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金短缺管理对策

企业资金短缺管理对策

一、企业资金紧张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朱冠平[1](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张琴芳[2](2021)在《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防控研究》文中认为债务融资作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企业的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企业制定投融资决策和经营计划。随着我国债务融资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高杠杆经营,却在国家经济下行,国家“去杠杆”、调结构的经济政策影响下,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不断加大,尤其是民营企业因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债务违约情况令人堪忧。对于引发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的因素是什么,民营企业又该如何防控债务违约风险?这一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环保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十三五”期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企业依靠举债进行高速扩张,2018年后,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不少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持续高位,本文以BT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BT集团债务现状和债务融资方式、梳理了BT集团债务违约情况及发生债务违约对BT集团产生的影响,然后从宏观经济因素、环保行业因素以及集团内部因素三个方面对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其债务违约风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在金融去杠杆和政策强监管、宏观经济下行、环保行业盈利空间下降和面临融资困境的背景下,BT集团依靠债务激进扩张,导致业绩下滑、财务状况恶化,加上筹资风险不断积累,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另外,BT集团非筹资性现金流不断流出,资金压力大,加剧了债务违约风险。同时,本文基于Z-score模型对BT集团的风险程度进行测算,识别BT集团产生债务违约风险的时点和风险趋势,结果显示BT集团从2018年开始就已经存在较高的债务违约风险,且风险程度不断上升。最后,本文分别从经营管理层面和财务管理层面为BT集团应对和控制债务违约风险提出建议。通过BT集团的案例分析,为同样高杠杆经营的民营企业在防范和控制债务违约风险方面形成借鉴意义。

陈俊蓉[3](2021)在《M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股权质押这一融资模式由于限制性条件少、高效灵活等的独特优势而受到青睐。但是,自2018年A股市场接连爆仓后,上市公司内控及预警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都成为了股权质押“爆雷”的导火线,从而对上市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选取在A股市场中的M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其股权质押比例高达96.38%,属于高比例质押企业。首先,为了确定分析该案例的方向,先对股权质押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构建相关知识框架,再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控制权私利理论搭建理论框架,总结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动机和质押后风险的表现形式,确定分析模型。其次,介绍M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权质押的情况,分析其股权质押的特点和动机。在此基础上,对股权质押给公司带来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风险。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从公司内部和外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主要是由于上市公司大手笔涉足氢能领域,资金需求高达251亿元,致使其选择股权质押的方式获取资金。第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带来大量有息负债,但缺少现金流作为支撑,增加了M公司的财务风险。第三,M公司符合“一股独大”的情况,其关联交易的存在使得中小股东面临利益被侵占的风险,更何况,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后由于两权偏离程度加深也会萌生侵占念头。针对此结果,本文提出优化股权结构,提升预警能力;加强独董监管力,控制质押规模等应对股权质押风险的对策建议,对于上市公司的长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萌[4](2021)在《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 ——以水晶光电为例》文中认为在2015年“去杠杆”政策的实施后,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收窄、融资困难的问题便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股权质押融资因其限制条件少、融资成本较低等优势逐步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偏爱的融资方式之一。虽然股权质押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上市公司股东们缓解融资约束,但其也容易诱发一系列风险的爆发,诸如平仓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且由于与股权质押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也导致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过度依赖股权质押来满足资金需求,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超过50%的不在少数,质押比例过高也会导致其及所在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不断增大。此外,受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许多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严重,我国证券市场许多个股的价格遭遇大幅回调。股价的连续下滑也会将股权质押风险进一步放大,不少上市公司股东在2018年出现暴雷事件,强制平仓案例层出不穷。因此,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本文探析民企大股东如何一步步陷入股权质押风险的危机中并为化解股权质押风险采取的措施不仅能在理论层面促进更多的学者加强对民企股权质押风险防范的研究,同时更能在实践上帮助更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在面临股权质押风险时寻找更有效的纾困措施。与此同时,本文的探析还能帮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对大股东过度股权质押行为保持警惕并及时防范,规避大股东通过过度股权质押行为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以及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等市场参与者的相关利益的行为。通过对水晶光电的股权质押风险案例深入探析后,我们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星星集团在2016-2018年累计质押股权比例接近100%,过高的股权质押水平无疑加速了大股东的风险暴露,尤其是在受到贸易战、公司内部高管频繁减持、经营业绩下滑等多重打击下,水晶光电的股价在2018年开始出现雪崩式下跌。由于水晶光电的股价急转直下,同时上市公司和大股东面临的融资环境收窄,种种因素导致大股东星星集团所面临的股权质押风险水平更高。在风险持续上行的情况下,大股东最终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在保持控制权的同时成功引入国有资本力量来解决这场危机。