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象训练在跳远助跑起跳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黎彩媚[1](2021)在《节奏练习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创新,且该方法与手段要符合学生的天性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学校体育教学中,切实地选择与体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方法与手段已被看成是真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依据。体育院校是培养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学生掌握技术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在跳远项目中,助跑节奏是影响助跑与起跳技术优劣,进而影响后续技术动作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前期调查发现,目前跳远教学中,教学的难点不是空中技术动作问题,而是学生助跑节奏乱、踏跳准确性低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稳定的助跑节奏,提高踏跳的准确性和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是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着以节奏练习切实所需为出发点,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从体育教育专业2020级抽取2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尝试性地将节奏练习应用在跳远教学中,检验分析该方法与手段是否能激发学生对跳远项目的学习兴趣,提高助跑节奏的稳定性、起跳踏板的准确性、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水平和整体节奏感,最终达到促进跳远成绩和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节奏练习教学实验后,对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将节奏练习运用于跳远教学中,结合助跑与起跳技术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利用节拍器制作的节奏音频较以往的击掌、喊节拍等方法更为精准化和科学化。2.节奏练习可促进跳远技术的掌握与提高,设计的专门性练习有利于提高专项素质能力,且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增强助跑节奏的稳定性。3.节奏练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均利于跳远技术的掌握与提高,但节奏练习在助跑与起跳技术环节更具针对性。相同课时下,学生掌握助跑与起跳技术更快,对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成绩更为明显,学习效果也更佳。4.节奏练习具有新奇感和趣味性,学生对其手段和内容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使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与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跳远的学习兴趣。5.节奏练习并非单纯地解决助跑节奏问题,而是基于发展节奏和速度素质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后续技术有效衔接,间接的作用于跳远整个技术环节。
黄想成[2](2021)在《中专体育跳远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提升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课程是中专院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课程,对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的积极提倡下,体育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跳远运动项目是中专体育教学的重点教学项目,起跳和助跑一直以来都是跳远运动项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1]。教师想要在中专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跳远运用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助跑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因此,在实际的中专体育跳远项目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的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起跳技术与助跑技术的完美整合。
徐娟[3](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功能性训练逐渐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它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应用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之中。在学校体育领域中,跳远运动已经成为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程的必修项目,本文以改善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跳远专项素质为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的最终目的为基本思路,探究功能性训练在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普修跳远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们跳远运动成绩的影响。旨在丰富跳远教学练习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成绩的目的,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广州体育学院2019级体教6班和8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跳远教学中,对实验班学生采取功能性练习手段,对照班学生采用常规的练习手段,经过16学时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功能动作筛查(FMS)得分、专项素质成绩、跳远成绩、跳远达标成绩、学生们对教学反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方式采用组间对比与组内对比相结合。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主动直膝抬腿、身体旋转稳定性、总分平均分较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班学生的得分要高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跳远成绩较实验前平均提高了0.91米,对照班则平均提高了0.64米,且实验班由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有1人,而对照班出现运动损伤的有4人;此外,实验班对课堂的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数要高于对照班。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跳远教学中融入功能性下肢后侧链拉伸及放松练习手段,可以提升体育院系学生下肢后侧链的运动幅度,为跳远过程中创造适宜的起跳角度奠定基础。(2)跳远教学中融入单腿稳定练习手段,可以提升体育院系学生们的本体感觉,进而有助于起跳腿起跳蹬伸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起跳效率。(3)跳远教学中融入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手段,为跳远的各技术环节创造良好的基础,为发展体育院系学生专项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4)跳远教学中融入核心稳定性练习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的核心稳定性,在跳远过程中,既有利于能量的传输,又有利于提高体育院系学生身体重心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规范技术动作,提高跳远普修课程的跳远成绩。(5)跳远教学中融入功能性练习手段,由于练习形式简单、多变,部分动作又富有挑战性,因此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学中来,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可度较高。
