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E-BOOK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陆修媛[1](2021)在《亚马逊自出版平台KDP版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自出版(Self-publishing)从纸质出版形态发展而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2007年开始相继诞生诸多网络自出版平台,自此自出版逐渐开始在美国图书出版业市场繁荣发展,此种新出版模式对整个出版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而在自出版市场中,亚马逊KDP平台凭借原本强大的读者群体与电商运营经验,通过不断地收购与整合逐渐建构起完整的产业链与先进经营模式。在KDP上进行自出版不仅流程简单,发布迅速,且可享受最高70%的版税。由于自出版的过程是由作者几乎独立完整创作、编辑与营销,呈现出过度自由开放性,加之自出版作者与平台以追求盈利为目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一系列版权问题,网络环境中的版权问题更是成为近年来自出版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后来居上的电子书自出版中作者、平台遭遇的版权问题,并以最大的自出版平台亚马逊KDP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梳理典型版权纠纷产生的表征、现有的解决方案以及存在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对KDP的侵权问题做了结构性的梳理,对自出版版权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路径做进一步拓展研究,填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白。本文研究发现,自出版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是成为自出版版权纠纷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矛盾点,围绕着亚马逊KDP与美国自出版作者之间,发生了恶意DMCA“通知-删除”举报、AI写作者的法律边界模糊、自出版平台遭受虚假评论、合作作者之间身份的关系与权利等问题。从作者角度来说,增强版权意识,掌握维权途径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作品;从平台社区环境来说,“合理使用”规则、作者撰写有效的“免责声明”能够维持良好的自出版环境;从出版平台来说,实施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水印等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李文雨泽[2](2021)在《高校学生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法理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字阅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改变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与线下线上混合教学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学术性资料(例如教科书)数字阅读效果的探讨依然欠缺。本文结合对照实验法和访谈法,以教科书为阅读材料,从阅读理解、心理过程以及阅读行为和策略等方面比较高校学生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效果差异,并挖掘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具体选用了贴近现实场景和内容权威的《法理学》教材作为实验阅读材料。实验参与者通过网络在线招募,经严格筛选,最终61名浙江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随机分组阅读实验。实验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开始前,通过问卷和量表收集参与被试的基本信息(例如性格类型、载体偏好等)和疲劳状态;正式实验,受试学生被分配三个阅读任务(两个接受性阅读任务和一个评价性阅读任务),并进行相应的开卷主观题与闭卷客观题测试,以获取有关记忆理解的效果数据;阅读任务结束后,利用阅读沉浸量表、感知学习量表、NASA-TLX量表和疲劳主观测试量表分别收集受试学生阅读过程中感知到的沉浸体验、感知学习、认知负荷和疲劳程度。实验结束后,研究抽取36名被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弥补实验数据在行为策略使用差异和因果关系探讨上的局限性。实验数据和访谈数据分别运用SPSS 26.0和NVivo 12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如下:(1)在阅读教科书时,数字载体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屏幕劣势和“深阅读”危机,其理解效果、信息整合程度以及主管评价水平均不如纸质载体;(2)阅读载体对于被试阅读心理过程的影响不大,仅在体力需求和掌控感上主效应显着;(3)纸质和电子教科书的阅读行为模式并未呈现出太大差异,但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和社会策略上,纸质载体条件下的策略使用更多;(4)阅读主体因素(例如心理感知和个体特征)、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是影响教科书最终阅读效果的关键因素。阅读环境和阅读客体对于阅读主体及其行为有中介作用,最终影响教科书的阅读效果。研究针对阅读个体和高校图书馆提出两方面建议。第一,高校学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把握阅读载体选择主动权;第二,目前阶段图书馆仍应根据各类载体的适读场景、文献特征以及校内用户的主体特征,对学术馆藏的纸电资源比例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地优化配置。鉴于随技术和社会发展,数字阅读习惯、策略、纸本和数字阅读效果差异处于快速变化中,图书馆也需要密切关注和加强电子教参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服务。
洪妍娜[3](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党杏丹[4](2020)在《数字化教材《易汉语》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以泰国正在使用的数字化教材《易汉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师及学生数字化教材《易汉语》的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YCT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发现教材内容、教材应用及教材软件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内容方面:话题满意度偏低,纸质教材汉字题目学生满意度偏低、媒介语选用不符合教学需求等。(2)教材应用方面:数字化教材软件未得到应用及使用不充分能等。(3)教材软件开发方面:游戏形式单一,反馈有误等。结合“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等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材内容编写有所不足、教材软件开发不完善、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意识不强等。