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乳糖酶的应用及低乳糖奶粉研究

固定化乳糖酶的应用及低乳糖奶粉研究

一、固定化乳糖酶的应用及低乳糖奶粉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静,袁玮艺,雷文平,段天芳,刘成国,周辉,罗洁[1](2021)在《无乳糖乳制品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糖不耐症在世界多数地区都存在,亚洲地区成年人中有乳糖不耐症占80%以上。乳制品富含钙、蛋白质、维D、核黄素等营养物质,为了满足乳糖不耐人群食用乳制品的需求,有必要研究开发无乳糖乳制品。通过介绍乳糖不耐症的类型和现状、目前乳糖不耐症的解决方法及无乳糖乳制品的现状和工艺技术3个方面,分析无乳糖乳制品生产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无乳糖乳制品生产工艺和国内无乳糖乳制品市场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无乳糖乳制品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张宏杰[2](2020)在《耦合膜分离技术在低乳糖奶粉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婴幼儿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奶粉虽然含有人体所需的脂肪、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钙、铁、锌等丰富的营养组分,但是对于特需婴幼儿(乳糖不耐症患者)来说,奶粉也含有无法吸收的组分-乳糖。特需人群不仅无法有效食用奶粉,而且还会引起非感染性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已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相应的,人们对无乳糖或低乳糖乳制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此,本课题设计出适用于乳体系的超滤、纳滤及电渗析相耦合的一体化膜分离工程体系,在基本保障牛奶中原有成分(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及部分氨基酸等)的前提下,精准分离出乳糖,最终制备出高品质低乳糖奶粉。在本研究中,以新鲜牛奶为原料,首先使用超滤膜技术提取出大分子营养组分(如蛋白质、脂肪和大部氨基酸等),其次通过电渗析分离出矿物质盐,随后通过纳滤膜技术提取分离乳糖,最后将超滤和电渗析分离出的有效成分以及纳滤的渗滤液合并,并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出低乳糖奶粉。最终,获得了乳糖含量低于0.2%的低乳糖奶粉,同时,可以从NF浓缩物(乳糖浓缩物)中有效地回收高纯度(95.7%)的乳糖粉。在整个膜分离过程中,基于物理孔径筛分机制,而无需添加任何对牛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的化学试剂。此外,为了深入研究在膜分离过程中,矿物离子与牛奶中主要组分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本课题以单一蛋白质及纯乳清蛋白为原料液,通过加入不同的单一离子(钾、钙、钠、镁),考察了离子的存在于蛋白质结构形态变化以及分离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几种多价金属离子可诱导蛋白质聚集,并且在较高的离子浓度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金属胶体。而不同的离子(钠、钾、钙和镁)和蛋白质的混合实验也符合Hofmeister效应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脱盐乳清及离子蛋白质溶液的超滤通量中均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最低点,即电导率约150μs/cm出现的低谷。这个现象符合了与膜表面污染的大颗粒相比,小颗粒更容易沉积在膜上的说法。在分离膜的耦合应用过程中可以酌情考虑离子去除过程在整个流程中的顺序以提高经济效率。

高晓夏月[3](2019)在《酶法降解乳糖及在酸奶冰淇淋产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全世界各地区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耐症人群不能很好地利用冰淇淋这类乳糖含量较高的食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没有发现低乳糖和无乳糖酸奶冰淇淋产品。作为一种成年人和儿童都十分喜爱的食品,对大部分存在乳糖不耐症的消费者来说,低乳糖和无乳糖冰淇淋是比较适宜的。本文使用乳糖酶和发酵剂,结合现代生物酶解技术与发酵技术,研制出无乳糖酸奶冰淇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酶解过程与发酵过程同时进行的工艺制备无乳糖酸奶。其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为42℃,菌种添加量为0.06g/kg,白砂糖的添加量为6%,加酶量2500U/g,酶解2h后,酸奶中乳糖残留量≤0.5%(0.5g/100g)。产品达到无乳糖的要求,且当剪切速率在0.01-1/s-1时,该条件下制得的酸奶成品,表观黏度最高;与普通酸奶相比,酸度无显着性差异;发酵结束后,持水性比普通酸奶高24%,贮藏7天后高出32.74%。悬浮稳定性高出45%,贮藏7天后高出47%;乳清无析出。综合说明,无乳糖酸奶的贮藏稳定性更优。PCA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滋、气味有显着性差异。无乳糖酸奶的鲜味有显着提升,咸味有所下降,酸、甜、苦味比普通酸奶要弱。二者气味的主要呈味物质为丙酮、乙醛、2,3-丁二酮、2-丁酮等,但壬醛、2-十一酮为无乳糖酸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不同加酶量得到的无乳糖酸奶,滋味差异明显,气味差异不明显。(2)不同热处理条件会对无乳糖酸奶的宏观特性及微观结构产生影响。在剪切速率为0.01-1/s-1,热处理为85℃×10min条件下,无乳糖酸奶的表观黏度略高于普通酸奶,色差值和酸度无显着性差异,综合感官评分最高。PCA分析结果显示,色泽和滋味有显着性差异,气味无显着性差异。整体颜色均以淡黄灰色(色号为3275)占比最大,经过85℃×10min热处理的普通酸奶3275色占比83.15%,同温度下处理的无乳糖酸奶主占比78.07%。不同热处理的无乳糖酸奶组,整体酸味和咸味有显着提升,苦味和咸味有所下降,其中95℃×5min热处理组酸、甜、鲜味最为突出,但出现了蒸煮味;85℃×10min热处理的无乳糖酸奶组滋味最为协调。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上升,酸奶持水性增加,高于85℃后增速略减缓。悬浮稳定性较优的为85℃×10min和95℃×5min组,较差的为65℃×30min和75℃×15min组。温度上升导致酸奶凝胶网络结构交联度更大、更致密,孔隙变得更小,有利于锁住水分,扫描电镜结果有力地印证了贮藏稳定性结果。由此,确定了85℃×10min为无乳糖酸奶的最优热处理条件。(3)确立无乳糖酸奶冰淇淋制作工艺及最优基础配方。无乳糖酸奶60%,白砂糖13%,无乳糖复原乳18.91%,椰子油5%,黄油1%,鸡蛋1.5%,单硬脂酸甘油酯0.2%,罗望子胶0.1%,CMC 0.1%,海藻酸钠0.05%,黄原胶0.05%,亚麻籽胶0.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验证了其乳糖含量符合标准。在此配方的基础上,用0%,2%,4%,6%葡萄糖代替白砂糖,对比了普通酸奶冰淇淋和无乳糖酸奶冰淇淋在理化特性,感官特性及贮藏期乳酸菌含量变化。贮藏一天后,乳酸菌数依次为5.31×108cfu/ml,8.25×108cfu/ml,9.48×108cfu/ml,11.21×108cfu/ml。60天贮藏期内虽然乳酸菌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依旧是添加葡萄糖比例高的冰淇淋乳酸菌数多,说明了葡萄糖具有保护无乳糖酸奶冰淇淋中乳酸菌的作用,使产品货架期延长。

