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Ⅵ)的再创造(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男[1](2021)在《地域性元素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蓬莱海岸葡萄酒为例》文中提出
陈思洋[2](2021)在《体验语境下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城市化也随之不断建设发展,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形象是作为吸引外界关注以及传播城市的核心要素。城市形象代表着城市发展水平的外在形象,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底蕴、精神内涵的综合载体。现今许多城市在传播各自城市形象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以致于城市形象没有彰显出独有特色,公众难以对此产生认同感。一个良好的城市视觉形象最终目的即是提升公众对城市的认知以及有效地传播城市文化信息。数字化时代下科技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更为便捷,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每天需要接受大量信息。如今社会文化形态已然成为以视觉为主的形式,对于视觉文化中信息传播表现形式,动态化表现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之一。传统的静态视觉设计是单一、平面静止的,而动态视觉设计不仅具备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同时能够为受众带来常态化的静态设计所不具备的“体验感”。体验经济时代下,设计领域中对于“体验”逐渐显得尤为重要,体验设计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论,体验设计逐渐广泛运用到各个设计领域中。城市形象设计一方面是在传播城市,另一方面需要公众获取感知和认同。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是需要与城市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下的一个体验过程,因此本课题是基于体验角度对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的设计研究与探讨,打破常态化静态的城市形象设计思路,通过将城市形象的动态视觉体验作为此次课题的研究设计对象,目的是形成公众对此获得一个动态的认知城市形象状态,通过获得即时性的强烈视觉体验和感知体验,使公众对城市形象生成新的认知,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应,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首先对城市形象理论和动态设计概念、动态设计表现和发展进行了研究梳理,以及动态设计对城市形象设计应用与发展加以分析,通过动态设计分析能够带来体验感,由此引入体验设计理论展开研究。对近些年来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的范式转变进行逻辑梳理,然后具体分析体验设计EEI模型的体验层次与核心要素建构,并将体验设计EEI模型中期许、事件、影响三个体验层面与城市形象认知过程展开关联性探究,从而进一步探讨从体验设计角度进行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的可行性,由此得出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的基本路径,分别是基于对城市的认识、动态视觉体验设计的建构以及城市认知的生成等内容进行问题探究。在设计策略的提出上,基于体验设计EEI模型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模型,作为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的理论基底,以受众对城市生成新的认知,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发展为目标,围绕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基本路径的对象认识、体验建构、认知生成三个层面进行对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策略进行分项研究,由此提出适合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UCG模型。基于体验EEI模型为理论基底的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UCG模型展开实践设计,以家乡潮州市为例,对潮州城市形象进行动态视觉设计,同时也希望为未来的城市形象设计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思路与方向。
梁蕊[3](2021)在《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以“曼德拉山岩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岩画是一种现象,是包含着文化的一种现象,其内容表达形式是复杂的。岩画产生的时代要早于文字所产生的时代,是早期人类对于世界认识的重要依据,是古人记录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形式性史书,具有延续性。中国是记录岩画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以往的史书中对岩画均有提及,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以及后世陈兆复的《中国古岩画》。从这些史料文献中可以看出岩画是受地域、民族、信仰宗教、政治背景所影响的。中国古代岩画是分地域分民族的,内蒙古岩画也是按此划分的,主要分为:内蒙古东部岩画、中部岩画、西部岩画,本文所选取的正是内蒙古西部岩画中的曼德拉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的作者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岩画的历史从史前时期至明清时期。曼德拉山动物岩画除了历史的意义之外,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价值在岩画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艺术形式与现当代艺术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的文创产品,让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用中绽放,在使用中弘扬。曼德拉山动物岩画中的图案及绘画内容极其丰富,为创作文创产品也提供了现实依据。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所展现的图式纹样沁人心弦,在当代艺术创作的冰河时期中为视觉艺术为提供了思考的动力源泉。