根据建构主义中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理念,对泰国数字化教材的编选及应用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数字化教材的编写,建议教材缩减课文篇幅,增强语言活力,降低练习题难度,减少媒介语的使用;针对软件适用性开发,建议以年级为单位设置游戏,提高软件精准识别度,开发通用型与定制化相结合的教材;对于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建议教师转变教学心理及态度,主动积极开发教材,引导学生应用教材;建议学校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转型。本文通过对数字化教材《易汉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对数字化教材《易汉语》的再编有参考意义,同时对于数字化教材的发展和泰国数字化教材的引用能有借鉴意义。
郑垒[5](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数字阅读付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出版业的发展追求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具体到数字阅读,一方面需要关注阅读范式更迭背后社会思潮和文化取向的变迁;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新的阅读场景下,商业模式的形成与供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所聚焦的数字阅读付费即为后者的体现。时至今日,数字时代的互联网红利已经消耗殆尽,数字阅读企业的关注点也从用户生命周期上半场的接受与使用转移到下半场的留存与付费,本研究遂由此展开。大学生用户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数字阅读具有较高的接受和使用度,因此本研究选择大学生作为对象。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数字阅读相关研究的脉络、进展和趋势,对数字阅读行业当前现状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和回顾,并对目前主流的四大付费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用户的数字阅读和付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引入感知价值、阅读效能、阅读焦虑等概念,构建了大学生数字阅读付费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根据问卷数据、借助结构方程验证了模型效果及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本研究对大学生数字阅读情况(阅读时长、阅读设备、阅读平台、阅读场景、内容获取方式、阅读互动行为)以及数字阅读付费情况(可接受付费额度、付费内容形式及题材偏好、付费形式、支付渠道)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数字阅读基本情况方面,大学生数字阅读时长集中在120分钟以上,明显高于纸质阅读时长的15-60分钟,移动设备已经替代电脑成为大学生中最主流的数字阅读设备,大学生使用数字阅读平台呈现社交化趋势,而数字阅读场景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数字内容获取上呈现无目的性,同时,在阅读效果上纸质阅读占优。在数字阅读付费情况方面,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为数字阅读付费,但整体可接受付费额度偏低。在付费内容形式上,大学生更偏向电子书、在线课程和深度文章;在付费内容题材上,则更偏向文学、教材教辅和人文社科。大学生对付费模式偏好呈现分散化态势,而对付费渠道则呈现集中化态势。同时,本研究验证了大学生数字阅读付费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结论表明:大学生在面临数字阅读付费时,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存在影响关系,其中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数字阅读付费意愿的因素包括模仿他人、感知价值和个人创新意识和经济水平;而线上互动和阅读效能通过影响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付费意愿;此外,羊群效应还正向影响大学生阅读焦虑,但阅读焦虑对大学生付费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研究基于数据和结论分析,为数字阅读企业提供了针对性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用户终将回归理性,感知价值才是核心;促进线上互动,提升社区归属感;借助社交意见领袖,实现口碑传播;提升阅读体验,降低功能使用难度;制定灵活价格,探索多元付费模式;完善版权保护机制,提升付费意识。研究旨在通过以上建议促进数字阅读行业形成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
王喆[6](2020)在《基于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全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也大有裨益。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移动阅读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纸质阅读中的沉浸式阅读产生冲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行为。移动阅读APP作为目前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应当在推广全民阅读、提升全民阅读素养中发挥促进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移动阅读带来的阅读困境,沉浸式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以移动阅读APP为研究对象,结合沉浸体验理论,探讨移动阅读APP在沉浸体验方面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建议。通过研究,期望提高移动阅读企业及出版界对移动阅读APP在沉浸式阅读上的重视程度,促进数字出版中移动阅读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应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分析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沉浸理论明确移动阅读APP、沉浸式阅读和移动阅读APP的沉浸体验相关概念,并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分析移动阅读APP的产生、发展及类型,并阐明已有移动阅读APP开始重视沉浸体验,分析具备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的产生、发展、类型,并结合沉浸体验理论的九要素归纳出提高用户沉浸体验五个维度的条件,为下面提出问题打下基础;第3章基于对移动阅读APP发展概况的研究,从内容资源的深度和风格与用户不匹配、功能复杂并存在缺陷、界面设计复杂影响用户观感、用户服务不完善、广告和付费影响阅读五个方面分析移动阅读APP在沉浸体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出优化建议提供方向;第4章以网易蜗牛读书、起点读书和咪咕阅读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和搜集资料等,从沉浸体验视角分析其成功经验及不足,为其他移动阅读APP提供参考;第5章在案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提升沉浸体验角度提出移动阅读APP的优化建议,包括以匹配内容吸引用户、以实用功能保障阅读、以人性界面提升观感、以精准服务凝聚用户、以合理付费减少干扰,从而促进移动阅读APP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沉浸体验是提高移动阅读效果、走出阅读困境的重要途径,是移动阅读APP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方向。