孙俊,杨娜,吴芝岳,宋丽丽[4](2016)在《无乳糖配方粉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本文介绍了无乳糖配方粉在国内外的加工研究进展,以及无乳糖配方粉对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在临床上的应用。

路艳丽[5](2013)在《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的可逆固定化酶载体的制备、表征及其固定化效率》文中指出固定化酶在化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医学、环境工程及食品工业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异常活跃。而固定化酶技术最为关键的是固定化酶载体的选择。与一般环氧基载体相比,接枝聚乙烯亚胺的环氧基载体具有一些特殊的优点。本文合成了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的载体材料,并用这种材料固定了乳糖酶,同时对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以过二硫酸钾为引发剂,在氯化钠溶液中进行悬浮聚合反应,合成环氧基载体。该载体分散性好,载体表面光滑,近似球形,是平均粒径为200μm的均一单分散颗粒。用EDTA法测定了载体上的环氧基含量为8.745mmol/g载体。环氧基载体易于进行修饰,可以与氨基发生反应,形成很强的、稳定的共价键。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将环氧基载体与聚乙烯亚胺溶液混合,进行氨基化反应,可以得到接枝聚乙烯亚胺的环氧基载体。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PEI)的环氧基载体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固定化酶的载体材料。该载体颗粒粒径分布比较窄,平均直径为400nm。另外,载体没有任何的聚合现象,表现出非常好的单一分散的特性。与传统载体相比,在固定化酶过程中,它可以为酶的吸附提供更大的表面积。用盐酸滴定法测定了载体上的氨基含量为0.25mmol/g载体。利用接枝聚乙烯亚胺的环氧基载体可逆固定化乳糖酶,研究了固定化pH值及固定化温度、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乳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反应初始酶浓度为4mg/ml,固定化时间为8h,反应介质的pH=7.0条件下,固定化酶的效果最好。同时研究了PEI-载体固定化乳糖酶的各种酶学性质,如最适反应pH值,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重复操作性等。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最适pH值偏碱性,热稳定性有所增大,重复操作20次后仍能够保持最初吸附容量的90.0%。研究了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低聚半乳糖的影响因素,酶反应的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固定化K.fradilis β-D-半乳糖苷酶催化合成GOS的产率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酶法生成的GOS产率随着乳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乳糖作为底物浓度为150g/L,反应4小时时GOS的产率最大,为40g/L。

祝春梅[6](2013)在《自然发酵酸马奶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酵母菌产乳糖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是从新疆南山水西沟牧民家庭的酸马奶中分离出25株酵母菌,并对25株酵母菌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糖发酵试验及5.8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酵母菌得出:Kazachstania unispora10株、Kluyveromyces marxianus7株、Kluyveromyces lactis4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株、Galactomycesgeotrichum1株、菌株27疑似新种。鉴定结果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并利用传统发酵乳制品中酵母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含X-gal的筛选板在6株酵母菌筛选出了2株产β-半乳糖苷酶的2种菌株:K.lactis与K.marxianus,分别命名为K.lactis-ZJ14,K.marxianus-ZJ19。经过复筛后K.lactis-ZJ14表现出良好的产乳糖酶性能。为提高K.lactis-ZJ14产酶性能,对K.lactis-ZJ14产酶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7.0、接种量4%、培养时间18h。为了进一步提高菌株K.lactis-ZJ14产酶性能,对K.lactis-ZJ14产酶培养基优化,通过采用单因素试验、PB试验、Box-Behnken试验设计得出:K.lactis-ZJ14最佳液态发酵培养基组分为乳糖15.74g/L、酵母膏10.31g/L、硫酸镁4.84g/L、磷酸二氢钾5.42g/L。此最佳培养条件下最大酶活性为56.76U/mL。为能更好的利用和保存该乳糖酶,对K.lactis-ZJ14粗酶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乳糖酶具有较高的低温稳定性,粗酶液在4℃条件下保存30d后,酶活力是原酶活性的80%以上;该乳糖酶在3545℃范围内活力较高,最适反应温度35℃;此酶在温度在2055℃下具有耐受性,酶在2045℃范围内处理2h后,残留酶活均在90%以上,在55℃下处理2h其残留酶活为71%;该粗酶液在pH6.08.0范围内活力较高,其最适反应pH7.0,在pH6.08.0范围内乳糖酶具有耐受性,在pH为7.0是耐受性最高。

赵秀莹[7](2012)在《多孔聚GMA-DVB的制备及其对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研究》文中认为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十二醇和环己醇为液体致孔剂,纳米碳酸钙为固体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分别利用单纯液相致孔和固液双致孔的方式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球,并将其用于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通过实验摸索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二乙烯基苯的摩尔用量比,固定化酶的最适时间、pH值以及最适酶浓度。在最佳固定化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单纯液相致孔剂载体固定化酶和固液双致孔剂载体固定化酶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固定化酶的酶促反应最适温度、最适pH,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以及动力学参数,并且与自由酶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采用固液双致孔的方法制备的载体固定β-半乳糖苷酶,其酶活力的回收率达到了80.35%,在单位载体上的酶活力为540.01U/g干燥载体,要远高于采用单纯液相致孔得到的固定化酶的酶活力。采用悬浮聚合和共沉淀的方法,在FeCl3和FeCl2的作用下,以十二醇和环己醇为致孔剂,制备了磁性GMA-DVB高分子聚合物微球载体。利用电子显微镜扫描小球,可以看到磁性小球表面具有很明显的孔结构,此结构有利于酶的固定化,而X-射线能谱图和磁天平的测量都验证了小球的磁性。将磁性小球载体用于固定β-半乳糖苷酶,并与非磁性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米氏常数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磁性聚合物载体固定化酶与非磁性聚合物载体固定化酶的动力学性质相似,但是由于磁性聚合物载体固定化酶具有磁响应性,可以方便且快速的进行分离,因而相较于非磁性聚合物小球,其在生物化学等领域具有更潜在的发展前景。