另外,本文研究还发现:在采用市场化手段进行风险纾困的同时还能在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保护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本文在归纳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股权质押风险的研究成果后,认真分析了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产生的风险类型、成因以及大股东星星集团为化解风险采取的各项措施,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与启示。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尽管股权质押因其便捷、灵活、高效等优点深受水晶光电大股东的青睐,但是星星集团过度股权质押的行为会引发一系列质押风险问题。大股东采用常规的风险应对措施,例如补充质押、增持等手段只能缓解风险的爆发速度,若想从源头上化解风险,大股东只能寻找创新地、能够一针见血地解决风险的方式。而最终的结果表明,通过友好磋商的“市场化手段”是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有力措施之一。本文最后得到启示是:大股东应合理约束质押比例,避免过度依赖股权质押来获取资金,同时应以身作则,强化对风险的管控,做好事前的预防措施;上市公司应有效加强内部管控,发挥监事会、中小股东的监督作用,形成对大股东的制约与抗衡,有效监控大股东过度股权质押的行为;此外,上市公司大股东倘若遭遇平仓的危机,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干预,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无论是政府的纾困基金还是市场化的股权转让行为都是化解风险的有效措施;最后,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股权质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本文也希望通过对水晶光电大股东星星集团股权质押风险的案例研究能够引起相关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等市场参与者对大股东过度股权质押行为的密切关注与重视。

赵永斌[5](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南丽莎[6](2021)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金链安全性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创业板成立于2009年,其初衷是满足达不到主板上市条件的中小型以及创业型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需求,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创业板上市企业在挂牌前大多为家族企业或个人创业型公司,股权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不仅不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甚至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股权结构通过影响大股东行为对企业的资金链产生影响,由于权力的制约程度不同,公司战略的选择与制定也有所差别,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相反,股权过于集中则因为大股东权利缺少制衡,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容易产生过度投资倾向,不利于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因此,优化股权结构对资金链安全性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界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金链安全性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阐述了乐视网的基本状况以及乐视网资金链断裂的历程。首先,利用Z分值模型对乐视网资金链安全性进行评价;其次,分析了股权结构通过股东行为对资金链安全性的影响。本文认为,第一,股权高度集中会导致大股东过度投资,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影响企业资金链安全;第二,因为公司非国有企业的股权性质存在较大融资约束,导致企业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大量且频繁的股权质押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和企业价值,降低了企业的外部筹资能力;第三,乐视网股权制衡度较低产生大量无效率投资,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之所以乐视网股权结构使得资金链安全性上存在风险,主要与公司董事会内部监督失效、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少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等因素相关。本文针对乐视网资金链安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措施。

冯加付[7](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王崇霄[8](2021)在《房地产企业“名股实债”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 ——以华夏幸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走向息息相关,2019年以来,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为控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规模,监管部门设置资产负债率(不包含预收账款)、净负债率以及现金短债比三项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此,房地产行业融资难度更大,需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来获取充足的资金。基于以上背景,名股实债融资因降低财务杠杆、优化财务报表、增强表内融资能力而深受房地产企业的青睐。但名股实债类融资工具因其具有隐性债务的特点,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偿债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信用评级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融资风险。因此,分析名股实债类融资状况及融资风险,探讨控制名股实债融资风险对策,对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华夏幸福在国内产业新城建设方面资历较深,也是我国房地产行业中产业地产经营的代表性企业。由于华夏幸福运用开发性PPP市场化运作机制,使得其前期投入资金大,资金回报周期长,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华夏幸福2018年以来多次进行大规模、高成本的名股实债融资,缓解资金链的同时也陷入现金流危机,面临一定的融资风险。本文使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房地产行业中名股实债融资的典型企业——华夏幸福基业有限公司,分析其目前的名股实债融资规模以及该融资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提出控制名股实债融资风险的建议,为企业管理层,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名股实债融资的借鉴。