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电脑升级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21)在《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案例分析》文中提出
陈昱步[2](2020)在《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当今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图像替代文字作为信息交流主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年节时期,通过发送吉祥图像来表达自身祈愿、相互祝颂、阅众共享也成为了社会交往的一种“时尚”与“流行”。显而易见,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即有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有新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又未竟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和网络田野考察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依据符号学、图像学和民俗学、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吉祥图像展开审视和思考,对其图像的发展背景与态势,以及语言风格、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揭示当代网络吉祥图像的形成动因,以及符号形态与文化观念的嬗变。论文首先梳理了网络吉祥图像演变的基础,从民俗和吉祥符号的传统到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网络图像的兴盛,铺垫出网络吉祥图像发展的背景。同时从大数据和微信群个案的考察中梳理吉祥图像运用的状态和类别样式;其次,重点探究了年节民俗中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从图像的数字化构成、传统符号的延续重构以及新生符号的介入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将新门神、新剪纸、新飞帖作为深入研究的个案,归纳和分析了网络吉祥图像典型的形式语言特征;在第三部分,探究了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表达问题。包括图像中体现出的娱乐精神、审美诉求、艺术观念以及图像的附件化关系,提炼出网络吉祥图像的新思想、新内涵;第四部分,探讨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分别从正向价值和存在问题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本文认为,网络吉祥图像是当代科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符号与时俱进的表征。网络吉祥图像从传统的吉祥文化的符号特征、礼仪范式、祈福心理以及艺术美的追求中继往开来,实现了一系列的自我重构,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寓意和新的文化特征,拥有了强大的公共性和广阔的覆盖性,成就了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芦艺[3](2020)在《社交营销、情感经济与在线劳动 ——基于支付宝“集五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新经济研究院发起的调查中,支付宝“集五福”活动以其特殊的时间节点、参与方式和营销模式,被票选成为21世纪“新四大年俗”之首。但是,人们在参与这场活动娱乐的狂欢活动中,也发现“春节的味道变了”:如何定义“集五福”是中华民族的新年俗,不能仅从参与仪式等外在模式的变化一概而论,而是要找出春节营销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要素,分析集福活动如何重新“发明”传统节日。本文通过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以“集五福”活动作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分析社交媒体的带有特殊情感指向的营销活动,从而揭示其资本逻辑。文章首先以“天时”“地利”“人和”作比喻,分析出“集五福”成为“新年俗”的三重路径,其实质是披着“传统文化”和“多重情感”的营销活动。接着,从文化、情感和营销之中,发现集福活动在重新“发明”节日的过程中模糊了休闲与劳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借用“节日情景”,营造“假日休闲”;植入“年俗文化”,化身“线上福卡”;强调“红包收益”,模糊“在线劳动”。由此,文章发现数字资本给予用户娱乐的同时,也借助互联网技术深度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支付宝以较低的成本创办了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集五福”活动,吸引了广大受众注意力,使其付出“不自知”的情感劳动。而这劳动的本质是企业将爱国情感、休闲娱乐和游戏抢占等情感,“福文化”等传统文化,以及时代价值观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之上,以社交营销的方式输出,形成弹性的“情感经济”和商业资本积累。
刘晶晶[4](2019)在《清初民俗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民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分类内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既是社会鼎革时期,同时又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其民俗文化独具时代特色。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反映在民俗诗歌的创作中,因而清初的民俗诗歌在吸收前代各时期民俗诗歌创作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呈现出繁盛之象。本文除绪论外,包括正文三章。