赵维然[4](2020)在《表象训练法在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以武汉市两所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重点关注的内容。体育在教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传统教学方式较为枯燥,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探索新背景下体育课程发展的新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教学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直接途径,自然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体育教学方式中,表象训练法以其独特的教学特点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以往研究虽然已经指出,表象训练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然而这些研究仅指出表象训练对个体的作用效果,并未考虑表象训练作用效果在个体间的差异。而由于性别、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期,个体间身心的差异更不可忽略。因而有必要探究表象训练作用效果在初中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也能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立定跳远运动项目也相继被多个省份作为中考体育考试项目之一,该运动项目已然在初中生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中凸显出了重要性。本研究正是基于初中生立定跳远运动项目的基础上,施以表象训练的教学方式,探究表象训练的作用效果在个体差异间的研究。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从而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问卷筛选出符合实验要求的160名初中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然后通过实验法对筛选出的初中生进行为期三周的立定跳远表象训练。最后,通过对所有学生立定跳远动作进行摄像,统计标准化的立定跳远成绩评分,并采用SPSS、SIMI运动模型软件对标准化立定跳远成绩评分和不同类型学生动作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象训练能够促进初中生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且表象训练作用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内向型人格特征中,性别差异并不会影响表象训练的作用效果,而在外向型人格特征中,表象训练更有利于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对于男生而言,表象训练更有利于外向型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而对于女生来说,表象训练也有利于外向型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此外,表象训练还能提高初中生的表象能力、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对此,建议未来体育教学应进一步拓展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采用表象训练或其它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着重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对于部分短时间不能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学生而言,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或其它教学方式进行替代性练习,从而保障这些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廖启明[5](2020)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跳远是最古老的竞技运动项目之一,专项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速度和快速力量等专项运动素质。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跳远课教学中普遍以挺身式跳远作为教学居多。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致学生运动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改革,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时减少、教学任务重、田径教学课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创新教学手段打破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应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探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效性,为挺身式跳远教学提供新的练习手段和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及实验法,随机选取首都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两个班男性(田径普修)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其按学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于挺身式跳远教学课的准备部分进行辅助教学,对照组在课的准备部分按教学大纲进行传统准备活动,本文选取30米加速跑、20米计时单足跳、立定三级跳远、单脚跳深跳远四项专项素质测试指标,经过12周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专项素质指标以及挺身式跳远技评、达标成绩进行测试,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2周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挺身式跳远专项素质中,立定三级跳远、20米计时单足跳、单脚跳深跳远的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而30米加速跑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实验组30米加速跑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更有效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挺身式跳远专项素质。2.实验组经过12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挺身式跳远专项素质立定三级跳远、20米计时单足跳、单脚跳深跳远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提高挺身式跳远专项素质有积极效果。3.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应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挺身式跳远技评和达标成绩更加显着,说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提升教学效果更佳。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专项技术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吴海成[6](2020)在《跳深组合练习对初中女生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跳远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项目,跳远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助跑速度和快速起跳能力,与下肢爆发力和快速起跳力量密切相关。