吴琼[8](2012)在《凝结芽孢杆菌耐热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糖酶能分解乳及乳制品中的乳糖,生产低乳糖产品,解决“乳糖不耐症”。但常温乳糖酶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如杀菌温度低、活性低、生产成本高等。本论文以重组菌E.coli BL21/pET32-gal T242表达的来源于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sp.T242的耐热乳糖酶为研究对象,对重组菌的发酵条件及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重组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特性。为耐热乳糖酶的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本文选用DNAStar、BLAST、SWISS-MODEL等软件或在线分析平台对耐热乳糖酶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及空间结构预测,发现实验室分离鉴定的Bacillus coagulans sp.T242耐热乳糖酶基因与GenBank数据库中Bacillus coagulans 36D1基因组DNA的部分序列完全相同,相似性达100%。推测该乳糖酶含665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76.09kDa,共有两个糖基化位点:NKSW-181,NHTD-623。单因素实验优化重组E.coli的发酵产酶条件及诱导条件:种龄4h,接种量1.5%,装液量30%,摇床转速160r/min;发酵培养5h后加入诱导剂IPTG,终浓度为0.6mmol/L,诱导5h,诱导温度37℃。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单位OD600酶活为5.242U/mmL。分别用DEAE-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75分离纯化Bacillus coagulan 耐热乳糖酶,Ni-NTA亲和层析分离纯化重组E.coli耐热乳糖酶,纯化效率达75%,重组耐热乳糖酶酶活是出发菌的4.3倍。SDS-PAGE电泳检测纯化结果,估算重组耐热乳糖酶分子量约为55.0kDa。研究纯化后的重组耐热乳糖酶以ONPG为底物时的酶学特性,确定反应最适温度为50℃,55社℃以上温度稳定性差;反应最适pH为6.8,在中性偏酸条件下较稳定。酶反应中,离子浓度为1mmol/L时,Mg2+、Ca2+对酶活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其中Ca2+的作用尤其明显,达到空白对照的150%。Cu2+、Fe2+对酶活起到抑制作用,但影响不大。在pH 6.8,50℃条件下测得动力学常数 Km=2.21mmol/L,Vmax=0.87mmol/L·min。

宋春丽[9](2010)在《耐冷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17-1菌株乳糖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糖酶(β-D-半乳糖苷酶,β-D-galactoside-galactohydrolase, EC 3.2.1.23)为一种水解酶,可以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冷适应乳糖酶具有在低温下高活性的优点,应用在乳品加工和乳清引起的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有着中温和高温乳糖酶无法达到的优越性。同时南极地区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库,可能是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和先导化合物菌株的潜在种源地。我们实验室从采集自南极的海泥样品中筛选到33株酵母菌,本实验在15℃条件下,采用X-gal定性试验和ONPG定量试验从这33株酵母中筛选产乳糖酶的菌株,结果筛选到1株高产乳糖酶菌株17-1,经酵母菌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我们将其鉴定为一株普鲁兰久浩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研究发现,G. pullulans 17-1菌株可同时产胞外和与细胞结合的(Cell-bound)乳糖酶,根据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我们判定菌株17-1为一株耐冷型酵母。对耐冷酵母G. pullulans 17-1菌株产乳糖酶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成分为(w/v):乳糖3.0%,酵母粉0.7%,蛋白胨0.3%,紫苏油0.02%, KH2PO4 0.28%, MgSO4·7HO20.06%, MnSO4·3HO2 0.00085%,培养基初始pH为4.5,蒸馏水配制;最佳培养条件为:15℃、170 rpm振荡培养132 h,此时耐冷酵母G. pullulans 17-1菌株乳糖酶总产量可达13.9 U/mL。对发酵罐高密度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探,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将该乳糖酶的总产量提高到25.3U/mL。用粗酶样品水解乳糖溶液,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水解牛奶可产生大量还原糖。G. pullulans 17-1菌株胞外乳糖酶经超滤法浓缩、SephadexTM G-200凝胶过滤、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得到了纯化,比活力提高2.4倍。SDS-PAGE显示其单亚基分子量约为170.0 kDa,用凝胶过滤层析法测得该纯化酶的分子量约为335.0 kDa,因此推测G. pullulans 17-1菌株乳糖酶是一个同源二聚体。对该纯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4.0,受Ag+、Hg2+的强烈抑制(8.2%,8.4%),Li+离子对它有一定激活作用,对底物ONPG的Km值和Vmax分别为3.3 mM和9.2μmol/min。一级蛋白质谱分析表明,该乳糖酶的一个肽片ALEEYKK与其它已知酵母乳糖酶序列相匹配。