移动阅读APP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部分,理应也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和积累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重要任务。面对存在的问题,移动阅读APP企业应立足于用户定位,以优质内容为本,提供与用户匹配的多层次内容,为用户提供实用的功能,提升功能的流畅性和实用性,打造与内容主题相统一的界面设计和布局,提供及时反馈渠道、趣味性活动和全面的信息安全保障等服务,以及简化付费模式,减少广告、付费提示等阅读干扰,从而不断提高用户的沉浸体验。通过提高用户的沉浸体验,使沉浸式阅读这一阅读方式与移动阅读更好地结合,既发挥移动阅读APP内容丰富、携带方便等优势,又可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移动阅读APP真正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促进移动阅读APP及其行业的长远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用户阅读习惯,提高人们的阅读素养,从而为全民阅读做出应有贡献。
黄苗苗[7](2020)在《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 ——以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世界出版强国如美国、英国都曾如火如荼地率先开展了图书业的数字改革,呈现出起步早、转型快、跨界融合的特征,其电子书营收也远超其他国家。德国同为国际图书出版业的佼佼者,数字出版的进程却稍显滞后,当美国的电子书市场在kindle问世后迅猛递增时,德国的电子书比例在2010年仅占图书市场的1%,而近几年,当英美两国的电子书市场增速放缓,陷入停滞时,德国的电子书市场开始逐渐抬头。显然,德国对数字出版的态度相对保守谨慎,所以在数字出版上与其他出版强国相比稍显滞后,整个图书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一直未获得积极的市场反馈,直至近几年才有所起色,并且基于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德国特色之路。在自我创新的基础上,德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数字化也面临着复杂矛盾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从各方面对产业的转型施加着正面或负面的作用,裹挟着数字出版产业向前迈进。而作为走在德国消费类数字出版探索发展前沿的出版企业,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先进姿态,从传统的优质内容生产者,到数字时代的转型探索者,通过经营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开发数字阅读程序和参与研发阅读设备,结合集团自身的技术支持,力图打通整条数字出版价值链;与此同时,在继续经营纸质书的业务基础上,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并行不悖地打造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图书商业模式。从19世纪的传统纸质出版商,到今天的国际出版集团,无论是在德国国内还是在国际范围内,贝塔斯曼传媒集团对数字出版方式的探索成果,都具有有益的启发和参照作用。
张莹[8](2020)在《多媒体阅读语境下书籍数字资源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显然已成为新的载体。以单一静态图文的纸质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阅读者的需要,使得用户阅读习惯和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面对阅读革命的快速发展和零散化的趋势,在当今数字化背景环境下,纸质书籍融合新技术,必然将成为新形态书籍一种趋势。纸质书籍的变革已成必然,急需寻找一种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力求突破目前纸质书籍资源与数字资源脱节的状况,充分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书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创新。本文章以二维码技术、AR技术为其设计的技术服务载体,在立足于纸质书籍基础上,以《色彩创意》书籍设计为研究对象,对《色彩创意》数字资源呈现形式进行总体设计实践。通过对书籍数字资源设计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得出目前要面临解决的问题,整理多媒体阅读、数字资源等相关理论概念,并对现有的书籍数字资源设计的案例从设计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表现性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出多媒体语境下书籍数字资源设计特点,重新挖掘了纸质书籍的价值。然后围绕《色彩创意》进行设计实践,首先人群定位,对其行为需求进行分析,再结合设计思路,制定《色彩创意》书籍数字资源的设计方案及设计的呈现形式。最后对设计实践的呈现效果从色彩信息的表达、图形语言的表现、文字语言的编排等角度结合读者心理、行为习惯进行视觉语言分析总结。以此来论证多媒体阅读语境下书籍数字资源设计呈现形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李虹蕗[9](2020)在《课外阅读促进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提升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阅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然而,目前高中生尤其是像笔者所在的偏远地区的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成绩,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插入课外阅读教学就显得很重要了。