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患儿脑脊液中HA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脑病患儿脑脊液中HA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一、脑疾病患儿CSF内H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裴强[1](2017)在《脑脊液IL10在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及调控机制初步探索》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类少见的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9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而又以激活B细胞亚型为主,占90%以上,其病程凶险,预后差,早期、高效的诊断及病情监测是改善PCNSL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表明PCNS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明显升高,可以高效特异的鉴别诊断PCNSL,优于MRI等影像学检测手段,且可以作为预后评判指标,但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结论报道不一,缺乏临床实用价值,且对脑脊液IL10升高的相关机制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统计国内PCNSL患者脑脊液IL10的临床数据,分析其在疾病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监测等领域可能的应用价值,并初步探索脑脊液IL-10升高的可能机制。目的:探讨脑脊液IL-10对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价脑脊液IL-10用于治疗后病情监测的可能性;初步探索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升高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1日共169例患者脑脊液标本,其中PCNS-DLBCL患者31例(CD20阳性,HIV、EBV检测指标阴性),非中枢受累的系统性DLBCL患者57例,其他原发中枢肿瘤45例(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及神经纤维瘤),其他中枢良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中枢感染)36例。另收集31例PCNS-DLBCL患者脑组织病理石蜡标本。1.收集4组患者脑脊液标本,常规行脑脊液压力、细胞学及蛋白水平检测,采用ECLIA法检测脑脊液IL-10、IL-6细胞因子水平,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脑脊液IL-10、IL-6、IL-10/IL-6、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数量6项指标对PCNS-DLBCL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2.连续随访24例PCNS-DLBCL患者,监测其治疗前后脑脊液IL-10水平,分析其初始水平及治疗后变化对患者预后可能的影响,比较脑脊液IL-10与传统指标在病情监测中的优劣。3.对31例PCNS-DLBCL患者中枢病理组织标本进行IL-10/CD20、IL-10/CD68及IL-10/CD3荧光双染,初步判断IL-10可能的来源细胞,同时进行MYD88、IKK、A20免疫组化染色,运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探讨IL-10合成分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1.PCNS-DLBC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及IL-10/IL6比值明显升高(p<0.001),以9.85pg/ml作为界值,IL-10诊断PCNS-DLBC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87.1%和96.4%,IL-10/IL-6比值以2.72为界值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2%和97.8%,IL-10与IL-10/IL-6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9%和97.1%。2.连续监测治疗后24例PCNS-DLBCL患者的脑脊液IL-10水平,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1-24个月),初始治疗前脑脊液IL-10水平与患者PFS、OS无关(p=0.380,p=0.530),治疗后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09),2程及4程治疗后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均与患者PFS无关(p>0.05),且与同期影像学MRI检查结果不完全一致。3.中枢病理组织荧光双染提示CD20阳性肿瘤细胞与CD68阳性细胞均参与IL-10的合成分泌,CD3阳性细胞胞浆不合成IL-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MYD88阳性率74.29%,半定量结果与脑脊液IL-10水平呈正相关,NFκB信号通路IKK复合物与调节蛋白A20的阳性率分别为68.57%和40%,均与脑脊液IL-10水平无明确相关性。结论:1.脑脊液IL-10单独或联合IL-10/IL-6诊断PCNS-DLBCL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PCNS-DLBCL患者治疗前脑脊液IL-10水平与预后无关,治疗后脑脊液IL-10水平明显降低,但亦与预后无显着相关,其对病情监测较MRI无明显优势。3.PCNS-DLBCL患者脑脊液IL-10升高可能由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共同参与。MYD88参与了 IL-10的调控机制,而NFκB信号通路可能不是影响IL-10合成分泌的主要机制。

田燕梅[2](2017)在《偏头痛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最近的研究提出偏头痛在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而并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一种良性功能性头痛疾病。Sangtec-I00B(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标志物,可反映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目前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了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与偏头痛病程、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头痛影响测验(HIT-6)评分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是否存在脑损伤。