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的合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斌[1](2020)在《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归纳了传统二次供水方式,指出了传统二次供水存在水资源和电能浪费、水质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变频恒压供水方式既能够满足用户用水的水量和水压需求,也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二次供水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对变频恒压供水方式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范围、技术优势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通过搭建供水装置平台,对变频恒压供水和传统的全速节流供水进行研究比较,同时对变频恒压供水方式的最不利点恒压和泵出口恒压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通过试验和模拟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首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并搭建了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且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在相同流量下不同供水方式供水系统能耗和水泵运行的效率。其次通过FLOWMASTER软件,对试验装置进行建模仿真研究,模拟变频恒压供水方式下泵出口恒压和最不利供水点恒压时供水系统的能耗和水泵运行的效率,并将模拟所得结果并与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研究结论,为工程实际运行提供参考。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的恒速恒频二次供水方式,变频恒压供水可以按需供水,能够满足用户水压、流量的要求,同时供水效率也有显着提高,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减少能耗。(2)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流量为1.38m3/h时,变频恒压供水中的末端恒压供水比水泵出口恒压供水每吨水能耗最高可下降37.9%。流量为6m3/h时,末端恒压供水比水泵出口恒压供水每吨水能耗最低可下降4.3%。末端恒压供水、水泵出口恒压供水、全速节流供水三种供水方式中,末端恒压供水方式能耗最低,节能效果最为明显,水泵运行效率最高。(3)试验及模拟结果相互印证,均可得出末端恒压供水方式供水系统能耗最低,水泵运行效率最高。
易哲[2](2020)在《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工农业大国,水资源与能源相对短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城镇供水系统的质量和效益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围绕国内多数高层小区用户供水需求问题,考虑节能性与鲁棒性等特性,提出了在线调控参数的算法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展开分析,并基于PLC实现了工变频与增减泵调节控制,完成了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并搭建了硬件平台,有效解决了小区供水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基于我国城市高层小区供水的需求,提出了相关的控制目标与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的架构。针对时变性、非线性的供水系统中水泵性能做了分析,对阀门开度与变频调速调节方式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恒压供水系统中变频调速节能性更好,对复杂供水系统中泵组并联时的流量与能耗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供水系统的近似等效数学模型。本文重点对传统PID和模糊PID控制策略做了分析,为了验证算法优越性并进行了基于SIMULINK的仿真,经过仿真图像对比表明模糊PID控制算法方案的优越性及可行性,并结合了上述的控制方案以及高层小区供水需求模拟设计出了一套结构简洁,性能优越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其中结合了PLC以及变频技术,进行了合理的硬软件的设计以及传感器和相关控制系统设备的选型,完成了对泵组监控的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和报警处理等功能。最后设计了易操作的人机交互界面,并进行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和调试工作。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闭环调节功能,可以长期稳定的运行,鲁棒性好,符合城镇供水的高自动化与节能要求,有着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宋震[3](2020)在《济南水务某加压泵站恒压供水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对饮用水供水质量,特别是供水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之国家对发展绿色节能工业、实现节水减耗等有关指示,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以及通讯技术,设计高效节能、稳定智能化的供水系统成为必然的要求。具体到供水行业最后一公里与民生接触最为紧密的恒压供水业务,其工作核心主要为安全供水与节能减耗,而传统的恒压供水服务存在厂站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供水服务滞后、节能效果差等问题。本文针对供水服务要求提高与供水现状落后的矛盾,研究了济南水务某加压泵站恒压供水系统组成结构及运行原理,以市区某供水站点为研究对象,经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对设备进行选型,系统采用DCS测控技术,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通讯连接,以现场PLC设备控制变频器驱动电机水泵等供水设备实现恒压供水,并配合各类传感器设备采集现场数据完成监控管理,恒压供水系统还与节能型无负压供水系统原理技术相结合,实现安全供水条件下节能减耗,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水务发展的研究及分析,针对系统应用背景及存在问题,结合济南市某泵站恒压供水项目改造工程,依据变频恒压供水理论与节能技术分析,进行了无人值守要求下的控制系统与监控系统需求分析,完成了水泵、电机、变频器、传感器等设备选型及总体设计。