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系统对普洱县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

二次供水系统对普洱县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

一、普洱县二次供水系统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曹牧[1](2021)在《饮水、深井与氟齿病——全球化视野下清末民初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天津平原低平临海,水质咸涩,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不堪饮用。1860年天津开埠建立租界,受全球流行性疾病和卫生革命影响,租界中的西方人出于自身卫生安全而在天津寻找新的清洁水源。他们改革了天津的供排水设施,建立了第一套自来水系统,随后又引入机器钻井技术,发掘深层地下水。然而在新水源投入使用八年后,租界出现儿童氟齿病例,调研显示病因为井水氟化物超标,自此天津成为地域性氟病高发区。这一典型案例体现了全球化对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的影响,其中由人为造成的意外后果,正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与人类目标"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表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复杂性,对当今和未来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俞芳芳[2](2021)在《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桂平[3](2021)在《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水质检测仪的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然而越来越严重的水质污染不仅使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为了解决水质污染的问题,需要对水质参数进行检测,因此需要研发更加方便、快速的水质检测仪。本文基于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303008SF),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原理,设计了一款水质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具有快速准确、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可以实时显示检测结果等优点。可以检测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值和浊度值,并且能够自动补偿浊度对COD检测的影响,适用于对地表水的COD进行检测。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检测COD时的光谱数据处理算法。提出了一种检测COD的混合策略FDPE_PLS:先将一阶导数法(FD)和排列熵算法(PE)相结合提取特征波长,再使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建立COD预测模型。使用400nm和600nm处的吸光度连线的斜率预测浊度值,并且在一阶导数谱中对浊度在COD检测时造成的干扰进行补偿,建立浊度补偿模型。使用实际水样对提出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2、设计整个系统的光路结构和电路结构。光路结构主要包括光源、分光系统、样品池和光电检测器,光信号经过光电检测器被转换成了微弱的电信号,在电路结构中先将这个微弱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再经过AD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给STM32系统控制板,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测量的浓度值,在显示屏上将结果进行显示。3、实现水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控制步进电机匀速转动实现波长的均匀扫描、数据的采集与转换、建立模型计算浓度值以及控制显示屏对浓度值进行显示。4、使用检测系统进行水质检测实验。通过标准溶液进行实验,利用扫描得到的波长-电压图,结合FDPE_PLS建立适用于检测系统的预测模型。最后使用检测系统检测已知浓度的水样,验证检测系统的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和重复性等性能。

盘劲呈[4](2021)在《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发生转变,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显现出较强的减贫效应。多地利用体育旅游扶贫新举措,建设体育旅游减贫示范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及生态减贫成果,其在扶贫方面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国现阶段实情及未来发展需要,“乡村社区如何参与体育旅游?”“体育旅游的减贫路径如何得到补偿优化?”等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为衡量减贫效应并提出体育旅游扶贫新路径,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等质性与问卷调查等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乡村旅游扶贫研究、旅游社区参与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了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历程、条件与机制,基于中心地理论、社会交换论等理论基础,构建了“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体育旅游扶贫是一项持续型工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化体育运动参与和社区发展能力的互动、增强基层社区体育锻炼的可持续性、提升社区运营体育企业的自主脱贫能力,是乡村居民摆脱贫困的真实意愿,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依托于非城市区域的可用体育资源,居民以村落体育社区为中心地,开展户外游憩、休闲健身、体育汇演等新兴经营性活动。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分享性和监督性,参与途径为双重参与、全人群参与、运动项目参与和体育赛事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形态主要有运动消费市场、运动社区、乡村赛事及其附属影响力、当地居民互动,衡量体育旅游减贫成效的途径主要有内生性评价(参与程度、参与能力、动力机制);影响力评价;减贫节点评价以及村民认知中的减贫评价。第二,研究从3802个标签中提取了2184个基本概念,整理出46个概念类属,凝练为11个主范畴,聚合为一个中心涵义“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在此涵义中,“参与度”与“动能”是分类变量,“参与度”表明社区是否具备发展体育旅游的资源、条件和基础,“动能”代表贫困社区具备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动力和能量,由居民参与运动的能力、资源识别能力和扶贫制度等要件构成。基于此,国内体育旅游区域可划分为四类减贫区:运动项目本位区、体育侧位区、旅游侧位区和体育旅游失位区。居民对待体育旅游积极、消极影响时的支持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减贫的延续性,即持续减贫。第三,我国乡村社区的旅游资源富集,体育旅游发展形态丰富,森林旅游、海滨旅游、冰雪旅游、山地旅游、冒险旅游等形式繁多,旅游资源与运动能力相互促进。在减贫的实践中,体育旅游能促进个体的精神收获,助力精神脱贫,是较好的“扶志”手段;村委会、县城学校和景区具备转化体育资源的能力,具有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后备运动员、转变经营模式和扩大影响力的功能;同时,体育旅游能更新社区居民观念、强化民间体育团体的内外部网络关系。第四,体育旅游驱动减贫的基础性要素是体育行政管理职能,村委会、景区和学校等单位是推动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机构;减贫驱动的核心要素是社区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以及社区参与体育的动能,两种要素能够促进“贫困社区”的精神减贫,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愉悦感、幸福感;社区居民扩大体育基层组织的规模能够有效增强减贫要素之间的互动。第五,减贫效应是一种具有长期影响力的社会现象,体育旅游业融合形态单一、供应链简单、关联产业附加值低,对持续推动经济减贫的效果还未显现。强化以社区为单位的内、外部体育参与能力,能缩小农村文化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差距。社区支持意愿代表社区可持续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体育专项扶贫计划有助于增加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权利,体育组织促进社交网络不断完善。居民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能有效提升贫困生活的“存在感”;压缩旅游空间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多社区联动和专项规划等核心导向有助于激发社区参与的自主性,扩大脱贫规模、提升减贫效率。在具体建议方面,一是深化运动参与和社区发展的互动。促进个体锻炼行为转变为社区集体旅游活动,增强社区群体的体育锻炼意愿及运动能力;不断创新具有体育传统文化价值的项目,建设承载民俗文体资源的运动示范村群。二是增强体育旅游减贫的可持续性。规范健身基本权利,增强体育旅游物权收益;壮大体育组织规模,促进民俗旅游多元供给,创造公众营收机会,制定利益分配长效措施;权衡社区参与范围,兼顾资源生态减贫效益。三是增加社区运营体育旅游业的自主脱贫能力。鼓励村寨社区运营,激发社区主导型动能;促进多社区联动办赛,扩大旅游减贫辐射区域;普及户外运动技能,布局体育生计型产业;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营造社区支持氛围。研究提出了体育旅游新兴领域的理论构架,尝试解决深度贫困区域中的实践矛盾。