方法:1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偏头痛患者53例,其中有先兆偏头痛患者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33例。采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Beta版)中偏头痛诊断标准,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并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采集。2在偏头痛发作间期采集所有入组病人的静脉血5 ml,离心后收集上层血清,低温保存至检测。S100B蛋白、NSE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偏头痛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有先兆偏头痛组与无先兆组的差异,男性偏头痛患者与女性偏头痛患者的差异,分别分析血清S100B蛋白和NSE与偏头痛病程、持续时间、发作频率、VAS评分及HIT-6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偏头痛组血清S100B蛋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头痛组血清NSE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0.05);有先兆偏头痛组患者血清NSE水平虽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患者,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3在健康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血清S100B蛋白、N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偏头痛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偏头痛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与偏头痛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发作频率、VAS评分及HIT-6评分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偏头痛发作间期存在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或损伤,并存在血脑屏障(BBB)的功能障碍;同样提示在偏头痛发作间期并没有明确的神经元损伤。

李征[3](2016)在《依达拉奉对细菌性脑膜炎造成海马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意义: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 BM),又称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感染性疾病,软脑膜及蛛网膜因细菌感染而发生化脓性改变,并使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ld, CSF)产生炎症性变化,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在婴幼儿中尤为常见。有报道显示,在我国每十万儿童中就有69.8人患有BM,在新生儿中,BM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0.2‰~‰,早产儿可高达3‰,其中日龄<7天的BM患儿占61.7%,日龄<2天的BM患儿占29.8%。自从1805年对BM开始认识到20世纪初期,其一直是一种能够极易危害儿童以及成人健康的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尽管20世纪30年代后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使得许多病例获得治愈,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20%以下,但50%以上的BM患者由于神经元的损伤而罹患远期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缺失、癫痫、学习和记忆能力丧失等。目前,对BM的治疗面临着菌种变迁、细菌耐药性增强等严峻问题,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早期治疗减少BM患者后遗症的产生,对提高BM患者的治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BM患者CSF中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在BM病理机制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OS)是机体中常见的氧化损伤,与炎症、肿瘤等一些病理过程关系密切,当机体中的自由基(Free Radical, FR)过多,超过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时便会发生OS。研究表明,体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是BM引起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生儿脑组织中,儿茶酚胺和不饱和脂肪酸等易氧化物质的含量较成人高,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等内源性抗氧化剂含量较低,使其成为氧化损伤的易感人群。在BM的病理过程中,大量的炎症因子及促炎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等的释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的激活促进了脑损伤的产生。小胶质细胞具有对细菌的识别和移除作用,其过度激活将产生神经毒性,诱导机体产生OS,从而加重BM患者的神经损伤。已经证实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激活而产生抗炎作用。因此,寻找适当的抗氧化剂,并进一步研究其在BM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靶向治疗BM具有重大的意义。依达拉奉(Edaravone, EDA),是一种新型的强效抗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EDA可以通过抑制机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的活性,缓解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目前,EDA在临床上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已被成功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Nakamura T等人发现,用EDA对患有急性脑出血(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大鼠进行治疗,在给大鼠注射EDA时或注射2h后,大鼠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Yun Y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小胶质细胞活化过程中,EDA发挥了高效的抗炎症作用。