将纯化的乳糖酶和4.6%乳糖溶液混合,50℃下孵育4 h后,测得乳糖溶液的水解率为43.5%,实验结果表明该乳糖酶在食品工业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张锐[10](2010)在《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及对乳糖酶的固定化研究》文中认为乳糖酶的缺乏是引起乳糖不耐症的主要原因,而利用固定化乳糖酶水解奶中的乳糖,是解决乳糖不耐症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主要以羧甲基纤维素(简称CMC)和壳聚糖(CS)为原料,分别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简称CMC-CS)、氧化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f简称氧化CMC-CS)和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f简称氧化CMC酯)三种固定化酶的载体,并对乳糖酶进行固定化,优化载酶条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探讨了CMC-CS聚电解质复合物的成膜性,测定了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其吸附作用机制。本课题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0225008)和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中的部分内容。首先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共混的方式,制备了CMC-CS复合物,并通过FTIR、X-RD、SEM和DSC对其分子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CMC-CS之间并不是以其中任一种组分为骨架的单纯的混合,而是产生了静电作用与氢键作用,生成了聚电解质复合物。并制备了三种不同比例(1/2,1/1,2/1)的CMC-CS膜,测定得出:当CMC和CS的比例为1:1时,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最大,拉伸强度可达34.44 MPa,比壳聚糖单膜强度提高了64.47%;羧甲基纤维素的加入,使得酸性适用范围下限由CS膜的pH=5降至pH=4,在pH=6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测得力学强度为25.71 MPa:CMC-CS膜的吸水溶胀性显着降低;在170℃-330℃,共混膜分子间发生降解,当温度为217.4℃时,静电力消失,离子键断裂。CMC-CS共混膜对Pb2+的饱和吸附量为213.76μg/cm2,静态吸附Cu2+量为231.25μg/cm2,动态吸附Cu2+量为24.05μg/cm2。又以CMC-CS聚电解质复合物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固定化乳糖酶,优化了固定化条件,分析了固定化酶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戊二醛体积浓度为0.5%,酶液质量浓度为1 mg/mL,固定9 h,交联3h时,固定化效果最好,活力为0.0235U/g;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温度50℃,pH值为7,游离酶的最适温度为30℃,pH值为9;固定化酶的pH值稳定性优于游离酶,热稳定性低于游离酶;重复使用3次时,稳定性较好;固定化米氏常数Km为0.7051 mmol/L,较游离酶有所减小,表明底物与固定化酶亲和力增加,利于酶促反应进行。其次以CMC为原料,高碘酸钠为氧化剂,酸性条件下,制备了氧化CMC-CS复合物,采用FTIR和DSC分析对氧化CMC-CS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表明氧化CMC-CS中CMC上2,3位的羟基被成功氧化,生成醛基,并且氧化CMC和CS溶液在混合时生成聚电解质复合物,两者以离子键作用存在。以氧化CMC-CS为载体制备了固定化乳糖酶,固定化酶最高活力,可达到0.1156 U/g,固定化酶在低温时,稳定性较好,但在高温下,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差。固定化酶活力随pH值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固定化酶在重复使用六次后,基本保持不变。通过米氏常数比较得出,以氧化CMC-CS为载体的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要小于游离酶米氏常数,说明酶促反应更容易进行。最后以CMC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高碘酸钠为氧化剂,通过选择性氧化反应制备氧化CMC酯。通过FTIR、X-RD、DSC以及化学官能团测定(碱熔法测醛基含量)等手段对氧化CMC酯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以氧化CMC酯为载体,固定化乳糖酶的性能。单因素实验表明氧化CMC酯合成的较佳条件为:高碘酸钠与酯化CMC的质量比为2,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 h,反应介质的pH为2,此时氧化CMC酯的醛基含量为80.67%。CMC通过酯化后,羧基转变为酯基,经过氧化后,产物中含有醛基;溶解性能测定分析表明,酯化CMC和氧化CMC酯均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中。当酶浓度为1.0 mg/mL,固定6h时,固定化乳糖酶活力最高,可达到0.0771U/g;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要优于游离酶;以氧化CMC酯为载体的固定化乳糖酶的pH稳定性比游离酶有很大的提高,pH稳定性介于以CMC-CS和氧化CMC-CS为载体的固定化酶之间;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性较好;但表观米氏常数测定结果表明固定化酶和底物的亲和力有所下降。

二、固定化乳糖酶的应用及低乳糖奶粉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定化乳糖酶的应用及低乳糖奶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乳糖乳制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糖不耐症概述
    1.1 乳糖不耐症的类型
    1.2 国内外乳糖不耐症现状分析
2 乳糖不耐症的预防与控制
3 无乳糖乳制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3.1 无乳糖乳制品市场现状
    3.2 无乳糖乳制品及加工技术
        3.2.1 无乳糖牛乳制品及加工技术
        3.2.2 无乳糖发酵乳制品及加工技术
        3.2.3 其他无乳糖乳制品及加工技术
4 结语

(2)耦合膜分离技术在低乳糖奶粉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乳糖不耐症简介
    1.2 低乳糖奶粉的研制现状
        1.2.1 分批(预先水解)
        1.2.2 无菌过程(后水解)
    1.3 膜分离技术简介
    1.4 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方面的应用
    1.5 pH与温度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1.5.1 pH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1.5.2 温度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1.5.3 膜表面污染结垢机理
    1.6 离子对蛋白质的影响
        1.6.1 牛乳蛋白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征
        1.6.2 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大小和构象
        1.6.3 离子对蛋白质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方案
    1.9 预期目标
