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电厂高压锅炉调峰运行及若干问题分析

鹤山电厂高压锅炉调峰运行及若干问题分析

一、合山电厂高压锅炉调峰运行及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鸣[1](2021)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正在向主体能源进行过渡,开展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导致了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大部分火电机组积极参与灵活性改造。灵活性改造后,火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具有不同的有功功率调节特性,大范围下的火电机组灵活运行将会造成系统内有功功率调节特性的变化。本论文关注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方面,在能源转型和灵活性改造的背景下,将全面分析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对机组本身和电力系统频率调节能力造成的影响。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基于机理分析,本文推导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利用历史运行数据,建立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在灵活性改造之后多个工况下的线性模型。然后对不同模型施加阶跃信号,仿真结果显示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的响应速率随着负荷的降低而下降。该现象表明低负荷下机组的调频能力减弱。(2)根据一次调频响应过程的一般形式,本文确定了锅炉蓄热充分且安全的极限利用形式,并提出了一种一次调频综合评估方法。然后针对评估方法中的每一个参数设计了求解算法,并利用示范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对全工况下的一次调频极限响应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根据该结果进一步计算了全工况下的调差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机组负荷的下降,锅炉释放的总热量逐渐减少,而受到低流量、低流速的烟气等的影响,一次调频过程需要支撑的时间却相应增加。总体来说,机组一次调频响应性能随机组负荷的下降而降低,调差系数同样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的下降而减小。(3)综合考虑一次、二次调节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灵活运行火电机组对频差信号的响应能力。单台机组运行场景中,机组侧对负荷扰动的抑制能力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点的下降而降低。然而多机组运行时存在机组组合的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因此,本文考虑了电源侧两种典型的运行方式,在负荷频率控制的框架下完成了简单电力系统建模。仿真结果显示,无论火电机组采用深度运行或者启停运行方式,随着风电渗透率的增加,系统对负荷扰动的调节能力都呈下降趋势,但是深度运行方式能够保留系统转动惯量,进而保留系统的抗负荷扰动能力。(4)火电灵活性的开展加大了系统内多机协调问题的复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因子动态轨迹规划的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本文将LFC频率调节区中的各机组功率分配因子设置成自由状态,并借由无人机动态轨迹优化的思想,对功率分配因子在震荡区的动作轨迹进行动态规划,建立了以调节过程经济性和频率调节效果的双优化目标,并结合其余约束条件,将该互补协调问题转化成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以典型三区域九机组系统为算例对本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在LFC过程中调用不同机组的不同优势,同时提升调节过程中的频率调节效果和调节经济性。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本算法进行了稳定性的验证。(5)为应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恶化问题,针对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化、复杂化等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方法,在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器的基础上添加模糊规则,对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提供了自适应补偿量,该算法能有效提升负荷频率控制效果,基于IEEE9节点模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慕昀翰[2](2021)在《基于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安全性条件下负荷优化分配》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目标,以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一部分灵活、高效、安全和环保的火电机组进行运行支撑。灵活性越好、安全可靠性越高的机组在这种新型电力系统中所担负的调峰任务就更多。在保障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安全性的条件下,按照机组的设计和运行特性优化并安排最佳的调峰负荷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推广,火电机组调峰的积极性得以提升,许多火电厂进行机组灵活性和节能改造以承担调峰任务。本文旨在对电厂各机组进行负荷优化分配,在降低煤耗的同时考虑机组寿命损耗与辅助服务市场收益,以期提升电厂经济性并保障安全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首先,本文对负荷优化分配的目标函数模型以及模型各项约束条件作了简述。运用能量经济学方法将机组参与调峰时的燃料损耗和寿命损耗定义为金钱流,考虑机组调峰运行时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获得收益,建立了新的目标函数模型。其次,考虑了机组煤耗特性变化这一现象,基于大数据分析理念,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神经网络算法,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筛选和训练,选取与机组供电煤耗率关联度较高的参数投入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实现对机组煤耗的动态计算。选取样本的动态计算结果与样本实测值最大绝对误差为1.1 g/kW·h,平均绝对误差为0.48g/kW·h,计算结果较为准确。最后,考虑机组运行安全性问题,对汽轮机高压转子进行建模计算,获得了转子在典型启动工况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确定了应力集中现象最严重部位,简化了计算模型,并对不同变负荷幅度下转子的寿命损耗进行了计算。简述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运营机制和收益模式,确定收益计算方法。将各项约束编入遗传算法用以求解厂级机组负荷优化分配问题,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机组参与调峰会加大对关键设备的寿命损耗,但考虑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获得收益而言,其总体收益是向增加的方向发展的。

