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坦克内乘员的受伤特点和早期救治进行研究的意义和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乔仲伟,赵晓君,崔荣哲,王海燕,吴迪,王述宁,王玲,王星,陈滨[1](2021)在《“保护头颈及开放气道”野战急救担架床的设计》文中认为目的:设计一种适合野战条件下使用的急救担架床,为战场伤病员安全转运提供支持。方法:设计的急救担架床由头部后仰保护装置和普通担架2部分构成。头部后仰保护装置通过2条支撑腿、旋转钢架与担架双臂固定结合。结果:该野战急救担架床组装和拆卸方便,在转运伤病员时,可以对其头颈部加以有效固定与保护,使其气道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必要时亦可在担架床上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急救手术操作。结论:该野战急救担架床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用于战现场、院前院内等环境下伤病员的转运和救治,值得推广使用。
欧阳甘霖,张戎,祁海林,邓磊[2](2019)在《装甲装备内伤员吊运装具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为满足装甲装备内伤员的顺利搬出及搬出过程中保护伤员的要求,研制一种装甲装备内伤员吊运装具。方法:分析装甲装备内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搬出难点,从提高装具的适用性,解决伤员搬出难的问题,避免伤员二次损伤,缩小装具体积、便于携带,增加安全性,便于快速展开和撤收,增加装具耐高温性能等方面进行设计。该装具包括支撑杆组件和担架2个部分,其中支撑杆组件由支撑杆、滑轮、担架卡钩、手摇装置、钢丝绳组成,主要材质为铝合金;担架由框架和帆布组成,主要由铝合金和高强度阻燃布制作。结果:该装具很好地解决了装甲装备内乘员负伤后搬出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装甲装备内伤员的救治效率。结论:该装具具有质量轻、折叠后体积小、展开/撤收迅速等优点,能一次性完成伤员的搬出与转运,避免二次损伤,为保障打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王静,刘立洋,陈佳海,徐成,胡明,阮狄克[3](2017)在《多舱室爆炸致兔骨折伤情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舱室条件下爆炸冲击致骨折伤伤情特点,为密闭舱室爆炸时内部人员的防护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6只新西兰大白兔,赛拉嗪镇静后随机编号按距爆源不同距离放置。在钢板构建的多舱室模型中,使用大小2种常规口径舰炮实、裸弹作为爆源进行爆炸实验。死亡动物当场解剖,存活动物饲养观察24 h后处死解剖,均行X线检查。结果实验动物死亡率59.2%;骨折发生率55.3%,以四肢为主。小口径实、裸弹与大口径实、裸弹致骨折率及邻舱机柜前、后整体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舱室爆炸伤实验动物直接死亡率高,晚期死亡率低。结论舰船多舱室结构中,舱室整体结构及内部机柜结构对兔有一定防护作用;舰船舱室内爆炸伤多为多发伤,这与舱室构造、结构的强度以及冲击波在舱室内的反射、折射有关;爆炸致兔骨折伤以四肢为主,二次破片及抛掷碰撞是骨折的主要机制。现场仔细检伤,早期骨折固定,尽快实施治疗。
单浩洋[4](2017)在《基于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的地面舱室伤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地面作战舱室在现代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掌握其伤亡特点对精确化的伤亡预计,物资配备等卫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数据缺乏,相关研究鲜有文献报道。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作为现阶段我军最贴近实战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之一,可为卫勤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武器杀伤效应评估试验资料,将各类地面作战舱室分为未击穿和击穿两类,将所有试验动物分为即刻死亡、受伤、未损伤3类,统计分析试验动物存活状态以及与目标单位、目标毁损状态间的关系。利用NISS(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新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和爆炸伤类型划分标准分别分析地面坚固工事内伤亡动物损伤程度和致伤机制。分析地面坚固工事内受伤动物的损伤部位、损伤器官和损伤类型特点,通过专家评估对部分试验动物进行损伤隐匿性分析。假定作战人员出现试验动物的损伤,对其进行自救互救技术分析,并对即刻死亡动物进行存活可能性分析。结果:不同毁损状态目标内试验动物伤亡率为坦克-未击穿:0,坦克-击穿:100%;装甲车-未击穿:0,装甲车-击穿:100%;地面坚固工事-未击穿:34.38%,地面坚固工事-击穿:79.66%,坦克、装甲车内存活状态分布类似,而与地面坚固工事存在一定差异。地面坚固工事内所有伤亡动物NISS平均值为31.40±25.42,未击穿工事内与击穿工事内的受伤动物NISS评分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Z=-2.568,P<0.05)。所有伤亡动物损伤均由爆炸导致,其中,68.75%出现Ⅰ型爆炸伤,63.13%出现Ⅱ型爆炸伤,9.38%出现Ⅲ型爆炸伤,10.91%出现Ⅳ型爆炸伤,41.88%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爆炸伤。地面坚固工事内91只受伤动物中,分别有32只、50只、20只出现闭合性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和腹部损伤,有1只、5只、8只分别出现开放性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和腹部损伤。其中,有63只受伤动物出现面部视听器官损伤,55只出现胸腔器官损伤,27只出现腹腔器官损伤,分别表现为脑膜充血、脑出血、肺大泡、肺出血、胃粘膜出血、胃穿孔等类型。在50只体表无显着损伤的受伤动物中,有40只可能出现显着临床症状。加压包扎止血和特殊部位包扎(眼、脑、腹部)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自救互救技术。在地面坚固工事内的69只即刻死亡动物中,有51只损伤较重,存活可能性极小。结论:坦克、装甲车内存活状态分布情况与地面坚固工事存在显着差异,未来针对地面作战舱室建立减员预计模型时需根据舱室性质进行适当调整。针对大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对眼、耳单个器官评估效能较低,未来可根据作战能力损失情况建立新的评估方法。地面坚固工事内Ⅰ型爆炸伤出现频率最高,尤其耳、肺损伤伤员较多,针对这一类建筑被毁损概率高的战争,相关救治机构医护人员需加强胸外科、呼吸科的临床技术培训,相应医疗物资也需进一步加强。常见的自救互救技术和我军现有物资基本满足地面坚固工事内伤员的救治,但建议将口咽通气管改为鼻咽通气管,并增添眼罩,并鼓励观察位和射击位人员佩戴护目镜。地面坚固工事内大部分即刻死亡伤员损伤程度较重,存活几率极小。而对可能存活伤员救治的关键在于有效统筹规划医疗物资的使用,使更多伤员获益。
