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浓墨重彩写税收──洛阳市国税局1999年组织税收工作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燕[1](2018)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新型产物,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扩展,民办高等教育也从对公办教育的补充成长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国家是其正外部性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本文以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作为研究对象,从“政府角色”的视角来透视政府教育改革和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一是站在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对政府应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一般的就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高校自治这一争论不休的视角来谈论民办高校的发展。二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构建了不同市场分类情况下的政府角色选择模型。该模型从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状况、政府可投入财政资源情况两个维度对政府所处的高等教育市场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所处不同市场类别中政府的不同施政目标,从而进行相应的政府角色选择。该模型为政府在不同市场所处的状态下正确选择角色定位提供依据。三是文章从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可能性入手,通过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历程以及政府角色的演变过程,根据每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政府经济状况和高等教育市场供求情况,对我国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并以上海市为例来阐述了上海市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历史定位和角色现状。同时还分析了外国政府在私立高校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私立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政府要在民办高校的监督、保障、提高等方面进行加强。四是对应我国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角色定位提出了政策建议。在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市场革新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下,政府必须对民办高等教育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承担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职责。同时还为政府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及达成的路径:构建一个以健全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为前提,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以科学管理为基本方法的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鞠昕彤[2](2017)在《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 ——以佛光山与救世军为考察重点》文中提出抑恶扬善是世界各大宗教共同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佛教的慈悲观、道教的劝善成仙观,还是基督教的博爱奉献观、伊斯兰教的拜主行善观,其慈善公益的本质是一致的。行善与奉献是宗教组织的悠久传统和一贯主张,开展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是宗教组织视为天职的工作和义务,也是宗教信徒们发自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在现代,具有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自主地合法开展了以救助、扶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资助社会的教育、医疗、文化、艺术、体育、环保等社会事务的非传教非营利的慈善公益活动,对缓解社会矛盾、传播慈善文化、维系道德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慈善公益是宗教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尽管宗教在慈善公益领域具有信仰与资源的条件和优势,但想要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挥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还需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民众的广泛认可作为外部的环境基础和条件保障,同时,宗教慈善公益组织自身也应遵循依法推进、服务社会、平等自愿、公开透明、严格自律与有效监督的开展原则,积极建立多元化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运营主体、发展灵活的宗教慈善公益资源运营模式、形成规范高效的宗教慈善公益项目运营机制,并不断完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增强组织的形象建设与对外营销能力。当前,我国大陆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宗教参与慈善公益的现代化路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存在巨大的发挥潜力和上升空间,这还需政府、宗教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民众共同努力和推进,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切实鼓励宗教慈善公益力量的成长,宗教慈善公益组织自觉完善运营管理模式,提供专业化、品牌化的社会服务,社会民众主动参与、支持和监督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共同推动宗教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提升,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充分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贡献力量。本文首次对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以佛教的佛光山与基督教的救世军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思想理论篇、社会实践篇和经验思考篇三部分共十章内容分析阐释了为什么要做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已经做了哪些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以及如何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三个基本问题。其中,思想理论篇梳理了各主要宗教的慈善公益思想,并分析其实践路径,挖掘开展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深层原因;社会实践篇全面展示了佛光山与救世军的慈善公益事业及其社会评价,揭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及组织自身带来的积极作用与广泛影响;经验思考篇首先从社会与宗教两个角度阐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并归纳总结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基本内容,然后从机制、政策与意识三个层面分析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外部条件,并提出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需遵循原则、健全运营机制以及完善管理模式的内部要求,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讨论,对推进大陆地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政府、组织和社会三个维度的思考和建议,试图为我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有力对策。