并区别传统分区供水方式,利用节能型分区无负压供水系统技术改造供水工艺以实现节能。(2)模糊PID控制器设计。根据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明确实现高质量恒压为恒压供水系统重要目标,如遇非线性、变化多、时间延迟长的较复杂系统,模糊PID控制根据其特性可达成高效快速调控目的。针对本恒压供水系统进行模糊控制系统模型搭建,并通过MATLAB搭建了仿真模型。经论域及隶属度函数设计、模糊规则表设计等,完成了模糊PID控制系统搭建,得出模糊PID仿真结果。(3)控制系统组态设计。根据泵站现状及系统要求选择S7-300 PLC并进行硬件配置,采用STEP7编程软件完成硬件组态、程序编制,通过恒压供水自动程序及水箱子程序等设计,完成恒压供水自动运行、恒压运行、手动运行、液位控制及运行模式切换程序编程,实现系统机组运行、液位控制、数据采集等功能,并选择工业以太网连接PLC与WinCC实现通讯,使控制系统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及恒压供水,自动化运行彻底取代了人工运维等落后供水管理方式。(4)监控系统组态设计。基于WinCC V7.3软件作为监控系统组态,依据监控系统功能实现,进行系统开发,重点通过恒压供水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完成对水务相关作业人员登录页面、泵站工艺监控、水务自动参数、消息管理、数据曲线及数据记录界面展示。根据供水区域中各站点分布较为广泛分散,加压供水数据量庞杂的特点,利用MySQL数据库完成水务分区表、站点表、流量历史记录表等数据库的建立,并与WinCC完成数据对接。系统还增加预测维修功能、绩效考评应用等部分智能化功能,使供水业务更加智能化、人性化。(5)试验验证与运行情况分析。针对改造前泵站自动化程度低、设备老旧故障及能耗较高问题,通过新设备、新工艺、新系统的应用,完成了泵站改造工作,经过约四个月试运行跟踪后,从安全运行、智慧化应用等方面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采集自供电、供水单位提供的计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出泵站实现安全供水条件下节能约60%结果,验证了恒压供水系统与节能型分区无负压供水系统技术工艺相结合的可行性与良好效果。本文恒压供水系统的研究,通过济南市区某泵站系统及节能技术应用,实现了高质量恒压供水、节能减耗,对安全供水、智能化控制及绿色节能应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张凯[4](2020)在《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次供水设备是建筑加压供水系统的核心组件,也是建筑机电设备节能优化中应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用户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应用新思想,探索新方法,推广新技术,充分挖掘二次供水系统节能潜力,有效提升二次供水系统能效水平,是一项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也对构建绿色节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进行三方面研究,以提升其能效水平。首先,剖析二次供水系统中各耗能环节能量传递关系,给出设备整机效率和系统综合效率的理论计算公式,论证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间的数学关系。以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2个指标计算并对比实际二次供水工程的能效水平,讨论导致其能效水平偏低的原因。基于对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运行控制原理的理解分析,推导水泵变频运行过程中调速比和轴功率的计算方法,重点给出泵组累计运行能耗的数解算法,为全文进行定量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探究二次供水设备的运行优化。以并联泵组运行轴功率最小为目标,结合泵组运行能耗数解算法和Q-N二次拟合函数的图像性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辅以算例验证得出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各泵等量同步,采取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进而,从设备单位供水能耗的角度论述全变频控制技术的节能优势。探析并联泵组特性曲线和水泵性能样本,论证得出单台调速泵满足关系k1/k2?4是供水设备采用全变频控制节能运行的前提,为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推广应用给予理论支撑。此外,明确变频供水设备和叠压供水设备中小流量泵启停点的确定,重点剖析气压水罐预充压力的合理确定对供水设备运行工况的影响。最后,以某高校住宅小区二次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验证上述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优化措施的节能效果。基于“校园节能监管平台”水量数据模块,论述了季节、气温、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月用水量和日用水量的影响。确定给水方案,并计算用水量最高日主泵的累计运行耗电量,得出泵组采用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较单变频控制节能4.20%,单变频和全变频控制方式下的系统综合效率ηS分别为66.89%和68.42%,且全变频控制相对于单变频控制在设备运行中的节能优势在单变频调速泵的出水量小于单泵高效区最低流量的时段更显着。
