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跃华[1](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姚国召[2](2020)在《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文中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消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其中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属于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目前西医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中医中药治疗CAG有一定优势;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CAG的常见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等;诊疗CAG要注重舌象,以扶正为要、从肝论治、辨病用药、既病防变、处方精炼为其特点。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志红主任医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CAG的临证用药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治疗CAG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为其学术思想、用药经验传承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集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的门诊病例信息,整理纳入病例的基本资料、诊断、中医证型、方药,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将原始资料、处方文本转化为可分析的电子数据,从证型、中药、方剂多角度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用药频数统计,中药关联、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探讨治疗CAG的常用药物、药对、自拟方用药及常用方剂的加减应用;结合跟师学习体会,对治疗CAG用药及临证诊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次研究纳入患者128人,男性72人、女性56人。采集病例处方600张,其中属PLGC的用药处方404张,占比为67.33%。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如下:1.中医证型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证(188、31.33%)、肝胃郁热(181、30.17%)、肝胃气滞证(89、14.83%)、肝胃阴虚证(62、10.33%)、气阴两虚证(47、7.83%)、脾胃虚弱证(18、3.00%)、肝郁脾虚证(15、2.50%)。2.通过中药频次分析,频次及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的前20味中药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542,90.33%)、太子参(530,88.33%)、百合(470,78.33%)、紫苏梗(426,71.00%)、蛇莓(426,71.00%)、薏苡仁(402,67.00%)、蒲公英(373,62.17%)、乌药(346,57.67%)、莪术(340,56.67%)、牵牛子(274,45.67%)、海螵蛸(265,44.17%)、石斛(256,42.67%)、青蒿(251,41.83%)、浙贝母(247,41.17%)、连翘(238,39.67%)、柴胡(205,34.17%)、丹参(201,33.50%)、三七粉(189,31.50%)、松花粉(169,28.00%)、白芍(154,25.67%)。通过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发现:上述药物中的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为治疗CAG高频药物;而核心中药包括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6味药。3.通过中药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频次>300次)如下: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白花蛇舌草、百合-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蛇莓、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紫苏梗-百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蛇莓-紫苏梗、百合-乌药、百合-蛇莓、蛇莓-薏苡仁、薏苡仁-百合、蒲公英-太子参、莪术-太子参、莪术-白花蛇舌草、乌药-太子参、乌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苏梗、蒲公英-百合。4.通过中药聚类分析获得6个中药核心群,分别是:(1)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苏梗、薏苡仁、蛇莓;(2)百合、乌药;(3)连翘、蒲公英、海螵蛸、浙贝母、牵牛子;(4)柴胡、莪术、石斛、三七粉;(5)丹参、松花粉、白芍;(6)青蒿。5.治疗CAG选用自拟方或常用方组合加减统计如下:(1)自拟方:频次在前15味中药频次和所占百分比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328、97.04%)、紫苏梗(321、94.97%)、薏苡仁(309、91.42%)、太子参(306、90.53%)、百合(289、85.50%)、蛇莓(283、83.73%)、蒲公英(247、73.08%)、莪术(199、58.88%)、青蒿(178、52.66%)、连翘(173、51.18%)、牵牛子(170、50.30%)、石斛(157、46.45%)、柴胡(141、41.72%)、丹参(118、34.91%)、三七粉(107、31.66%)等。(2)常用方: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及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同时也多在选用常用方时依据病情加入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薏苡仁及百合等高频、核心药物。结论1.本研究中CAG属PLGC的用药处方频次占比为67.33%,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湿热、肝胃郁热及肝胃气滞为多,而肝胃阴虚、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肝郁脾虚相对较少。2.治疗CAG的核心中药有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等6味药;加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形成高频药物;高频药物加莪术、浙贝母、连翘、柴胡、丹参、三七粉、松花粉、白芍则为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3.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常用的24组药对及6个核心群,可根据个体病情选用。4.自拟方多由常用的白花蛇舌草、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百合、蛇莓、蒲公英、莪术、青蒿、连翘、牵牛子、石斛、柴胡、丹参、三七粉等高频药物或核心群药物加减而成。5.常用方剂有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常为上述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