吕星颖[5](2020)在《某市城市供水管网优化及服务水压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城区范围显着扩大,城市用水量激增,供水管网建设进度与需求矛盾加剧,导致城市供水服务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生活与生产。特别是一些中等规模丘陵或山区城市,由于城区街道地形高差较大,城区布局分散,供水距离相对较长,供水系统压力不均衡程度尤为突出。对于地形较高、供水较远的区域供水压力不足,影响城市居民用水的质量。而另一部分地形较低区域供水管网压力过大,常导致供水安全事故增加或管网漏损率过大。由于供水设施的投入不足,加之供水系统设施布局不合理,供水最不利地区用户与供水企业在水压标准上容易产生分歧,影响城市供水生产经营与管理。本文根据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具体城市供水系统的调查与研究项目,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相关实地考察,分析了该研究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状管网主要特点和问题,如地形高差较大,配水距离较长,导致供水压力不均衡;管网压力监测点设置不合理,界限不分明;供水系统优化调度运行管理亟待加强等问题。从而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是:(1)城市供水系统规划与建设要与城区发展相适应,包括水源开发与保护、水厂扩建与提标、管网优化布局与建设。(2)在推进供水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明确供水系统建设和管理责任者界限,研究与不同城市特点相适应的供水水压标准,通过构建城市供水管网服务水压标准,可提高供水管网优化建设与科学管理,促进城市智慧水务建设。论文阐述了管网水力计算理论和计算参数的确定,以城市现状供水管网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管网简化模型,采用管网平差软件模拟方法,对城市现状供水管网系统压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通过计算提出近期管网优化方案,为城市管网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为制定该城市供水服务压力标准提供支撑条件。在提出城市供水管网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和解读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和标准,结合对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给水系统规划要点的阅读和总结,确定了城市管网服务水压标准编制原则和编制框架,得到了地方性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标准的技术依据,特别是管网服务压力最小值、服务水头高程值。对于地形高差大,城区布局分散的丘陵或山区城市,提出了划分供水区域、特征地面高程的概念,阐述了具体城市供水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使用特征地面高程的理由和确定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编制该市城市供水管网服务压力标准文本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也将为其他城市供水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刘世念[6](2020)在《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电厂既是工业用水大户,也是废水排放大户。自2015年起,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要求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火电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火电厂与所在地区分抢淡水资源,以水限电、以水定电日益严重。水资源紧张已凸显为我国火电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火电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开发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以开辟水源,并通过优化厂内用水以节约用水,形成经济实用的火电厂工业用水技术体系,系统解决火电厂面临的用水难题。臭氧氧化反应可快速破坏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结构,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变为可生化性小分子物质,而臭氧氧化生成的新鲜氧则有利于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固定床具有高效、稳定、操作简便、易实现连续运行及自控等优点,针对寡营养的城镇污水厂尾水,采用微生物友好的牡蛎壳填料生物固定床可最大限度维持生物反应的微生物量,确保生物处理的稳定运行。膜生物反应器(MBR)对胶体悬浮物(SS)、有机质等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据此,本论文提出了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Ozone-oyster shell biological fixed bed reactor-MBR,简称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尾水经该工艺处理后用作火电厂工业用水原水;从运筹学角度,提出了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编制了基于回用水质标准、水平衡模型与分质用水的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开展了工艺及工艺机理、应用方案等研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OOFBR-MBR工艺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准的尾水,主要影响因素为臭氧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HRT)。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去除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6%和8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8%和65%;NH4--N去除率不断增加。随进水流量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5%和7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27%和43%;OOFBR的NH4--N去除率迅速下降,而MBR的NH4--N去除率仍保持很高,平均去除率达92%。OOFBR-MBR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臭氧投加量40~70mg/L;进水流量3~6L/h(HRT 25~50h、容积负荷0.0096~0.019 kg COD/(m3·d)),最大冲击负荷为0.0192kg COD/(m3d)。对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的尾水,在臭氧投加量70 mg/L、HRT 25h(进水流量6 L/h)的条件下,OOF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66%、90%、45%和68%;M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41%、87%、15%和91%;OOFBR-MBR联合工艺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81%、99%、65%和97%。尾水经过OOFBR-MBR处理后,出水p H为7.47~7.85,浊度<0.2 NTU,COD<9mg/L、NH4--N和TP均<0.3 mg/L,优于火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的RO装置进水水质要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水质分析以及氮平衡计算结果表明,OOFBR-MBR系统对于城镇污水厂尾水中碳氮磷具有很高的转化效率。OOFBR中先是臭氧氧化难降解有机物为可生化性小分子有机物后,被牡蛎壳上的生物膜降解掉,MBR除了有效截留残留的有机物和胶体悬浮物(SS)外,还能进一步去除残留的NH4--N和COD。约90%的NH4--N在OOFBR中被好氧氨氧化菌和亚硝化细菌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再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氮,产生硝酸盐氮在OOFBR-MBR反硝化作用下部分(约15%)转化为氮气。TP通过聚磷菌(PAOs)好氧吸磷形成富集污泥,并随着污泥的排出实现TP的去除。采用16S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了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投加臭氧前后,OOFBR和MBR反应器污泥中菌群丰度发生显着变化,OOFBR菌群保留了原污泥中29.2%的OTU(Operation taxonomy units,简称OTU),总OTU数目相对减少了28.5%,MBR中则保留31.3%的OTU,总OTU数目变化不大,臭氧对OOFBR-MBR中的微生物有明显的选择作用。OOFBR内异常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有9种高丰度菌或对去除有机物污染物贡献较大,而MBR内厚壁菌(Phylum Firmicutes)、放线菌(Actinobacteria)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OOFBR-MBR内的主要好氧氨氧化菌为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亚硝酸盐氧化菌主要为硝化弧菌(Nitrospira)、硝化细菌属(Nitrobacter),反硝化菌则主要包括根瘤菌(Bradyrhizobium)、生丝微菌(Hyphomicrobium)等菌属。针对水中残留难降解有机物、NH4--N和TP等污染物,OOFBR-MBR的优化调控策略为,在适宜的范围内,当进水COD、NH4--N和TP升高时,宜增加臭氧投加量,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率及溶解氧;延长HRT以延长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臭氧抗性微生物的积累和生物降解,从而提高COD、NH4--N和TP去除率;当进水COD、NH4--N和TP降低时,宜相应减少臭氧投加量和缩短HRT,保证各污染物指标在OOFBR-MBR各反应器中的高效去除。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火电厂耗水量大的特点,推荐了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针对火电厂用水流程复杂、水质要求差别大的特点,通过分析火电厂水量分配、消耗及排放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了优化的水平衡模型;从运筹学角度,制定了一种多水源及多用户之间配水优化方案,提出了火电厂一水多用、梯级使用、循环利用的用水系统运维策略,以及用、排水系统节水,分类处理分质回用含盐废水等优化用水技术措施。以湛江某2×600MW电厂为例,达标城镇污水厂尾水经OOFBR-MBR系统深度处理后,完全满足火电厂工业用水水质要求。采用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后,全厂总取水量可从6849m3/d下降至3560m3/d,平均单位发电量取水量可从0.297m3/(MW·h)降低至0.143 m3/(MW·h),末端废水外排水量为512 m3/d。工程投资为7672.61万元,项目年化收益为1187.5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46a。