张福祥[3](2020)在《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文中研究表明热电联产机组既发电又供热,可显着提高能源转换利用效率,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最高效的利用途径,并可实现供热过程的污染物集中控制,兼具节能减排效益。但传统抽汽供热方式,会造成高品位能量的极大浪费且存在冷源损失。同时,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以热定电”方式运行,调峰能力受到制约,导致参与电网调峰能力弱,加剧供热期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消纳的矛盾。探索大型热电联产机组的节能途径,实现热电联产机组的全工况节能、灵活运行,在动力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背景和学术意义。本文针对燃煤火力发电的热电联产过程,围绕大型热电联产机组的节能和灵活调峰运行策略开展研究。首先采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方法,建立热电联产机组单耗分析模型,研究热电联产能量转化机理,揭示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模式的能耗分布规律及节能潜力,为热电联产过程节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从区域级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构建、厂级热力系统与电热泵循环系统集成,以及基于斜温层蓄热的热电解耦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分析热电联产机组节能及灵活调峰运行的技术途径及热力特性和规律。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及热网构成的供热系统单耗分析模型,得到供热系统的理想最低单耗并揭示附加单耗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热电联产机组,对抽汽供热方式单耗分析,获得供热系统各子系统及设备在整个供热周期内的附加单耗分布规律,指出不可逆传热温差是影响热电联产供热附加单耗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降低供热热源平均温度,特别是针对汽轮机排汽余热能梯级供热系统开展研究,分析环境温度变化下余热能供热系统变工况性能,各组成子系统的能耗分布以及附加单耗变化规律。从能量转化机理揭示出不同供热方式能量转化特点。汽轮机排汽余热能梯级供热系统可大幅降低热源平均温度,不可逆损失减少。案例地区供热边界条件下,供热单耗在6.38~15.53 kg/GJ范围内,和抽汽供热相比供热能耗最大降幅达65%,为现场供热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我国北方集中供热地区典型的发电机组结构,构建了含有火电机组、风电机组和热电机组的区域级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提出三类供热系统集成技术路线;建立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以系统在典型日电、热负荷下的总煤耗为主要优化目标,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节煤效果和消纳弃风电的情况。获得了高背压供热、电锅炉以及电热泵等供热方式的能耗特性及其对电负荷调节和弃风消纳能力;针对单一供热模式以热定电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背压供热模式与电热泵耦合的组合供热模式,获得了最优的系统节煤效果以及消纳风电能力。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面向热电联产机组灵活调峰运行的需求,结合工程实际,以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系统为对象,提出耦合电动热泵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的新型供热系统。获得典型高背压供热系统,以及含有电动热泵的高背压供热系统的热电负荷特性,并开展系统的设计工况和变工况热力学性能分析。结合实际供热需求对新型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价。同时探讨新型系统在弃风消纳背景下的运行策略,对其调峰调度能力适应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电动热泵的高背压供热系统兼具降低供热能耗和扩大供热机组调峰范围的功能。基于单罐斜温层蓄热系统,开展基于蓄热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可行性分析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与供热机组热源和热网串联的斜温层蓄热模型,在同时蓄放热运行工况下,分析蓄热单罐内温度和斜温层的变化特性,以及不稳定蓄热负荷对蓄热罐向热网放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两种不同运行模式,即单一蓄/放热和同步蓄/放热运行,斜温层储热罐的动态热力性能。得到了进口流量、进口温度范围等不同运行参数对储热罐温度分布和斜温层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斜温层蓄热技术应用于供热机组的热电解耦提供参考依据。

张若瑜[4](2020)在《促进风电消纳的燃煤热电厂热电调峰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燃煤热电联产系统本身的热电耦合问题和用户侧日益增长的供热需求制约了其热电调峰能力,是造成北方地区供暖季“弃风”问题频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循环水余热回收与热电厂调峰问题综合考虑,提出了基于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结合集中式热水蓄热器联合供热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在提升热电厂弃风消纳能力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为促进其参与电网风电调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建立机组热力系统与电动热泵供热系统的变工况模型,研究变工况条件下机组耦合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供热时的热电解耦效果和煤耗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加入有利于促进机组的热电解耦并产生节煤效益,此外,通过对比电动热泵和吸收式热泵两种余热回收技术的运行原理、调峰性能及节能性,发现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更适用于作为面向风电消纳问题时的电厂调峰手段。随后,综合考虑热水蓄热器及热泵的运行特点,进一步提出采用两者联合辅助机组供热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并基于图解法分别对单独配置电动热泵和热水蓄热器以及两者联合使用时系统整体的热、电出力范围进行定性对比,结果表明后者在调峰灵活性上优势明显,更能适应风电并网后电网侧多变的负荷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电网弃风特性及电源结构组成建立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动态运行模型,并提出系统参与风电消纳时的热源调控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在运行时可提升区域电网的风电消纳水平并降低传统电、热源的运行能耗。从热源类别上看,电动热泵在弃风消纳能力及节能性上均优于热水蓄热器;从选型配置上看,热源容量的大小与其弃风消纳能力和节能效果呈正相关,但当蓄热器选型过大时为保证其风电消纳效果而增加的系统能耗将超过风电上网带来的节能收益;从调度模式上看,系统通过控制调整蓄热器蓄、放热时段适应电网调峰需求变化,可提升热电厂发电上网收益。最后,基于双层优化思想,以热电厂、传统火电厂及风电场在采暖季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调度模式及热源配置选型建立优化设计模型,并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采暖季计算周期进行场景削减,然后采用粒子群算法联合单纯形法实现模型求解。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可以实现对系统在中长期尺度下参与弃风消纳时的运行策略及辅助热源配置优化。