李长芹[5](2017)在《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围绕新的战略空间展开的综合国力竞赛愈发激烈,其竞争范畴已远远超过了国土疆域限制、地理空间限制,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和宇宙空间展开,人类所面对的环境将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单一环境,而是涵盖了海洋、极地、极高海拔地区、外层空间等超越主权边界,甚至超越生理和物理范畴的新疆界、新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环境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到的环境因素势必更加复杂,其对人的工作能力、装备的环境适应性以及人机整体作业效能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我军虽然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多年,但至今仍不能很好的解决高原环境带来的呼吸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难适应问题;面对海上作战的现实威胁,渡海作战急需提升作战人员的抗晕抗呕吐能力,解决长远航心理焦虑问题;面对未来激烈的太空竞争,在缺氧、加速度、微重力和辐射的宇宙环境条件下,如何提升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功能和机体抗辐射能力,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日常训练和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时候,如何提高耐力和体能,依旧没有简单有效的办法;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由于精神、心理、认知等方面对遭遇环境的强烈不适应,我军也没有理想的应对手段,总体而言,科研基础和实力比较薄弱,尚不能满足军事医学向―能力医学‖拓展的需求,离打赢未来战争、适应新战争形态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对于军事作业医学本身,还缺乏系统研究,其概念内涵、研究范畴、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展规律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专家咨询、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系统解决军事作业医学领域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解决边界问题,研究确定军事作业医学的内容范畴;二是解决逻辑问题,论证军事作业医学与军事预防医学、特殊环境军事医学、劳动卫生学、军事医学应激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三是解决规律问题,系统梳理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综合分析其发展规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四是解决借鉴问题,美军由于一直遵从“从科学到士兵”的原则,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研究分析美军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可以解决我军的具体问题;五就是解决瓶颈问题,通过借鉴美军的做法和经验,遵循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规律,提出适合我军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分为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军事作业医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论证提出了―军事作业环境‖―健康和效能问题‖―医学措施‖三个维度,分析了军事作业医学关注的时间域与空间域、军事作业医学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目的,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的军事、医学和社会功能。围绕―成熟学科‖的条件,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尚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它是一个大的研究领域,论述了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围绕军事作业医学三个维度,将军事作业医学涉及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划分,提出将其分为军事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评估研究、健康和效能威胁评估与预测研究,以及军事作业医学措施研究三个大的研究领域,一方面解决了军事作业医学研究的边界问题,另一方面捋顺了军事作业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为后续系统跟踪和深入研究提供框架基础。第二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脉络,提出军事作业医学并非军事医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是始于军事史,发端于军事的需求、战争的推动,成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于军事医学研究的高级阶段,是一部围绕―人‖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建设的发展史。利用系统分析的手段和自组织他组织演化思维,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成长的规律和深层次逻辑,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螺旋式发展模型,其中战争地域性和武器装备发展决定军事作业环境范畴、战争形态变化使人效能提升凸显为军事作业医学优势领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是推动军事作业医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为后续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理论研究和科研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同时,综合分析了因军事作业医学的自身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例如,药物在军事作业医学提升面前发挥作用有限,伦理学的监控使得药物应用和人效能极限研究受到严格限制。