亲本SADAJIRA 19-303与两个感病亲本杂交、回交得到BC1F2代群体,接种稻瘟病菌JL0609和SMQ23进行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ADAJIRA19-303对这两个菌株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BSA和RCA分析方法,对SADAJIRA 19-303抗性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该抗性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RM26945和RGA357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是10.26cM和10cM。
杨帆[6](2008)在《利用MAS技术培育寒地抗瘟水稻品种空育131(Pi1/Pi2) ——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杂交F_1代及回交BC_1代鉴定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稻瘟病是影响寒区水稻生产的限制因子之一。黑龙江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差的主要原因,一是抗稻瘟病育种遗传资源狭窄;二是水稻育种基本上是常规育种,不能有效、快速、准确利用籼稻种质资源中抗稻瘟病基因。Pi1和Pi2是籼稻中广谱、显性的主效抗稻瘟病性基因。为了将Pi1和Pi2基因导入黑龙江水稻基因组中,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方法,以BL6为供体亲本,以黑龙江水稻主栽品种空育131为受体亲本,培育寒区水稻品系空育131(Pi1/Pi2)。为此,首先筛选了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的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SSR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同时,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杂交获得了F1代,并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了F1杂种的真伪。然后以真F1杂种为母本,和受体亲本空育131回交,对回交BC1F1群体进行了分子标记辅助的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并对入选的植株进行了人工接种的抗稻瘟病性鉴定。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到了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与Pi1及Pi2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RM144和AP22。RM144和AP22可以作为MAS技术培育水稻品系空育131(Pi1/Pi2)前景选择的DNA分子标记。2.筛选到了24个可以做为培育水稻品系空育131(Pi1/Pi2)背景选择的SSR分子标记。3.实施了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的有性杂交工作,利用AP22标记从F1群体中鉴别出了真杂种。用真杂种做母本,和空育131回交,获得了BC1F1。4.对BC1F1群体植株进行了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获得了具有Pi1和Pi2基因、遗传背景恢复到空育131基因组70%左右、抗寒区稻瘟病菌的水稻材料。
吴立群,王建龙,陈光辉[7](2007)在《SSR标记技术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抗病品种的选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介绍了SSR分子标记的原理和方法,重点阐述了SSR标记在水稻抗稻瘟病上的应用,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春光,刘华招[8](2007)在《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对水稻育种研究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重点介绍近年来分子标记在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资源保存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的标记及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分子标记的应用在水稻育种上的优势。
李培富[9](2007)在《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与基因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其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c)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和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太湖流域稻区稻作历史悠久,蕴藏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在与稻瘟病菌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抗性类型对病原菌有较宽的抗谱,抗病基因可能具有较好的持久抗性。研究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抗稻瘟病性遗传和抗病基因定位对我国水稻尤其是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了江苏、浙江等6个省的26个稻瘟病菌菌株的小种属性,用12个日本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鉴定了7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的抗、感反应,研究结果分别与各省农科院植保所和Kiyosawa(1983)的原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不同菌株(系)致病性的稳定性。进一步利用江苏、浙江等省的44个稻瘟病菌菌株和7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接种鉴定了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抗瘟性。结果表明:26个中国稻瘟病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的鉴定,其小种属性与各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原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变异频率高达53.8%,按反应型统计,变异率为14.8%;7个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在12个日本稻瘟病菌单基因鉴别品种上抗性反应与Kiyosawa(1983)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按反应型统计的变异率为3.6%。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51个中国或日本稻瘟病菌株(系)的抗性频率在88.6-97.7%之间,其中黑壳子粳和薄稻的抗性率在95%以上。