初二年级女生正处于跳远基础训练阶段,其主要的训练任务是着重发展速度和快速力量素质,并强调快速跳跃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以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初二年级的两个体育教学班共60名女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课的准备部分加入跳深组合练习,对照组在课的准备部分不予变动。目的是通过教学实验探讨跳深组合练习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同时剖析出跳深组合练习对跳远专项指标及成绩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的跳远教学训练手段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经过12周的教学实验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跳远成绩及其专项指标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时间后,传统力量练习和跳深高度为20厘米的跳深组合练习在提高初二女生的30米冲刺跑、立定跳远、原地纵跳摸高、助跑单脚纵跳摸高成绩上均产生了积极影响。2.经过12周的实验时间后,跳深高度为20厘米跳深组合练习的实验组在初二女生原地纵跳摸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的训练效果,立定跳远、助跑单脚纵跳摸高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训练效果,30米冲刺跑具有无显着性差异的训练效果;而传统力量练习的对照组在初二女生30米冲刺跑、立定跳远、原地纵跳摸高、助跑单脚纵跳摸高中均无显着性差异的训练效果。表明跳深组合练习比传统力量练习更有利于发展初二女生的下肢爆发力和快速起跳力量。3.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跳远成绩对比分析得出:与传统力量练习的对照组相比,采用跳深高度为20厘米跳深组合练习的实验组在提高初二女生跳远成绩效果上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即在初中跳远课程中运用跳深组合练习,跳远教学效果及成绩都会明显优于传统力量练习。4.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新颖有效的跳深练习,可以降低传统训练教学上的局限性,发挥跳深练习本质的优越性,更易激发学生兴趣和新鲜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教学,也有利于进行跳深组合练习时的兴奋状态做准备,进而为完成练习动作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保障。
吴小雅[7](2020)在《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跳远的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基本阶段,助跑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使学生能够掌握合理助跑节奏下的完整跳远技术,是跳远教学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本研究将跑格练习手段融入到跳远教学中去,探讨跑格练习手段的总体设计原则、各种具体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原因和练习方法及其在跳远整体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大一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8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通过实施跑格练习(实验班)和传统常规练习(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对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前后数据指标的变化:一是身体素质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分析;二是挺身式跳远后测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三是挺身式跳远实验后各技术阶段技评得分情况的对比分析;四是挺身式跳远教学结束后学生教学反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⑴跳远教学中跑格练习手段的总体设计应遵循融入与贯穿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诱导性原则以及注重个别差异性原则。⑵跑格练习手段并非是孤立地解决助跑节奏问题,而是将各种具体跑格练习手段融入并贯穿于跳远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设计与应用促进了各环节技术的有机衔接。⑶实验班的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9个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与教学安排应用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跳远教学之中,能够促进完整技术的有效掌握。⑷跳远教学中跑格练习手段的具体应用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增强自信心,增加教学趣味性,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牛童[8](2020)在《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跳远是一项非常古老的田径运动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竞技比赛和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在普通高校中,挺身式跳远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现如今随着教学大纲的改革,技能课教学时数日趋减少,造成了时间短、任务重、掌握难的局面,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成为每位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现有教学条件、挺身式跳远的技术特点和动作结构,设计了一系列快速伸缩复合练习手段,运用到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课的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今后的挺身式跳远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教学实验通过随机选取山西大学大一年级2个班的46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在教学课的准备活动部分采用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专项准备活动。分别对两个班进行8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实验前后测得的专项身体素质、学习兴趣指标进行组内的纵向比较以及实验结束后将两个班学生的挺身式跳远达标、技评成绩进行组间的横向比较,将获取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提高学生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20米计时单足跳成绩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提高30米加速跑成绩方面,没有明显的效果。(2)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达标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3)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可以通过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增进学生对于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崔伊瑞[9](2019)在《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对跳远助跑速度和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跳远运动正朝着助跑快、上板快、起跳快、腾起高的技术方向发展,因而速度训练在跳远运动中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按项群的划分,跳远属于快速力量型运动,它对跳远者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一名优秀的跳远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速度,还必须具有快速的爆发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日常训练中,速度训练已成为大多数研究者和教练员关注的重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跳远专门性速度训练的方法较少,大多数训练方法都是在参照短跑的训练手段,无法将完整的动作技术与身体素质训练(速度训练)相结合,这是目前跳远速度训练有待完善的方面。