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拓南通航运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林彬[1](2021)在《张謇海洋观的演变与内涵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闭关锁国导致国破家亡的屈辱历史和"守海不成、陆地不保"的残酷现实,张謇在探索救国强国之路过程中对海洋的重要性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新型海洋观。张謇的海洋观包括治海军以防卫海洋、护渔权以维护海权、兴实业以海洋富国、开商埠以开放图自强、办院校以科教兴海洋等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其"父教育而母实业"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海洋的重新认识及重海自强的梦想和志业正是当下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来源。
徐曼[2](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王淳慧[3](2020)在《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1995年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来,又提出建设天津和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均匀分布于中国的城市群中,属于其沿海城市群的核心枢纽节点,在物流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沿海城市群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拓展基础,两者相互之间存在着高度紧密的联系。明确中国国际航运中心在沿海城市群下的物流网络发展,将有助于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的完善和合理分工,进一步发挥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优势,促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根据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中心性质和地理位置,选取了三个沿海城市群,针对城市群内的46个城市在产业和运输方式两方面,构建了 46个节点组成的相关物流网络,分析节点能力,综合考虑产业与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层物流网络,分析物流网络层的匹配性。结果表明,强引力区域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农林物流网络按城市群分成三个小社团,工业物流网络紧凑,节点关联性强。上海集散能力和网络影响力都比较突出;天津辐射能力较强,大连的连接作用较强;公路运输物流网络分散成三部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度中心性整体偏高,上海和天津重要性突出;水运物流网络主要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节点,上海重要性突出;铁路运输物流网络主要为辽中南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节点,且度中心性整体偏大,天津重要性突出。公路与产业物流网络层匹配度较高,铁路运输网络与农林物流网络的嵌入对于整体网络的影响更为深远;工业层与水路和铁路层级联系较弱;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铁路层物流网络匹配性低,京津冀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在水运层物流网络匹配性低,其他层匹配度高,并在论文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对中国航运中心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邬美玲[4](2020)在《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作为特殊性质的非军事目标也遭到了普遍的轰炸。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是违反国际战争法则与人道主义原则的野蛮暴行,是日本无差别轰炸罪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血腥罪证之一。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破坏程度大的特点。轰炸时间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轰炸地域涵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省份。日机对不同类型美英在华机构的轰炸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外交机构及人员被炸主要以1937年南京、1939-1941年重庆、1941年昆明的美英驻华使领馆为集中点;教会机构被炸持续时间最久,长达4年零三个月,地域分布最广,轰炸之迹遍布21个省;经济、军事等机构的财产被炸主要集中于1937-1939年的14个省份。日机大规模轰炸美英在华机构,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精神、物质财产损失,极大地损害了美英两国在华权益。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轰炸愈演愈烈,制造了许多震惊世界、影响深远的案件。许阁森大使被炸案、南通美国基督医院被炸案、英舰“瓢虫”号被炸案等都是日军非法侵害美英两国在华资产、血腥屠杀美英在华公民的罪证。这一方面是美英两国对日绥靖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美英两国转变对日政策,支援中国抗战以及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埋下了伏笔。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狂轰滥炸,引起了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积极声援被炸的美英在华机构,争取美英两国加入援华制日阵营。国际组织和各国各界震惊于侵华日军的非人道屠杀暴行,纷纷发声谴责日寇滥炸暴行。美英两国社会各界强烈抗议日机对其在华权益的破坏,美英两国政府多番对日交涉,希望制止日军违法的、非人道的滥炸暴行,并逐步走上全面制裁日本的道路。本文拟充分利用现有史料,全面揭示侵华日军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各方面情况,揭露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残暴性与非人道性,从而充实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证,并希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熊辛格[5](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指出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彭靓[6](2020)在《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税船用油是专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的船舶燃料,按照国际惯例免征相关税费。自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和保税油市场的首次放开,国内保税船用油需求强劲上升,供应规模跃居亚洲第二。