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流通业缺陷与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乔露露[1](2021)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持续动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流通作为消费的紧密连接端,与消费有着深切的联系。流通业发展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着重要作用。以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如何促进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增长提供了相关建议。本文对居民消费需求和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其基本要求进行了界定,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六个维度二十四项指标测算出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分析。测度结果显示,中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呈现波动缓慢上升趋势。上海的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处在中间段。在区域分布中,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呈现东中西阶梯状态,东部综合得分平均高于中西部。本文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流通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产生影响这一作用机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居民收入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进行影响。实证表明:流通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居民收入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具有促进作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不存在居民收入中介作用,但流通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居民收入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促进作用显着;居民收入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起正向促进作用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部和西部地区起到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模型通过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最后,本文针对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流通业效率发展,以低成本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促进流通业创新发展,满足多样居民消费需求;三是促进流通业协调发展,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四是促进流通业绿色发展,满足居民绿色消费需求;五是促进流通业开放发展,满足居民对优质国外商品的消费需求;六是促进流通业共享发展,以就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杨玲[2](2020)在《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研究 ——以苏宁为例》文中认为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面对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商贸流通业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供应链金融借助整条供应链信用为上下游企业授信,因此,商贸流通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自然优势。同时,资产证券化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成本较低,于是,供应链金融ABS应运而生。近年来,各企业纷纷尝试供应链金融ABS,商贸流通业也加入其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将苏宁应用供应链金融ABS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为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的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的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相关政策不完善、消费金融ABS冲击、专业人才缺乏、供应链条不稳定和企业实力不足等是阻碍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案例分析部分,本文对苏宁专项计划的资产池、破产隔离、增信措施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把其与京东案例进行对比,总结两者的共性及京东的经验,从上游中小企业、苏宁和行业三个方面分析了苏宁案例的效果,总结出苏宁在采取了充分的信用增级和风险防范措施等五个方面给商贸流通业发展供应链金融ABS带来启示。最后,结合上述分析,从国家政策方面和企业应用方面为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谢世江[3](2019)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全社会接受,流通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性产业,但当前流通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问题:降低流通成本的任务依然存在,流通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龙头企业规模依然差距较大等。与此同时,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但在近年经济下行的特殊背景下,金融业本身出现了“脱实向虚”等问题,金融功能的发挥与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金融业对实体企业输血造血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商贸流通业中也比较普遍,金融支持不足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指出,到2020年现代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国家的现实选择,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比如“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分”等。特别是2019年2月,中央明确提出“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些最新的国家政策导向,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利用好金融资源实现快速变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目前学界对金融与商贸流通业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量化分析非常稀少,对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更少。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商贸流通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开展研究。在系统梳理商贸流通业与金融关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历程和金融支持状况进行了论述,结合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对其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功能视角就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进行论述,对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以及在现实经济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从产融结合模式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主要产融结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支持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我国商贸流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行业特征来看,商贸流通业具有轻资产模式、低利润增长、规模经济的竞争方式、以中小企业为主等四方面特点;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经历了 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阶段;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无论是面对国内市场的外资竞争还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均需要大量金融支持。这些情况决定了商贸流通业对金融的巨大需求。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持供给规模不足、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二、从金融深化的角度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方面。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以及信息揭示四个方面。不过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作用机理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以及信息揭示方面,而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以及激励约束方面。三、我国金融发展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不过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三方面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金融规模的作用较大,这说明我国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并不存在过度发展的问题,金融业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对商贸流通业的资金供给规模;金融结构对商贸流通业也有显着正向冲击作用,但是作用程度小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作用相对最小。因此,改进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可以把重点放在扩大金融支持规模和提高直接金融占比上,而金融效率则可作为一个长期的方向。