龚宪君[3](2013)在《我国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网络问政成为中央及其地方政府了解民生、获取调研成果、掌握贪腐渎职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也成为群众对政府工作“拍砖”、“灌水”、提出意见建议的主要平台。从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人民网,并在其“强国论坛”栏目中在线与网民进行交流,实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友的“第一次和谐沟通”,到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当年的“两会”前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排解民忧,再到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埠平时官方发微博提前告知,以及各省官员登录论坛或开设博客邮箱与百姓联络感情,官民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已呈现常态化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为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网络问政实践指明了方向,成为新一轮网络问政的旗帜性纲领。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是保证地方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重要条件,是地方政府各项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度发挥重大作用、产生非凡效果的根本保障。新一轮政改的核心就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中国网络问政风生水起、轰轰烈烈的发展,既给政府的民主决策带来了新的生机,又给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时至今日的僵化低效率的中国官僚政治,在网络问政的推动下,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渐进式变革的现象,这不得不归功于电子政务和网络问政的迅猛发展。本文就是选取了网络问政的其中一项功用,即促进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来研究在网络问政的大趋势下,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本文首先从网络问政背景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共治理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出发,研究了网络问政与政府执行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文可能的一个创新点,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对网络问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博士论文,其中包括网络问政对政府执行力的正负功能,政府执行力对网络问政的作用等探讨和阐述。文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问政的概况,包括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特征、典型模式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网络问政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主要存在“五个不到位”,即网络问政地方执行认识不到位、网络问政之地方“官网”建设不到位、网络问政之地方统筹执行不到位、网络问政地方执行制度不到位、网络问政地方执行人员素质不到位;进而深刻分析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行政因素、制度因素、公民因素、技术因素,即行政上地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网络执政认识欠缺、网络执政认同存在障碍、“织网”意识和能力不佳,制度上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公民方面网络问政视野下公民参与行政执行的能力不够、氛围不纯,技术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不平衡、电子政务技术发展不足、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等,从而将网络问政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以供交流研究,互相启发。最后,通过鞭辟入里地查找问题和分析原因,自然提出网络问政背景下地方政府执行力优化的路径。在这里,首先借鉴了电子政务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以及港澳等境外经验,从中找到了中国地方政府优化执行力的正确之路,即政府主导、制度保障、公民参与、完善技术。
杨娜[4](2012)在《能级管理视角下的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能级管理是我国税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种创新,基于能本管理思路,在行政职务晋升之外开辟了能级提升的新通道,也为公务员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但从能级管理的视角有关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立足税务部门的能级管理实践,通过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阐述了税务部门公务员能级管理的路径选择以及基于能级管理的能力建设对策。第一章、第二章,梳理了与能级管理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回顾了国内税务部门从1998年开始的能级管理改革历程,界定了能级、能级管理、公务员能力等概念,列举了国内外公务员能力结构的划分和能力建设的内容。第三章,立足于税务部门的能级管理改革实践,总结了广州市地税部门能级管理和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尤其是对干部选拔现状的分析说明了开展能级管理的必要性。第四章,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的实证研究对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税务部门公务员的能力具有有机性,能级管理应建立于能力有机性的基础上开展,才能保证能级、能力与绩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第五章,通过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厘清了能级管理、绩效管理、税衔制和胜任力等制度之间的互通关系,引出了能级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关系,并绘制了能级管理路径图。第六章,提出了基于能级管理的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对策:建立“能级+绩效”的能力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为本的人力资源调配和使用机制,建立能力开发机制。
肖社会,董振兴[5](2000)在《浓墨重彩写税收──洛阳市国税局1999年组织税收工作纪实》文中认为
二、浓墨重彩写税收──洛阳市国税局1999年组织税收工作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浓墨重彩写税收──洛阳市国税局1999年组织税收工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研究对象的解释 |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文献综述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章节分布 |
第二章 政府角色定位的理论依据与模型建构 |
2.1 政府角色论 |
2.1.1 政府角色论的几大流派 |
2.1.2 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角色研究 |
2.1.3 管理学视角下的政府角色研究 |
2.2 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角色选择模型 |
2.3 民办高等教育政府治理体系构建 |
2.3.1 政府治理理念 |
2.3.2 政府治理原则 |
2.3.3 政府治理构架 |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变迁 |
3.1 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1年) |
3.1.1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
3.1.2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内容 |
3.1.3 政府角色的变化与形象 |
3.2 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阶段(1992-2002年) |
3.2.1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
3.2.2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内容 |
3.2.3 政府角色的变化与形象 |
3.3 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 |
3.3.1 民办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 |
3.3.2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内容 |
3.3.3 政府角色的变化与形象 |
第四章 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4.1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 |
4.1.1 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现状 |