将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及缺儿糯等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杂交F1种子,自交获得F2群体,部分F2自交获得F2:3家系,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1、ZE3和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1、F2及部分F2:3家系的抗性反应,根据杂交F2代及F2:3家系的抗、感分离,分析抗病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菌系)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和缺儿糯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江南晚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可能是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的;黑壳子粳和铁杆青对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1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薄稻和江南晚对ZG1小种的抗性可能是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黑壳子粳、铁杆青和缺儿糯对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3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薄稻和江南晚对ZE3小种的抗性可能分别由两对主基因和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进一步将薄稻与12个日本稻瘟病鉴别品种杂交获得杂交F1、F2世代,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进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薄稻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与12个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中所含有的已知基因是不等位的,是否为新基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以黑壳子粳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F1、F2和F2:3家系,从F2分离世代开始,按单粒传法获得F6重组自交系。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生理小种ZG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1、F2、F2:3家系及F6重组自交系家系的抗性,根据F2:3家系的抗、感反应推测杂交F2代的基因型,并结合SSR分子标记对黑壳子粳中的抗病基因进行初定位。将黑壳子粳中对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位于SSR标记RM7654和RM144之间,该基因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2cM和10.5cM,暂定名为Pi-hk1(t);将黑壳子粳中对生理小种ZG1的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与SSR标记RM277、RM511和RM1261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0.5cM、11.7cM和20.8cM,暂定名为Pi-hk2(t)。根据初定位的结果,将黑壳子粳的Pi-hk1(t)基因与定位于第11染色体末端的Pi-1、Pi-k、Pi-44(t)和Pi-lm2等已知基因的品种杂交获得F1、F2种子。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1、F2代的抗性,进行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黑壳子粳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Pi-hk1(t)与4个已知基因是不等位的。根据F6重组自交系对菌系北1的抗、感反应,结合SSR分子标记,将黑壳子粳抗病基因Pi-hk1(t)定位在SSR标记RM7654和RM2738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和1.6cM。利用F6重组自交系将黑壳子粳中抗ZG1小种的基因Pi-hk2(t)定位在SSR标记RM27940和RM2816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4.6cM和8.4cM。
张涛[10](2007)在《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及香稻的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是评价稻米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控制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基因位点是数量性状,检测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并进行遗传效应分析对于水稻品质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香稻品种具有品质优良、香味浓郁、清香可口的优良品性,被视为稻米中的珍品。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对香味基因的遗传机制进行分析对于杂交香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RIL群体对控制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利用SSR标记研究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对香味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利用中优早/丰锦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结合构建的连锁图谱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0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检测到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6个(qPc-3、qPc-6、qPc-7、qPc-8-1、qPc-8-2、qPc-11),分别位于第3,6,7,8,11连锁群上。单个QTL对群体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3.79%~19.41%,联合贡献率为61.07%。在这些QTL的区间中,第8染色体的qPc-8-1基因区域对糙米蛋白质含量具有主效作用。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了相关研究结果,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开展稻米品质遗传育种的意义。2.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利用部分水稻功能基因标记和分布于12条水稻染色体上的60对SSR引物研究了32个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其中6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88个等位基因,其中有效等位基因数126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在2~6之间,平均为3.13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16~0.744,平均0.467±0.023。32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1~0.96之间,平均值为0.697±0.0035。聚类分析将32个香稻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0.58处分为籼、粳两类,分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分析比较吻合。