此外,国家财政支出也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启示我们合理利用政府财税收支政策来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四、从金融支持方式的作用程度来看,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推动作用存在显着差异。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总市值系数为0.55,这意味着当总市值增加1%时,企业总资产将增加0.55%,表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上市商贸企业发展产生较大推动效应。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应付利息系数为0.02,以信贷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对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支持程度明显小于直接金融。五、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方面,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子不一样,具体表现如下:(1)销售净利率对直接金融影响较大,影响系数达到2.69。但是销售净利率对间接金融的影响较小,且呈现负相关关系。(2)流动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成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支持为负相关关系。(3)存货周转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4)固定资产周转率对直接金融支持影响为负,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下行阶段,固定资产周转率虽然提高,但是对整个直接融资市场的正向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固定资产周转率与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不过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14%。值得注意的是,间接金融与固定资产装备化水平相关系数高达0.17,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存在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倾向。(5)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正相关,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6)技术水平方面,无形资产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的相关系数为1.85,商贸企业的技术水平将显着提升直接融资水平。不过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时较少考虑该类指标,因此技术水平指标与间接金融相关性并不显着。(7)国家政策扶持方面,税费返还对直接金融影响不显着,但税费返还与间接金融正相关性,类似研究也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价值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8)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技术进步、成长能力等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而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年度税收惠返还等则具有更多短期性质,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支持存在短视倾向。六、为提升金融业服务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能力和水平,可从五个方面入手:(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3)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4)建设流通行业信用体系,提升行业信用评级;(5)加强技术创新;(6)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7)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的作用效力。本文成果可为流通主管部门以及金融主管决策部门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也能为商贸流通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石娜娜[4](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刘天祥[5](2017)在《中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国别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总体、横向、纵向和国家比较四个视角分析测算中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结果显示,流通业的第三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前向和后向的直接和完全关联并不突出,特别是后向关联;中国流通业的各类关联效应呈先降后升态势,但总体上是下降的;中国流通业与第三产业有较强的后向关联度,但与第三产业的前向关联度不显着;与发达国家的流通业投入结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用和推动效应对比,中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且流通业的产业地位在不断强化。
刘莎[6](2017)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使全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为市场的繁荣带来了活力。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突出的价值地位,而且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政府从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到宏观调控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其立足点在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能否对商贸流通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将直接影响其发展,关键问题是,政府发挥什么样的主导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近年来,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总体规模逐步扩大,在主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商贸流通业,回民区政府坚持优化服务、构建便捷的服务体系、拓展发展空间为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创造良好发展平台,.但同时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监督措施不到位,引导企业转型乏力等问题。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政府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归纳了地方政府发展商贸流通业所起的作用,总结了回民区政府在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同时,借鉴了国内其他地区地方政府发展商贸流通业的主要经验,在分析回民区政府在发展商贸流通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回民区政府应该在完善发展规划、加强规范力度、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
张燕宁[7](2016)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的我国零售企业全渠道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较快,并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零售企业担任着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位,高效率的零售业业态对于扩大内需,吸收和消化空间生产中的过度积累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一方面,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不断上升,网络零售模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其迅速的发展冲击了实体零售,两者之间出现了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很多实体店迫于成本压力开始大量的关闭,实体店对我国零售业的贡献率在不断的下降,当今零售业发展遇到障碍,零售业的作用需要更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研究零售企业实体和网络两个业务协同发展的全渠道模式具有现实的意义;另一方面,根据大卫·哈维的空间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正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过度积累,过剩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要在消费空间得以销售,而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消费者,则在这一问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空间生产和零售企业全渠道之间的结合很少有学者提及,这是一个新的方向,可见本文研究零售企业全渠道具有理论意义。基于这一研究意义,首先,本文对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用空间生产理论诠释全渠道的作用机理,希望能从理论的角度借助全渠道这种新的零售模式解决空间生产的后果——过度积累(产品、服务等)问题;其次,本文针对零售企业全渠道的含义、演化和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以我国零售百强为例探讨全渠道零售在空间扩展过程的情况,可以发现全渠道零售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地位;再者,结合上文理论分析,本文对能搜集到的且影响零售空间解决过度积累问题的因素进行量化,共选择十个影响因素,对其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从而探索影响零售企业解决过度积累问题的主要关联因素,再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探讨零售企业以及零售企业全渠道吸收和消化过度积累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协同关系;最后,发现我国零售企业吸收和消化过剩的产品、服务等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零售企业全渠道的转型及发挥零售企业解决过度积累这一重要作用有所启示。