吴玉姣[7](2019)在《地方立法谦抑论》文中认为“谦抑”一词体现了谦让、抑制、慎密、恭谨等意思。大致说来,地方立法谦抑一般是指地方立法者以及地方立法参与者在进行地方立法活动时有必要秉承审慎、节制的宗旨,尽可能地达到地方性法规数量恰当以及地方性法规质量良好的目的。事实上,在古今中外的很多立法思想和实践中都蕴含着谦抑的理念。例如,在西方世界中,无论是柏拉图对法律的不信任,奥古斯丁要求世俗法必须遵循永恒法,孟德斯鸠所提到的立法权需要制约,还是萨维尼反对的立法狂热,莱奥尼有关立法之法泛滥会背离个人自由的论证,爱波斯坦所直言的简约法律的力量等,都是西方社会有关立法谦抑思想的重要理论论述。我国古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汉初约法省刑”、“唐律疏而不漏”、“持法深者无善治”等思想及制度实践,以及我国清末民国时期开展的习惯调查运动、新中国时期“成熟一部,制定一部”和“试点立法”等立法原则和方针,这些思想理论与制度运行无不体现了立法的谦抑精神。然而,尽管历史上立法谦抑有丰富的思想渊源和制度实践,也有相当多中外学者的肯定,但在现实的立法实践中,包括地方立法谦抑在内的立法谦抑的相关原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也极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梳理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立法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变化和新特征,有必要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角度去总结我国地方立法的相关问题并反哺地方立法实践。随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修订,地方立法主体扩容至全国所有设区的市和四个不设区的市。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省一级地方立法主体,以及自治州这类市一级地方立法主体,我国地方立法主体的数量多达354个。地方立法主体数量的增加,又直接导致地方性法规的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截止至2019年1月1日,仅新增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243个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总数已达906部,其中程序性地方性法规206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700部。然而,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不仅表现在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等数量方面,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先立法、地方性法规超出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等内容方面,也对地方立法谦抑提出了现实要求。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这一现实要求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后发现,既有从立法理论上展开地方立法谦抑研究的必要性,又有从地方立法实践上讨论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主要是代议制立法失灵和法律局限性两个方面向地方立法谦抑提出的要求。所谓代议制立法失灵,即是指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并不总是能刻意设计,而在很大程度上或实实在在地是立法者表述的成果,而且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立法表达媒介的误差以及现代法律理论研究也证明,法律在立法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再加上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不少被质疑的地方,这使得制定法在其根基上存在问题。法律局限性主要在于,法律仅仅是道德、习俗、政策、市场规则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因而其管辖范围有限;且因为绝对的公正不可得、耗费的成本巨大等原因,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而由于人的认知有限、社会复杂多变、立法过程漫长等原因,法律还往往滞后于社会生活;法律繁杂也可能会存在众多危害,比如可能会干预私人领域进而吞噬自由,可能会带来权利主张的狂热进而妨碍公正,还可能会使得人们因害怕承担法律风险而不敢创新,进而束缚人类进步。因而,从立法理论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必要性。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主要是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地方立法权异化等三个方面对地方立法谦抑所提的要求。地方立法能力不足,既包括地方立法主体资格受限、地方立法权限范围不清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又包括地方立法机构不健全、地方立法队伍力量薄弱以及地方立法技术不到位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包括省一级、较大的市以及新增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祁连山事件、潘洪斌事件以及其他违法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2012)、《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2016)等诸多观赏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地方立法权异化则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会借助地方性法规来“要人”、“要钱”、“要权”以及“推责”。比如在地方性法规中通过设立增设专门机构、增设下属事业单位、为协调性虚职机构挂牌设编的条款来增设编制,通过设立巧设罚款明目、增加收费项目、侵占第三方经费的条款来创设经费,通过设立新设或扩充部门职权的条款来增加权力,以及通过设立剥夺公民权利、增加公民义务的条款来推脱责任。因而,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迫切性。上述地方立法谦抑的实际操作,就其有效路径来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地方立法权的规制,包括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第二,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包括健全地方立法程序、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第三,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包括普遍性的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以及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第四,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包括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以及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上措施旨在确保地方立法谦抑,以提升地方立法的质量,进而实现地方立法科学化。而由于地方治理优先化、地方治理的差异性和自主性,以及地方立法相较于中央立法的成本效益优势,地方立法权的适度下放成为了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求,这也在我国地方立法扩张的事实中得到体现。并且从地方立法实践来看,我国地方立法在地方立法主体、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等方面还有待进行适度扩张。因此,地方立法在秉承谦抑理念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适度扩张,二者不可偏颇。当然,现今在我国地方立法暂不成熟之时,地方立法应该以谦抑为主,辅之以稳步适度的扩张。综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立法法》修改后,地方立法扩容限权的这一新背景下,深入研究地方立法谦抑这一主题,希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立法繁杂的现状,进而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我国地方法治建设,且补白地方立法领域的相关研究,以丰富法学理论。