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在香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育种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功能基因标记检测表明,功能基因在香稻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充分解释香稻品种间存在功能基因在产地来源、生态类型等方面的不同。3.水稻香味基因的精细定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水稻的香味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以11个香稻品种和4个非香稻品种为研究材料,分析了香味基因的遗传机制;以茉莉花香型的粳稻品种粳香米和非香品种MR63为研究材料,对控制香味性状的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表明,水稻香味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将香味基因定位在水稻第8染色体上,位于InDeL标记AP05537-17和标记AP004463-13之间,在物理图谱上的物理距离大约252kb,预测基因有15个。讨论了水稻香味基因的遗传机制。
二、利用DNA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DNA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SSR标记技术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SR分子标记原理及特点 |
2 分子标记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 |
2.1 抗稻瘟病基因SSR标记的方法 |
2.2 分子标记在抗稻瘟病研究中的作用 |
3 展望 |
(2)早粳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131(Pi9)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水稻的现状 |
1.1.1 水稻的生理性状 |
1.1.2 目前我国水稻发展现状 |
1.2 水稻稻瘟病病害 |
1.2.1 水稻稻瘟病介绍 |
1.2.2 水稻稻瘟病入侵宿主影响因素 |
1.2.3 水稻稻瘟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及种类 |
1.3 水稻稻瘟病的主要防治类型 |
1.4 稻瘟病抗病基因 |
1.4.1 抗稻瘟病的抗性机理 |
1.4.2 抗稻瘟病已被克隆基因 |
1.4.3 抗稻瘟病基因定位 |
1.4.4 抗稻瘟病基因Pigm和 Pi9 相关介绍 |
1.5 培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 |
1.5.1 关于MAS技术培育抗稻瘟病品种 |
1.5.2 关于培育抗稻瘟病品种DNA分子标记技术 |
1.5.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原理和方法 |
1.6 对早粳稻空育131简介 |
1.7 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稻瘟病菌的病样 |
2.1.3 SSR标记 |
2.1.4 所需主要试剂及配方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 |
2.2.2 水稻DNA提取及SSR-PCR |
2.2.3 SSR-PCR产物检测 |
2.2.4 MAS体系SSR-PCR检测结果分析 |
2.2.5 水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131(Pi9)的育种路线 |
2.2.6 水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Pi9)的分子鉴定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稻瘟病菌分离及其致病力 |
3.2 培育水稻空育131(Pigm)的MAS体系 |
3.2.1 前景选择SSR标记 |
3.2.2 交换选择SSR标记 |
3.2.3 背景选择SSR标记 |
3.3 培育水稻空育131(Pi9)的MAS体系 |
3.3.1 前景选择SSR标记 |
3.3.2 交换选择SSR标记 |
3.3.3 背景选择SSR标记 |
3.4 水稻空育131(Pigm)导入系培育 |
3.4.1 BC4F1代植株选择 |
3.4.2 BC5F1-BC8F1代植株选择 |
3.5 水稻空育131(Pi9)导入系培育 |
3.5.1 BC4F1代植株选择 |
3.5.2 BC5F1-BC8F1代植株选择 |
3.6 水稻空育131 和空育131(Pigm)及空育131(Pi9)同质性 |
3.6.1 空育131(Pigm)同质性 |
3.6.2 空育131(Pi9)同质性 |
第4章 讨论 |
4.1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 |
4.2 选择抗稻瘟病主效基因的重要性 |
4.3 利用MAS技术培育抗稻瘟病新品系 |
4.4 目的基因两侧交换选择的必要性 |
4.5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骨干亲本蜀恢527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骨干亲本的研究现状 |
1.1 骨干亲本的概念以及现阶段主要的骨干亲本 |
1.2 骨干亲本的作用 |
1.3 骨干亲本的研究概况 |
1.3.1 不同农作物骨干亲本的研究 |
1.3.2 水稻骨干亲本的研究 |
1.3.3 作物骨干亲本的利用 |
1.3.3.1 骨干亲本的遗传背景不能太单一 |
1.3.3.2 骨干亲本应符合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要求 |
1.3.3.3 高配合力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前提 |
1.4 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特征特性及审定品种 |
1.4.1 形成蜀恢527的各亲本品种及蜀恢527品种的特征特性 |
1.4.2 蜀恢527所配组合审定以及由蜀恢527衍生恢复系所配组合的审定 |
2 DNA分子标记 |
2.1 SSR简介 |
2.2 SSR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2.2.1 在水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2.2.2 指纹图谱与品种鉴定 |
2.2.3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与杂种优势预测 |
2.2.4 标记辅助选择 |
2.2.5 基因定位 |
2.2.6 遗传图谱 |
2.2.6.1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2.2.6.1.1 DNA分子标记的选择 |
2.2.6.1.2 作图群体的构建 |
2.2.6.1.3 遗传图谱的制作 |
2.2.6.2 水稻遗传图谱的研究 |
2.2.7 物理图谱 |
3 QTL定位概况 |
3.1 QTL定位的基本原理 |
3.2 QTL作图群体 |
3.3 QTL定位方法 |
3.3.1 单标记分析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
3.3.2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 |
3.3.3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3.3.4 多重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MIM) |
3.3.5 混合型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 |
3.3.6 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 |
3.4 QTL定位研究概况 |
3.4.1 QTL定位分析方法的比较 |
3.4.2 水稻QTL研究的各个方面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骨干亲本蜀恢527及其亲本全基因组扫描 |
1.1 供试材料及系谱 |
1.2 SSR引物 |