薛茸丹[3](2020)在《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经络诊察取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经络辨证的临床依据。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41例。治疗过程中,有10例受试者脱落,治疗组2例因外出旅游时间超过2个月自动脱落,2例久居外地未归自动脱落;对照组4例因外出旅游连续4周未行治疗视为自动脱落,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乙肝停止治疗,1例因工作变动无法坚持治疗要求退出试验,最终完成有效病例71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经络诊察,配合使用81道经络能量测定仪对患者十二经的经络虚、实、寒、热状态进行测定,试验组结合经络诊察及经络检测结果辨经选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原则选穴,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PRO量表积分、胃镜、病理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两组的中医症状和PRO量表积分进行随访比较。结果:治疗前将两组之间一般资料、主观及客观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治疗前12条经络异常反应点最多的五条经络依次为: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治疗结束后,两组数据在临床症状、PRO量表和胃镜疗效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据在症状疗效、病理组织学积分及疗效方面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数据在临床症状和PRO量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络诊察取穴法与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法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胃镜疗效与胃粘膜病变状态。2.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在改善病理疗效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优于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法。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变经络不仅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异常也很常见。
李琪,吴梦蝶,吴焕淦,马喆,何婧,蒋文杰,郑雪,黄艳,顾沐恩,李璟[4](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述近2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7年1月1日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改良的Jadad质量评分、数据信息提取与数据库的建立,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间与疗程、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等。结果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针刺配合灸法最多见。取穴组方具有远近配穴、俞募配穴及循经配穴的特点,使用频率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居多;治疗疗程的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结论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但临床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性,有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胡元[5](2019)在《柴胡理中汤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柴胡理中汤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标准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理中汤治疗,均治疗14天,停药至少4周后复查Hp。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Hp根除率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对照组纳入患者40例,其中有剔除病例2例,脱落病例1例(自行中止1例),最终病例为37例;治疗组纳入患者40例,其中无剔除病例,脱落病例3例(失访2例,自行中止1例),最终病例为37例。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痞满、胃脘胀痛、胸胁疼痛、嗳气、食少、胸闷、大便不畅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泛酸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Hp根除率比较:经治疗后,对照组37例,转阴30例,Hp根除率为81.80%,治疗组37例,Hp转阴34例,Hp根除率为91.89%,在Hp根除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对照组37例,2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出现腹痛,2例患者出现腹胀,1例患者出现腹泻,1例患者出现便秘;治疗组37例,1例患者出现腹胀,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更少(P<0.05)。5.安全性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两组均安全。结论:柴胡理中汤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罗淑瑜[6](2019)在《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c-myc、survivin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模型大鼠血清生长激素(GH)、胃蛋白酶原(PG)及胃黏膜原癌基因(c-myc)、存活素(survivin)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CAG可能的效应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空白组常规饲养,不予任何刺激,造模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连续12周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艾灸组,艾灸组束缚并艾灸“中脘”穴40min,艾灸后按2ml/kg/d灌服0.9%Nacl,并根据艾灸过程中大鼠尾温变化分为热敏灸组和非热敏灸组;维酶素组束缚40min后灌服等量维酶素;模型组束缚40min后灌服等量0.9%Nacl;各组均1次/d,共28d。治疗期间空白组不予任何刺激。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等变化。治疗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6只,采用ELISA法检测CAG模型大鼠血清GH、PG表达,QPCR法检测胃黏膜中的c-myc、survivin mRNA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等各观察指标(基线情况)均相当。造模结束后,空白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体质量正常增长。造模组大鼠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迟钝,饮食量下降,毛发枯槁,背部松垮,皮肤黏膜淡白无光,耳廓及尾色苍白,大便质软或稀溏等。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空白组大鼠胃黏膜肉眼观及光镜下观察未见明显异常;造模组大鼠胃黏膜肉眼可见色暗红或灰白,黏膜层明显变薄,弹性减少,皱襞变平,粘液减少,走向紊乱,沟回变浅或消失,肌层变薄;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变薄、充血明显,固有层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部分腺体囊性扩张,可见淋巴滤泡和炎症细胞,可见异形增生。(2)治疗前与空白组相比,各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前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维酶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大鼠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质量均明显增长(均P<0.01)。治疗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仍差距较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和维酶素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长(均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均有所改善,光镜下可见空白组胃黏膜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可见胃黏膜变薄,腺腔扩大而腺体萎缩,偶可见肠上皮化生,其余各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其中以热敏灸组改善最为明显。