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Al_(13)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聚合物Al_(13)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一、聚合Al_(13)晶体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童庆[1](2021)在《有机物对混凝除氟过程的影响及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饮用水水环境的卫生与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饮用水氟超标一直影响人类的健康。高氟饮用水中的污染物质往往并不单一,例如有机物等。然而,目前针对混凝处理含有机物的氟化物水体的基础研究仍有不足,增大了其处理成本。基于此,本研究深入了解有机物条件下ε-KAl137+(Al13)混凝除氟的效果与机理,揭示有机物对Al13除氟的具体影响过程,为Al13除氟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理论知识。同时基于Al13的掺杂改性制备的具有更多活性位点和更大比表面积的新型羟基磷灰石材料应用于除氟工艺中。本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通过混凝区域图直观表现有机物条件下Al13混凝除氟的效果,影响因素,混凝剂的投加量等;使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差分吸收光谱法(DOA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有机物与氟在混凝过程中的竞争关系,以及Al13与F的络合产物,深入了解有机物对Al13除氟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最佳投加量下Al13对氟的去除率在有机物的影响下提升了10%以上,余铝含量下降,同时混凝出水絮体结合更加紧密且易沉降。通过DOAS分析,混凝反应初始,有机物与氟在对Al13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此时主要形成Al13与有机物的络合体;随着反应继续进行,Al13水解产生低聚态铝,此时氟主要通过与Al-OH的离子交换被去除。同时含有机物的混凝絮体的网捕作用与吸附架桥作用更强,能够进一步吸附游离态氟。(2)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的Al13改性后的新型羟基磷灰石材料(Al13-HAP),并对其进行XRD、FTIR、SEM、BET等表征,考察吸附过程中pH的影响,同时通过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等探讨了其除氟性能。结果表明,Al13-HAP材料比HAP更加疏松多孔,比表面积增大到了137.2 m2·g-1,孔容增大到0.8217cm3·g-1。FTIR结果表明,Al13的掺入给吸附材料中带入大量-OH。根据Al13-HAP吸附F-前后的表征,F-主要通过配体交换取代Al13-HAP中的-OH从环境中去除。Al13-HAP最大除氟效果达到5.03 mg·L-1;零电荷点pHPZC为8.46,大于HAP的pHPZC,具体表现为对天然水体pH值适用性较广。吸附过程与Langmuir吸附模型以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契合度高,这也证实了化学吸附为主要作用,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Al13-HAP吸附氟是自发的吸热过程。(3)在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工程应用中,其除氟性能受到有机物的影响。TOC浓度小于1.2 ppm时,新型羟基磷灰石材料的除氟率受影响较小。根据实验水体的有机物浓度,控制混凝阶段混凝剂的投加量使混凝出水中的有机物降到1.2ppm以下,为后续吸附工艺提供良好条件。通过混凝+吸附工艺参数的控制,使混凝和吸附工艺发挥各自所长,减少药剂的消耗,同时可以保证出水氟化物、余铝等各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谷金梁[2](2021)在《Na-ε-K-Al13和Al8硫酸盐的制备与晶体结构分析及AlCl3-Al2O3-H2O体系200℃和150℃水热相图绘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中存在的铝元素与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如果不能研究和解释在水溶液中呈正三价态的铝离子如何在水溶液中进行水解的机理和聚合形态的转换规则,不仅会限制环境化学等诸多化学领域的发展,还会影响人类生产活动中各个领域的发展。但由于聚铝单晶体的培养相对困难,受限制的条件较多,到目前为止得到的确切结构并不多,导致其水解机理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结论。因此需要用恰当的控制手段从复杂多变的铝盐水解溶液中依次离析或在其中加入适当的捕捉剂分别析出各种聚铝化合物并研究其结构。本文测绘了三元和四元体系100℃~200℃三张水热和常压相图,在相图指导下加盐捕捉和直接离析并用,获得了[Na(H2O)4Al13O4(OH)24(H2O)12](SO4)4?10H2O、[Al8(OH)14(H2O)18](SO4)5?15H2O、Al5Cl3(OH)12?7H2O、Al11(OH)30Cl3、Al OOH、Na[Al3(OH)6(SO4)2]和Na Al(SO4)2?6H2O等七种化合物,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解析了前两种化合物的结构,发现第一种化合物具有互为镜像的两种绝对结构,通过多种表征手段验证了所得结构的正确性。本文用Na OH强制水解Al Cl3溶液制成碱化度为2.4的储备液,分别加入Li2SO4、Na2SO4、K2SO4和Cs2SO4四种不同的捕捉剂均长出了四面体状单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组成均为[Na(H2O)4Al13O4(OH)24(H2O)12](SO4)4?10H2O,其中的聚阳离子是无限延伸的Na─ε-K─Al13([Na(H2O)4Al13O4(OH)24(H2O)12]8+)而不是文献报道的孤立存在的ε-K─Al13([Al13O4(OH)24(H2O)12]7+),每个ε-K─Al13均连接着4个Na(H2O)4+,而每个Na(H2O)4+也连接着4个ε-K─Al13,二者以1:1的比例在三维空间无限发展形成立体框架结构,随Na─ε-K─Al13在晶胞中的空间取向不同,SO42-和填隙水在晶胞中的位置分布也不同,形成A、B两种互为镜像的绝对结构。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随机分析了32颗用四种捕捉剂捕捉到的晶体的结构,两种绝对结构的统计结果证明,不论用何种捕捉剂,得到的产物中均含有A、B两种绝对结构,且所占比例均为50%,表明在相同结晶条件下两种绝对结构析出的概率相同。XRF和XPS元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Li+、K+和Cs+离子均未能进入晶格发生同晶置换,但单晶结构分析结果发现,结晶环境中Cs+离子的存在对Na(H2O)4+中4个配位水分子的无序化具有抑制作用。密度测定、热重分析、XRD、红外光谱、溶液XRF定量分析结果均支持该化合物的结构式为[Na(H2O)4Al13O4(OH)24(H2O)12](SO4)4?10H2O,与单晶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本文以Al2(SO4)3-Al(OH)3-H2O体系100℃常压相图为指导,成功以自发水解的方式得到了组成为[Al8(OH)14(H2O)18](SO4)5?15H2O的单晶体,其中聚阳离子Al8([Al8(OH)14(H2O)18]10+)的结构是在4个Al O6八面体共棱连接形成的平板外沿共点连接4个Al O6八面体而成,与文献报道的结构相同。EDS元素分析和XRD物相分析结果与单晶结构分析结果一致。本课题组曾通过在自发水解的氯化聚铝溶液中引入硫酸根或萘二磺酸根的方式获得过硫酸氯化Al8和萘二磺酸氯化Al8,本文又在自发水解的硫酸聚铝溶液中直接析出了硫酸Al8,再次证明了这种聚铝形态在自发水解聚铝溶液中存在的普遍性,为沟通聚铝形态间的联系找到相互转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提供了证据。使用本课题组定制的可在线过滤取样、在线蒸馏浓缩、在线中途加料的制备型高温高压反应釜,成功绘制出Al Cl3-Al2O3-H2O体系150℃和200℃两张等温水热相图。发现该体系150℃0.4MPa下只存在Al OOH、Al5Cl3(OH)12?7H2O和Al Cl3?6H2O三个单相结晶区;200℃0.6MPa下只存在Al OOH、Al11(OH)30Cl3和Al Cl3?6H2O三个单相结晶区。在所绘相图指导下成功合成了Al5Cl3(OH)12?7H2O和Al11(OH)30Cl3两种结晶良好的聚铝化合物纯品,为进一步精确控制生长单晶并解析其结构或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数据解析其结构准备了条件。也为绘制Na Cl-Al Cl3-Al2O3-H2O和Al2(SO4)3-Al Cl3-Al2O3-H2O体系四面体相图及Al Cl3-Al2O3-H2O体系三棱柱变温相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提高相图绘制过程中分析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防止酸溶过程样品中氯的逃逸,本文建立了用KOH溶液溶解试样XRF溶液法测定其中元素含量的全新定量分析方法,实现了Al、Na、Cl、S等元素的快速准确分析,大大提高了相图绘制的效率。本文还成功绘制了Al2(SO4)3-Na2SO4-Al(OH)3-H2O体系100℃常压四面体相图中Al2(SO4)3-Na2SO4-H2O表面三角相图和部分四元体相区域,发现三角相图上只有Na Al(SO4)2?6H2O一种复盐的单相结晶区,该体相区域内存在Na[Al3(OH)6(SO4)2]的单相结晶区。通过四组分四面体相图的绘制,逐步意识到在三组分体系中加入捕捉剂制备聚铝化合物的方法均可设计成四组分体系用四面体相图来控制,可望合成更多新的聚铝化合物并获得其中聚铝形态的结构,为建立完善的聚铝形态形成演变机理提供更多证据。