众所周知,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组成,其中助跑是基础,起跳是关键。科学研究表明,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作用已超过百分之七十,因此提高助跑速度在训练中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助跑速度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绝对速度;二是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1],并且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要远超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但跳远成绩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跳远选手的助跑绝对速度低,虽然其助跑速度利用率较高,但实际助跑速度仍低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这是目前我国跳远项目出现的普遍现状[2]。因此,要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必须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使其能用较低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达到相对自身较高的助跑速度[3],从而为快速起跳做更充足的准备,为达到更好的跳远成绩做铺垫。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在跳远助跑能力和跳远技术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对跳远助跑绝对速度和成绩的影响,探讨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在跳远助跑速度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势和不足,以期完善跳远助跑速度训练方法在器械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从而提高跳远助跑速度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跳远技术训练的发展做贡献。总结分析,结论如下:1、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是在借助外力的作用下,通过助力强制性的牵引着运动员加速跑,使运动员在达到或超过自身最高速度的情况下,完成高强度负荷下的起跳的一种训练手段。滑轮牵引在速度训练中是一种比较经济适用的训练方法,牵引者可以借助在助跑中被牵引者给予的阻力,发展其自身的力量素质,而被牵引者借助牵引者给予的动力,在速度素质方面会有较大的改善。多滑轮牵引训练前后助跑后10米速度的相关系数r=0.94,显着性检验的概率值P=0.04<0.05,故认为实验前校跳远队运动员助跑后10米的速度(均值±标准差)9.22±0.21与实验后的速度(均值±标准差)9.34±0.26存在显着性差异,即多滑轮牵引训练实验前后对运动员助跑后10米的速度有较大的影响。2、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的原理是借助运动员助跑的惯性,在运动员起跳前(一般在起跳前三步),使绳子自动脱落,这样既能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又不阻碍运动员的起跳,并能提高运动员在高速助跑情况下的起跳能力,目前看这是一种比较经济适用、简单高效的提高运动员跳远助跑速度和成绩的训练方法。多滑轮牵引训练的实验组实验前后跳远成绩显着性检验的概率值P=0.002<0.01,故认为实验组实验前跳远成绩(均值±标准差)5.70±0.42和实验后6.04±0.22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即实验组的多滑轮牵引训练对跳远成绩有显着性影响;常规训练的对照组训练前后显着性检验的概率值P=0.068>0.05,故认为对照组常规训练前测跳远成绩(均值±标准差)5.61±0.48和后测跳远成绩(均值±标准差)5.67±0.47没有显着性差异,即对照组常规跳远训练对跳远成绩没有影响。3、可断式多滑轮牵引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原理,主要是提高了校跳远队运动员的助跑步频,而对步幅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的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和跳远成绩相比较常规跳远训练有较明显的提高,并且腾起角度也更接近科学研究的最适起跳角度18-22°,特别是对于之前起跳角度过大的运动员而言,改善较明显,另外,起跳时间也有明显的缩短,踏板更积极、快速。4、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既有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其优势是简便、经济、高效,操作简单易行,作用效果明显,可使用对象范围较广,普及率较高,其在跳远助跑中使用的最大优势是,符合跳远项目助跑的特点:匀加速运动。其不足之处是,无法很精确的测定牵引力的大小,只能通过运动员的30m加速跑和百米平跑的速度去控制,另外,使用该器械要求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并有一定的跳远基础,即跳远技术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张孝磊[10](2018)在《海绵砖组合练习在高中生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跳远是体育课堂教学和各项田径比赛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其空中姿势可分为蹲踞式跳远、挺身式跳远、走步式跳远。在我国普通高中及以下的学校,跳远教学主要以蹲踞式和挺身式动作为主,而对于初接触跳远的学生,更多的是以蹲踞式跳远进行教学。现如今很多高中一线体育教师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方法上大体类似,都按照传统常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很少用到辅助教具的教学手段。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跳远教学应该进一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本研究针对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了蹲踞式跳远教学过程中的海绵砖组合练习手段,并且通过教学实验的实施与对比,力图证明该研究成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快速掌握完整跳远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为高中蹲踞式跳远教学提供新思路。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高一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8节课的蹲踞式跳远教学中通过组织实施海绵砖组合练习(实验班)和传统常规练习(对照班)进行教学。从三个方面对比两个班级学生实验后的数据指标变化:一是蹲踞式跳远后测达标成绩的对比;二是蹲踞式跳远后测技术评定成绩的对比;三是蹲踞式跳远教学结束后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对比。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蹲踞式跳远教学过程中的海绵砖组合练习设计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适切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2)海绵砖组合练习内容设计既要重视对单独技术环节的练习,也要突出多个技术环节之间衔接与连贯的特点。(3)实验班8节课的海绵砖组合练习安排可按如下进行:初期1、2节课主要进行原地摆动蹬伸上海绵砖、走动模仿起跳过海绵砖和助跑中模仿连续上步起跳过多个海绵砖练习;中期3、4、5、6节课主要进行连续上步助跑起跳摸海绵砖、连续上步助跑起跳依次过同高度海绵砖、连续上步助跑起跳依次过不同高度海绵砖、连续上三步助跑起跳接多个腾空步、双腿夹海绵砖、立定跳远过海绵砖、起跳腿拍打海绵砖、短程助跑起跳过海绵砖接蹲踞式动作入沙池和连续上步助跑起跳接多个腾空步接蹲踞式动作入沙池等练习;后期7、8节课主要进行海绵砖助跑标记练习、无海绵砖状态下短程助跑接蹲踞式动作入沙池和完整的全程助跑蹲踞式跳远练习。(4)实验班学生的技术评定成绩与达标成绩均优于对照班,说明海绵砖组合练习更有利于高中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蹲踞式跳远技术。同时,因正确动作技术的快速掌握也促进了达标成绩的提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能提高蹲踞式跳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实验班学生相对于对照班对蹲踞式跳远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兴趣更为浓烈,对于蹲踞式跳远的学习更加自信;对于体育与健康课其它技能的学习也更有信心。
