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论文文献综述)
郝亚辉[1](2020)在《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自上世纪80年代萌发探索到十七大之后的全面推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扩大了选人视野,选出了大批优秀干部,赢得了广大干群的肯定和认可,但是随着这项工作的蓬勃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高分低能”“一考定音”“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等突出的问题和难题,如何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破解这些难题,成为完善竞争性选拔的重要课题。汝州市自2015年以来开展了3次副科级干部的竞争性选拔,为破解竞争性选拔的这些难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以汝州市开展的3次副科级干部竞争性选拔为案例,通过走访座谈、材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该市在开展竞争性选拔中,量化了对经历业绩和潜能的考评、增设了实践锻炼环节、强化了竞争机制,这些做法很有创新性并且对破解竞争选拔的难题产生了较好的作用。但是该市的竞争性选拔也暴露出了选拔工作缺乏规划、经历业绩潜能评价不够透明、实践锻炼环节不够科学、后续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从选拔工作制度化、考评环节公开化、锻炼环节科学化、后续管理人性化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以期使汝州的竞争性选拔模式更加科学完善,给其他地区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让各地在采用竞争性选拔时,能更大限度地释放该方式的优势,真正将有能力、敢担当、群众公认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易振龙[2](2016)在《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现有研究十分薄弱,存在加强研究的必要。本文以1978年至1992年间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总结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及成功经验,同时分析其历史局限,为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镜鉴和启示。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正文共分五章。绪论包含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等各项内容。第一章分析中国干部选拔的理论及实践基础。首先阐述中国传统选官理念与实践的演变历程,然后简要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干部选拔理论及其在苏联的实践,紧接着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拔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最后对西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简要阐述。这一章旨在从四个角度(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外部借鉴)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条件。着重从现实需要和改革既有条件方面论述。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干部队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突显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随着拨乱反正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改革的组织条件、理论准备和外部环境逐渐具备。总之,改革因现实需要而产生了内在动力,又因既有条件的促成而具备了改革的可能。第三章论述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组织路线的调整、干部选拔方针的确立以及思想理论的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干部选拔指导思想的革新;从离退休制度、干部能上能下、顾问委员会三个角度分析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举措及实施过程;从推进干部年轻化、探索集体交接班制度、加强干部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和实践。第四章分析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本章围绕“谁来选”、“选拔谁”、“如何选”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主体逐渐多元化,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个人、群众都成为干部选拔的主体。影响干部选拔的因素发生改变,干部选拔对象出现精英转化趋势。多种干部选拔方式得以运用,干部选拔的具体操作流程更为规范,干部选拔的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第五章对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行实效性评价,归纳了其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五大成就;其次,总结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形成的五项经验;最后,分析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三个方面的不足并简要阐述了原因。结束语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精神,通过阐述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启示,对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作出若干思考。
王成宾[3](2016)在《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在所有选拔任用当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是干部人事制度革新中的必要构成部分,同样是提升班子建设以及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到“改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为公开选拔下一步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从当前公开选拔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考定音,人岗不相适,测评技术单一等弊端。呼伦贝尔市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探索实践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面,仍有着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能否进一步推动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其公开选拔能够有制度创新,服务于选人用人,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综合多方研究成果,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我国和本市在公开选拔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基于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理论和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公开选拔的经验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有益的建议,努力推进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
郝玉明[4](2014)在《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范围研究》文中指出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合理界定竞争性选拔适用范围,对有效地发挥干部选任制度功能、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应在科学把握竞争性选拔方式本质属性与特征基础下,正确处理常规选拔与竞争性选拔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把关作用,以常规选拔为主渠道,以竞争性选拔作为补充方式,合理界定竞争性选拔方式的适用范围。根据选拔职位特点、候备人选情况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在"就地取材"不能满足的前提下,适度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
