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重镇物流

京九重镇物流

一、京九重镇 物流担纲(论文文献综述)

谢遥[1](2018)在《空间哲学视角下的地方法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清末变法时起算,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已逾百年,尤至当代出现了建立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最强音”,地方法治则被列为其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但在近三十年的地方法治研究中,不仅研究成果算不上成熟与繁荣,而且研究本身无法同地方法治实践相勾连,更缺少整体化的研究与独特的研究方法来确证其正当性、可行性。系统拆解时下地方法治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相对,国家法治需要视角下移”;二是“地方具有特殊性”。这两个命题同空间哲学的前端:透过日常生活来整体反思现代化的困境,以及功能:解码具体空间景观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构成,不仅存在理论上的互文性,而且在国外地方制度建设的研究中已经被结合起来使用。由此出发,对地方法治基础进行全面阐释和再建构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从历史中可见,中国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国家法治的空间形态,即一种内在的“基因改造”,“基因”的选择与注入都是由国家力量主导而完成的。国家法治既是一种全面推进、一体布局、统筹发展的法治建设策略,也是一种以普遍、全面、方案化为特质的法治知识总和,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情势的阶段性发展,具体表现出三方面的困境:一是,“有限理性”的存在不仅使得国家法治无法发挥出理想功效,而且也会忽略“本土资源”;二是,理性主义在进行全局化决策与普遍化治理时会面对更多的风险与局限;三是,国家基于历史惯性与理性主义对多元价值进行预先筛选,会造成“理论所想”与“实践需要”之间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法律权威等方面的树立。而地方法治,一方面,地方的抽象含义是日常生活,在现象学的场域中,作为日常生活的地方不仅是一切活动的汇集处,涵盖了有差异和冲突的一切活动,而且是检查各项建设成果、考察各种具体行为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地方已经悄然发生了角色变化,承担着提高公共产品产出效率、减少审批流程、培育民主精神等八项具体任务。这两方面构成了地方法治的基础设定,是地方法治的应然任务与检查实践的判准。但当前地方法治实践中所演绎出的“承包型法治”路径仅是国家法治下的地方升级版。即通过地方政府“富有远见”的法治发展战略,将整个科层体制内的力量集中起来并配以行政责任与福利激励行政人员共同奋斗,最终促成在指标结果上呈现出几个闪光点。同时,各省的法治建设纲要不仅没有充分体现出地方的具体性与特殊性,更将法治建设活动拆解为一系列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遮蔽了法治的真正效能。而地方中不平等、不公正的具体现象在实践中都只是待激活的“符号”,甚至成为了地方居民的“期待利益”,在一种隐性违法的环境下被普遍接受。从地方法治研究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研究由于空间不在场,不仅无法帮助地方法治跳出国家法治的“圆圈”,更表现出三方面的缺漏:一是,将以国家为蓝本的研究成果沿着“整体-局部”、“普遍-特殊”的思路简单地转化到地方之上,忽视了各对范畴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以及国家与地方在法学层面上的定位差异。在不转换对地方的基本假定下,弱化了地方法治本身的问题意识与视角意义。二是,研究过于重视对地方政府权力运行的分析,忽视对地方居民权利实现的分析,并且完全没有言及同种权力(利)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空间中会呈现出何种不同的覆盖范围与行使路径,忽视了权力(利)的地方性。同时,既有地方法治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问题域,但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外的地方设定中都普遍表达了对空间排斥、空间隔离等具体问题的关切。三是,当前研究不存在用以分析地方的方法论。一方面指标评估式的考量方法本就是理性主义的体现,而且只能够对地方事务剪裁,不符合地方是最了解公民需要的设定;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识理论不仅没有被地方法治研究完全消化,而且其在阐释方面的局限性、主观性,不利于完整呈现地方法治的实然形态。基于理想设定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差异现状,地方法治应当寻求与空间哲学的融合,重新进行整体构建。因为日常生活所依赖的具体空间并非是在意识形态与哲学之外的客体,始终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和战略性。在动态层面上,空间不仅是生产载体,也是生产对象;在静态层面上,历时与共时的社会关系与客观产物都会在空间中表现出叠接。这不仅意味着地方法治所强调的特殊性不单是重复、单调化的习惯,而且会在地方空间中被生产出来,有着客观对应的空间景观;其叠接的特性也将地方从既有的科层观念下被解放,具有被平面、直接分析的可能。由之,联系地方法治的应然任务与空间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可以得出地方法治应当是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为根基,以协商与空间辩证法为方法论、以地方权利为核心范畴和以空间正义为价值追求的法治建设活动。

