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旧硫化胶粉的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奇[1](2021)在《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对人们日常驾驶中存在安全隐患且属于国家强制产品认证的“CCC”产品-汽车轮胎进行了臭氧老化研究和滚动阻力性能测试;另外,研究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解团聚及在氟橡胶中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成品合格销售轮胎以及原材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及探索。主要结论如下:(1)臭氧老化现象严重制约了轮胎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不同臭氧浓度下轮胎的老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轮胎表面的臭氧老化迹象随臭氧浓度的升高而加剧,并导致最终失去应用性能。臭氧老化主要出现在轮胎表面应力集中处,且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轮胎表面相对平整、应力较少的位置臭氧老化现象则不明显。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轮胎臭氧老化现象与C=C双键的特征峰强度相对应,老化程度越高,其吸收峰强度则越低。(2)汽车轮胎的滚动阻力系数大小直接影响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轮胎的滚动阻力系数受到轮胎的花纹、规格型号等多因素制约。其中,轮胎尺寸越大,则滚动阻力系数越低;胎面较多的花纹沟会降低其滚动阻力系数;滚动阻力系数随着轮胎规格高宽比的降低而减小。(3)对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表面进行物理修饰,可以有效解决其粘接和团聚的应用难题。研究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防粘接和解团聚的问题,采用无机物粒子对胶粉的表面进行物理修饰,成功解决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团聚和结块问题;其中在沉淀法白炭黑或硫酸钡用量在5~8 phr的时候,可以有效解决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团聚问题;且经过表面修饰的废旧氟橡胶胶粉可以在氟橡胶的混炼胶中大量填充,且不影响最终硫化胶的基本性能。为高分散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方向。
郭怀庆[2](2021)在《湿法胶粉的改性及其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胶粉(GTR)是废旧轮胎制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胶粉的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细碎方式如冷冻法、湿法、水射流法等,不同破碎方法胶粉的表面形貌、粒径和表面化学性质各不相同。随着湿法胶粉的制备工艺逐渐完善,出现了完备的制备湿法胶粉的工艺,为了系统比较湿法粉碎法与其他胶粉的表面性质以及使用性能的差异,本文选取四种代表性胶粉:常温粉碎法胶粉,冷冻法胶粉、湿法胶粉以及水射流法胶粉,比较不同种类胶粉的使用性能差异。首先对胶粉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常温法、冷冻法粒径较大,湿法、水射流法粒径较小,常温法、湿法胶粉表面更粗糙,冷冻法、水射流法胶粉表面较光滑,冷冻法胶粉的组分含量中抽出物含量最高。将胶粉加入到NR、SBR中,探究其使用性能,结果发现在SBR中比表面积更大的湿法胶粉强度最高,在NR中平均粒径更大的常温粉碎法胶粉强度最高。为了进一步探究胶粉在胎面胶中的使用性能,我们使用了一组工厂用胎面胶配方,探究胶粉在胎面胶中的使用性能,实验结果表面:胶粉加入到胎面胶后,SBR对胶粉起到了表面包覆改性的效果,力学性能与在SBR中使用相似。为了改善胶粉的使用性能,本文采用表面脱硫改性的方法提高胶粉的使用性能,在DES中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进行改性,结果表明在DES中对胶粉进行脱硫可以选择性破坏交联键,胶粉表面出现氨基。且将胶粉使用在SBR中后发现DES表面出现的氨基可以提高硫化速度,提升交联程度。为了探究DES脱硫的机理,按改性时间由0.5 h-4 h每一组相差半小时设置八组改性实验,研究不同改性时间下胶粉及改性后余液的变化,研究发现胶粉在DES中发生的脱硫反应分为两段发生,胶粉的表面脱硫取得成功,胶粉表面变粗糙。
张星烁[3](2021)在《功能型LDPE/WGRT TPE及LDPE/EPDM TPV的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废旧轮胎胶粉(WGRT)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E),以线型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作为增容剂,研究了增容前后体系的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和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行为。以系列金相砂纸为模板,通过模板法构建了基于LDPE/WGRT TPE的柔性超疏水表面;研究了模板类型、基体组成对模压表面微观形貌和疏水性能的影响,采用经典超疏水理论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以解释其超疏水机理,并通过可视化图像对其黏附力和自清洁行为进行研究。此外,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三元乙丙橡胶(EPDM)热塑性硫化胶(TPV),并以系列金相砂纸为模板通过模板法制备了基于LDPE/EPDM TPV的柔性超疏水/超亲油功能材料,系统研究了模板类型对模压表面微观形貌和疏水性能的影响,并将超疏水/超亲油性能的LDPE/EPDM TPV表面卷绕后放入直通阀中作为直吸式压力响应阀进行油水分离实验,探究了膜的种类、卷绕膜间隙、油的种类和分离压力对直吸式压力响应阀的油水分离能力、油水分离效率和油水分离速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SBS增容前后LDPE/WGRT TPE的力学行为和粘弹行为研究结果表明,LDPE/WGRT质量比为40/60的TPE样品经SBS增容后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显着提高;在单轴循环压缩过程中,增容前后的LDPE/WGRT TPE样品均存在明显的Mullins效应,且增容后样品的瞬时残余应变、内耗、阻尼因子(tanδ)和应力软化因子均显着下降,表明SBS增容可显着改善LDPE/WGRT TPE的高弹性;升温可增强LDPE/WGRT TPE Mullins效应的回复程度,且最佳回复温度为100 ℃,SBS增容也可使体系回复能力进一步提升。(2)以系列金相砂纸为模板,通过模板法在前期制备的LDPE/WGRT TPE样品基体上构建了超疏水表面。疏水性测试结果表明,增容剂SBS可以显着提高材料超疏水性能,且以W10砂纸模压LDPE/SBS/WGRT TPE(质量比为40/15/60)的表面具有最佳的超疏水性能(接触角为164.6°±3.0°,滚动角为4.4°±1.9°),通过光学图像观察证明该表面具有较低的粘附力和自清洁性能。FE-SEM观察表明模压后TPE表面存在大量由LDPE塑性形变产生的纤维状粗糙结构,这些纤维状结构呈卷曲状且厚度约40μm,通过Cassie模型公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3)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的LDPE/EPDM TPV(质量比为60/40)的样品为基体,以系列金相砂纸为模板,通过模板法构建了基于LDPE/EPDM TPV的柔性超疏水/超亲油表面,系统研究了模板类型对TPV模压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W7砂纸模压的LDPE/EPDM TPV样品表面具有最佳超疏水性能的同时兼具超亲油性能。FE-SEM观察发现TPV模压表面存在大量纤维状撕裂带结构,证明TPV在模压后与砂纸剥离的过程中树脂相发生塑性形变使得表面具有复杂的粗糙结构;采用Cassie模型公式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4)将超疏水/超亲油LDPE/EPDM TPV表面卷绕后放入直通阀中组成直吸式压力响应阀并用于油水分离实验,系统研究了分离膜种类、分离膜间隙和油的种类对直吸式压力响应阀油水分离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分离膜间隙和分离压力对直吸式压力响应阀油水分离效率和油水分离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直吸式压力响应阀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能力,且分离膜种类、分离膜间隙和油的种类可显着影响其油水分离能力;分离膜间隙和分离压力可显着影响其油水分离效率和油水分离速率。