梁思宸[8](2019)在《南方某市某区二次供水系统现状特征解析及水质优化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二次供水已成为供水安全保障“最后一公里”治理的盲区。论文以南方某区域二次供水为研究对象,系统调研了二次供水现状运行管理特征,识别了水质保障的关键因素;结合关键因素开展了中试模拟实验,掌握了二次供水水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二次供水运行管理指导手册,指导并评估了二次供水示范工程建设。对128处二次供水点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二次供水整体形势并不乐观,存在建设不规范(57.38%水箱加盖且上锁,39.34%通气孔未设置防蚊虫装置)、设施老化严重(57.81%的二次供水设施已使用9年以上,管材老化比例占31.25%)、管理不规范(84.38%不具有水质监测系统、79.69%不具有视频安防系统)等现象。通过对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龙头水环节的水质监测及评估,发现水质在二次供水环节水质发生了较大变化,综合达标率由100.00%降至96.65%,浊度、pH、游离氯、细菌总数、铝、铁6项指标出现达标率下降的情况。重点针对其中20处典型二次供水点进行水质分析,发现水质受建设年代、水箱材质、内部位置、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箱材质、内部位置、停留时间等对二次供水水箱水质影响较大。连续运行9周后,水泥材质浊度上升最为明显,并且出现pH超标情况,同时水泥以及瓷砖材质水箱内水样游离氯值较初始值下降较为明显,并且较易滋生细菌。水箱水中丰度最高的是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同时硝酸盐还原菌及硝酸盐氧化菌占比均在第三周达到峰值,运行过程中物种丰度及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两种不锈钢材质随着水箱运行耐腐蚀能力逐渐增加。针对水箱内部不同位置的分析表明下部水样的浊度均普遍高于上部水样,pH上下位置均存在交叉变化的情况,下部位置的水样其游离氯值普遍低于上部位置的水样,同时细菌总数普遍高于上部水样的细菌总数。各个材质位于水箱下部的样品其物种丰度、群落多样性低于同期的上部样品。48 h停留时间内,水泥以及瓷砖材质余氯衰减迅速,细菌滋生严重,同时水泥水箱内pH值不断升高并在48 h后达到8.97。对水箱流态模拟发现,现有水箱存在较大范围的死水区,使用中死水区容易因停留时间过长而造成水质恶化。瓷砖材质由于保持余氯浓度的能力较差,易发生细菌滋生等原因不适宜作为二次供水水箱材质;水泥材质由于余氯衰减快,pH易升高等原因不适宜作为二次供水水箱材质;而有机玻璃、PP、304不锈钢以及316不锈钢保障水质能力较强,可考虑作为二次供水水箱材质。结合调研及实验结论,编制了《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重点对水池(箱)设计、管路及其他附属设施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涉及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系统等内容。对标准化泵房运行效果进行了监测,余氯、浊度、pH、电导率四项指标均未出现超标情况。

赵楠楠[9](2019)在《北京市南水北调调蓄库池水质保障生物净化工程评价》文中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规模巨大、跨度极广的调水工程,其运行有效缓解了输水沿线城市的水资源匮乏等现状,大大改善了受水区河北、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南水北调在京调蓄的水库——大宁调蓄水库、亦庄调节池和团城湖调节池正在逐渐发挥着调蓄输导、优化配置进京南水等重要功能,当南水北调干线上发生紧急情况时,会紧急切换调蓄库池中的存水应急供水,来保障城区的供水安全,所以调蓄库池内的水质要时刻保持稳定、达标的状态。目前,三座调蓄库池并未开始向周边水厂进行供水,存在水体流动性差、存水周期长的特点,为维护水质稳定,对三座调蓄库池采用生物操纵的形式,即向水体中投放滤食性鱼类——鲢、鳙鱼,其独特的鳃耙结构可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维持自身的生长,通过鲢、鳙鱼摄食浮游生物使氮、磷转化为自身的鱼体蛋白,再通过捕捞的形式将氮、磷从水体中剔除,从而净化水体,增强调蓄水库抗藻类爆发的能力。基于浮游生物的现存量,根据水利部制定的《水库鱼产力评价办法》,对三座调蓄库池进行鱼产力计算,再根据回捕率进行投放量的估算,结合以往的投放经验以及向有关渔业专家咨询,大宁调蓄水库2018年共投放40000斤鱼类(主要为鲢、鳙鱼),亦庄调节池因2017年藻类情况异常,在2018年并没有进行投放鱼类作业,团城湖调节池2018年共投放18000斤鱼类(主要为鲢、鳙鱼)。对三座调蓄水库进行水生态持续监测,其中现场速测指标有温度、溶解氧、透明度,实验室理化指标有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生态指标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根据其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水质的稳定情况,并利用单因子评价、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以及营养状态评价等手段,收集2017年的水质情况,与2018年的监测数据进行比对,结合捕捞鱼类的数据,可以得出:(1)大宁调蓄水库水质状况良好,2018年总氮监测数据基本不超过1 mg/L,氨氮含量符合Ⅰ类地表水标准,总磷含量介于Ⅲ类至Ⅳ类标准之间,大部分时期符合Ⅲ类地表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在3 mg/L至4 mg/L之间,从分析结果来看,大宁调蓄水库水质各项指标趋于稳定,水质相比2017年更加稳定。(2)亦庄调节池201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其水质较为稳定,总氮含量大部分时间在1.0 mg/L以下,氨氮含量全年符合Ⅱ类地表水标准,总磷含量在Ⅱ类至Ⅳ类地表水标准之间,透明度显着提升,藻类变化正常,营养状态稳定在中营养型。(3)团城湖调节池总氮含量目前稳定在1 mg/L左右,氨氮含量在2018年下半年可以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总磷含量相比2017年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大部分时期符合Ⅲ地表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相比2017年有所下降,藻密度略高。(4)从鱼类调查情况来看,大宁调蓄水库的鱼类生长状态最佳,捕捞出鱼体规格大,说明鱼类对水库中的浮游生物利用率高,水库情况适合鱼类生长,结合水质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大宁调蓄水库实施生物操纵的形式来维护水质安全是有效手段,并且应继续实施下去,使水库的生态循环良性发展;亦庄调节池池容较小,周边无大型建筑物遮挡,且池底为硬砌结构,生态结构较单一,不适合鱼类正常生长,应寻找其他维护水质安全的净化手段;团城湖调节池的鱼类生长状态一般,虽然池底为硬砌结构,但调节池拥有桥、岛、亭等建筑设施,为鱼类生长了营造良好的环境,应进一步跟踪监测团城湖调节池的水生态变化情况。

梁克敏[10](2018)在《唐代城市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聚落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唐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城市管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学术界对唐代城市已多有研究,但对唐代城市管理的研究则局限在长安市场和治安等领域。事实上唐代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尚有不少领域值得探讨。从历史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唐代都城和地方城市的管理,对推进唐史研究和深化对唐代社会的认识都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城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夏商周三代初步形成,中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至隋唐时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在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是唐代城市管理的历史基础。在唐代289年间,城市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都奠定了城市管理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城市管理的客观要求。唐代城市的管理首先表现在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唐王朝在宏观上对城市的设置和等级均有管理,形成了都城——州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从微观上看,唐王朝对都城、地方城市规划的决策、编制和执行过程也有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城市生活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内容,故而经济管理在唐代城市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唐王朝十分重视市场管理,制定了废置市场的法令,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规定了市场交易的时间和地点,加强了对商品质量的监控和市场秩序的管理。在手工业方面,唐王朝加强对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管理,设置了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并对工匠征调、原料供应、质量控制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对私营手工业者推行一种歧视性政策,实行匠籍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唐代私营手工业中还出现了自治性的“行”,在私营手工业的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正仓、常平仓、义仓等城市仓库的管理,在仓库的设置、管理机构及查验受纳、贮藏保管和验符出给等方面都有详细的举措。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因而城市的社会管理也显得相当重要。唐代城市的社会管理包括人口、社区、治安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城市人口管理,是对城市在籍人口户籍的编撰和管理,也包括对国内移民和入唐的外来使臣、商人、僧侣等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涉及“坊”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情况、坊的管理职能及一些城市中的新罗坊、蕃坊等入唐侨民社区管理。