本文首先梳理房地产名股实债及其融资风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并阐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接着叙述华夏幸福公司简介以及其名股实债融资现状,运用财务指标法分析其目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并利用财务杠杆系数和Z-Score模型将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风险定性,同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其名股实债融资风险定量,从而识别出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加剧了偿债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信用评级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融资风险;最后深入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总结名股实债融资风险控制的对策,包括:控制应收账款;合理扩大规模;谨慎运行PPP模式以及融资结构合理化等,以期为房地产行业名股实债的风险控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侯恩宾[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杨涵遥[10](2021)在《*ST银亿债券违约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债券市场发债的势头与规模正方兴未艾,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债券由于其发行成本低、资金使用几乎无限制、偿还期限不严格等特点,已成为企业最常见的融资手段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债券市场中企业所面临的债券违约风险也不断增加,违约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和国内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债券违约已逐渐常态化,打破刚性兑付成为主基调。自从2018年度国家开始实施严监管、去杠杆政策以来,宏观融资大背景并不乐观,导致了潜在的企业违约风险的爆发,加速了近几年的“债券违约潮”。与此同时,如此大面积的企业违约给市场与投资者的信心带来了巨大冲击。直至2020年,企业融资难度依旧较大,违约现状仍十分严峻,多数企业还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压力。随着债券违约风险继续上升,违约企业主体逐渐多样化,涉及各类行业。从债券违约的类型来看,债券违约的期限也逐渐缩短,从中长期债券逐渐发展到短期债券,从最初的无法偿付利息的违约逐步恶化至本金也拒不偿付的违约。在此背景下,剖析公司债务违约的成因,探索企业债券违约时如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摆脱财务困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企业债券违约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ST银亿作为研究对象,以债券违约及其应对措施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联系*ST银亿对于债券违约采取的应对措施的实际案例,探究其应对措施以及应对措施产生的经济后果。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对案例进行研究: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首先对债券违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学者在债券违约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回顾,如对债券违约理论、成因及相关应对措施的研究,并表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整体框架。第二章介绍了债券违约的相关概念,并解释了企业债券违约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债券违约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价方法,夯实了案例分析部分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债券违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了*ST银亿的公司概况,回顾了其债券违约的过程并分析了成因。第四章将重心放在了*ST银亿的应对措施与效果评价上,从开源、节流和重整这三个维度深入分析*ST银亿债券违约的应对措施,具体来说,在开源措施方面,主要采取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转让优质资产与股权和积极督促股东等归还占用资金的方式寻求资金支持;在节流措施方面,主要采用“以资抵债”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压缩财务费用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大型房地产项目放缓的方式压缩费用成本;在重整措施方面,尝试了增设增信机制的方式保障投资者利益,同时调整内部决策机制建立偿债体系,申请破产重整以解决债务偿还问题。第五章从企业自身、债券市场以及投资者三个方面的反馈评价企业应对措施的效果。研究表明,*ST银亿这三方面的应对措施对于企业、市场和投资者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企业反馈方面,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有所增强,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走势向好,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成长能力实现明显改善;市场反馈方面,*ST银亿的债券信用评级有向好趋势,并且企业股票价格逐渐回升;投资者反馈方面,信息不对称情况得到改善,投资者对于债务市场的信心增加。第六章得出了对于企业防范违约风险的启示,同时对于企业违约后提出应对建议。通过对*ST银亿债券违约的应对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宏观经济下行易造成周期性行业压力,投资风险意识低不利于长期发展,激进的扩张战略易带来债务风险,公司治理能力不足易导致债券违约。因此对于企业债券违约后的应对提出建议,企业违约后应提升改善融资方式并多元投资分散风险,并加强债务履约意识与企业信息披露,合理规划开支以控制内部财务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债务履约意识与企业信息披露。

二、企业资金紧张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资金紧张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直接影响
        4.1.2 间接影响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4.2.1 数据选取
        4.2.2 模型设计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主回归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5 本章小结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1.1 直接影响
        5.1.2 情景分析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5.2.1 数据选取
        5.2.2 模型设计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主回归结果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5 本章小结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1.1 直接影响
        6.1.2 间接影响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6.2.1 数据选取
        6.2.2 模型设计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主回归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5 本章小结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2)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债务违约风险成因分析
        二、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分析模型
        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防控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债务违约风险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债务违约定义
        二、债务违约风险定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资本结构理论
        二、财务困境理论
        三、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节 债务违约风险测度方法
        一、Z-score模型简介