海马组织凋亡和皮质坏死是BM患者脑组织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研究表明,BM患者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丧失与大脑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虽然已有研究将EDA应用于BM的治疗,但其在BM造成海马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EDA在BM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研究目的:1.构建肺炎链球菌BM小鼠模型,研究EDA对BM产生的临床症状的影响2.研究EDA对BM的炎症治疗作用,及对BM引发的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3.研究EDA在保护BM引发的海马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材料及方法:1. 主要材料依达拉奉注射剂(5ml/10mg,日本Mitsubishi Pharma公司),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 III型(ATCC6303,美国Tissue Cell Culture),巴比妥钠(1.0%,美国Sigma公司),尼氏染色液(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Tunel试剂盒(德国默克公司),牛鲍氏计数板(法国Poly Labo Paul Block & Cie公司),TNFa试剂盒、IL-6试剂盒和IL-8试剂盒(美国R&D公司),C57BL/6小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Nrf2基因敲除C57BL/6小鼠(Jackson Laboratory),HO-1基因敲除C57BL/6小鼠(Jackson Laboratory)。2. 主要方法2.1 EDA对BM新生小鼠临床症状的影响对健康C57BL/6小鼠注射制备好的肺炎链球菌Ⅲ型菌悬液(1.0×104cfu/mL)以构建BM小鼠模型。健康小鼠随机编号,分成四组:生理盐水组(经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EDA组(经侧脑室注射EDA)、BM组(经侧脑室注射肺炎链球菌+生理盐水)及EDA干预组(经侧脑室注射肺炎链球菌+EDA),每一组小鼠又随机分成24h,48h和72h三个亚组。采用小鼠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法鉴定BM模型是否构建成功,根据小鼠Loeffler神经行为学评分、体重变化及存活率分析评价EDA对BM小鼠的影响。2.2 EDA对BM新生小鼠海马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基于第一部分BM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首先对不同组别中小鼠脑组织标本进行取材和保存备用。采用干湿重差值法对各组小鼠脑含水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对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进行Nissl染色,以评价海马区神经元的损伤情况,对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进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以评价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情况。2.3 EDA对BM新生小鼠海马组织中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及机制探究以第一部分BM小鼠模型的构建和分组为基础,引入EDA干预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Nrf2)基因敲除组(Nrf2基因敲除小鼠,经侧脑室注射肺炎链球菌+EDA)及EDA干预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基因敲除组(HO-1基因敲除小鼠,经侧脑室注射肺炎链球菌+EDA)。首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研究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msis Factor-a, TNF-a)及促炎因子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和白介素-8 (Interleukin-8, IL-8)的浓度变化,应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分析技术研究不同组别小鼠海马组织中脑损伤标记物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和诱导型NOS(Induced NOS, iNOS)的变化。2.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指标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D),数据作正态性W检验和方差齐性Levene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多组比较采用LSD或DunnettT3;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EDA对BM新生小鼠临床症状的影响经蓝墨水注射法证明肺炎链球菌接种定位准确。在BM建模后24h时,测得BM组小鼠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为(12.58±2.93)/μL,比生理盐水对照组(0.67±1.08)/μL显着升高(P<0.001),同时测得EDA干预组小鼠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为(4.75±2.07)/μL,比BM组显着降低(P<0.001)。通过对小鼠生理状况的观察发现,在处理24h、48h和72h后,生理盐水组和EDA组小鼠精神状态与活动能力良好,而BM组小鼠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厌食、自主活动减少,EDA干预组小鼠的精神状况和进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生理盐水组和EDA组小鼠的Loeffler评分均为5.00±0.00;BM组的Loeffler评分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3.44±0.31,2.19±0.36,1.75±0.26,且随时间的增加Loeffler评分逐渐降低(P<0.001),而EDA干预组小鼠的Loeffler评分在三个时间分别为4.13±0.43,4.25±0.37,4.31±0.36,与BM组相比升高显着(P<0.001),且随时间的增加Loeffler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生理盐水组和EDA组小鼠在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的体重变化均无显着差异(P>0.05);EDA干预组小鼠在三个时间点的体重增加值分别为(-0.23±0.11)g, (-0.27±0.20)g和(-0.28±0.18)g,与BM组小鼠在三个时间点的体重增加值(-0.81±0.11)g, (-1.49±0.17)g和(-2.55±0.31)g相比,EDA干预组体重的减少量显着降低(P<0.001)。