城市治安管理,表现为对两京及地方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唐律对危害治安行为的惩处规定,坊里团保制度的实施,宵禁制度和私藏兵器制度的推行等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则表现为对城门墙垣、道路桥梁、沟渠井泉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及运行的管理。城市不仅是一个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宗教等集中的文化中心。因而唐王朝也很注意城市的文化管理。唐代城市的教育管理是以官学为主要对象。中央官学的管理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教学、生活及留学生的管理,地方城市的官学则由当地的博士等相关官员进行管理;对私学唐政府一直持鼓励包容的政策。唐代城市宗教信仰的管理者有崇玄署、祠部、州府功曹等行政机构及三纲、僧录、道门威仪等僧道官,在管理内容上则对寺观建设和僧道出家都有一定的管控,制定有处罚僧道违戒犯法行为的法令,唐政府对摩尼教、祆教和景教等外来宗教及民间信仰也有管理。生态环境对城市也有重大的影响,故唐代曾采取一些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唐政府设有虞部、司农寺等相关管理机构,且颁布断屠钓禁令、建立保护区、重视城市绿化,唐律中也有维护城市公共卫生的规定。城市经常会遭受到水、旱、火等灾害及战争的破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唐政府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等都采取了系列措施,确保城市有效应对各种危机,减少损失。唐代城市管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中央集权式分级管理和城乡合一的管理体制,二是以政府为主的一元化管理主体,三是管理方法上以行政管理为主、法律的和经济的管理方法应用增多。唐代城市管理的成就主要是以人为本和以法治城管理理念的出现,重视城市的规划和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管理,为大唐盛世的出现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唐代城市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从城市发展的长时段来看,唐代城市管理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并对今天的城市管理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运用历史学和城市管理学的理论对唐代城市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把地方城市管理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二,扩大了唐代城市管理研究的范围,将城市宏观规划、文化、社会、环境管理与危机应对等纳入城市管理的范畴中。

二、普洱县二次供水系统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洱县二次供水系统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饮水、深井与氟齿病——全球化视野下清末民初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津城的水源局限
二、全球化影响与天津的水源变革
三、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影响
四、氟齿病的发现及应对
五、结语

(3)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水质检测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水质参数及常用的水质检测方法
        1.2.2 光谱法
        1.2.3 水质检测仪的发展现状
        1.2.4 基于光谱法的水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数据处理方法
    2.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2.1.1 光谱的分类
        2.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2.1.3 朗伯比尔定律
    2.2 样本集的划分方法
    2.3 光谱预处理方法
    2.4 排列熵算法
    2.5 建模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DPE_PLS预测COD浓度
    3.1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光谱扫描
        3.1.1 配制标准溶液
        3.1.2 标准溶液的光谱扫描
        3.1.3 样本划分
    3.2 无浊度干扰时的预测
        3.2.1 一阶导数谱(FD)
        3.2.2 PE提取特征波长
        3.2.3 PLS建模与验证
    3.3 有浊度干扰时的预测
        3.3.1 浊度值预测
        3.3.2 混合样本的配制与测量
        3.3.3 建立浊度补偿模型
        3.3.4 实际水样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质检测系统的设计
    4.1 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4.2 检测系统的光路结构
        4.2.1 光源
        4.2.2 分光系统
        4.2.3 样品池
        4.2.4 光电检测器
    4.3 检测系统的电路结构
    4.4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的实验分析
    5.1 COD标准溶液的检测
    5.2 浊度标准溶液的检测
    5.3 检测系统的浊度补偿模型
    5.4 检测系统性能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重点、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体育旅游减贫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
        2.1.1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概述
        2.1.2 体育旅游与乡村发展概述
    2.2 乡村旅游减贫研究
        2.2.1 国内外乡村旅游减贫研究
        2.2.2 乡村旅游的减贫效应研究
    2.3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相关研究
        2.3.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涵义
        2.3.2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影响因素
        2.3.3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居民态度
        2.3.4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效果评价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释义
        2.4.1 乡村社区
        2.4.2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
        2.4.3 体育旅游减贫
        2.4.4 旅游减贫感知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地理二元经济论
        2.5.2 中心地理论
        2.5.3 社会交换论
        2.5.4 公民参与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历程及理论分析
    3.1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历程
        3.1.1 “社区参与”的现象演变及特征
        3.1.2 社区体育旅游的现象演变及特征
        3.1.3 体育旅游减贫的典型案例
        3.1.4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表现形态
    3.2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过程
        3.2.1 体育旅游减贫的条件识别
        3.2.2 体育旅游减贫的帮扶对象
        3.2.3 体育旅游减贫的帮扶管理
        3.2.4 体育旅游减贫的成效评价
    3.3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机制
        3.3.1 体育旅游减贫的利益机制
        3.3.2 社区参与体育的互动机制
        3.3.3 减贫效应成效的衡量机制
    3.4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混合研究评估框架
        3.4.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理论特性
        3.4.2 社区体育旅游认知结构的内涵
        3.4.3 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质性框架
        3.4.4 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质性框架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理论框架构建
    4.1 评估目标—社区参与体育运动多维减贫的长期效应
        4.1.1 体育运动的健康减贫效应
        4.1.2 体育多维减贫的社区营造
    4.2 空间要素—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评估区域及对象
        4.2.1 贫困乡村社区的地理区域筛选
        4.2.2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的多维指向
        4.2.3 体育旅游帮扶对象的多维测度
    4.3 执行规范—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评估方法及原则
        4.3.1 质性研究的原理
        4.3.2 理论敏感性原则
        4.3.3 访谈的一般原则