第二章 耦合膜分离技术用于牛奶乳糖分离及低乳糖奶粉制备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分析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F对超滤过程中乳糖浓度的影响
        2.3.2 超滤膜的优化
        2.3.3 压力和流速优化
        2.3.4 膜表面污染的表征
        2.3.5 电渗析过程中电压的影响
        2.3.6 纳滤过程中压力选择的影响
        2.3.7 耦合测试
        2.3.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强度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分析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乳清离子含量对通量的影响
        3.3.2 不同单一离子对BSA溶液通量的影响
        3.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4.3 本论文受以下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酶法降解乳糖及在酸奶冰淇淋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乳糖不耐症概述
        1.2.1 乳糖酶与乳糖不耐症
        1.2.2 低乳糖和无乳糖冰淇淋开发的重要性
    1.3 酸奶概述
        1.3.1 酸奶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
        1.3.2 酸奶理化特性指标及感官品质的研究方法
        1.3.3 酸奶凝胶机理及影响酸奶凝胶质量的因素
        1.3.4 酸奶热处理的影响
    1.4 酶水解技术及无乳糖酸奶冰淇淋概述
        1.4.1 酶水解技术的优势对比
        1.4.2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品质的影响因素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5 立题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乳糖酶水解制备无乳糖酸奶的工艺优化及品质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酸奶制作工艺流程
        2.3.2 复原乳成分分析
        2.3.3 乳糖酶活力的测定
        2.3.4 酶解与发酵同时进行制备无乳糖酸奶
        2.3.5 先酶解再发酵制备无乳糖酸奶
        2.3.6 乳糖残留量的测定
        2.3.7 表观黏度的测定
        2.3.8 酸度的测定
        2.3.9 色度的测定
        2.3.10 酸奶滋味、气味的测定
        2.3.11 酸奶贮藏稳定性的评定
        2.3.1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酸奶制备条件的确定
        2.4.2 复原乳乳糖含量的检验结果
        2.4.3 乳糖酶活力
        2.4.4 无乳糖酸奶制备工艺的确定
        2.4.5 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表观黏度比较
        2.4.6 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酸度比较
        2.4.7 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滋味、气味区分
        2.4.8 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悬浮稳定性、乳清析出率及持水力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热处理对无乳糖酸奶在品质、感官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表观黏度的测定
        3.3.2 色差、酸度测定及感官评分
        3.3.3 色泽、滋味、气味的测定
        3.3.4 贮藏稳定性的评定
        3.3.5 酸奶微观结构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热处理对无乳糖酸奶表观黏度的影响
        3.4.2 不同热处理对无乳糖酸奶酸度、色差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3.4.3 不同热处理对无乳糖酸奶颜色、滋味、气味的影响
        3.4.4 不同热处理对无乳糖酸奶悬浮稳定性、乳清析出率及持水力的影响
        3.4.5 不同热处理对无乳糖酸奶微观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品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基础配方及制作工艺
        4.3.2 HPLC法验证无乳糖酸奶冰淇淋乳糖残留量
        4.3.3 质构指标的测定
        4.3.4 酸度、热量测定及感官评分
        4.3.5 滋味的测定
        4.3.6 贮藏期乳酸菌含量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乳糖残留量验证结果
        4.4.2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硬度、咀嚼性、粘附性的测定结果
        4.4.3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酸度、热量测定及感官评分的结果
        4.4.4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滋味评价
        4.4.5 无乳糖酸奶冰淇淋贮藏期乳酸菌含量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4)无乳糖配方粉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乳糖配方粉
2 无乳糖配方粉加工的研究进展
    2.1 无乳糖配方粉在国内研究进展
    2.2 无乳糖配方粉在国外研究进展
3 无乳糖配方粉临床研究

(5)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的可逆固定化酶载体的制备、表征及其固定化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固定化酶
    1.2 酶固定化方法
    1.3 吸附法固定酶的原理
    1.4 影响酶吸附的因素
    1.5 固定化酶的性能
    1.6 固定化酶的载体
第二章 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的环氧基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的载体可逆固定化K.fragilis β-D-半乳糖苷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化载体DEAE-Sepharose固定化乳糖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内容
    4.3 测定方法及原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β-D半乳糖苷酶催化合成低聚半乳糖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内容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自然发酵酸马奶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酵母菌产乳糖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酸马奶的研究概况