张震[5](2020)在《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次供水作为城镇供水系统的“最后一公里”,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建设工程,与小康社会下人民的美好生活及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为促进串联叠压供水方式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减少住宅建筑供水能耗,保证用户正常用水需求,本文以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方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数理论证、算例验证、软件模拟等方法,对供水方式进行节能理论分析及泵组运行优化两方面研究,得出了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的节能原因及泵组运行优化措施,旨在为高层住宅供水方式的选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首先,对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节能原因进行理论剖析。结合设计秒流量计算式,阐述了分区合并后设计秒流量值小于合并前各分区秒流量累加值的理论依据并给出了适用前提:当Ng≤200/U0时,同时出流概率U随当量总数Ng的增加逐渐减小使设计秒流量qg呈非线性减速增长。基于此合理调整2种供水方式不同分区对比顺序,得出理论工况条件下串联叠压供水方式配泵轴功率低于传统并联供水方式的结论,并利用分区合并后设计秒流量与合并前各分区设计秒流量累加值二者比值作为衡量串联分区节能效果的量化指标,以此对分区规模和节能效果的关系进行探析后指出:合并前分区规模越小,改造为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潜力越高;从叠压角度采用数形结合方法对2种供水方式泵组扬程累加值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相较传统并联供水方式,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由于压力的层级利用可节省Hd+Hm的压力值,更为节能。其次,以某高层住宅小区为工程案例,合理计算中区及高区相关设计参数,基于实测流量数据分析用户用水变化规律及频率分布,指导2种供水方式下科学配置泵组设备,依据主泵高效区范围合理安排泵组运行调度,利用泵组累计能耗数学解析方法对2种供水方式的能耗进行计算并对比,结果表明本工程案例下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较传统并联供水方式的节能率为5.75%,从工程案例角度对串联叠压供水节能进行了理论验证。最后,为进一步优化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运行效果,借助Flowmaster软件基于工程案例分别对高区泵组启停、中区用水量瞬变、增加气压水罐防护等工况合理制定运行策略并进行瞬态模拟,通过分析关键节点压力表明泵组直接串接时相互影响作用明显:本案例下高区泵组短时(5s)启停引起的压降和升压值分别为0.44bar和0.42bar,中区阀门完全关闭时高区泵组进口处压力升压幅度为2.9bar,通过适当延长高区泵组启停时间并结合气压水罐防护等方式可有效稳定供水系统压力。
朱国斌[6](2020)在《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文中指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供水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节能运行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更好的满足供水需求,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本论文主要针对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变频调速方法,实现了恒压供水,并对控制方案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讲,首先对水泵运行的特性曲线、变频调速以及恒压供水原理进行分析,从机理上建立了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的动态模型。根据所建立的动态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恒压供水控制算法及其控制参数自整定方法,并利用Matlab对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和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动态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过程,并且所提出的模糊PID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最后,选取某个城市供水系统作为实例,通过西门子S7-300系列和WinCC进行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包括PLC选型,I/O端子地址配置,模糊PID控制算法,WinCC组态设计、HMI人机界面等。实施结果表明,通过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在S7-300系列PLC以及WinCC上的实现,完全满足对供水系统的变频调速恒压控制以及节能需求,为城市供水系统的控制提供了参考借鉴。
吴瑕[7](2019)在《公共建筑的节水节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公共建筑耗能耗水情况严重,对其节水节能的研究已成焦点。本文选取公共建筑物中的医院和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水量和压力进行长期的在线监测,通过监测的瞬时流量和末端压力得到建筑物内部用水规律和水压变化规律及平均日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高日高时用水量等参数,将监测而得的各参数与规范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建筑物用水的合理性。同时,为进一步减少供水系统的能耗,本课题在当前使用最广泛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比较新型的节能供水方式——利用管道系统特性曲线来实现曲线变压控制的变频变压供水方式。首先,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计算机编程对必要数据进行提取,并用数理统计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监测流量的分布规律和流量间的潜在关系,应用随机回归插补的方法对缺失或者异常的数据进行插补,为后续建筑物用水情况和规律的分析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由监测数据分析医院的用水规律、用水量,将实测的平均日用水量和最高日用水量与规范定额进行比较,并且对相关设计参数进行探讨。通过夜间小流量分析法计算出医院中水漏损量,提出一系列节水措施并进行相应改造,得到改造后中水节水量达到16.8 m3/d。从用水规律、用水量、设计参数三方面对办公楼改造前后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规范对于办公楼建筑用水定额和相关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为后续规范的完善和补充提供参考依据。在获知办公楼用水情况和管网末端压力值的基础上,提出以管道系统特性曲线作为供水系统水泵出口端压力设置的依据,进而实现变频变压供水。