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钢动力厂配水指挥中心自动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首钢长钢公司[1](2021)在《依托能源管控中心平台实现节能降耗 节能减排 从现在做起》文中提出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顺应钢铁业市场竞争和发展趋势,同时实现对能源系统的现代化管理,首钢长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着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推进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另一方面依托能源管控中心平台,强化管理创新,构建一体化、协同高效的能源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首钢长钢公司推进建设能源管控中心系统项目,立足既有产能设施对具备条件的能源系统数据实现采集上传功能,并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步骤,采用分步、分系统、少量、多批次的投资方式积极推进能源管控中心系统项目建设,将分布于全公司范围的变电所、发电站、煤气加压站及能源分配设施、能源供用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
林安川,阴树标,朱羽,向艳霞,朱永华,赵红全,王萍[2](2020)在《近年钢铁主业智能制造发展综述(中篇)》文中提出智能制造成为钢铁产业迈向高端的"催化剂",据此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钢铁主业智能制造的科研、技术开发及生产应用状况,综述了我国在炼钢转炉冶炼、精炼、连铸、钢包运转、调度系统及轧钢技术上的智能制造概况。
刘诺晨[3](2020)在《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对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启了新的模式,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过我国近几年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目前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综合管廊的运营没有实现信息化、精细化。这就需要建立高标准的综合管廊运维管机制,需要在智慧管廊运维管理系统中完善运营设置。(2)管廊运营功能性不足。综合管廊是一个密闭的地下空间,内部环境比较复杂,入廊管线众多,对综合管廊中的各类附属设施做到齐全设置,才能做到综合管廊的安全高效运行。(3)管廊运营数据分析不足。国内综合管廊的运维中,运用纸质化管理,没有做到综合管廊的智慧化管理,没有运用大数据分析的理念进行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针对综合管廊运维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立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了:(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模是完成管廊可视化及管廊运维平台的基础,需要在管廊模型建设的时,尽可能详细快速的完成管廊建模。(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编码。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是以综合管廊模型为核心,而模型信息的编码又是综合管廊智慧化运维的基础要素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综合管廊编码,尝试建立综合管廊的编码规则,做到综合管廊编码的精细化、规范化。(3)综合管廊可视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管廊可视化效果,Fuzor对于综合管廊在施工方面的效果比较好,Lumion对于综合管廊的可视化效果不好,最终确定以Unity3D作为管廊可视化的开发软件。(4)智慧管廊运维平台搭建。本文创新性采用BIM技术、GIS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VR技术实现综合管廊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将综合管廊的资产等基础数据实现数字化管理,同时将监控传感信息与三维模型挂接,实现管廊要素动态数据的查询访问,并对管廊提供应急决策服务。本文的研究涉及BIM+GIS技术功能扩展的新方向,即开发平台,同时有涉及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综合管廊运维方面提高了运维的效率及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续平台功能的扩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于磊[4](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指出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李海峰[5](2017)在《天钢检修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企业要保持最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先进的装备;要让先进的设备流畅运行,发挥最大功效,就必须对设备进行整顿、维修和保养,还有与之相对应的检修与管理体制的创新,以便有效降低故障率、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钢)是一家铁、钢、材各420万吨生产能力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天钢设备系统作为公司生产运营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不仅肩负着为工艺生产提供保障之责,而且也肩负着不断提高效率、持续降低维修成本的职责。本文针对天钢当前检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并开展专题研究。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对天钢当前设备检修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并开展专题研究,首先通过大量参考文献对设备管理和维修策略理论进行研究,并对天钢当前设备检修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介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它钢铁企业检修管理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介绍和分析;之后对维修管理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对天钢检修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加以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天钢必须对公司内部检修资源进行整合,并且是完全整合的结论;进而制定出检修资源整合的实施方案和需完成的配套工作,对检修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和涉及检修资源整合的困难加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对整合工作进行了风险评估,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预案,最后分步实施,经过定性与定量评价初步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获得了大型检修的组织能力和关键设备的检修能力、降低了维修费用、提高了检修资源利用率,基本上解决了天钢设备管理实践中的难题。