于爱淼[8](2016)在《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SF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较好地使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便捷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农产品流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卖不出去、买不起”等效率低下现象还大量存在。因此,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学界已对农产品流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刻画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效率差异。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数据建立计量方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定量刻画,并实证分析流通效率的决定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我国农产品流通量和农产品流通产值两个方面的效率进行详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全国农产品流通业的流通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呈逐渐提高特征,各省也基本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点;第二,从流通量和流通产值两个角度衡量的农产品流通效率有一定差异。1)全国农产品流通数量方面的流通效率要高于流通产值方面的流通效率。这表明,滞留的、或者没有发生流通的是那些产值比较高的农产品。2)两个角度的流通效率变化速度特征也有差异。流通量角度的各省农产品流通效率呈现单调线性下降趋势,流通产值角度的各省农产品流通效率呈现初期快速下降,中间平稳过渡,最后再快速下降特征。3)而各省流通效率的“差异”变化特征又有区别,各省流通量角度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呈现“初期差异大,最终共趋同”的变化特征,各省流通产值角度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在样本初期差异很小,在整个样本期的差异基本保持不变,最后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4)从对全国各省效率的比较来看,流通量角度衡量的上海的流通效率最高,其次为浙江,最差的是甘肃;流通产值角度衡量的江苏省的农产流通效率最高,其次为山东,最差的是陕西,各省流通产值角度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差异较大。第三,流通效率决定因素的计量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流通组织化程度、信息化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等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将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李丽,刘春月[9](2016)在《中美流通业发展状况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和流通业政策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和我国流通业的状况,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流通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最后得出我国发展流通业的启示:健全流通法律体系、强化批发业为零售业服务的功能、创新流通方式、充分发挥物流服务作用。
徐梦婷[10](2015)在《浙江城市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的互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六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波澜壮阔、成就斐然。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这一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从农村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21世纪更是城市化大发展的世纪,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到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善世界面貌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源动力,并且通过不同的措施推进这些因素的发展,直接关系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健康推进。在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的同时,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必将在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从流通产业发展的视角切入,探索探寻浙江城市化进程影响因素基础上研究二者互动发展关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进行梳理,界定研究对象为浙江城市化进程与商贸流通产业,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城市的产生源自商品交换,交易效率提高导致了城市形成。通过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所反映的三次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变化,揭示流通产业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总结了流通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商业贯穿于整个城市化的发展,集聚与规模的壮大导致的企业集中催生了劳动力的集中,而人口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对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服务环境,赋予了城市化“市”的意义,并探索二者间的相关机理。随后对2012年的浙江省各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检验得出工业化是现今影响浙江省城市化率的最主要因素,选取相应指标对浙江省1978年至2012年的城市化率与商贸流通业进行实证检验,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仅表现为单向的关系,即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并未对城市化的进程构成格兰杰原因,这与理论分析存在一定出入。并且对比分析了典型代表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以及列举大量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我省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更是落后于发展中国家。最后在重新认识互动发展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以流通产业对城市化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国流通业缺陷与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流通业缺陷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框架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一、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居民消费需求相关文献研究 |
一、居民消费需求的定义 |
二、现代消费需求理论概述 |
三、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研究 |
一、高质量发展研究 |
二、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三、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
第三节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相关性文献研究 |
一、流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
二、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
一、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二、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 |
一、流通业效率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 |
二、流通业创新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 |
三、流通业协调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 |
四、流通业绿色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 |
五、流通业开放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 |
六、流通业共享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 |
第四章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说明 |
二、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与方法选择 |
第二节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度 |
一、评价方法具体步骤 |
二、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 |
第三节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总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居民收入的中介效应检验 |
三、基于东中西部的中介效应检验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研究 ——以苏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发展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金融 |
2.1.2 资产证券化 |
2.1.3 供应链金融ABS |
2.2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分析 |
2.2.1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历史 |
2.2.2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2.3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分析 |
2.3.1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史 |
2.3.2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分析 |
2.4 我国供应链金融ABS发展分析 |
2.4.1 供应链金融ABS类型 |
2.4.2 我国供应链金融ABS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分析 |