刘晓晴[4](2020)在《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肯定对一定时期的产品及其包装设计有一定的影响;一定时期的产品及其包装设计也肯定会体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本研究试从青岛作为殖民统治地的特殊性出发,分析青岛啤酒核心产品包装中所蕴含的殖民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审美文化等,探究其包装的整体发展。首先,对酒类产品包装以及其中的啤酒包装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酒类包装的分类,为后续内容提供一个大的研究环境。探究了啤酒包装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啤酒包装的因素,从而引出之后政治历史等因素在青岛啤酒包装中的体现。其次,通过青岛啤酒的历史因素,分析德国、日本等殖民文化以及国民政府时期到新中国成立青岛解放后各个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在青岛啤酒包装设计和广告中的体现和影响。然后,通过对现如今青岛啤酒包装设计以及代表性包装设计思想的深入研究,并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啤酒品牌在包装设计上的对比,分析不同啤酒品牌优秀的包装设计思路,总结出当今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创新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进而总结出青岛啤酒包装之后的发展方向:个性化、民族化、绿色环保、品牌化、增强国际化视野与关注中包装、外包装的设计。最后,通过整个研究分析出青岛啤酒包装设计所存在的意义。对企业:促进青岛啤酒的销量带动企业的发展;提升青岛啤酒企业形象和品牌认知度。对社会:带动地方及青岛城市的发展;提高大众审美和我国啤酒包装的总体水平;提升消费文化。
于菁竹[5](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提出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杨磊[6](2020)在《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品牌可以展现出城市的软实力,悄无声息的对外界展示城市的风貌。在全球化的今天,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需要积极发展城市硬实力,同时塑造城市的软实力,而城市品牌的塑造,恰恰就成为一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最近几年西安在城市品牌塑造中迎头赶上,通过一系列整合营销传播手段积极的塑造城市品牌,达到了预期的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效果,并通过成功的节事活动、营销活动使城市品牌更加丰满、立体,使城市品牌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度大幅度上升。但在城市品牌的塑造功力方面,西安与国内已经获得成功的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西安未来的发展仍应聚焦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城市品牌的结合,要对城市品牌进行精准的定位,再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塑造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城市品牌内容,并且利用广告、节事活动以及公关等方式传播城市品牌的魅力。首先,笔者对品牌学、城市品牌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目前城市高速发展对于城市品牌塑造的必要性。其次,笔者通过广泛查阅西安城市品牌的相关资料,使用个案分析、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出西安城市品牌的传播案例分析,挖掘西安城市品牌的构成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分析以及整合营销传播方式。通过分析以上相关要素,阐明西安需要利用整合营销传播发展西安城市品牌的必要性,并对西安城市品牌的特色进行了分析,确立其自身优势。再次,整理分析西安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有所欠缺的部分。详细分析西安城市品牌发展中城市定位不清晰、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文化内涵有待挖掘、城市品牌传播与布局缺乏体系化以及对于城市品牌的危机处理不够重视等问题。最后,探析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可行路径。即明确城市定位,塑造特色城市品牌、确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加强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整合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加强传播力度,优化整体布局、建立高效的城市品牌应对机制。在城市定位、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法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对策探析。期望利用此研究,给西安城市品牌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也为提升西安城市品牌的竞争力做一份贡献,并且能够对其他城市塑造城市品牌提供参考价值。
刘思凡[7](2019)在《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周边事物的观点不仅仅依靠于所得到的数据,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衡量事物的标准逐渐变得个性化和人性化。强调情感化的设计,是当前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人类的情感注入到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能够更好的促进一座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提升城市自身的价值,给城市中的人们留下更好的印象。一个城市如果表现不出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人文精神,是无法在情感上引起公众共鸣的。因此在对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探索其中的情感性,塑造出富有情感的城市品牌且发挥它最大的品牌效应。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城市品牌形象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现状,指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研究确定方向。其次阐述了城市品牌和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得出情感化设计理念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作用。再次,由情感化设计在城市中的运用出发,探索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理念和原则。而后由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对泰安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进行情感化设计,重塑泰安市新的品牌形象。最终,表达城市品牌形象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的观点。