武月清[6](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指出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刘雷[7](2016)在《青钢2#高炉工程EPC项目干系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同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正在通过管理项目来带动这场巨大的变革,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了大型、复杂型项目的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手段,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企业组织和业务管理的—种重要形式。近年来,EPC工程模式已逐渐成为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建设工程EPC项目的管理水平,对建设方、总承包商、分包商等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用这些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提高EPC项目干系人的管理水平,激发利益相关者来支持项目,使项目顺利实施,降低损失甚至失败的风险,是各EPC承包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青钢2#高炉工程EPC项目干系人管理的研究为例,旨在总结出适用于高炉EPC项目的干系人管理体系和方法,为此类项目提供借鉴。文章首先对工程项目干系人的定义、识别、分析等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工程项目干系人管理的过程。随后,分析了EPC工程项目识别干系人、分析、规划、控制等常用的方法。接着,对青钢2#高炉工程EPC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结合青钢2#高炉工程项目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对项目的干系人进行了详细的识别、分析及分类,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控制应对措施。本文结合青钢2#高炉工程EPC项目,通过WBS工作任务分解法和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有效地对项目的干系人进行识别,并应用权利/利益分析法、权利/影响分析法及ADKAR评估法对干系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干系人制定了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改进措施,并对如何做好项目团队的干系人管理进行了重点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干系人管理方法和体系,以期对建设工程的EPC项目干系人管理者具有借鉴意义。
王成龙[8](2015)在《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是广东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韶钢坚持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但是在能源计量、能源调度方面依然存在着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韶钢能源管理的需要。为此,韶钢启动了 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建设。但是,目前能源管理系统这一现代化管理手段并不成熟,企业对能源管理系统的要求和功能也存在误区。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利用项目范围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具,以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从需求收集、范围计划、范围定义、范围确认以及范围控制共5个方面展开项目范围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并创造性的提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建立范围变更的控制机制,以达到有效控制项目范围变更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并阐述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2)对项目范围管理的相关管理理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3)在对能源管理系统简单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对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的建设背景、主要建设内容、项目章程、干系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4)从需求收集、范围计划、范围定义、范围确认以及范围控制共5个方面对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展开项目范围管理的分析和研究。(5)对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的范围管理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通过对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实施范围管理,较好的控制了本项目的项目范围和成本、规避了项目风险,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了范围管理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赵国华[9](2015)在《首钢矿业烧结厂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炼铁精料的烧结矿的生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企业强调的多是生产设备、自动化检测仪器等方面的自动化,确实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某些质量控制问题。但是,因为这些系统的相对复杂性和封闭性,使不同系统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配合关系,并没有达到信息及时、顺畅的地步,导致每个自动化单元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对整个生产厂来说它们都是分散的信息孤岛,只能为己所用,上、下游信息沟通闭塞,不能有机的将前后工序衔接在一起。