于然亭[5](2014)在《群众路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党政领导干部的竞争性选任制度滥觞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其大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上来,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推进。经过多年的探索,2002年所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吸纳了各地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经验,首次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明确列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其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相继于2004年颁布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也于2004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初步形成了竞争性选任的制度体系。《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①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②上述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演进之中,贯彻群众路线是其制度创新的内隐主线。因此,本文以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选任的应有之义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收集、整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及其运行层面、制度完善层面的探讨,力求从群众路线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与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探究制约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路径。本文第一部分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从阐释群众路线的实质精神、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的制度内涵以及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任的应有之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与群众路线的契合逻辑。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选任的应有之义为分析框架,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和运行层面进行了分析。在第三部分中,本文选取了萍乡市村级党组织公推直选、深圳市2002年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笔试试题以及宁波市江北区在竞争性选拔工作中全面推行“大评委制”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选出群众满意的公职人员,贯彻群众路线是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应有之义等研究结论。本文第四部分在以上几个部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在动议、甄选、任用决定等环节如何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对策。
容马拉[6](2014)在《老挝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挝干部人事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各个方面都遇到了新的环境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因此老挝在知识、能力、经验、经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老挝需要一边工作一边积累知识和能力,探索工作思路为提高干部人事制度的规范性。同时,因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融入国际化的条件还不成熟,老挝的对外开发程度和国际交流合作有限,这会影响老挝党政领导干部的有关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这也造成老挝干部人事制度发展慢,党政领导干部干部的国际化知识和能力薄弱,老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受到影响。因此对老挝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进行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在总结、归纳现行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主要做法和主要经验的基础上,从竞争性选拔干部还未成为常规方式、竞争性选拔干部还不够科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质量还不够高等几个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优化环境、规范方式、拓宽视野、提高质量、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注重效益、健全机制等方面,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进行思考,提出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路径,充分发挥竞争性选拔制度的实际效用。论文先是在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等。然后提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发展现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描述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和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主要特征,在制度改革方面主要从背景、内容、阶段、成效等几个方面来对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任用制度进行深度描述,在主要特征方面主要通过对几种竞争性选拔任用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经验、规律和收效。后面部分主要是老挝竞争性选拔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国竞争性选拔制度对老挝的启示,通过对几种竞争性选拔任用方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竞争性选拔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国竞争性选拔制度对老挝的启示,主要描述中国目前干部竞争性选拔的制度是怎样,以分析老挝竞争性选拔的不足,并从中国的竞争性选拔制度中寻找可以借鉴的部分。论文最后提出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路径,根据上文的论述论证,从解决问题入手,对竞争性选拔干部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周红杏[7](2014)在《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竞争性选拔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原则,通过比选择优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突破了常规委任制封闭结构模式,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干部交流制度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部署干部有序地平级或提拔流动,以实现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为目的,是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一方面,竞争性选拔的干部若非来自竞争性选拔职位所在单位,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任用就存在干部调任或转任,这与干部交流直接关联。同时,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人事制度中新的子制度,而干部交流制度是沿用传统干部人事工作的基本思路,因此,“新”的竞争性选拔制度存在如何与“旧”的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的问题。另一方面,干部人事制度系统并非简单的各元素机械相加,单项制度要想有效,就须与系统中其他制度进行有效协调。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需要相互衔接、相互支持,与实践环境不断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体,才能发挥两者的最优效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09年中央首次提出“引入竞争机制以改进选拔交流人选的方式”。通过“赛场选马”的竞争机制来选拔任用符合职位要求的优秀人才,发挥客观测试及集体讨论决定的优势,强化“一把手”在选人用人上的自我约束。通过合理有序地流动干部,既让干部接受多岗位的锤炼,又让干部有机会摆脱因长期位居一职所产生的人情束缚。基于此,将“主动竞争+客观测试”相结合的竞争选拔与以“有序流动+防止腐败”为特征的干部交流有效衔接,能从制度安排上确保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匡正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实现干部人才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因此,本文旨在对竞争性选拔制度及干部交流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制度分析,针对中央和地方将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相结合的微观实践创新探索进行个案研究,从而,客观呈现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在已有的制度安排层面与实践探索层面的衔接现状。基于现状,研究分析两者衔接的问题,再从推进两者渗透贯通、探索性构建竞争性选拔交流干部方式、注重推进竞争性选拔交流干部开放化三个方面优化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的衔接,以期共同发挥制度效用最大化,形成公开、竞争、有序、管用的选拔干部交流人选新方式。