洪栗[4](2020)在《湿法胶粉表面修饰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用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的大量废旧轮胎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对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变得愈加重要,利用废旧轮胎生产湿法胶粉是一种集环保与资源再利用于一体的绿色高效的利用方式。将湿法胶粉应用于其他基体材料,通过对胶粉进行表面修饰,改性胶粉提高两者的界面结合力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和经济价值。本研究首先对胶粉以及沥青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湿法胶粉的表面粗糙度高于干法胶粉。湿法80目胶粉含有部分碳碳双键,为胶粉修饰提供了可行性。沥青中存在大量的疏水的烷基链段,还存在亲水的羟基(-OH)。其次,用硫酸活化湿法胶粉,再利用偶联剂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CTS)将2-巯基苯并噻唑(促进剂M)接枝到胶粉表面,得到促进剂M修饰的具有硫化促进作用的胶粉,将其用于丁苯橡胶共混改性。对未改性胶粉(GTR)、硫酸活化胶粉(S-GTR)、偶联剂处理胶粉(C-GTR)和促进剂M修饰的胶粉(M-GTR)进行表征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仪(TG)和水接触角证明促进剂M接枝到胶粉表面,且接枝率为3.1%。将几种不同的胶粉分别应用于丁苯橡胶,研究对比发现:丁苯橡胶/促进剂M修饰胶粉具有最短的焦烧时间以及正硫化时间,硫化速率最快,表明促进剂M修饰的胶粉能够促进丁苯橡胶/胶粉复合材料的硫化;且促进剂M修饰胶粉改性的SBR材料具有最高的拉伸强度,较未填充的丁苯橡胶及丁苯橡胶/未改性胶粉拉伸强度分别提升137.4%、85.1%;由DSC对胶粉与丁苯橡胶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分析可得,丁苯橡胶/促进剂M修饰胶粉具有最高的受限分子层质量分数(λim),具有最强的界面相互作用。最后,对比40目、60目、80目和100目干湿法胶粉对橡胶沥青综合路用性能的影响发现100目湿法胶粉综合性能最佳。利用钨酸钠催化过氧化氢改性修饰胶粉,通过环氧化提高胶粉与沥青的结合力。过氧化氢改性的胶粉与沥青共混制备的橡胶沥青较未改性胶粉/沥青软化点提高、延度增大且针入度降低,但是粘度下降至1000 Pa·s以下。钨酸钠催化的过氧化氢改性胶粉与沥青共混制备的橡胶沥青,粘度在1000-2000 Pa·s范围内,处在最佳等级。1.5份钨酸钠催化过氧化氢改性胶粉制备的橡胶沥青具有最好的综合性能。利用5种两亲性化合物分别改性橡胶沥青,发现改性橡胶沥综合路用性能提升;其中γ-环糊精改性的橡胶沥青综合路用性能最好。过氧化氢改性胶粉与γ-环糊精复合改性沥青粘度处于最佳等级,相比未改性胶粉/沥青以及过氧化氢改性胶粉/沥青,具有最佳的综合路用性能。通过FTIR、TG、XPS、DSC和SEM等方法分析了γ-环糊精和过氧化氢改性胶粉以及沥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发现三者组成的体系存在物理化学共混机理。
于新颖[5](2020)在《反应型增容剂对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协同增容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废旧轮胎胶粉(GTR)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通过动态硫化制备热塑性硫化胶。GTR主要成分为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GTR表面具有羟基和羧基等活化官能团,通过添加热塑性酚醛树脂(HY-2045)、PE-g-MAH、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脂(GMA)三种反应型增容剂协同作用于GTR与HDPE共混体系的相界面,在两相界面处形成强的相互作用,力求制备出高性能的热塑性硫化胶,实现废旧轮胎胶粉的循环利用。以DCP为引发剂,利用PE-g-MAH和GMA的协同增容作用制备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PE-g-MAH中的HDPE与HDPE属于相容体系,MAH能与GTR表面的羟基进行开环成酯反应;GMA上的碳碳双键能与HDPE分子链进行自由基反应,环氧基团能与GTR表面的羧基进行开环成酯反应;两种增容剂分别利用GTR表面具有的羟基和羧基,改善了GTR与HDPE两相界面。利用力学性能测试、傅立叶红外光谱、SEM和DSC研究了在固定PE-g-MAH的含量的前提下,GMA的含量对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60 phr GTR、30 phr HDPE、10 phr PE-g-MAH、0.5 phr GMA和0.4 phr DCP制备的热塑性硫化胶,拉伸强度能达到12.82 MPa,撕裂强度能达到82.08 k N/m,断裂伸长率能达到341.61%。在两种相容剂的协同作用下,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界面粘结良好。SEM显示改性后的热塑性硫化胶GTR和HDPE两相分布更加均匀,断面因界面层形成出现大量白色纤维状物质;DSC结果显示GMA的含量增加会使HDPE相的结晶度降低,影响热塑性硫化胶的机械力学性能。以DCP为引发剂,利用PE-g-MAH和HY-2045的协同增容作用制备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PE-g-MAH中的HDPE与HDPE属于相容体系,MAH能与GTR表面的羟基进行开环成酯反应;HY-2045在无催化剂的作用下能够交联天然橡胶,分子链上的羟甲基和酚羟基通过形成邻亚甲基醌类中间体最终形成氧杂萘满环与HDPE形成接枝物;两种增容剂分别利用GTR具有的羟基和天然橡胶组分,改善了GTR和HDPE两相界面。利用凝胶含量测试、力学性能测试、SEM和DSC研究了在固定PE-g-MAH的含量的前提下,HY-2045的含量对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60 phr GTR、30 phr HDPE、10 phr PE-g-MAH、4 phr HY-2045和0.4 phr DCP制备的热塑性硫化胶拉伸强度能达到18.47 MPa,撕裂强度能达到88.01 k N/m,断裂伸长率能达到264.70%。在两种相容剂的作用下,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界面粘结良好。SEM显示改性后的热塑性硫化胶断面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少量或过量的增容剂会影响界面层的形成;DSC结果显示热塑性硫化胶的熔融焓变和结晶度受HY-2045的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小。以DCP为引发剂,利用GMA和HY-2045的协同增容作用制备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GMA上的碳碳双键能与HDPE分子链进行自由基反应,环氧基团能与GTR表面的羧基进行开环成酯反应;HY-2045在无催化剂的作用下能够交联天然橡胶,分子链上的羟甲基和酚羟基通过形成邻亚甲基醌类中间体最终形成氧杂萘满环与HDPE形成接枝物,两种增容剂分别利用GTR具有的羧基和天然橡胶组分,改善了GTR和HDPE两相界面。利用凝胶含量测试、力学性能测试、SEM和DSC研究了在固定GMA的含量的前提下,HY-2045的含量对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60 phr GTR、40 phr HDPE、0.75 phr GMA、3.5 phr HY-2045和0.4 phr DCP制备的热塑性硫化胶,拉伸强度能达到20.24 MPa,撕裂强度能达到94.30 k N/m,断裂伸长率能达到184.18%。在两种相容剂的作用下,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界面粘结良好。SEM显示断面产生大量塑性变形,产生大量白色纤维状物质,GTR和HDPE相会形成稳定的界面层;DSC显示GMA和HY-2045协同增容对热塑性硫化胶的结晶性能影响不明显,结晶度和熔融焓变基本不随HY-2045含量变化而变化。
李壮壮[6](2020)在《天然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恶劣的道路状况、持续走低的天然橡胶价格,东南亚地区的天然橡胶原产国都有将天然橡胶用于道路沥青改性的强烈愿望,旨在提升国内道路状况的同时,扩大天然橡胶的消费,实现增收。我国也有意拓展天然橡胶在道路领域的应用,但是当前我国有关利用天然橡胶改性沥青的研究较少并且技术不成熟、改性效果不佳,严重阻碍了其推广应用。鉴于此,本文通过旋转剪切将天然橡胶分散到沥青中制备了普通天然橡胶改性沥青(NRMA),并根据天然橡胶可与硫化剂发生硫化反应产生交联的原理,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硫化天然橡胶改性沥青(VNRMA)。通过室内试验对这两种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改性剂掺量、沥青性能、流变特性以及微观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三大指标和旋转黏度试验对改性沥青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确定在160℃的温度下以4000rpm的转速旋转剪切1h为天然橡胶与沥青的共混工艺,以及天然橡胶在沥青中发生硫化反应的发育时长为1.5h。对不同天然橡胶掺量的NRMA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橡胶能够显着提高NRMA的高温性能,但会对其低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经试验确定NRMA中天然橡胶的最佳掺量为2.5%(记为2.5NRMA)。对采用不同天然橡胶掺量以及不同硫化配方(硫磺掺量不同)制备的VNRMA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VNRMA的高、低温性能都显着优于基质沥青和NRMA;经试验确定向2.5%的橡胶沥青中按照硫化配方NR 100phr、ZnO 5phr、SA 2phr、TMTD 2phr、S 10phr加入各硫化助剂制得的VNRMA(记为2.5/10VNRMA)具有最佳的性能。通过弹性恢复试验、旋转黏度试验、离析试验和流变性能试验分别研究2.5NRMA和2.5/10VNRMA的弹性恢复性能、温度敏感性、贮存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2.5NRMA和2.5/10VNRMA都具较低的温度敏感性和较好的贮存稳定性;2.5/10VNRMA的高温抗变形性能和低温抗开裂性能显着优于2.5NRMA与基质沥青;2.5NRMA具有轻微的弹性恢复性能,而2.5/10VNRMA弹性恢复性能优异。橡胶的硫化交联能显着增强改性沥青的弹性。最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红外光谱试验对改性沥青的微观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NRMA中,大颗粒的天然橡胶被剪切成细小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沥青中,橡胶与沥青的相容性较好,改性过程中无新化学键产生属于物理改性;在VNRMA中,硫磺的加入能使天然橡胶在沥青中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同时还能起到进一步分散天然橡胶的作用。