(3)治疗结束后,模型组血清GH、PGⅠ、PGⅡ表达及PGR比值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维酶素组血清GH、PGⅠ、PGⅡ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PGR比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敏灸组在提高血清GH、PGⅠ表达方面均优于非热敏灸组及维酶素组(均P<0.05)。(4)治疗结束后,模型组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表达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维酶素组均能降低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表达(均P<0.01),且热敏灸组及维酶素组优于非热敏灸组(P<0.05,P<0.01);在降低c-myc mRNA方面维酶素组优于热敏灸组(P<0.05),在降低survivin mRNA方面热敏灸组与维酶素组疗效相当。结论:(1)热敏灸能明显改善CAG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大便质地等)、体质量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2)热敏灸能提高血清GH、PGⅠ表达,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萎缩状态。(3)热敏灸能抑制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的表达,恢复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平衡而达到治疗CAG的目的。
俞骀秋[7](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索2019年2月以前的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以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文献日益增多,但对于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的文献研究质量不高或纳入的样本量较少。本研究就针灸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作一个系统评价,为使用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方法:以“针灸”、“艾灸”、“针刺”、“温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火针”、“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CBM数据库;以“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cupuncture therapy”、“moxibustion”、“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embedding at acupoints”、“acupoint injection”、“fire needle”、“chronic gastritis”、“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gastritis”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2019年2月以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或半随机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的文献。纳入标准:①选择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②试验对象为慢性胃炎患者,无性别、年龄以及病例来源限制。③研究内有明确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④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以针灸为主,包括针刺、艾灸、火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温针灸等等,针刺方法、针刺的深度、留针时间不予以限制;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为主。⑤疗效评价主要采取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检查有效率。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以及患有严重的难以治疗的原发性疾病患者;②合并溃疡、胃癌、息肉、残胃、食道炎、十二指肠溃疡及严重并发症者;③试验组与对照组都采用针灸的疗法为主,治疗时都有采用针灸,不论是用不同的针刺的手法或是选取不同的穴位;④已经重复发表过的文献;⑤研究的诊断标准与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或公认诊断标准有明显出入的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独自阅读文献的题目与摘要,依据预先规定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初步筛除文献。再对初步筛选所获得的文献进行仔细的全文内容阅读;阅读全文后,再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获得所需文献。依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①是否正确产生随机序列;②是否正确实施分配隐藏;③是否对研究人员及患者实施盲法;④是否对结果评定实施盲法;⑤报道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⑦其他偏倚。统计分析采用在Cochrane网站下载的Revman5.0软件,对最终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一步,对结局指标的合并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当结果具有同质性时(P>0.1),应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计算。若各结局指标的合并统计量具有异质性时(P≤0.1),则需以I2来衡量其结果的异质性大小。如果异质性尚可接受(I2≤50%),仍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若12>50%,需先分析导致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如异质性的产生是由于各研究的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治疗周期、疗程的长短等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则可以采用亚组分析处理。二分类变量的合并统计量选择比值比(OR)表示。95%CI表示各统计量的置信区间。最后,得到的合并统计量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还需采用Z检验方法来检验。当无法对所纳入的研究的统计量进行合并时,采用定性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后获得文献452篇,经过阅读全文后纳入文献共23篇,均为中文期刊论文。以艾灸为试验组4篇,以穴位埋线为试验组4篇,以温针灸为试验组3篇,以穴位注射为试验组4篇,以火针为试验组3篇,以针刺+艾灸为试验组5篇。经Meta分析后结果为:1.对23篇RCT文献进行总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56,95%CI=(3.52,5.91),p<0.00001];2.对 4 篇艾灸治疗组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6.68,95%CI=(3.35,14.05),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3.对 3 篇温针灸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61,95%CI=(2.00,10.66),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4.对 3 篇火针治疗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32,95%CI=(2.27,8.62),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5.对4篇穴位埋线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7.91,95%CI=(3.66,17.08),p<0.00001];6.对4篇穴位注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2.83,95%CI=(1.75,4.57),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7.对5篇针刺+艾灸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85,95%CI=(2.69,8.73),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8.