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产科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徐帅,刘淑娟,王建六,张师前,王建东,王玉东[1](2020)在《妇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预防及诊断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文中提出妇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是指手术组织/部位损伤后,在组织愈合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和结局,粘连所致的疾病包括女性不孕/不育、肠粘连/梗阻、慢性腹痛/盆腔痛等多种并发症,并增加盆腹腔再次手术的操作难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本共识,通过分析妇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粘连形成机制和相关的临床结局,总结盆腹腔粘连风险的评估系统。本共识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对有
张雅[2](2020)在《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肠粘连缓解汤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效果,根据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分析、评价中药灌肠结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优势及可行性,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实验共收入患者30人,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对照组共15人,脱落2人。实验组共15人,脱落1人。共脱落3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抑酸止吐、生长抑素、抗生素、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肠粘连缓解汤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2次灌肠,本次治疗以14天为观察时长,分别于D1、D7、D14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并予行疼痛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估量表(GSRS)、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1、疼痛: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疼痛指标均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CRP、IL-6: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情况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RP、IL-6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CRP、IL-6水平下降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GSRS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时间和治疗存在交互作用,两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凝血因子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凝血因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因子水平均较前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KP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KP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水平均较前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创面KPS评分上升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粘连缓解汤灌肠联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有明显优势,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使病程呈缩短趋势。
吴馥凌,侯楚祺,夏秋香,刘文钦,侯连兵[3](2019)在《术后腹腔粘连中西医防治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中西医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提供借鉴。方法从改进手术技术防腹腔粘连、防腹腔粘连产品、中医药防腹腔粘连和综合技术干预防腹腔粘连的研究与应用4个方面,总结国内外有关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的最新方法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腹腔粘连的中西医防治方法多样,中西医结合、综合技术干预等方法均能降低术后粘连发生率。
韩正阳[4](2019)在《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肠梗阻(Bowel Obstruction,BO)属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多,病位广,病情复杂多变,是腹部外科需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虽无对应中医病名,但对腹痛、腹胀、大便闭、呕吐等类肠梗阻病症诊疗方面,可参考经验较多,故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应用前景好。大量文献也表明,在西医常规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特色疗法,能明显促进肠梗阻临床疗效。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呈现综合化趋势,近年来多种中医药疗法联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正不断出现,为中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上述经验成果尚未得到系统评价证实,暂无法形成有效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目的:从肠梗阻中医综合疗法大方向中,选择“针灸”结合“中药”为特点的“针药结合”疗法作研究对象,采用以Meta分析为主的系统评价方法,评价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疗效及可行性等问题,为临床制作系统评价依据,并大致了解目前上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以便为接下来进一步分析评价提供方向。研究方法:经参考部分相关研究提供思路,选取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INE(Pub Med)、EMBASE、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共计7个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作纳入文献来源。根据数据库类型制定相应文献检索策略和临床试验纳入、排除标准,得出符合研究主题的临床试验样本,将各结局指标测量数据、研究结果纳入本研究中,对纳入试验作方法学及文献质量评估。对所有样本数大于等于3且测量方法、标准一致的结局指标运用Rev Man5.3软件作Meta分析,制作并保留森林图;对其余无法作Meta分析指标作列表描述性分析。同时在病案室检索出导师所在科室近5年与肠梗阻有关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并将上述结果与系统评价结论相结合,进一步探讨肠梗阻中医“针药结合”治疗。研究结果:包含回顾性总结和系统评价两部分:1)回顾性总结:经本院病案室共检出病例288例,人工检索补充25例,共计313例。排除8例入院当天行急症手术病例,最终纳入305例。根据中医治疗方案类型依次分为“针药结合”观察组A(90例)、“单中医治疗”条件对照组B(125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空白对照组C(90例),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总有效率、排气排便改善率、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中转手术率、死亡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住院天数。二分类变量指标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指标采用t检验。其中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A为75.56%,条件对照组B为72%,空白对照组C为53.33%,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3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P<0.005);肛门排气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4.13%,条件对照组B为82.86%,空白对照组C为66.67%,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0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排便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6.08%,条件对照组B为81.40%,空白对照组C为56.9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66,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P<0.005);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方面,观察组A为86.36%,条件对照组B为82.79%,空白对照组C为62.5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4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05);死亡率方面,观察组A为4.44%,条件对照组B为4.00%,空白对照组C为12.22%,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5),组A和组C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显着(χ2=3.56,0.05<P<0.1);中转手术率方面,观察组A为6.67%,条件对照组B为9.60%,空白对照组C为16.67%,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5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5);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69±3.49天,条件对照组B为4.67±4.41天,空白对照组C为3.74±3.22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首次排便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19±3.92天,条件对照组B为4.16±2.40天,空白对照组C为4.73±4.06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76±3.79天,条件对照组B为4.34±3.55天,空白对照组C为4.16±2.89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住院天数方面,观察组A为14.97±12.07天,条件对照组B为15.20±14.75天,空白对照组C为12.91±11.91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0,0.25<P<0.5)。