    1.2 酸马奶中酵母菌的研究概况
    1.3 微生物产乳糖酶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酸马奶中酵母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马奶高产乳糖酶酵母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马奶高产乳糖酶酵母菌培养基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酸克鲁维酵母乳糖酶性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多孔聚GMA-DVB的制备及其对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β-半乳糖苷酶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
    1.2 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固定化酶方面应用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GMA-DVB悬浮共聚物的制备以及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酶液和底物溶液的制备
        2.2.3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2.4 固定化酶的制备
        2.2.5 酶活力的测定
        2.2.6 固定化酶条件的确定
        2.2.7 固定化酶性质的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GMA-DVB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2.3.2 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2.3.3 固定化酶的性质
    2.4 结论
第3章 双致孔法制备聚GMA-DVB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酶液和底物溶液的制备
        3.2.3 载体的制备
        3.2.4 固定化酶的制备
        3.2.5 酶活力的测定
        3.2.6 固定化酶性质的确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GMA-DVB载体小球的表征
        3.3.2 固定化酶性质
    3.4 结论
第4章 悬浮聚合法制备磁性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酶液和底物溶液的制备
        4.2.3 磁性(GMA-DVB)聚合物微球载体的制备
        4.2.4 固定化酶的制备
        4.2.5 酶活力的测定
        4.2.6 固定化酶性质的确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磁性聚(GMA-DVB)载体小球的表征
        4.3.2 固定化酶的性质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凝结芽孢杆菌耐热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糖酶概述
        1.1.1 乳糖酶的来源及性质
        1.1.2 乳糖酶的应用
        1.1.2.1 解决乳糖不耐症
        1.1.2.2 生产低聚半乳糖
        1.1.2.3 医学方面的应用
        1.1.2.4 分析方面的应用
    1.2 耐热乳糖酶
        1.2.1 耐热乳糖酶概述
        1.2.2 耐热乳糖酶的优势
    1.3 基因工程技术与乳糖酶
        1.3.1 基因工程技术
        1.3.2 转基因乳糖酶的优势
    1.4 耐热乳糖酶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论文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背景
        1.5.1.1 产耐热乳糖酶菌株的筛选
        1.5.1.2 耐热乳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5.2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耐热乳糖酶基因原核表达及酶结构预测
    2.1 方法
        2.1.1 耐热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2.1.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序列同源性比较
        2.1.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结构预测
        2.1.3.1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一级结构分析
        2.1.3.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二级结构分析
        2.1.3.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三级结构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耐热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2.2.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序列同源性比较
        2.2.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结构预测
        2.2.3.1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一级结构预测
        2.2.3.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二级结构预测
        2.2.3.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三级结构预测
    2.3 小结
第三章 重组菌产酶发酵条件及诱导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菌种及培养基
        3.1.1.2 试剂
        3.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1.4 主要试剂配制
        3.1.2 方法
        3.1.2.1 重组菌产酶粗酶液的制备
        3.1.2.2 乳糖酶活力测定:ONPG法
        3.1.2.3 重组菌产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3.1.2.4 重组菌产酶诱导条件的优化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耐热乳糖酶酶活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重组菌产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3.2.2.1 种龄
        3.2.2.2 接种量
        3.2.2.3 装液量
        3.2.2.4 转速
        3.2.3 重组菌产酶诱导条件的优化
        3.2.3.1 E.coli BL21/pET32-gal T242生长曲线