赵瑞雪[8](2013)在《基于评价中心技术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模式设计》文中认为党政领导干部是领导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指挥家和决策者,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而为政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要,首在选人。因此,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基本国情而又充满活力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模式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任务之一。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基本前提是“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这就要求公选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面试方法的科学性、面试程序的标准性以及操作过程的可控性。评价中心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现代测评技术,符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新要求。因此,本文将评价中心技术的理论研究与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基于评级中心技术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模式设计,试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公开选拔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即绪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内容、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在概述评价中心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为评价中心技术应用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提出了构建基于评价中心技术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模式的建议,论述了运行这一模式的具体思路和途径,并指出了该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本文的研究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其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将评价中心技术的推广应用置于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现实背景下,致力于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宋佳[9](2013)在《广东省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完善党政机关领导成员的竞争性选拔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推进我国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不断完善,竞争性选拔党政机关领导成员的范围逐步缩小,由面向社会逐渐转而主要面向选拔职位所在的党政机关内部。选拔范围的变化体现了选拔需求和选拔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相应的选拔方式的建立。本论文以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这一类新兴的竞争性选拔方式的含义,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定位,并与单位外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进行了辨析。在实践层面上,以近年来广东省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的4次实践为案例,分析了四次实践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对完善这一类竞争性选拔方式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是我国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刚刚起步却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单位外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的有益补充。随着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日益常态化,单位内部开展竞争选拔将成为党政机关领导成员选拔任用的主要方式。现阶段,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应当借鉴已有的竞争性选拔工作经验着力提高这一类选拔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谢汝欢[10](2012)在《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文中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公开选拔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实现了优秀人才的多元开发,有效地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实践中得到了迅速推广,日益成为干部选拔重要方式。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西方现代文官选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经验做法,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西方现代文官选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和评价,进而弄清楚公开选拔制度出现、推行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连云港市公开选拔案例,客观明了地阐述公开选拔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和运行机制,并总结现行制度在实践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制约因素,进而对公开选拔制度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对我国目前推行的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使人们能更深刻认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促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在吸收其它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二、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论文提纲范文)
(1)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的研究成果 |
(三)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一)干部和副科级干部 |
(二)竞争性选拔 |
(三)竞争性选拔的主要方式 |
二、理论依据 |
(一)人才测评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人-职匹配理论 |
三、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
第二章 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实例分析 |