第一章研究民俗诗歌中的“易代之悲”,诗歌创作产生与政治、文化、历史息息相关,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民俗诗歌增加了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和传承汉民族文化诗行教化意识,时光流逝、社会鼎革反映在民俗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易代之悲”。此章着眼于民俗诗歌的情绪表达,以诗歌中的民俗为载体记录清朝初期文人历经亡国的心路历程。第二章研究民俗诗歌在清初的繁盛发展,政府行为和诗人自我放逐等原因造成清初民俗诗歌出现地域扩展和内容细化两大特色现象,而民俗诗歌的繁盛发展又进一步开拓了民俗诗歌的题材和内容。第三章研究清初诗歌中民俗文化整体的多元与部分的融合,从节日、信仰、发型服饰、礼仪等民俗内容探究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与传播性,以诗歌中的民俗为载体探究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也以民俗为载体,探索清初士人心态及其发展变化,诗歌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总而言之,清初民俗诗歌与清初社会变革、文学风气、社会风貌、民族文化等有着重要关系,本文通过研究清初民俗诗歌的情感价值、发展现象、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探究诗歌与民俗文化的相互关系。
梅岭[5](2019)在《从“年货”清单看消费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临近春节,购置年货成为挨家挨户的一项主要任务,走亲访友,朋友礼赠总少不了买买买。老舍笔下《骆驼祥子》中曾这样描述年的味道:"祥子的眼增加了亮光,看见路旁的年货,他想到曹家必定该送礼了,送一份总有他几毛酒钱。"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年货就是祥子眼中那几毛酒钱,孩子眼里花花绿绿的糖果,和妈妈总舍不
胡晓婷[6](2018)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花炮企业开始顺应潮流,尝试“互联网+”模式,在营销策略上进行新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花炮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花炮和互联网的结合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成为制约花炮企业的瓶颈,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研究花炮产业的营销策略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为例,重点研究电子商务背景下该公司的营销策略,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也对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应该坚持新的营销理念,在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推广策略上进行创新,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本文基于经典营销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紧密结合管理实践,逐层推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论文首先介绍电子商务背景下研究花炮企业营销策略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其次在归纳总结经典的营销理论基础上,阐述了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以及电子商务对连锁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重点分析,归纳出现有的营销策略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产品策略存在缺陷,二是价格策略有待优化,三是渠道策略创新性不够,四是推广策略不够丰富。然后针对前面的问题分析,提出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通过调研电商市场来进一步优化产品策略,通过优化定价策略来促进电商销售,通过丰富渠道建设来实现全面营销,通过加强新媒体推广来传播品牌价值。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花炮产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发展进行展望。
侯婉胜男[7](2018)在《央视春晚仪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自1983年至2017年已举办35届。作为中国人迎接新年最重要的仪式,央视春晚肩负着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审美观念的变更,传统的节日色彩变得越来越淡,央视春晚的仪式意义也逐渐呈现出消解的现象。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为指导,以“央视春晚”为文本进行分析,从传播、文化、技术等多角度探寻央视春晚仪式的消解与意义的建构。全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央视春晚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依据三十五年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将央视春晚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嬗变期三个发展阶段。分别表述了不同时期央视春晚的鲜明特色,从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央视春晚“仪式”发展的变化历程,解读变化背后的现象。第二章追溯央视春晚的历史起源,传统春节为央视春晚“仪式”的形成设定了神圣的的时间节点和重要的空间铺排,被称为央视春晚诞生的母体。作为仪式的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华儿女被召集在一起,形成关于这场文化盛宴的共同记忆。