卫鑫[5](2020)在《350MW CFB机组切缸深调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以某燃煤电厂350MW循环流化床(CFB)机组在深度调峰下的热电解耦系统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理论分析现有的热电解耦技术以及汽轮机侧的能量流动模型,确定了实现该厂深度调峰,热电解耦的技术手段为低压缸切缸。在切缸实际运行过程中,调节方式仅仅是依赖于热控运行人员手动来进行的,并且在调节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热网要求的负荷变化以及中排压力的限制,因此需要一定量的人力支持,不同工作人员的操作熟练度以及操作习惯也会产生调节效果差异,造成机组的运行不稳定。此外常规CFB机组负荷在175MW以下时一般都无法进行调频,因此实现同类CFB机组冬季供暖模式下热电解耦系统更加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同时具备调峰、调频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低压缸切缸系统自动调节与控制的问题。常规的切缸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般运用切缸灵活性技术改造的机组,由于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当前电厂的DCS系统需要外挂智能优化站,考虑系统的安全和受机组控制系统实际现场软硬件条件的影响,这些智能算法难以进行嵌入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将控制理论,专家经验和实际工程运行项目相结合提出一种适应于现场实施的单模三态切缸自动调节控制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整个自动控制系统以中、低压缸连通管道旁路(BPV)阀门的调节控制展开,具体涉及冬季供暖期模式下的供热抽汽(LEV)阀门,中、低压缸连通管道主路(CV)阀门,中、低压缸连通管道旁路(BPV)阀门的三态调节模式,在保证核心控制四要素:电负荷、热负荷、中排压力、低压缸进汽压力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抽汽调频由BPV阀控制,中排压力由CV阀控制,供热量由LEV阀控制。通过设计控制逻辑并将其与艾默生DCS系统相结合,经现场调试运行,该切缸系统自动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使得在深调工况下,也能够快速调频。实现了供暖模式下的切缸稳定运行、快速调频,并将对电厂的经济性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一台350MW的CFB机组#1机低压缸切缸系统,应用效果较为显着,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王家鋆[6](2020)在《660MW汽轮机高中压模块灵活性调峰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与社会用电结构的进一步转变,峰谷差日益扩大。同时,可再生能源所占发电比例逐年增加,给我国电网的调峰和消纳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造成了经济损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火电机组关键设备具有更为快速的启动和变负荷能力。对机组的冷态启动和变负荷过程进行优化,在满足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下,提高机组的响应速度,对于提升大容量火电机组参与调峰的灵活性和解决新能源发电所产生的消纳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某660MW超超临界汽轮机的高中压模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网格划分方法,建立转子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和内缸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汽轮机在冷态启动过程中的边界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分析。采用Workbench有限元软件计算在原冷态启动过程中转子和内缸的温度以及应力变化情况,选定在启动过程中六个应力较大部位(转子和内缸各三个)作为数值计算的应力监测点。结合汽轮机运行规程、各监测点温度和内缸应力水平,确定暖机时间和升负荷率的调整范围,初步拟定四种对比方案。对采取不同方案的冷态启动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出超超临界汽轮机高中压转子和内缸应力水平随暖机时间和升负荷率的变化规律。基于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降低转子和内缸应力水平,对高速暖机和初负荷暖机的时间以及升负荷率再次进行调整。通过多次数值试验,确定最终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各监测点的应力水平与原冷态启动方案相比无显着上升,而启动时间可缩短近17%。最后对汽轮机高中压转子和内缸在变负荷调峰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变负荷率给出了优化意见,使机组在维持现有寿命损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缩短了变负荷运行时间,提高了火电机组参与调峰的机动性。

王智博[7](2020)在《考虑调整公平含双轨制电量的机组组合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发展电力直接交易皆是我国电力系统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重要举措。然而,以风电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与电力直接交易数量的增加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一些列问题。一方面,由于风电出力的波动性,给系统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电力直接交易的引入,使系统运行于双轨制电量下,也使系统的调度运行愈加复杂。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存在,共同导致了系统的调峰需求量显着提升。然而系统现行基本调峰不同于深度调峰有完备的补偿政策,其属于义务调峰的范畴,不予补偿,导致系统的基本调峰公平性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基于以上背景,对已有机组合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明确了其存在的局限性,进而对研究所需基本理论予以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影响机组调峰运行经济性因素,针对机组基本调峰运行特点,对已有调峰辅助服务补偿模式进行了分析。为满足现行电量双轨制与大规模风电并网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电力直接交易模式的对象与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风电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基于场景削减法的风电功率预测模型。最后,对常规机组组合模型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两方面予以分析。针对已有机组组合模型的局限性,考虑机组参与基本调峰时,频繁调整所引起负荷率变化带来的成本增加与短时过量调整带来的损耗,以成本形式对基本调峰予以量化;在此基础上,于约束条件中引入基尼系数法的公平性约束,建立了公平性衡量指标;模拟了实际电力直接交易模式,并引入分时电价形式凸显电力直接交易对系统的影响;引入高容量占比风电机组,以探究对可再生能源对系统的影响。基于以上,构建了风电高占比电网电量双轨制下考虑基本调峰调整公平的机组组合模型。