安洁[3](2021)在《四种离子对铝盐水解行为的影响与结晶产物结构解析和絮凝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铝盐水解产物的形态化学已经成为环境化学、生物化学、水处理化学、催化化学、土壤化学以及地球化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由于水溶液中的铝(Ⅲ)水解过程复杂多变,加上聚铝形态结构信息严重短缺,导致到目前为止也无法就溶液中的单体铝如何演变成氢氧化铝的水解机理达成统一共识。制备固态纯品结晶聚铝形态,并对其结晶体进行结构解析,获得确切聚铝结构,这对完善铝盐水解聚合理论以及聚铝形态转化演变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P-Al13与ScCl3·6H2O的水溶液于150℃油浴中反应,产物成功通过三维电子衍射方法(3D ED)与APEX-Ⅲ解析晶体结构的软件分析相结合解析出产物[Al10(OH)24(H2O)4]Cl6及其晶体结构。3D ED通过自动驱动透射电镜(TEM)样品台单轴连续旋转,连续自动采集选区电子衍射照片上斑点的位置和强度信息,重构倒易点阵空间并实现指标化,经数据还原和吸收校正获得大批三维电子衍射斑点的衍射指标和强度信息,再使用解析晶体结构的APEX-Ⅲ软件分析数据,获得晶体信息及晶体结构。结构解析表明该晶体结晶于单斜晶系,P 21/c空间群,其晶胞参数:a=7.900?,b=17.900?,c=11.766?,α=90.0°,β=115.43°,γ=90.0°,V=1502.62(60)?3,Dc=2.12778 g/cm3,Z=2。此结构为7个AlO6八面体共棱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七铝平板,此平板外围又通过共用O原子从而共点连接着2个AlO6八面体和4个AlO5多面体,而此6个多面体又分别连接着一个七铝平板,既此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个三维的无限延伸的无机聚阳离子网络骨架材料,此材料还具有较大的孔洞结构。此结构的解析,丰富了无限延伸聚铝化合物的结构,对于深入认识无限延伸聚铝结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促进了铝物种水解聚合机理的推导。本文通过向P-Al13溶液和自发水解反应过程中引入Ga3+、Ge4+、Sc3+和Cr3+四种离子,从而探究了Ga3+、Ge4+、Sc3+和Cr3+四种金属离子对于铝盐水解及聚铝化合物形成的影响。引入Ga3+可以促进P-Al13从Planner型向Keggin型转化,Ga可以取代Keggin型中心AlO4四面体中的Al,形成Ga O4四面体,并且在水体系中结晶生成[Ga O4Al12(OH)24(H2O)12]Cl7·10H2O或其它(未解析出结构),甲醇体系中结晶生成[Ga O4Al12(OH)24(H2O)12]Cl7·10.5H2O,两种晶体均可溶于水并都是固态K-GaAl12氯化物晶体;引入Ge4+可以改变铝盐水解过程中形成聚铝化合物的聚合规律,从而影响物相的相图分布,但Ge4+不容易进入聚铝结构中;引入Sc3+获得了三维无限无机阳离子网络骨架材料[Al10(OH)24(H2O)4]Cl6的结构;引入Cr3+发现了新的物相及Al29,有望通过三维电子衍射方法解析出新的结构。本文还通过激光衍射粒度仪,浊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测试比较了固态P-Al13和固态K-GaAl12氯化物晶体分别在C(Al3+)=10-4.5、C(Al3+)=10-4.0、C(Al3+)=10-3.5不同投加量下去除腐殖酸模拟水样的絮凝特性。结果表明对腐殖酸模拟水样来说,P-Al13絮凝剂优于K-GaAl12絮凝剂的去除效果,这可能是因为P-Al13阳离子拥有高电荷。

贺征宇[4](2021)在《AlCl3-Al2O3-H2O体系100℃常压与125℃和175℃水热相图绘制及三种聚铝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文中认为铝元素作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铝盐的水解聚合形态转化机理,探究Al(H2O)63+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演变成Al(OH)3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相图控制离析聚铝化合物,单晶粉末衍射相结合解析结构的研究方法。本文测绘了AlCl3-Al2O3-H2O体系100℃常压、125℃和175℃水热条件三张等温相图,在相图指导下加盐捕捉与直接离析并用,获得了[Al2(OH)2(H2O)8](1,5-NDS)2·4H2O、Al5Cl3(OH)12?7H2O、Al11(OH)30Cl3、[Al30O8(OH)58(H2O)24](2,6-NDS)8·68H2O、[Al30.5O8(OH)61.5(H2O)23](2,6-NDS)4Cl6·47.5H2O和Al OOH等六种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收取了其中三种晶体的数据,并解析其结构,之后用多种表征手段验证了所得结构的正确性。测绘相图需要不断取样分析饱和母液、总组成和湿固体样品的化学组成,为提高分析测试效率,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溶液XRF法,成功代替了之前繁琐复杂的容量法和重量法,借助此法高效准确地完成了AlCl3-Al2O3-H2O体系100℃常压与125℃和175℃水热相图的绘制。发现该体系100℃常压下只存在Al(OH)3、Al5Cl3(OH)12?7H2O和AlCl3?6H2O三个单相结晶区;125℃0.3 MPa下只存在AlOOH、Al5Cl3(OH)12?7H2O和AlCl3?6H2O三个单相结晶区;175℃0.5 MPa下只存在AlOOH、Al11(OH)30Cl3和AlCl3?6H2O三个单相结晶区。在所绘相图指导下成功合成了Al5Cl3(OH)12?7H2O和Al11(OH)30Cl3两种结晶良好的聚铝化合物纯品,为进一步精确控制生长单晶并解析其结构或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数据解析其结构准备了条件。也为绘制Al2(NDS)3-Al Cl3-Al2O3-H2O(NDS代表萘二磺酸根)和Al2(SO4)3-Al Cl3-Al2O3-H2O体系四面体相图及AlCl3-Al2O3-H2O体系三棱柱变温相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在相图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自发水解的方式,并以1,5-萘二磺酸作为捕捉剂成功获得了[Al2(OH)2(H2O)8](1,5-NDS)2·4H2O,该晶体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1.3223(2)?,b=11.3223(2)?,c=26.4433(5)?,V=3389.9(11)?3,Z=4,Dc=1.714 g/cm3,其中Al2([Al2(OH)2(H2O)8]4+)的结构是由两个AlO6八面体共棱连接而成。用KOH调节AlCl3溶液的碱化度,并以2,6-萘二磺酸钠作为捕捉剂成功获得了[Al30O8(OH)58(H2O)24](2,6-NDS)8·68H2O,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8.7839(2)?,b=19.0693(2)?,c=19.8058(2)?,α=63.5820(2)°,β=69.2520(2)°,γ=68.0000(2)°,V=5738.58(10)?3,Z=1,Dc=1.704 g/cm3,其中H2Al30([Al30O8(OH)58(H2O)24]16+)的结构可以认为是两个Al─d-K─Al13被两个AlO6单体共点连接在一起的结果,与文献中“Al30”([Al30O8(OH)56(H2O)26]18+)的结构相似,但其组成和所带电荷不同,相当于“Al30”进一步水解脱掉其腰部局部碱化度最小(Bl=2.0)的两个铝核上的两个质子后的结果,再次验证了用本课题组提出的局部碱化度对称均衡原理预测聚铝形态水解反应活性位的科学性。在绘制AlCl3-Al2O3-H2O体系175℃相图时,在滤出的饱和母液中加入2,6-萘二磺酸钠成功获得了[Al30.5O8(OH)61.5(H2O)23]·(2,6-NDS)4Cl6·47.5H2O,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3.5335(3)?,b=16.1712(4)?,c=21.0564(5)?,α=71.835(1)°,β=86.317(1)°,γ=74.511(1)°,V=4218.66(17)?3,Z=1,Dc=1.820g/cm3,成为迄今为止水解程度最为近接近Al(OH)3的聚铝物种,该发现对探究铝盐水解聚合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对以上三种聚铝形态结构的分析,总结出一条从ε-K─Al13到Al30.5的演变机理,再次证明了用萘二磺酸盐捕捉聚铝形态的高效性和适用性。对这三种水解产物还进行了EDS和XRF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表征。

董雪怡[5](2021)在《铝基改性粘土絮凝除藻过程的有效铝形态分析》文中指出赤潮是一种水体中微型生物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水质恶化的生态异常现象。近年来赤潮灾害在全球沿海海域频繁暴发,并显现出暴发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致灾效应加重和扩张效应明显等新特点,不仅破坏所在海域的海洋环境,还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旅游业等造成严重危害,已成为世界性海洋灾害之一。改性粘土(MC)技术是目前赤潮应急处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具有除藻效率高、应用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大规模应用等优势。在改性粘土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研究关注了铝基改性粘土(Al-MC)去除赤潮生物的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发现粘土中引入的带正电的大分子羟基铝是增强Al-MC絮凝除藻能力的基础,但对于除藻过程中羟基铝形态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仍不得而知,限制了对Al-MC除藻化学机制的进一步深入分析。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力图查明影响Al-MC除藻能力的关键铝形态及其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了基于铝形态调控的改性粘土制备方法:(1)优化了Al-MC去除微藻时体系中铝形态的分析方法。经分析筛选,将Al-Ferron法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并对Al-Ferron法在Al-MC去除微藻体系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发现海水中的Mg2+具有与Ferron显色剂络合显色的能力,影响了Al-Ferron法在本研究实验体系中铝形态检测的准确性。基于Mg2+的影响机制,选择参数校正法克服其产生的影响,提高了Al-Ferron法在改性粘土絮凝体系研究中的方法准确性。同时,结合Al-MC除藻体系的特殊性,对传统Al-Ferron法的铝形态分类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增加微滤和沉积物分离的处理,将传统Al-Ferron法分类中的高聚铝细化为高聚铝、颗粒铝、沉积铝三类;优化后的Al-Ferron法不仅延续了Al-Ferron法简单、快捷、准确的优势,还使得Al-Ferron法满足了准确分析粘土结合态铝的要求。(2)定量分析了Al-MC去除微藻时溶液中不同形态铝的浓度,探究了不同形态铝在除藻过程的动力学变化特征。