        二、Z-score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和指标意义
        三、Z-score模型判别临界值
第三章 BT集团债务现状及债务违约情况分析
    第一节 BT集团概况
        一、BT集团简介
        二、BT集团业务和财务状况
    第二节 BT集团债务现状分析
        一、债务融资方式
        二、债务现状分析
    第三节 BT集团债务违约情况及影响分析
        一、BT集团债务违约情况
        二、债务违约对BT集团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分析
    第一节 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成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环境原因分析
        二、企业内部原因分析
    第二节 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趋势分析
        一、Z-score模型的内容
        二、Z-score模型适用性分析
        三、基于Z-score模型的债务违约风险趋势分析
第五章 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防控措施
    第一节 经营管理层面防控措施
        一、做好行业预判,制定合理战略
        二、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管理层稳定性,增加人才引进
    第二节 财务管理层面防控措施
        一、优化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
        二、合理规划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三、提高运营效率,加强成本费用管控
    第三节 债务违约事后的处置建议
        一、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
        二、科学制定还款计划
        三、用“债转股”方式偿还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行业的建议
        二、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三、对企业自身的建议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M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基于股权质押的动机研究
        二、股权质押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股权质押概念及风险
        一、股权质押的涵义
        二、股权质押的风险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控制权私利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M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介绍及动因分析
    第一节 M公司的情况介绍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三、公司股权结构及控股股东
    第二节 M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介绍
        一、股权质押次数频繁、比例高
        二、存在循环质押现象
        三、股权质押公告信息披露质量低
    第三节 M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分析
        一、企业非理性扩张,资金缺口巨大
        二、资金回收效率低下,现金流短缺
        三、维持控制权,规避股票限售约束
        四、股价波动触及预警平仓线,进行补充质押
第四章 M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M公司股权质押的市场风险分析
        一、第一次窗口期的市场反应
        二、第二次窗口期的市场反应
    第二节 M公司股权质押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营运能力分析
        四、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M公司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分析
        一、控制权转移风险
        二、利益侵占风险
第五章 应对 M 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内部制约机制
        一、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
        二、建立风险问责制,提升预警能力
        三、强化独董监管力,加强风险管控
        四、利用纾困资金,缓解债务压力
        五、重视资金管理,控制质押规模
    第二节 外部制约机制
        一、详实披露资金的流向,减少风险因子
        二、赋予中小股东话语权,参与公司治理
        三、完善质押合同的条款,重视风险预防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 ——以水晶光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股权质押动因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股权质押风险的类型及产生成因的研究
        1.2.3 关于股权质押风险应对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框架
2 股权质押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股权质押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2.1.1 股权质押的概念
        2.1.2 股权质押的特点
    2.2 大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
        2.2.1 股价持续下跌导致的平仓风险
        2.2.2 高比例股权质押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2.2.3 强制平仓导致的控制权转移风险
    2.3 大股东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主要措施
        2.3.1 利用补充质押等方式进行缓解
        2.3.2 通过股票停牌、增持等手段加以控制
        2.3.3 利用纾困资金、引入战略投资者予以化解
    2.4 股权质押融资的理论基础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
        2.4.3 信号传递理论
3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案例介绍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现状
    3.2 水晶光电的公司简介
        3.2.1 水晶光电的基本概况
        3.2.2 水晶光电的股权结构
    3.3 水晶光电大股东的股权质押状况
        3.3.1 水晶光电大股东历年股权质押情况
        3.3.2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特点
    3.4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动因
        3.4.1 股权质押融资相对便捷
        3.4.2 股权质押融资能满足大股东的资金需求
        3.4.3 股权质押融资可规避限售股的流通限制
4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4.1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
        4.1.1 质押股票的平仓风险
        4.1.2 高比例股权质押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4.1.3 大股东控制权旁落的风险
    4.2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成因
        4.2.1 大股东外部融资难度较高
        4.2.2 大股东的股权过于集中
        4.2.3 公司股价的持续下跌
5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应对及效果分析
    5.1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应对措施