    4.4 核心要素—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中心涵义
        4.4.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数据采集
        4.4.2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编码及类属
        4.4.3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类属萃取
        4.4.4 中心涵义:“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框架
    4.5 指标确定—“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框架的预测
        4.5.1 贫困社区参与体育减贫的小样本测试
        4.5.2 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指标信效度检验
        4.5.3 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5.4 “参与度-动能-持续效应”框架PLS回归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贵州省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5.1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范围及活动
        5.1.1 乡村分布与活动范围
        5.1.2 体育赛事与节庆活动
    5.2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评估设计
        5.2.1 减贫效应的研究假设
        5.2.2 减贫效应变量与条目
        5.2.3 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
        5.2.4 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评估模型
        5.2.5 体育旅游减贫维度信效度检验
    5.3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调查结果
        5.3.1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贫困人口特征
        5.3.2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典型贫困特征
        5.3.3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因素探索
        5.3.4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因素验证
        5.3.5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假设检验
    5.4 贫困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意愿分析
        5.4.1 体育旅游参与人口的基本特征分析
        5.4.2 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减贫具有差异性
        5.4.3 建档立卡与致贫原因的显着性分析
    5.5 贫困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要素分析
        5.5.1 减贫驱动的核心要素——参与度及动能
        5.5.2 减贫驱动核心要素正向促进个体精神脱贫
        5.5.3 减贫驱动基础要素——体育管理行政职能
        5.5.4 减贫驱动要素互动——居民自组织规模化
    5.6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要素的外部可持续分析
        5.6.1 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可持续减贫
        5.6.2 体育旅游专项减贫制度的社区增权效应
        5.6.3 体育旅游民间团体的文化传承效应
        5.6.4 体育旅游社区自主锻炼的社区增权效应
        5.6.5 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生态减贫效应
    5.7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的内驱可持续减贫分析
        5.7.1 资源识别与价值交换(运营)基础
        5.7.2 专项规划未能与社区支持形成互动
        5.7.3 社区支持意愿促进可持续减贫
        5.7.4 多中心村落社区参与扩大脱贫规模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减贫延续:优化体育旅游社区参与路径
    6.1 深化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互动
        6.1.1 动能转化,促进个体锻炼向社区集体旅游活动转化
        6.1.2 强化能力,增强体育锻炼意愿与社区群体运动能力
        6.1.3 壮大村落,建设承载民俗文体资源的运动示范村群
        6.1.4 更新观念,创新具有传承体育文化价值的传统项目
    6.2 增强贫困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外部可持续性
        6.2.1 规范健身基本权利,增加体育旅游物权收益
        6.2.2 壮大体育组织规模,促进民俗旅游多元供给
        6.2.3 创造公众营收机会,制定利益分配长效措施
        6.2.4 权衡社区参与范围,兼顾资源生态减贫效益
    6.3 延展体育旅游业内在驱动减贫的自主脱贫空间
        6.3.1 鼓励村寨社区运营,激发社区主导型动能
        6.3.2 多社区联动办赛,扩大旅游减贫辐射区域
        6.3.3 普及户外运动技能,布局体育生计型产业
        6.3.4 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营造社区支持氛围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访谈提纲与文本概况
    附件2 预调查与正式调查
    附件3 文本数据编码示例
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某市城市供水管网优化及服务水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城市供水管网压力问题的研究
        1.2.2 城市管网分区方法研究现状
        1.2.3 城市管网优化布置研究现状
        1.2.4 城市管网管径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分析
    2.1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分析
        2.1.1 城市水源现状
        2.1.2 供水覆盖范围
        2.1.3 自来水厂现状
        2.1.4 供水水质、水量、水压
        2.1.5 供水管网现状
    2.2 管网实测压力及分析
    2.3 现状管网平差结果分析
    2.4 存在问题分析
        2.4.1 现场调查与研究
        2.4.2 现况分析结论
第3章 管网模拟分析及管网优化
    3.1 管网模拟原理简介
        3.1.1 管网模型
        3.1.2 管网模拟分析方法和软件
    3.2 现状管网的基础资料及参数确定
        3.2.1 管网模型简化
        3.2.2 水源点确定
        3.2.3 供水时变化系数确定
        3.2.4 节点流量的分配
        3.2.5 海曾-威廉系数确定
        3.2.6 自由水头确定
        3.2.7 经济流速确定
    3.3 现状供水管网平差
        3.3.1 中心城区最高日最高时平差结果及分析
        3.3.2 平差结果与现状测压点数据的比较
    3.4 现状供水管网模拟结果分析及解决方案
        3.4.1 平差结果分析
        3.4.2 解决方案
    3.5 管网优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标准制定依据分析
    4.1 法规梳理与解读
        4.1.1 城市供水条例解读
        4.1.2 城镇供水服务规范解读
        4.1.3 城镇给水排水规范的相关内容
    4.2 设计规范梳理与解读
        4.2.1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的解读
        4.2.2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的解读
    4.3 行业规范相关条文解读
    4.4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解读与分析
        4.4.1 市政给水工程规划
        4.4.2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4.5 城市中心城区水系统综合规划解读
        4.5.1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
        4.5.2 各供水片区衔接规划要求
        4.5.3 规划管网分区及水力计算结果
        4.5.4 城市给水系统规划相关要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供水管网服务压力标准编制方法
    5.1 编制原则与基本框架的确定
        5.1.1 编制原则
        5.1.2 基本框架的确定
    5.2 城市供水服务压力测算
        5.2.1 难点分析
        5.2.2 供水区域划分
        5.2.3 服务压力标准值的确定
    5.3 供水片区特征地面高程的确定
    5.4 各供水区域服务压力的确定
        5.4.1 市中区服务压力确定
        5.4.2 东兴区服务压力确定
        5.4.3 经开区服务压力确定
        5.4.4 高新区服务压力确定
        5.4.5 椑木镇供水区服务压力确定
    5.5 服务水头高程的确定
    5.6 服务水压和服务水头高程确定结果
    5.7 水压检测及合格率要求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市城市供水服务压力标准

(6)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臭氧氧化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1.2.1 臭氧氧化原理