更何况英语课外阅读本身就是英语学习特别是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上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本论文建立在以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元认知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聚焦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并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英语课外阅读进行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以笔者所教授的两个高二年级同等级的重点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和访谈法,为找寻能更有效提升本校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英语阅读成绩的课外阅读教学活动,而展开两种课外阅读活动促进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提升的行动研究。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有意愿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成绩,但是他们在英语阅读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即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小、缺乏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因此,本校学生迫切需要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从文献研究结果来看,对英语课外于阅读进行的研究中教学实验研究使用的占比较小,而在教学实验中运用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归纳为两种,即指导性英语课外阅读和自主英语课外阅读。两种阅读课外活动是否都能提高学生阅读成绩,到底哪一种更能提升学生英语阅读成绩,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的两个问题。同时,在实验后,学生对于英语课外阅读的看法与态度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是本次论文的第三个主要研究问题。笔者在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同等级两个重点班进行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阅读课外活动的确都能提高学生阅读成绩,而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督,采用指导性英语课外阅读的实验班在阅读能力的加强和阅读成绩的提升上要高于采用自主英语课外阅读的对照班。实验前后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从之前的对于课外阅读的不了解、态度消极转变为能够主动进行有计划的课外阅读,对于英语课外阅读的态度与看法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基于本文研究,笔者认为在未来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成绩都得到最大提升。
郑诗枫[10](2020)在《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资源的大力发展使得电子图书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比例不断增长,主要体现为电子书采购经费和电子书馆藏量占比的增加,而纸质书在出版商、读者、图书馆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影响下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现如今学术界和业界对应以何种资源优先发展及纸电图书的收藏比例等问题的探讨在不断深入,在纸电融合出版的发展背景下,协同建设势必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即在整个系统环境中,各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综合采用文献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地完成了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案例馆的纸电图书资源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本研究旨在梳理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明确影响其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要素,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的评价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E-BOOK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E-BOOK扫描(论文提纲范文)
(1)亚马逊自出版平台KDP版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美国自出版发展演变特点 |
第二章 美国最大的自出版平台——亚马逊KDP |
第一节 亚马逊与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
第二节 KDP平台的出版规则 |
第三章 自出版中的版权困境 |
第一节 作者:恶意DMCA举报问题 |
第二节 AI写作者:法律边界模糊问题 |
第三节 KDP平台:虚假评论问题 |
第四节 合作作者:身份的关系与权利问题 |
第五节 自出版维权:常用方式与局限 |
第四章 解决自出版纠纷的路径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作者个人:增强版权意识,掌握维权途径 |
第二节 平台社区环境:不成文规定的约束 |
第三节 出版平台:提升技术手段,增强防盗版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校学生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法理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相关概念 |
1.2.1 教科书与电子教科书 |
1.2.2 阅读效果 |
1.2.3 阅读媒介 |
1.2.4 阅读行为与策略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实验法 |
1.4.3 访谈法 |
1.4.4 内容分析法 |
1.5 本论文内容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回顾 |
2.1 数字阅读效果相关研究 |
2.1.1 早期相关研究 |
2.1.2 网络技术普及后的相关研究 |
2.2 电子教科书使用效果的相关研究 |
2.3 效果差异机制探讨 |
2.3.1 技术层面 |
2.3.2 认知层面 |
2.3.3 元认知层面 |
2.3.4 其他影响因素 |
2.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框架 |
3.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3.2 阅读行为的理论基础 |
3.3 阅读理解的理论基础 |
3.3.1 语篇理解的双加工理论 |
3.3.2 阅读能力层级和认知学习模式 |
3.4 心理过程的理论基础 |
3.4.1 认知过程的相关理论 |
3.4.2 非认知过程的相关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假设 |
4.2 实验设计和访谈 |
4.2.1 被试招募与筛选 |