4.1.2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 |
4.1.3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4.1.4 不同历史时期英国政府的角色选择 |
4.1.5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对我国的启示 |
4.2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 |
4.2.1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概况 |
4.2.2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 |
4.2.3 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角色的选择 |
4.2.4 日本政府支持私立高校发展的典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4.3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 |
4.3.1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4.3.2 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角色选择 |
4.3.3 美国营利性私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政府治理的现实考察 |
5.1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
5.1.1 破茧重生的上海民办高等教育(1977-1991年) |
5.1.2 蓬勃发展的上海民办高等教育(1992-2005年) |
5.1.3 规范发展的上海民办高等教育(2006-2017年) |
5.2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治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
5.2.1 治理机制的创新 |
5.2.2 治理举措的联动 |
5.3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治理的特点 |
5.3.1 明确的治理宗旨和目标体系 |
5.3.2 趋于法治的制度环境 |
5.3.3 逐步完善的治理机制 |
5.3.4 相互关联的管理措施 |
5.4 案例 |
5.4.1 案例一 |
5.4.2 案例二 |
第六章 民办高校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的启示 |
6.1 治理的条件和依据 |
6.1.1 加快法治环境的达成 |
6.1.2 丰富法律法规的制定 |
6.2 治理的组织架构 |
6.2.1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
6.2.2 构建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
6.3 治理的内容 |
6.3.1 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
6.3.2 有效的财务监管 |
6.3.3 维持行业内部平衡 |
6.4 治理的模式 |
6.4.1 减轻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 |
6.4.2 给予民办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专业指导 |
6.4.3 民办高校教师的无差别化对待 |
6.4.4 培育第三方市场,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基本情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 ——以佛光山与救世军为考察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慈善与公益的概念 |
1.3.2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概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思想理论篇 |
第2章 佛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
2.1 慈悲观 |
2.2 业报轮回观 |
2.3 修善功德观 |
2.4 佛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
第3章 道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
3.1 乐生好善观 |
3.2 天道承负观 |
3.3 劝善成仙观 |
3.4 道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
第4章 基督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
4.1 赎罪论 |
4.2 博爱观 |
4.3 奉献观 |
4.4 基督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
第5章 伊斯兰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
5.1 敬主爱人观 |
5.2 两世吉庆论 |
5.3 拜主行善观 |
5.4 伊斯兰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
本篇小结 |
社会实践篇 |
第6章 佛光山的慈善公益事业 |
6.1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总体情况 |
6.1.1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背景 |
6.1.2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兴起及发展演变 |
6.2 佛光山各类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 |
6.2.1 救助关怀 |
6.2.2 僧信教育 |
6.2.3 医疗照护 |
6.2.4 敬老安养 |
6.2.5 往生安厝 |
6.2.6 生态保育 |
6.2.7 文化旅游 |
6.2.8 文艺传播 |
6.2.9 社会教化 |
6.3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
6.3.1 佛光山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
6.3.2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评价 |
第7章 救世军的慈善公益事业 |
7.1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总体情况 |
7.1.1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背景 |
7.1.2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兴起及发展演变 |
7.2 救世军各类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 |
7.2.1 灾难救助服务 |
7.2.2 困难援助服务 |
7.2.3 基层教育服务 |
7.2.4 社区医护服务 |
7.2.5 长者安老服务 |
7.2.6 资源循环服务 |
7.2.7 家庭成员服务 |
7.2.8 社区计划服务 |
7.2.9 军队监狱服务 |
7.3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
7.3.1 救世军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
7.3.2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评价 |
本篇小结 |
经验思考篇 |
第8章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
8.1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
8.1.1 社会角度: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
8.1.2 宗教角度:宗教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 |
8.2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基本内容 |
8.2.1 社会救助事业 |
8.2.2 教育学术事业 |
8.2.3 医疗保健事业 |
8.2.4 文化传播事业 |
8.2.5 养生养老事业 |
8.2.6 丧葬祭祀事业 |
8.2.7 环保护生事业 |
8.2.8 文化服务事业 |
8.2.9 道德教化事业 |
第9章 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条件与要求 |
9.1 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外部条件 |
9.1.1 机制条件:完善的法律制度 |
9.1.2 政策条件:有力的政策支持 |
9.1.3 意识条件:民众的广泛认可 |
9.2 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内部要求 |
9.2.1 遵守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开展原则 |
9.2.2 健全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运营机制 |
9.2.3 完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管理模式 |
第10章 推进大陆地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
10.1 政府层面:引导和鼓励宗教慈善公益力量的成长 |
10.1.1 加强对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