并通过对比水泵变频恒压运行与变频变压运行时水泵轴功率、效率、泵组能耗,定量分析并评估变频变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效果达23%。本文对医院和办公楼的用水进行研究分析,并将规范中相关设计参数与实测值比较,分析出医院及办公楼用水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为规范的修订和补充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提出的以管道系统特性曲线作为供水系统水泵出口端压力设置依据的变压方式为实现二次供水系统节能供水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公共建筑节水节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张五悦[8](2019)在《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微灌是节水灌溉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入口水压的稳定对研究微灌系统中的灌溉施肥设备或水肥自动混合装置在各个不同水压下工作性能有重要影响。从而需要一套能提供不同水压的恒压供水系统或装置。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现有的恒压供水系统相对于微灌系统而言,还存在着稳压精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其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设计出一种立式环绕式的缓冲管道,材料选用直径为25mm的PVC管。设计出高度为240mm,直径为210mm,形状为圆柱体的一种压力缓冲罐,其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计在缓冲箱的侧上部以及侧下部、底部。经试验验证了设计结构的稳定可靠。(2)基于上述设计的部分结构,设计出一种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本装置的主要设备包括:离心泵、压力变送器、电磁阀、变频器以及控制器等。设计出电源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等工作电路,并阐述硬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软件程序设计。(3)实现稳压调节过程为,根据1s检测周期的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输出值以及设置的目标恒压值,实时计算入口水压与出口水压的差值、出口水压与目标恒压值的误差及其误差变化率,以得出当前控制适合哪条控制规则,并启用相应的比例-微分控制算法对离心泵进行控制;重复执行调节过程,直至恒压供水的误差稳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4)试验结果分析得出,本装置能够在00.4MPa的可调压力范围内,实现输出压力值的稳定以及快速跟随目标设定压力值,并且压力调节的最小刻度值为0.002MPa,最大为0.01MPa。装置控制调节的输出压力稳定误差在12%以内,压力稳定响应时间小于60s,满足实际应用的输出压力调控要求,最后对该装置的安全性做了试验,实验结果为该装置可靠,不易发生故障现象。综上所述,通过对立式环管和缓冲箱的结构设计,并基于软件和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一体化恒压供水装置,通过对其整机试验分析,实现出口压力值的在线快速的连续可调。本装置设计是一体化可移动式结构,并配置有万向轮,占地空间小,具有即插即用和便于移动的功能,可为灌溉施肥设备进行不同水压的性能测试时提供压力可调的恒定工作水压,大大提升了试验效率。
王轩[9](2019)在《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效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供水需求一直是生产生活的核心需求。以变频调速为基础的多泵并联供水系统由于供水方式灵活,被广泛应用于供水领域。但目前许多供水系统在运行时对水泵台数与转速控制的选择不当,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因此,多泵供水系统在控制策略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优化空间。本文从节能优化的角度出发,对并联泵组的能效最优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考虑到实际供水系统中的不同水泵组合,本文首先针对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的供水系统,建立了水泵机组的效率模型,以运行过程中泵组效率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数学分析法得出在满足不同水力需求时效率最优的泵组控制策略;然后,针对组成更为复杂的不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的供水系统,建立了精确的能耗模型,以系统消耗的总功率最低为目标,采用改进后的差分进化算法寻优,提出了在满足系统不同水力需求的前提下,使系统能耗最低的泵组控制策略。最后,基于提出的最优控制策略设计了多泵并联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并详细阐述了其软硬件实现。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最优控制策略,本文设计了相关实验与仿真。针对不同型号水泵并联机组,本文基于MATLAB平台,对实际供水系统常见的水力工况下的能耗最低控制策略的寻优进行了仿真。针对同型号水泵并联机组,以所设计的系统为实验平台,进行了多组不同水力需求下的实验。实验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同时验证了所提出的能效最优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稳定性,以及在实际供水系统的节能运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任静怡[10](2019)在《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在建筑中,大多数为高层建筑,因其楼层数量多,导致其需水量和耗能量大。