一、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现状 |
(一)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基本情况 |
(二)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访谈调查 |
(三)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方式和程序 |
二、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创新做法 |
(一)量化了经历业绩潜能考评 |
(二)增设了实践锻炼环节 |
(三)强化了竞争机制 |
第三章 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存在的问题 |
(一)选拔工作缺乏规划 |
(二)经历业绩潜能评价不够透明 |
(三)实践锻炼环节不够科学 |
(四)后续管理培训不到位 |
二、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决策层规划意识淡薄 |
(二)设计层制度制定滞后 |
(三)执行层措施落实走样 |
(四)参选者维权意识不强 |
第四章 国内竞争性选拔模式实例借鉴 |
一、郑州市“一评三考”竞争性选拔干部 |
二、广州市竞争性选拔干部 |
三、潍坊市竞争性选拔干部 |
四、总结和启示 |
第五章 优化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对策 |
一、选拔工作制度化 |
二、考评环节公开化 |
三、锻炼环节科学化 |
四、后续管理人性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六、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干部选拔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选官理念与实践 |
(一) 中国古代重视官员选拔及德才标准的优良传统 |
(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践历程 |
(三) 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其变革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干部选拔理论及在苏联的实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干部选拔理论 |
(二) 列宁的干部选拔理论 |
(三) 苏联干部选拔制度及其实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的理论和实践 |
(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干部选拔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选拔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
第四节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
(一)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
(二)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三) 西方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影响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条件 |
第一节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新的政治路线要靠新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
(二) 现有组织状况不适应党和国家的要求 |
(三) 原有干部选拔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
第二节 干部工作的拨乱反正 |
(一) 平反冤假错案 |
(二) 清理“三种人” |
第三节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思想条件逐渐具备 |
(一) 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思想及“两个凡是”的批判 |
(二)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突破 |
(三) 对借鉴资本主义有益成果的新认识 |
(四)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外部参照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良好开局 |
第一节 革新干部选拔指导思想 |
(一) 组织路线: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
(二) 基本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
(三) 时代标准:有改革开放实绩 |
(四) 选拔途径:走群众路线和加强民主 |
(五) 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 |
第二节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
(一) 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 |
(二) 探索干部任期制和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
(三) 设置顾问委员会 |
第三节 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 |
(一) 推进干部年轻化 |
(二) 探索集体交接班制度 |
(三) 加强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和培养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基本要素分析 |
第一节 “谁来选”:干部选拔主体多元化 |
(一)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干部选拔主体多元化 |
(二) 干部选拔主体分析 |
(三) “官民”共选干部的初步尝试 |
第二节 “选拔谁”:选拔客体的精英转化 |
(一) 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干部选拔的因素 |
(二) 推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选拔 |
(三)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客体的精英转化趋势 |
第三节 “如何选”:规范干部选拔的方式和程序 |
(一) 创新干部选拔方式 |
(二) 完善干部选拔程序 |
(三) 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评析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成就和意义 |
(一) 初步建立了一支“四化”干部队伍 |
(二) 顺利实现了高层干部的新老交替 |
(三) 提高了干部选拔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
(四) 促进了选人用人观念和执政理念的更新 |
(五) 为深化选拔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
(一) 将时代需求与党和人民的需求相结合 |
(二) 将核心领导层的强力推动和致力于顶层设计相结合 |
(三) 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党的正确引导相结合 |
(四) 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五) 将坚持干部选拔的基本原则与借鉴优秀管理经验相结合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局限性 |
(一) “民选”和“官选”的相互关系尚未理顺 |
(二) 干部选拔政策的执行具有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
(三) 尚未构建干部选拔的全新体系 |
结束语 有关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
后记 |
(3)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概述 |
第一节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
一、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概念 |
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公开选拔制度与其他干部选任制度的比较 |
一、公开选拔制度与委任制的比较 |
二、公开选拔制度与考任制的比较 |
第三节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历程 |
一、尝试探索阶段 |
二、初步成型阶段 |
三、完善创新阶段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情况与成效 |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概述 |
一、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历程 |
二、呼伦贝尔市2012年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流程 |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典型做法 |
一、调整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以增强适用性 |