杨瑞桂[2](2011)在《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副食品,同时又是特殊的鲜活农产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这将有力推动我国国内蔬菜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抚州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蔬菜资源及土地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具有发展无公害蔬菜的良好自然条件,而且蔬菜产业区位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对于抚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近年来,对于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等研究不够深入。为此,亟需对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全面审视,剖析发展轨迹,分析发展潜势,为政府决策实现抚州市蔬菜产业升级、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深入调查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1)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增长;蔬菜生产以供本地为主,外销比例较低;蔬菜产业优势区域逐步形成;蔬菜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存在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落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蔬菜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低;流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2)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是自然条件优越,蔬菜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深厚,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劳力资源充足。而其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蔬菜生产成本增加,自然灾害影响严重,耕地数量有一定的下降。(3)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提出平原蔬菜产业区、环山蔬菜产业区和盱江流域蔬菜产业带“两区一带”的抚州市的蔬菜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同时提出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完善蔬菜科技体系建设,发展蔬菜加工业,建立健全蔬菜流通体系,培育菜农合作社等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董菲[3](2010)在《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9-2009年是中国现代社会相对独立的时间单元,新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在创建、摸索中逐步成熟,并被融入国际化的潮流中。武汉现代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案例、一类专项制度、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在思想、理论、技术、体系等方面均呈现了比较独特的形态。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并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状况、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力图全面考察1949-2009年武汉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地位。第二章在回顾武汉乃至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轨迹基础上,对其进行分代、分期、分段的划分,并重点界定1949-2009年的分段内容和城市规划的类型;第三、四、五章从武汉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城市化发展进程等角度着手,分三个时期详细考察武汉城市规划从近代规划的自发延续开始,不同历史时期引入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摸索,直至目前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历程,同时对三个历史时期进行阶段划分和规划活动分析,总结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第六章从城市规划体系建构的角度,重点对其子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历史考察,从国家及地方的行政建构、法律规范颁布、技术编制磨合等方面来综合讨论武汉现代城市规划行政、技术、法制体系的演变特征,也体现了武汉城市规划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范型特征和借鉴意义。第七章对现代社会60年间武汉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

杨勇[4](2008)在《重庆南滨组团经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经营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引入的建设管理城市的新理念。它一提出就得到我国城市管理界的普遍认同,因为城市经营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帮助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等问题。当重庆城市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时,南坪成为了重庆城市的一个副中心级组团。随着重庆中央商务区的规划与启动,重庆以CBD为中心的大都市形态初显,南滨组团迎来了重庆核心区域的地位。开发建设南滨组团已经上升到了塑造重庆都市中心的高度。对这样重要的城市区域必须以城市经营的理念去开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优势和环境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南滨路经营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一片萧条的旧城区变成了南岸区乃至重庆主城区“最有人气的旅游观光带、最显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品位的人居环境”,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城市发展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本文是对南滨路和南滨组团建设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和冷静总结,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视角:一是要从城市形象与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角度去研究南滨路和南滨组团的问题;二是要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南滨路和南滨组团的问题,要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起来。文章分析了南滨组团城市经营的外部环境,总结了南滨路城市经营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从战略角度对南滨组团的城市经营模式、经营特色进行了战略思考,鲜明地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南滨组团城市经营实施建议。

尚正永[5](2005)在《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研究 ——以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区域之间的群体竞争。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要求来看,形成以大都市为主导,由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分工合理、结构紧凑的城市区域,并以此作为基本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选择珠三角大都市圈北向拓展最有可能惠及的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希望通过超前谋划与引导,促进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的整合发展,促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北向拓展的区域支撑。 首先,本文对城市区域的概念、类型、功能演化阶段与动力机制进行了辨析与界定,对国内外城市区域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对能支持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如城市区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整合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其次,本文根据SWOT区域分析模型,从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四个方面对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也存在着中心城市规模过小,交通通达条件差等劣势,既面临着珠三角北向拓展带来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来自行政区经济等方面的挑战。 再次,本文从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切入,对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的空间重组与整合和产业调整与整合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空间与产业整合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具体设想,并提出了实现整合发展的具体途径。 最后,本文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包括打破行政区界,确立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寻求建设区际利益平衡与协调机制;打破城乡分割与地区封锁,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统一规划与联合建设,努力构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培育有利于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的区域文化等方面。