据相关研究表明,无负压供水方式较其他传统二次供水方式节能率高,还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故对无负压供水系统进行优化节能改造的相关研究很有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乐山市某个小区的供水工程,运用一维流体模拟仿真软件FLOWMASTR作为平台,以该工程的高区供水系统为例,分别建立了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不同市政管网压力下的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优化后的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的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后,得到以下结论:(1)供水泵在三种不同供水方式下的能耗浪费排序为:变频变压供水?变频恒压供水?工频供水。变频变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效果最好,但可行性与经济性较低,故一般选择变频恒压供水方式。(2)同等工况下,无负压设备+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比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节能率高,节能率为32%。(3)在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可采用限制周边建筑的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使用条件和在进水管处安装压力传感器和信号蝶阀这两个措施,以减小当用户用水量改变时,对市政供水管网压力值产生的波动幅度。(4)通过模拟计算,可在原有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中加入流量为原有水泵流量26%的小流量水泵,专门用于用水低谷期的供水,加入小流量水泵优化后的供水系统较之前可以节省55%的能量。以上结论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意义。
二、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的合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供水方式的发展 |
1.2.1 二次供水方式的类型 |
1.2.2 传统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 |
1.3 变频恒压供水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频恒压供水装置运行原理 |
2.1 变频恒压供水原理 |
2.2 变频恒压供水控制方法 |
2.2.1 泵出口恒压控制 |
2.2.2 最不利点恒压控制 |
2.3 变频调速供水的节能分析 |
2.3.1 水泵工况点的确定与调节 |
2.3.2 泵出口恒压节能分析 |
2.3.3 最不利点恒压节能分析 |
2.4 变频恒压供水装置的运作 |
2.5 变频调速范围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变频恒压供水试验及结果分析 |
3.1 试验台设计搭建 |
3.1.1 试验装置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
3.1.2 试验器材选择及参数设置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方法确定 |
3.2.2 试验步骤 |
3.2.3 最不利供水点的确定 |
3.3 试验运行结果 |
3.3.1 全速节流供水运行结果 |
3.3.2 变频恒压供水运行结果 |
3.4 结果分析 |
3.4.1 试验泵的效率分析 |
3.4.2 不同供水方式能耗对比 |
3.4.3 不同供水方式每吨水能耗等指标及变化趋势 |
3.4.4 不同供水方式的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4 FLOWMASTER建模仿真及能耗分析 |
4.1 建模软件的选择与介绍 |
4.2 试验装置模型构建 |
4.2.1 恒压供水过程分析 |
4.2.2 建模简化原则及元件分析 |
4.2.3 试验装置仿真模型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相同流量下不同控制方式仿真结果 |
4.3.2 相同流量下不同控制方式能耗分析 |
4.3.3 试验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恒压供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供水系统需求与目标分析 |
2.1.1 高层小区供水系统需求分析 |
2.1.2 高层小区供水系统控制目标 |
2.2 恒压供水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恒压控制理论模型 |
2.2.2 控制方案 |
2.2.3 恒压供水系统的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恒压供水系统与算法控制策略分析 |
3.1 变频恒压供水节能原理分析 |
3.1.1 供水系统的特性分析 |
3.1.2 水泵变频调速原理 |
3.1.3 水泵变频调速节能原理 |
3.2 恒压供水系统中并联泵组特性分析 |
3.2.1 并联泵组流量分析 |
3.2.2 并联泵组功耗分析 |
3.3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特点与理论模型 |
3.3.1 恒压供水系统的特点 |
3.3.2 供水系统模型建立 |
3.4 供水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3.4.1 经典PID控制调节 |
3.4.2 数字PID控制 |
3.4.3 模糊PID控制 |
3.5 控制策略仿真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恒压供水系统硬软件设计 |
4.1 PLC简介 |
4.1.1 结构特点 |
4.1.2 工作原理 |
4.1.3 PLC的编程语言 |
4.2 PLC硬件设计 |
4.2.1 整体模型架构设计 |
4.2.2 系统主要设备选择 |
4.2.3 关键电路设计 |
4.2.4 I/O分配 |
4.3 PLC软件设计 |
4.3.1 PLC程序整体架构分析 |
4.3.2 关键程序设计流程 |
4.3.3 主要程序模块 |
4.4 抗干扰措施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上位机功能实现与运行调试 |
5.1 上位机整体架构 |
5.2 界面设计与相关操作 |
5.2.1 主显示界面 |
5.2.2 参数界面 |
5.2.3 报警界面 |
5.3 模拟系统运行调试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济南水务某加压泵站恒压供水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城市水务发展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变频恒压供水理论分析 |
2.1.1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基本特性 |
2.1.2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耗分析 |