        5.1.1 通过多次补充质押应对平仓风险
        5.1.2 引入国资力量,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5.1.3 转让部分股权,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
    5.2 水晶光电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控制效果
        5.2.1 股价持续下跌的趋势被遏制,投资者信心得到增强
        5.2.2 大股东资金压力被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得以改善
        5.2.3 保障了大股东的控制权地位,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合理
        5.2.4 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企业抗风险能力被强化
        5.2.5 股权质押风险的化解保护了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股权质押融资的效率较高、灵活性较强
        6.1.2 过高的股权质押比例会引发一系列质押风险
        6.1.3 股价的持续下跌会加速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暴露
        6.1.4 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应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6.2 研究启示
        6.2.1 上市公司大股东应合理控制股权质押比例
        6.2.2 上市公司应从源头上规范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
        6.2.3 大股东应积极利用国资力量化解股权质押风险
        6.2.4 相关监管机构应强化与股权质押相关的信息披露透明度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金链安全性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股权结构
        1.2.2 资金链安全性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股权结构
        2.1.2 资金链安全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行为财务理论
        2.2.3 资本循环理论
    2.3 股权结构与资金链安全性理论上的关联性
        2.3.1 股权集中度与资金链安全性的联系
        2.3.2 股权属性与资金链安全性的联系
        2.3.3 股权制衡度与资金链安全性的联系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金链管理概况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
        3.1.1 股权集中度现状分析
        3.1.2 股权属性现状分析
        3.1.3 股权制衡度现状分析
    3.2 创业板上市企业资金链安全性状况
        3.2.1 股权质押融资现象普遍
        3.2.2 超募资金使用不当
第四章 乐视网股权结构与资金链管理概况
    4.1 公司经营背景
    4.2 乐视网股权结构特点
    4.3 公司资金链断裂案件回顾
第五章 乐视网股权结构对资金链安全性影响
    5.1 乐视网资金链安全性评价
        5.1.1 资金链安全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5.1.2 样本数据的选取
        5.1.3 资金链安全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5.1.4 乐视网资金链安全性评估结论
    5.2 股权结构通过股东行为对资金链安全性产生影响
        5.2.1 股权结构对股东行为的影响方式
        5.2.2 股权结构通过股东行为对资金链循环过程的影响
第六章 乐视网股权结构影响资金链安全性的原因与相关对策
    6.1 乐视网股权结构影响资金链安全性的原因
        6.1.1 董事会、监事会内部监督失效
        6.1.2 关联方交易披露机制不健全
        6.1.3 缺少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6.2 相关对策
        6.2.1 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监督机制
        6.2.2 强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机制
        6.2.3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谢辞

(7)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研究视角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核心概念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2.2.2 协同
        2.2.3 治理
        2.2.4 治理机制
        2.2.5 理论模型
3 理论基础
    3.1 协同治理理论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协同优势理论
        3.2.3 资源依赖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6.1.1 方法选择
        6.1.2 样本选取
        6.1.3 分析工具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6.2.1 产生研究问题
        6.2.2 资料收集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6.2.5 理论应用
    6.3 理论模型阐释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1 案例研究设计
        7.1.1 案例验证思路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7.2 验证案例介绍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3.1 办赛环境
        7.3.2 办赛主体
        7.3.3 参与动因
        7.3.4 协同引擎
        7.3.5 互动行为
        7.3.6 协同结果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附录3:调研照片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房地产企业“名股实债”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 ——以华夏幸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房地产企业
        2.1.2 名股实债
        2.1.3 与名股实债相关的融资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本结构理论
        2.2.2 风险控制理论
    2.3 风险评估方法
        2.3.1 财务杠杆系数法
        2.3.2 Z-Score模型法
        2.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
3 房地产行业名股实债融资风险分析
    3.1 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3.2 房地产行业名股实债产生背景
        3.2.1 宏观环境
        3.2.2 市场环境
    3.3 房地产企业名股实债融资的基本特征
        3.3.1 固定回报及刚性兑付或回购
        3.3.2 偿债主体与资金使用主体不一致
        3.3.3 投资方一般不参与项目公司的管理
        3.3.4 融资成本高
    3.4 房地产企业名股实债融资方式
        3.4.1 永续债
        3.4.2 对赌协议
        3.4.3 夹层融资
        3.4.4 信托计划
    3.5 房地产企业名股实债融资风险
        3.5.1 信用风险
        3.5.2 回购不能风险
        3.5.3 监管风险
4 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风险评估与识别
    4.1 华夏幸福公司简介
        4.1.1 公司概况
        4.1.2 发展历程