黄艳[8](2018)在《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工业企业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原工业生产场地的改造和利用及其发展成为近10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的一些规划设计师开始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早期比较知名的案例有北京798、上海虹桥、中山岐江公园等,都属于艺术家集中地或公园的模式。通过对广州市工业遗址类场地改造和利用的调研发现,目前广州市的改造情况主要是以改造成创意园为主。据网上2008年的统计数据,广东全省的创意园数量超过400家,广州市的创意园也超过了 30家,但在这10年的发展中,创意园的发展状况却良莠不齐。经过层层筛选,本文选取了 8个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的营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从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的基本情况、区位和面积、平面布局形式与空间格局、公共配套设施情况、视觉识别系统、景观内容及植物种植设计、地面铺装、建筑保留情况、入驻机构等10个方面对其园区公共景观营造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景观改造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归纳出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的现状、共性特征及所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对所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景观建设改造中公共景观营造的要点。最后探讨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的思路与方法、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文章的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出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的共性特征:广州市工业遗址的改造主要是以创意园模式开发为主,广州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以盘活工业遗址地为主要目的;以文化创意的企业入驻为主;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常见的景观内容有:机械雕塑、公共艺术小品、涂鸦或3D立体画、苏式工业厂房建筑特色、集装箱、工业时期的烟囱或水塔、浮雕壁画等,其中机械雕塑、涂鸦或3D立体画最为常见。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常见的植物造景是:以保留园区原有乔木作为主要的植物景观和行道树;保留原有绿地范围;改造场地出入口局部景观。保留植物均为华南地区常见植物类型,其中乡土植物有大叶榕、小叶榕、白兰、羊蹄甲等。(2)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所存在的常见问题: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类型单一,景观内容以园区原有乔木植物景观为主,植物品种配置不足;少观花灌木和彩色观叶灌木,植物种植散乱随意,缺乏配置的指导原则。景观内容形式单一,工业历史文化元素表达不够艺术化,缺乏统一的设计和标准。园区利用率不高,宣传和管理力度不够,设施维护力度较差。(3)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常见问题的成因:工业历史文化的影响;政府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的影响;周边环境和交通位置的影响;入驻机构的影响;投资管理方的影响。(4)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景观改造建设的公共景观营造:空间布局结构整合;工业设施艺术加工与再创造;植物景观改造;视觉识别系统设计。(5)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思路与方法探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景观内容进行创意设计;对植物进行色彩方面的补充;对工业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文物的保护和更新;政府或相关协会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筑改造能结合园区文化,与环境和空间相融合;开发工业文化旅游路线。(6)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的文化历史传承和发展探讨:保护有价值的建筑、机械和重要场地;打造特色典型景观内容,融入岭南地域文化;建立工业历史博物馆,展示和还原工业生产流水线场景;建立遗址公园,增加休闲、健身、娱乐等服务设施;成为德育教育基地。
喻健,唐亚娟[9](2017)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拉动贵州旅游业兴起,集全省之力打造的省级文化品牌。研究"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对复兴贵州文化、创新贵州精神、塑造"贵州形象"、构建美丽贵州和生态贵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对如何以品牌融合资源,以文化创造价值,以和谐多元关系与原生态智慧作为"中国经验"的必要补充,并为全世界实现多民族文化包容性成长提供可资借鉴的生动样本,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鉴于"多彩贵州"是一个综合性的区域文化品牌,它不仅具有文化的涵聚性,而且兼具经济的引领性。因此本论文运用文化地理学、审美人类学、文化产业学和品牌传播学作为理论工具进行综合研究,其基本要点如下。第一,"多彩贵州"是一个以贵州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关系、多样文化生态、多种文化现象、多类产业样态涵聚的地域文化概念,有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概括起来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这些文化提炼出来就是"多元、和谐、原生态",而它们正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构建的重要依据和文化支撑。第二,"多彩贵州"是以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曲艺影视、现代传媒等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结合的多类产业样态聚合的综合性文化品牌,它的载体形式有"艺术综合体""公益服务体""产业集成体""协同创新体"四种类型,其品牌构建采取"党政推动、三级联动、社会参与"的形式,从而塑造出"多彩贵州"这个文化品牌的形象。第三,"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传播必须建立一套识别系统,通过理念识别(MI),凸显品牌核心价值、经营方式,以及生产经营的战略、宗旨、精神;通过行为识别(BI),体现品牌经营管理行为、公共关系、广告、促销方式与手段;通过视觉识别(VI),将文化品牌的一切可视事物进行统一的视觉识别和标准化、专有化,将品牌形象传达给社会公众。第四,"多彩贵州"是一个既带有明显公益性又涵盖广泛商业性的文化品牌,因而在传播策略上采用"党政传播、媒体传播、机构传播、企业传播"相结合的特殊方式,运用广告传播、公关传播、营销传播、形象代言人传播等有效手段,其传播目的是将一个"宜游、宜居、宜业"的多彩贵州新形象深入人心。第五,"多彩贵州"是一个综合性的区域文化品牌,既是文化的、艺术的,又是产业的,因此适合运用文化地理学、审美人类学、文化产业学、品牌传播学作为理论工具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揭示"多彩贵州"多重文化内涵和区域文化特征,揭示这一特定区域、特定群体审美实践和审美文化的创造性成果,揭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战略,揭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传播与营销运作机理,以壮大"多彩贵州"品牌的实力。