第三部分是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系统分析了美军重视开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背景和环境,以及当前科研重点与发展趋势,综合分析了其主要做法和启示。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研究思路从―各方击破‖到趋向于将―人‖作为整体和核心,其发展趋势围绕人行为学研究、能力增强研究和人与系统的集成研究等展开;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特点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军事作业医学研究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科研规划系统全面;根据发展需求设立相关组织机构,科研制度严谨灵活;科研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科学系统;科研体系军民融合,机构之间合作紧密;科研机制运行科学,科研力量和投入经费充足。第四部分是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对策建议研究。围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需求、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研究提出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需要在七个方面有所作为和突破:(1)我军需要首先重视军事作业医学学科建设,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学科领域,改变以往―单科独斗‖的局面,打通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科学认识,合并同类项,在学科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壮大;(2)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全面系统的科研规划;(3)在充分论证基础上进行技术评估,开展技术预测和规划研究,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凝练研究思路;(4)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以军改为契机,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对科研机构从顶层进行整合、重组、再定位,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能任务和科研方向,系统规划,加大投入;(5)充分贯彻―军民融合‖的战略,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任务申请和承担,以及科研资源共享领域,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研究任务和方向牵引,形成成系统、成片区、成气候的科研体系,促进军地研发力量的融合协作,培养创新型、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方阵;(6)优化现有科研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灵活的用人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对有潜质的研究领域进行持续性投入;(7)在现有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基础上,健全科研大设施,形成科学合理的大设施共享机制,构建人-机-环综合实验虚拟系统、我军虚拟军人生理数据库系统,以及覆盖全军的、动态军人体能和健康监测系统和军人作业能力综合数据库系统。
邱磊[6](2017)在《装甲兵某部训练伤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全军上下掀起了大抓军事训练的热潮。随着军事训练强度的增大和实战化水平的提高,军事训练伤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训练水平和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同时也给军队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有些严重的训练伤也为个人家庭及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全军上下对军事训练伤的防治都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伤已成为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监测的内容,但由于监测覆盖面广、基层卫生机构对军事训练伤的诊断和治疗存在把握上的不准确,有些单位对军事训练伤的上报不重视等原因,造成对全军部队军事训练伤情况掌握数据不准确,防治措施不到位,影响了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因此,开展对部队尤其是对特殊兵种部队的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的调研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对提高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和实现强军目标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是通过现状调查、文献回顾、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首先了解装甲兵某部乘员军事训练特点,然后分析训练特点对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再制定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该部装甲车乘员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最后分析总结装甲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原因,同时结合部队训练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卫生防护和预防措施,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为全军的军事训练伤研究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样本。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回顾。回顾分析了以往文献报道的外军和我军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致伤危险因素分析、军事训练伤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预防措施方面的研究等。