央视春晚通过固定化的节目设置、程序化的出场顺序、家国统一的发展主题以及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共同构成了典型的仪式特征,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传播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第三章结合当下央视春晚“仪式”意义消解的现象进行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趣味的不断提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被大众所淡化,央视春晚的仪式性质也得到了重新建构。最后一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传统央视春晚所面临的挑战、传播困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何既保证仪式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能适应日益变化的传媒生态,提供让观众满意的文化作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央视春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与创新。坚持技术与艺术结合,回归内容本身;坚持文化与情感聚合,强化传统文化传承;坚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提高公民的参与热情。
王小妍[8](2018)在《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思考,从生态设计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展开,实践价值包括设计师的生态伦理理念、设计反思下的设计流派、信息与科技对生态设计的促进,概括了产品生态设计的实践方法和经验。理论价值基于美学审美价值观的树立、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和民艺人文价值的启示,设计新价值体现在将生态设计与生态美学、生态文化与民艺人文三方面的结合与交叉。生态设计助力绿化发展、生态文明进程,生态设计类型的产品开发是长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从产品生态设计作为生态学理论分支出发,对生态学、生态思想的发展、时代变迁下的生态问题、产品生态设计的演变等理念和原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结合生态设计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实践,根据生态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并将其运用于产品生态设计的领域:从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民艺人文价值三方面进行理论、方法、新价值的探寻,期望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之下获取这些领域的技术经验、方法途径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总结出这些领域在产品生态设计中具有革新价值,以及实行推广的设计方法与发展模式。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领域,生态美学以审美关系为中心,具体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系统的感性理解。基于生态领域下的美学情怀,对产品的技术理性的局限进行论述,提出在美学思想情怀下的生态意识形态,论证了生态意识与设计导向的紧密联系、生态意识的特征和生态意识的视野方面,总结得出了产品设计中生态审美原则的意识指导作用,构建生态美学新价值。在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领域,文化可以更有约束性的形式推进自然人化的过程,更有渗透性的形式进行改造世界,更高效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设计不应只是限于关注产品本身,还需要文化维度的关照。针对绝对技术理性的重新审视,提出产品生态文化价值体现在对大众消费意识的引导和对风尚潮流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地域文化、造物智慧、社会变迁构建下的产品生态文化新价值。在民艺生态设计再生的人文价值领域,民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是对工业产品使用周期的延伸和对好产品更多的发现。民艺的人文价值与生态观念在对生活的感悟、关注人与自然环境、提倡技术理性的反思、注重设计责任感、文化品质、生存与生活态度有着相似性。分析民艺在生态助力下的新发展,更通过民艺的发源地之日本民艺的借鉴,基于日本民艺思想对产品生态设计的启示,论证了保护到优化、守艺到生艺的未来民艺生态发展模式的可实践性,提出了在一定范围内民艺与工业产品相结合,具人文价值的生态设计方案。最后是本文结论,对产品生态学理论与设计新价值研究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第一,美学价值是从根源层面改变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审美方式;第二,文化价值是产品生态设计新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第三,民艺人文价值是生态生活态度的载体和生态文化符号的体现。
施悦音[9](2018)在《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执行有效性研究 ——基于政策学习的视角》文中指出在节日庆典燃放烟花爆竹作为我国传统民俗,至今已有逾千年历史。然而,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逐步突显了烟花爆竹的负面效应,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从而进入了公共政策的视野。上海市政府于1989年首次制定发布《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后于1993年调整了禁燃范围;1994年,法制介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至2013年期间又经过多次渐进式调整;2014年,该条例入围立法修订项目,最新修订版自2016年起正式实施。