二、丰富组织考察内容并增加了透明度 |
三、侧重衡量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四、民主推荐程序前置以加重民意考察分量 |
五、推行大评委制面试以确保结果客观公正 |
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后续培养模式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
一、公选考试测评形式尚待丰富 |
二、考试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 |
三、面试考官队伍仍需规范 |
四、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亟待加强 |
五、公选干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 |
六、谈话式的组织考察环节存在弊端 |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的成因 |
一、对领导干部公选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
二、公开选拔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 |
三、考官队伍建设水平滞后 |
四、结构性干部后备力量不足 |
五、公开选拔的制度不完善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方向与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方向 |
一、由非常态化走向常态化 |
二、由公开化走向公正 |
三、由高成本走向高效益 |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改进策略 |
一、明确对公开选拔的认知 |
二、优化公开选拔程序和方法 |
三、建设完备的面试考官队伍 |
四、加大对结构性后备干部培养 |
五、完善公选相关配套制度 |
本章小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基本界定 |
(一)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本质属性 |
(二)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基本目标 |
(三)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制度规定 |
二、竞争性选拔具体方式比较 |
(一) 公开选拔 |
(二) 竞争上岗 |
(三) 公推公选 |
(四) 公推直选 |
(五) 公开遴选 |
三、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适用范围 |
(一) 综合运用多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
(二) 适于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主要情形 |
(三) 限制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主要情形 |
(5)群众路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1.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产生的原因研究 |
2.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战略意义研究 |
3.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技术研究 |
4. 群众路线与竞争性选任的关联性研究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尝试 |
(四)研究方法 |
1. 比较研究法 |
2. 案例研究法 |
3. 文献研究法 |
一、理论审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与群众路线的契合逻辑 |
(一)群众路线的实质精神 |
1. 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 |
2. 群众路线的最新表述 |
3. 群众路线的深层解读 |
(二)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内涵 |
1. 党政领导干部的界定 |
2.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涵义 |
3. 竞争性的政治学阐释 |
4.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阐释 |
(三)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选任的应有之义 |
1. 群众路线从多角度贯穿选任全过程 |
2. 选任综合考量原则及其对群众路线的体现 |
3. 群众满意与注重实绩的有机结合 |
4. 讲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
5. 群众表达权、选择权与党管干部的有机统一 |
二、群众缺位:传统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局限 |
(一)提名阶段的群众缺位 |
1. 提名主体相对单一 |
2. 提名程序欠缺群众参与 |
(二)组织考察阶段的群众缺位 |
1. 考察机制:非竞争性的等额考察 |
2. 考察方式:范围有限的个别谈话 |
3. 突袭式的组织考察 |
(三)任用决定阶段的群众缺位 |
1. 神秘的常委会研究决定 |
2. “姗姗来迟”的任前公示制度 |
三、群众走入:现行竞争性选任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探索 |
(一)推荐报名阶段:群众直接走入 |
1. 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中的群众推荐 |
2. 分配权重提名的制度 |
3. 海推式提名制度 |
(二)甄选阶段:群众走入测评现场 |
1. 群众走入考试现场 |
2. 群众参与组织考察 |
3. 群众成为绩效考核主体之一 |
(三)任用决定阶段:群众走入决策圈 |
1. 党委全委会投票决定 |
2. 群众表达对于竞争性选任结果的意见 |
四、群众在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的路径 |
(一)建立群众在场的动议制度 |
1. 制定有利于群众参与的动议制度 |
2. 扩大动议主体,群众参与动议 |
(二)完善群众在场的民主推荐制度 |
1. 制定有利于群众参与的民主推荐制度 |
2. 分别确定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中的群众推荐制度 |
(三)健全群众在场的甄选制度 |
1. 实现考试机会的均等化、对象的群众化 |
2. 让群众评判领导干部政绩的绩效考核制度 |
3. 实行组织考察责任制度,提高群众组织考察的积极性 |
(四)探索群众在场的任用决定制度 |
1. 扩大决策主体,群众参与决策 |
2. 改进考选技术,扩张群众在场场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老挝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干部 |
二、 党政干部 |
三、 竞争性选拔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现状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 基于制度理论下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 |
二、 基于激励理论下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 |
第二节 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发展(自 1975 年至今) |
一、 老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 |
二、 老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件 |
三、 老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 |
四、 老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评价主体 |
五、 老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类别 |
六、 老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 |
第三章 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 |
第一节 改革的背景 |
第二节 改革的内容 |
第三节 改革的阶段 |
第四节 改革的成效 |
第四章 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特征 |
第一节 多种方式并存,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实效性 |
一、 选拔方式的多元化 |
二、 干部选拔的科学性 |
三、 干部选拔的民主化 |
第二节 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满意度 |
第三节 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准确性 |
一、 完善考试环节,多维度考核评价干部 |
二、 改进考察环节,力求准确识人 |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选用导向,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
一、 扩大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树立公正公平的选用导向 |