同时,由于没有采集系统和数据平台的支撑,使信息的传递受阻,反馈滞后,导致信息在纵向上缺乏集成,使很多应用都无从实现,这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鸿沟”。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使人们进入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需要人们去处理与应用,数据处理己经不是信息技术的重点,代之而来的是如何充分使用这些信息。现在众多的企业都进行着信息化建设,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企业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统一的数据平台建设。本文针对在烧结生产管理过程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分析能力欠缺等问题将数据等技术引入到烧结生产过程中,并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原有烧结生产零散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烧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实现,系统主要包括实时监控、生产决策、专业分析、生产报表等四个大的模块。该系统目前工作稳定可靠、效果良好,能够帮助决策者从大而庞杂的数据源中获取及时准确的生产信息,通过收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实时数据,并对实时事件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来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对企业应用数据管理提升生产经营指标,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深远影响。
闫觅[10](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二、首钢动力厂配水指挥中心自动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钢动力厂配水指挥中心自动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近年钢铁主业智能制造发展综述(中篇)(论文提纲范文)
1 炼钢大工序系统智能化技术进展 |
1.1 铁水预处理系统 |
1.2 转炉冶炼系统的特点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 |
1.2.1 全自动炼钢技术发展历程 |
1)转炉静态控制模型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
2)转炉动态控制模型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
(1)转炉副枪系统及工艺模型 |
(2)转炉炉气分析吹炼控制技术 |
(3)碳含量和钢水温度终点判断的深入研究及新方法应用进展 |
1.2.2 转炉自动化炼钢控制、模型综合应用研究及进展 |
1.3 转炉冶炼的工艺、参数及精炼炉模型优化 |
1.4 连铸系统智能化 |
1.5 钢包及钢包应用、管理系统 |
1.6 炼钢大工序调度系统 |
2 轧钢技术发展概况及方向 |
3 结语 |
(3)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GIS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族库及综合管廊建模 |
2.1 综合管廊族库构件 |
2.1.1 族的基本概念 |
2.1.2 综合管廊族库创建 |
2.2 综合管廊建模 |
2.2.1 综合管廊节点建模 |
2.2.2 综合管廊标准段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管廊编码 |
3.1 国内综合管廊编码标准 |
3.2 管廊编码的基本概念 |
3.3 设备设施编码原则与编码结构 |
3.3.1 编制原则 |
3.3.2 编制结构 |
3.3.3 编码规则 |
3.4 工程实际编码 |
3.4.1 结构本体编码 |
3.4.2 消防系统编码 |
3.4.3 供配电及照明系统编码 |
3.4.4 管理平台系统编码 |
3.4.5 监控与报警系统编码 |
3.4.6 排水系统编码 |
3.4.7 给水管线编码 |
3.4.8 燃气管线编码 |
3.4.9 控制中心编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管廊可视化研究 |
4.1 管廊可视化软件分析对比 |
4.1.1 Fuzor管廊可视化 |
4.1.2 Lumion管廊可视化 |
4.1.3 Unity管廊可视化 |
4.2 综合管廊可视化研究 |
4.2.1 Unity3D管廊数据库的搭建 |
4.2.2 管廊可视化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管廊可视化运维平台搭建 |
5.1 系统概述 |
5.2 设计原则和特点 |
5.2.1 设计原则 |
5.2.2 系统特点 |
5.3 系统总体架构 |
5.3.1 系统建设目标 |
5.3.2 系统拓扑图 |
5.3.3 系统描述 |
5.3.4 系统组成 |
5.4 平台实现功能 |
5.4.1 三维建模设计 |
5.4.2 运行管理 |
5.4.3 设备管理 |
5.4.4 巡检导航 |
5.4.5 虚拟漫游 |
5.4.6 大数据分析管理 |
5.4.7 教育培训 |
5.4.8 通讯接口管理 |
5.4.9 应急联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天钢检修资源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选题依据 |
1.2.2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现代设备管理发展概述 |
2.1.1 设备管理的概念 |
2.1.2 设备管理的发展与进程 |
2.1.3 国际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发展概述 |
2.2 TPM管理理论概述 |
2.2.1 TPM管理理论概述 |
2.2.2 点检定修制理论概述 |
2.2.3 TnPM管理理论概述 |
2.3 维修业务外包理论概述 |
2.3.1 业务外包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
2.3.2 维修业务外包的优势和不足 |
2.3.3 维修业务外包的实践 |
第3章 行业改革实践及天钢检修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行业实践分析 |
3.1.1 行业内检修管理改革的实践 |
3.1.2 行业内检修管理改革的实践分析 |
3.2 天钢设备检修管理概况 |
3.2.1 企业概况 |
3.2.2 组织结构 |
3.2.3 天钢的设备管理体制 |
3.2.4 天钢设备检修管理历史沿革及现状 |
3.3 存在问题分析 |
3.3.1 问题及其分类 |
3.3.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
4.1 维修管理方式的利弊分析 |
4.1.1 正确选择维修管理方式的重要性 |
4.1.2 企业维修工程的管理方式及分析 |
4.1.3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4.2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
4.2.1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的困难 |
4.2.2 检修资源整合困难的分析 |
4.2.3 检修资源整合困难的应对策略 |
4.3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方案的选择 |