BM组小鼠的存活率为25%,而EDA干预组的小鼠存活率为75%,与BM组相比,EDA干预组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 EDA对BM新生小鼠海马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对各组小鼠的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发现,生理盐水组和EDA组小鼠的脑组织外观正常,BM组在感染24h后出现明显的水肿并伴有脑膜粘连,而EDA干预组只是偶有水肿和充血表现,未出现脑膜粘连。在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BM组小鼠的脑含水量分别为(84.17±0.14)%,(91.34±0.12)%,(98.56±0.32)%,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脑含水量(77.46±0.36)%,(77.58±0.27)%,(77.63±0.07)%相比显着增加(P<0.001),而在相应的时间点时EDA干预组的脑含水量分别为(81.21±0.23)%,(81.15±0.11)%,(80.96-0.59)%,与B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1)。Nissl染色结果显示,BM组海马组织中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在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分别为92.25±2.38,82.25±0.71和80.00±0.76,EDA干预组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与之相比显着升高(P<0.001),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104.25±2.25,104.63±1.06和103.88±1.73。在Tunel染色中,BM组海马组织中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在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分别为17.38±3.16,26.13±3.18和38.13±2.03,显着高于EDA干预组中的12.25±2.55,11.75±3.49和12.00±3.25(P<0.05)。3.EDA对BM新生小鼠海马组织中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及机制探究通过ELISA检测发现,在EDA干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上清液中,TNF-α在各个时间点的浓度分别为(224.88±1.96 ) pg/mL, (225.13±3.09) pg/mL, (223.88±3.40) pg/mL,显着低于BM组的(715.25±2.38) pg/mL, (782.13±2.95) pg/mL, (821.13±3.68)pg/mL (P<0.001) ; IL-6在EDA干预组各个时间点的浓度分别为(105.88±2.23)μg/g, (105.50±3.12) μg/g, (105.00±1.93) μg/g,显着低于BM组的(152.13±1.73) μg/g, (161.13±1.55) μg/g, (173.13±2.59) μg/g (P<0.001);IL-8在 EDA干预组各个时间点的浓度依次为(55.25±2.82) μg/g, (54.88±2.53) μtg/g, (54.13±2.59)μg/g,显着低于BM组的(72.50±3.66)μg/g, (82.38±3.34) μg/g, (92.13±2.75) μg/g (P<0.001)。随着时间的增加,EDA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上清液中TNF-α、IL-6和IL-8的浓度均无显着变化(P>0.05)。通过对各组小鼠处理24h后HMGB1 mRNA表达情况的研究发现,HMGB1在BM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中高表达(1.73±0.30),当对BM小鼠进行EDA干预后HMGB1在小鼠海马组织中的mRNA表达显着降低(0.91±0.18)(P<0.001);而用EDA干预Nrf2基因敲除BM小鼠和HO-1基因敲除BM小鼠后,两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MGB1的mRNA表达(1.67±0.17,1.71±0.33)与BM组小鼠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EDA干预组小鼠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蛋白印迹结果表明,HMGB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与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相一致,即处理24h后,HMGB1在BM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中高表达(1.55±0.31),EDA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HMGB1的表达(0.54±0.23)与BM组小鼠相比显着降低(P<0.001),而EDA干预Nrf2基因敲除组小鼠和EDA干预HO-1基因敲除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MGB1的蛋白表达(1.57±0.35,1.51±0.38)与BM组小鼠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EDA干预组小鼠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01)。免疫组化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HMGB1在各组小鼠中的表达情况,BM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MGB1阳性细胞数在处理24h、48h和72h后依次为40.63±1.85,54.88±1.36和68.13±1.46,与对照组(1.25±0.89,2.00±1.07,1.88±1.13)相比显着增加(P<0.001), EDA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MGB1阳性细胞数在三个时间点依次为30.13±1.55,29.88±1.46和30.13±1.46,与BM组小鼠相比显着降低(P<0.001),而EDA干预Nrf2基因敲除组小鼠的40.25±2.25,54.88±1.46,68.00±2.00和EDA干预HO-1基因敲除组小鼠的41.00±1.69,55.25±1.58,67.88±1.55与BM组小鼠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EDA干预组小鼠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01)。蛋白印迹结果表明,在各组小鼠处理24h后,iNOS在BM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中高表达(1.55±0.23),EDA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iNOS的表达(0.56±0.14)与BM组小鼠相比显着降低(P<0.001),而EDA干预Nrf2基因敲除组小鼠和EDA干预HO-1基因敲除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NOS的蛋白表达(1.57±0.25,1.51±0.16)与BM组小鼠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EDA干预组小鼠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01)。