以10机组系统为基础,通过算例仿真,对系统有无公平性基本调峰方式以及采用实际运行时调度常用轮换制运行方式对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电力直接交易与大规模风电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尼系数作为系统公平性指标的适用性,并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电力直接交易与大规模风电对系统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成果可为我国保障系统公平合理运行,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刘换新[8](2020)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抽凝式热电联供机组调峰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及其热电联供机组面临深度调峰。本文以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调峰范围和调峰经济性展开研究,对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机组调峰运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针对以重型燃气轮机为基础构成的热电联供系统,采用压气机逐级叠加法及模块化的余热锅炉变工况特性分析等方法构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全工况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燃气轮机不同调控方式下的运行线,明确燃气透平的排气温度或汽轮机滑压规律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性能模拟的必要条件。为考察国内热电联产项目的经济性,采用平准化贴现成本模型法计算热电联供项目的千度电成本,测算了国内常用不同等级、容量联合循环热电联供项目的千度电成本,并对其做气价、热价、年利用小时数、燃气轮机负荷率和调峰深度的敏感性分析。在所建立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系统全工况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某390MW等级的抽凝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机组进行变工况计算,引入燃料成本产值率的评价指标,进行热电联产机组热经济性分析,得到了该机组全工况下的燃料成本产值率,研究了调峰能力和能源综合利用率随供热量和IGV开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设计热电比为0.4时,电力调峰深度为31.24%。在电价与燃料价格之比为2.806、热价与燃料价格之比为1.215的情形,当设计热电比为0.2时,机组燃料成本产值率几乎稳定在1.611,即电力调峰对此供热工况的经济性几乎没有影响;当设计热电比高于0.2时,机组参与电力调峰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优势;若燃料成本产值率期望值取1.41,则机组约在60%负荷率以下纯凝工况运行将面临亏损。研究结果为燃气轮机发电项目的运营决策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蒋媛媛[9](2020)在《利用火电机组灵活性的虚拟发电厂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与化石燃料储量的不断减少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对环境保护与持久发展的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已成为世界重要课题。中国能源生产革命逐渐由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技术革命更是向智能化、高效化以及低碳化发展。而新能源中风电光伏为代表的间歇性,不稳定性以及波动性,在其大量接入电网之后的冲击带来挑战。为能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灵活性调节电源与新能源互补运行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能源结构的限制,占比最大的火电机组灵活调峰运行成为我国目前提高电网中风电消纳的重要途径。而在大规模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后,为了保证系统安全性,调度指令往往较为保守。在能源互联网的推进下,虚拟发电厂因其信息整合的优越与空间不受限制,可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的消纳。考虑火电机组参与灵活调峰运行时,有以下三点需要考虑:一是煤耗率较其正常运行模式有所提高,现有电网调度模型并未考虑此特性;二是风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缺少可以互补的灵活性电源,或者远离负荷中心,电能需求量较小;第三是聚合型虚拟发电厂研究较少,如何较好的聚合各发电单元数据成为一难点。由此,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本文根据火电机组煤耗特性研究分析,以及目前火电机组调峰技术改造后运行的能力分析,采用分段线性函数描述机组的煤耗率特性,由此更为准确地描述火电机组运行成本。通过已完成深度调峰改造的机组现场实验数据,来拟合成本曲线,并与其他不同拟合方法的函数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分段线性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机组煤耗率与出力的关系。然后,考虑加入启停约束、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灵活性调峰火电的机组组合模型,该模型可用现有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文中给出基于IEEE-30母线系统的含风电与火电电网调度算例,其中火电机组出力特性基于真实的具有深度调峰能力机组的数据拟合得到,风电场出力基于实际风电场出力数据得到。通过与不考虑灵活运行特性的传统机组模型的优化结果对比,表明火电机组灵活调峰能有效地提高电网中的风电消纳,并减少发电成本。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加入虚拟发电厂概念,并利用集中-分散控制框架建立机组调度模型。框架分为两个阶段,下层阶段是将不同类型火电机组与各风电场分别组成若干个VPP,上层阶段则是将VPP内部各发电单元特性聚合成一个发电单元,对若干VPP的统一调度。各VPP将分配到的出力再下分给其内部各发电单元。通过算例,将传统模型、灵活性调峰模型与虚拟发电厂聚合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引入集中-分散控制虚拟电厂框架的火电机组灵活性调度,能有效降低火电运行总费用,并提高电网中新能源消纳量。

杨乐[10](2019)在《特高压环境下核电机组接入电网相互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中国核电发展迅速,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山东电网近年来承载大规模核电机组接入。核电能源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社会电能需求,但是核电机组运行特性与常规机组不同,具有单机容量大、对频率和电压要求高、电网扰动敏感等特点,对电网的影响也大,一旦出现大机组突然甩负荷或切机的情况,将会给电网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针对山东电网研究核电机组和电网运行两者的交互影响具备深远价值。与此同时,得出的成果和结论对于电网的协调控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核电机组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取决于其以何种方式接入电网以及接入后以何种方式运行,本文首先明确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要求,从核电机组的接入方式、运行方式、负荷特性等方面分析核电机组接入对电网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负荷特性方面从核电机组带基荷、降负荷、甩负荷以及停运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对电网的不同影响。然后从功率调节方法、对负荷的追踪能力以及峰谷调节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核电机组的工作特性。研究了核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的协调控制数学模型、核电机组和可控负荷的协调控制数学模型。通过算例研究核电机组给电网调峰带来的作用,得出核电机组按照“(2-10)-2-(10-18)-2”负荷追踪方式参与峰谷调节的结论。最后分析了核电机组和山东电网的相互作用,仿真内容包括电网异常、特高压线路通道异常给核电机组带来的作用分析以及核电机组给电网安全稳定带来的作用分析。电网异常引起的系统频率波动以及电压波动干扰核电机组的平稳工作,与此同时,核电机组突然甩负荷甚至是切机也必将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针对仿真结果给出核电接入电力系统后对应的电网调频调压方案。