4.3.1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的几种方案 |
4.3.2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的方案分析 |
4.3.3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的方案选择 |
4.4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方案的制定 |
4.4.1 天钢实施检修资源整合的工作目标 |
4.4.2 检修资源整合方案的整体思路 |
4.4.3 需完成的配套工作 |
第5章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方案实施及评价 |
5.1 天钢检修资源整合方案的实施 |
5.1.1 检修资源整合工作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
5.1.2 检修资源整合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 |
5.1.3 检修资源整合的过程 |
5.1.4 检修资源整合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
5.2 检修资源整合后的组织管理 |
5.2.1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
5.2.2 检修资源整合后的约束与考核 |
5.3 检修资源整合实施效果评价 |
5.3.1 直接效益 |
5.3.2 间接效益 |
5.3.3 社会效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
1.3.3 对包钢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小结 |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
2.3 小结 |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
3.2.1 初期建设决策 |
3.2.2 建设方针变更 |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
3.4 小结 |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
4.3 小结 |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
5.5 小结 |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
6.4 小结 |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
7.4 小结 |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
8.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青钢2#高炉工程EPC项目干系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和意义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工程项目干系人管理相关综述 |
2.1 工程项目干系人管理概述 |
2.1.1 工程项目干系人的定义 |
2.1.2 干系人管理 |
2.2 项目识别干系人 |
2.3 项目分析干系人 |
2.3.1 分析干系人的重要性 |
2.3.2 分析干系人的方法 |
第3章 青钢2#高炉工程 EPC 项目干系人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
3.1 高炉工程EPC项目概述 |
3.1.1 高炉工程概况 |
3.1.2 高炉工程EPC项目简介 |
3.1.3 高炉工程EPC项目工作内容 |
3.1.4 高炉工程EPC项目模式结构 |
3.2 青钢 2#高炉工程 EPC 项目简介 |
3.2.1 项目概述 |
3.2.2 项目特点 |
3.2.3 项目组织模式 |
3.3 青钢 2#高炉工程存在的问题 |
3.4 青钢 2#高炉工程问题产生的因素 |
第4章 青钢2#高炉工程 EPC 项目干系人管理应用 |
4.1 识别干系人 |
4.1.1 识别干系人原则 |
4.1.2 识别干系人的条件 |
4.1.3 识别干系人过程 |
4.2 分析干系人 |
4.2.1 干系人权利、利益和影响分析 |
4.2.2 干系人分类 |
4.3 制定干系人管理策略 |
4.4 项目团队的干系人管理 |
4.4.1 项目团队ADKAR评估 |
4.4.2 ADKAR评估改进策略 |
4.4.3 项目团队的干系人管理措施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构成 |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 |
2.1.1 项目管理的定义 |
2.1.2 项目管理的内涵 |
2.2 项目范围管理 |
2.2.1 项目范围管理的内涵 |
2.2.2 项目范围管理的意义 |
2.3 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过程 |
2.3.1 需求收集 |
2.3.2 范围计划 |
2.3.3 范围定义 |
2.3.4 范围确认 |
2.3.5 范围控制 |
第3章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概况 |
3.1 EMS能源管理系统简介 |
3.2 韶钢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
3.3 建设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项目的重要意义 |
3.4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 |
3.5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章程 |
3.6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干系人 |
第4章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需求收集与范围计划 |
4.1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需求收集 |
4.1.1 收集需求的主要方法 |
4.1.2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需求文件 |
4.2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计划 |
4.2.1 范围计划制定的主要方法 |
4.2.2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说明书 |
第5章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定义 |
5.1 范围定义的主要技术和工具 |
5.2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定义 |
5.2.1 方案设计 |
5.2.2 系统开发 |
第6章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确认与范围变更控制 |
6.1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确认 |
6.1.1 范围确认的主要方法 |
6.1.2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确认 |
6.2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变更控制 |
6.2.1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变更的原因分析 |