二、表象训练在跳远助跑起跳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象训练在跳远助跑起跳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节奏练习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提高跳远助跑起跳技术是发展跳远项目技术水平的需求 |
1.1.2 创新跳远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顺应新时代体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
1.1.3 激发学生对跳远项目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技术的掌握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节奏感 |
2.1.2 助跑节奏 |
2.1.3 运动节奏感 |
2.1.4 节拍器 |
2.1.5 音乐节奏感 |
2.1.6 节奏练习 |
2.1.7 节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
2.1.8 音乐节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外关于跳远技术的研究 |
2.2.2 国内外关于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研究 |
2.2.3 国内外关于节奏训练在体育项目中运用的研究 |
2.2.4 国内外关于节奏练习在跳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节奏练习的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4.1.1 节奏练习的生理学基础 |
4.1.2 节奏练习的心理学基础 |
4.2 学生学习跳远时存在最大问题的技术环节调查分析 |
4.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基本情况的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跳远的学习兴趣、态度和动机调查与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助跑节奏评定分值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评定分值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跳远完整技术评定分值对比分析 |
4.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跳远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 |
4.4.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踏板准确性的对比分析 |
4.4.6 实验班学生对节奏练习认可程度调查分析 |
4.4.7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跳远的学习兴趣、态度和动机调查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件A 访问提纲 |
附件B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基本情况指标筛选问卷 |
附件C 学习跳远时存在最大问题的技术环节调查问卷 |
附件D 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件E 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评定标准 |
附件F 跳远教学进度表 |
附件G 挺身式跳远完整技术评定标准表 |
附件H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对跳远的学习兴趣、态度和动机的调查问卷 |
附件I 实验后实验班对节奏练习认可程度的调查问卷 |
附件J 教学实验过程中助跑节奏音频模板和教学视频链接 |
附件K 术科教案1(教案范例)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中专体育跳远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提升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中专体育跳远助跑技术的策略 |
二、提升中专体育起跳技术的有效策略 |
(一)起跳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起跳技术的重要基础 |
(二)起跳技术的有效训练策略 |
三、提高跳远运动助跑和起跳准确性的训练方式 |
(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助跑节奏训练 |
(二)开展肌肉力量的输出精度训练 |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训练 |
(3)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概述 |
2.1.1 跳远 |
2.1.2 功能性训练 |
2.2 研究综述 |
2.2.1 跳远技术特点的概述 |
2.2.2 跳远技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综述 |
2.2.3 功能性训练的发展研究 |
2.2.4 功能性训练在跳远项目中应用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4 实验方案设计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器材 |
4.3 实验原则 |
4.4 实验对象 |
4.5 指标的选取及测试目的 |
4.5.1 专项素质测试指标的选取 |
4.5.2 专项素质指标的测试目的 |
4.5.3 功能性动作测试指标选取 |
4.5.4 功能性动作指标的测试目的 |
4.6 实验教学安排 |
4.7 实验控制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各项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信息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功能动作筛查(FMS)结果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5.2 功能性训练计划制定的依据分析 |
5.2.1 跳远技术特点及对学生身体基本能力需求分析 |
5.2.2 实验前实验班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分析 |
5.2.3 功能动作筛查(FMS)失分动作对跳远技术影响 |
5.2.4 实验班功能性训练方案的制定 |
5.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功能动作筛查(FMS)结果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远成绩达标情况对比分析 |
5.3.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反馈情况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表象训练法在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以武汉市两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表象训练 |
2.1.2 内-外向人格的认知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
2.2.2 符号学习理论 |
2.2.3 注意-唤醒定向理论 |
2.2.4 生物信息理论 |
2.2.5 三重编码理论 |
2.3 国外表象训练在运动领域的相关研究 |
2.4 国内表象训练在运动领域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被试同质性检验 |
4.1.1 实验前所有被试表象能力测试结果 |
4.1.2 实验前所有被试形态测量结果 |
4.1.3 实验前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测试结果 |
4.1.4 实验前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测试结果 |
4.1.5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标准化评分差异检验 |
4.2 实验后数据分析 |