        3.2.3.2 诱导剂添加时间
        3.2.3.3 诱导剂添加量
        3.2.3.4 诱导时间
        3.2.3.5 诱导温度
    3.3 小结
第四章 重组菌产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种及培养基
        4.1.1.2 试剂
        4.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1.2 方法
        4.1.2.1 蛋白含量测定:Folin-酚法
        4.1.2.2 凝结芽孢杆菌T242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4.1.2.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4.1.2.4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分子量的确定:SDS-PAGE电泳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凝结芽孢杆菌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4.2.1.1 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耐热乳糖酶
        4.2.1.2 Sephadex G-75分离纯化耐热乳糖酶
        4.2.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4.2.3 耐热乳糖酶分子量的确定
    4.3 小结
第五章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酶学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菌种及培养基
        5.1.1.2 试剂
        5.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5.1.2 方法
        5.1.2.1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5.1.2.2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
        5.1.2.3 金属离子对耐热乳糖酶活性的影响
        5.1.2.4 耐热乳糖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5.2.2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
        5.2.3 金属离子对耐热乳糖酶活性的影响
        5.2.4 耐热乳糖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耐冷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17-1菌株乳糖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南极低温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1.1.1 适冷机制的研究
        1.1.2 产冷适应性酶的研究
    1.2 乳糖酶简介
        1.2.1 结构及催化机理
        1.2.2 活力测定方法
    1.3 乳糖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微生物来源
        1.3.2 发酵生产
        1.3.3 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1.3.4 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微生物乳糖酶的应用
        1.4.1 满足乳糖不耐症患者的需要
        1.4.2 在浓缩乳制品及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
        1.4.3 乳清糖浆和半乳果葡糖浆的制造及应用
        1.4.4 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1.4.5 生产低聚半乳糖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产乳糖酶南极酵母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培养基
        2.2.3 D1/D2 26S rDNA的PCR扩增引物(Sugita et al.,2003)
    2.3 实验方法
        2.3.1 乳糖酶活力的测定
        2.3.2 产乳糖酶菌株的初筛
        2.3.3 种子液的制备
        2.3.4 产乳糖酶菌株的复筛
        2.3.5 酵母菌的常规方法鉴定
        2.3.6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2.3.7 细胞生长量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初筛结果
        2.4.2 复筛结果
        2.4.3 常规方法鉴定结果
        2.4.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冷酵母G.pullulans 17-1菌株乳糖酶的生产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培养方法
        3.2.4 胞外酶活力测定方法
        3.2.5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3.2.6 发酵培养基优化
        3.2.7 薄层层析分析(TLC)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温度对产胞外乳糖酶及菌体生长的影响
        3.3.2 碳源优化结果
        3.3.3 氮源优化结果
        3.3.4 培养基初始pH的选择
        3.3.5 不同无机盐对产胞外酶及菌体生长的影响
        3.3.6 添加紫苏油对产酶的影响
        3.3.7 最适培养条件下的产酶及菌体生长曲线
        3.3.8 发酵罐高密度发酵产酶条件初探
        3.3.9 粗酶水解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冷酵母G.pullulans 17-1菌株胞外乳糖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粗酶液的制备
        4.2.4 乳糖酶活力测定
        4.2.5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4.2.6 胞外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4.2.7 纯化乳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phadex~(TM)G-200凝胶过滤
        4.3.2 CM-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4.3.3 酶纯化过程参数和不连续SDS-PAGE电泳
        4.3.4 凝胶层析法测分子量结果
        4.3.5 最适作用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4.3.6 最适作用pH及其稳定性
        4.3.7 金属离子对纯化酶的影响
        4.3.8 蛋白抑制剂的影响
        4.3.9 纯化酶的动力学参数
        4.3.10 纯化酶一级蛋白质谱分析结果