4.2.2 阅读材料与媒介 |
4.2.3 测试材料与媒介 |
4.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
4.2.5 半结构化访谈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4.3.1 实验数据分析 |
4.3.2 访谈资料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的组间差异分析 |
5.1 被试分组条件均衡性检测 |
5.1.1 实验前的疲劳程度 |
5.1.2 阅读理解能力分布 |
5.1.3 性格类型分布 |
5.1.4 专业、学历和年龄段分布 |
5.2 阅读理解效果的组间差异 |
5.2.1 记忆理解测试结果分析 |
5.2.2 主观题文本分析 |
5.3 心理过程的组间差异 |
5.3.1 认知过程的组间差异分析 |
5.3.2 非认知过程的组间差异分析 |
5.4 阅读时长的组间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6 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的组内差异分析 |
6.1 性别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
6.1.1 阅读理解的组内差异 |
6.1.2 心理过程的组内差异 |
6.2 文本篇幅对阅读理解效果的影响 |
6.2.1 文本篇幅对记忆理解的影响 |
6.2.2 文本篇幅对信息整合程度的影响 |
6.2.3 文本篇幅对沉浸体验的影响 |
6.3 文本类型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
6.3.1 记忆理解效果的组内差异 |
6.3.2 信息整合程度的组内差异 |
6.4 本章小结 |
7 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7.1 疲劳程度的线性回归 |
7.2 感知学习的线性回归 |
7.3 记忆效果的线性回归 |
7.4 本章小结 |
8 教科书阅读效果的其他影响因素 |
8.1 访谈样本基本情况 |
8.2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
8.3 阅读行为与策略差异 |
8.4 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 |
8.4.1 阅读主体因素 |
8.4.2 阅读客体因素 |
8.4.3 阅读环境因素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讨论 |
9.2.1 阅读理解效果差异的结果解释 |
9.2.2 心理过程差异的结果解释 |
9.2.3 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讨论 |
9.3 研究建议 |
9.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9.4.1 研究创新 |
9.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量表 |
前测问卷 |
后测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附录3:访谈文本示例 |
电子教科书组:1128-2-4 |
纸质教科书组:1129-3-6 |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视觉文化 |
二、图像转向 |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
三、从听赏到观赏 |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
二、图画书的定义 |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
结语 |
征引文献 |
一、中文着述 |
二、中文报刊论文 |
三、外文着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数字化教材《易汉语》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理论基础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数字化教材研究现状 |
1.4.2 数字化汉语教材研究现状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现状及应用情况调查 |
2.1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概述 |
2.1.1 编写理论基础 |
2.1.2 编写形式 |
2.2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教师应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 |
2.2.1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及基本信息统计 |
2.2.2 纸质版教材应用情况调查 |
2.2.3 数字化教材应用情况调查 |
2.3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学生应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2.3.1 针对小学1-3 年级学生 |
2.3.2 针对小学4-6 年级学生 |
第三章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在泰汉语教学效果分析 |
3.1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与YCT大纲对比 |
3.1.1 词汇对比分析 |
3.1.2 语法对比分析 |
3.1.3 话题对比分析 |
3.2 《易汉语》教材以国光学生YCT成绩为基础的教学效果分析 |
3.2.1 学生成绩平均分对比分析 |
3.2.2 学生成绩及格率对比分析 |
第四章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应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教材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
4.1.2 教材软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3 教材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4.2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教材内容编写中的不足 |
4.2.2 数字化教材软件中的不足 |
4.2.3 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意识不强 |
第五章 数字化教材《易汉语》编选与泰国数字化教材应用建议 |
5.1 泰国数字化教材编选建议 |
5.1.1 完善教材内容 |
5.1.2 提高教材软件适用性 |
5.2 泰国数字化教材应用建议 |
5.2.1 增加教师心理引导及工作激情 |
5.2.2 确保学校硬件设施供应及软服务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数字阅读付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4 研究结构及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1.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6.1 研究不足点 |
1.6.2 研究展望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数字阅读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大学生数字阅读研究综述 |