        1.2.2 臭氧氧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3.1 生物固定床原理及应用
        1.3.2 生物固定床填料
        1.3.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MBR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1.4.1 MBR原理及应用
        1.4.2 MBR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1.5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火电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1 火电厂工业用水现状与水质要求
        1.5.2 单一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3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联合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6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6.1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用于火电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1.6.2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1.7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任务来源
        1.7.3 主要研究内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2.5 指标及测定方法
        2.2.6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OFBR-MBR工艺启动运行
        2.3.2 OOFBR-MBR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2.3.3 OOFBR-MBR工艺运行的适宜条件及处理效果
        2.3.4 OOFBR-MBR联合工艺的控制步骤与参数调控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工艺机理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方法
        3.2.5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
        3.3.2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氮素转化
        3.3.3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磷去除
        3.3.4 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3.3.5 OOFBR-MBR微生态的优化调控策略
        3.3.6 OOFBR-MBR的工艺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与技术措施研究
    4.1 引言
    4.2 火电厂用水要求
        4.2.1 城镇污水厂尾水作为火电厂水源要求
        4.2.2 火电厂各用水工段的概况及水质要求
        4.2.3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要求
    4.3 火电厂水平衡模型建立
        4.3.1 依据与方法
        4.3.2 模型构建方法与指标
    4.4 基于水平衡模型的电厂各用水工段水平衡与评价
        4.4.1 各用水工段的水平衡
        4.4.2 水平衡模型分析
    4.5 火电厂用、排水质的评价
        4.5.1 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水质评价
        4.5.2 生活污水系统水质评价
        4.5.3 含油废水水质评价
        4.5.4 含煤废水水质评价
        4.5.5 脱硫废水水质评价
        4.5.6 机组排水槽排水水质评价
        4.5.7 凝汽器坑排水水质评价
    4.6 火电厂优化工业用水策略
        4.6.1 火电厂优化用水模型
        4.6.2 火电厂优化用水方法
        4.6.3 火电厂优化用水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及评价
    5.1 概况
    5.2 尾水深度处理回用方案
        5.2.1 OOFBR-MBR深度处理工艺装置
        5.2.2 反渗透处理装置
        5.2.3 离子交换处理
    5.3 优化用水方案
        5.3.1 全厂取水、耗水和排水分析
        5.3.2 全厂废水排放水量及水质
        5.3.3 优化用水技术方案
    5.4 优化用水技术经济性评价
        5.4.1 尾水回用经济性评价
        5.4.2 分质用水技术与经济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地方立法谦抑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1 地方立法谦抑的界定
        2.1.1 谦抑的词义及法学上的涵义
        2.1.2 地方立法谦抑的具体涵义
    2.2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及制度的脉络梳理
        2.2.1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渊源的概述
        2.2.2 地方立法谦抑制度实践的追溯
第3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
    3.1 地方立法数量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1.1 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
        3.1.2 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
    3.2 地方立法内容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2.1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
        3.2.2 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相立法
        3.2.3 地方立法超出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
第4章 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必要性
    4.1 代议制立法失灵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1.1 法律在立法表达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
        4.1.2 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问题
    4.2 法律局限性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2.1 法律仅是道德习俗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
        4.2.2 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且具有滞后性
        4.2.3 法律繁杂会吞噬自由公正以及束缚人类进步
第5章 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
    5.1 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1.1 地方立法在主体资格与权限范围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
        5.1.2 地方立法在机构、队伍、技术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
    5.2 地方立法不成熟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2.1 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
        5.2.2 地方性法规违法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
        5.2.3 地方性法规观赏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
    5.3 地方立法权异化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3.1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增设编制的条款来“要人”
        5.3.2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创设经费的条款来“要钱”
        5.3.3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新设或扩充职权的条款来“要权”
        5.3.4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忽视公民权益的条款来“推责”
第6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路径
    6.1 地方立法权的规制
        6.1.1 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
        6.1.2 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
        6.1.3 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
        6.1.4 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
        6.1.5 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