3.1 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阶段 |
3.1.2 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特点 |
3.2 我国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受阻原因分析 |
3.2.1 相关政策不完善 |
3.2.2 消费金融ABS冲击 |
3.2.3 专业人才缺乏 |
3.2.4 供应链条不稳定 |
3.2.5 企业实力不足 |
3.3 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的主要流程分析 |
3.3.1 构建资产池 |
3.3.2 设立SPV |
3.3.3 信用增级 |
3.3.4 现金流归集与偿付 |
第四章 苏宁供应链金融ABS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宏观背景 |
4.1.2 行业背景 |
4.1.3 企业背景 |
4.2 案例分析 |
4.2.1 专项计划介绍 |
4.2.2 资产池分析 |
4.2.3 破产隔离分析 |
4.2.4 增信方式分析 |
4.2.5 风险防范分析 |
4.3 案例对比 |
4.3.1 案例选取 |
4.3.2 案例共性 |
4.3.3 经验借鉴 |
4.4 案例效果分析 |
4.4.1 基于上游中小企业视角 |
4.4.2 基于苏宁视角 |
4.4.3 基于行业视角 |
4.5 案例启示 |
4.5.1 采用充分的信用增级和风险防范措施 |
4.5.2 加入战略合作企业 |
4.5.3 设置循环购买机制 |
4.5.4 引进专业人才和发展先进技术 |
4.5.5 采取储架发行制度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
5.2.1 国家政策方面 |
5.2.2 企业应用方面 |
5.3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商贸流通业的界定 |
1.2.2 金融支持相关概念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3.4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
2.1.2 金融发展与商贸流通发展 |
2.1.3 金融支持与产业生命周期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 |
2.2.2 国内文献 |
2.2.3 文献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
3.1 商贸流通业发展历程及金融支持概况 |
3.1.1 现代流通起步阶段与金融支持 |
3.1.2 现代流通快速发展阶段与金融支持 |
3.1.3 现代流通转型升级阶段与金融支持 |
3.2 商贸流通业的金融需求分析 |
3.2.1 商贸流通业产业特征与金融需求 |
3.2.2 商贸流通业发展阶段与金融需求 |
3.2.3 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金融需求 |
3.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金融支持政策力度不足 |
3.3.2 金融支持规模不足 |
3.3.3 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
4.1 分析金融作用机理的不同视角 |
4.1.1 投入产出视角 |
4.1.2 供需视角 |
4.1.3 金融深化视角 |
4.1.4 金融功能视角 |
4.2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4.2.1 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4.2.2 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4.2.3 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作用机理比较 |
4.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分析 |
5.1 产融结合相关概念 |
5.2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
5.3 产融结合模式及其分类 |
5.4 我国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 |
5.4.1 类金融模式 |
5.4.2 服务型模式 |
5.4.3 股权型模式 |
5.4.4 金控平台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方法 |
6.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6.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2.1 描述性统计 |
6.2.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的比较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方法 |
7.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7.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2.1 描述性统计 |
7.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
7.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7.2.4 稳健性检验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8.1 研究设计 |
8.1.1 研究方法 |
8.1.2 变量选择 |
8.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8.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8.2.1 描述性统计 |
8.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
8.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8.2.4 稳健性检验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9.2.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 |
9.2.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 |
9.2.3 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 |
9.2.4 建设强大信用支撑体系,提升商贸流通业的信用评级 |
9.2.5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流通企业融资水平 |
9.2.6 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 |
9.2.7 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作用的效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
附录B 2008-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
附录C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
附录D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
附录E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
附录F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
附录G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来源 |
1.2.1 垄断优势论 |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1.2.3 内部化理论 |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1.2.5 价值链理论 |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难点和不足 |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走出去”战略 |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
3.2.1 国美进军香港 |
3.2.2 苏宁的国际化 |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4.1 变量选择 |
3.4.2 模型设计 |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
5.1 “走出去”战略 |
5.1.1 “走出去”的内涵 |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
5.1.3 “走出去”的概况 |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
6.1 跨境电子商务 |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
6.1.2 跨境网络零售 |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
6.6.4 改进物流效率 |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1 “一带一路”倡议 |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
8.2.1 中亚五国 |
8.2.2 东南亚十一国 |
8.2.3 南亚八国 |
8.2.4 独联体七国 |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国别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
三、中国流通业关联效应变化 |
1. 中国流通业的后向关联效应 |
2. 中国流通业的前向关联效应 |
3. 中国流通业产业地位分析 |
四、结论 |
(6)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和不足 |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本研究的不足 |
一、政府在商贸流通业中的重要作用 |
(一)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
1. 市场失灵理论 |
2. 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 |
(二) 商贸流通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
二、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政府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推动及成效 |
(一)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
(二) 近年来回民区政府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1. 坚持推动集聚发展,维护实体经济成果 |
2. 坚持项目带动,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
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流通环境 |
4. 主动对接企业,创新服务方式 |
三、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政府在发展商贸流通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回民区政府发展商贸流通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商业网点布局缺乏有序的规划,区域发展不平衡 |
2. 缺乏明确的扶持政策 |
3.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缺乏具体指导意见 |