1.3 DNA提取、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1.4 田间产量相关性状的调查 |
1.5 骨干亲本染色体来源图谱构建 |
2 G46B×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
2.1 试验材料 |
2.2 性状考察 |
2.3 SSR |
2.4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2.5 电泳检测与成像 |
2.6 冈优527QTL的SSR数据转化 |
2.7 遗传图谱的构建 |
2.8 QTL的定位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骨干亲本蜀恢527及其亲本的全基因组扫描 |
1.1 骨干亲本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途径 |
1.2 SSR扫描及遗传来源图谱构建 |
1.3 蜀恢527关键基因组区域 |
2 G46B×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2.1 亲本间的多态性分析 |
2.2 分子连锁图谱构建 |
2.3 定位性状的表型分析 |
2.3.1 亲本间及F1主要农艺性状差异 |
2.3.2 F2群体主要性状表现 |
2.3.3 F2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2.4 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
2.4.1 千粒重的QTL |
2.4.2 实粒数的QTL |
2.4.3 总粒数的QTL |
2.4.4 结实率的QTL |
2.4.5 有效穗的QTL |
2.4.6 单株重量的QTL |
2.5 偏分离标记 |
3 蜀恢527形成的核心关键区段产量性状候选QTL |
3.1 定位QTL在遗传来源图谱上的位置 |
3.2 其他已报道QTL在关键区段的分布 |
第四章 讨论 |
1.多种作物骨干亲本的研究 |
2.蜀恢527的来源图谱与遗传区段 |
3.蜀恢527的关键基因 |
4 遗传图谱的构建 |
5 遗传图谱QTL定位的比较 |
6 影响QTL定位的主要因素 |
6.1 亲本对QTL定位的影响 |
6.2 QTL群体的种类和大小 |
6.3 一因多效的分析 |
6.4 环境对QTL定位的影响 |
6.5 QTL定位精确度 |
6.6 SSR标记的偏分离 |
6.6.1 偏分离的发现 |
6.6.2 偏分离的类型 |
6.6.3 偏分离的原因 |
6.6.4 偏分离对QTL定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主要类型及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
1.1.1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
1.1.2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
1.1.2.1 野败型胞质雄性不育(WA-CMS)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
1.1.2.2 包台型胞质雄性不育(BT-CMS)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
1.1.2.3 红莲型胞质雄性不育(HL-CMS)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
1.2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2.1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技术与应用 |
1.2.2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
1.2.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进展 |
1.2.4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 的定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水稻材料和性状考察 |
2.1.2 分子标记分析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经典遗传分析 |
2.2.2 亲本间的多态性检测及恢复基因的定位 |
2.3 讨论 |
2.3.1 群体构建和标记选择 |
2.3.2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定位 |
2.3.3 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应用 |
第三章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连锁标记的数据库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DNA 提取 |
3.1.3 分子标记 |
3.1.3.3 PCR 反应 |
3.1.3.4 产物检测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各标记在材料间的多态性 |
3.2.2 主栽水稻亲本育性恢复基因连锁标记数据库 |
3.2.3 70 份三系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多态性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稻瘟病抗性基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4.1.2 DNA 提取及PCR 产物检测 |
4.1.3 稻瘟病抗性鉴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稻瘟病抗性反应 |
4.2.2 育性恢复基因辅助选择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附表1 我国103 个主栽水稻品种育性恢复基因连锁标记数据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抗病新质源SADAJIRA 19-303的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1.1 水稻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 |
1.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 |
1.2.1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1.2.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及其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分布特点 |
1.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广谱抗稻瘟病新质源SADAJIRA 19-303的抗性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水稻品种 |
1.2 供试菌株 |
1.3 稻瘟病抗性鉴定 |
1.4 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单基因系、主栽杂交稻亲本及新抗源对供试菌株的抗病性分析 |
2.2 杂交稻亲本及新抗源的联合抗病性分析 |
2.3 利用接种的86个菌株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二章 水稻抗稻瘟病材料SADAJIRA 19-303与杂交水稻亲本或抗源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籼粳分类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DNA提取和SSR分析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 籼粳分类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SADAJIRA 19-303稻瘟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供试菌株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稻瘟病菌培养 |