2.2 节能技术分析 |
2.2.1 节能原理介绍 |
2.2.2 节能原理分析 |
2.3 需求分析 |
2.3.1 总体需求 |
2.3.2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
2.3.3 监控系统功能需求 |
2.3.4 其他功能需求 |
2.4 设计原则与总体设计 |
2.4.1 设计原则 |
2.4.2 总体设计 |
2.5 设备构成与选型 |
2.5.1 设备构成 |
2.5.2 变频器选型 |
2.5.3 传感器选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1 模糊控制 |
3.2 模糊PID |
3.3 MATLAB仿真 |
3.3.1 模糊PID控制器 |
3.3.2 论域及隶属度函数设计 |
3.3.3 模糊规则设计 |
3.3.4 模糊PID控制系统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组态设计 |
4.1 控制系统功能 |
4.2 PLC设备 |
4.2.1 PLC选型 |
4.2.2 PLC硬件配置 |
4.3 硬件组态设计 |
4.4 恒压供水程序设计 |
4.4.1 主程序设计 |
4.4.2 自动程序设计 |
4.5 恒压供水程序编程 |
4.5.1 STEP7 介绍 |
4.5.2 编程功能实现 |
4.5.3 程序编程 |
4.5.4 恒压供水程序 |
4.6 通讯组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控系统组态设计 |
5.1 监控系统功能 |
5.2 组态选择 |
5.3 项目创建与变量定义 |
5.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4.1 泵房工艺界面 |
5.4.2 自动参数界面 |
5.4.3 消息管理界面 |
5.4.4 数据曲线界面 |
5.4.5 数据记录界面 |
5.5 数据库设计 |
5.5.1 数据库的选择 |
5.5.2 数据库的设计 |
5.5.3 数据库与WinCC数据对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验证与运行情况分析 |
6.1 改造前效果 |
6.2 改造后效果 |
6.2.1 安全运行 |
6.2.2 智慧化应用 |
6.2.3 其他效果 |
6.3 节能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4)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二次供水系统节能优化研究进展 |
1.2.1 供水方式与系统竖向分区研究进展 |
1.2.2 设备选型优化与控制优化研究进展 |
1.2.3 系统能效及节能新技术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二次供水设备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 |
2.2.1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的分类 |
2.2.2 单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
2.2.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
2.3 叠压供水设备 |
2.3.1 叠压供水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 |
2.3.2 叠压供水的应用条件及设备的分类 |
2.3.3 叠压供水设备的主要组成部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能效及设备运行能耗研究 |
3.1 引言 |
3.2 系统综合效率与单位供水能耗 |
3.2.1 变频器效率 |
3.2.2 电动机效率 |
3.2.3 水泵效率 |
3.2.4 供水管路效率 |
3.2.5 系统综合效率 |
3.2.6 单位供水能耗 |
3.3 二次供水系统实际能效水平调研 |
3.3.1 所调研各泵房概况 |
3.3.2 设计秒流量与实际配泵流量 |
3.3.3 实际工程能效水平 |
3.4 泵组累计运行能耗数解法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供水设备运行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必要条件 |
4.2.1 理论分析 |
4.2.2 算例验证 |
4.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节能优势 |
4.4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节能运行前提 |
4.4.1 水泵特性曲线分析 |
4.4.2 水泵性能样本分析及验证 |
4.5 小流量时段的供水问题 |
4.5.1 小流量泵启停点 |
4.5.2 气压水罐容积及预充压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居民用水规律及供水系统节能优化 |
5.1 小区概况 |
5.2 居民实际用水规律 |
5.2.1 季节和气温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
5.2.2 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
5.2.3 小时用水量变化规律 |
5.3 给水方案及泵组调度情况 |
5.4 主泵累计运行能耗及系统综合效率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二次供水节能研究现状 |
1.2.2 水泵串联叠压研究现状 |
1.2.3 Flowmaster模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节能优化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能量组成及分析 |
2.2.1 供水系统能量组成 |
2.2.2 供水系统能量分析 |
2.3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竖向分区 |
2.3.1 竖向分区方式 |
2.3.2 并联分区与串联分区对比 |
2.4 叠压供水方式 |
2.4.1 叠压供水方式原理 |
2.4.2 相较于变频调速供水方式节能率 |
2.4.3 叠压供水方式推广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节能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串联叠压供水方式原理 |
3.2.1 供水原理 |
3.2.2 控制系统及流程 |
3.3 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 |
3.3.1 水泵效率分析 |
3.3.2 设计秒流量分析 |
3.3.3 轴功率对比 |
3.3.4 叠压节能分析 |
3.4 泵组理论能耗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串联叠压供水工程应用及能耗对比 |
4.1 工程案例背景 |