        4.1.3 股权结构
        4.1.4 商业模式
        4.1.5 主营业务范围
    4.2 华夏幸福融资现状
        4.2.1 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现状
        4.2.2 华夏幸福其他融资现状
    4.3 华夏幸福财务状况
        4.3.1 经营状况
        4.3.2 偿债能力
        4.3.3 营运能力
        4.3.4 盈利能力
        4.3.5 现金流量分析
    4.4 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风险评估
        4.4.1 财务杠杆系数法风险评估
        4.4.2 Z-Score模型测算法风险评估
        4.4.3 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评估
    4.5 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风险识别
        4.5.1 偿债风险
        4.5.2 信用评级风险
        4.5.3 经营风险
        4.5.4 资金链断裂风险
5 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
    5.1 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风险成因
        5.1.1 产业新城模式(PPP模式)
        5.1.2 应收账款回收慢
        5.1.3 拿地规模扩大
        5.1.4 融资成本高
        5.1.5 融资结构不合理
    5.2 华夏幸福名股实债融资风险控制对策
        5.2.1 谨慎运行PPP模式
        5.2.2 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5.2.3 合理控制规模
        5.2.4 控制融资成本
        5.2.5 融资结构合理化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房地产行业名股实债融资风险政策建议
        6.2.1 建立房地产专业监管机构
        6.2.2 房地产产业政策扶持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ST银亿债券违约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债券违约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债券违约成因的研究
        1.2.3 关于债券违约应对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框架
2 企业债券违约的理论概述
    2.1 企业债券违约的概念及特点
        2.1.1 债券违约的概念
        2.1.2 债券违约的特点及趋势
    2.2 企业债券违约的成因
        2.2.1 宏观经济波动与国家政策的影响
        2.2.2 行业发展受周期性因素影响
        2.2.3 经营发展的战略实施存在缺陷
        2.2.4 债务结构与治理结构的不合理
    2.3 企业债券违约的应对措施
        2.3.1 开源:寻求资金支持
        2.3.2 节流:压缩费用成本
        2.3.3 重整:全面破产重整
    2.4 企业债券违约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价方法
        2.4.1 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评价方法
        2.4.2 对市场反应影响的评价方法
        2.4.3 对投资者行为影响的评价方法
    2.5 企业债券违约的理论基础
        2.5.1 优序融资理论
        2.5.2 委托代理理论
        2.5.3 财务困境理论
        2.5.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ST银亿债券违约的案例介绍
    3.1 *ST银亿公司情况概述
        3.1.1 *ST银亿公司简介
        3.1.2 *ST银亿发展历程
        3.1.3 *ST银亿业务概况
    3.2 *ST银亿债券违约事件回顾
        3.2.1 债券发行情况
        3.2.2 债券违约过程
        3.2.3 债券违约结果
    3.3 *ST银亿债券违约的成因
        3.3.1 主导行业走势低迷导致盈利能力弱化
        3.3.2 激进的投资转型战略引发财务危机
        3.3.3 股利分配政策不合理造成偿债压力
        3.3.4 股权质押比例过高诱发流动性困境
4 *ST银亿债券违约的应对措施分析
    4.1 寻求资金支持的开源措施
        4.1.1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
        4.1.2 转让优质资产与股权
        4.1.3 积极督促股东等归还占用资金
    4.2 压缩费用成本的节流措施
        4.2.1 “以资抵债”从而减少资金占用
        4.2.2 压缩财务费用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4.2.3 大型房地产项目放缓完成战略瘦身
    4.3 全面破产重整的重整措施
        4.3.1 增设增信机制保障投资者利益
        4.3.2 调整内部决策机制建立偿债体系
        4.3.3 申请破产重整以解决债务偿还问题
5 *ST银亿债券违约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价
    5.1 *ST银亿债券违约应对措施的企业反馈
        5.1.1 现金流量能力有所增强
        5.1.2 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走势向好
        5.1.3 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5.1.4 成长能力实现明显改善
    5.2 *ST银亿债券违约应对措施的市场反馈
        5.2.1 债券信用评级有向好趋势
        5.2.2 股票价格逐渐回升
    5.3 *ST银亿债券违约应对措施的投资者反馈
        5.3.1 信息不对称情况得到改善
        5.3.2 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增加
6 *ST银亿债券违约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6.1 对于企业防范违约风险的启示
        6.1.1 宏观经济下行易造成周期性行业压力
        6.1.2 投资风险意识低不利于长期发展
        6.1.3 激进的扩张战略易带来债务风险
        6.1.4 公司治理能力不足易导致债券违约
    6.2 对于企业违约后的应对建议
        6.2.1 改善融资方式并多元投资分散风险
        6.2.2 合理规划开支以控制内部财务风险
        6.2.3 加强债务履约意识与企业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企业资金紧张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BT集团债务违约风险防控研究[D]. 张琴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M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及对策研究[D]. 陈俊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 ——以水晶光电为例[D]. 魏萌.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6]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金链安全性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D]. 南丽莎. 河北大学, 2021(02)
  • [7]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房地产企业“名股实债”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 ——以华夏幸福为例[D]. 王崇霄.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10]*ST银亿债券违约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分析[D]. 杨涵遥.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企业资金短缺管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