以上的研究表明本文制备的新型硫化天然橡胶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性能,可为天然橡胶在沥青改性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姚玉田[7](2020)在《氯化再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及其改性CM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废旧橡胶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先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各种共混技术,而传统工艺制备的再生橡胶由于表面极性较差,难以与聚合物较好的相容,面临较多的应用难题,而再生橡胶经过氯化后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与大多数极性聚合物相容。氯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改性手段,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再生橡胶及其氯化改性技术等问题,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再生橡胶由于表面活性较差,在与其他材料并用制备共混材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往往会由于再生橡胶与并用材料的相容性不佳,导致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差,难以大规模的有效利用。因此再生橡胶的化学改性技术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氯化也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来改性再生橡胶,可以使再生橡胶表面和内部极性化,提高了再生橡胶与其他材料并用的可能性。本文对采用“水相悬浮氯化法”(SCAP)制备的氯化再生橡胶(CRR)进行了研究,通过傅里叶红外分析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同步热分析仪(TG)等方法对氯化再生橡胶的微观结构及相关的性能进行表征,并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氯化程度对样品的化学结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有很大影响,水相氯化法生产再生橡胶是一种有效方法,提高了CRR与其他材料并用的潜在价值,特别是CRR在制备聚氨酯、环氧树脂等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填料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采用共混的方式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配比、不同混炼时间、不同CRR粒径的CM/CRR改性材料,硫化体系采用DCP和TAIC硫化体系,通过扫描电镜(SEM)以及动态热机械分析仪(TMA)等方法研究了CM/CRR的质量比,混炼时间以及CRR的粒径对CM/CRR共混胶的结构、硫化特性、交联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RR已成功转化为极性CRR,但很难与极性CM形成均匀的共混物。从CM/CRR共混胶的SEM照片可以看出,在CM基体中发现了许多CRR微区,使CM/CRR复合材料的硫化网络恶化,综合性能降低。为了获得性能良好的CM/CRR共混物,必须显着减少CRR微观相畴的缺陷,延长共混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硫化网络;将CRR粉碎成细粉,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硫化网络相对完善、力学性能良好的共混物,提升胶料的性能,使共混胶的综合性能优于纯CM胶料。
谢艳玲[8](2020)在《轮胎橡胶的绿色再生及其路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源源不断地滋生出工业垃圾——废旧轮胎,不合理的回收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对自然环境和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将轮胎破碎成胶粉用于沥青改性是其循环利用的绿色化和高值化途径,但轮胎橡胶固有的三维交联网络极大地限制了胶粉在沥青中的均匀分散。传统的橡胶解交联手段存在高能耗、有污染等弊端,同时轮胎胶粉中的合成橡胶在解交联过程中极易发生再交联。因此,绿色、高效地实现轮胎橡胶,尤其是合成橡胶组分的再生对于其在沥青中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控橡胶在油溶胀作用下的热氧降解实现了顺丁橡胶的高效再生,并指导不同部位的轮胎胶粉的高效再生以制备再生胶改性沥青,评价了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一步通过添加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复合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改性沥青,初步进行了工程化应用探索。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油溶胀作用下加速顺丁橡胶(BR)的热氧降解实现其绿色高效再生。利用索式抽提法、溶胀法、Horikx理论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评价了BR和油的质量比、温度和时间对再生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再生工艺,并结合红外光谱(FTIR)分析BR硫化胶的断链规律,尝试解释温热氧化诱导的BR硫化胶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当BR和油的质量比为1:2时,其在140℃热氧作用3h时对应最佳的降解效果(溶胶含量为70.7%)。整个再生过程始终存在主链和交联键的断裂以及二次交联反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BR的再生首先以分子链断裂为主,随后交联反应占主导。大豆油渗入并溶胀BR的交联网络,有助于提高热和氧气的传递效率,同时有效隔离自由基的二次交联,提高降解效果。其次,通过BR的热氧降解机制指导轮胎不同部位的胶粉再生并用其改性沥青,研究不同部位的再生胶改性沥青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采用热重分析(TGA)和索式抽提法分析胶粉的原始物质组成以及对应的再生效果,利用光学显微镜、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研究再生胶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结果表明,再生胶在沥青中分散均匀性较高,胎侧再生胶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而胎面再生胶和沥青的相容性较好,提高了改性沥青的耐老化性能。接着,探究了低温性能优异的胎侧胶的再生及改性沥青的性能。基于胎侧再生胶改性沥青低温性能的优势,利用热氧降解制备再生程度不同的胎侧再生胶并进行了改性沥青试验,通过弯曲梁流变试验仪(BBR)、弗拉斯脆点仪、延度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综合评价其低温性能。结果表明,较高的再生程度有利于改善再生胶和沥青的相容性并降低改性沥青的黏度。随着胎侧再生胶掺量的增加,橡胶的低温优势愈加明显,且其能够有效阻止微裂纹的发展,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显着提高。然而,降解过程破坏了胶粉的网络结构,使其内聚力下降,导致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有所降低。最后,通过SBS与再生胶复合制备高性能的复合改性沥青。研究了加工工艺、基质沥青种类以及再生胶与SBS的配合比对复合改性沥青宏观性能的影响,将其与常见的改性沥青进行性能对比,并初步实现工程化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再生胶和SBS复合改性沥青能够结合两者的优势,当再生胶和SBS的掺量分别为9%和3%时,制得的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优于传统的SBS改性沥青和橡胶沥青。相比直剪法,母液法的剪切效率更高,且制得沥青的高温性能和耐老化性能更好。总结以上研究,通过调控油溶胀作用下的热氧作用实现了BR硫化胶和轮胎不同部位胶粉的高效降解,初步明晰了降解机理,并指导再生胶改性沥青,进而对其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和持续改进,为再生胶改性沥青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试验基础。
周红[9](2020)在《废旧胶粉脱硫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道路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同时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旧轮胎,不及时处理的话会造成“黑色污染”,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近年来对废旧橡胶进行循环利用的方法不断完善,既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保护,也极大地减轻了环境压力,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利用自制的橡胶脱硫再生装置,通过机械搅拌和化学再生的混合方式制备脱硫橡胶,研究再生温度、再生时间、搅拌桨转速、添加剂用量等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从而制得性能最佳的再生橡胶,并对橡胶进行门尼黏度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等一系列表征,确定脱硫橡胶中溶胶含量,探索制备脱硫橡胶最佳工艺。实验过程中设计了两种橡胶再生装置,其中棱柱搅拌桨再生装置单因素实验最优条件为脱硫剂含量6%、软化剂含量6%、再生温度280℃,再生时间30min,且粒径越小废旧胶粉微粒再生程度越好,但是通过实验后发现这种搅拌桨制得的再生橡胶脱硫程度较低,溶胶含量也比较少。之后又设计了螺旋搅拌桨再生装置,并对再生橡胶的制备过程进行了修改,研究了脱硫剂含量、软化剂含量、再生温度、再生时间、橡胶粒径、脱硫剂种类、搅拌桨转速等因素对再生效果的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发现单因素最优实验条件为脱硫剂含量8%、松焦油含量6%、再生温度260℃、再生时间20min、搅拌桨转速195r/min,并且废胶粉粒径越小,再生橡胶脱硫程度也越高;580脱硫剂较RV再生剂再生效果好。对脱硫胶粉进行了门尼黏度与DSC测试,进一步对橡胶的溶胶含量进行验证。以螺旋搅拌桨再生装置为基础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与响应面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找出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以及最佳水平组合;以Design Expert 8.0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建立回归方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响应面进行分析得到制备再生橡胶最优的工艺参数。