免疫组化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iNOS在各组小鼠中的表达情况,BM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数在处理24h、48h和72h后依次为35.38±1.69,56.38±1.41和81.63±1.19,与对照组(0.25±0.46,0.25±0.46,0.13±0.35)相比显着增加(P<0.001),在经过EDA干预后,BM小鼠海马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数在三个时间点依次为29.38±1.41,29.75±1.39和31.00±1.07,与BM组小鼠相比显着降低(P<0.001),而EDA干预Nrf2基因敲除组小鼠的33.88±2.03,54.38±1.41,82.63±1.19和EDA干预HO-1基因敲除组小鼠的34.88±1.73,55.75±1.83,81.75±1.04与BM组小鼠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EDA干预组小鼠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01)。结论:1.EDA对BM新生小鼠的行为特性、体重以及存活率有一定的改善,且能够有效抑制BM小鼠脑脊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2.通过EDA治疗,BM新生小鼠脑水肿情况得到显着改善。同时,EDA能够减少BM新生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的细胞凋亡,增强BM新生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功能活性。对于该药用于防治BM的最佳用量有待进一步研究。3.EDA降低了BM新生小鼠海马区TNF-α及IL-8和IL-6的浓度,抑制HMGB1在该区域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iNOS在该区域的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Nrf2/HO-1途径发挥BM诱导的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但EDA在BM诱导的海马组织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的更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蕾,王海,吴亦栋[4](2014)在《EV71型脑炎患儿脑脊液中CysC、S100B、NSE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EV71型脑炎患儿脑脊液中CysC、S100B、NSE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为防治EV71型脑炎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41例EV71型脑炎、32例其他病毒性脑炎和22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脑脊液,分别检测脑脊液中CysC、S100B、NSE和生化指标水平,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病毒性脑炎组和EV71型脑炎组在急性期时脑脊液中CysC降低,S100B、NSE升高(P<0.01);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组急性期比较,EV71型脑炎组急性期脑脊液CysC降低(P<0.05);与急性期比较,恢复期的EV71型脑炎组脑脊液中CysC升高,S100B、NSE降低(P<0.01)。结论监测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中CysC、S100B、NSE的动态变化,对防治EV71型脑炎患儿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常红恩[5](2014)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危重脑血管病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急性脑血管病是供应脑组织营养的的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致轻重不一的临床症状,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深昏迷,严重可直接导致死亡。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以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最为多见。脑血管病的基础病变大部分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少数来自血管畸形和颅脑外的脱落栓子。脑血管意外目前是神经内科疾病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在基层医院约占住院病人90%。危重脑血管病临床进展快,病情凶险易恶化,病死率高。且缺乏病人的主观感觉,临床对病情的判断往往依靠各种量表及影像学(CT、MRI)检查。在急性期临床救治过程中,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估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颅内压情况和预后,对有效地指导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缺乏成熟的能够在病床前进行适时监测病情变化的检查设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FVEP)是外源性闪光穿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锥及视杆细胞),产生生物电并依次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最终到达枕区视觉中枢,引去视觉中枢电活动。NIP-200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可以枕骨粗隆记录到的电位反应。FVEP反映黄斑区的功能、视路的光觉传导功能和视皮质功能。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可敏感地反映从视网膜到枕皮质视通路受损情况,当脑组织坏死、脑水肿加重导致颅内压升高时,神经电信号发生传导阻滞,从而引起FVEP各波潜伏期延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危重患者脑功能状态的变化,由于其具有无创、连续、及时、方便快捷的可动态监测特性,因而对危重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演变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本实验拟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技术对危重脑血管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及临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及方法]对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eurology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时间均大于等于72小时的56例大面积脑梗死和32例大量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以离开重症病房时的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2组患者均连续3天监测FVEP,同时行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GPC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出血量(脑坏死量)计算方法:脑梗死灶体积计算:根据头部MRI,由机器工作站计算出每一层梗死病灶的面积(cm2),乘以扫描的间隔层厚(cm),得出梗死病灶的体积;脑出血量计算:根据头部CT,按多田氏提出的最大血肿层面血肿量公式:T(mL)=π/6×L(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cm)计算。