同时还回顾分析了目前我军在军事训练伤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防治工作还存在形式主义、科学组训落实难度大、存在盲目降低训练难度保安全的现象、健康教育开展不经常等。第二部分是对装甲兵现阶段的军事训练特点及其对训练伤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现状调查、专家咨询、组织座谈等方法,了解装甲部队训练的实际情况及训练中易发生军事训练伤的潜在危险因素。装甲部队的日常训练有其特有的特点,一是装甲车内环境较差,主要包括空间狭小、振动剧烈、噪声强大、温差较大、有害气体多等。二是装甲兵部队训练难度大,装甲车的操控、乘员的协调以及维护保养都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三是对装甲兵的身心素质要求高,由于装甲车体积庞大及内环境极其恶劣,要求乘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四是装甲兵的训练时间长、有明显的周期性。这些训练特点对装甲兵极易造成疲劳、慢性病和急性损伤等。第三部分是对装甲兵某部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研究。以装甲兵某部2015年度356乘员、2016年度337乘员为调查对象,以建制连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个人基本情况、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原因、训练伤的治疗和影响等内容进行了解。结果显示,该部装甲兵2015年度共发生军事训练伤148例,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41.6%,2016年度,该部装甲兵共发生训练伤126例,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37.4%;伤情以软组织损伤和骨与关节损伤为主,分别占到39.8%和32.8%;伤势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布占到90.1%和9.1%;损伤部位以躯干和下肢为主,分别占到47.4%和33.6%;军事训练伤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所占比重为41.2%;在人群分布上,驾驶专业人员、身高大于178cm、兵龄较长的士官以及初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发生军事训练伤的概率较大;在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原因调查中,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身高、军龄、专业和熟练度为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原因是自己思想不重视、环境因素、训练要领不掌握和身体因素。第四部分是对军事训练伤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从训练伤发生率上看,两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39.5%,发生率较高。分析原因如下:一是考虑最近几年随着部队训练强度增大,训练实战化水平提高。二是近年来部队演习、考核等大项活动组织多。在伤情、伤势、损伤部位、发生时间以及在人群分布上看,都有装甲兵特有的特点,对具体的数据都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具体的原因。在原因调查中,针对数据得出的结论以及问卷调查得到的原因进行逐条分析。第五部分是预防军事训练伤的对策建议。根据该部装甲兵近两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该部装甲兵训练的实际情况,对该部装甲兵在军事训练伤预防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卫生监督和指导;二是提高装备性能,做好个人防护;三是加强训练中的管理,包括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组织训练要科学、训练保障要到位等;四是强化官兵身体素质,从新兵入伍、士官选拔着手,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身体素质训练;五是继续创新军事训练伤防治理论。
万红,王延琦,姬丽静,考希宾,兀光波[7](2016)在《乘员医药急救装备研制》文中提出目的:研制乘员医药急救装备,用于乘员战伤的自救互救,以提供生命支持。方法:该装备包括战位急救包和整车急救包2个部分。战位急救包外形尺寸为130 mm×130 mm×45 mm,包内配备有卡式止血带、弹性绷带、止痛药剂和手电筒;整车急救包外形尺寸为380 mm×330 mm×140 mm,包内配备呼吸急救模块、止血包扎固定模块、急救药品模块和辅助器材模块。结果:该装备在急救物品配备和数量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弥补了以往乘员急救装备品种单一、救治能力弱的不足,使急救更为高效。结论:该急救装备可满足乘员战伤后自救互救的需要,对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保证装甲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祁海林,肖伟宏,陈竺,李晖,张戎,颜云龙,孟仕聪[8](2014)在《装甲武器乘员战伤伤情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装甲武器是指由不同厚度钢板形成的具有密闭舱室的武器,具有密闭、室内空间小、机动性强的特点[1]。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战行动多样,作战力量多元,战场变化迅速,装甲分队作为地面行动的重要突击力量,使其成为打击重点,乘员伤亡概率大大增加。针对其战伤特点,有重点地抓好装甲分队火线抢救训练,提高战时装甲分队的火线抢救能力,非常重要。1战伤伤情分析1.1弹片(金属射流)伤情复杂:反装甲武器穿甲后
刘祖爱[9](2014)在《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史料考证法、比较研究法、史实考证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全文共包括七部分:绪论部分回顾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对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研究的缺失,指出朱德军事技术思想是朱德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并就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重难点进行说明。论文首先探讨了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及进程。