王雪盼[10](2019)在《专用型复合胶在橡胶制品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废旧橡胶是一种含胶量较高的高分子材料,对其进行再生利用是当今时代研究资源化合理利用的必要存在,符合国家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复合材料因其涵盖了多种材料的优异性能,深受大家的喜爱。根据一些制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多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其中一类为废弃橡胶的复合材料,废旧橡胶不可直接用于其他橡胶制品的再加工,但可通过再生的一些方式对其进行再加工,以达到保护环境和降低成品的目的。本文主要是将其与天然胶(NR)进行共混制备成复合胶,用于某些特定橡胶制品种。硫化橡胶粉(RP)作为废旧橡胶的一种利用方式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本文利用常温破碎的胶粉、水切割破碎的胶粉分别与NR共混制备了RP/NR复合胶替代天然橡胶用于胶鞋大底中。利用热失重分析(TGA)、炭黑分散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等实验手段分析了复合胶的种类对胶鞋大底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胶加入后胶鞋大底的耐磨性得到了显着提高,胶料的物理性能随胶粉粒径的变小而提高。胶粉直接使用因其表面活性不高,不利于与橡胶基体的结合。本文分别以活化剂480和促进剂DM为塑解剂,采用转矩流变仪对胶粉进行了活化改性,并进一步制备了改性胶粉/NR复合胶,然后将复合胶替代胶鞋大底配方中的NR,利用TGA、橡胶加工分析仪(RPA)、DMA等手段表征了复合胶中的含胶率及复合胶种类对胶鞋大底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胶粉制备的复合胶应用于制品中后胶鞋大底的抗湿滑性变好,耐磨性提高。再生胶是RP进行脱硫再生后的产物,再生过程中添加的软化剂会影响再生胶的性能。本文讨论了软化剂种类对再生胶以及再生胶/NR复合胶性能的影响,后续研究了复合胶种类与其添加份数不同对三角带底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烃油为软化剂的再生胶硬度最大、耐磨性最好,同时与NR共混制备的复合胶的耐磨性也最好;植物油为软化剂且复合胶与NR的配比为60:40时,三角带底胶有最低的滑动阻力,生热最低。反式-l,4-聚异戊二烯(TPI)是一种高性能的新型合成橡胶材料,具有动态热积累小、滑动阻力小、耐磨、动态疲劳性能好等优点。但其机械性能较差,添加功能填料或与其他种类胶料共混是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最直接方法。本文将TPI与NR共混制备了TPI/NR复合胶并替代NR用于三角带底胶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DMA、曲挠疲劳机等表征了复合胶种类及份数对三角带底胶的性能影响。结果显示,TPI本身的性质会影响复合胶的性能进而影响橡胶制品的性能。复合胶的加入使得三角带底胶的耐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最高幅度达到了62.18%,当复合胶与NR的比值为20:80时胶料具有低的生热和优异的耐曲挠疲劳性能。
二、废旧硫化胶粉的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旧硫化胶粉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轮胎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
1.1.1 轮胎的历史演变 |
1.1.2 轮胎的发展历程 |
1.1.3 国内外轮胎产业概况及分类 |
1.2 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
1.2.1 充气式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
1.2.2 非充气式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
1.2.3 轮胎分类及基本标识 |
1.2.3.1 不同用途的轮胎分类 |
1.2.3.2 轮胎基本标识 |
1.2.3.3 汽车轮胎花纹分类 |
1.3 橡胶在轮胎中的应用 |
1.3.1 轮胎中常用的橡胶 |
1.3.1.1 天然橡胶 |
1.3.1.2 合成橡胶 |
1.3.2 轮胎的基本生产流程 |
1.4 橡胶的老化 |
1.4.1 橡胶的老化 |
1.4.2 轮胎的老化 |
1.4.3 橡胶的老化分类 |
1.4.3.1 热氧老化 |
1.4.3.2 湿热老化 |
1.4.3.3 应力老化 |
1.4.3.4 辐射老化 |
1.4.3.5 臭氧老化 |
1.4.4 轮胎的臭氧老化 |
1.5 橡胶的老化防护 |
1.5.1 橡胶的老化防护方法 |
1.5.2 橡胶臭氧老化的防护方法 |
1.6 轮胎滚阻和经济效应 |
1.6.1 实验方法与测试 |
1.6.1.1 室内测试与室外测试 |
1.6.1.2 稳态测试与非稳态测试 |
1.6.2 滚动阻力与经济效应 |
1.6.2.1 近年汽车产销量与石油进口总量增长 |
1.6.2.2 滚动阻力与油耗 |
1.6.3 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的方法 |
1.7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轿车轮胎耐臭氧老化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主要设备仪器 |
2.2.3 实验样品制备 |
2.2.4 性能测试 |
2.2.4.1 力学性能测试 |
2.2.4.2 微观相态结构 |
2.2.4.3 红外线光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轮胎经臭氧老化表现宏观变化 |
2.3.2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力学性能 |
2.3.3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表面微观结构 |
2.4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红外光谱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轿车轮胎滚动阻力系数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原科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样品制备 |
3.2.4 实验步骤 |
3.2.4.1 气压调整 |
3.2.4.2 升温 |
3.2.4.3 数据测量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防团聚及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主要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氟橡胶硫化胶的样品制备 |
4.2.4 微观相态结构 |
4.2.5 废旧氟橡胶胶粉防团聚的测试 |
4.2.6 力学性能测试 |
4.2.6.1 拉伸强度及扯断永久变形测试 |
4.2.6.2 撕裂强度测试 |
4.2.6.3 硬度测试 |
4.2.6.4 100%定伸永久变形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表面形貌的研究 |
4.3.2 无机粉体表面修饰对6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3 白炭黑、硫酸钡的用量对6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4 白炭黑、硫酸钡的用量对12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5 表面修饰对12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5.1 表面修饰后氟胶粉的填充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3.5.2 60目表面修饰后的氟胶粉的添加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3.5.3 120目表面修饰后的氟胶粉的添加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3.6 表面修饰氟胶粉及硫化工艺对氟胶粉填充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湿法胶粉的改性及其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 |
1.2.1 废旧轮胎翻新法 |
1.2.2 制造再生胶 |
1.2.3 热裂解法 |
1.2.4 生产硫化胶粉 |
1.2.5 废轮胎直接使用 |
1.3 胶粉 |
1.3.1 胶粉的生产方法 |
1.3.2 胶粉的应用 |
1.3.3 胶粉的活化改性 |
1.4 低共熔溶剂 |
1.4.1 低共熔溶剂简介 |
1.4.2 低共熔溶剂的性质 |