2)系统评价:最终共纳入42项试验,包含受试者3123例,其中试验组1609例,空白对照组1514例,提取出结局指标共记44项,当中可进行Meta分析的指标共18项;所得结论明确者共12项,其中证据较充分者9项,证据欠充分者3项;无法得出有效研究结论者共6项。Meta分析所得结论有效且证据较充分的结局指标分别为:中转手术率(敏感性分析后n=10,RR=0.31,95%CI=[0.19,0.51],I2=0%,P=0.99);总有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7,RR=1.19,95%CI=[1.16,1.23],I2=10%,P=0.30);总显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1,RR=1.42,95%CI=[1.33,1.51],I2=18%,P=0.19);肛门排气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7,SMD=-1.57,95%CI=[-1.96,-1.18],I2=88%,P<0.00001);肛门排便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2,SMD=-1.33,95%CI=[-1.67,-0.99],I2=80%,P<0.00001);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6,SMD=-1.16,95%CI=[-1.37,-0.96],I2=6%,P=0.38);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27,95%CI=[-1.45,-1.10],I2=0%,P=0.60);治疗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16,95%CI=[-1.34,-0.98],I2=45%,P=0.09);治疗后血清TNF-α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7,SMD=-2.31,95%CI=[-2.86,-1.75],I2=83%,P<0.00001)。Meta分析结果有意义但证据欠充分指标分别为: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3,SMD=-1.11,95%CI=[-1.38,-0.84],I2=45%,P=0.16);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4,SMD=-1.18,95%CI=[-1.47,-0.89],I2=0%,P=0.73);治疗后血清IL-6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4,SMD=-1.59,95%CI=[-1.83,-1.35],I2=0%,P=0.87)。Meta分析结果无意义的指标分别为:腹痛症状缓解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肠鸣音恢复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恢复饮食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胃管留置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WBC计数(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血清Mot浓度(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研究结论:由病例回顾性总结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总有效率,改善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痛腹胀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死亡率等方面和西医基础治疗相比具备优势,但在缩短肠梗阻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不显着,且本回顾性总结对纳入病例的混杂因素控制较差,所得结论总体可靠性一般。由系统评价结果可得: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对提高肠梗阻患者总有效率、总显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血清TNF-α浓度,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方面可形成系统评价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较为充分,疗效满意;而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亦可缩短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降低血清IL-6浓度,却因纳入试验较少,所得结论证据不充分。然而总体上本系统评价纳入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标准RCT差距明显,部分结论可信程度有待提高。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成本较高,风险大。但由上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疗效方面有一定作用,安全性可,成本相对低廉,患者整体满意度高,故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肠梗阻具备实用价值,可作为治疗方案之一。
徐梦月[5](2019)在《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剖宫产术是产科领域最常见的手术,在处理难产、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降低母儿死亡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产医学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相关的各种医疗条件也在不断进步,剖宫产这项手术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剖宫产率也随之提高。剖宫产术后肠梗阻为剖宫产术后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不但危害产妇健康,还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造成个人及社会的经济损失。因此,积极寻找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临床相关因素,不仅对剖宫产术后疑似发生肠梗阻的患者的诊断有积极作用。更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疗和预防肠梗阻的发生。研究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比分析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与未发生者间各方面的差异,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有价值的结果并对其导致肠梗阻发生的机制进行初步的分析推测,以期为临床诊治和预防剖宫产术后肠梗阻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之间进行了剖宫产手术后发生了肠梗阻的12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手术后未发生肠梗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病历资料中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术中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既往盆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间≥1h、胎膜早破、麻醉方式为全麻、术中剥除子宫肌瘤、应用防粘连材料比例进行比较,然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术中出血量、新生儿体重、麻醉方式为全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既往盆腹部手术史、胎膜早破、手术时间≥1h、术中剥除子宫肌瘤、应用防粘连材料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既往盆腹部手术史(OR=9.657,P=0.030,95%CI=1.25174.571)、胎膜早破(OR=7.180,P=0.044,95%CI=1.05348.979)、术中剥除子宫肌瘤(OR=11.803,P=0.020,95%CI=1.48194.074)是剖宫产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防粘连材料(OR=0.023,P=0.011,95%CI=0.0010.414)是保护因素。结论既往盆腹部手术史、胎膜早破、术中剥除子宫肌瘤是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应用防粘连材料为保护因素。