10.1.2 建立宗教慈善公益服务购买制度 |
10.1.3 将第三方评估机构纳入制度化体系 |
10.1.4 支持构建包括宗教组织在内的慈善公益资源网 |
10.2 组织层面:发展特色宗教慈善公益模式,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 |
10.2.1 慈善理念成熟化 |
10.2.2 组织管理规范化 |
10.2.3 组织运营品牌化 |
10.2.4 服务项目常态化 |
10.2.5 慈善资源网络化 |
10.3 社会层面:民众主动参与支持和监督宗教慈善公益事业 |
10.3.1 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支持宗教慈善公益事业 |
10.3.2 增强与宗教慈善公益组织的项目合作 |
10.3.3 形成全方位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社会监督系统 |
本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网络问政理论综述 |
1.2.2 政府执行力有关理论综述 |
1.2.3 关于网络问政和政府执行力相结合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 小结 |
2 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网络问政 |
2.1.2 地方政府执行力 |
2.2 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公民参与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2.3 小结 |
3 网络问政与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关系 |
3.1 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社会价值 |
3.1.1 网络问政的作用 |
3.1.2 网络问政的社会价值 |
3.2 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作用及其社会价值 |
3.2.1 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作用 |
3.2.2 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社会价值 |
3.3 网络问政与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关联 |
3.3.1 网络问政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正负功能 |
3.3.2 地方政府执行力对网络问政的影响 |
3.4 小结 |
4 我国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我国网络问政发展的概况分析 |
4.1.1 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 |
4.1.2 我国网络问政的特征 |
4.1.3 我国网络问政的典型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
4.2 网络问政发展对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 |
4.2.1 网络问政发展的成效及不足 |
4.2.2 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的表现 |
4.2.3 网络问政发展对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制约表现 |
4.3 网络问政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
4.3.1 基于行政主体层面的分析 |
4.3.2 基于行政体制层面的分析 |
4.3.3 基于公民层面的分析 |
4.3.4 基于技术层面的分析 |
4.4 小结 |
5 网络问政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
5.1 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境外经验借鉴 |
5.1.1 美国的CIO首席信息执行官制度 |
5.1.2 香港的公共服务电子化模式 |
5.1.3 澳门的第三方“一站式”项目管理模式 |
5.1.4 新加坡的“公民电子中心” |
5.1.5 加拿大的“在线政府” |
5.1.6 几点启示 |
5.2 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
5.2.1 网络问政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之政府层面的探索 |
5.2.2 网络问政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之制度层面的探索 |
5.2.3 网络问政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之公民层面的探索 |
5.2.4 网络问政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之技术层面的探索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能级管理视角下的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1 能级管理的产生及国内研究现状 |
1.3.2 与能级管理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1.3.3 与能级管理相关的公务员能力建设理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能级管理与能力建设 |
2.1 能级管理 |
2.1.1 能级管理概念及由来 |
2.1.2 能级管理改革历程 |
2.1.3 税务部门能级管理实施情况 |
2.1.4 有关能级管理的理论研究 |
2.2 公务员能力建设 |
2.2.1 公务员能力 |
2.2.2 公务员能力建设 |
2.2.3 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实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地税部门公务员能级管理及能力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广州市地税部门公务员管理现状 |
3.1.1 广州市地税部门公务员能级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
3.1.2 广州市地税部门公务员选拔现状分析 |
3.1.3 广州市地税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
3.2 广州市地税部门公务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广州市地税部门能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2 广州市地税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的实证分析 |
4.1 确定个别访谈提纲 |
4.2 个别访谈内容记录 |
4.2.1 A同志的访谈内容记录 |
4.2.2 B同志的访谈内容记录 |
4.2.3 C同志的访谈内容记录 |
4.3 个别访谈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税务部门公务员能级管理的路径选择 |
5.1 税务部门公务员能级管理与有关制度衔接 |
5.1.1 能级管理方程式分析 |
5.1.2 能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的衔接 |
5.1.3 能级管理与税衔制的衔接 |
5.1.4 能级管理与绩效管理、胜任力的衔接 |
5.2 广州、佛山禅城与南通三地地税部门公务员绩效管理的比较分析 |
5.3 税务部门公务员能级管理路径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能级管理的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对策 |
6.1 建立“能级+绩效”能力评价模式 |
6.1.1 税务部门能级管理思路 |
6.1.2 税务部门绩效管理思路 |
6.1.3 “能级+绩效”能力评价模式 |
6.2 建立以能力为本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机制 |
6.2.1 把好人员录用关 |
6.2.2 实施人员动态管理 |
6.2.3 完善激励机制 |
6.3 建立能力开发机制 |
6.3.1 树立“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
6.3.2 重视人员交流开发 |
6.3.3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
6.3.4 逐步构建能力型组织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浓墨重彩写税收──洛阳市国税局1999年组织税收工作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吴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1)
- [2]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 ——以佛光山与救世军为考察重点[D]. 鞠昕彤. 西南大学, 2017(10)
- [3]我国网络问政视域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研究[D]. 龚宪君. 武汉大学, 2013(01)
- [4]能级管理视角下的税务部门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D]. 杨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2)
- [5]浓墨重彩写税收──洛阳市国税局1999年组织税收工作纪实[J]. 肖社会,董振兴. 河南税务,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