FVEP检测方法应用NIP-200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进行FVEP检测,光源为黄色氖光,闪光刺激频率1.0Hz,闪光脉冲宽度2ms,闪光次数60次。被测者平卧,双眼闭合。记录电极分别置电极分别置于枕骨粗隆上3cm的左右两侧旁开1.5cm,参考电极置于前额中部发际处,接地电极置于眉间。分别测量双侧FVEP的P2、N2、P3、N3波的潜伏期。以梗死侧或出血侧FVEP各波潜伏期作为测量值,若患侧波形分化不好或无法辨识波潜伏期,则以健侧FVEP各波潜伏期作为测量值。并对FVEP各波潜伏期与与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指标脑梗死体积/脑出血量、APAcHEⅡ评分、NIHSS和GPCS评分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单向F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死亡预测分析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发病年龄显着偏大,头痛发生率高,脑梗死体积或出血量大,脑中线移位显着增多。2、FVEP检查结果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的比较与第1天比较,两组第2天、第3天的APAcHEⅡ、NIHSS评分显着增大、GPCS评分显着减小、FVEP各波潜伏期显着延长;与第2天比较,两组第3天的APAcHEⅡ、NIHSS评分显着增大、GPCS评分显着减小、FVEP各波潜伏期显着延长;与存活组同时间点比较,死亡组第1天的APAcHEⅡ、NIHSS评分显着增大、GPCS评分显着减小、FVEP各波潜伏期无显着差异,第2天、第3天的APAcHEⅡ、NIHSS评分显着增大、GPCS评分显着减小、FVEP各波潜伏期均显着延长。3、FVEP各波潜伏期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对两组FVEP各波潜伏期与反映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APAcHEⅡ、NIHSS、GP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与N2波潜伏期相关性最大,均有极显着相关(P均<0.000),且在第3d相关系数最大。N2波潜伏期与APAcHEⅡ、NIHS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与GPC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4、FVEP-N2波潜伏期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对重症脑血管患者预后的预测分别以FVEP-N2波潜伏期、APAcHEⅡ、NIHSS、GPCS评分作为检验变量,以预后(存活或死亡)作为状态变量行ROC曲线分析,以能提供最大约登指数处做为最佳截断值。FVEP-N2波潜伏期在病程第3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最大值,预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APAcHEⅡ评分在病程第2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最大值,预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NIHSS评分在病程第3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最大值,预测特异性很强,但敏感性差。GPCS评分在病程第3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最大值,预测敏感性一般,特异性极强。[结论]临床上有关危重脑血管病预后评估的常用方法有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等,各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关视觉诱发电位对危重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方面国内也有一些临床研究,探讨了其评估的可靠性与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动态FVEP监测技术对82例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急性期前3天连续监测,并同步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对FVEP各波潜伏期变化与病情评分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在对存活组与死亡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死亡组患者发病年龄显着偏大,头痛发生率高,脑梗死体积或出血量大,脑中线移位显着增多,说明高龄、颅高压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颅内压增高时,FVEP各波峰潜伏期延长,其中N2波峰潜伏期的延长和颅内压增高呈线性正相关。文献报道:FVEP检测的颅内压值与有创颅内压值显着相关,平均相对误差为3.4%,具有极高的一致性。随病程进展,脑水肿高峰的逐渐到来,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APAcHEⅡ、NIHSS评分显着增大、GPCS评分显着减小,而反映患者颅内压增高情况的FVEP各波潜伏期进行性延长;对两组预后不同的患者在病程的同时间点进行比较,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FVEP波潜伏期也有显着不同,死亡组前3天的APAcHEⅡ、NIHSS评分均显着增大、GPCS评分均显着减小、FVEP波潜伏期均显着延长,说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FVEP波潜伏期均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其预后也有较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价值。进一步的分析发现,FVEP各波潜伏期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存在密切相关性,特别是N2波峰潜伏期反映了当时的脑坏死占位效应和昏迷程度,与颅内病变严重程度和颅内压有关。2组患者FVEP各波潜伏期与APAcHEⅡ、NIHSS、GPCS评分均有极显着相关,其中N2波潜伏期相关性最大,且在病程第3d其相关系数也达到最大。