黄定嵩[6](2004)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文中提出中国和东盟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双方对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积极回应,是中国在加入WTO后与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举措,是东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将对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它也给与东盟各国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的西南民族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西南民族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开辟了的无限美好的前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加快西南民族经济发展,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呢?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课题。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章阐述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代背景。共分为四个要点:(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紧密联系,使世界经济全局及各国各地区经济愈益受到这两大趋势的影响,并沿着这两个方向迅速发展。(二)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不断扩张演变,对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三)东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建立和存在增大了东盟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权重,也必将有力地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美国“9·11”事件等影响,东亚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新变化:美国经济及安全战略不断调整,日本“头雁”无力领飞,东盟经济出现急剧波动,暴露了东亚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日益突出。与中国加强合作,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探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建设问题。包括:(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创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东盟与中国联合共建自由贸易区是比较能弥补东盟内部的脆弱性、发挥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体现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利性的现实选择。(二)多层面探究自由贸易区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如贸易区运行机制、领导权、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等问题:东盟某些国家单方面与其它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东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干预等,这些都给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三)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架构为基础,综合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和建设内容。(四)总结预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发展前景。 第三章阐述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分析东盟各国基本国情、与中国经贸合作概况,研究东南亚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商机,为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大市场提供参考。这也是达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双赢”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概括分析东盟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复苏经济的整体战略,以及东盟各成员国在新形势下的经济策略及对华贸易政策调整。 第四章具体研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简要说明西南民族经济发展概况。(二)详细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睡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深入探析西南民族经济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障碍。西南民族地区与东盟国家有密切的地缘关系、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加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初具雏形、西南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都有利于西南地区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占得先机;但是由于政治意识、民族宗教、经济层次、利益矛盾、软硬环境、企业能力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西南民族地区要率先与东盟经济融合,所面临的分岐、压力和障碍因素也比较多。(四)从总体上提出,西南民族经济应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策,即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实施大通道战略、大通信战略、大经贸易战略、大口岸战略、走出去战略、政策倾斜战略、内外合作战略。 第五章进一步论述如何打造西南民族地区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凝聚核”。在新形势下,广西和云南两省区都有条件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冰堡”:两省区都具有独特的地缘、交通、资源等条件,广西南宁又获得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承办权,这些都将说明桂滇两省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开放前沿,必将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桂滇两省区就“桥头堡”地位展开激烈的角逐与较量,广西及时确立了面对东盟的国际发展取向,云南也进行了建立云南陆上邻边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设计。但两者之间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建“?

广东省科技厅[7](2002)在《从交通重镇到支点城市 常平抢占物流先机》文中研究说明东莞在提升现代产业结构到的思考中,寻找着生产力新的战略布局,按照东莞提出的"一个中心连接东西两翼"的城镇发展形态,把城区作为主中心,把经济重镇虎门和交通重填常平定位为副中心。以常平为中心,包括大朗、黄江等镇的中北经济片区,将是全市铁路交通枢纽、加工贸易区和外贸仓储基地。既是东莞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角色,也是大珠江三角洲生产布局中的角色,常平人在不断地琢磨自己的优势和历史,试图从中找到新的突破点。靠自然或外力驱动而形成的有利区位,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内部机制去推动,不会自动转化为优势。常平人创造了这种机制并发挥出区位优势。在前一轮的发展中,常平依托交通"枢位"区位,打下了商贸流通的基本格局。借着新一轮城市化的动力,常平开始搭建建设华南商贸重镇的新平台,实现从交通重镇到东部支点城市的新跨越。