纵观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近30年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1989年和2016年是该项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的两个关键时间节点,相应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条例正式颁布,但后续的政策执行有效性却是迥异的:1989年至1992年期间,政策形同虚设,最后只能被迫松动;而2016年的条例比之1989年的规定更为严格,限制的方面更多,执行后的实际情况却并无反弹,执行有效性非常理想。相似的城市背景,相似的政策调整,为何在1989年的节点上以政府的妥协告终,而在2016年的节点上却能大获成功?是哪些环节的改变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这些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本研究基于政策学习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个案扩展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的执行有效性展开研究,试图找出政策执行有效性得以提升的原因。研究假设政策学习可以促进执行有效性的提升。为验证假设,首先梳理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执行的实践历程,包括政策的制定、调整、执行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效果;其次,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政策学习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再次,分析影响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这些因素的存在和改变与政策学习的关联;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研究显示,影响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于源头管控、禁疏结合、宣传教育,并且政策学习是执行有效性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进而,从政策学习的视角,对地方政府提升政策执行有效性提出建议:一是推进政策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二是拓展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三是建立更有支持力的社会反馈机制;四是强化问题导向和有效经验的固化;五是倡导政策学习中的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政策学习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含有新见解的政策学习理论框架,将政策学习定义为一种自发主动的行为,其动力源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和政策目标的改变,具体行为包括汲取历史经验、获取最新信息、借鉴他地做法等,终极目标是实现政策执行有效性的提升;将政策学习根据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向上学习、水平学习和向内学习三种类型;将政策学习的影响因素从三个角度加以区分:一是外界刺激,包括上级政府压力程度、政府间竞争和社会公众意见;二是内在动力,即政策主体的思想信念;三是资源,包括可供学习的资源,以及可供调用的政策资源。
李卓擎[10](2017)在《微信红包流行原因与引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平台化发展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国家政策性督导,合力推动了新媒介产品和功能的发展。互联网新技术的开发,从纯技术功能性的关注,逐渐走上收集用户反馈,谨慎上线新功能的人性化思考。微信红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依托于互联网金融逻辑,将二者融合让科技更符合人性。“永远在线”的社会,世界万物通过网络相连,用户随时进入各种可能的场景世界。微信红包是一个微小的移动支付场景,通过分享红包构建出一个用户关系链,把微信自身原有的人与人交互的场景沉淀并扩大。交通、通信的发展使人们的流动性变快,远距离亲属关系的维系,主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社交工具。延伸熟人社交链,收发红包实质上是一种用户的社交行为,一种新的连接方式,一种带有温度的数据。维系红包,正好满足熟人链接及其延伸的特点,重构了人际传播关系,他更贴近于真实世界人际关系和社交属性,在相互分发与讨要的欢乐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被拉近了。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分析微信红包流行的原因与流行引发的问题。分析调查后发现,微信红包的流行基于传统“压岁钱”文化的传承、资源集中的微信平台生态圈庞大用户群数量、微信红包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及其丰富的传播功能。人际传播,群体互动是微信红包持续流行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与春晚等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是引爆流行的原因之一。用户对于微信红包的强需求,最终会反作用于互联网及现实社会环境,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传播流行的因素之一。移动支付的不断发展,流行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些隐忧。微信红包是互联网的新产品,它还很年轻,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相结合,必然产生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微信红包解构了传统的家文化,对人际社交的负面影响复杂,影响了人们生活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心里与行为发生,异化了社交行为,最终会导致线上线下社交摩擦的出现。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新闻媒介报道的有关微信红包的社会问题,发现有四大类事件较为恶性,一微信红包群赌博,二微信红包诈骗,三微信红包引发的线下暴力事件,四微信红包贿赂问题。