由此可见,在应用FVEP对危重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进行病情监测时,FVEP的异常程度与急性期病情严重和进展状况基本呈平行关系,病程第3d的FVEP-N2波潜伏期最能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APAcHEⅡ、 NIHSS评分越大、GPCS评分越小,贝FVEP-N2波潜伏期越长,病情也越严重,患者预后也越差,死亡率越高。ROC曲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性能的评价,曲线下面积可以反映该诊断方法或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真实性,曲线下面积越大,诊断价值越高。FVEP-N2波潜伏期在病程第3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最大值,预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说明病程第3天FVEP-N2波潜伏期最能准确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这与病程第3d患者的脑水肿及颅内压逐渐达到高峰,对FVEP的波潜伏期影响较大有关。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几个评分系统在对预后进行预测时与FVEP一样也有相对一致性。APAcHEⅡ评分在病程第2天、NIHSS评分在病程第3天、GPCS评分在病程第3天的ROC面积、特异性均能较准确的判断预后。从对预后的诊断价值判断,虽然N2波峰潜伏期ROC曲线下面积较其他三种评分系统均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N2波峰潜伏期对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可能与这三种评分系统相当,但N2波峰潜伏期尚可反映患者颅内压增高情况,故用于判断预后更有价值。

彭双勤,刘宏伟[6](2011)在《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新喋呤及IL-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炎患儿脑脊液新喋呤及IL-2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和2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有10例临床排除颅内感染者做对照组。进行脑脊液新喋呤及IL-2的测定。新喋呤、IL-2均应用Elisa法检测。结果: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炎组脑脊液新喋呤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较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化脓性脑炎脑脊液中新喋呤水平与血清中水平IL-2呈正相关[r=0.338,p<0.01];病毒性脑炎组血清及脑脊液中IL与NP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108,P>0.05)。结论:脑脊液中NP、IL-2共同参与了儿童性化脓性脑炎及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其中脑脊液中IL-2水平病毒性脑炎发生发展中起着多重调节作用。

李继荣,汪光蓉,凡瞿明[7](2007)在《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ELISA法和连续检测法对23例化脓性脑膜炎、26例结核性脑膜炎、2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NSE水平和ADA活性进行测定,并与对照组(22例)进行比较。结果①化脓性脑膜炎组(化脑组)及结核性脑膜炎组(结脑组)的脑脊液NSE水平较病毒性脑膜炎组(疱疹性)、对照组显着升高(均为p<0·001);②病脑组脑脊液NSE和AD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结脑组患者脑脊液中ADA活性明显高于化脑组、病脑组及对照组(p<0·001);④化脑组ADA较对照组和病脑组升高(p<0·05)。结论脑脊液NSE的水平测定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一项实验指标;而脑脊液ADA活性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更大。因此,同步检测脑脊液NSE和ADA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蔡宇红,郭远文[8](2001)在《脑疾病患儿CSF内H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

徐辉[9](200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部分检验指标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檀国军,王秀霞,罗克娴,李永军,王丽芳[10](2000)在《脑脊液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Tf、Ig在脑脊液中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为鉴别诊断及更切实的判定病情和估计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Tf、Ig。结果 (1 )三组急性期脑脊液中Tf、Ig含量均高于恢复期。 (2 )结脑组Tf、IgG增高明显 ,化脑组IgM增高明显。病脑组变化最小。 (3)恢复期脑脊液中Tf、Ig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结脑中Tf、IgG、IgM高于对照组 ,化脑和病脑组IgM均高于对照组 ,Tf、IgG均无差异 ,各组IgA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4)病脑急性期Tf与IgG呈正相关 ,恢复期与IgA呈正相关 ;化脑组急性期Tf与IgM、IgG呈正相关 ,恢复期与IgM呈正相关 ;结脑急性期Tf与IgA、IgM均呈正相关 ,恢复期与IgG呈正相关。结论 (1 )Tf与IgG是诊断结脑的良好指标 ,IgM是诊断化脑的良好指标 ,当脑脊液中IgM >30mg L时 ,可基本除外病脑 ,当脑脊液中IgM <60mg L时 ,化脑的可能性较小。 (2 )Tf与Ig一样 ,可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脑屏障及脑损伤与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脑疾病患儿CSF内H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疾病患儿CSF内H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脑脊液IL10在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及调控机制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脑脊液IL10及IL10/IL6对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对象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脑脊液IL10对原发中枢弥漫大B患者预后价值及病情监测研究