迪力夏提·阿布地热木,邓大伟[6](2018)在《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腹腔粘连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导致患者术后间断出现饱胀感或腹痛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粘连性肠梗阻,需要再次行手术治疗。近年来,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工作不断受到关注。而优化手术操作,进行术式创新,使用预防粘连的材料和药物,加强优质护理及中医的综合干预,都被证实对预防术后粘连有显着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樊文娟[7](2017)在《微生态制剂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并再次认识EPI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是否应用消化道微生态制剂分为对照组(31例)和干预组(39例)。收集整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总结EPII的临床特点,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外周血PC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1、70例患者均保守治愈出院,其中1例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予以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2、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肠道手术后,保守治疗多有效。3、干预组腹胀消失时间[(2.38±0.59)天]、肠鸣音恢复时间[(5.74±2.91)天]、肛门排气时间[(7.08±3.52)天]和住院时间[(9.44±3.91)天]均较对照组[(2.74±0.51)天]、[(7.84±3.66)天]、[(9.74±4.45)天]、[(12.29±4.91)天]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经治疗血清降钙素原均下降,淋巴细胞绝对值均增加,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70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9个月,失访6例(8.57%),收集到随访资料的64例患者中复发肠梗阻4例(6.25%),无1例手术,仅1例因肠梗阻较重住院保守治疗。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多有效;微生态制剂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肠道免疫功能恢复,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张秀兰[8](2017)在《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心得》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粘连性肠梗阻术前与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60例实施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尿潴留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3例、尿潴留2例、肠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前后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毛毛[9](2016)在《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恶性肿瘤病人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范围较大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增高,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目前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肿瘤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进行再次手术治疗,此时手术难度较大,且手术时容易导致肠管损伤,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明显升高,同时考虑到肿瘤术后患者体质和恢复均较一般患者差,故保守治疗应用更为广泛。保守治疗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西医治疗包括常规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感染等,以及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有限,治疗时间较长,恢复慢;中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有较好疗效,由于肠梗阻患者进食困难,内服汤剂往往会增加患者胃肠负担,部分病人不能耐受,前期临床研究发现中药贴敷对于治疗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但多数医家在治疗用药时多采用全身辨证治疗的方法,缺少局部辨证治疗的研究。导师在前期临床治疗中发现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局部辨证多为“寒证”,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白创“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临床上成功治愈多例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为“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疗效显着。[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为“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类患者提供一个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提高术后快速康复率。[研究方法]:本课题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包括中医综述及西医综述,主要对肠梗阻(包括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进行综述;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多中心的临床设计方案,选择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0例,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其中5例患者中途脱失,余45例患者完成治疗并纳入统计分析,对治疗前后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局部“寒证”肠梗阻的中医症状积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同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①总体疗效评价:根据肠梗阻疗效判定标准对纳入统计的4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进行评价并判定疗效,经统计治疗后完全缓解10例(22.2%),显效17例(37.8%),有效13例(28.9%),无效5例(11.1%),总有效率为88.9%,大于西医常规治疗的有效率60-70%,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西医常规治疗。②肠道功能恢复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4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经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的排气次数、排便次数、肠鸣音次数、胃液引流量、呕吐量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有明显改善。③局部“寒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45例病人的局部“寒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完全缓解14例(31.1%),显效14例(31.1%),有效11例(24.5%),无效6例(13.3%),总有效率为86.7%,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肠梗阻的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显着。④局部“寒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45例病人治疗前后局部“寒证”肠梗阻的中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包括腹胀、腹部发凉、腹痛、肠鸣、恶性欲吐、排气排便减少症状治疗前后积分比较,经卡方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对局部“寒证”肠梗阻的腹胀、腹部发凉、腹痛、肠鸣、恶性欲吐、排气排便减少的中医症状有明显改善。⑤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4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比较P=0.47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体力状况无明显改善。⑥安全性评价: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水平的严重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⑦随访:疗程结束后1月随访,随访的45例病人中15例有效的病人疗程结束后继续用药7-14天以巩固疗效;有效的40例病人中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5%,1例因后期全身化疗导致,1例因饮食不节导致;无效的5例病人1月后1例不全性梗阻病人好转,另外4例完全性梗阻病人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完全性梗阻程度较重有关。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是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及局部“寒证”肠梗阻中医症状,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之一。