阐明近代中外军事技术的悬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朱德的特殊阅历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朱德军事技术思想是朱德同志从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人民军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初步产生、基本形成和系统完善三个大的时期,认为从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到1928年朱毛会师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萌芽时期;从1928朱德会师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基本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的深刻变化,围绕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国防武装力量而进一步升华了其军事技术思想。然后,从朱德军事技术地位思想、军事技术训练教育思想和军事工业建设思想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朱德的军事技术的地位思想的主要表现:“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是朱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根据地经济技术落后、武器缴获成为主要来源且兵源以科学文化落后的农民为主的工农武装实际,强调军事技术对人民战争战术决定性作用;朱德关于政治合格后、技术决定一切的思想不仅肯定了军事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而且突出了技术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朱德关于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的思想,避免了过去将勇敢和技术割裂的片面思想,将勇敢和技术作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朱德的军事技术教育训练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首先,办好军事学校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建设任务的思想指导下,考察了在经济技术落后的根据地,从无到有、从综合到特种人才教育的艰难发展历程。其次,考察了朱德关于军事技术教育训练主体、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如军事技术教育训练必须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与实践;军事技术训练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思想与实践;军事训练中的分级负责和训练过程中的官兵互训的技术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朱德军事工业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工业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工业基础。主要阐明了朱德关于兵工厂建设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指导人民兵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思想与实践;关于人民兵工管理的思想与实践;关于向世界学习先进军事技术促进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论文还分析了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特点和地位。通过跟毛泽东比较,探讨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而且在实践中指导人民兵工和人民军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跨越。论文最后指出了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理论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要挖掘新的史料,进一步研究朱德关于军民两用、军事技术人才、军事技术发展等思想,深化朱德与毛泽东的比较研究。
张颖[10](2012)在《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部灌洗和促排研究》文中提出自1991年海湾战争首次应用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数次战争中多次使用贫铀武器,导致广大参战人员出现海湾战争综合征,以及大范围的战区环境受到贫铀长期污染。吸入贫铀粉尘被认为战争和非战争形势下贫铀暴露的主要方式,也是遭受贫铀武器袭击后战场医疗救护人员需重点防范的暴露方式。肺部灌洗技术可用于清除在核突发事件中吸入的肺部难溶性放射性物质,并可作为应急计划中的贮备技术,但实际上关于其救治技术和肺部难溶性核素促排剂的公开报道却很少。本课题首先需要建立用于评价损伤效应的吸入贫铀粉尘稳定犬模型,将12只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气囊染尘组(80mg/kg)、混悬液染尘组(10mg/kg)三组。在给予贫铀粉尘后第1、3天行胸部CT检查,尿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并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研究贫铀是否通过这两种途径进入体内,比较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更符合实际损伤、更适合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已经构建的气囊染尘方式制作了吸入损伤的稳定动物模型,对比观察了不同灌洗液对犬贫铀尘肺的治疗和促排作用,以气囊染尘的方式给予贫铀粉尘,分为DU组(30mg/kg)、生理盐水灌洗组(SL组)、专用促排剂CPE灌洗组(CPE组,30mg/kg)和正常对照组。灌洗组在贫铀粉染尘之后48小时实施左肺大容量全肺灌洗,灌洗后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检测其的铀含量。同时,在灌洗后当天、第7天给予CT检查;检测肝肾功以及血常规、尿铀含量的变化以及病理学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及讨论:1.采用气囊染尘方式和混悬液染尘方式,发现气囊染尘组CT表现初期不易形成肺部炎症,而混悬液染尘组易形成肺部炎症,致肺不张。与正常组相比,气囊染尘组和混悬液染尘组的尿铀含量均增高,且气囊染尘组高于混悬液染尘组。肝肾功能变化的多项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等,气囊染尘组显着高于混悬液染尘组。外周血表现为混悬液组高于气囊染尘组。病理表现,气囊染尘组在染尘后1个月,肺组织局灶扩张,支气管上皮增生,间隔细胞增生,纤维增多,部分犬肺组织局部见粉尘性结节形成;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髓质肾小管内见大量的管型。