首先,定量分析了氯化铝改性粘土(AC-MC)和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PAC-MC)在除藻过程中铝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两种Al-MC除藻时均有一定比例的铝从粘土上脱附并以溶解铝的形式分散在于体系中,其中AC-MC的溶解铝会发生显着的水解絮凝现象;此外,稳定吸附在粘土上的铝以颗粒铝形式存在,并随着除藻的进程不断絮凝沉降,转化为沉积铝。在此基础上,对絮凝除藻占据主导的区间进行铝形态的分析,初步确定了单核铝Ala和颗粒铝Alp为Al-MC除藻过程中发挥絮凝除藻作用的有效铝形态。(3)基于对Al-MC去除微藻的有效铝形态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两步法制备Al-MC的方法。第一步,利用PAC通过插入法制备了颗粒铝(Alp)为主的改性粘土α-PAC-MC;第二步,向α-PAC-MC中添加单核铝(Ala)为优势形态的铝盐,获得新型改性粘土β-PAC-MC。β-PAC-MC的除藻率较传统方法制备的t-PAC-MC提高了10-15%。初步分析发现,α-PAC-MC和β-PAC-MC对赤潮微藻的去除能力与其铝形态的分布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4)探究了两步法与传统法制备的Al-MC除藻效率差异的机制。传统制备方法t-Al-MC中,AC-MC和PAC-MC均以Ala和Alp为除藻的优势铝形态。其中AC-MC中Ala的浓度更高而具有更好的胁迫及杀藻能力;PAC-MC中由PAC中的大分子Al13吸附形成的Alp具有优异的电中和、桥联的絮凝能力。优化制备方法获得的Al-MC中,α-PAC-MC依靠颗粒铝Alp的电中和作用去除微藻,但絮凝产生的絮体沉降性能较差;β-PAC-MC兼具了高浓度的Ala和高絮凝能力的Alp,并改善了絮体的沉降性能,具有更好的除藻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构建了适用于改性粘土去除微藻体系中铝形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Al-MC在除藻过程中铝形态的分布及变化,并据此进一步细化分析了Al-MC去除微藻的机制;在对Al-MC除藻机制深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改性粘土中不同形态铝除藻综合作用效果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优化改性粘土制备的方法,制得了更高效的Al-MC,为新型Al-MC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刘志华[6](2020)在《改性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烟气吸附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有害气体排放,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害气体的去除是工业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吸附作用去除气体中有害成分,已经广泛运用于化学工程、冶金工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卷烟烟支由于其复杂的燃烧过程,燃吸时形成复杂的气溶胶,其中会产含有少量的对人体有负面影响的成分。通过吸附作用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烟草行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卷烟烟气体系中有害成分含量降低,对研究低浓度下有害气体的去除以及选择性吸附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对冶金行业进一步落实废气处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制备了3种柱撑蒙脱石(X-M)吸附剂和3种磷酸铝吸附剂,使用XRD、BET、SEM、TPD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和分析,并将材料用于对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去除。研究了氨气和苯酚在磷酸铝上的吸附动力学;将蒙脱石材料进行了产业化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柱撑蒙脱石的制备及对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去除,主要包括:(1)制备了烷胺辅助Si O2柱撑蒙脱石材料。产物的比表面积最高968.27m2/g,为介孔结构。柱撑蒙脱石(001)晶面层间距随所加入辅助柱撑剂烷胺链长的加长而增大。Si O2柱撑蒙脱石有较好吸附性能,对烟气中各组成的吸附量与样品的比表面积呈正相关,对Ba P的选择性吸附没有明显作用,吸附主要靠物理吸附作用。(2)制备了铁柱撑蒙脱石材料。其中Fe(OH)-M对焦油和Ba P有一定的去除效果;Fe2O3-M对氨气有着较强的化学吸附和氧化能力,对氰化氢有较好的去除作用,性能优于目前在用的滤嘴吸附材料;Fe(II)-M对烟草特有的亚硝胺(TSNAs)之一的4-(N-甲基亚硝基氨基)-1-(3-吡啶基)-1-丁酮(NNK)有较好的去除作用,性能优于目前在用的滤嘴吸附材料。工业化生产了Fe2O3-M,将其作为滤嘴材料,用于企业的市售产品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制备了铝柱撑蒙脱石材料。Al2O3-M和Al(OH)-M柱撑蒙脱石的比表面积相比蒙脱石有所增大,且微孔表面积增长明显。由于具有较强的酸性位点,Al(OH)-M对烟气中苯酚、巴豆醛、氰化氢和氨等Lewis碱性成分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性能优于目前在用的滤嘴吸附材料。工业化生产了Al2O3-M,将其作为滤嘴材料,用于企业的市售产品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磷酸铝的制备及对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去除,主要包括:(1)制备了AEL型磷酸铝APO-11,对制备条件和样品结构形貌进行了关联,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条件。在最佳条件下,样品比表面积为190.95 m2/g,孔容为0.18 cm3/g,平均孔径为3.69 nm,为介孔结构。将其用于烟气中有害物质的吸附,分别降低主流烟气中氰化氢23.6%,苯酚22.0%,巴豆醛24.9%。(2)制备了杂原子磷酸铝Co APO-11。讨论了制备条件与样品结构形貌的相关性,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条件,得到了关键的物性数据。在最佳制备条件下,样品比表面积为183.55 m2/g,孔容为0.30 cm3/g,平均孔径为3.47 nm,为介孔结构。将其用于烟气中有害物质的吸附,分别降低主流烟气中氰化氢24.3%,苯酚23.1%,巴豆醛26.7%,性能优于目前在用的滤嘴吸附材料。研究了苯酚在Co APO-11上的吸附动力学,断定该过程为化学-物理吸附同时作用的吸附过程,同时吸附速率受孔扩散和薄膜扩散影响。(3)制备了杂原子磷酸铝Fe APO-5。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对Fe APO-5的制备条件和其性能进行了关联,并确定了最佳的条件工艺。最优条件下制得的Fe APO-5具有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123.30 m2/g,孔容0.16 cm3/g,平均孔径5.11 nm,具有不规则孔道和物理吸附性能。Fe APO-5在添加量较少的情况下依旧吸附效果良好,对苯酚、氰化氢和巴豆醛的去除率分别为56.4%、52.4%和52.3%,性能优于目前在用的滤嘴吸附材料。Fe APO-5对氨气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即化学-物理吸附同时作用的吸附过程。

卿艳红,苏小丽,王钺博,周琴,文科,马灵涯,陈情泽,朱建喜[7](2020)在《蒙脱石黏土矿物环境材料构建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蒙脱石是一种黏土矿物,具有纳微米级粒径、大比表面积、特殊的纳米层间域、层间离子可交换性等物化性质,且分布广泛、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可作为一种良好的环境材料用于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吸附去除。蒙脱石对重金属、放射性核素,以及磷酸根等离子有较好的吸附能力。由于其表面极强的亲水性,蒙脱石矿物对弱极性和非极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大量研究者选取适当的表面活性剂、硅烷偶联剂,通过插层、嫁接及柱撑等表面改性和结构改型处理,不仅大大提高其对无机离子的吸附能力,还可将蒙脱石亲水性表面变为疏水亲油表面,改变其表面张力与接触角,极大提升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目前,对蒙脱石黏土矿物表面反应性的研究(包括黏土矿物的表面改性、层间域改造)已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者通过不断寻求新技术、新方法,以扩展蒙脱石环境材料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利用离子交换、插层、柱撑、层间聚合等各种处理方法,把其他离子或化合物引入蒙脱石层间域,对其进行结构与表面性质的调控,使其表-界面物理化学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制得具有不同功能性质的新型材料,可作为污染物的吸附剂、催化剂、混凝剂等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修复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主要的蒙脱石矿物环境材料的构建方法及进展,探讨其微观结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阐述黏土矿物结构与吸附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黏土矿物环境材料提供借鉴。