二、京九重镇 物流担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九重镇 物流担纲(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哲学视角下的地方法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地方法治的概念之网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地方法治的背景空间:国家法治的困局
    第一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空间形态:国家法治
        一、国家法治的历史表现
        二、国家法治的构成
        三、国家法治的合理性
    第二节 国家法治的当代困局
        一、本土资源的忧虑
        二、建构理性的局限
        三、价值多元的困境
第二章 地方法治的空间初现:缓解国家法治的局限
    第一节 地方的抽象表达是日常生活
        一、日常生活的含义
        二、日常生活是多元价值的判准
    第二节 地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变化
        一、国际法中的地方角色变化
        二、国家法中的地方角色变化
    第三节 总结:地方法治的应然任务
第三章 既有地方法治的失败:实践的固化与理论的偏狭
    第一节 当前地方法治的空间形态
        一、地方法治的文件比对
        二、地方法治的路径考察
    第二节 对地方法治实践的总体反思
        一、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的空间形态相同
        二、实践的本质:受控的消费科层社会
    第三节 既有地方法治研究的缺漏:空间不在场
        一、地方空间定位的模糊
        二、地方问题图景的偏狭
        三、地方分析方法的缺失
第四章 破译地方:空间哲学的引入
    第一节 空间转向的必要性
        一、日常生活空间转向的必要性
        二、地方法治空间转向的必要性
    第二节 空间的基础属性:社会性
    第三节 空间的动态特质:生产
    第四节 空间的静态特质:叠接
第五章 地方法治的整体构造
    第一节 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的空间关联
        一、地方空间与国家空间的关系
        二、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的关系
    第二节 地方特殊性的空间成因
    第三节 地方法治的方法选择
        一、空间的“三位一体辩证法”
        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商谈
    第四节 地方法治的价值追求:空间正义
        一、空间正义的内容
        二、空间正义与地方法治的兼容性
    第五节 地方法治的核心范畴:城市权利
        一、城市权利的构成
        二、城市权利的困境
        (一)主体困境
        (二)内容困境
        (三)实施困境
        三、从城市权利到地方权利
        (一)城市权利困境的实质
        (二)城市权利法律化的方案
        (三)城市权利是地方权利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1.1.1.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1.1.1.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1.1.1.3 江西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1.1.1.4 抚州市基本情况与蔬菜生产概况
        1.1.1.5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3.1 系统分析法
        1.2.3.2 访谈调查法
        1.2.3.3 文献研究法
        1.2.3.4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抚州市蔬菜产业现状
        2.1.1 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增长
        2.1.2 蔬菜产品以供本地为主,品种结构不够合理
        2.1.3 蔬菜产业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2.1.4 蔬菜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1.5 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2.2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蔬菜产业发展统一规划
        2.2.2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2.2.3 蔬菜良种繁育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2.2.4 蔬菜安全生产与检测体系不够健全
        2.2.5 蔬菜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低
        2.2.6 蔬菜产品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低,品牌意识弱
        2.2.7 蔬菜流通体系不够健全
第三章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3.1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3.1.1 蔬菜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3.1.1.1 蔬菜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3.1.1.2 蔬菜产业比较发展空间极大
        3.1.1.3 蔬菜产业技术发展空间广阔
        3.1.2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
        3.1.2.1 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便捷
        3.1.2.2 生态环境良好
        3.1.2.3 土地资源丰富
        3.1.2.4 水资源丰富
        3.1.3 抚州市农业基础深厚
        3.1.3.1 农业基础
        3.1.3.2 蔬菜产业基础良好
        3.1.3.3 地方蔬菜资源丰富
        3.1.4 抚州市经济社会基础条件
        3.1.4.1 劳力资源充足
        3.1.4.2 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3.2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2.1 蔬菜生产成本增加
        3.2.2 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增加
        3.2.3 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第四章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4.2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4.2.1 加强蔬菜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4.2.2 广开渠道筹措蔬菜产业发展资金
        4.2.2.1 积极使用信贷政策
        4.2.2.2 积极募集社会资金
    4.3 完善蔬菜科技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菜战略
        4.3.1 逐步完善蔬菜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4.3.2 强化各级人才队伍建设
        4.3.3 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4 发展抚州市蔬菜加工业,增强品牌意识
        4.4.1 净菜类加工
        4.4.2 腌制菜加工
        4.4.3 罐藏菜加工
        4.4.4 食用菌加工
    4.5 建立健全抚州市蔬菜流通体系
        4.5.1 升级改造和新建批发市场
        4.5.2 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发展第三方物流
        4.5.3 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
        4.5.4 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体系
        4.5.5 建立冷链物流
        4.5.6 建立蔬菜物流信息平台
        4.5.7 建立现代蔬菜流通交易方式
    4.6 培育菜农专业合作社,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致谢