对3篇报道了胃镜检查结果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胃镜检查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31,95%CI=(2.22,8.36),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9.所纳入的23篇项随机对照试验中,1项研究报道1例因艾灸时艾灸盒掉落所致的轻度烫伤,22项研究报道试验组均无不良反应。10.各个研究效应点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疗法、温针灸疗法、火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刺+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在总有效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针刺+艾灸疗法及穴位埋线疗法在胃镜总有效率方面优于西医常规疗法。但是由于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王晓梅,刘雅楠,常小荣,顾沐恩,吴焕淦,许峰[8](2016)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及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近1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实验研究相关文献,总结了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为进一步探讨并发掘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为有效的方法和相关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高仰来,李娜[9](2017)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通过辨证治疗常可以逆转或稳定其病理异常表现。近年来针灸疗法为主治疗本病的研究渐多,而且方法众多。从针剌、火针、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针、穴位敷贴及针药结合等方法,对近年来治疗本病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兰鑫[10](2016)在《老十针联合许氏和化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王乐亭教授“老十针”联合许彭龄教授“许氏和化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相对于单纯中药治疗的优势,综合评价针药结合治疗的疗效,验证名医组合的治疗优势,为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提供新的思路,并进行下一步的临床推广与应用。[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专家门诊及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符合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及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中医证侯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且均确诊并附有胃镜检查报告单及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结果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合格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许氏和化汤”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以穴方“老十针”为基础方加减,每周3次,15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5周。在治疗前、治疗结束(5周)、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疗效观察评价。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入组前中医各症状积分及中医总症状积分等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2.经过五周的治疗,结果示无论对照组(单纯许氏和化汤)或观察组(许氏和化汤联合老十针)在治疗前后改善患者肝胃不和证主症如胃脘或胁肋胀满、胃痛、嗳气、反酸、胃中嘈杂等均有较好的疗效(P<0.05),且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许氏和化汤联合老十针)在中医总症候积分、临床有效率以及Hp转阴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许氏和化汤)(P<0.05),说明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临床疗效更加显着;4.治疗后三个月随访结果示,对照组(单纯许氏和化汤)、观察组(许氏和化汤联合老十针)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三个月的中医证侯总积分同治疗前以及治疗五周后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三个月的疗效均优于治疗前及治疗五周后;且治疗后三个月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中医证侯总积分下降更加明显,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治疗效果的持久性。[结论]1.观察结果表明,针药结合(老十针联合许氏和化汤)、单纯中药(许氏和化汤)在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2.针药结合(老十针联合许氏和化汤)在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许氏和化汤)治疗。3.名家针药结合的形式治疗慢性胃炎为今后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2.1 胃炎 |
1.2.2 慢性胃炎 |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样本量选择 |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中止病例标准 |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和转归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
1. 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5. 导师经验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采集 |
2.2 质量控制与核查 |
2.3 数据提取及处理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 |
3.2 证型分布 |
3.3 各证型方药分布 |
3.4 整体方药分析 |
4. 讨论 |
4.1 导师对CAG的认识 |
4.2 导师诊疗特点 |
4.3 导师用药分析 |
4.4 导师组方特点 |
5. 验案举隅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名起源 |
2. 基本概念 |
3. 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
3.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 |
3.2 自身免疫性因素 |
3.3 十二指肠-胃及胆汁反流 |
3.4 年龄及胃黏膜营养因子 |
3.5 精神因素 |
4. 流行病学特点 |
5. 临床表现 |
5.1 临床症状 |
5.2 体征 |
6. 治疗 |
6.1 药物治疗 |
6.2 内镜下治疗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 病名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2.1 古代医家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家对痞证病因病机的看法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4.1 中药治疗 |
4.2 针灸治疗 |
4.3 针药结合 |
4.4 中成药治疗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经络诊察技术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
1. 理论依据 |
1.1 《内经》中对经络诊察的论述 |
1.2 《难经》中对经络诊察的补充 |
2. 基本内容及操作方法 |
2.1 基本内容 |
2.2 具体操作方法及选经选穴 |
3. 临床应用 |
3.1 心脑血管疾病 |
3.2 呼吸系统疾病 |
3.3 消化系统疾病 |
3.4 妇科疾病 |
3.5 其他疾病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中医症状积分与疗效 |