近年来,为巩固在“一带一路”供油区域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浙江舟山自贸区再次打开市场大门,密集发放地方经营资质,大批船供油企业纷至沓来,国内保税船供油行业格局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产品同质、竞争过度、整体盈利水平低、经营风险高等行业矛盾日益严重,给经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ZCR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大型船用燃料供应企业,也是2006年中国保税船用油市场首次开放时的先行者,经营保税船用油业务十余年来,公司依靠良好的经营网络优势、专业的水上供应服务能力,占领了长江市场及部分沿海市场,并确立了稳固的行业地位。然而近几年来,该业务却遇到了市场份额增长停滞、个别区域业务下滑明显,盈利水平下降、行业地位动摇等突出问题,面对当前国内外经贸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航运与石油业双双低迷,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导致竞争加剧等严峻形势,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挖掘内部潜力,从而改善发展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已成为了ZCR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等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引入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分析对影响保税油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对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概况和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汇总内、外环境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引入EFE矩阵、IFE矩阵、IE矩阵、SWOT模型、QSMP矩阵等战略分析工具,以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式,确定了ZCR公司的最优竞争战略为成本领先战略,并就战略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有关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内部能力、扩大对外合作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本文研究有助于对ZCR公司保税油船用业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对增强该业务竞争力,促进业务良性发展和助力公司“建设国内一流综合能源服务企业”总体战略都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该公司其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于磊[7](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马骏[8](2018)在《CJ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J公司是国内某大型港口企业B集团的下属全资子公司,于2010年B集团通过整合集团长江流域主要港口、船队、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资源,以原集团下属内支线航运公司为主体正式成立CJ公司。公司在成立后的头四年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实现运营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增长,然而从2015年开始公司出现箱量增长、净利润增长止步不前的迹象,表明公司在扩张规模的同时盈利能力下降。此外,公司在局部区域市场的市场份额也产生了下滑。因此CJ公司面临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的迫切需要。经过分析和研究,发现CJ公司拥有在运力规模、揽货代理网点及航运品牌方面的优势,但是在货源结构、端到端服务能力等存在不足。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支持和区域联盟深化所带来的机遇,公司需要借助机会、发挥优势以克服劣势,抵御民营企业的直接竞争和中欧班列的潜在替代威胁。为有效解决公司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之后出现增长瓶颈、其具体体现在市场份额和近年经营净利润停滞不前的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建议CJ公司确立新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即完善升级现有船队结构和规模,打造精品航线,建成国内领先、亚洲知名的支线船舶承运人和稳步发挥口岸协同效应,发展和完善公司“端到端”能力,以服务为核心价值,在未来5年内成为提供客户完整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服务商。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建议公司稳定区域市场份额、进行运力规划和外部战略合作三大保障措施。
赵庆华[9](2018)在《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妈祖信仰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民间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揭示了闽粤先民在台湾的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长期以来,饱受儒家文化渲染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往往十分重视并强调以官方上层士大夫所推崇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忽视了民间庶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1684年以后,台湾被纳入清政府的统治管辖,官方和民间力量的交织推动,大量闽粤移民移居台湾,为妈祖信仰提供了类似大陆的土壤环境。此外,移民社会时期的台湾社会又滋生了信仰妈祖的心理需求,妈祖信仰得以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发展。如今台湾妈祖信仰的传播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兴盛程度甚至超过信仰源生地福建,其原因何在?我们应当回归历史的理路和脉络去追寻答案。清代是奠定台湾妈祖信仰发展的重要关键历史时期,通过人员、仪式、寺庙、组织的推动,台湾妈祖信仰得以空前发展,并与地方社会融合,成为整合地方社会人群的重要民间信仰。人员方面,清代的官员、士绅、住持僧、郊商等成为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重要携带人群;仪式方面,借由闽粤祖籍地民众及官府的祭祀仪式,民众得以通过仪式增强认同感,官员则增强使命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寺庙方面,清代台湾妈祖庙在结合清政府、台湾地方政府、地方士绅及民间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联系纽带作用;组织方面,台湾地方社会成立各种以妈祖为祭祀主神的神明会,对于解决地方矛盾,维持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袁玥[10](2016)在《提单仲裁条款效力裁判的中美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2014年工作报告显示,全年海事仲裁委员会共受理案件119件,当事人涉及11个国家,这说明海事仲裁已在我国蓬勃发展,成为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有效手段。