混悬液灌注组呈现肺弥漫性化脓性炎症,部分肺泡腔内见水肿液;肾脏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间质灶性慢性炎症。吸入放射性粉尘后实施全肺灌洗的时机,多数倾向于早期实施。若染尘后早期(几天内)肺部形成严重的炎症及粘连,将影响实施肺部灌洗的效果。如果在有炎症的情况下实施大容量全肺灌洗,可能会加重肺部损伤,使病情更加恶化,动物死亡率增高。故采用短期不易产生炎症的染尘方式可能更适合继续开展的研究。本实验已确证气囊染尘和混悬液灌注两种方式均可使贫铀粉尘进入动物肺部,且贫铀粉尘已经产生了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比较两种方式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认为气囊染尘尽管定位不明确,不均匀,但粉尘分布范围可双肺、单肺,更符合实际情况,初期不易形成肺部炎症,不影响后续的全肺灌洗实施,动物死亡率低,所以在后续研究中采取气囊染尘方式,建立吸入贫铀粉尘的稳定动物模型,更符合需要。2.对比传统的生理盐水肺部灌洗和专用促排剂CPE肺部灌洗,发现SL组在给予DU粉尘第1d,CT表现为气管内和肺部高密度阴影;肺部灌洗后第1d,气管内高密度阴影消失,肺部高密度阴影减小。CPE组肺部灌洗后第3d,见双肺和气管、支气管高密度金属阴影几乎消失;肺部灌洗后第8d,双肺和气管、支气管高密度金属阴影全部消失。其原因可能是:(1)肺部灌洗洗出部分;(2)未洗出的部分被肺部巨噬细胞吞噬;(3)支气管纤毛运动排出部分。病理表现,染尘后15d,DU组肺局灶性间隔增生,伴局部肺泡扩张,肺大泡形成;肾近曲小管上皮灶性坏死,间质局灶性炎症。SL组肺组织局部扩张伴萎缩,有出血、充血,部分肺泡上皮乳头状增生;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管部分细胞坏死脱落,局部区域见无结构颗粒状沉积物伴间质炎症。CPE组肺间隔增宽,其内血管明显充血伴细胞增生,纤维沉积;肾脏部分肾小球纤维化,间质组织增生,髓质中见大量管型。铀含量测定,SL组和CPE组的尿铀和血铀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DU组显着下降,且CPE组显着低于SL组;灌洗回收液中沉淀铀含量,CPE组显着低于SL组。尿分析蛋白和尿沉渣分析,与DU组比较,SL组和CPE组明显降低,且后者至第10d时降至正常水平。这些结果表明,肺部灌洗对于犬肺吸入贫铀粉尘的促排作用明显,且CPE灌洗液优于生理盐水的灌洗效果。通过本课题,利用气囊染尘方式,建立了肺部吸入损伤的稳定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传统的生理盐水灌洗和专用促排剂CPE对肺部贫铀粉尘的灌洗效果,发现CPE无论是在降低尿铀含量、肝肾功能变化等方面,对贫铀粉尘的排出均较生理盐水灌洗效果优越。为减轻战时贫铀武器损伤或核武器损伤伤员急救提供了技术贮备,对减轻伤员死亡率和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平时核电站事故和核恐怖袭击后的伤员救治提供急救技术基础。
二、对坦克内乘员的受伤特点和早期救治进行研究的意义和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坦克内乘员的受伤特点和早期救治进行研究的意义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保护头颈及开放气道”野战急救担架床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担架的不足 |
2 结构设计与使用 |
2.1 设计目标 |
2.2 担架床结构 |
2.3 使用方法 |
3 应用效果 |
3.1 呼吸道、颈椎和头部的保护 |
3.2 气道的开放更加具体、有效 |
3.3 有利于后续治疗的实施 |
3.4 使用和携带方便 |
4 结 语 |
(2)装甲装备内伤员吊运装具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设计 |
1.1 设计思路 |
1.1.1 装甲装备内伤员伤情特点及搬出难点 |
1.1.2 装甲装备内伤员吊运装具设计思路 |
1.2 基本结构 |
2 使用方法 |
2.1 适用范围 |
2.2 装具展开方法 |
2.3 伤员吊运方法 |
3 应用效果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结论 |
3.5 不足之处 |
4 结语 |
(3)多舱室爆炸致兔骨折伤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弹药与引爆装置 |
1.1.3 实验舱室 |
1.2 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爆炸过程 |
1.2.3 观察指标 |
1.2.3. 1 爆炸冲击参数 |
1.2.3. 2 实验动物伤情大体观察 |
1.2.3. 3 存活动物功能评分 |
1.2.3. 4 X线检查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舱内爆炸压力载荷数据 |
2.2 伤亡情况及骨折伤情特点 |
2.3 2种口径实、裸弹爆炸致骨折率 |
2.4 实、裸弹爆炸致骨折率 |
2.5 爆炸后当舱与邻舱机柜前、后动物骨折情况 |
2.5.1 当舱机柜前、后动物骨折情况 |
2.5.2 邻舱机柜前、后动物骨折情况 |
3 讨论 |
(4)基于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的地面舱室伤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试验动物存活状态 |
3.2 伤亡特点 |
3.3 受伤动物自救互救技术分析 |
3.4 即刻死亡动物存活可能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存活状态分析 |
4.2 损伤程度与致伤机制分析 |
4.3 受伤动物损伤特点分析 |
4.4 受伤动物救治分析 |
4.5 即刻死亡动物存活可能性分析 |
4.6 在卫勤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适用于战伤评估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一)打赢未来战争亟需解决新的军事作业医学问题 |
(二)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尚不能满足向“能力医学”拓展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 |
一、概念与内涵 |
(一)国内对军事作业医学阐述 |
(二)国外对军事作业医学的阐述 |
(三)内涵与功能界定 |
(四)军事作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二、军事作业医学主要研究范畴与方法手段 |
(一)军事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评估研究 |
(二)健康和效能危害评估与预测研究 |
(三)军事作业医学措施研究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 |
一、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一战到二战前,1914 年-1938 年) |
(二)快速发展阶段(二战到现代局部战争前(1939-1949 年)) |
(三)全面发展阶段(现代局部战争至今(1950 年-)) |