二、合山电厂高压锅炉调峰运行及若干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山电厂高压锅炉调峰运行及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纯凝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调节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电力系统负荷频率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汽轮机调速系统全工况模型研究
    2.1 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2.2 计算实例
    2.3 仿真分析
        2.3.1 不同工况下响应性能对比
        2.3.2 低负荷下定压、滑压运行方式的影响
        2.3.3 理论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综合评估
    3.1 理论分析及评估算法描述
        3.1.1 一次调频过程中的机理分析
        3.1.2 算法的整体描述
    3.2 给煤量的能量传递时间计算
        3.2.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3.2.2 协调系统建模及参数估计
    3.3 锅炉蓄热变化量计算
        3.3.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3.3.2 锅炉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3.4 计算实例
        3.4.1 锅炉响应时间计算分析
        3.4.2 机组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3.4.3 最大支撑幅度计算
    3.5 评估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火电深度调峰对系统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机组的响应能力分析
    4.2 不同风电渗透率下的系统仿真模型
        4.2.1 LFC建模
        4.2.2 风电系统建模
        4.2.3 启停调峰
        4.2.4 深度调峰
    4.3 基于简化LFC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仿真初始环境设置
        4.3.2 仿真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功率分配因子动态轨迹优化的多机互补协调优化策略
    5.1 优化控制策略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基于动态轨迹规划的功率分配因子优化策略
        5.1.3 优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5.2 算例仿真
        5.2.1 算例分析
        5.2.2 算法稳定性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改进型模糊自抗扰的优化控制
    6.1 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
        6.1.1 对象模型的变化
        6.1.2 模糊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6.1.3 针对迟延时间的改进
    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安全性条件下负荷优化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组负荷分配研究现状
        1.2.2 汽轮机暂态工况下寿命损耗研究现状
        1.2.3 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负荷优化分配目标函数的确定
    2.1 目标函数数学模型
        2.1.1 负荷分配经济性指标
        2.1.2 负荷分配快速性指标
    2.2 机组运行约束条件
        2.2.1 负荷平衡约束
        2.2.2 机组输出功率上下限约束
        2.2.3 机组变负荷速率约束
    2.3 厂级机组负荷分配目标函数模型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组煤耗特性曲线的确定与动态计算
    3.1 煤耗特性曲线的计算
        3.1.1 机组标准煤耗率的确定
        3.1.2 锅炉效率
        3.1.3 汽轮机热耗率
        3.1.4 最小二乘法拟合煤耗特性曲线
    3.2 机组煤耗动态计算
        3.2.1 煤耗特性变化
        3.2.2 数据采集
        3.2.3 关联分析
        3.2.4 神经网络训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机组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负荷优化分配
    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1.1 汽轮机概况
        4.1.2 温度场计算模型
        4.1.3 边界条件
    4.2 转子寿命诊断方法
        4.2.1 低周疲劳影响因素
        4.2.2 疲劳寿命曲线
        4.2.3 寿命损耗计算
    4.3 温度场与应力场计算
        4.3.1 启动过程
        4.3.2 变负荷运行过程
        4.3.3 寿命损耗分析
    4.4 电力市场辅助服务
        4.4.1 辅助服务市场的作用
        4.4.2 辅助服务市场收益机制
    4.5 智能优化负荷分配
        4.5.1 遗传算法简介
        4.5.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负荷分配优化
        4.5.3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成果与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大型热电联产机组节能
        1.2.2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调峰
        1.2.3 提升供热机组灵活性的储热技术
        1.2.4 热-电耦合过程的建模与联合运行特性
    1.3 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单耗分析
    2.1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2.2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2.2.1 单耗分析方法
        2.2.2 理想的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2.2.3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2.4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附加燃料单耗
        2.2.5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产品燃料单耗