钟璇[10](2017)在《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地域特色研究 ——以成都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为例》文中认为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目的是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从而体现出城市的悠久文化,展现城市的现代文明,提升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每座城市必有的流动性元素,是最直观的给予城市视觉形象的载体;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在我国正处于初起步且局域、局限化阶段。在许多发达国家,以英国为例,已拥有相当成熟的带有当地文化底蕴特色的城市公共交通视觉系统元素,成为一种城市对外展示自我特色的首要手段。在成都,已有部分人流、车流、客流量大的部分地方也拥有带有当地地方特色的公共交通视觉展示设计,例如高速公路收费站、部分高架桥、广场等,却缺乏由点至面的广泛设计以及应用,为此研究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以城市形象为出发点、研究视觉识别系统再延展出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随着社会发展精神追求的变化,城市公共交通视觉系统不仅仅是传递基本讯息功能性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将城市品牌形象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其中;本研究以成都为例,尤其关于成都的带有流动性以及导向性方面的公共交通系统元素更是缺乏统一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例如出租车、公交车、高铁、地铁以及导向系统等。因此就其在公共交通视觉系统范畴的不足及短缺进行设计和优化。通过对成都地域文化进行分析,确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文化主题,再对主题文化进行视觉元素的挖掘,确定设计风格,从而设计创作现代化与当地文化特色化兼容的公共交通视觉系统设计。
二、西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Ⅵ)的再创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Ⅵ)的再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2)体验语境下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1.关于城市形象 |
2.动态视觉设计介入城市形象设计 |
3.关于体验经济时代中的视觉体验设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城市形象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动态设计研究现状 |
3.国内外体验设计研究现状 |
4.总结 |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课题研究创新点 |
(六)论文思路框架 |
二 城市形象与动态设计理论溯源 |
(一)城市形象理论 |
1.城市形象的概述 |
2.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建构 |
3.城市形象视觉构建作用 |
(二)动态设计 |
1.动态设计定义和发展 |
2.动态设计理念与视觉表现特征 |
3.动态设计的体验构建 |
4.动态视觉设计应用表现 |
三 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与体验设计 |
(一)动态设计对城市视觉形象的发展作用 |
1.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表现 |
2.城市动态视觉形象传播价值体现 |
(二)体验设计理论探究 |
1.关于体验设计理论历程梳理 |
2.体验设计的内涵 |
3.小结 |
(三)体验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关联性探究 |
1.体验城市形象认知前层次要素探究 |
2.体验城市形象的认知期间层次要素探究 |
3.体验城市形象认知后层次要素探究 |
(四)从体验设计角度探讨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的可行性 |
1.城市动态视觉形象设计认识体验层次 |
2.城市动态视觉形象设计建构体验层次 |
3.城市动态视觉形象设计生成体验层次 |
4.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传播基本路径 |
四 基于体验设计角度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策略 |
(一)对象认识——了解城市明确传播策略目的 |
1.了解城市要素 |
2.传播目标要素 |
3.策略期望要素 |
(二)体验建构——提升城市体验传播设计进程 |
1.元素提炼要素 |
2.意义赋予要素 |
3.动态演绎要素 |
(三)认知生成——更新城市认知促进城市发展 |
1.城市记忆要素 |
2.情感共鸣要素 |
3.城市发展要素 |
(四)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策略体验UCG模型的提出 |
(五)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策略延伸设计和效果测评 |
1.设计策略延伸设计 |
2.设计策略效果测评 |
五 实践应用——基于体验语境下潮州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 |
(一)潮州形象动态视觉设计城市认识与分析 |
1.潮州城市了解 |
2.整合分析潮州形象传播目标 |
3.传播潮州形象策略 |
(二)潮州城市形象动态视觉体验建构 |
1.潮州城市元素提炼 |
2.潮州形象动态视觉体验设计构思与制作 |
(三)潮州形象动态视觉设计作品图 |
六 总结与展望 |
(一)课题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设计作品展示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以“曼德拉山岩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0.5 本领域相关设计动态分析 |
0.6 本文研究框架图 |