二、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影响因素与演化规律 |
(一)战争地域性和武器装备发展决定军事作业环境范畴 |
(二)战争形态变化使人效能提升凸显为军事作业医学优势领域 |
(三)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是推动军事作业医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
三、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军事作业医学领域存在科学难题 |
(二)伦理学问题限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情况研究 |
一、发展背景 |
(一)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迫切需求 |
(二)实现未来发展愿景的战略需求 |
(三)信息化战争形态对人效能的需求 |
(四)面临预算与人力资源不足的现实需求 |
二、科研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
(一)自然作业环境生理建模和监测研究 |
(二)特殊人工作业环境生理学研究 |
(三)人体生理预测与仿真数据库构建研究 |
(四)人效能优化研究 |
(五)未来发展方向 |
三、主要做法与启示 |
(一)顶层设计重点部署,科研规划系统全面 |
(二)组织机构按需设立,科研制度严谨灵活 |
(三)科研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科学系统 |
(四)科研体系军民融合,相关机构合作密切 |
(五)科研机制运行科学,科研力量经费充足 |
(六)科研设施先进可靠,科研数据完善有效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现实需求 |
(一)我国军事战略部署向多维环境拓展 |
(二)战争形态变化迫切需要开展人效能优化研究 |
(三)新型武器操作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 |
(一)多维极端环境将带来的健康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二)武器装备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医学问题亟需突破 |
(三)社会科技发展为人效能优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四)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领域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
三、对策建议 |
(一)论证学科范畴,构建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 |
(二)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全面系统的科研规划 |
(三)开展技术评估,确定科研重点发展方向 |
(四)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科研机构使命任务 |
(五)加强军民融合,形成合作密切的科研体系 |
(六)优化科研机制,加大科研力量经费投入 |
(七)健全科研大设施,构建共享综合数据库系统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
一、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装甲兵某部训练伤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部分 装甲兵的军事训练特点及对军事训练伤的影响 |
3.1 装甲兵的军事训练特点 |
3.1.1 装甲车内环境较差 |
3.1.2 技术操作难度大 |
3.1.3 对装甲兵身心素质要求高 |
3.1.4 训练时间长、有周期性 |
3.2 对军事训练伤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装甲兵某部军事训练伤情况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方法和内容 |
4.3 统计分析 |
4.4 调查结果 |
第五部分 结果分析 |
5.1 从发生率上看 |
5.2 从伤势上看 |
5.3 从伤情和损伤部位上看 |
5.4 从军事训练伤季节分布上看 |
5.5 从发生军事训练伤的专业分布上看 |
5.6 从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军龄分布上看 |
5.7 从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学历分布上看 |
5.8 从发生军事训练伤的身高分布上看 |
5.9 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原因分析 |
第六部分 对策建议 |
6.1 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卫生监督和指导 |
6.2 提高装备性能,做好个人防护 |
6.3 加强训练管理 |
6.4 强化官兵身体素质 |
6.5 创新军事训练伤防治理论研究 |
第七部分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乘员医药急救装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思路 |
2 乘员医药急救装备结构、配置和功能 |
2.1 战位急救包 |
2.2 整车急救包 |
2.3 固定和使用方法 |
3 与已有乘员急救装备的主要区别 |
4 结语 |
(8)装甲武器乘员战伤伤情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战伤伤情分析 |
1.1 弹片 (金属射流) 伤情复杂: |
1.2 冲击伤发生率高: |
1.3 有害气体损伤不容忽视: |
1.4 心理创伤严重: |
2 对策 |
2.1 加强乘员防护, 研发专用急救设备: |
2.2 加强自救互救训练: |
2.3 加强火线抢救技能训练, 提高紧急救治能力: |
2.4加强军事心理训练, 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
(9)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
四、创新之处和基本思路 |
五、主要方法 |
第一章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产生的技术条件 |
一、近代以来中外军事技术的悬殊 |
二、中国政治经济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 |
三、独特的个人阅历 |
第二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 |
一、初步产生时期 |
二、体系形成时期 |
三、系统完善时期 |
第二章 朱德军事技术地位思想 |
第一节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重要论断 |
二、针对我军实际提出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政治合格后技术决定一切 |
一、要准备使用最新式的技术来武装铁的红军 |