1.4.3 DES的应用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胶粉对SBR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设备 |
2.2.3 性能测试 |
2.3 胶粉的基本性质 |
2.3.1 不同胶粉粒径分布与比表面积表征 |
2.3.2 不同胶粉的表面形貌 |
2.3.3 不同胶粉组分含量表征 |
2.4 不同种类胶粉在SBR中的应用 |
2.4.1 实验配方 |
2.4.2 样品制备 |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种类胶粉在NR中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3.2.3 实验配方 |
3.2.4 样品制备 |
3.2.5 性能测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门尼粘度 |
3.3.2 硫化特性 |
3.3.3 力学性能 |
3.3.4 动态性能 |
3.3.5 不同胶粉硫化胶表面形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种类胶粉在胎面胶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主要实验设备 |
4.2.3 实验配方 |
4.2.4 实验内容 |
4.3 试样制备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门尼粘度 |
4.4.2 硫化特性 |
4.4.3 力学性能 |
4.4.4 耐磨耗性能 |
4.4.5 压缩生热性能 |
4.4.6 耐热氧老化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共熔溶剂改性胶粉对SBR性能的影响 |
5.1 在DES中不同改性方法对SBR性能的影响 |
5.1.2 实验部分 |
5.1.3 性能测试 |
5.1.4 结果与讨论 |
5.2 在DES中不同改性时间对胶粉的影响 |
5.2.1 样品制备 |
5.2.2 实验内容 |
5.2.3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功能型LDPE/WGRT TPE及LDPE/EPDM TPV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旧高分子材料概述 |
1.1.1 废旧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危害、来源、分类与回收利用 |
1.1.2 废旧橡胶胶粉的分类、来源、制备及应用 |
1.1.3 废旧轮胎胶粉(WGRT)概述 |
1.1.3.1 废旧轮胎胶粉(WGRT)的制备与性能 |
1.1.3.2 废旧轮胎胶粉(WGRT)的组成及分类 |
1.1.3.3 废旧轮胎胶粉(WGRT)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
1.2 热塑性弹性体(TPEs)概述 |
1.2.1 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发展历程 |
1.2.1.1 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分类、制备、结构及性能 |
1.2.1.2 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 |
1.2.2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相关研究 |
1.2.2.1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硫化体系、分类方式及制备方法 |
1.2.2.2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微观结构表征与性能 |
1.3 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功能化研究 |
1.3.1 超疏水现象概述 |
1.3.1.1 超疏水表面的理论研究 |
1.3.1.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1.3.1.3 超疏水表面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前景 |
1.3.2 油水分离材料研究概述 |
1.3.2.1 油水分离材料的理论基础 |
1.3.2.2 油水分离材料的分类方式及制备方法 |
1.3.2.3 油水分离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LDPE/EPDM TPV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系列LDPE/WGRT TPE的制备 |
2.2.4 力学性能测试 |
2.2.4.1 拉伸强度及扯断永久变形的测试 |
2.2.4.2 撕裂强度测试 |
2.2.4.3 硬度测试 |
2.2.4.4 100%定伸永久变形测试 |
2.2.5 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 |
2.2.6 微观相结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系列未增容LDPE/WGRT TPE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
2.3.1.1 系列未增容LDPE/WGRT TPE的微观结构 |
2.3.1.2 系列未增容LDPE/WGRT TPE的力学性能 |
2.3.1.3 未增容LDPE/WGRT=40/60 体系TPE的粘弹行为分析 |
2.3.2 系列SBS增容LDPE/WGR=40/60 体系TPE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
2.3.2.1 SBS增容LDPE/WGRT TPE的微观结构 |
2.3.2.2 系列SBS增容LDPE/WGRT TPE的力学性能 |
2.3.2.3 SBS增容前后LDPE/WGRT TPE的粘弹行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DPE/WGRT TPE表面疏水结构的构建及自清洁行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原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系列增容前后LDPE/WGRT TPE模压表面的制备 |
3.2.4 疏水性能测试 |
3.2.4.1 接触角测试 |
3.2.4.2 滚动角测试 |
3.2.4.3 表面能测试 |
3.2.4.4 水滴黏附行为测试 |
3.2.4.5 自清洁行为测试 |
3.2.5 微观相结构表征 |
3.2.5.1 超疏水LDPE/WGRT TPE的表面形貌结构 |
3.2.5.2 超疏水LDPE/WGRT TPE的侧面脆断形貌结构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体材料组分对模压LDPE/WGRT TPE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3.1.1 WGRT含量对模压LDPE/WGRT TPE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3.1.2 增容剂SBS对模压LDPE/WGRT TPE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3.2 水滴在超疏水LDPE/WGRT TPE表面的黏附行为 |
3.3.3 超疏水LDPE/WGRT TPE表面的自清洁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疏水/超亲油LDPE/EPDM TPV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主要原料 |
4.2.2 主要设备仪器 |
4.2.3 系列LDPE/EPDM TPV模压表面的制备 |
4.2.4 润湿性能测试 |
4.2.4.1 疏水性测试 |
4.2.4.2 亲油性测试 |
4.2.4.3 滚动角测试 |
4.2.4.4 表面能测试 |
4.2.5 油水分离性能测试 |
4.2.5.1 油水分离能力测试 |
4.2.5.2 油水分离效率及油水分离速率测试 |
4.2.6 微观相结构表征 |
4.2.6.1 超疏水/超亲油LDPE/EPDM TPV的表面形貌结构 |
4.2.6.2 超疏水/超亲油LDPE/EPDM TPV的侧面脆断形貌结构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系列LDPE/EPDM TPV模压表面的疏水亲油性 |
4.3.2 超疏水/超亲油LDPE/EPDM TPV模压表面油水分离性能相关研究 |
4.3.3 分离膜种类及层间隙对油水分离临界抽力的影响 |
4.3.4 直吸式压力响应阀对不同油的分离能力 |
4.3.5 直吸式压力响应阀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社科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4)湿法胶粉表面修饰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旧橡胶的来源 |
1.3 废旧轮胎的利用 |
1.3.1 原型再利用 |
1.3.2 燃烧再利用 |
1.3.3 废旧轮胎翻新 |
1.3.4 生产再生胶 |
1.3.5 生产硫化橡胶粉 |
1.4 胶粉的制备方法 |
1.4.1 常温粉碎法 |
1.4.2 低温粉碎法 |
1.4.3 湿法或溶液制备法 |
1.5 胶粉的改性 |
1.5.1 接枝或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 |
1.5.2 机械力化学法 |
1.5.3 再生脱硫改性 |
1.5.4 聚合物涂成改性 |
1.5.5 等离子体改性 |
1.5.6 氯化改性 |
1.5.7 气体改性 |
1.6 胶粉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7 胶粉在沥青中的应用 |
1.7.1 胶粉在沥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7.2 胶粉改性沥青的机理 |
1.8 两亲性化合物概述 |
1.8.1 环糊精 |
1.8.2 四季铵盐 |
1.8.3 脂肽类化合物 |
1.9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1.9.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9.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胶粉与沥青的表征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 |