第一章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概述 |
1.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起源与发展 |
1.1.1 曼德拉山地理自然环境 |
1.1.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分布情况 |
1.1.3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题材和时期 |
1.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现状 |
1.2.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现存的状况 |
1.2.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限制发展的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中的图案特征 |
2.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艺术特征 |
2.1.1 北方其他地域岩画的艺术特征 |
2.1.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独具的艺术特征 |
2.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图案特性 |
2.2.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造型 |
2.2.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分列排布 |
2.2.3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图案符号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产品的设计探索 |
3.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产品的产生 |
3.1.1 目前市场文创产品境况 |
3.1.2 不同地域文化的文创产品比较 |
3.1.3 新时代下文创产品发展走向 |
3.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特征 |
3.2.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的文化性 |
3.2.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探究 |
4.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构思 |
4.1.1 元素的揉合与分离 |
4.1.2 元素的联想多面性 |
4.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视觉设计 |
4.2.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视觉标识设计 |
4.2.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图形设计 |
4.3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的应用设计 |
4.3.1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元素来源 |
4.3.2 曼德拉山动物岩画文创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研究成果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啤酒包装设计概述 |
1.1 酒类产品包装设计概述 |
1.1.1 酒包装设计的定义 |
1.1.2 酒包装设计的分类 |
1.1.3 酒类产品包装设计起源与发展 |
1.2 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
1.2.1 啤酒玻璃瓶的出现 |
1.2.2 啤酒罐装包装的诞生 |
1.2.3 啤酒商标、酒标、瓶盖的发展 |
1.2.4 啤酒纸箱包装的发展 |
1.3 啤酒产品包装设计现状 |
1.4 影响啤酒产品包装设计的因素 |
1.4.1 地域文化因素 |
1.4.2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
1.4.3 企业的品牌文化和理念 |
1.4.4 政治历史文化因素 |
第二章 青岛啤酒的发展历史 |
2.1 德国占领时期(1903-1926) |
2.2 日本殖民时期(1926-1945) |
2.3 国民政府经营时期(1945-1949) |
2.4 新中国成立、青岛解放后(1949-1993) |
2.5 21世纪青岛啤酒的发展(1993至今) |
第三章 20世纪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1903-1993) |
3.1. 德国殖民文化下的青岛啤酒包装设计风格(1903-1916) |
3.1.1. 德国殖民文化与内涵 |
3.1.2 德国文化影响下的青岛啤酒标志、酒标的设计思想 |
3.1.3 德占时期的啤酒酒瓶设计 |
3.1.4 德占时期的啤酒外包装设计形式 |
3.2 日本殖民文化对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影响(1916-1945) |
3.2.1 日本殖民文化 |
3.2.2 日本文化视觉符号在青岛啤酒酒标设计中的体现 |
3.2.3 日占时期的啤酒酒瓶造型特点 |
3.2.4 日本经营时期的青岛啤酒月份牌式广告设计风格 |
3.3 民国时期的青岛啤酒包装设计风格(1945-1949) |
3.3.1 民国包装设计文化环境 |
3.3.2 青岛啤酒的包装设计思想 |
3.3.3 青岛啤酒的广告设计艺术风格 |
3.4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啤酒的包装设计特征(1949-1993) |
3.4.1 包装设计思想与政治历史环境 |
3.4.2 青岛啤酒商标的设计理念 |
3.4.3 青岛啤酒大绿酒标贴的设计思想 |
3.4.4 啤酒酒瓶的颜色与造型特点 |
3.4.5 “文革”时期酒标设计的政治色彩 |
3.4.6 青岛啤酒易拉罐包装的出现 |
3.4.7 啤酒纸箱外包装设计 |
3.4.8 青岛啤酒的广告设计风格 |
第四章 21世纪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
4.1 青岛啤酒包装的创新设计与发展进程 |
4.1.1 标志、酒标、玻璃瓶造型的新设计 |
4.1.2 多种规格的易拉罐包装的出现 |
4.1.3 铝瓶造型的诞生 |
4.1.4 青啤衍生产品包装的发展 |
4.1.5 中包装、外包装的更新 |
4.1.6 青岛啤酒的绿色包装文化的衍生 |
4.2 文化内涵、图案、色彩、文字的创新在青岛啤酒包装中的体现 |
4.2.1 “鸿运当头”系列包装 |
4.2.2 “三星高照”铝罐包装 |
4.2.3 ”深夜食堂”IP联名限量版包装 |
4.2.4 “12星座”系列铝瓶包装 |
4.2.5 “夜猫子”系列铝瓶包装 |
4.2.6 “风光系列”包装 |
4.2.7 “世界杯”限定款包装 |
4.3 与国内外知名啤酒品牌包装设计的比较分析 |
4.3.1 与国内知名啤酒品牌包装的比较分析 |
4.3.2 与国外知名啤酒品牌包装的比较分析 |
4.4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
4.4.1 包装设计个性化 |
4.4.2 包装设计民族化 |
4.4.3 凸显地域特色 |
4.4.4 品牌化发展 |
4.4.5 绿色环保设计 |
4.4.6 增强国际化视野 |
4.4.7 注重中包装、外包装的创新设计 |
第五章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现实意义 |