彭倩[8](2020)在《柱撑粘土的制备及其在烷基化脱烯烃和食用油脱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以钙型蒙脱土(MMt)和氢型蒙脱土(H-MMt)为原料,为获得具有高比表面积、表面酸性和热稳定性的改性蒙脱土,采用聚羟基铝阳离子、正硅酸乙酯(TEO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胺(DDA)为改性剂,制备了一系列改性蒙脱土,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蒙脱土结构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改性蒙脱土在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和食用油脱色反应中的性能。首先以聚羟基铝阳离子为改性剂,考察了原料酸性、柱化剂老化和铝土比等合成条件的影响以及铝柱撑蒙脱土的脱烯烃活性。层间氧化铝柱的形成使得蒙脱土层间距增大,微孔结构增加,比表面积与孔容增大,表面L酸显着增加。柱化剂老化与否均能形成聚羟基铝阳离子,但老化有利于提高蒙脱土的热稳定性。铝土比对样品脱烯烃活性影响明显,铝土比为10时,样品脱烯烃效果最佳,烯烃脱除率高达98%。其次以TEOS为原料制得的硅溶胶为改性剂,考察了原料酸性和硅土比的影响。蒙脱土酸化处理有利于TEOS进入粘土层间形成氧化硅柱。硅土比对样品脱烯烃效果影响不大,烯烃脱除率为59%,明显差于铝改性蒙脱土。最后研究了 CTAB预插层对硅、铝再改性的影响以及有机-硅柱撑蒙脱土的油脂脱色活性。CTAB插层使得粘土表面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有利于氧化硅柱的形成,不利于形成氧化铝柱。在CTAB-MMt/DDA/TEOS体系中,CTAB、DDA和TEOS的用量过多或过少时均不利于柱撑结构的形成。当2-CTAB-MMt:DDA:TEOS摩尔比为1:20:75时,制得的柱撑蒙脱土的食用油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为 92%。

李玉莹[9](2020)在《改性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水资源污染状况在世界各地均十分严峻,河流及湖泊作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被大量的工业及城市废水所污染。因此,对于污水的有效处理迫在眉睫。絮凝沉降法在目前水处理技术中使用最为广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多绿色、环保且性能优异的絮凝剂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以聚硅酸金属盐为基础,对其进行改性制得新型絮凝剂,并应用于饮用水原水的絮凝处理。本课题制备的两种絮凝剂分别为硼改性聚硅酸铝钛絮凝剂(B-PSATi)和聚硅酸铝-阳离子淀粉复合絮凝剂(PSAS-CS)。以硅酸钠、硫酸铝、硫酸钛、四硼酸钠等为原料制备了B-PSATi絮凝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对絮凝剂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该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得到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B-PSATi的活化pH为2.5;铝和钛与硅的摩尔比为0.6;铝与钛的摩尔比为8:2;硼与硅的摩尔比为0.05。同时考察了模拟水样的pH、絮凝剂的投加剂量等条件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得到絮凝剂适用的水样pH范围为79,絮凝剂的最佳投加剂量为0.5 mL/L。对絮凝后的水样进行测量,得到的最佳浊度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7.56%和98.08%。通过四硼酸钠的改性制得的B-PSATi絮凝剂显着提高了聚硅酸金属盐的絮凝性能,且使该絮凝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硅酸钠、硫酸铝、淀粉、阳离子醚化剂等为原料制备了PSAS-CS复合絮凝剂。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结合Zeta电位分析了PSAS-CS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机理。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该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得到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制备PSAS-CS的活化pH为3;铝与硅的摩尔比为0.9;阳离子淀粉与硅的质量比为0.25。考察了模拟水样的pH、絮凝剂的投加剂量等条件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得到PSAS-CS絮凝剂适用的水样pH范围为59,最佳投加剂量为1.5 mL/L。在最佳条件下,PSAS-CS对模拟水样的浊度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7.79%和98.07%。通过将阳离子淀粉与聚硅酸铝盐的复合制得的PSAS-CS复合絮凝剂兼具无机、有机絮凝剂的优点,明显提高了聚硅酸金属盐的絮凝性能。

王旭[10](2020)在《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环境友好的新能源产业之一,近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所需的制绒、酸洗、刻蚀、印刷等处理工序,使用了氢氟酸、硝酸、异丙醇等化学药品,会产生大量含氟有机废水,若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投加钙盐的化学沉淀法一般仅能将出水氟离子含量由较高浓度降低到15~30 mg/L,无法直接达标排放,而当水中有异丙醇等醇类有机物共存时,投加常规混凝剂无法进一步提高除氟效果。因此本研究针对太阳能电池企业产生的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提出并考察了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的处理工艺,为该类废水的治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综合废水一级钙盐沉淀反应出水为研究对象,配制模拟含氟有机废水,氟离子质量浓度30 mg/L,TOC浓度56.56mg/L(异丙醇质量浓度94.36 mg/L)。采用静态实验方法,以高铁酸钾单独除氟实验作为对比,构建高铁酸钾处理废水和高铁酸钾-PAC联用处理废水两部分实验,以剩余氟离子浓度和总有机碳(TOC)为检测指标,考察氟离子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药剂投加量、溶液p H、絮凝时间等主要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并对高铁酸钾及PAC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高铁酸钾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高铁酸钾水解产物Fe(V)、Fe(IV)及Fe(OH)3胶体可通过氧化、电中和、絮凝吸附、共沉淀等作用去除氟离子和有机物。实验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对水中氟离子有良好的去除作用,而在原水p H 6.55下仅通过改变高铁酸钾投加量,未能对水中异丙醇形成有效的完全矿化去除;原水p H为7.0~8.0时氟离子和TOC去除率均达到高效段;适当增加高铁酸钾絮凝时间可提高TOC去除率。最佳处理条件为:调节原水p H=7.0~8.0,高铁酸钾投加量为4.0 mg/L,快速混合1 min,氧化时间10 min,加饱和亚硫酸钠溶液淬灭反应,高铁酸钾絮凝时间15 min,静置沉降30 min,氟离子去除率可达61.1%,剩余氟离子浓度为11.67 mg/L,TOC去除率可达2.56%,出水TOC浓度为55.11 mg/L。与高铁酸钾单独除氟实验结果对比可得,有异丙醇共存时,异丙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铁酸钾的水解速度和Fe(OH)3胶体等还原产物的生成速度,使得与氟的絮凝吸附反应进行较快,增加高铁酸钾絮凝时间对氟离子去除影响不明显。高铁酸钾-PAC联用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相比于单独使用高铁酸钾,两种药剂联用可有效提高水中氟离子和TOC的去除率。高铁酸钾对水中异丙醇产生一定氧化作用,铁盐中间态络合离子和铝盐中间态络合离子共同对氟离子产生静电吸附、络合沉降等作用,Fe(OH)3和Al(OH)3絮体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网状结构,共同对氟离子和有机物产生吸附架桥、网捕卷扫等作用,并且高铁酸钾还可强化PAC的絮凝作用,促进污染物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PAC絮凝p H为7.0~8.0时氟离子和TOC去除率均达到高效段;适当增加PAC絮凝时间对氟离子和TOC的去除均可产生促进作用。最佳处理条件为:调节原水p H=7.0~8.0,高铁酸钾投加量为4.0 mg/L,快速混合1 min,氧化时间10 min,加饱和亚硫酸钠溶液淬灭反应,高铁酸钾絮凝时间15 min;调节PAC絮凝p H为7.0~8.0,PAC投加量300 mg/L,PAC絮凝时间15 min,静置沉降30 min,氟离子去除率可达71.13%,剩余氟离子浓度为8.66 mg/L,TOC去除率可达5.25%,出水TOC浓度为53.59mg/L。本研究为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处理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和设计参考,研究结论还需通过生产性试验进行验证,以确定工艺的实际运行效果。

二、聚合Al_(13)晶体的制备及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Al_(13)晶体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物对混凝除氟过程的影响及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氟化物的来源与危害
    1.2 氟化物处理技术
        1.2.1 混凝沉淀法
        1.2.2 吸附法
    1.3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与改性方法
        1.3.1 HAP的制备方法
        1.3.2 HAP的改性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Al_(13)的制备
    2.3 腐殖酸储备液的制备
    2.4 Al_(13)-HAP的制备
    2.5 吸附实验
    2.6 混凝烧杯实验及程序
    2.7 表征方法
        2.7.1 差分吸收光谱法
        2.7.2 铝形态分析
        2.7.3 zeta电位分析
        2.7.4 Al_(13)-HAP的结构表征
第3章 有机物对Al_(13)混凝除氟的影响
    3.1 混凝过程分析
        3.1.1 pH的影响
        3.1.2 Zeta电位分析
        3.1.3 余铝分析
        3.1.4 TOC的影响
    3.2 HA与 F~-竞争能力分析
    3.3 余铝形态
    3.4 絮体分析
        3.4.1 絮体形貌分析