    2.3 实际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2.3.1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产品燃料单耗
        2.3.2 设计工况下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布
        2.3.3 变工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余热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1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1.1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组成
        3.1.2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单耗计算
        3.1.3 实际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2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特性分析
        3.2.1 电能生产单耗分析
        3.2.2 热能生产单耗分析
    3.3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3.1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流程
        3.3.2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3.3.3 实际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集成及优化
    4.1 多能互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提出
        4.1.1 电制热模式
        4.1.2 高背压供热模式
    4.2 多能互补供热系统优化模型
        4.2.1 优化目标
        4.2.2 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约束
        4.2.3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4.3 案例分析
        4.3.1 系统构成与基础数据
        4.3.2 原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煤耗及弃风情况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三种供热模式的对比与分析
        4.4.2 推荐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电动热泵的高背压梯级供热系统特性
    5.1 高背压机组耦合热泵的新型供热系统
        5.1.1 案例系统介绍
        5.1.2 电动热泵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
        5.1.3 耦合电动热泵新型梯级供热系统的提出
    5.2 新型供热热力学性能研究
    5.3 系统运行策略及灵活特性分析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热电解耦的斜温层蓄放热特性
    6.1 物理数学模型
        6.1.1 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6.1.2 数值方法及验证
    6.2 斜温层单罐蓄放热性能分析
        6.2.1 单一蓄/放热过程的热力特性
        6.2.2 同步蓄/放热过程热力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促进风电消纳的燃煤热电厂热电调峰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提升热电联产系统调峰能力参与弃风消纳的方法概述
    1.3 辅助热源协同机组供热参与风电消纳方案的研究现状
        1.3.1 在热电联产系统内设置热水蓄热器
        1.3.2 在热电联产系统内设置电锅炉
        1.3.3 在热电联产系统内设置热泵
        1.3.4 多种辅助热源协同机组供热
        1.3.5 研究现状简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基于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热电厂调峰手段及其运行效果分析
    2.1 热电机组耦合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运行原理
    2.2 热电联产机组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建立
        2.2.1 机组热力系统变工况模型建立
        2.2.2 机组热力系统变工况模型求解方法
    2.3 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变工况模型建立
        2.3.1 基于效率因子法的热泵变工况模型建立
        2.3.2 电动热泵实际COP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热电解耦效果分析
        2.4.1 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范围的确定
        2.4.2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热电解耦效果
    2.5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节煤效果分析
        2.5.1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能耗特性
        2.5.2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节煤效果
    2.6 电动热泵与吸收式热泵在参与电厂调峰时的运行效果对比
    2.7 本章小结
3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提出及调峰灵活性讨论
    3.1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案
        3.1.1 系统设计方案的提出
        3.1.2 系统运行原理
    3.2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调节范围分析
        3.2.1 典型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范围
        3.2.2 单独配置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运行范围
        3.2.3 单独配置热水蓄热器的热电联产系统运行范围
        3.2.4 同时配置两种辅助热源的热电联产系统运行范围
    3.3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在调峰灵活性上的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风电消纳能力分析
    4.1 区域电网的弃风特性
    4.2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评价方法
        4.2.1 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评价指标
        4.2.2 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评估
    4.3 基于Energy PRO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模拟运行方法
        4.3.1 Energy PRO简介
        4.3.2 生产单元动态运行模型建立
        4.3.3 生产单元运行策略设置
    4.4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弃风消纳能力分析
        4.4.1 算例系统介绍