微信红包仍面临着技术层面的挑战,如何保证用户的网络使用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风险都需要谨慎解决。研究最后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基于用户的功能优化及技术创新;技术监管并利用传播媒介引导微信红包良性互动;完善平台降低金融风险。总之,现阶段微信红包作为具有传播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新媒体,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积极的,未来对于新的科技功能的开发有指导性作用。微信红包成为现象级产品并不属偶然,未来平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会产生众多新的媒介形式。对于微信红包引发正面流行的反方面问题的思考,让我们更重视微信红包互联网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利于在激烈的互联网商业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突破口,让科技更温暖。
二、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电脑升级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电脑升级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2)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基本概念 |
1. 吉祥图像 |
2. 网络吉祥图像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网络吉祥图像的研究 |
2.关于传统吉祥图像的研究 |
3.关于网络表情包的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1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产生及态势 |
1.1 年节民俗与吉祥图像 |
1.1.1 年节民俗的传统 |
1.1.2 吉祥文化的图像 |
1.2 网络图像的产生 |
1.2.1 数字技术的发展 |
1.2.2 网络表情包的产生 |
1.3 民众使用的态势 |
1.3.1 数据案例调研 |
1.3.2 类别样式梳理 |
第2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 |
2.1 图像的数字化生存 |
2.1.1 图像语言的数字化 |
2.1.2 虚拟性与图像重塑 |
2.2 传统符号的延续与重构 |
2.2.1 传统符号的形式延续 |
2.2.2 传统符号的形式重构 |
2.2.3 文字符号的视觉展演 |
2.3 新生符号的介入与融合 |
2.3.1 “新祥物”的迁移 |
2.3.2 网络IP的延伸 |
2.3.3 个人化的表情定制 |
2.3.4 表情包符号的挪用 |
2.4 年节时期的典型个案 |
2.4.1 新门神形象的呈现 |
2.4.2 新剪纸的虚拟表达 |
2.4.3 新飞帖的前世今生 |
小结 |
第3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增新 |
3.1 图像的时代性 |
3.1.1 娱乐精神 |
3.1.2 视觉表现欲 |
3.1.3 新的艺术观念 |
3.2 图像附件化 |
3.2.1 商业性 |
3.2.2 公共性 |
小结 |
第4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 |
4.1 承继民族传统的精髓 |
4.2 表现时代的精神理想 |
4.3 构建新民俗的文化场 |
4.4 问题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专着 |
论文 |
外文文献 |
图版说明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3)社交营销、情感经济与在线劳动 ——基于支付宝“集五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年味“变了” |
二、五福“闯入”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互联网的受众与用户:从“盲点之争”到“数字劳工” |
二、数字化时代的劳动与非物质劳动:从“情感劳动”到“情感经济”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集五福”成为“新民俗”的三重路径 |
第一节 天时:春节间“趁闲而入” |
一、活动周期与春节时长重合 |
二、休闲类的游戏玩法层出不穷 |
第二节 地利:“工具钱包”社交化 |
一、支付宝社交困境的内外原因 |
二、支付宝化劣为优的社交举措 |
第三节 人和:热情点击“拼手气” |
一、词频分析:高关注、高点击的周期性活动 |
二、问卷分析:忽略广告、在意红包的参与用户 |
第二章 传统节日的重新发明:在文化、情感与营销之间 |
第一节 借用“节日情景”,营造“假日休闲” |
一、情感占位:“集福也是团圆” |
二、节位卡点:“集福也是休闲 |
第二节 植入“年俗文化”,化身“线上福卡” |
一、具象年俗:福卡 |
二、抽象内核:福文化 |
第三节 强调“红包收益”,模糊“在线劳动” |
一、视觉刺激:强化参与感与模糊中奖数 |
二、习惯养成:在线年味汇成“超级IP” |
第三章 情感劳动的再认识与数字生态改善的可能性 |
第一节 从物质占有到意识占领:情感劳动的再认识 |
一、移动设备普及化:劳动工作与日常生活边界模糊 |
二、个人信息商品化:用户关系与用户行为被追踪 |
三、文化与社交碰撞:情感劳动生成情感经济 |
第二节 用公益服务平衡经济收益:数字生态改善的可能性 |
一、“互联网十年俗”能否推动国潮文化? |
二、“全方位服务”能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
三、接入“公益项目”能否优化一方“线上生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清初民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一、研究意义 |
二、相关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史料文献研究 |
二、“知人论世”方法研究 |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 |
第一章 清初民俗诗中的“易代之悲” |
第一节 纪念类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
一、祭祀活动 |
二、端午纪念屈原 |
三、新节日“三月十九日”中的“亡国之痛” |