4.2.1 实验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测试结果 |
4.2.2 实验后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测试结果 |
4.2.3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标准化评分差异检验 |
4.2.4 实验组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标准化评分差异检验 |
4.2.5 实验后初中生立定跳远能力在性别之间的差异 |
4.2.6 实验后初中生立定跳远能力在人格之间的差异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表象训练影响初中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原因 |
5.2 表象训练影响不同性别初中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原因 |
5.3 表象训练影响不同人格特征初中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原因 |
5.4 表象训练对初中生其它方面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相关概述 |
1.4.2 国内关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现状 |
1.4.3 国外关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现状 |
1.4.4 关于挺身式跳远教学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专项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实验组实验前后专项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对照组实验前后专项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1 实验后30 米加速跑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
3.4.2 实验后20 米计时单足跳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
3.4.3 实验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
3.4.4 实验后单脚跳深跳远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
3.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3.6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3.7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跳深组合练习对初中女生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跳深练习的研究 |
1.4.2 有关跳深练习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1.4.3 有关跳深练习在跳远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数据结果与分析 |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及跳远各专项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30 米冲刺跑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立定跳远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原地纵跳摸高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5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助跑单脚纵跳摸高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远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指标与跳远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3.3 跳深组合练习对实验组跳远教学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
3.4 在跳远课程中运用跳深组合练习的启示 |
3.4.1 在跳远课程中运用跳深组合练习的优势 |
3.4.2 在跳远课程中运用跳深组合练习需注意的原则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跳远技术的研究 |
1.3.1.1 跳远助跑准确性与节奏性研究 |
1.3.1.2 跳远助跑速度与速度利用率研究 |
1.3.1.3 跳远起跳技术的研究 |
1.3.1.5 腾空及落地技术的研究 |
1.3.2 跳远教学方法研究 |
1.3.3 跳远教学手段的研究 |
1.3.4 跑格法的相关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设计 |
2.2.2.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2.2.3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教学实验 |
3.1 教学实验时间 |
3.2 教学实验地点 |
3.3 教学实验器材 |
3.4 教学实验对象 |
3.5 教学实验目的 |
3.6 教学实验控制 |
3.7 实验班跑格练习手段总体设计原则及内容设计和进度安排 |
3.7.1 跑格练习手段总体设计原则 |
3.7.2 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 |
3.7.3 跑格练习手段的实施安排 |
3.8 对照组练习安排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对挺身式跳远感兴趣程度分析 |
4.1.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对挺身式跳远感兴趣程度分析 |
4.1.3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自信心调查分析 |
4.1.4 实验前挺身式跳远各环节技评成绩在完整技术得分中所占比例分析 |
4.2 实验后结果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2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助跑踏板准确率对比分析 |
4.2.3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助跑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
4.2.4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起跳技评成绩分析 |
4.2.5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腾空技评成绩分析 |
4.2.6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落地技评成绩分析 |
4.2.7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总评成绩分析 |
4.2.8 两个班学生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学生问卷统计对比分析 |
4.3.1 两个班学生教学实验中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对挺身式跳远上板恐惧心理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自信心情况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同度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的研究现状 |
1.3.2 跳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跳远技术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4 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关于挺身式跳远教学的应用原理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实验方案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2.3.3 实验对象及分组 |
2.3.4 实验前测指标的确定 |
2.3.5 实验器材 |
2.3.6 两组学生在实验中采用练习手段的确定 |
2.3.7 练习安排 |
2.3.8 实验控制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实验前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1.2 实验前学生学习挺身式跳远情况的分析 |