2.2.3 国内数字阅读行为研究综述 |
2.2.4 国内内容付费行为研究综述 |
2.2.5 国外数字阅读研究综述 |
2.2.6 总结 |
2.3 理论基础 |
2.3.1 社会认知理论 |
2.3.2 感知价值理论 |
2.3.3 自我效能 |
2.3.4 创新扩散理论 |
3 数字阅读付费模式及发展 |
3.1 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
3.2 数字阅读付费现状及发展历程 |
3.3 数字阅读付费模式 |
3.3.1 订阅付费 |
3.3.2 单次购买 |
3.3.3 会员付费 |
3.3.4 打赏付费 |
3.4 数字阅读付费趋势 |
4 数字阅读及付费意愿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 个人特征描述统计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大学生数字阅读情况分析 |
4.4.2 大学生数字阅读付费情况分析 |
5 数字阅读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 |
5.1 研究模型与假设 |
5.2 量表设计 |
5.3 问卷发放、回收与样本描述 |
5.4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5.4.1 信度分析 |
5.4.2 效度分析 |
5.5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
5.6 结果讨论和建议 |
5.6.1 用户终将回归理性,感知价值才是核心 |
5.6.2 促进线上互动,提升社区归属感 |
5.6.3 借助社交意见领袖,实现口碑传播 |
5.6.4 提升阅读体验,降低功能使用难度 |
5.6.5 制定灵活价格,探索多元付费模式 |
5.6.6 完善版权保护机制,提升付费意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6)基于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关于移动阅读APP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移动阅读APP的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沉浸体验理论 |
1.3.2 沉浸体验的九要素 |
1.4 相关概念 |
1.4.1 移动阅读APP |
1.4.2 沉浸式阅读 |
1.4.3 移动阅读APP的沉浸体验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贡献 |
2 移动阅读APP的发展概况 |
2.1 移动阅读APP的产生 |
2.2 移动阅读APP的发展 |
2.2.1 移动阅读APP的发展阶段 |
2.2.2 移动阅读APP沉浸体验的条件 |
2.2.3 移动阅读APP中沉浸体验功能的出现 |
2.3 移动阅读APP的类型 |
2.3.1 移动阅读APP分类 |
2.3.2 具备沉浸体验功能的移动阅读APP |
3 移动阅读 APP 中存在的问题 |
3.1 内容匹配问题 |
3.1.1 深度不匹配 |
3.1.2 风格不匹配 |
3.2 功能控制问题 |
3.2.1 版本缺陷 |
3.2.2 功能复杂 |
3.3 界面设计问题 |
3.3.1 风格单调 |
3.3.2 页面繁琐 |
3.4 用户服务问题 |
3.4.1 反馈及时性差 |
3.4.2 活动效果欠佳 |
3.4.3 信息风险较高 |
3.5 广告和付费问题 |
3.5.1 阅读页广告多 |
3.5.2 付费规则复杂 |
4 移动阅读APP案例对比分析 |
4.1 移动阅读APP案例选择依据 |
4.2 移动阅读APP案例概况 |
4.2.1 网易蜗牛读书 |
4.2.2 起点读书 |
4.2.3 咪咕阅读 |
4.3 三款移动阅读APP对比分析 |
4.3.1 阅读内容 |
4.3.2 阅读功能 |
4.3.3 界面设计 |
4.3.4 用户服务 |
4.3.5 付费方式 |
5 移动阅读APP的优化建议 |
5.1 以匹配内容吸引用户 |
5.1.1 内容深度与用户水平相协调 |
5.1.2 内容风格与用户需求相适应 |
5.2 以实用功能保障阅读 |
5.2.1 增强操作流畅性 |
5.2.2 提高功能实用性 |
5.3 以人性界面提升观感 |
5.3.1 界面风格适应内容主题 |
5.3.2 页面布局符合用户习惯 |
5.4 以精准服务凝聚用户 |
5.4.1 反馈及时满足用户需求 |
5.4.2 趣味活动促进用户活跃 |
5.4.3 信息安全增强用户留存 |
5.5 以合理付费减少干扰 |
5.5.1 全站式会员避免中断 |
5.5.2 按时长付费促进沉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 ——以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数字出版产业 |
第二节 德国非消费类数字出版产业 |
第三节 德国消费类数字出版产业 |
第二章 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政治环境 |
第二节 经济环境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 |
第四节 技术环境 |
第三章 案例分析:贝塔斯曼传媒集团 |
第一节 贝塔斯曼数字化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贝塔斯曼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
第三节 贝塔斯曼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升级和职业培训 |
第四章 “德国经验”对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启示 |
第一节 非消费出版:植根自我优势,发挥联合效应 |
第二节 消费类数字出版:突破竖井思维,贯通价值链 |
第三节 外部环境:严正版权规范,落实行业联盟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多媒体阅读语境下书籍数字资源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相关概念辨析 |
2.1 多媒体阅读 |
2.2 数字资源 |
2.3 二维码技术与AR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多媒体阅读语境下书籍数字资源设计案例解析 |
3.1 书籍数字资源设计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
3.2 书籍数字资源设计呈现形式的表现性 |
3.3 书籍数字资源设计呈现形式的特点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4 书籍数字资源的设计分析——《色彩创意》 |
4.1 《色彩创意》人群定位(《Colour Creation》Crowd positioning) |
4.2 《色彩创意》设计构思 |
4.3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
5 《色彩创意》书籍数字资源设计实践 |
5.1 《色彩创意》元素提取 |
5.2 《色彩创意》人物形象设计 |
5.3 以二维码技术嵌入书中的设计应用 |
5.4 以AR技术嵌入书中的设计应用 |
5.5 设计作品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课外阅读促进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提升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英语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关于英语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 |