第二节 喜庆类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
一、以团聚为主题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
二、以游乐为主题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
第三节 民俗诗歌中“易代之悲”的消解 |
一、整个诗坛层面的消解 |
二、文人个人层面的消解 |
第二 清初民俗诗歌的地域扩展与内容细化 |
第一节 繁盛现象:地域的扩展与内容的细化 |
一、民俗诗歌中地域的扩展 |
二、民俗诗歌内容的细化 |
第二节 繁盛原因:政府行为与自我放逐 |
一、政府行为 |
二、自我放逐 |
三、其他原因 |
第三节 意义:诗歌题材的开拓 |
一、以不经见的民俗入诗 |
二、实学色彩 |
第三章 清初诗歌中民俗文化的整体多元与部分融合 |
第一节 节日民俗 |
第二节 信仰民俗 |
第三节 发型服饰民俗 |
一、满族“剃发易服”政策的冲击 |
二、边远地区多元的发型服饰 |
第四节 礼仪民俗 |
一、婚嫁礼仪民俗 |
二、丧葬礼仪民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概述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电子商务模式类型 |
2.2 连锁企业模式的概念 |
2.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3.1 4P营销理论 |
2.3.2 4Cs理论 |
2.4 电子商务对连锁企业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1 浏阳花炮公司概况 |
3.2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4P分析 |
3.2.1 产品策略分析 |
3.2.2 价格策略分析 |
3.2.3 渠道策略分析 |
3.2.4 推广策略分析 |
第4章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4.1 产品策略存在缺陷 |
4.2 价格策略有待优化 |
4.3 渠道策略创新性不够 |
4.4 推广策略不够丰富 |
第5章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优化 |
5.1 营销理念创新 |
5.1.1 新媒体营销理念 |
5.1.2 绿色营销理念 |
5.1.3 全球营销理念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调研电商市场,优化产品策略 |
5.2.2 优化定价策略,促进电商销售 |
5.2.3 丰富渠道建设,实现全面营销 |
5.2.4 加强新媒体推广,传播品牌价值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央视春晚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四、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一章 央视春晚的发展历程 |
一、春晚的萌芽:崭露头角的早期春晚 |
二、春晚的兴盛:万众期待的文化盛宴 |
三、春晚的嬗变:百花争艳下的变革之路 |
第二章 央视春晚“仪式”意义的体现 |
一、守望团圆:追溯春晚的历史源头 |
二、记忆建构:象征符号的重复与隐喻 |
三、凝聚共识:仪式召唤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
第三章 央视春晚“仪式”消解的现象 |
一、时代变迁下传统文化内涵的淡化 |
二、传播渠道的分散与垄断地位的消解 |
三、受众话语权的转移与反向解读 |
第四章 央视春晚“仪式”意义的建构 |
一、技术与艺术结合,回归内容本身 |
二、文化与情感聚合,强化传统文化传承 |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提高公民参与热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 |
(8)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课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生态学理论 |
(二)生态设计 |
(三)生态设计学科属性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路径与思路 |
(一)研究路径 |
(二)研究思路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学理论与生态设计的提出 |
第一节 生态学理论的溯源 |
一、国外生态思想的两栖发展 |
二、中国古代朴素生态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 工业发展伴随下的生态问题 |
一、生态问题与时代发展的冲突 |
二、民族差异与设计策略的结合 |
第三节 生态设计的国家策略 |
第四节 当代产品生态设计的演变 |
一、产品生态设计概念 |
二、产品生态设计要素指标 |
三、产品生态设计中文化意识的兴起 |
四、产品生态设计中历史情感的认同 |
第二章 生态设计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 |
第一节 设计师的生态伦理理念 |
一、设计师的生态立场 |
二、设计师的设计态度 |
三、设计师的匠人品质 |
第二节 生态反思下的当代产品设计方法 |
一、批判性反思设计方法 |
二、生长型乐趣设计方法 |
三、量化型节能设计方法 |
四、温情型持续设计方法 |
第三节 信息与科技对生态设计的促进和推动 |
一、信息时代下的潜力转型 |
二、科技时代下的生态治理 |
第三章 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 |
第一节 技术审美局限性的思考 |
一、忽视点与链技术并重的思考 |
二、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第二节 生态视域下的美学情怀 |
第三节 生态美学情怀下的设计生态意识 |
一、生态意识与设计导向 |
二、生态意识的属性特征 |
三、生态意识的视野探寻 |
第四节 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构建 |
一、“适”“时”为度的产品生态审美原则 |
二、语意认知下的产品生态美学形态 |
三、生态美学新价值的模型构建 |
第四章 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 |
第一节 绝对技术理性价值观的辨析 |
一、绝对技术理性的重新审视 |
二、绝对技术理性中的科技植入 |
三、技术的“非理性”与“文化约束性” |
第二节 产品生态文化的价值体现 |
一、产品生态文化的核心要求 |
二、产品生态文化对消费意识的引导 |