        3.4.2 絮体成分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Al_(13)改性羟基磷灰石的除氟性能研究
    4.1 Al_(13)-HAP材料的表征
        4.1.1 Al_(13)-HAP的 XRD分析
        4.1.2 Al_(13)-HAP的 FTIR分析
        4.1.3 Al_(13)-HAP的 SEM分析
        4.1.4 Al_(13)-HAP的 BET分析
        4.1.5 Al_(13)-HAP的吸附效果对比
    4.2 Al_(13)-HAP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4.2.1 pH的影响
        4.2.2 吸附热力学
        4.2.3 吸附动力学
        4.2.4 Al_(13)-HAP材料吸附过程的耗铝量
    4.3 Al_(13)-HAP材料的吸附机理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5.1 HA对 Al_(13)-HAP吸附除氟的影响
    5.2 最佳混凝投加量的选择
    5.3 吸附剂的用量选择
    5.4 可行性分析
        5.4.1 除氟效果分析
        5.4.2 余铝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Na-ε-K-Al13和Al8硫酸盐的制备与晶体结构分析及AlCl3-Al2O3-H2O体系200℃和150℃水热相图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铝的水溶液化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聚铝化合物研究现状
        1.2.1 铝离子溶液的水解机理以及聚铝化合物研究现状
        1.2.2 纯品聚铝晶体的制备现状
        1.2.3 聚铝化合物结构的研究成果
    1.3 聚铝形态的研究方法与表征手段
        1.3.1 国内外研究聚铝晶体的表征手段
        1.3.2 本课题组采用的聚铝形态的捕捉方法
    1.4 选题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实验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分析方法
        2.3.1 建立三元体系标准曲线
        2.3.2 建立四元体系标准曲线
        2.3.3 三元水热相图中元素含量的测定
        2.3.4 四元相图中元素含量的测定
    2.4 表征手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种捕捉剂捕捉Na─ε-K─Al_(13)硫酸盐及结构分析
    3.1 Na─ε-K─Al_(13)硫酸盐的培养与结构分析
        3.1.1 Na─ε-K─Al13 硫酸盐的培养
        3.1.2 Na─ε-K─Al_(13)硫酸盐结构测定与精修
        3.1.3 Na─ε-K─Al_(13)硫酸盐结构剖析
    3.2 Na─ε-K─Al_(13)硫酸盐的各项表征及分析
        3.2.1 Na─ε-K─Al_(13)硫酸盐的热重分析
        3.2.2 Na─ε-K─Al_(13)硫酸盐的产率计算
        3.2.3 Na─ε-K─Al_(13)硫酸盐的密度计算
        3.2.4 Na─ε-K─Al_(13)硫酸盐的XRD图谱
        3.2.5 Na─ε-K─Al_(13)硫酸盐的红外表征
        3.2.6 Na─ε-K─Al_(13)硫酸盐的XRF元素定性分析
        3.2.7 Na─ε-K─Al_(13)硫酸盐的XPS图谱
        3.2.8 Na─ε-K─Al_(13)硫酸盐的XRF溶液法定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铝形态Al_8硫酸盐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4.1 Al8 硫酸盐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4.1.1 Al8 硫酸盐的制备
        4.1.2 Al_8硫酸盐的结构测定及数据分析
        4.1.3 Al8 硫酸盐的结构剖析
    4.2 [Al_8(OH)_(14)(H_2O)_(18)](SO_4)_5?15H_2O的表征
        4.2.1 实测XRD图谱与拟合结果对比
        4.2.2 能量色散X射线谱图(EDS)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0℃和150℃下Al_2Cl_3-Al_2O_3-H_2O三元相图的测绘
    5.1 三元相图概述
        5.1.1 水盐体系相图简介
        5.1.2 相图绘制的难点
        5.1.3 相图的绘制方法及原理
    5.2 150℃下AlCl_3-Al_2O_3-H_2O三元水热相图的绘制
        5.2.1 Al Cl3?6H2O的单相区
        5.2.2 Al_5Cl_3(OH)_(12)?7H_2O和 Al Cl_3?6H_2O的共饱和点A
        5.2.3 Al5Cl3(OH)12?7H2O单相区
        5.2.4 Al_5Cl_3(OH)_(12)?7H_2O与Al OOH共饱和点B
        5.2.5 Al OOH单相区
    5.3 200℃下AlCl_3-Al_2O_3-H_2O三元相图的绘制
        5.3.1 Al Cl3?6H2O的单相区
        5.3.2 Al_(11)(OH)_(30)Cl_3和AlCl_3?6H_2O的共饱和点A
        5.3.3 Al11(OH)30Cl3单相区
        5.3.4 Al_(11)(OH)_(30)Cl_3与AlOOH共饱和点B
        5.3.5 Al OOH单相区
    5.4 150℃和200℃下AlCl_3-Al_2O_3-H_2O三元相图汇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00℃下Al_2(SO_4)_3-Na_2SO_4-Al(OH)_3-H_2O四元相图的测绘
    6.1 四元相图概述
        6.1.1 四元相图绘制的意义
        6.1.2 四元相图绘制的难点
        6.1.3 四元水热相图Al_2(SO_4)_3-Na_2SO_4-Al(OH)_3-H_2O的坐标建立及原理
    6.2 100℃下Al_2(SO_4)_3-Na_2SO_4-H_2O三元相图的绘制
        6.2.1 NaAl(SO_4)_2?6H_2O的单相区和 NaAl(SO_4)_2?6H_2O和Al_2(SO_4)_3?17H_2O共饱和点A
        6.2.2 NaAl(SO_4)_2?6H_2O和 Na_2SO_4共饱和点B和 Na_2SO_4的单相区
        6.2.3 100℃Al_2(SO_4)_3-Na_2SO_4-H_2O三元相图汇总
    6.3 100℃下部分Al_2(SO_4)_3-Na_2SO_4-Al(OH)_3-H_2O四元相图的绘制
        6.3.1 投料碱化度为0.44 的四元相图绘制
        6.3.2 投料碱化度为0.81 的四元相图绘制
        6.3.3 投料碱化度为1.2 的四元相图绘制
        6.3.4 投料碱化度为1.6 的四元相图绘制
        6.3.5 改变溶液碱化度的四元相图绘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四种离子对铝盐水解行为的影响与结晶产物结构解析和絮凝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铝盐水解化学的研究现状
    1.2 铝盐水解化学的研究现状
        1.2.1 “板-挂”式结构研究现状
        1.2.2 “核-壳”式结构研究现状
        1.2.3 无限延伸聚铝结构研究现状
        1.2.4 其它金属离子(Ga~(3+)、In~(3+)、Ge~(4+))对铝盐水解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聚合铝形态研究表征手段及分析方法
        1.3.1 ~(27)Al NMR
        1.3.2 ESI-MS
        1.3.3 X-射线衍射分析
    1.4 三维电子衍射3D ED研究现状
        1.4.1 基本原理
        1.4.2 研究现状
    1.5 聚铝形态在絮凝中的应用现状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结果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结果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聚铝化合物分析方法
    2.4 原料P-Al_(13)的制备
第三章 其它几种离子(Ga~(3+)、Ge~(4+)、Sc~(3+)、Cr~(3+))对聚铝形态水解行为的影响
    3.1 Ga~(3+)对聚铝形态水解行为的影响
        3.1.1 甲醇溶液中Ga~(3+)对P-Al_(13)的影响
        3.1.2 水溶液中Ga~(3+)对P-Al_(13)的影响
    3.2 Ge~(4+)对聚铝形态水解行为的影响
        3.2.1 Ge~(4+)对P-Al_(13)溶液的影响
        3.2.2 Ge~(4+)对自发水解过程中聚铝形态的影响
    3.3 Sc~(3+)对聚铝形态水解行为的影响
    3.4 Cr~(3+)对聚铝形态水解行为的影响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Al_(10)(OH)_(24)(H_2O)_4]Cl_6三维无限无机阳离子网络骨架材料结构解析
    4.1 [Al_(10)(OH)_(24)(H_2O)_4]Cl_6制备过程
    4.2 [Al_(10)(OH)_(24)(H_2O)_4]Cl_6结构测定及晶体学数据
    4.3 [Al_(10)(OH)_(24)(H_2O)_4]Cl_6结构剖析
    4.4 [Al_(10)(OH)_(24)(H_2O)_4]Cl_6表征
        4.4.1 [Al_(10)(OH)_(24)(H_2O)_4]Cl_6的热重分析
        4.4.2 [Al_(10)(OH)_(24)(H_2O)_4]Cl_6的XRF元素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两种絮凝剂对腐殖酸模拟水样絮凝效能初探
    5.1 腐殖酸模拟水样的制备
    5.2 絮凝装置与原理
    5.3 K-GaAl_(12)与P-Al_(13)不同投加量下对腐殖酸模拟水样絮凝效果对比
        5.3.1 C(Al~(3+))=10~(-4.5)投加量下絮凝效果对比
        5.3.2 C(Al~(3+))=10~(-4.5)投加量下絮凝效果对比
        5.3.3 C(Al~(3+))=10~(-4.5)投加量下絮凝效果对比
        5.3.4 P-Al_(13)不同投加量下絮凝效果对比
        5.3.5 K-GaAl_(12)不同投加量下絮凝效果对比