2.2.2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胶粉的表征与分析 |
2.3.2 沥青的表征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湿法胶粉表面修饰及其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测试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促进剂 M 修饰胶粉的表征分析 |
3.3.2 修饰胶粉对胶粉/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湿法胶粉表面修饰及其在沥青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胶粉的修饰及橡胶沥青的制备 |
4.2.4 测试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干法胶粉和湿法胶粉在沥青中的应用对比 |
4.3.2 过氧化氢改性修饰胶粉及其在沥青中的应用 |
4.3.3 两亲性化合物改性橡胶沥青 |
4.3.4 过氧化氢改性胶粉及 γ-环糊精复合使用在沥青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反应型增容剂对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协同增容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热塑性弹性体的概述 |
1.1.1 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 |
1.1.2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及相关研究 |
1.2 热塑性硫化胶的概述 |
1.2.1 热塑性硫化胶的组成 |
1.2.2 热塑性硫化胶的制备方法 |
1.2.3 热塑性硫化胶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 |
1.2.4 热塑性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
1.2.5 热塑性硫化胶的黏弹行为 |
1.2.6 热塑性硫化胶的流变行为 |
1.2.7 热塑性硫化胶的吸水行为 |
1.2.8 热塑性硫化胶的payne效应 |
1.3 热塑性硫化胶的应用 |
1.3.1 热塑性硫化胶的需求状况 |
1.3.2 热塑性硫化胶的应用领域 |
1.4 废旧轮胎胶粉基热塑性弹性体的概述 |
1.4.1 废旧轮胎胶粉基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 |
1.4.2 废旧轮胎胶粉基热塑性弹性体改善相容性的原理和方法 |
1.5 废旧轮胎胶粉/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硫化胶的研究现状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PE-g-MAH和 GMA对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协同增容效果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制备流程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力学性能测试 |
2.3.2 SEM分析 |
2.3.3 FTIR分析 |
2.3.4 DSC分析 |
2.4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
2.5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
2.6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微观形貌分析 |
2.7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的差示扫描量热法 |
2.8 本章小结 |
3 PE-g-MAH和 HY-2045对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协同增容效果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热塑性硫化胶的制备流程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凝胶含量测定 |
3.3.2 力学性能测试 |
3.3.3 扫描电镜测试 |
3.3.4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
3.4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凝胶含量分析 |
3.5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力学性能分析 |
3.6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微观形貌分析 |
3.7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HY-2045和GMA对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协同增容效果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热塑性硫化胶的制备流程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凝胶含量测试 |
4.3.2 力学性能测试 |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4.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4.4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凝胶含量分析 |
4.5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力学性能分析 |
4.6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微观形貌分析 |
4.7 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天然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天然橡胶简介 |
1.2.1 天然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2.2 天然橡胶硫化过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及改性沥青制备工艺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沥青 |
2.1.2 天然橡胶 |
2.1.3 天然橡胶硫化体系 |
2.2 改性沥青制备工艺 |
2.2.1 普通天然橡胶改性沥青制备流程 |
2.2.2 硫化天然橡胶改性沥青制备流程 |
2.2.3 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3 天然橡胶改性沥青的性能 |
3.1 普通天然橡胶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 |
3.2 硫化天然橡胶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 |
3.3 弹性恢复性能 |
3.4 温度敏感性 |
3.5 贮存稳定性 |
3.6 本章小结 |
4 天然橡胶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 |
4.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
4.1.1 试验原理与方法 |
4.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2 弯曲梁流变试验 |
4.2.1 试验原理与方法 |
4.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天然橡胶改性沥青的微观特性 |
5.1 荧光显微镜试验 |
5.1.1 试验原理 |
5.1.2 试样的制备 |
5.1.3 试验图像与分析 |
5.2 红外光谱试验 |
5.2.1 试验原理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氯化再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及其改性CM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废旧橡胶的研究概况 |
1.1.1 国外废旧橡胶研究现状 |
1.1.2 国内废旧橡胶研究现状 |
1.2 废旧橡胶再生工艺研究 |
1.3 再生橡胶生产加工工艺概况 |
1.3.1 物理加工方法 |
1.3.2 化学方法 |
1.3.3 超临界法脱硫 |
1.3.4 微生物脱硫 |
1.4 再生橡胶应用前景分析 |
1.4.1 再生橡胶与其他材料并用研究 |
1.4.2 再生橡胶改性技术研究概况 |
1.5 氯化再生橡胶概述 |
1.5.1 再生橡胶氯化方法研究进展 |
1.5.2 氯化再生橡胶与其他材料并用研究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6.1 本文研究内容 |
1.6.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氯化再生橡胶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规格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仪器与测试方法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2 TG分析 |
2.3.3 SEM及 EDS分析 |
2.3.4 氯含量分析 |
2.3.5 粒径分析 |
2.3.6 力学性能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FTIR图谱分析 |
2.4.2 热性能分析 |
2.4.3 SEM照片分析 |
2.4.4 EDS分析 |
2.4.5 再生橡胶各种氯化方法的对比 |
2.4.6 氯化前后RR颗粒的粒径分布 |
2.4.7 力学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氯化再生橡胶改性CM的硫化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仪器设备 |
3.3 测试及表征 |
3.3.1 硫化行为 |