6.2.2 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变更控制 |
6.2.3 建立范围变更的预警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首钢矿业烧结厂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
1.4 课题研究内容安排 |
第2章 烧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
2.1 决策支持系统 |
2.1.1 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技术 |
2.1.2 决策支持系统在钢铁制造领域的应用 |
2.2 数据仓库技术 |
2.2.1 数据仓库概念 |
2.2.2 数据仓库的数据获取 |
2.2.3 数据仓库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
2.3 企业级MIS系统的典型开发平台 |
2.3.1 NET |
2.3.2 J2EE |
2.3.3 两种技术比较 |
2.3.4 MS SQL Server 2008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烧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
3.1 烧结生产过程概述 |
3.1.1 烧结生产组织管理 |
3.1.2 烧结生产质量技术管理 |
3.1.3 烧结设备管理 |
3.1.4 烧结生产数据管理 |
3.2 烧结生产过程总体需求概述 |
3.2.1 实时监控功能 |
3.2.2 生产决策功能 |
3.2.3 专业分析功能 |
3.2.4 生产报表功能 |
3.3 系统性能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烧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烧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架构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的功能设计 |
4.4.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4.2 实时监控模块 |
4.4.3 生产决策模块 |
4.4.4 专业分析模块 |
4.4.5 生产报表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烧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模块的功能实现 |
5.1.1 实时监控功能实现 |
5.1.2 生产决策功能实现 |
5.1.3 专业分析功能实现 |
5.1.4 生产报表功能实现 |
5.2 系统典型应用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1.1 功能测试 |
6.1.2 性能测试 |
6.2 系统维护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
1.2 研究综述 |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近代史的需要 |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主要内容 |
1.4.3 概念界定 |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结构 |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
1.6.1 创新之处 |
1.6.2 未尽事宜 |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
2.3.1 发展脉络 |
2.3.2 调查方法 |
2.3.3 构成分析 |
2.3.4 特征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
3.3.4 铁路附属设施 |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
3.5 小结 |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
4.1.1 工艺流程 |
4.1.2 案例——恒源纱厂 |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
4.2.1 工艺流程 |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
4.3.1 工艺流程 |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
4.4.1 工艺流程 |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
4.5.1 工艺流程 |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
4.6 其他纺织工业 |
4.7 小结 |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
5.3.1 历史发展脉络 |
5.3.2 厂区空间布局 |
5.3.3 制碱技术探索 |
5.3.4 工业厂房分类 |
5.4 其他化学工业 |
5.4.1 制革业 |
5.4.2 制皂业 |
5.4.3 火柴业 |
5.4.4 玻璃业 |
5.5 小结 |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
6.5 小结 |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
7.1.1 历史重要性 |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
7.1.8 其他评价因子 |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
7.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
附录八 其他工业 |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首钢动力厂配水指挥中心自动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托能源管控中心平台实现节能降耗 节能减排 从现在做起[J]. 首钢长钢公司. 冶金管理, 2021(12)
- [2]近年钢铁主业智能制造发展综述(中篇)[J]. 林安川,阴树标,朱羽,向艳霞,朱永华,赵红全,王萍. 云南冶金, 2020(04)
- [3]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D]. 刘诺晨.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5]天钢检修资源整合问题研究[D]. 李海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2)
- [6]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7]青钢2#高炉工程EPC项目干系人管理研究[D]. 刘雷.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8]韶钢EMS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范围管理研究[D]. 王成龙. 东北大学, 2015(06)
- [9]首钢矿业烧结厂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国华. 东北大学, 2015(12)
- [10]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