2.6 构建作图群体 |
2.7 育苗 |
2.8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接种与病害调查 |
2.9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0 SSR标记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亲本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3.2 BC_1F_2群体抗性鉴定 |
3.3 BSA分析 |
3.4 SADAJIRA 19-303抗瘟基因的连锁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1.1 结论 |
1.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利用MAS技术培育寒地抗瘟水稻品种空育131(Pi1/Pi2) ——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杂交F_1代及回交BC_1代鉴定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稻瘟病研究进展 |
1.1.1 稻瘟病概述 |
1.1.2 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 |
1.1.2.1 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方法 |
1.1.2.2 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变化的原因 |
1.1.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 |
1.1.3.1 稻瘟病抗性基因Pi1 和Pi2 |
1.1.3.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 |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
1.2.1 DNA 分子标记技术 |
1.2.2 SSR 标记 |
1.2.2.1 SSR 高多态性机理 |
1.2.2.2 SSR 的基本结构 |
1.2.2.3 SSR 的类型与功能 |
1.2.2.4 SSR 的引物来源 |
1.2.2.5 SSR 的优点和缺点 |
1.2.3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
1.2.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
1.2.4.1 基因转移 |
1.2.4.2 基因聚合 |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水稻材料 |
2.2 稻瘟病菌菌株 |
2.3 SSR 分子标记 |
2.3.1 前景选择的 SSR 标记 |
2.3.2 背景选择的SSR 标记 |
2.4 试剂及其来源 |
2.5 主要仪器 |
2.6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
2.7 SSR 分析 |
2.7.1 水稻DNA 提取 |
2.7.2 PCR 扩增 |
2.7.3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PAGE)电泳 |
2.7.3.1 玻璃板的处理 |
2.7.3.2 凝胶的制备 |
2.7.3.3 电泳 |
2.7.3.4 凝胶的银染 |
2.8 MAS 培育水稻品系空育131(Pi1/Pi2)的实施方案 |
2.9 水稻抗稻瘟病鉴定 |
2.9.1 接种物培养 |
2.9.2 多菌系混合接种以及水稻抗稻瘟病评价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前景选择双亲多态性 SSR 标记筛选 |
3.1.1 与抗稻瘟病基因Pi1连锁的SSR标记 |
3.1.2 与抗稻瘟病基因Pi2连锁的SSR标记 |
3.2 背景选择双亲多态性SSR 标记筛选 |
3.3 空育131×BL6的F_1代真伪杂种鉴别 |
3.4 (空育131×BL6)×空育131 的 BC_1F_1代前景选择 |
3.5 (空育131×BL6)×空育131 的BC_1F_1代背景选择 |
3.6 空育131和BL6及BC_1F_1代入选植株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4章 讨论 |
4.1 基于MAS 技术的寒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意义 |
4.2 利用MAS 技术培育水稻空育131(Pi1/Pi2)的前景选择 |
4.3 利用MAS 技术培育水稻空育131(Pi1/Pi2)的背景选择 |
4.4 简化MAS 技术培育水稻品种程序的设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与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水稻稻瘟病及其危害 |
第二章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 |
1.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鉴别体系 |
2.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及变化 |
3.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变异 |
4.稻瘟病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
5.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
6.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水稻抗稻瘟病性研究进展 |
1.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的丧失 |
2.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的原因与防治策略 |
3.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研究 |
4.水稻品种持久抗瘟性的研究 |
5.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与标记定位 |
6.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
7.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四章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与5个地方品种的抗瘟性评价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供试菌系 |
1.3 幼苗培养 |
1.4 病原菌产孢培养 |
1.5 接种 |
1.6 病情调查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中国稻瘟病菌菌株致病性的稳定性测定 |
2.2 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致病性的测定 |
2.3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中国稻瘟病菌菌株的抗病性反应 |
2.4 太湖粳稻地方品种和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对日本菌系的反应 |
3.讨论 |
3.1 稻瘟病菌致病性的稳定性 |
3.2 抗稻瘟病资源品种的抗谱评价 |
第五章 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菌株 |
1.3 育苗与接种鉴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鉴别菌系北1的抗病性遗传 |
2.2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生理小种ZE_3的抗病性遗传 |
2.3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生理小种ZG_1的抗病性遗传 |
2.4 薄稻与日本鉴别品种所含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