4. 政府监管措施不到位 |
5. 专业队伍素质建设薄弱 |
(二) 回民区政府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 商贸流通区域发展规划意识缺位 |
2. 商业网点规划滞后 |
3. 认识不足,政策应用不到位 |
4. 对企业转型执行力度不够 |
5. 监管机制不健全 |
6. 人员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 |
四、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 苏州市吴江区区政府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
1. 苏州市吴江区发展商贸流通业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
2. 主要启示 |
(二) 西安市新城区区政府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
1. 西安市新城区发展商贸流通业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
2. 主要启示 |
五、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中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对策 |
(一) 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
1. 科学规划商业网点 |
2. 加强商业网点的规划管理 |
3. 合理配置资源 |
(二) 积极落实政策保障 |
(三) 发挥政府引导企业转型的积极作用 |
1. 对转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和业态论证 |
2. 建立引导企业转型的有效措施 |
(四) 加强商贸流通业管理的规范力度 |
1. 健全商贸流通监管体系 |
2. 完善监督监管长效措施 |
(五) 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
1. 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素质 |
2. 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的我国零售企业全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经营模式研究 |
2.1.2 供应链研究 |
2.1.3 双边市场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消费者行为研究 |
2.2.2 供应链研究 |
2.2.3 经营模式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零售企业的全渠道的理论分析——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
3.1 空间生产的理论来源 |
3.1.1 马克思旳资本批判理论 |
3.1.2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 |
3.1.2.1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 |
3.1.2.2 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 |
3.1.3 我国学术界的空间生产理论 |
3.2 全渠道的空间生产作用机理 |
3.2.1 零售企业的空间生产图景 |
3.2.2 零售企业的全渠道空间生产 |
3.2.2.1 全渠道概念的提出 |
3.2.2.2 全渠道零售的特点 |
3.2.2.3 全渠道的空间生产作用机理 |
3.3 全渠道的演化路径 |
3.4 全渠道零售在空间扩展过程的表现——以我国零售百强为例 |
3.4.1 我国零售百强的经营状况 |
3.4.2 我国零售百强的全渠道转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零售企业全渠道解决过度积累问题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的选择和数据的获取 |
4.2 实证分析 |
4.2.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4.2.2 VAR模型分析 |
4.2.2.1 单位根检验 |
4.2.2.2 脉冲函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零售企业全渠道空间生产的问题和建议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对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8)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SF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内容 |
1.6 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流通效率内涵探讨的综述 |
2.2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的综述 |
2.2.1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 |
2.2.2 基于不同测度方法的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 |
2.2.3 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3.1.1 农产品流通 |
3.1.2 效率 |
3.1.3 农产品流通效率 |
3.1.4 研究范围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3.2.1 农产品流通理论 |
3.2.2 效率理论与流通效率理论 |
3.2.3 投入产出理论 |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衡量及特征 |
4.1 效率的估计 |
4.1.1 随机前沿方法 |
4.1.2 数据及指标的选取 |
4.1.3 模型设定及估计 |
4.2 全国平均效率 |
4.3 各省效率的变化及比较 |
4.3.1 各省效率的变化 |
4.3.2 各省效率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决定因素分析 |
5.1 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决定因素分析 |
5.1.1 基础设施与农产品流通效率 |
5.1.2 组织化与农产品流通效率 |
5.1.3 信息化与流通效率 |
5.1.4 城镇居民收入与流通效率 |
5.2 计量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模型估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中美流通业发展状况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流通业概况 |
(一)美国批发业概况 |
(二)美国零售业概况 |
(三)美国物流业概况 |
(四)美国流通产业政策 |
我国流通产业概况 |
(一)我国批发业发展概况 |
(二)我国零售业概况 |
(三)我国物流业概况 |
(四)我国流通业政策 |
我国流通业与美国流通业的对比 |
对我国流通业的启示 |
(10)浙江城市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的互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概要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概要 |
第三节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城市化影响因素的综述 |
一、城市化内涵 |
二、城市化影响因素 |
三、城市化进程规律 |
第二节 流通产业发展作用的文献综述 |
一、流通产业的范围界定 |
二、关于流通地位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互动性的文献综述 |
一、定性层面研究成果 |
二、定量层面研究成果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五节 城市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相关性机理 |
一、理论基础 |
二、城市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互动内在机理 |
第三章 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及现状 |
一、浙江城市化发展阶段 |
二、浙江城市化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浙江省流通业发展及现状 |
一、浙江流通产业发展阶段 |
二、浙江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浙江省城市化推进面临的困境与潜在机遇 |
一、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
二、流通为城市化推进带来机遇 |
第四章 浙江城市化与商贸流通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模型数据的处理 |
一、城市化率的指标选取及处理 |
二、流通产值的数据来源以及处理 |
第二节 浙江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
第三节 关联度的分析以及平稳性检验 |
第四节 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验证 |
一、协整检验 |
二、误差修正模型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五节 实证结论 |
第五章 城市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 |
一、英国城市化进程 |
二、日本城市化进程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印度城市化进程 |
第三节 国际间统计比较分析结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流通业缺陷与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 乔露露.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ABS发展研究 ——以苏宁为例[D]. 杨玲. 兰州大学, 2020(01)
- [3]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 谢世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4]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5]中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国别比较[J]. 刘天祥. 商学研究, 2017(05)
- [6]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刘莎.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7]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的我国零售企业全渠道研究[D]. 张燕宁.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8]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SFA分析[D]. 于爱淼.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9]中美流通业发展状况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J]. 李丽,刘春月. 商业经济研究, 2016(05)
- [10]浙江城市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的互动性研究[D]. 徐梦婷.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