3.4 胃肠病PRO量表积分 |
3.5 胃镜下粘膜积分与疗效 |
3.6 病理组织评分及疗效 |
3.7 患者经络诊察病变经络分布特点 |
4 不良结果反应及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分布及分析 |
1.2 年龄分布及分析 |
1.3 病程范围及分析 |
2 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
2.1 选择经络诊察取穴针法的依据 |
2.2 选穴依据及分析 |
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3.1 主观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3.2 客观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4 研究结果讨论 |
4.1 症状和PRO量表评分讨论 |
4.2 胃镜和病理评分讨论 |
4.3 疗效讨论 |
4.4 经络诊察结果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本临床研究存在的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录2: 胃肠病PRO量表积分 |
个人简介 |
(4)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 |
2.1 诊断标准 |
2.2 辨证分型 |
2.3 针灸疗法的使用 |
2.4 经脉及腧穴的选用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结局指标 |
2.7 临床试验设计 |
3 讨论 |
3.1 针灸治疗CAC临床研究的诊断标准 |
3.2 CAG的针灸治疗方案 |
3.3 针灸治疗CAG临床研究的疗效标准及结局指标 |
3.4 针灸治疗CAG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 |
3.5 针灸治疗CAG临床研究相关建议 |
4 展望 |
(5)柴胡理中汤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c-myc、survivin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CAG的认识与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CAG的认识与艾灸治疗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器械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CAG模型大鼠建立方法与评价 |
2.3 腧穴定位、施灸方法及腧穴敏化标准 |
2.4 实验步骤 |
2.5 实验动物取材及标本制备 |
2.6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模型建立情况 |
3.2 一般状况观察 |
3.3 体质量变化 |
3.4 各组大鼠治疗后光镜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
3.5 ELISA检测各组血清GH、PGⅠ、PGⅡ表达及PGⅠ/PGⅡ比值比较 |
3.6 QPCR法检测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比较 |
4 讨论 |
4.1 关于热敏灸 |
4.2 热敏灸与CAG等胃肠道疾病关系 |
4.3 中脘穴与CAG关系 |
4.4 CAG动物模型建立探讨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答辩委员会名单 |
作者简介 |
(7)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1.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2 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进展 |
1.2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辨证分型 |
1.2.3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
1.2.4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进展 |
第二章 Meta分析研究 |
2.1 技术路线图(表) |
2.2 研究内容 |
2.2.1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及质量评价 |
2.3.3 Meta分析结果 |
2.3.4 分析 |
2.3.5 发表偏倚 |
2.4 讨论 |
2.4.1 艾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
2.4.2 火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
2.4.3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
2.4.4 温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
2.4.5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
2.4.6 针刺+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
2.4.7 针刺+艾灸与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胃炎胃镜结果的有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疗效研究 |
1.1 单一疗法 |
1.1.1 单纯针刺 |
1.1.2 穴位埋线 |
1.2 综合疗法 |
1.2.1 针灸并用 |
1.2.2 针刺加穴位注射 |
1.2.3 针药结合 |
1.2.4 灸药结合 |
1.2.5针灸加穴位埋线 |
1.2.6 药加穴位埋线 |
1.2.7 灸药加耳穴 |
1.2.8 药加耳穴 |
1.3 特殊针法 |
2 机制研究 |
2.1 抑制炎性反应 |
2.2 保护胃黏膜 |
2.3 调节胃肠激素 |
3 结语与展望 |
(9)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灸疗法 |
1.1 毫针疗法 |
1.2 艾灸疗法 |
1.3 穴位注射疗法 |
1.4 穴位贴敷疗法 |
1.5 穴位埋线疗法 |
1.6 火针疗法 |
1.7 腹针疗法 |
1.8 电针疗法 |
2 针灸综合疗法 |
2.1 针灸为主外治综合疗法 |
2.2 针药结合综合疗法 |
3 小结 |
(10)老十针联合许氏和化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治疗 |
3 针灸治疗 |
4 针药结合治疗 |
5 讨论 |
6 名家治疗慢性胃炎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观察对象 |
2 观察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临床疗效评价 |
5 数据采集、统计 |
6 质量控制 |
7 医学伦理道德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统计结果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选题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2 关于“老十针”穴方 |
3 关于“和化汤”药方 |
4 统计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近十年中医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的相关文献 |
附表2 随机数字表 |
附表3 病例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D]. 姚国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D]. 薛茸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J]. 李琪,吴梦蝶,吴焕淦,马喆,何婧,蒋文杰,郑雪,黄艳,顾沐恩,李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8)
- [5]柴胡理中汤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D]. 胡元.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c-myc、survivin的影响[D]. 罗淑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D]. 俞骀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 王晓梅,刘雅楠,常小荣,顾沐恩,吴焕淦,许峰. 世界中医药, 2016(12)
- [9]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高仰来,李娜. 中医研究, 2017(02)
- [10]老十针联合许氏和化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兰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