二、 防止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
第五节 强化全程监督,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公信度 |
一、 信息公开,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监督力度 |
二、 群众全程参与,切实落实干部群众的“四权” |
第五章 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竞争性选拔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老挝选拔任用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
二、 选拔任用中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 |
三、 选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学历较低 |
四、 选拔任用的环境复杂 |
第二节 竞争性选拔干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观念因素的影响 |
二、 环境因素的影响 |
三、 机制因素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竞争性选拔制度对老挝的启示 |
第一节 中国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现状 |
一、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 |
二、 中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 |
三、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评价主体 |
四、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层次 |
五、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 |
第二节 中国竞争性选拔制度对老挝的启示 |
第七章 完善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路径 |
第一节 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改革完善的基本方向 |
一、 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
二、 建立公平与信任的选拔任用制度是努力的目标 |
三、 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轮岗指导"制度 |
第二节 老挝竞争性选拔干部改革完善的基本内容 |
一、 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 |
二、 提高老挝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 |
三、 建立灵活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机制 |
四、 营造有利于改革的干部人事制度环境 |
五、 明确老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责任主体 |
六、 要做到机会均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系统论 |
第三章 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的探索 |
一、竞争性选拔制度的发展过程 |
二、干部交流制度的发展过程 |
三、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的实践探索 |
四、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的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的问题 |
一、竞争性选拔与干部交流衔接的共通问题 |
二、竞争性选拔与干部调任衔接的问题 |
三、竞争性选拔与干部转任衔接的问题 |
四、竞争性选拔与干部挂职锻炼衔接的问题 |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优化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的建议 |
一、推进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相互渗透贯通 |
二、探索性构建竞争性选拔交流干部方式 |
三、注重推进竞争性选拔交流干部开放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基于评价中心技术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评价中心技术概述 |
2.1 评价中心技术的概念 |
2.2 评价中心技术的基本特点 |
2.2.1 综合性 |
2.2.2 真实模拟性 |
2.2.3 高效性和可靠性 |
2.2.4 科学性 |
2.3 评价中心技术的核心技术 |
2.3.1 公文筐测验 |
2.3.2 无领导小组讨论 |
2.3.3 角色扮演 |
2.3.4 管理游戏 |
2.3.5 案例分析 |
2.3.6 搜索事实 |
2.3.7 个人演讲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评价中心技术应用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可行性分析 |
3.1 优越性分析 |
3.1.1 公正性 |
3.1.2 创新性 |
3.2 合法合理性分析 |
3.2.1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
3.2.2 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适用范围 |
3.2.3 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价值取向 |
3.2.4 各地对评价中心的探索为其应用于公开选拔积累了实践经验 |
3.3 功能性分析 |
3.3.1 选拔任用功能 |
3.3.2 人才开发功能 |
3.3.3 政治发展功能 |
3.3.4 人员激励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评价中心技术的干部选拔模式设计 |
4.1 进行职位分析,构建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 |
4.1.1 职位分析 |
4.1.2 构建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 |
4.1.3 确定合理的资格条件 |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测评指标数量的确定 |
4.2.2 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测评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 组建测评委员会 |
4.3.1 选定评委 |
4.3.2 对评委进行培训 |
4.4 确定测评方法 |
4.4.1 综合运用多种测评方法,根据不同方法进行情景设计 |
4.4.2 情景模拟设计的原则 |
4.4.3 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
4.5 实施测评与打分 |
4.5.1 前期准备工作与试测 |
4.5.2 实施测评 |
4.5.3 打分 |
4.6 撰写测评报告及结果反馈 |
4.6.1 撰写测评报告 |
4.6.2 结果反馈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评价中技术的干部选拔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
5.1 评价中心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5.1.1 理论研究不足 |
5.1.2 应用成本较高 |
5.1.3 专业评委缺乏 |
5.1.4 模拟情景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偏差 |
5.1.5 评价结果存在误差 |
5.2 评价中心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中的完善 |
5.2.1 加强基本理论的中国化研究 |
5.2.2 控制评价中心的实施成本 |
5.2.3 甄选和培训合适的评委 |
5.2.4 强化评价中心技术的情景模拟设计 |
5.2.5 克服评价结果误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广东省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来源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研究 |
2、 对竞争性选拔干部考试测评工作的研究 |
3、 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实践的研究 |
4、 国外对业务类公务员考任晋升制度的研究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问题概述 |
(一) 含义 |
1、 内涵 |
2、 外延 |
(二) 与单位外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的辨析 |
1、 二者的相同之处 |
2、 二者的不同之处 |
(三) 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2、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
3、 弥补单位外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不足之处的客观需要 |
4、 拓宽本单位干部晋升空间的迫切要求 |
(四) 定位 |