(3)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和人物访谈方法结合
        1.4.1.2 历史学科的总体研究和规划学科的专题研究结合
        1.4.2 技术路线
    1.5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史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现代城市规划史研究
        1.5.2 武汉现代城市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历史分期
    2.1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及其依据
        2.1.1 历史分期
        2.1.2 分期依据
        2.1.2.1 武汉城市历史
        2.1.2.2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分段和依据
    2.2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脉络及主要内容(1949-2009)
        2.2.1 初创时期的武汉社会发展脉络与城市规划(1949-1965)
        2.2.2 停滞时期的武汉社会发展脉络与城市规划(1966-1977)
        2.2.3 发展时期的武汉社会发展脉络与城市规划(1978-1990)
        2.2.4 转型时期的武汉社会发展脉络与城市规划(1991-2009)
第三章 初创时期的武汉现代城市规划(1949-1965)
    3.1 城市性质变化和城市建设恢复(1949-1952)
        3.1.1 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向社会主义城市的过渡
        3.1.1.1 城市性质改变
        3.1.1.2 城市化秩序恢复
        3.1.1.3 城市管理机构
        3.1.2 城市建设恢复
        3.1.2.1 国防战备建设先行酝酿
        3.1.2.2 恢复民生的相关建设
    3.2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引入与重工业城市规划(1953-1957)
        3.2.1 一五计划时期的社会背景
        3.2.1.1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3.2.1.2 城市制度完善
        3.2.2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引入
        3.2.2.1 何谓苏联城市规划模式
        3.2.2.2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在武汉的影响
        3.2.2.3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功过
        3.2.3 重工业城市规划
        3.2.3.1 重工业项目带动城市规划
        3.2.3.2 新兴工业区建设
        3.2.3.3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3.3 城市规划的"快速发展"与波动(1958-1965)
        3.3.1 自上而下的"快速发展"
        3.3.1.1 "三面红旗"下的社会突变
        3.3.1.2 地方"两条腿走路"的自主探索
        3.3.1.3 快速城市化
        3.3.2 城市规划的"大跃进"
        3.3.2.1 跃进规划
        3.3.2.2 快速规划
        3.3.2.3 人民公社的规划研究
        3.3.3 国民经济调整与城市规划波动
        3.3.3.1 国民经济不堪重负
        3.3.3.2 城市规划的反思和调整
        3.3.3.3 逆向城市化进程
        3.3.3.4 城市规划思路扭转
    3.4 小结
第四章 发展时期的武汉现代城市规划(1978-1990)
    4.1 城市规划恢复和城区改建(1978-1983)
        4.1.1 社会重点转移
        4.1.1.1 社会生活恢复
        4.1.1.2 农村和城市改革
        4.1.2 城市规划新定位
        4.1.2.1 城市规划制度建构
        4.1.2.2 现代化城市规划
        4.1.3 保障民生的城区改建
        4.1.3.1 非生产性建设
        4.1.3.2 城市环境改造
    4.2 城市规划拓展和新区建设(1984-1990)
        4.2.1 "两通起飞"战略突破
        4.2.2 城市化活跃
        4.2.3 城市规划拓展
        4.2.3.1 适应经济发展的城市规划
        4.2.3.2 分区放权
        4.2.3.3 专项职能细分
        4.2.4 新区建设
        4.2.4.1 交通布局引导新区发展
        4.2.4.2 对外开放政策下的开发区试点
        4.2.4.3 城镇建设规划
    4.3 小结
第五章 转型时期的武汉现代城市规划(1991-2009)
    5.1 经济性城市规划和西方规划思想的冲击(1991-2001)
        5.1.1 社会背景
        5.1.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5.1.1.2 对外开放环境下的城建体制
        5.1.1.3 城市化政策转型
        5.1.2 西方规划思想的冲击
        5.1.2.1 总体规划创新
        5.1.2.2 规划内容体系化
        5.1.2.3 城市美化运动
        5.1.3 城市规划的经济性
        5.1.3.1 城市用地结构性调整
        5.1.3.2 适应市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5.1.3.3 扩大城市结构的开发园区规划
    5.2 规划法制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2002-2009)
        5.2.1 新世纪的社会发展背景
        5.2.1.1 区域一体化的社会策略
        5.2.1.2 城市经营体系
        5.2.2 城乡统筹规划
        5.2.2.1 总体规划的创新
        5.2.2.2 主城核心式扩张
        5.2.2.3 新农村建设
        5.2.2.4 "1+8"城市圈规划
        5.2.3 规划法制化和民主化
        5.2.3.1 规划编制体系法定化
        5.2.3.2 规划手段科技化
        5.2.3.3 规划机制民主化
    5.3 小结
第六章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演变
    6.1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内涵
    6.2 初创时期的"以编代管"模式(1949-1976)
        6.2.1 "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制度
        6.2.2 二级规划编制体系
        6.2.3 管理机构变更频繁
        6.2.4 "以编代管"时期规划管理特征
    6.3 现代城市发展时期的"编管并行"模式(1978-1990)
        6.3.1 规划管理职能独立
        6.3.2 规划编制技术相对滞后
        6.3.3 规划管理法规建制
        6.3.4 "编管并行"时期规划管理特征
    6.4 城市转型时期的"以管定编"模式(1991-2009)
        6.4.1 规土合并管理的强势效应
        6.4.2 管理法制与民主
        6.4.3 规划编制体系的调整
        6.4.4 "以管定编"时期规划管理特征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1949-2009年武汉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总结
    7.2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的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论文图表目录
附录2:历次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附录3: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