5.1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
5.1.1 促进青岛啤酒的销量、带动企业的发展 |
5.1.2 提升青岛啤酒企业形象和品牌认知度 |
5.2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社会意义 |
5.2.1 促进青岛城市的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
5.2.2 提高大众审美和我国啤酒包装设计水平 |
5.2.3 提升消费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
三、蜡染制作工艺 |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
小结 |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
一、保家纹 |
二、马蹄纹 |
三、锅圈纹 |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
小结 |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
小结 |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
小结 |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
小结 |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
小结 |
结论 |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1.1 选题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城市品牌 |
1.2.2 整合营销传播 |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 品牌学理论 |
2.2 城市品牌理论 |
2.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2.3.1 应对城市品牌同质化的需求 |
2.3.2 应对当下受众注意力十分分散的需求 |
2.3.3 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精准定位需求 |
第3章 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分析 |
3.1 西安城市品牌的构成要素 |
3.1.1 经济要素增长潜力与创新力巨大 |
3.1.2 良好的政治要素利于营商环境 |
3.1.3 文化要素底蕴丰富,具有挖掘整合的价值 |
3.1.4 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宜居宜商 |
3.2 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分析研究 |
3.2.1 传播主体 |
3.2.2 传播内容 |
3.2.3 传播媒介 |
3.2.4 受众分析 |
3.2.5 整合营销方式 |
3.3 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特色分析 |
3.3.1 用户生成内容(UGC)提升了城市品牌的多样性与影响力 |
3.3.2 传者与受者的边界逐步消失、融合 |
3.3.3 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表现形式 |
第4章 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
4.1 城市定位需要进一步清晰,品牌塑造避免同质性 |
4.2 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
4.3 文化内涵的挖掘水平有待提高 |
4.4 城市品牌的传播与布局体系化不足 |
4.5 对城市品牌的危机处理不够重视 |
第5章 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对策探索 |
5.1 明确城市定位,塑造特色城市品牌 |
5.2 尽快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西安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
5.3 加强特色文化深度挖掘,整合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 |
5.4 加强传播力度,优化整体布局 |
5.5 建立高效的城市品牌危机应对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城市品牌的情感化设计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城市品牌形象与情感化 |
一、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 |
二、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提出 |
三、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体系 |
第二节 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构成 |
一、视觉符号系统 |
二、视觉信息系统 |
三、视觉色彩系统 |
第三节 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品牌中的作用 |
一、增强城市认知产生共鸣 |
二、提升自尊心和自豪感 |
三、缓和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探索 |
第一节 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品牌形象打造中的运用 |
一、“马德里的拥抱”对马德里城市形象的影响 |
二、“I Love NY”对纽约城市的影响 |
第二节 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观念 |
一、彰显“特色性”的文化观 |
二、尊重“个性化”的价值观 |
三、创新“情感化”的设计观 |
第三节 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
一、形状的简明性 |
二、色彩的暗示性 |
三、版式的吸引性 |
第三章 泰安市品牌形象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
第一节 泰安市背景调研与特色元素分析 |
一、泰安市现有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
二、泰安特色元素分析与应用 |
第二节 泰安市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情感化设计 |
一、设计定位和内涵 |
二、设计的构思和表现 |
第三节 泰安市城市品牌推广与宣传 |
一、依托社交媒体,开展城市品牌形象整合营销策略 |
二、开展事件营销,塑造良好城市品牌形象 |
三、打造智慧泰安,开发城市品牌APP |
四、开发城市品牌衍生品,推广城市文化特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
1.1.1 城市建设和扩张进程中工业生产基地逐渐外迁 |
1.1.2 工业遗址的更新利用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途径之一 |
1.1.3 工业遗址是城市中潜在的历史性景观资源 |
1.1.4 广州工业遗址更新和开发利用的优势及存在不足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工业遗址和工业遗产 |