    研究对象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脑脊液IL10水平升高的机制初步探索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论文综述 IL10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偏头痛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依达拉奉对细菌性脑膜炎造成海马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依达拉奉对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小鼠临床症状的影响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一节 BM模型建模成功的指标观察
        第二节 Loeffler评分
        第三节 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
        第四节 各组小鼠的存活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依达拉奉对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小鼠海马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一节 各组小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第二节 Niss1染色
        第三节 Tune1染色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三部分 依达拉奉对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小鼠海马组织中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一节 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
        第二节 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上清液中IL-6的浓度
        第三节 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上清液中IL-8的浓度
        第四节 qRT-PCR检测HMGB1在小鼠海马组织中mRNA的表达
        第五节 Wstern Blot检测HMGB1和iNOS在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蛋白表达
        第六节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MGB1和iNOS在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成果
致谢

(4)EV71型脑炎患儿脑脊液中CysC、S100B、NSE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患儿急性期脑脊液中生化和Cys C、S100B、NSE水平的比较
    2.2 2组患儿恢复期脑脊液中生化和Cys C、S100B、NSE水平的比较
    2.3 EV71型脑炎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生化和Cys C、S100B、NSE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5)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危重脑血管病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3 讨 论

(9)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部分检验指标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皮素 (ET) 的变化
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的变化
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
4 CK-MB的改变
5 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 Factor, NGF) 的改变
6 一氧化氮 (NO)
7 游离氨基酸 (AA) 的改变
8 葡萄糖的改变
9 电解质的改变
10 β-EP的改变

(10)脑脊液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2
    2.3
    2.4
    2.5 各组恢复期Tf与Ig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3.2

四、脑疾病患儿CSF内H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脊液IL10在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及调控机制初步探索[D]. 裴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2]偏头痛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田燕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3]依达拉奉对细菌性脑膜炎造成海马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D]. 李征.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4]EV71型脑炎患儿脑脊液中CysC、S100B、NSE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 周蕾,王海,吴亦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19)
  • [5]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危重脑血管病的评估研究[D]. 常红恩.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6]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新喋呤及IL-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彭双勤,刘宏伟.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8)
  • [7]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J]. 李继荣,汪光蓉,凡瞿明.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05)
  • [8]脑疾病患儿CSF内H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 蔡宇红,郭远文. 中国厂矿医学, 2001(06)
  • [9]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部分检验指标的变化[J]. 徐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12)
  • [10]脑脊液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的临床意义[J]. 檀国军,王秀霞,罗克娴,李永军,王丽芳. 河北医药, 2000(03)

标签:;  ;  ;  ;  ;  

脑病患儿脑脊液中HA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