方明,吕小龙[10](2015)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防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收治的58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总结防治措施。结果 58例患者中42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例患者因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15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术后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现象,1例患者发生切口裂开现象,1例患者发生脂肪液化现象,经针对性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多数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部分患者则需行手术治疗,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方式则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二、妇产科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产科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妇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预防及诊断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后粘连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生机制 |
2 粘连分级标准及相关不良临床结局 |
2.1 粘连分级 |
2.2 盆腹腔粘连相关不良临床结局 |
2.2.1 不孕症 |
2.2.2 粘连性肠梗阻 |
2.2.3 慢性腹痛/盆腔痛 |
2.2.4 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 |
3 妇科手术盆腹腔粘连防治策略 |
3.1 术前及术中粘连风险的评估 |
3.2 妇科术后盆腹腔粘连的预防策略 |
3.2.1 手术原则和方法 |
(1)坚持精细轻柔的手术操作 |
(2)始终执行微创手术理念 |
3.2.2 术中预防粘连的其他措施 |
(1)非抗生素类抗炎药物 |
(2)腹腔灌注或腹腔冲洗 |
(3)黏多糖和几丁质类凝胶/液态材料 |
(4)防粘连屏障类 |
4 总结与建议 |
(2)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
2.1 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 |
2.2 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病理 |
2.3 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
2.4 预防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比较 |
2.2 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1 肠粘连缓解汤药物组成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写对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术后腹腔粘连中西医防治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改进手术技术防治腹腔粘连 |
2 防治产品研究与应用 |
2.1 生物可吸收膜 |
2.2 凝胶 |
2.3 溶液 |
2.4 其他 |
3 中医药防腹腔粘连 |
3.1 中药汤剂 |
3.2 中医针灸 |
3.3 中医按摩 |
3.4 中药敷脐 |
4 综合技术干预防腹腔粘连 |
(4)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肠梗阻中医沿革及针药结合疗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浅述Meta分析及其在中医治疗肠梗阻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病例回顾及疗效总结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文献检索及筛查 |
2.纳入试验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估 |
2.1 基线特征 |
2.2 干预措施及中医相关特征 |
2.3 文献质量特征 |
2.4 偏倚风险评价 |
3.各结局指标分析 |
3.1 二分类变量指标 |
3.2 连续性变量指标 |
4.发表偏倚分析 |
研究总结 |
研究结果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研究实用性 |
研究创新性 |
研究局限性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概况及病因 |
2 优化手术操作及术式创新 |
2.1 优化开腹手术操作 |
2.2 应用腹腔镜手术 |
2.3 采用小肠内固定术 |
2.4 术式革新 |
3 采用预防粘连的材料和药物 |
3.1 透明质酸 |
3.2 减轻炎症反应的药物 |
4 其他方法 |
5 结语 |
(7)微生态制剂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背景 |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评价指标 |
2.5.1 治愈标准 |
2.5.2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结果 |
3.1 纳入两组患者手术方式、部位及既往手术次数比较 |
3.2 纳入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及LYM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LYM、PCT变化 |
3.6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 |
3.7 随访结果 |
第四章、讨论 |
4.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 |
4.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 |
4.2.1 神经源性 |
4.2.2 炎性介质作用 |
4.2.3 水及电解质紊乱 |
4.2.4 纤维蛋白异常降解 |
4.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肠黏膜屏障 |
4.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现状 |
4.4.1 禁食 |
4.4.2 胃肠减压 |
4.4.3 维持内环境稳定 |
4.4.4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
4.4.5 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 |
4.4.6 糖皮质激素 |
4.4.7 中医中药 |
4.4.8 其他 |
4.5 微生态制剂与肠屏障功能 |
4.6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4.7 展望 |
第五章、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心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护理 |
1.2.1. 1 心理干预 |
1.2.1.2 饮食护理及胃肠减压 |
1.2.1. 3 病情监测和基础疾病处理 |
1.2.2 术后护理 |
1.2.2. 1 病情观察及基础护理 |
1.2.2. 2 术后呼吸道护理及胃肠减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现代医学对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
1、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
2、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4、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鉴别诊断 |
5、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 |
6、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治疗进展 |
7、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肠梗阻的认识 |
1、祖国医学对恶性肿瘤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肠梗阻的认识 |
3、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辨证分析与治则 |
4、中医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进展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临床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统计结果 |
小结 |
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2、病因病机及辨证分析 |
3、“温阳行气通腑方”的用药分析 |
4、中医外治法的选择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妇产科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妇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预防及诊断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J]. 徐帅,刘淑娟,王建六,张师前,王建东,王玉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0(06)
- [2]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D]. 张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术后腹腔粘连中西医防治方法研究与应用[J]. 吴馥凌,侯楚祺,夏秋香,刘文钦,侯连兵. 中国药业, 2019(20)
- [4]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D]. 韩正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临床分析[D]. 徐梦月. 郑州大学, 2019(07)
- [6]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J]. 迪力夏提·阿布地热木,邓大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07)
- [7]微生态制剂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D]. 樊文娟. 兰州大学, 2017(04)
- [8]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心得[J]. 张秀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02)
- [9]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寒证”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D]. 王毛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防治分析[J]. 方明,吕小龙.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