但在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方面,对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效力认定仍然是我国司法审判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我国国内没有认定提单中仲裁条款效力的统一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曾在2003年12月30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案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但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其中个别规定存有争议。例如该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仲裁机构仲裁的,该仲裁协议有效。”该条同我国《仲裁法》第十八条:“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的规定有矛盾之处。当事人约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仲裁机构应属于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仲裁法》要求当事人补充协议,若达不成补充协议的无效,而草案直接规定有效,违反了《仲裁法》的基本规定。因此,该草案至今未能成为有效的司法解释。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多以“答复”的形式对个案中的仲裁条款效力进行认定。自1996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共发布了40个关于认定仲裁条款效力的请示答复,其中39个仍然有效。其中,涉及海事海商合同纠纷的仅有3个,一个是针对船舶建造合同的答复,另外2个针对租船合同纠纷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予以认定。在这两例答复中,最高人民法院认定其中一例案件应当依据仲裁地的法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法律)对仲裁条款的效力进行审查;另一例中确定租船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并入提单对提单持有人有效。但是,这两例批复都是个案下的认定,不具有推广适用的可行性。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两国立法中有关认定仲裁条款效力的条文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中美两国司法实践涉及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典型案例,试图归纳出判断一般案件中认定仲裁条款效力的主要路径,为修订我国司法解释草案、完善司法审判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中美两国关于提单中仲裁条款效力的司法裁判演变,通过对立法层面的变化和司法裁判层面的案例分析,归纳出影响司法裁判的因素与背景。第二章则主要探讨影响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理论衡量。分析一般仲裁协议效力的评判标准和提单中仲裁条款效力衡量的特殊标准,揭示航运业发展的新情况对仲裁条款效力的传统评判路径提出挑战。第三章主要分析影响提单仲裁条款的价值冲突与选择,包括“实质正义”与“缔约自由”的冲突、“效率价值”与“形式正义价值”的冲突等。本文第四章将在总结前三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中美两国的司法实践,中国处理提单仲裁条款效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开拓南通航运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拓南通航运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张謇海洋观的演变与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謇海洋观的演变 |
(一)张謇近代海洋观的萌芽 |
(二)张謇近代海洋观的形成 |
二、张謇海洋观的内容 |
(一)治海军以防卫海洋 |
(二)护渔权以维护海权 |
(三)兴实业以海洋富国 |
(四)开商埠以开放图自强 |
(五)办院校以科教兴海洋 |
三、结语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物流网络与复杂网络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物流网络的概述及其特征 |
2.1.2 复杂网络理论概述及其特征 |
2.2 城市群相关理论概述 |
2.3 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理论概述 |
3 中国国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发展现状 |
3.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发展现状 |
3.2 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发展现状 |
3.3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发展现状 |
4 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
4.1 物流节点的选择 |
4.2 构建物流网络联系 |
4.3 物流网络结构特性 |
4.4 多层物流网络构建 |
5 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多角度分析 |
5.1 物流网络节点引力分析 |
5.2 产业角度的物流网络分析 |
5.2.1 农林物流网络分析 |
5.2.2 工业物流网络分析 |
5.2.3 物流节点能力分析 |
5.3 不同运输方式角度的物流网络分析 |
5.3.1 公路运输物流网络 |
5.3.2 水路运输物流网络 |
5.3.3 铁路运输物流网络 |
5.4 多层物流网络分析 |
5.4.1 综合考虑产业与运输方式的多层物流网络分析 |
5.4.2 中国国际航运中心所在沿海城市群多层物流网络分析 |
5.5 中国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发展相关对策建议与改进措施 |
5.5.1 国际航运中心带动区域一体化合作 |
5.5.2 加快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化建设 |
5.5.3 加强国际航运中心海铁联运网络运输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创新处与难点 |
四、研究所涉及问题 |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美英在华机构的衍生与发展 |
第一节 美英驻华使领馆的建制 |
一、美英驻华领事馆的建立 |
二、美英驻华大使馆的产生 |
第二节 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发展 |
一、美英教会在华传教权的攫取 |
二、美英教会机构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美英两国在华其他财产的概况 |
一、企业工厂的开办 |
二、商船军舰的驻泊 |
第二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史实考述 |
第一节 日军对美英驻华外交机构的轰炸 |
一、日机对南京美英外交人员的轰炸 |