        4.4.2 辅助热源配置类型对系统弃风消纳能力的影响
        4.4.3 辅助热源选型配置对系统弃风消纳能力的影响
        4.4.4 系统参与风电消纳时的节能性分析
        4.4.5 系统参与风电消纳时的调峰灵活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采暖季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5.1 区域电网发电利益共同体的综合收益分析
        5.1.1 区域电网发电利益集体的概念
        5.1.2 发电利益集体综合收益模型
    5.2 基于采暖季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系统优化设计模型
        5.2.1 建模思路概述
        5.2.2 上层模型
        5.2.3 下层模型
        5.2.4 模型求解方法
    5.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法的采暖季典型日场景获取
    5.4 案例分析
        5.4.1 算例系统简介
        5.4.2 系统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350MW CFB机组切缸深调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电源结构发展现状
        1.1.2 电网消纳新能源现状
        1.1.3 供热机组现状分析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针对调峰调频控制系统的研究
        1.2.2 国外针对调峰调频控制系统的研究
        1.2.3 研究小结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低压缸切缸灵活性改造的实施
        1.3.2 能流分析
        1.3.3 单模三态下自动控制系统
        1.3.4 调频方式的开发研究
第二章 灵活性改造方案的选择
    2.1 机组灵活性改造方案分析
        2.1.1 基于电锅炉的灵活性技术改造路线
        2.1.2 基于储能的灵活性技术路线
        2.1.3 基于能流综合分布特征的灵活性技术路线
        2.1.4 基于蒸汽流程的灵活性技术路线
    2.2 汽机侧能流分析
        2.2.1 供热机组抽汽回热系统分析
        2.2.2 能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压缸切缸热力工艺系统
    3.1 低压缸切缸设备改造
    3.2 扰动特性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压缸切缸自动控制系统
    4.1 自动控制系统逻辑设计
    4.2 BPV调节阀门的控制
        4.2.1 调频控制策略一
        4.2.2 调频控制策略二
        4.2.3 BPV阀门动作
    4.3 CV调节阀门的控制
    4.4 LEV调节阀门的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负荷扰动的调频试验
    5.1 试验调试过程
    5.2 试验运行数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660MW汽轮机高中压模块灵活性调峰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轮机启动及变工况分析的数值计算理论
    2.1 研究对象
        2.1.1 汽轮机本体概况
        2.1.2 汽轮机的启动与变工况过程分析
    2.2 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
    2.3 瞬态应力场的有限元计算
    2.4 汽轮机强度有限元分析设计判据
    2.5 高中压转子和内缸的有限元模型
    2.6 网格划分
    2.7 边界条件
        2.7.1 转子边界条件
        2.7.2 内缸边界条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轮机冷态启动工况的分析与优化
    3.1 原冷态启动工况温度与应力场计算
        3.1.1 高中压转子温度与应力场分析
        3.1.2 高中压内缸温度与应力场分析
    3.2 对比方案的拟定
    3.3 对比方案温度与应力场分析
        3.3.1 高中压转子温度与应力场分析
        3.3.2 高中压内缸温度与应力场分析
    3.4 优化方案的确定与分析
    3.5 对其它可能影响计算结果因素的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轮机变负荷工况的分析与优化
    4.1 汽轮机的调峰运行方式
    4.2 降负荷过程的分析与优化
        4.2.1 原降负荷工况温度与应力场计算
        4.2.2 优化方案的确定与分析
    4.3 升负荷过程的分析与优化
        4.3.1 原升负荷工况温度与应力场计算
        4.3.2 优化方案的确定与分析
    4.4 寿命损耗估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考虑调整公平含双轨制电量的机组组合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1.2 我国电力改革发展现状
    1.2 研究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机组组合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已有机组组合研究与其局限性
    1.4 本文所做工作
2 研究基本理论
    2.1 机组的调峰运行
        2.1.1 机组调峰运行经济性分析
        2.1.2 调峰辅助服务补偿模式分析
    2.2 电力直接交易模式分析
    2.3 风电运行特性与功率预测
        2.3.1 风电运行特性分析
        2.3.2 基于场景削减法的风电功率预测
    2.4 机组组合模型
        2.4.1 目标函数
        2.4.2 约束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基本调峰公平性要素分析与建模
    3.1 基本调峰公平性要素
        3.1.1 厂用电率随负荷率非线性变化趋势
        3.1.2 机组短时过量调整损耗
    3.2 基本调峰量化与修正
        3.2.1 厂用电率变化量化
        3.2.2 机组损耗修正
    3.3 本章小结
4 公平性衡量指标与建模
    4.1 基尼系数建模与计算
        4.1.1 基尼系数定义
        4.1.2 基尼系数计算方式
    4.2 轮换制运行模式
        4.2.1 轮换制定义
        4.2.2 轮换制运行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模型构建
    5.1 模型构建思路
    5.2 数学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常规约束条件
        5.2.3 新增约束
    5.3 解算方式
    5.4 本章小结
6 算例分析
    6.1 参数设置及数据预处理
    6.2 模型算例设计
        6.2.1 电力直接交易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6.2.2 基尼系数的正确性分析
        6.2.3 基尼系数的适用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抽凝式热电联供机组调峰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电力结构现状
        1.1.2 天然气发电面临深度调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机组研究现状
        1.2.2 热电联供机组调峰经济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TCC-CHP机组全工况特性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GTCC-CHP机组全工况模型特性分析方法
        2.2.1 压气机变工况模型
        2.2.2 燃烧室模型