        5.3.6 P-Al_(13)与K-GaAl_(12)不同投加量下絮凝效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AlCl3-Al2O3-H2O体系100℃常压与125℃和175℃水热相图绘制及三种聚铝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铝的水溶液化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铝(Ⅲ)的水解聚合机理
    1.3 聚铝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3.1 聚铝形态形成分布及演变机理的研究现状
        1.3.2 纯品聚铝晶体的制备现状
        1.3.3 聚铝化合物晶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聚铝形态的研究方法与表征手段
        1.4.1 目前主流的研究方法
        1.4.2 本课题组采用的聚铝形态的分析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聚铝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2.3.1 溶液XRF法的建立
        2.3.2 标准曲线的测绘
        2.3.3 试样的溶解与测试
    2.4 表征手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聚铝晶体的培养及结构解析
    3.1 [Al_2(OH)_2(H_2O)_8](1,5-NDS)_2?4H_2O晶体的培养及结构解析
        3.1.1 [Al_2(OH)_2(H_2O)_8](1,5-NDS)_2?4H_2O晶体的培养方法
        3.1.2 [Al_2(OH)_2(H_2O)_8](1,5-NDS)_2?4H_2O晶体的结构测定
        3.1.3 [Al_2(OH)_2(H_2O)_8](1,5-NDS)_2?4H_2O的结构解析
        3.1.4 [Al_2(OH)_2(H_2O)_8](1,5-NDS)_2?4H_2O的表征
        3.1.5 [Al_2(OH)_2(H_2O)_8](1,5-NDS)_2·4H_2O与其他Al_2结构晶体的比较
    3.2 [Al_(30)O_8(OH)_(58)(H_2O)_(24)](2,6-NDS)_8·68H_2O晶体的培养及结构解析
        3.2.1 [Al_(30)O_8(OH)_(58)(H_2O)_(24)](2,6-NDS)_8·68H_2O晶体的培养方法
        3.2.2 [Al_(30)O_8(OH)_(58)(H_2O)_(24)](2,6-NDS)_8·68H_2O 晶体的结构测定
        3.2.3 [Al_(30)O_8(OH)58(H_2O)_(24)](2,6-NDS)_8·68H_2O的结构解析
        3.2.4 [Al_(30)O_8(OH)58(H_2O)_(24)](2,6-NDS)_8·68H_2O的表征
        3.2.5 [Al_(30)O_8(OH)58(H_2O)_(24)](2,6-NDS)_8·68H_2O与文献中Al_(30)结构的比较
    3.3 [Al_(30.5)O_8(OH)_(61.5)(H_2O)_(23)](2,6-NDS)_4Cl_6·47.5H_2O晶体的培养及结构解析
        3.3.1 [Al_(30.5)O_8(OH)_(61.5)(H_2O)_(23)](2,6-NDS)_4Cl_6·47.5H_2O晶体的培养方法
        3.3.2 [Al_(30.5)O_8(OH)_(61.5)(H_2O)_(23)](2,6-NDS)_4Cl_6·47.5H_2O晶体的结构测定
        3.3.3 [Al_(30.5)O_8(OH)_(61.5)(H_2O)_(23)](2,6-NDS)_4Cl_6·47.5H_2O的结构解析
        3.3.4 [Al_(30.5)O_8(OH)_(61.5)(H_2O)_(23)](2,6-NDS)_4Cl_6·47.5H_2O 的表征
    3.4 本文获得的H_2Al_(30)和Al_(30.5)结构与其他类似结构的对比分析
        3.4.1 聚阳离子的结构特点
        3.4.2 制备条件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0℃,125℃,175℃AlCl_3-Al_2O_3-H_2O三元相图的绘制
    4.1 三元相图概述
        4.1.1 相图简介
        4.1.2 相图的绘制原理及方法
    4.2 100℃AlCl_3-Al_2O_3-H_2O三元相图的绘制
        4.2.1 AlCl_3?6H_2O单相区
        4.2.2 AlCl_3?6H_2O与 Al_5Cl_3(OH)_(12)·7H_2O共饱和点
        4.2.3 Al_5Cl_3(OH)12·7H_2O单相区
        4.2.4 Al_5Cl_3(OH)_(12)·7H_2O与 Al(OH)_3共饱和点
        4.2.5 Al(OH)_3单相区
        4.2.6 100℃AlCl_3-Al_2O_3-H_2O三元相图汇总
    4.3 125℃AlCl_3-Al_2O_3-H_2O三元水热相图的绘制
        4.3.1 AlCl_3?6H_2O单相区
        4.3.2 AlCl_3?6H_2O与 Al_5Cl_3(OH)_(12)·7H_2O共饱和点
        4.3.3 Al_5Cl_3(OH)_(12)·7H_2O单相区
        4.3.4 Al_5Cl_3(OH)_(12)·7H_2O与 AlOOH共饱和点
        4.3.5 AlOOH单相区
        4.3.6 125℃AlCl_3-Al_2O_3-H_2O三元水热相图汇总
    4.4 175℃AlCl_3-Al_2O_3-H_2O三元水热相图的绘制
        4.4.1 AlCl_3?6H_2O单相区
        4.4.2 AlCl_3?6H_2O与 Al_(11)(OH)_(30)Cl_3共饱和点
        4.4.3 Al_(11)(OH)30Cl3 单相区
        4.4.4 Al_(11)(OH)30Cl3与AlOOH共饱和点
        4.4.5 AlOOH单相区
        4.4.6 175℃AlCl_3-Al_2O_3-H_2O三元水热相图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铝基改性粘土絮凝除藻过程的有效铝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赤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1.1 赤潮产生的原因
        1.1.2 赤潮的危害
        1.1.3 赤潮的防治措施
        1.1.3.1 赤潮的预防方法
        1.1.3.2 赤潮的应急处置方法
    1.2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进展
        1.2.1 改性粘土理论
        1.2.2 改性粘土去除赤潮微藻的机制
        1.2.2.1 直接作用机制
        1.2.2.2 间接作用机制
        1.2.3 影响改性粘土除藻效率的因素
        1.2.3.1 粘土特征的影响
        1.2.3.2 藻类特征的影响
        1.2.3.3 改性剂种类的影响
        1.2.4 改性粘土的应用现状
    1.3 羟基铝水解形态的检测方法
        1.3.1 光谱分析法
        1.3.1.1 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1.3.1.2 ~(27)Al-NMR
        1.3.1.3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ICP)法
        1.3.1.4 其他光谱分析法
        1.3.2 传统物理化学分析法
        1.3.2.1 酸碱电位滴定法
        1.3.2.2 离子交换及色谱技术
        1.3.3 水解絮凝形态分析法
        1.3.3.1 显微成像分析观察法
        1.3.3.2 絮凝体粒度分析技术
        1.3.4 多种分析方法联用
    1.4 课题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Al-MC除藻体系铝形态的分类及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主要溶液配制
        2.2.2.1 Ferron显色剂
        2.2.2.2 实验体系配置
        2.2.2.3 镁溶液
        2.2.2.4 铝溶液
        2.2.3 Al-Ferron法应用于海水体系的影响因子探究
        2.2.3.1 淡、海水对Ferron显色剂的影响
        2.2.3.2 海水中主要离子对Al-Ferron法的影响
        2.2.3.3 镁离子对Al-Ferron显色反应的影响
        2.2.4 铝形态的分类及检测方法
        2.2.4.1 粘土与聚合氯化铝粒径的测定
        2.2.4.2 浓硝酸酸化时间对Al-MC羟基铝酸化程度的测定
        2.2.4.3 浓硝酸酸化时间对粘土中铝溶出量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Al-Ferron法应用于海水体系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机制
        2.3.1.1 海水体系对Ferron显色剂的关键影响因子
        2.3.1.2 Mg~(2+)与Ferron显色剂络合反应的特征
        2.3.1.3 去除Mg~(2+)对海水中应用Al-Ferron法影响的方法
        2.3.2 铝形态分类及分离检测方法
        2.3.2.1 铝形态的分类方法
        2.3.2.2 铝形态的分离检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Al-MC除藻的优势铝形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材料的准备
        3.2.2.1 改性粘土的制备
        3.2.2.2 赤潮生物的培养
        3.2.3 除藻过程中铝形态的分析方法
        3.2.3.1 Al-MC除藻0-3h期间铝形态的动力学变化
        3.2.3.2 Al-MC投入量对其铝形态的影响
        3.2.4 除藻率的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Al-MC除藻0-3 h期间铝形态的动力学变化
        3.3.2 Al-MC投加浓度对其中铝形态的影响
        3.3.3 Al-MC除藻优势铝形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控制Al-MC中铝形态的制备方法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α-PAC-MC的制备及表征
        4.2.2.1 α-PAC-MC的制备方法