二、日机对重庆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
三、日军对昆明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
第二节 日军对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轰炸 |
一、华北、华东地区 |
二、华中、华南地区 |
三、西南、西北地区 |
第三节 日军对美英其他在华财产的轰炸 |
一、轰炸美英在华工厂企业 |
二、轰炸美英在华船舶军舰 |
三、轰炸美英防区、侨民住宅 |
第三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特点与损害 |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时空特点探析 |
一、时间分布 |
二、空间分布 |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损害分析 |
一、人员伤亡 |
二、财产损失 |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性质剖析 |
一、违法性 |
二、非人道性 |
第四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外交人员——英许阁森大使被炸案 |
一、轰炸案的发生 |
二、英日外交博弈 |
三、中国的反响 |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教会机构——南通美基督医院被炸案 |
一、基督医院发展概况 |
二、医院被炸情形 |
三、轰炸反响 |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其他财产——英舰“瓢虫”号被炸案 |
一、轰炸起因 |
二、轰炸经过 |
三、英日博弈 |
第五章 国际国内对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因应 |
第一节 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反响 |
一、中国各界之声讨 |
二、国际社会之谴责 |
第二节 美英两国对侵华日军轰炸其在华机构的因应 |
一、美英社会各界的抗议 |
二、美英政府的对日抗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
(一)公路类约章 |
(二)航运类约章 |
(三)铁路类约章 |
(四)航空类约章 |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租界道路规划 |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
一、企业战略的概念 |
二、战略管理的概念 |
三、战略管理的层次 |
第二节 竞争战略 |
一、竞争战略的概念 |
二、竞争战略的基本类型 |
第三节 战略分析工具 |
一、常用战略分析工具 |
二、使用战略分析工具的注意事项 |
第四节 保税船用油 |
一、保税船用油的概念 |
二、保税船用油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 |
三、保税船用油计价方式 |
第二章 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AL ENVIRONMENT) |
一、国际方面 |
二、国内方面 |
第二节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ENVIRONMENT) |
一、国际经济环境 |
二、国内经济环境 |
三、石油市场 |
四、航运市场 |
第三节 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ENVIRONMENT) |
一、劳动力资源 |
二、港口资源 |
三、客户群体 |
第四节 科技环境分析(TECHNICAL ENVIRONMENT) |
一、燃油低硫化前处理 |
二、燃油低硫化后处理 |
三、LNG燃料应用 |
四、其他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宏观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
一、宏观环境综合分析 |
二、宏观环境因素汇总 |
第三章 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保税船用油市场概况 |
一、市场发展历程 |
二、市场需求与区域分布 |
三、市场特点 |
第二节 中国保税船供油行业概况 |
一、保税船供油企业汇总 |
二、各企业经营区域与市场份额 |
第三节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 |
二、购买者议价能力 |
三、行业内现有竞争者能力 |
四、潜在进入者的能力 |
五、替代品威胁 |
第四节 行业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 |
一、行业环境综合分析 |
二、行业环境要素汇总 |
第四章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ZCR公司概况 |
一、公司概况 |
二、ZCR公司组织结构 |
第二节 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 |
一、基本业务流程 |
二、业务规模 |
三、业务网络及设施 |
四、业务运营架构 |
第三节 业务的内部资源与能力 |
一、有形资源 |
二、无形资源 |
三、人力资源 |
四、油品资源获取能力 |
五、营销能力 |
六、安全管理能力 |
第四节 内部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 |
一、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
二、内部环境因素汇总 |
第五章 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第一节 竞争战略的分析与选择 |
一、战略分析中的赋权及评分办法 |
二、EFE矩阵分析 |
三、IFE矩阵分析 |
四、IE矩阵分析 |
五、SWOT分析 |
六、QSMP矩阵 |
第二节 成本领先战略的制定 |
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依据 |
二、制定成本领先战略的原则 |
三、具体战略制定 |
第三节 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 |
一、深化企业资源整合 |
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
三、增强企业内部能力 |
四、促进企业对外合作 |
结论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CJ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对象及定义 |
1.4 CJ公司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
1.5 公司面临的问题 |
第2章 论文理论框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2.1.1 国外对企业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1.2 国内对企业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2 本文使用的理论框架 |
第3章 CJ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阶段分析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2.3 替代者分析 |
3.2.4 进入壁垒 |
3.3 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第4章 CJ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价值链分析 |
4.1.1 价值链理论 |
4.1.2 CJ公司价值链分析 |
4.2 CJ公司资源和能力分析 |
4.2.1 货源结构分析 |
4.2.2 运力构成分析 |
4.2.3 产业协同能力分析 |