4.2 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
4.2.1 给水系统设计流量计算 |
4.2.2 给水系统设备扬程计算 |
4.3 用水规律分析 |
4.3.1 实测流量分析 |
4.3.2 实测流量频率分布 |
4.4 设备选型 |
4.4.1 主泵选型 |
4.4.2 辅泵及气压水罐选型 |
4.5 能耗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串联叠压供水系统建模及工程模拟 |
5.1 引言 |
5.2 Flowmaster软件建模基础 |
5.2.1 Flowmaster软件简介 |
5.2.2 Flowmaster建模相关元件 |
5.2.3 供水系统模型简化的基本原则 |
5.3 系统建模 |
5.3.1 工程模拟仿真目的及步骤 |
5.3.2 串联叠压供水系统仿真模型 |
5.4 系统运行分析 |
5.4.1 系统稳态运行分析 |
5.4.2 高区泵组启停瞬态分析 |
5.4.3 中区用户流量瞬变瞬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主要供水调节方式的发展 |
1.3 恒压给水控制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研究 |
2.1 水泵理论及水泵工况点分析 |
2.1.1 水泵的工作参数 |
2.1.2 水泵基本特性曲线 |
2.1.3 水泵的相似特性 |
2.1.4 水泵工况调节 |
2.2 变频调速节能机理分析 |
2.2.1 变频调速的原理 |
2.2.2 水泵调速运行的节能原理 |
2.3 恒压供水系统的特点及理论模型 |
2.3.1 恒压供水系统的特点 |
2.3.2 恒压供水系统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PID的恒压供水控制器设计 |
3.1 PID控制方法介绍 |
3.1.1 经典PID控制方法 |
3.1.2 数字PID控制方法 |
3.1.3 PID参数调整方法 |
3.2 恒压供水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2.1 模糊PID基本原理 |
3.2.2 模糊PID自整定 |
3.3 控制方法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水系统的Matlab仿真 |
4.1 供水泵站仿真系统的设计参数 |
4.2 供水泵站的设计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350S-75A离心泵曲线拟合 |
4.3.2 水泵调速运行特性曲线拟合 |
4.3.3 两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曲线拟合 |
4.3.4 供水系统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恒压供水PLC控制系统设计 |
5.1 恒压供水系统的方案设计 |
5.1.1 恒压供水系统控制方案研究 |
5.1.2 PLC的选型及配置 |
5.2 STEP 7的组态 |
5.3 PLC控制程序设计 |
5.3.1 Step7-V5.4编程功能介绍 |
5.3.2 控制系统的主程序设计 |
5.3.3 加减泵控制及状态分析 |
5.4 监控系统的设计 |
5.4.1 系统的监控调试界面 |
5.4.3 水泵运行画面的组态 |
5.4.4 压力曲线监视画面 |
5.4.5 系统报警信息的组态 |
5.4.6 报表的打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公共建筑的节水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节水研究现状 |
1.2.2 建筑给水系统能耗的研究现状 |
1.2.3 变频调速供水系统的节能研究现状 |
1.3 课题提出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
2.1 原始文件的转换与必要数据的提取 |
2.2 数据的预处理 |
2.2.1 无效数据阈值的鉴别及识别和输出 |
2.2.2 无效数据的插补方式 |
2.2.3 随机回归插补曲线的预测 |
2.2.4 程序化的随机回归插补 |
第3章 医院用水情况的分析与探究 |
3.1 监测对象的工程概况及用水概况 |
3.2 医院各类水分析 |
3.2.1 生活水分析 |
3.2.2 中水分析 |
3.3 设计参数的探究 |
3.3.1 设计秒流量 |
3.3.2 平均日用水量 |
3.3.3 最高日用水量 |
3.3.4 高日高时用水量 |
3.3.5 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 |
3.4 医院节水方案 |
3.4.1 节水型卫生器具的使用 |
3.4.2 无效热水的回收利用 |
3.4.3 空调补水的循环使用 |
3.4.4 超压出流的控制 |
3.5 医院改造前后对比 |
3.5.1 平均日用水量对比 |
3.5.2 夜间小流量对比 |
3.5.3 各阶段用水量对比 |
3.5.4 经济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办公楼用水情况的分析与探究 |
4.1 监测对象的工程概况及用水概况 |
4.2 办公楼各类水分析 |
4.2.1 生活水分析 |
4.2.2 中水分析 |
4.3 设计参数的对比探究 |
4.3.1 实测瞬时流量与设计秒流量的对比 |
4.3.2 实测平均日用水量与规范计算值对比 |
4.3.3 实测最高日用水量与规范计算值对比 |
4.3.4 用水时长和时变化系数与规范规定值对比 |
4.4 改造后的节水效果及经济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办公楼生活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
5.1 监测对象概况 |
5.2 二次供水系统水泵能效的分析 |
5.3 水泵特性曲线的拟合 |
5.3.1 额定转速下水泵工作的特性曲线 |
5.3.2 任意转速下水泵工作的特性曲线 |
5.3.3 水泵比下限值的确定 |
5.3.4 CRE10-6水泵特性曲线的拟合 |
5.4 管道系统特性曲线的拟合 |
5.4.1 水泵恒压运行的管道系统特性曲线 |
5.4.2 高区给水管道系统特性曲线的拟合 |
5.5 水泵轴功率分析 |
5.5.1 水泵轴功率的计算 |
5.5.2 CRE10-6水泵三种运行方式下轴功率 |
5.6 优化前后对比 |
5.6.1 水泵轴功率对比 |
5.6.2 优化前后泵组能耗对比 |
5.7 生活水系统泵组的优化配置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恒压供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2 变频恒压供水的简介 |
2.1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理论分析 |
2.2 传统供水方式 |
2.3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工作原理 |
2.3.1 变频调节方法 |
2.3.2 恒压供水系统工作原理 |
2.4 系统基本特性 |
2.5 影响恒压供水的相关因素 |
2.5.1 变频调速范围 |
2.5.2 供水时所需水压的变化 |