1.4.2 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 |
1.4.3 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广州市概述 |
2.1.2 广州地区工业遗址概述 |
2.1.3 广州地区工业遗址更新和开发利用概述 |
2.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2.1 研究对象筛选 |
2.2.2 调查对象简介 |
2.3 调查过程简述 |
2.4 调查内容和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实地调研法 |
2.4.3 观察法 |
2.4.4 对比研究法 |
2.5 研究数据采集和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州市工业遗址景观改造模式 |
3.2 调研地改造建设总体情况 |
3.2.1 选址和基本信息情况 |
3.2.2 面积分析 |
3.2.3 改建时间分析 |
3.2.4 区位数量统计 |
3.2.5 典型景观内容分析 |
3.2.6 现代服务设施及其它信息分析 |
3.2.7 植物种植情况分析 |
3.2.8 主要功能和人的主要活动行为分析 |
3.3 调研地改造建设详细情况 |
3.3.1 红砖厂 |
3.3.2 广州TIT创意园 |
3.3.3 太古仓码头 |
3.3.4 羊城创意产业园 |
3.3.5 信义国际会馆 |
3.3.6 1850创意园 |
3.3.7 宏信922创意园 |
3.3.8 紫泥堂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景观改造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
4.1.2 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景观改造建设的问题和原因 |
4.1.3 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 |
4.1.4 工业遗址创意园景观营造的思路探讨 |
4.1.5 工业遗址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探讨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10)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地域特色研究 ——以成都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现状分析 |
1.3.3 小结:国内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
1.4 设计趋势 |
1.5 课题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目标 |
1.5.3 设计案例认证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地域特色在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概述 |
2.1 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概述 |
2.1.1 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定义 |
2.1.2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分类 |
2.2 城市地域特色概述 |
2.2.1 城市地域特色概念 |
2.2.2 城市地域特色元素的特征 |
2.2.3 城市地域特色元素的内容 |
2.3 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需求的分析 |
2.3.1 功能需求 |
2.3.2 视觉需求 |
2.3.3 管理需求 |
2.3.4 经济需求 |
2.3.5 文化需求 |
2.3.6 心理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 |
3.1 设计方法思路 |
3.1.1 城市地域特色风格确立 |
3.1.2 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定位 |
3.1.3 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发掘 |
3.1.4 城市地域特色元素表达 |
3.2 设计原则 |
3.2.1 功能性 |
3.2.2 统一规范 |
3.2.3 地域文化性 |
3.2.4 延展性 |
3.3 设计手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都市道路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
4.1 成都市道路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现状分析 |
4.2 设计思路 |
4.2.1 成都城市风格定位 |
4.2.2 成都城市文化定位 |
4.2.3 成都城市地域文化发掘 |
4.3 成都城市地域文化视觉形象设计原则 |
4.3.1 功能性 |
4.3.2 统一规范 |
4.3.3 成都地域文化的凸显 |
4.3.4 延展运用 |
4.4 设计制作方法与过程 |
4.5 成都地域文化在道路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的运用与推广 |
4.5.1 元素提取 |
4.5.2 元素组合 |
4.5.3 元素运用与推广 |
4.6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四、西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Ⅵ)的再创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性元素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蓬莱海岸葡萄酒为例[D]. 张雅男.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体验语境下城市形象动态视觉设计研究[D]. 陈思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动物岩画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以“曼德拉山岩画”为例[D]. 梁蕊.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研究[D]. 刘晓晴. 苏州大学, 2020(03)
- [5]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西安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 杨磊. 新疆大学, 2020(07)
- [7]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刘思凡. 青岛大学, 2019(02)
- [8]广州市工业遗址创意园公共景观营造研究[D]. 黄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传播研究[J]. 喻健,唐亚娟.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 2017(00)
- [10]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地域特色研究 ——以成都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为例[D]. 钟璇.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