3.1.3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析 |
3.2 实验后两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2.1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2.2 实验后对照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2.3 实验后两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3 实验后两组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后两组学生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两组学生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
3.4 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分析 |
3.5 实验后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同情况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9)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对跳远助跑速度和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跳远训练研究现状 |
2.2 跳远助跑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助跑速度的训练方法 |
2.2.1 助跑距离对助跑速度的影响 |
2.2.2 起动方式对助跑的影响 |
2.2.3 加速方式对助跑的影响 |
2.2.4 助跑速度训练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 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影响的研究现状 |
2.4 滑轮牵拉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影像采集法 |
3.2.4 录像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班运动员的30m平跑成绩及跳远前测成绩 |
4.2 校跳远队实验前100 米平跑及跳远成绩 |
4.3 滑轮牵引训练对跳远助跑能力的数据分析 |
4.3.1 对校跳远队运动员起跳前两步助跑速度和步长的分析 |
4.3.2 校跳远队运动员后10 米助跑速度和腾起初速度及跳远成绩的变化 |
4.3.3 滑轮牵引训练前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班学生跳远成绩的影响 |
4.3.4 对校跳远队运动员快速助跑下的起跳能力的分析 |
4.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30米平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个人简历 |
(10)海绵砖组合练习在高中生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跳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跳远技术的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
1.3.3 跳远技术的教学手段研究现状 |
1.3.4 海绵砖运用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2.2.3.2 调查问卷的效度及信度检验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教学实验 |
3.1 教学实验时间 |
3.2 教学实验地点 |
3.3 教学实验器材 |
3.4 教学实验对象 |
3.5 教学实验目的 |
3.6 教学实验控制 |
3.7 实验班海绵砖组合练习的设计原则及内容设计和进度安排 |
3.7.1 实验班海绵砖组合练习的设计原则 |
3.7.2 实验班海绵砖组合练习内容 |
3.7.3 实验班蹲踞式跳远海绵砖组合练习的进度安排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实验前、实验后结果比较分析 |
4.1.1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实验后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
4.1.2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实验后蹲踞式跳远达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 教学实验后结果比较分析 |
4.2.1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蹲踞式跳远达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2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蹲踞式跳远技评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2.1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蹲踞式跳远助跑技术技评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2.2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蹲踞式跳远起跳技术技评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2.3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蹲踞式跳远腾空技术技评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2.4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蹲踞式跳远落地技术技评成绩的比较分析 |
4.3 教学实验后学生问卷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 |
4.3.1 对两个班学生开始教学实验前学情的比较分析 |
4.3.2 对两个班学生教学实验中学习态度与感受的比较分析 |
4.3.3 对两个班学生教学实验后学习兴趣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二:教师调查问卷 |
附件三:问卷效度评价 |
致谢 |
四、表象训练在跳远助跑起跳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节奏练习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黎彩媚.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中专体育跳远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提升策略分析[J]. 黄想成. 现代职业教育, 2021(05)
- [3]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徐娟.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表象训练法在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以武汉市两所初中为例[D]. 赵维然.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5]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廖启明.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6]跳深组合练习对初中女生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海成.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7]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小雅.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8]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牛童.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9]可断式多滑轮牵引训练对跳远助跑速度和成绩的影响研究[D]. 崔伊瑞.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9)
- [10]海绵砖组合练习在高中生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孝磊. 武汉体育学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