2.5.3 水锤因素 |
2.5.4 其他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3 恒压供水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 |
4.1 结构设计 |
4.2 硬件设计 |
4.2.1 总体方案设计 |
4.2.2 单片机接口电路 |
4.2.3 电源电路设计 |
4.2.4 控制面板 |
4.2.5 电磁阀驱动电路 |
4.2.6 变频器的连接 |
4.3 本章小结 |
5 恒压供水装置控制策略 |
5.1 恒压供水装置控制策略 |
5.2 模糊控制概述 |
5.3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5.4 模糊控制原理 |
5.5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6 软件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恒压供水装置整机性能测试 |
6.1 试验设备 |
6.2 恒压供水装置实测验证 |
6.2.1 恒压供水装置准确性验证 |
6.2.2 恒压供水装置安全性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效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2 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原理及节能分析 |
2.1 离心泵的运行调节 |
2.2 离心泵组并联运行特性 |
2.3 变频调速技术的节能性分析 |
2.4 供水系统变频恒压控制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并联变频泵组能效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
3.1 同型号水泵机组效率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
3.2 不同型号水泵机组能耗最低控制策略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 |
4.1 并联泵组系统设计方案选取 |
4.2 系统结构及功能 |
4.3 系统硬件设计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5 同型号水泵并联机组最优控制策略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名称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高层建筑加压供水系统比较分析 |
2.1 高位水箱供水方式 |
2.1.1 减压供水方式 |
2.1.2 并联供水方式 |
2.1.3 串联供水方式 |
2.2 气压供水方式 |
2.3 转输水箱+变频调速供水方式 |
2.4 无负压设备+变频调速供水系统解析 |
2.4.1 无负压系统工作原理 |
2.4.2 无负压系统构成部件 |
2.4.3 稳流罐与真空抑制器解析 |
2.4.4 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较其他供水方式的优势 |
2.5 供水泵运行工况及节能分析 |
2.5.1 离心泵简介 |
2.5.2 离心泵叶片出水角的选择 |
2.5.3 离心泵工况点的节能调节 |
2.5.4 离心泵转速的变频调节解析 |
2.5.5 水泵转动速度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供水系统建模 |
3.1 案例概况 |
3.2 工程水力计算分析 |
3.2.1 系统水力计算 |
3.2.2 系统扬程计算及设备选型 |
3.3 供水系统建模 |
3.3.1 FLOWMASTER软件说明 |
3.3.2 FLOWMASTER软件与其他流体仿真软件的对比 |
3.3.3 建模中所需的元件分析 |
3.3.4 模型系统简化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际工程模拟仿真 |
4.1 本次仿真步骤及目的 |
4.2 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与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对比分析 |
4.2.1 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模拟仿真 |
4.2.2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模拟仿真 |
4.2.3 两种供水系统对比分析 |
4.3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优化方案 |
4.3.1 市政供水管网余压对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影响 |
4.3.2 改良市政供水管网压力波动的方案 |
4.3.3 增加小流量泵对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
4.4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优化后的节能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的合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D]. 宋斌. 西华大学, 2020(01)
- [2]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D]. 易哲. 温州大学, 2020(04)
- [3]济南水务某加压泵站恒压供水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震.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D]. 张凯. 长安大学, 2020(06)
- [5]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D]. 张震.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D]. 朱国斌.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7]公共建筑的节水节能研究[D]. 吴瑕. 天津大学, 2019(01)
- [8]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与试验[D]. 张五悦.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效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D]. 王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D]. 任静怡. 西华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