3.3.2 力学性能 |
3.3.3 扫描电镜(SEM) |
3.3.4 静态热机械分析(TMA) |
3.4 CM/CRR质量比对共混胶的硫化与性能的影响 |
3.4.1 CM/CRR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及硫化特征参数分析 |
3.4.2 CM/CRR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3 CM/CRR共混胶的TMA曲线分析 |
3.4.4 CM/CRR共混胶的SEM照片分析 |
3.5 混炼时间对CM/CRR共混胶硫化与性能的影响 |
3.5.1 CM/CRR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及硫化特征参数分析 |
3.5.2 CM/CRR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
3.5.3 CM/CRR共混胶的TMA曲线分析 |
3.5.4 CM/CRR共混胶的SEM照片分析 |
3.6 CRR粒径对共混胶硫化与性能的影响 |
3.6.1 CM/CRR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及硫化特征参数分析 |
3.6.2 CM/CRR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
3.6.3 CM/CRR共混胶的TMA曲线分析 |
3.6.4 CM/CRR共混胶的SEM照片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轮胎橡胶的绿色再生及其路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旧轮胎的处理现状 |
1.2 橡胶再生方法 |
1.2.1 高温再生 |
1.2.2 中温再生 |
1.2.3 低温再生 |
1.3 橡胶的热氧再生 |
1.3.1 反应机理 |
1.3.2 影响因素 |
1.3.2.1 橡胶极性 |
1.3.2.2 硫化体系 |
1.3.2.3 再生温度 |
1.3.2.4 软化剂 |
1.4 再生胶的应用 |
1.4.1 单独使用 |
1.4.2 改性橡胶 |
1.4.3 改性沥青 |
1.5 胶粉改性沥青 |
1.5.1 橡胶-沥青相互作用 |
1.5.2 加工工艺 |
1.5.3 性能影响因素 |
1.5.3.1 基质沥青类型 |
1.5.3.2 胶粉粒径、类型及掺量 |
1.5.3.3 加工温度 |
1.5.3.4 剪切速率 |
1.5.4 低温性能评价方法 |
1.5.4.1 弯曲梁流变试验 |
1.5.4.2 弗拉斯脆点法 |
1.5.4.3 低温延度和测力延度 |
1.5.4.4 玻璃化转变温度法 |
1.5.5 耐老化性能 |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温热氧化诱导的硫化顺丁胶降解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样品制备和热氧降解 |
2.2.2.1 BR硫化胶的制备 |
2.2.2.2 BR硫化胶的热氧降解 |
2.2.3 结构与性能测试 |
2.2.3.1 溶胶含量测试 |
2.2.3.2 交联密度 |
2.2.3.3 Horikx理论 |
2.2.3.4 红外光谱分析 |
2.2.3.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大豆油含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2.3.2 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2.3.3 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2.3.4 大豆油作用下BR热氧降解的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轮胎胶粉的精细化再生及其改性沥青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2.2 试样制备 |
3.2.2.1 轮胎胶粉的热氧降解 |
3.2.2.2 再生胶改性沥青的制备 |
3.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3.2.3.1 热重分析 |
3.2.3.2 溶胶含量测试 |
3.2.3.3 显微结构分析 |
3.2.3.4 流变性能测试 |
3.2.3.5 动态扫描量热分析 |
3.2.3.6 常规性能测试 |
3.2.3.7 旋转薄膜老化试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轮胎胶粉的组成分析 |
3.3.2 再生胶的再生程度分析 |
3.3.3 再生胶的分散情况 |
3.3.4 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 |
3.3.5 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 |
3.3.6 改性沥青的耐老化性能 |
3.3.7 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胎侧再生胶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及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试样制备 |
4.2.2.1 胎侧胶粉的热氧降解 |
4.2.2.2 再生胶改性沥青的制备 |
4.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4.2.3.1 溶胶含量测试 |
4.2.3.2 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 |
4.2.3.3 弗拉斯脆点分析 |
4.2.3.4 动态扫描量热分析 |
4.2.3.5 动态振荡测试 |
4.2.3.6 多重应力蠕变回复测试 |
4.2.3.7 常规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胎侧再生胶的再生程度分析 |
4.3.2 改性沥青的旋转黏度 |
4.3.3 改性沥青的微观形貌 |
4.3.4 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 |
4.3.5 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 |
4.3.6 改性沥青的综合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性能的再生胶/SBS复合改性沥青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5.2.2 试样制备 |
5.2.2.1 再生胶的制备 |
5.2.2.2 再生胶/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
5.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5.2.3.1 常规性能测试 |
5.2.3.2 离析试验 |
5.2.3.3 显微结构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加工工艺的影响 |
5.3.2 基质沥青种类的影响 |
5.3.3 再生胶与SBS配合比的影响 |
5.3.4 复合改性沥青的综合评价及工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江阴市云顾路工程实例 |
附录2:江苏盐靖高速工程实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废旧胶粉脱硫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废旧橡胶的危害及利用方式 |
1.2.1 能源回收 |
1.2.2 轮胎翻新利用 |
1.2.3 胶粉及用途 |
1.3 橡胶脱硫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物理再生法 |
1.3.2 化学再生法 |
1.3.3 生物再生法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2.2 实验装置 |
2.2.1 反应系统 |
2.2.2 加热系统 |
2.2.3 搅拌系统 |
2.2.4 废橡胶再生装置 |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 |
2.3.1 脱硫橡胶的制备 |
2.3.2 性能检测与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棱柱搅拌桨再生装置胶粉脱硫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棱柱搅拌桨再生装置单因素实验研究 |
3.2.1 废胶粉的TGA测试 |
3.2.2 脱硫剂含量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3.2.3 软化剂含量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3.2.4 再生温度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3.2.5 再生时间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3.2.6 橡胶粒径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旋搅拌桨再生装置胶粉脱硫性能分析 |
4.1 装置及方案变化 |
4.2 螺旋搅拌桨再生装置单因素实验研究 |
4.2.1 脱硫剂含量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4.2.2 软化剂含量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4.2.3 再生温度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4.2.4 再生时间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4.2.5 橡胶粒径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4.2.6 脱硫剂种类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4.2.7 搅拌桨转速对溶胶含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正交试验设计与响应面分析 |
5.1 正交试验设计 |
5.1.1 正交试验设计 |
5.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2 响应面分析 |