第5章 CJ公司SWOT分析 |
5.1 优势 |
5.2 劣势 |
5.3 机会 |
5.4 威胁 |
第6章 战略制订及保障措施 |
6.1 CJ公司的愿景 |
6.2 CJ公司的战略目标 |
6.3 CJ公司的业务战略 |
6.4 CJ公司职能战略 |
6.4.1 稳定区域市场份额 |
6.4.2 优化运力结构 |
6.4.3 推动外部战略合作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大陆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
二、台湾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
三、日本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
第三节 未来可能的研究问题点 |
一、地方社会人群的整合问题 |
二、中央与地方的连结问题 |
三、妈祖信仰与华夷秩序 |
四、民族国家视野之外的妈祖信仰 |
第二章 清代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渠道 |
第一节 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移民渠道 |
一、元明清时期的对台政策及移民概况 |
二、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移民渠道 |
第二节 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军方渠道 |
一、妈祖与施琅收复台湾 |
二、妈祖与平定朱一贵起义 |
三、妈祖与平定林爽文叛乱 |
四、妈祖与平定蔡牵叛乱 |
五、妈祖与戴潮春事件 |
六、妈祖与王得禄平定海寇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台湾不同人群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
第一节 妈祖庙管理人与妈祖信仰的传播 |
一、关渡宫庙祝协助清军 |
二、双慈亭住持僧安葬地方官员 |
三、台南大天后宫住持僧与朱术桂 |
第二节 地方官员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
一、地方官员兴建、重修妈祖庙 |
二、地方官员主持妈祖祭祀仪式 |
三、台湾地方官员保护妈祖庙公业 |
四、地方官员请求加封封号、颁赐匾额 |
五、妈祖庙奉祀地方官员 |
第三节 士绅、郊商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
一、凤山县双慈亭的重修 |
二、二林仁和宫的重修 |
三、鹿港天后宫的兴建、重修 |
第四节 地方官员与妈祖信仰在原住民地区的传播 |
一、琅峤地区的妈祖信仰 |
二、岸里社平埔族地区的妈祖信仰 |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中心及祭祀仪式 |
第一节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中心 |
一、郡城天后宫 |
二、北港朝天宫 |
第二节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祭祀风俗及祭仪 |
一、信仰风俗 |
二、祭祀仪式 |
小结 |
第五章 清代台湾妈祖庙的社会功能与地方社会整合 |
第一节 清代台湾妈祖庙的社会功能 |
一、参与公益事业 |
二、移民精神安慰 |
三、同乡联系纽带 |
四、教育教化民众 |
五、军事战略防御 |
六、处理族群纠纷 |
第二节 清代台湾妈祖庙与地方社会整合 |
一、清代台湾寺庙文化权力的来源及获取途径 |
二、清代台湾寺庙示禁碑与地方社会治理 |
三、清代台湾寺庙在地方社会发挥影响的可能性解释 |
小结 |
第六章 清代台湾民间社会与妈祖信仰 |
第一节 民间社会与清代台湾妈祖庙香资捐题 |
一、乾隆初年澎湖渔民对天后祭祀的捐题 |
二、乾隆年间屏东双慈宫的捐题 |
三、嘉庆年间台南通济宫的捐题 |
四、道光年间阿猴慈凤宫的捐题 |
五、道光年间龙溪妈祖庙的捐题 |
六、咸丰年间香山长佑宫的捐题 |
第二节 妈祖会与清代台湾社会组织及开发 |
一、妈祖会与台湾社会开发 |
二、明清台湾家族社会的妈祖信仰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提单仲裁条款效力裁判的中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关于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司法裁判演变 |
第一节 美国司法裁判的演变 |
一、裁判实践—案例分析 |
二、裁判依据——立法的变化 |
第二节 中国司法裁判的演变 |
一、裁判实践—案例分析 |
二、裁判依据—立法层面 |
第三节 影响司法裁判的因素与背景 |
一、一般评价要素对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影响 |
二、特殊价值考量对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影响 |
第二章 影响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理论衡量 |
第一节 一般仲裁协议评判标准对提单仲裁条款的检验 |
一、真实与自愿 |
二、体现当事人的合意 |
三、书面的形式 |
第二节 评判仲裁条款效力的特殊价值标准 |
一、公平 |
二、效率 |
第三节 司法裁判的主要评判路径 |
一、美国司法裁判的路径特点 |
二、中国司法裁判的路径特点 |
第三章 影响提单仲裁条款的价值冲突与选择 |
第一节 提单仲裁条款在美国经受的挑战 |
一、实质正义与美国合同法领域的“平等谈判权”理论 |
二、弱者权益保护与消费者保护 |
第二节 提单仲裁条款在中国经受的挑战 |
一、效率价值对形式正义价值的忽视 |
二、支持仲裁与实质正义的抑制 |
第三节 回应与路径选择 |
第四章 借鉴与完善思考 |
第一节 美国司法实践的评价分析 |
一、《海上货物运输法》设立兜底条款 |
二、区分管辖权条款和仲裁条款 |
三、探寻实质正义的边界 |
第二节 中国司法实践的评价分析 |
一、明确租船关系下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认定方式 |
二、对仲裁条款的形式要件做出明确规定 |
三、司法实践依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国处理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完善建议 |
一、更新立法思路和技术完善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制度 |
二、出台关于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单项司法解释 |
三、逐步承认国外仲裁机构中国办事处做出的裁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开拓南通航运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张謇海洋观的演变与内涵研究[J]. 林彬. 航海教育研究, 2021(03)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网络研究[D]. 王淳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D]. 邬美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5]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D]. 彭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8]CJ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马骏.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9]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D]. 赵庆华. 厦门大学, 2018(06)
- [10]提单仲裁条款效力裁判的中美比较研究[D]. 袁玥.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