2.3 两种课外阅读活动形式的基本定义 |
第三章 研究理论依据 |
3.1 自主学习理论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3.3 二语习得理论 |
3.4 元认知理论 |
第四章 行动研究过程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研究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实验研究法 |
4.3.4 访谈法 |
4.4 前期准备阶段 |
4.4.1 实验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2 实验前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4.4.3 分析与讨论 |
4.5 实施过程 |
4.5.1 实验过程计划表 |
4.5.2 实验班开展指导性课外阅读实施过程 |
4.5.3 对照班开展自主课外阅读实施过程 |
4.6 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5.1 实验后数据呈现与分析 |
5.1.1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
5.1.2 实验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3 实验后学生访谈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研究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看法及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4 .实验后学生态度及评价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验所用阅读测试试卷 |
附录6 .实验前测与后测学生成绩统计 |
致谢 |
(10)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2.2.2 文献老化理论 |
2.2.3 协同理论 |
3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1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3.1.1 有利于剔除老化文献,释放馆舍空间 |
3.1.2 有利于完善馆藏结构,促进学科发展 |
3.1.3 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缓解经费压力 |
3.1.4 有利于满足读者需求,发挥资源效用 |
3.2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
4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 |
4.1 绩效评价指标确立的初步思路 |
4.2 绩效评价的要素分析 |
4.2.1 资源建设 |
4.2.2 资源管理 |
4.2.3 效果评估 |
4.3 绩效评价指标的调整及确立 |
4.3.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4.3.2 调查结果分析 |
4.3.2.1 专家基本情况和权威度 |
4.3.2.2 专家反馈意见和指标调整 |
4.3.3 评价指标的确立 |
4.3.3.1 协同采访 |
4.3.3.2 协同管理 |
4.3.3.3 协同服务 |
4.3.3.4 效果评估 |
5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
5.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2.1 研究方法 |
5.2.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5.2.3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5.2.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2.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5.3.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5.3.3 专家群决策计算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6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6.1 评价对象的确定 |
6.2 评价方法 |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6.3.1 资源建设现状 |
6.3.2 评价过程 |
6.3.3 评价结果 |
7 结论、不足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1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2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3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4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现状了解访谈大纲 |
附录5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建设的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国内外E-BOOK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 [1]亚马逊自出版平台KDP版权问题研究[D]. 陆修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校学生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法理学》为例[D]. 李文雨泽. 浙江大学, 2021
-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4]数字化教材《易汉语》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D]. 党杏丹.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5]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数字阅读付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郑垒. 南京大学, 2020(02)
- [6]基于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研究[D]. 王喆. 南京大学, 2020(02)
- [7]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 ——以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为例[D]. 黄苗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多媒体阅读语境下书籍数字资源的设计研究[D]. 张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课外阅读促进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提升的行动研究[D]. 李虹蕗.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 郑诗枫. 福建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