        4.2.2.2 α-PAC-MC的除藻实验
        4.2.2.3 外附铝含量的表征
        4.2.3 β-PAC-MC的制备方法
        4.2.4 不同PAC-MC的除藻实验
        4.2.5 不同吸附-游离比β-PAC-MC的除藻实验
        4.2.6 除藻过程中铝形态及其他参数的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α-PAC-MC的制备及除藻效率
        4.3.1.1 α-PAC-MC中外附铝的测定
        4.3.1.2 α-PAC-MC的除藻效率
        4.3.2 β-PAC-MC的制备及除藻效率
        4.3.2.1 游离铝盐种类对β-PAC-MC除藻效率的影响
        4.3.2.2 吸附-游离铝占比对β-PAC-MC除藻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方法制备Al-MC的除藻机制的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实验材料的准备
        5.2.2.1 改性粘土的制备
        5.2.2.2 赤潮生物的培养
        5.2.2.3 Al_a、Al_p标准品的制备
        5.2.3 Al_a、Al_p的除藻效率
        5.2.4 Zeta电位的表征
        5.2.5 絮体粒径的生长及破碎重生
        5.2.6 改性粘土的扫描电镜表征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传统制备方法t-Al-MC的除藻机制探究
        5.3.2 优化制备方法α-PAC-MC及β-PAC-MC的除藻机制探究
        5.3.2.1 制备条件对α-PAC-MC铝含量的影响
        5.3.2.2 α-PAC-MC及β-PAC-MC铝形态的分布及变化
        5.3.2.3 α-PAC-MC及β-PAC-MC除藻的絮凝规律
        5.3.2.4 α-PAC-MC及β-PAC-MC的除藻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改性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烟气吸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蒙脱石材料概述
        1.1.1 蒙脱石的结构特征
        1.1.2 蒙脱石的柱撑改性
        1.1.3 蒙脱石在气体吸附或有害物质去除领域的应用
    1.2 磷铝分子筛简介
        1.2.1 磷酸铝的制备
        1.2.2 磷酸铝作为吸附材料的应用
    1.3 卷烟烟气体系
        1.3.1 卷烟烟气吸附技术
        1.3.2 烟气特征有害成分的吸附机理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材料制备
        2.1.1 柱撑蒙脱石的制备
        2.1.2 磷酸铝的制备
    2.2 样品表征
        2.2.1 物相分析
        2.2.2 微观形貌分析(SEM-EDS)
        2.2.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N2 Adsorption-Desorption)
        2.2.4 化学吸附性能(TPD)
        2.2.5 热重分析(TG-DSC)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 有害成分的去除评价
    2.4 材料及其他物质的名称与缩写汇总
    2.5 数字格式说明
第三章 柱撑蒙脱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二氧化硅柱撑蒙脱石【SiO_2-Cn-M】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1 制备条件对硅柱撑蒙脱石结构的影响
        3.1.2 硅柱撑蒙脱石的吸附性能研究
    3.2 铁柱撑蒙脱石的制备及性能
        3.2.1 羟基铁柱撑蒙脱石【Fe(OH)-M】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2.2 氧化铁柱撑蒙脱石【Fe_2O_3-M】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2.3 氧化亚铁柱撑蒙脱石【Fe(II)-M】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3 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3.1 羟基铝柱撑蒙脱石【Al(OH)-M】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3.2 氧化铝柱撑蒙脱石【Al_2O_3-M】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4 改性柱撑蒙脱石在卷烟产品的应用
        3.4.1 样品性能测试
        3.4.2 经济效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铝分子筛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AlPO-11分子筛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1 制备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4.1.2 样品表征
        4.1.3 APO-11对烟气有害成分的吸附
    4.2 CoAPO-11分子筛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4.2.1 制备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4.2.2 样品表征
        4.2.3 CoAPO-11分子筛的吸附性能研究
        4.2.4 CoAPO-11分子筛对苯酚吸附动力学研究
    4.3 FeAPO-5分子筛制备及性能
        4.3.1 FeAPO-5的制备及对有害成分的吸附
        4.3.2 重现实验
        4.3.3 样品表征
        4.3.4 FeAPO-5分子筛对氨气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附材料性能对比
    5.1 改性柱撑蒙脱石与活性炭的对比
        5.1.1 表面积及孔结构对比
        5.1.2 Fe、Al柱撑蒙脱石与活性炭对氨气的吸附性能对比
        5.1.3 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吸附性能对比
    5.2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所述功能材料的性能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7)蒙脱石黏土矿物环境材料构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蒙脱石矿物及其环境材料构建方法
    1.1 蒙脱石
    1.2 蒙脱石环境材料构建方法
2 有机改性蒙脱石的构建
    2.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蒙脱石
    2.2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蒙脱石
    2.3 聚合物改性蒙脱石
    2.4 有机硅烷改性蒙脱石
3 无机改性蒙脱石的构建
    3.1 热处理蒙脱石
    3.2 酸活化蒙脱石
    3.3 无机柱撑蒙脱石
    3.4 多孔异构蒙脱石
    3.5 负载型蒙脱石
4 无机-有机复合改性蒙脱石的构建
5 结语与展望

(8)柱撑粘土的制备及其在烷基化脱烯烃和食用油脱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我国蒙脱土现状
    1.2 蒙脱土的结构、理化性质及改性方法
        1.2.1 蒙脱石的结构
        1.2.2 蒙脱土的理化性质
        1.2.3 蒙脱土改性方法
    1.3 柱撑蒙脱土的理化性质及分类
        1.3.1 柱撑蒙脱土的理化性质
        1.3.2 柱撑蒙脱土的分类
    1.4 芳烃精制和油脂脱色
        1.4.1 芳烃精制
        1.4.2 油脂脱色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主要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
        2.2.1 钙型蒙脱土及氢型蒙脱土的预处理
        2.2.2 铝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2.2.3 硅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2.2.4 有机-无机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1 烷基化脱烯烃实验装置及烯烃转化率的计算
        2.3.2 食用油脱色实验装置及油脂脱色率的计算
    2.4 氯化铵一乙醇法测定蒙脱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
    2.5 表征测试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BET)
        2.5.3 吡啶红外光谱分析(Py-FTIR)
第3章 铝改性蒙脱土的制备、表征及其烷基化脱烯烃性能
    3.1 原料酸处理对铝改性蒙脱土的影响
        3.1.1 层间距与晶型分析
        3.1.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3.1.3 表面酸性分析
        3.1.4 原料酸处理对样品脱烯烃活性的影响
        3.1.5 铝改性蒙脱土催化烷基化反应机理
    3.2 柱化剂老化条件对铝改性蒙脱土的影响
        3.2.1 层间距与晶型分析
        3.2.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3.2.3 表面酸性分析
        3.2.4 柱化剂老化条件对样品脱烯烃活性的影响
    3.3 铝土比对铝改性蒙脱土的影响
        3.3.1 层间距与晶型分析
        3.3.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3.3.3 表面酸性分析
        3.3.4 铝土比样品脱烯烃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改性蒙脱土的制备、表征及其烷基化脱烯烃性能
    4.1 硅改性蒙脱土
        4.1.1 硅改性蒙脱土的合成机理