5.2.1多因素仿真实验 |
5.2.2 多因素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2.3 方差分析 |
5.2.4 响应面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专用型复合胶在橡胶制品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橡胶 |
1.1.1 天然橡胶的来源 |
1.1.2 天然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1.2.1 天然橡胶的物理性质 |
1.1.2.2 天然橡胶的化学性质 |
1.1.3 天然橡胶在橡塑中的应用 |
1.2 胶粉 |
1.2.1 胶粉的来源 |
1.2.2 胶粉的制备(及改性)工艺 |
1.2.2.1 常温粉碎法 |
1.2.2.2 低温粉碎法 |
1.2.2.3 溶液粉碎法 |
1.2.2.4 新型方法 |
1.2.3 胶粉的应用 |
1.2.3.1 胶粉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 |
1.2.3.2 胶粉在塑料中的应用 |
1.2.3.3 胶粉的其他应用 |
1.3 再生胶的概述 |
1.3.1 再生胶的再生机理 |
1.3.2 再生胶的再生方法 |
1.3.2.1 物理方法 |
1.3.2.2 化学方法 |
1.3.2.3 微生物方法 |
1.3.2.4 其他方法 |
1.3.3 再生胶的应用 |
1.4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1 胶乳共混法 |
1.4.2 机械共混法 |
1.4.3 溶液共混法 |
1.4.4 熔融共混法 |
1.5 相互作用及表征方法 |
1.5.1 填料-填料相互作用及表征 |
1.5.2 填料-橡胶相互作用及表征 |
1.5.2.1 结合胶的含量 |
1.5.2.2 溶胀性能 |
1.5.2.3 力学性能 |
1.5.2.4 动态流变性能 |
1.5.2.5 动态力学性能 |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胶粉/天然胶复合胶在胶鞋大底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原材料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实验内容 |
2.1.3.1 实验配方 |
2.1.3.2 胶料的制备 |
2.1.3.3 测试条件与标准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复合胶组分分析 |
2.2.2 胶鞋大底混炼胶的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 |
2.2.3 胶鞋大底混炼胶的橡胶加工性能分析 |
2.2.3.1 储能模量(G') |
2.2.3.2 损耗模量(G'') |
2.2.3.3 损耗因子(tanδ) |
2.2.4 胶鞋大底硫化胶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2.2.5 胶鞋大底硫化胶的物理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性胶粉/天然胶复合胶在胶鞋大底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1.2 实验配方 |
3.1.2.1 改性胶粉配方 |
3.1.2.2 复合胶配方 |
3.1.2.3 胶鞋配方 |
3.1.3 试样制备 |
3.1.3.1 改性胶粉的制备 |
3.1.3.2 复合胶的制备 |
3.1.3.3 胶鞋大底混炼胶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改性胶粉 |
3.2.1.1 改性胶粉的组分分析 |
3.2.1.2 改性胶粉在复合胶中的分散性 |
3.2.2 胶鞋大底混炼胶的橡胶加工性能分析 |
3.2.2.1 储能模量(G') |
3.2.2.2 损耗模量(G'') |
3.2.2.3 损耗因子(tanδ) |
3.2.3 胶鞋大底混炼胶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3.2.4 胶鞋大底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胶/天然胶复合胶在三角带底胶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原材料 |
4.1.2 主要实验仪器 |
4.1.3 实验内容 |
4.1.3.1 实验配方 |
4.1.3.2 试样制备 |
4.1.3.3 测试条件与标准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再生胶的性能 |
4.2.1.1 再生胶的成分分析 |
4.2.1.2 软化剂种类对再生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4.2.1.3 软化剂种类对再生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2.2 复合胶混炼胶的性能 |
4.2.2.1 软化剂种类对复合胶混炼胶的硫化特性的影响 |
4.2.2.2 软化剂种类对复合胶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2.3 复合胶(a)的份数对三角带底胶的性能 |
4.2.3.1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4.2.3.2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
4.2.3.3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2.4 复合胶(b)的份数对三角带底胶的性能 |
4.2.4.1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4.2.4.2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
4.2.4.3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2.5 复合胶(c)的份数对三角带底胶的性能 |
4.2.5.1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的硫化特性影响 |
4.2.5.2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
4.2.5.3 复合胶份数对三角带底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2.6 复合胶对三角带底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PI/天然胶复合胶在三角带底胶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原材料 |
5.1.2 主要实验仪器 |
5.1.3 实验内容 |
5.1.3.1 实验配方 |
5.1.3.2 试样制备 |
5.1.3.3 测试条件与标准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复合胶性能 |
5.2.2 TPI(高门尼)份数对复合胶混炼胶性能的影响 |
5.2.2.1 复合胶混炼胶的门尼和硫化特性 |
5.2.2.2 复合胶混炼胶的橡胶加工性能 |
5.2.3 复合胶份数(e)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性能的影响 |
5.2.3.1 复合胶份数(e)对混炼胶门尼和硫化特性的影响 |
5.2.3.2 复合胶份数(e)对混炼胶动态加工性能的影响 |
5.2.4 复合胶份数(e)对三角带底胶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5.2.4.1 物理机械性能 |
5.2.4.2 动态力学性能 |
5.2.4.3 屈挠疲劳性能 |
5.2.5 TPI(低门尼)份数对复合胶混炼胶性能的影响 |
5.2.5.1 复合胶混炼胶的门尼和硫化特性 |
5.2.5.2 复合胶混炼胶的橡胶加工性能 |
5.2.6 复合胶份数(k)对三角带底胶混炼胶性能的影响 |
5.2.6.1 复合胶份数(k)对混炼胶的门尼和硫化特性影响 |
5.2.6.2 复合胶份数(k)对混炼胶动态加工性能的影响 |
5.2.7 复合胶份数(k)对三角带底胶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5.2.7.1 物理机械性能 |
5.2.7.2 动态力学性能 |
5.2.7.3 屈挠疲劳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废旧硫化胶粉的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D]. 高天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湿法胶粉的改性及其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D]. 郭怀庆.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功能型LDPE/WGRT TPE及LDPE/EPDM TPV的结构与性能[D]. 张星烁.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湿法胶粉表面修饰及其应用研究[D]. 洪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4)
- [5]反应型增容剂对GTR/HDPE热塑性硫化胶协同增容效果的研究[D]. 于新颖. 中北大学, 2020(02)
- [6]天然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试验研究[D]. 李壮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氯化再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及其改性CM的研究[D]. 姚玉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轮胎橡胶的绿色再生及其路用特性研究[D]. 谢艳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9]废旧胶粉脱硫性能实验研究[D]. 周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专用型复合胶在橡胶制品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D]. 王雪盼.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