1、 是单位外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的有益补充 |
2、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
3、 日益成为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的主要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的实践分析 |
(一) 广东省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的实践 |
1、 公开遴选省政府工作部门 38 名副厅级干部 |
2、 以“两推一评”方式竞争选拔省直机关 11 名副厅级领导干部 |
3、 采用“双考双票制”竞争选拔省直机关 12 名副厅级领导干部 |
4、 在广东省残联系统公开遴选省残联副理事长人选 |
(二) 四次实践的共性和个性 |
1、 共性特征 |
2、 个性特征 |
(三) 主要成效 |
1、 激发了本单位干部队伍的活力 |
2、 促进了本单位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
3、 提高了“选人”和“人选”的公信度 |
4、 促进了党政机关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
5、 降低了选人用人的成本 |
(四) 存在问题 |
1、 适用范围不够规范 |
2、 资格设置不够科学 |
3、 竞争手段不够有效 |
4、 程序设计不够规范 |
5、 评价主体不够合理 |
6、 后续管理不够完善 |
(五) 原因分析 |
1、 认识不到位 |
2、 制度不健全 |
3、 现代人才测评手段运用不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完善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 推进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工作的规范化 |
1、 规范适用情形 |
2、 规范适用范围 |
3、 规范资格条件 |
4、 规范选拔程序 |
(二) 推进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工作的科学化 |
1、 提高经历业绩评价的质量 |
2、 提高考试的质量 |
3、 提高考察的质量 |
4、 综合发挥竞争效益 |
(三) 推进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工作的民主化 |
1、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
2、 合理确定群众参与的范围 |
3、 提高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质量 |
4、 加强民主监督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范围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范围 |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情况 |
1.2.1 关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研究综述 |
1.2.2 关于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文章结构 |
2 我国领导干部选拔制度的历史演进 |
2.1 建国前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探索 |
2.1.1 建党初期与土地革命时期干部制度的初创 |
2.1.2 抗日战争时期干部选用制度的形成 |
2.1.3 解放战争时期干部选用制度及其特点 |
2.2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演进 |
2.2.1 逐步建立以委任制为主体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2.2.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干部选用制度的调整 |
2.2.3 “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扭曲和破坏 |
2.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改革 |
2.3.1 1978——1992年:探索阶段 |
2.3.2 1992——1998年:推广阶段 |
2.3.3 1999——2001年:全面开展阶段 |
2.3.4 2002——:规范完善阶段 |
3 我国公开选拔制度的理论分析 |
3.1 人类选拔领导人才的历史遗产 |
3.1.1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国封建科举制度 |
3.1.2 改造地借鉴和发展西方文官制度 |
3.1.3 突破性地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3.2.1 市场配置资源与公开选拔制度的统一性 |
3.2.2 竞争规律与公开选拔制度的统一性 |
3.2.3 宏观调控与公开选拔制度的统一性 |
3.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
3.3.1 公开选拔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
3.3.2 公开选拔制度体现了公平正义 |
3.3.3 公开选拔制度体现了法制化 |
3.4 公开选拔制度的推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
3.4.1 公开选拔制度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
3.4.2 公开选拔制度是历史教训的必然选择 |
4 连云港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简述 |
4.1.1 酝酿和准备阶段 |
4.1.2 实施阶段 |
4.1.3 决定任用 |
4.2 案例分析 |
4.3 我国公开选拔制度深入推进的制约要素分析 |
4.3.1 制度运行还没有形成常态 |
4.3.2 对选拔结果还存在不同认识 |
4.3.3 选拔程序还没有取得高度信任 |
4.3.4 工作效能还没有实现充分优化 |
5 优化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的相关措施 |
5.1 公开选拔要实现常态化运行 |
5.1.1 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
5.1.2 加大组织推动力度 |
5.1.3 建立稳定的公开选拔运行秩序 |
5.2 健全完善公开选拔制度 |
5.2.1 合理设置资格条件 |
5.2.2 建立机制选人程序体系 |
5.2.3 选拔职位要逐步向重要岗位转变 |
5.3 建立科学的考试测评体系 |
5.3.1 科学进行职位分析 |
5.3.2 创新笔试、面试命题技术 |
5.3.3 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 |
5.4 提高考察准确化水平 |
5.4.1 丰富考察信息,确保全面考察 |
5.4.2 科学进行适岗分析,注重工作实绩考察 |
5.5 完善公开选拔配套制度 |
5.5.1 建立考任分离机制,建立资格考试制度 |
5.5.2 完善动态管理机制,严格试用期制度 |
5.5.3 强化监督机制,纪委全程参与 |
5.6 促进公选制度效用最大化 |
5.6.1 实行联动公选,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
5.6.2 尽量提高公开程度,适度扩大公选规模 |
5.6.3 综合利用公选成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论文参考文献)
- [1]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郝亚辉. 河南大学, 2020(02)
- [2]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D]. 易振龙. 武汉大学, 2016(06)
- [3]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研究[D]. 王成宾.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4]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范围研究[J]. 郝玉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06)
- [5]群众路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研究[D]. 于然亭.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6]老挝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研究[D]. 容马拉.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3)
- [7]竞争性选拔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衔接研究[D]. 周红杏.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2)
- [8]基于评价中心技术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模式设计[D]. 赵瑞雪. 燕山大学, 2013(08)
- [9]广东省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领导成员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宋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10]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D]. 谢汝欢.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