(4)重庆南滨组团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城市经营基本理论
    2.1 城市经营的概念
    2.2 城市经营内涵
    2.3 城市经营的作用
    2.4 城市经营的对象
        2.4.1 城市土地
        2.4.2 城市基础设施
        2.4.3 城市形象
    2.5 城市经营的重点
    2.6 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的差异
3 南滨路经营的经验总结
    3.1 国内外滨江区域的经营介绍
    3.2 南滨路概念
        3.2.1 南滨路建设简况
        3.2.2 南滨品牌
    3.3 南滨路经营经验
        3.3.1 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
        3.3.2 盘活城市资产,实现城市资产保值增值
        3.3.3 准确的城市功能定位与综合开发利用
        3.3.4 “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经营”的新型城建模式
        3.3.5 南滨路经营方式
    3.4 南滨路崛起的影响
        3.4.1 滨江经济的兴起
        3.4.2 来自北滨路的挑战
4 南滨组团建设的环境
    4.1 南岸区开发建设规划
        4.1.1 南滨风情路
        4.1.2 南坪商务圈
        4.1.3 茶园新城区
        4.1.4 重庆CBD(南区)
        4.1.5 江南大学城
        4.1.6 广阳游乐岛
        4.1.7 南山观光带
    4.2 南滨组团开发的推动性外因
        4.2.1 城市化进程
        4.2.2 城建体制改革
        4.2.3 重庆城市中心区位迁移
5 南滨组团经营指导思想及措施
    5.1 南滨组团经营的指导思想
        5.1.1 南滨组团经营的原则
        5.1.2 南滨组团经营的要求
        5.1.3 南滨组团经营的主体职责定位
    5.2 南滨组团经营要点
        5.2.1 经营目标的选择
        5.2.2 核心竞争力塑造和产业定位
        5.2.3 经营资源整合
        5.2.4 打造第六商圈——休闲娱乐圈
6 南滨组团继续发展的思路
    6.1 外地经营措施的借鉴
        6.1.1 实施环境治理改变城市面貌的经营模式
        6.1.2 建立土地储备中心盘活存量资产的经营模式
        6.1.3 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占领国际市场的经营模式
        6.1.4 创新城市建设体制促进招商引资的经营模式
        6.1.5 实施创新战略为中心城市服务的经营模式
        6.1.6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模式
        6.1.7 凭借大交通发展大市场的经营模式
        6.1.8 突出城市特色经营文化名城的经营模式
    6.2 继续打造南滨品牌
        6.2.1 打造南滨品牌的必要性
        6.2.2 建造生态经济
        6.2.3 以文化建设为灵魂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研究 ——以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研究区域与参考资料
2 城市区域及其研究进展
    2.1 城市区域的概念、类型与功能
    2.2 城市区域的演化阶段与动力机制
    2.3 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
3 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城市区域理论
    3.2 空间结构理论
    3.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3.4 整合发展理论
4 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的SWOT分析
    4.1 整合发展的优势条件(Strengths)
    4.2 整合发展的不利因素(Weaknesses)
    4.3 整合发展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4.4 整合发展面临的挑战(Threats)
5 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的空间整合
    5.1 空间整合的目标定位
    5.2 空间整合的基本思路
    5.3 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5.4 空间整合的实现途径
6 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的产业整合
    6.1 产业整合的目标定位
    6.2 产业整合的基本思路
    6.3 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6.4 工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6.5 服务业结构调整与发展
    6.6 产业整合的实现途径
7 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7.1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确立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
    7.2 建立协调管理机构,建设利益平衡与协调机制
    7.3 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发展城市区域的统一市场
    7.4 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
    7.5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培育整合发展的区域文化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与获奖情况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时代背景
    1.1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的发展
        1.1.1 经济全球化是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大趋势
        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1.1.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中经阶段
    1.2 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1.2.1 欧洲联盟
        1.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2.3 亚太经合组织
    1.3 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3.1 东盟经济合作发展概况
        1.3.2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态势
        1.3.3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1.4 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1.4.1 美国经济衰退及其东亚战略的调整
        1.4.2 日本经济“领头雁”地位面临考验
        1.4.3 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急剧波动
        1.4.4 中国经济“发动机”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
    2.1 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1 东盟内部的相对脆弱性
        2.1.2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2.1.3 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利性
    2.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困难和障碍