    6.2 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
        6.2.1 健全地方立法程序
        6.2.2 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
        6.2.3 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
    6.3 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
        6.3.1 普遍性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
        6.3.2 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
    6.4 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
        6.4.1 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
        6.4.2 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
        6.4.3 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
余论: 地方立法谦抑与地方立法适度扩张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南方某市某区二次供水系统现状特征解析及水质优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二次供水现状调研
        1.3.2 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研究
        1.3.3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及标准化泵房建设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二次供水调查方法
        2.1.1 基本信息现状调研
        2.1.2 二次供水水质特征调研方法
    2.2 二次供水水质模拟实验
        2.2.1 实验装置
        2.2.2 流程与方法
        2.2.3 指标测试方法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现状调研
    3.1 引言
    3.2 现状特征
        3.2.1 基本情况
        3.2.2 硬件设施
        3.2.3 运行管理
        3.2.4 现存问题
    3.3 水质特征
        3.3.1 综合达标率
        3.3.2 重点指标达标率
    3.4 相关性分析
        3.4.1 与建设年代相关性
        3.4.2 与水箱材质相关性
        3.4.3 与水箱内部位置相关性
        3.4.4 与管理方式相关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水箱材质
        4.2.1 水质指标特征
        4.2.2 微生物群落特征
        4.2.3 材质理化特征
    4.3 水箱内位置
        4.3.1 水质指标特征
        4.3.2 微生物群落特征
        4.3.3 材质理化特征
    4.4 停留时间
        4.4.1 水质指标特征
        4.4.2 流态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及标准化泵房建设
    5.1 引言
    5.2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
        5.2.1 工程设计
        5.2.2 信息管理系统
        5.2.3 运行维护管理
    5.3 标准化泵房建设
        5.3.1 基础设施改造情况
        5.3.2 运行维护管理情况
        5.3.3 运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北京市南水北调调蓄库池水质保障生物净化工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工程背景及意义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介
    1.2 南水北调在京调蓄库池概况
        1.2.1 大宁调蓄水库
        1.2.2 亦庄调节池
        1.2.3 团城湖调节池
    1.3 水库水质保障技术
        1.3.1 生态浮床
        1.3.2 曝气增氧措施
        1.3.3 生物操纵
    1.4 工程技术路线
第2章 生物净化工程
    2.1 调蓄池概况及鱼类投放工程
    2.2 鱼产力估算
    2.3 投放量估算
    2.4 捕捞量
第3章 工程监测指标及评价方法
    3.1 采样点布设
    3.2 指标及方法
    3.3 评价方法
        3.3.1 单因子指数法
        3.3.2 相关性分析
        3.3.3 因子分析
        3.3.4 营养状况评价
    3.4 检测数据处理
第4章 水质保障生物净化工程效果
    4.1 大宁调蓄水库水生态监测情况及评价
        4.1.1 水生态监测情况
        4.1.2 水生态评价
    4.2 亦庄调节池水生态监测情况及评价
        4.2.1 水生态监测情况
        4.2.2 水生态评价
    4.3 团城湖调节池水生态监测情况及评价
        4.3.1 水生态监测情况
        4.3.2 水生态评价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唐代城市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代城市管理的基础
    第一节 唐代城市管理的历史基础
        一、先秦时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二、秦汉时期城市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唐代城市管理的现实基础
        一、隋唐时期城市的发展状况
        二、唐代的社会管理制度
    小结
第二章 唐代城市的规划管理
    第一节 唐代城市的体系规划管理
        一、城市的建置
        二、城市等级的划分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建设规划管理
        一、都城的规划管理
        二、地方城市的规划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唐代城市的经济管理
    第一节 唐代城市的市场管理
        一、市场废置的管理
        二、市场秩序的管理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手工业管理
        一、官营手工业的管理
        二、私营手工业的管理
    第三节 唐代城市的仓库管理
        一、仓库的设置
        二、仓库的管理
    小结
第四章 唐代城市的社会管理
    第一节 唐代城市的人口管理
        一、在籍人口的管理
        二、流动人口的管理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社区管理
        一、坊的设置与管理
        二、新罗坊、蕃坊的管理
    第三节 唐代城市的治安管理
        一、城市治安的管理主体
        二、城市治安的管理制度
    第四节 唐代城市的基础设施管理
        一、城门墙垣等防御设施的管理
        二、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管理
        三、沟渠井泉等水利设施的管理
    小结
第五章 唐代城市的文化管理
    第一节 唐代城市的教育管理
        一、城市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学校教育的管理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宗教管理
        一、城市宗教的管理者
        二、城市宗教管理的内容
    小结
第六章 唐代城市的环境管理与危机应对
    第一节 唐代城市的环境管理
        一、城市环境的管理机构
        二、城市环境的管理制度
        三、城市卫生的管理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危机应对
        一、城市灾害危机的应对
        二、城市战争危机的应对
    小结
结语
    一、唐代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
    二、唐代城市管理的成就与不足
    三、唐代城市管理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普洱县二次供水系统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饮水、深井与氟齿病——全球化视野下清末民初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及影响[J]. 曹牧. 清史研究, 2021(06)
  • [2]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D]. 俞芳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3]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水质检测仪的研究[D]. 张桂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D]. 盘劲呈.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某市城市供水管网优化及服务水压标准研究[D]. 吕星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D]. 刘世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地方立法谦抑论[D]. 吴玉姣. 湘潭大学, 2019(12)
  • [8]南方某市某区二次供水系统现状特征解析及水质优化措施研究[D]. 梁思宸.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9]北京市南水北调调蓄库池水质保障生物净化工程评价[D]. 赵楠楠. 辽宁大学, 2019(01)
  • [10]唐代城市管理研究[D]. 梁克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二次供水系统对普洱县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