        2.2.3 燃气透平变工况模型
        2.2.4 余热锅炉变工况模型
        2.2.5 汽轮机变工况模型
    2.3 变工况模型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机组发电成本及其敏感性分析
    3.1 引言
    3.2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机组成本模型
        3.2.1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成本结构
        3.2.2 平准化贴现成本模型
    3.3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典型机组参数
    3.4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项目千度电成本敏感性分析
        3.4.1 热价敏感性分析
        3.4.2 气价敏感性分析
        3.4.3 年利用小时数敏感性分析
        3.4.4 燃气轮机负荷率敏感性分析
        3.4.5 调峰深度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机组调峰经济性分析
    4.1 引言
    4.2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系统及其调峰评价指标
        4.2.1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系统描述
        4.2.2 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系统调峰经济性评价指标
    4.3 必要的调控模式分析
        4.3.1 燃气透平排气温度
        4.3.2 蒸汽轮机滑压规律
    4.4 案例结果与讨论
        4.4.1 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热工况网及调峰深度
        4.4.2 热电联供系统的全工况能源综合利用率
        4.4.3 热电联供系统的全工况燃料成本产值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利用火电机组灵活性的虚拟发电厂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灵活性调峰火电机组研究现状
        1.2.2 虚拟发电厂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第2章 参与灵活性调峰火电机组的调峰特性分析
    2.1 火电机组灵活性调峰改造方案与煤耗特性研究
        2.1.1 火电机组灵活性调峰改造方案研究
        2.1.2 火电机组灵活性调峰煤耗特性研究
    2.2 灵活性调峰火电机组发电成本拟合算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与灵活性调峰火电机组电力系统调度分析
    3.1 参与灵活性调峰火电机组组合问题模型
        3.1.1 问题描述
        3.1.2 目标函数
        3.1.3 约束条件
    3.2 调度算例分析
        3.2.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定
        3.2.2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VPP聚合特性下的含有火电机组灵活性调峰优化调度研究
    4.1 虚拟发电厂相关概念
    4.2 聚合型VPP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模型
        4.2.1 阶段一: 控制中心系统层调度模型
        4.2.2 阶段二: VPP个体内部调度模型
    4.3 算例分析
        4.3.1 VPP聚合特性与参数设定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特高压环境下核电机组接入电网相互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核电发展历史
        1.2.2 核电机组对电网的影响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核电机组接入电网影响因素分析
    2.1 电网安全稳定要求
        2.1.1 频率要求
        2.1.2 电压要求
    2.2 核电机组接入电网影响因素
        2.2.1 接入方式
        2.2.2 运行方式
        2.2.3 负荷特性
        2.2.4 电网影响
    2.3 核电机组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灵敏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电机组与电网的协调控制研究
    3.1 核电机组的运行特性
        3.1.1 功率调节方式
        3.1.2 负荷跟踪能力
        3.1.3 调峰运行
    3.2 核电机组接入后协调控制研究
        3.2.1 核电机组参与协调控制的数学模型
        3.2.2 抽水蓄能机组参与协调控制的数学模型
    3.3 算例分析
        3.3.1 标准系统算例
        3.3.2 山东电网500kV网架算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电机组与山东电网交互影响分析
    4.1 电网故障对核电机组运行的影响分析
        4.1.1 频率波动的影响分析
        4.1.2 电压波动的影响分析
    4.2 特高压交流通道故障对核电机组运行影响的仿真分析
        4.2.1 特高压台泉双线故障的仿真分析
        4.2.2 特高压泉乐双线故障的仿真分析
        4.2.3 特高压河泉双线故障的仿真分析
    4.3 特高压直流通道故障对核电机组运行影响的仿真分析
        4.3.1 银东直流单极/双极闭锁的仿真分析
        4.3.2 昭沂直流单极/双极闭锁的仿真分析
        4.3.3 鲁固直流单极/双极闭锁的仿真分析
    4.4 核电机组甩负荷对电网安全稳定影响的仿真分析
        4.4.1 海阳核电厂单台机组甩负荷的仿真分析
        4.4.2 海阳核电厂两台机组(全站)甩负荷的仿真分析
    4.5 核电机组接入后电网调频调压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合山电厂高压锅炉调峰运行及若干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D]. 杜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安全性条件下负荷优化分配[D]. 慕昀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D]. 张福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促进风电消纳的燃煤热电厂热电调峰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其优化[D]. 张若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350MW CFB机组切缸深调控制系统的研究[D]. 卫鑫. 山西大学, 2020(01)
  • [6]660MW汽轮机高中压模块灵活性调峰能力提升研究[D]. 王家鋆.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2020(08)
  • [7]考虑调整公平含双轨制电量的机组组合模型[D]. 王智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抽凝式热电联供机组调峰经济性分析[D]. 刘换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利用火电机组灵活性的虚拟发电厂调度方法研究[D]. 蒋媛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特高压环境下核电机组接入电网相互影响分析[D]. 杨乐.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鹤山电厂高压锅炉调峰运行及若干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