        4.3.11 纯化酶的水解结果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创新点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及对乳糖酶的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羧甲基纤维素
        1.1.1 国内外羧甲基纤维素的发展及现状概况
        1.1.2 羧甲基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
        1.1.3 羧甲基纤维素在食品上的应用
    1.2 壳聚糖
        1.2.1 壳聚糖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1.2.3 壳聚糖作为酶载体的应用
    1.3 固定化酶
        1.3.1 固定化酶概况
        1.3.2 固定方法
        1.3.3 固定化酶应用
        1.3.4 乳糖酶概述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2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制备
        2.2.3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结构表征
        2.2.4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物理性能测定
        2.2.5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吸附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结构分析
        2.3.2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物理结构分析
        2.3.3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分子间作用机理探讨
        2.3.4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吸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对乳糖酶的固定化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以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CMC-CS)为载体固定化酶的制备
        3.2.3 酶活力定义及测定方法
        3.2.4 ONP标准曲线绘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固定乳糖酶条件优化
        3.3.2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固定乳糖酶反应温度和pH值的确定
        3.3.3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固定乳糖酶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乳糖酶的固定化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氧化CMC-CS)的制备
        4.2.3 以氧化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为载体固定化酶的制备
        4.2.4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的结构表征
        4.2.5 酶活力定义及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的结构分析
        4.3.2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固定乳糖酶的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的制备及其对乳糖酶的固定化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5.2.2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氧化CMC酯)的制备
        5.2.3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的结构表征
        5.2.4 以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为载体固定化酶的制备
        5.2.5 酶活力定义及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原理
        5.3.2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5.3.3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的结构分析
        5.3.4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固定乳糖酶条件优化
        5.3.5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固定乳糖酶稳定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固定化乳糖酶的应用及低乳糖奶粉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乳糖乳制品研究进展[J]. 张丽静,袁玮艺,雷文平,段天芳,刘成国,周辉,罗洁. 农产品加工, 2021(18)
  • [2]耦合膜分离技术在低乳糖奶粉方面的应用[D]. 张宏杰.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3]酶法降解乳糖及在酸奶冰淇淋产品中的应用[D]. 高晓夏月. 天津商业大学, 2019(12)
  • [4]无乳糖配方粉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孙俊,杨娜,吴芝岳,宋丽丽. 食品安全导刊, 2016(22)
  • [5]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的可逆固定化酶载体的制备、表征及其固定化效率[D]. 路艳丽. 天津商业大学, 2013(05)
  • [6]自然发酵酸马奶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酵母菌产乳糖酶的研究[D]. 祝春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7]多孔聚GMA-DVB的制备及其对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研究[D]. 赵秀莹. 河北大学, 2012(08)
  • [8]凝结芽孢杆菌耐热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D]. 吴琼.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7)
  • [9]耐冷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17-1菌株乳糖酶的研究[D]. 宋春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10]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及对乳糖酶的固定化研究[D]. 张锐.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固定化乳糖酶的应用及低乳糖奶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