        4.1.2 硅改性蒙脱土的表面酸性
        4.1.4 不同硅改性蒙脱土的脱烯烃活性对比
    4.2 硅土比对硅改性蒙脱土的影响
        4.2.1 层间距与晶型分析
        4.2.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4.2.3 表面酸性分析
        4.2.4 硅土比对样品脱烯烃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改性蒙脱土的制备、表征及其食用油脱色性能
    5.1 CTAB插层对硅、铝改性蒙脱土的影响
        5.1.1 层间距与晶型分析
        5.1.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5.1.3 表面酸性分析
        5.1.4 不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土的脱色性能
    5.2 有机-硅柱撑蒙脱土
        5.2.1 TEOS加入量的影响
        5.2.2 CTAB加入量的影响
        5.2.3 DDA加入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改性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2.4 复合絮凝剂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硼改性聚硅酸铝钛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水样
        2.2.1 絮凝剂的制备
        2.2.2 模拟水样的配制
        2.2.3 絮凝烧杯实验
    2.3 絮凝评价标准
        2.3.1 浊度(Turbidity)的测量
        2.3.2 色度(Color)的测量
    2.4 絮凝剂的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2 能谱(EDS)分析
        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 B-PSATi絮凝剂的结构表征
        2.5.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2.6 B-PSATi絮凝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2.6.1 活化pH对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
        2.6.2 铝和钛与硅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2.6.3 铝与钛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2.6.4 硼与硅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2.7 絮凝条件的优化
        2.7.1 模拟水样pH的影响
        2.7.2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2.8 絮凝实验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硅酸铝-阳离子淀粉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及水样
        3.2.1 絮凝剂的制备
        3.2.2 模拟水样的配制
        3.2.3 絮凝烧杯实验
    3.3 絮凝评价标准
    3.4 絮凝剂的表征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4 Zeta电位分析
    3.5 PSAS-CS复合絮凝剂的结构表征
        3.5.1 扫描电镜分析
        3.5.2 红外光谱分析
        3.5.3 X射线衍射分析
        3.5.4 Zeta电位分析
    3.6 PSAS-CS复合絮凝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3.6.1 活化pH对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
        3.6.2 制备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6.3 铝与硅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6.4 阳离子淀粉与硅的质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7 絮凝条件的优化
        3.7.1 模拟水样pH的影响
        3.7.2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3.8 絮凝实验
        3.8.1 絮凝对比实验
        3.8.2 对实际水样的絮凝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含氟废水
        1.1.1 氟的性质与分布
        1.1.2 氟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1.1.3 含氟废水的危害
    1.2 含氟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混凝沉淀法
        1.2.3 吸附法
        1.2.4 电凝聚法
        1.2.5 电渗析法
        1.2.6 反渗透法
    1.3 太阳能光伏行业氟污染现状及处理进展
        1.3.1 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
        1.3.2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废水来源及特点
        1.3.3 太阳能电池废水处理典型工程实例
        1.3.4 太阳能电池废水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1.4 高铁酸钾的性质与应用
        1.4.1 高铁酸钾的性质
        1.4.2 高铁酸钾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1.5.4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原水水质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2.4 分析测定方法
        2.4.1 氟离子浓度的测定
        2.4.2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5 实验误差控制
第三章 高铁酸钾处理低浓度含氟废水
    3.1 原水水质及影响因素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3.2.2 原水pH的影响
        3.2.3 高铁酸钾絮凝时间的影响
        3.2.4 最佳条件平行实验
    3.3 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酸钾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
    4.1 原水水质及影响因素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4.2.2 原水pH的影响
        4.2.3 高铁酸钾絮凝时间的影响
        4.2.4 最佳条件平行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酸钾-PAC联用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
    5.1 原水水质及影响因素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PAC投加量的影响
        5.2.2 PAC絮凝pH的影响
        5.2.3 PAC絮凝时间的影响
        5.2.4 最佳条件平行实验
    5.3 机理分析
        5.3.1 高铁酸钾作用机理分析
        5.3.2 PAC作用机理分析
        5.3.3 高铁酸钾-PAC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聚合Al_(13)晶体的制备及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物对混凝除氟过程的影响及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D]. 童庆. 南昌大学, 2021
  • [2]Na-ε-K-Al13和Al8硫酸盐的制备与晶体结构分析及AlCl3-Al2O3-H2O体系200℃和150℃水热相图绘制[D]. 谷金梁.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四种离子对铝盐水解行为的影响与结晶产物结构解析和絮凝性能评价[D]. 安洁.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AlCl3-Al2O3-H2O体系100℃常压与125℃和175℃水热相图绘制及三种聚铝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D]. 贺征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铝基改性粘土絮凝除藻过程的有效铝形态分析[D]. 董雪怡.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6]改性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烟气吸附中的应用[D]. 刘志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蒙脱石黏土矿物环境材料构建的研究进展[J]. 卿艳红,苏小丽,王钺博,周琴,文科,马灵涯,陈情泽,朱建喜. 材料导报, 2020(19)
  • [8]柱撑粘土的制备及其在烷基化脱烯烃和食用油脱色中的应用[D]. 彭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9]改性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玉莹.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0)
  • [10]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的研究[D]. 王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聚合物Al_(13)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