二、把科学与抗战建国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三、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 |
第三节 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 |
一、勇敢和技术是革命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
二、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军队建设的战略对策 |
第三章 朱德军事技术教育训练思想 |
第一节 办好学校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建设任务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随战随训的随营综合学校到专业技术学校 |
二、抗战时期快速发展的军事专门教育 |
三、解放战争时期技术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 |
四、建国初期军事技术教育大规模正规化发展 |
第二节 军事技术教育训练必须从实际出发 |
一、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
二、结合技术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
三、选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员 |
第三节 军事技术训练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 |
一、干部一定要亲自把技术摸熟 |
二、干部要带头学习技术 |
三、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
第四节 勇敢加技术的练兵思想 |
一、练心是官兵练技术的动力源泉 |
二、练技术是官兵完成政治历史使命的必要保障 |
第四章 朱德军事工业建设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兵工厂建设是人民军队建设的大事 |
一、兵工厂建设是红军建设的大事 |
二、军事工业只能基于抗日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三、大规模战争首先不能离开兵工生产 |
四、国防工业和军事后勤的现代化是实现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保证 |
第二节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兵工工业 |
一、白手起家创建中央红军兵工厂 |
二、自力更生地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兵工事业 |
三、抢占华北和东北兵工资源 |
四、基本上形成常规武器配套生产能力 |
第三节 兵工管理思想与实践 |
一、重视兵工管理体系建设 |
二、从军事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兵工建设 |
三、兵工建设既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又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 |
第四节 学习世界先进军事技术思想 |
一、努力学习世界上一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
二、对外学习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和夯实自力更生的基础相结合 |
三、主张采取多种方式学习世界先进军事技术 |
第五章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特征 |
一、朱德与毛泽东关于军事技术的相关论述的比较 |
二、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特点 |
第二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作用 |
一、创造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毛泽东科技思想 |
二、创造了白手起家的军事技术发展的有效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部灌洗和促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建立吸入贫铀粉尘的稳定动物模型研究 |
一、方法和材料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犬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灌洗和促排治疗初步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 贫铀粉尘的生物学效应及救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对坦克内乘员的受伤特点和早期救治进行研究的意义和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保护头颈及开放气道”野战急救担架床的设计[J]. 乔仲伟,赵晓君,崔荣哲,王海燕,吴迪,王述宁,王玲,王星,陈滨. 人民军医, 2021(08)
- [2]装甲装备内伤员吊运装具的研制[J]. 欧阳甘霖,张戎,祁海林,邓磊. 医疗卫生装备, 2019(01)
- [3]多舱室爆炸致兔骨折伤情分析[J]. 王静,刘立洋,陈佳海,徐成,胡明,阮狄克. 转化医学杂志, 2017(05)
- [4]基于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的地面舱室伤亡分析[D]. 单浩洋.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5]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D]. 李长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2)
- [6]装甲兵某部训练伤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研究[D]. 邱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
- [7]乘员医药急救装备研制[J]. 万红,王延琦,姬丽静,考希宾,兀光波. 医疗卫生装备, 2016(02)
- [8]装甲武器乘员战伤伤情分析及对策[J]. 祁海林,肖伟宏,陈竺,李晖,张戎,颜云龙,孟仕聪.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4(04)
- [9]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祖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10]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部灌洗和促排研究[D]. 张颖.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