3.讨论 |
第六章 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菌株 |
1.3 育苗与接种鉴定 |
1.4 采样及DNA提取 |
1.5 SSR引物合成 |
1.6 PCR扩增 |
1.7 电泳检测 |
1.8 分子标记作图 |
2.结果与分析 |
2.1 黑壳子粳对北1菌系和ZG1小种的抗病性遗传 |
2.2 黑壳子粳抗稻瘟病基因Pi-hk1(t)和Pi-hk2(t)的初步定位 |
2.3 黑壳子粳Pi-hk1(t)基因与同一区段已知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 |
2.4 F_6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抗性鉴定 |
2.5 抗北1菌系基因Pi-hk1(t)的精细定位 |
2.6 抗ZG_1小种基因Pi-hk2(t)的进一步定位 |
3.讨论 |
全文小结 |
1.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鉴定 |
2.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分析 |
3.黑壳子粳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4.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10)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及香稻的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 |
1. 文献综述 |
1.1 QTL定位研究现状 |
1.2 QTLs的作图原理和分析方法 |
1.2.1 作图原理 |
1.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1.2.3 QTLs定位的方法 |
1.2.4 QTL精细定位和克隆 |
1.3 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 |
1.3.1 水稻QTLs的种类和数量 |
1.3.2 水稻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研究 |
1.4 开题设想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糙米蛋白质含量分析 |
2.3 SSR引物来源 |
2.4 SSR分析 |
2.4.1 基因组总DNA提取 |
2.4.2 SSR标记的PCR扩增 |
2.5 数据分析和图谱构建 |
2.6 QTL定位和效应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白质含量在双亲及在群体中的表现 |
3.2 SSR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2.1 亲本多态性检验 |
3.2.2 连锁图谱的构建 |
3.3 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
4. 讨论 |
4.1 SSR标记的偏分离 |
4.2 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分析 |
4.3 QTL定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4.3.1 不精确性和不稳定性 |
4.3.2 QTL定位与育种实践尚存脱节现象 |
第二章 香稻的资源研究 |
1 文献综述 |
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理论、方法及应用 |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1.1.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1.1.3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
1.1.4 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 香稻的研究状况 |
1.2.1 稻米香味的化学成分 |
1.2.2 香味的检测方法 |
1.2.3 水稻香味基因的遗传分析 |
1.2.4 水稻香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1.3 开题设想 |
1.3.1 香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2 水稻香味基因的精细定位 |
2 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表2-1) |
2.1.2 水稻总DNA的提取 |
2.1.3 PCR扩增 |
2.1.4 数据处理 |
2.1.5 遗传多样性指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功能基因标记分析结果 |
2.2.2 SSR引物多态性 |
2.2.3 基于SSR标记分析的聚类结果 |
2.3 讨论 |
3 水稻香味基因的精细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香味基因的等位分析 |
3.1.3 F_2群体的构建 |
3.1.4 香味的鉴定方法 |
3.1.5 水稻香味基因的精细定位与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香味基因的等位分析 |
3.2.2 叶片的香味遗传分析 |
3.2.3 香味基因的初步定位 |
3.2.4 香味基因的精细定位 |
3.3 讨论 |
3.3.1 水稻香味性状的遗传 |
3.3.2 水稻香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参考文献 |
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利用DNA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SSR标记技术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J]. 余垚颖,刘金丹,郭应菊,杨雪,王明富. 四川农业科技, 2017(05)
- [2]早粳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131(Pi9)的创制[D]. 季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3]骨干亲本蜀恢527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D]. 刘怀年.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4]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 亓芳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5]抗病新质源SADAJIRA 19-303的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的定位[D]. 车荣会.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6]利用MAS技术培育寒地抗瘟水稻品种空育131(Pi1/Pi2) ——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杂交F_1代及回交BC_1代鉴定选择[D]. 杨帆. 黑龙江大学, 2008(02)
- [7]SSR标记技术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J]. 吴立群,王建龙,陈光辉. 作物研究, 2007(S1)
- [8]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J]. 李春光,刘华招. 北方水稻, 2007(05)
- [9]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与基因定位[D]. 李培富.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3)
- [10]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及香稻的资源研究[D]. 张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