        2.2.1 自由贸易区内部建设的问题
        2.2.2 东盟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
        2.2.3 东盟区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2.2.4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容
        2.3.1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
        2.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
        2.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内容
        2.3.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态势
    2.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能作用
        2.4.1 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2.4.2 为中国和平统一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2.4.3 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的发展
    3.1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析
        3.1.1 马来西亚:中国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福地”
        3.1.2 新加坡: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跳板”
        3.1.3 泰国:中国水果、玩具的“超级市场”
        3.1.4 印尼: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大有可为的舞台
        3.1.5 越南:中国7类企业近水楼台可得“越”
        3.1.6 菲律宾:中国3类企业寻找商机的“肥田”
        3.1.7 缅甸:中国农林企业合作的“优质”伙伴
        3.1.8 柬埔寨:中国中小企业投资的新乐园
        3.1.9 文莱:中国优势企业细分市场能“掘金”
        3.1.10 老挝:中国初级工业产业转移的新天地
    3.2 东盟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复苏经济的应对策略
        3.2.1 东盟复苏经济的整体战略
        3.2.2 东盟各国经济策略及对华贸易政策调整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1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4.1.1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4.1.2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4.1.3 二元经济特征明显
        4.1.4 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西南民族地区带来的时代机遇
        4.2.1 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陲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
        4.2.2 自由贸易区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4.2.3 自由贸易区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4.2.4 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
        4.2.5 自由贸易区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4.3 西南民族地区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障碍
        4.3.1 有利条件
        4.3.2 制约因素
    4.4 西南民族地区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策
        4.4.1 大通道战略
        4.4.2 大通信战略
        4.4.3 大经贸战略
        4.4.4 大口岸战略
        4.4.5 走出去战略
        4.4.6 政策倾斜战略
        4.4.7 特色经济战略
        4.4.8 内外合作战略
第五章 西南民族地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积聚核
    5.1 广西、云南是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5.1.1 桂滇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和枢纽
        5.1.2 桂滇是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
        5.1.3 桂滇面向东南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5.1.4 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5.2 桂滇力争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
        5.2.1 桂滇关于东盟“桥头堡”的角逐与较量
        5.2.2 广西面向东盟确立的国际发展取向
        5.2.3 云南针对东盟确立的大发展思路
        5.2.4 加强桂滇区域合作,共建桂滇自由贸易区
    5.3 南贵昆经济区是西南民族经济增长的核心区
        5.3.1 南、贵、昆三市在西南经济增长中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5.3.2 南贵昆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5.3.3 南贵昆经济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5.4 南贵昆经济区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聚核的发展对策
        5.4.1 加快南贵昆经济区内部的整合进程
        5.4.2 积极参与构建“9+2”泛珠三角经济区
        5.4.3 全力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
        5.4.4 切实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声明

四、京九重镇 物流担纲(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哲学视角下的地方法治构建[D]. 谢遥. 吉林大学, 2018(12)
  • [2]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D]. 杨瑞桂.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5)
  • [3]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 董菲.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8)
  • [4]重庆南滨组团经营研究[D]. 杨勇. 重庆大学, 2008(06)
  • [5]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研究 ——以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为例[D]. 尚正永. 西北师范大学, 2005(05)
  •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D]. 黄定嵩.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7]从交通重镇到支点城市 常平抢占物流先机[J]. 广东省科技厅. 现代乡镇, 2002(12)

标签:;  ;  ;  ;  ;  

京九重镇物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