三、产品生态文化对风尚潮流的影响 |
第三节 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构建 |
一、服务于地域历史文化的价值 |
二、积累于造物智慧文化的价值 |
三、顺应于社会变迁文化的价值 |
四、生态文化新价值的模型构建 |
第五章 民艺生态设计再生的人文价值 |
第一节 生态与民艺相互关联的启发 |
第二节 民艺的生态助力发展 |
一、设计变革的持续发展 |
二、自然悦享的选择发展 |
三、尝试创造的乐趣发展 |
第三节 日本民艺的借鉴 |
一、日本民艺思想的产生与参考价值 |
二、日本民艺思想对生态设计的启示 |
第四节 民艺生态转变模式的价值构建 |
一、民艺的传播方式和地域发展 |
二、保护到优化的生态转变模式 |
三、“守”艺到“生”艺的生态转变模式 |
四、民艺生态设计再生人文价值的模型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执行有效性研究 ——基于政策学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综合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政策执行有效性的概念 |
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的概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政策执行有效性理论 |
二、政策学习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变迁及执行有效性 |
第一节 政策变迁概览 |
一、1988 年至1993年,政策萌芽期 |
二、1994 年至2013年,政策调整期 |
三、2014 年至2017年,政策完善期 |
第二节 政策执行有效性 |
一、相关数据分析 |
二、执行有效性分析 |
第三节 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策问题的因素 |
二、政策本身的因素 |
三、政策以外的因素 |
第四节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学习 |
一、学习主体 |
二、学习类型 |
三、学习效果 |
第四章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中的执行非有效性 |
第一节 政策执行非有效性的表现 |
一、无意识的违规 |
二、有意识的违规 |
第二节 政策执行非有效性的原因 |
一、政策宣传覆盖率低 |
二、源头管控不足 |
三、政府公信力差 |
四、执法不严 |
第五章 提升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建议 |
第一节 推进政策学习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
第二节 拓展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 |
第三节 建立更有支持力的社会反馈机制 |
第四节 强化问题导向和有效经验的固化 |
第五节 倡导政策学习中的公众参与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政策学习过程的存在 |
第二节 执行有效性的提升 |
第三节 政策学习与执行有效性的关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微信红包流行原因与引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概念阐释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一章 微信红包的发展与功能 |
第一节 微信红包兴起的背景 |
第二节 微信红包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三节 微信红包的传播功能 |
第二章 微信红包流行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关于微信红包流行的原因调查 |
第二节 个人与群体社交引发微信红包流行 |
第三节 引爆微信红包流行的附着力因素 |
第四节 环境威力推动微信红包流行 |
第三章 微信红包流行引发的问题 |
第一节 微信红包解构家文化 |
第二节 线上线下人际社交负面影响 |
第三节 微信红包流行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四节 网络安全及金融风险问题 |
第四章 微信红包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以用户为本,优化功能创新技术 |
第二节 加强监管,媒介宣传引导良性互动 |
第三节 完善微信平台,降低金融风险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电脑升级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案例分析[D]. 王静. 青岛大学, 2021
- [2]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D]. 陈昱步. 西南大学, 2020(03)
- [3]社交营销、情感经济与在线劳动 ——基于支付宝“集五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D]. 芦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4]清初民俗诗歌研究[D]. 刘晶晶. 苏州大学, 2019(04)
- [5]从“年货”清单看消费变化[J]. 梅岭.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9(02)
- [6]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胡晓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8(12)
- [7]央视春晚仪式研究[D]. 侯婉胜男.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1)
- [8]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D]. 王小妍. 苏州大学, 2018(01)
- [9]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政策执行有效性研究 ——基于政策学习的视角[D]. 施悦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10]微信红包流行原因与引发问题研究[D]. 李卓擎.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