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热工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

面向21世纪的热工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

一、面向21世纪热工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王咏梅,黄晓鹏[2](2017)在《农业院校短学时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文中认为热工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概念性强,计算公式多,理论抽象,但教学课时少.该文结合农业院校专业特点,提出适合短学时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式和考核措施等,并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尤彦彦,刘永启[3](2014)在《“工程热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工科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热工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就"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从课程定位、教学理念、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张小军,聂松林,李晓阳[4](2012)在《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工课程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质量工程"及"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背景下,针对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增设热工课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文献收集和随访调查,在分析国内外热工课程体系现状及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流体力学、热工学等课程,对接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热工理论-专业应用-热工技术三位一体的热工课程体系,为本专业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及"卓越计划"提供必要的热工课程和教学实践体系。

鄂加强,左红艳,王曙辉,邓元望,龚金科,蔡皓[5](2012)在《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具有热物理工程技术的"大工程观"要求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唯一途径。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工程专业在热物理基础课程设置或者教学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为此,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基础,以热物理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为依托,以热物理工程的实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核心,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和环保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工程专业的热物理基础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革,探索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程改革新途径。

孙宝芝,宋福元,张鹏[6](2011)在《美国热工课程教学对我国热工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基于长期以来从事热工课程教学的切身体会,从基本理论及定律的内涵渗透、将探讨型与研究型教学融入课堂、注重实验教学环节、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试方法及参与科研的机会等方面阐述美国热工课程教学的过程,并从基本理论功底的夯实、向参与型与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严格的课程过程控制及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等方面提出对我国热工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建议。

张玉成,徐松强,张小燕,王保强[7](2010)在《对热工自动化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是教学系统的软件,是联系教与学的中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墨守陈规,使用以往的课程设置,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会严重影响就业。为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丁晓映,邹峥[8](2008)在《浅谈热工课程课堂教学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教学是目前实施教育的主渠道,该文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观念的角度,就热工课程的课堂教学优化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阐述:热工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郭淑青,董向元[9](2008)在《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建学建设,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提高教学质量、抓好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关键。本文针对热力学课程的特点,以突出专业特色为前提,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希望在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何雅玲,陶文铨[10](2007)在《对我国热工基础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文中提出本文在简要回顾热工课程教学的历史后,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工业发达国家近十年热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教材编着情况,最后提出对该类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和意见。认为,热工基础类课程作为介绍热能的有效合理利用及转换与传递规律的课程,应当成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公共技术基础课。

二、面向21世纪热工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热工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农业院校短学时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内容的安排
2 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重视绪论
    2.2 夯实理论基础
    2.3 善于总结, 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2.4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强调应用
        2.4.1 概述部分
        2.4.2 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2.4.3 提出问题
        2.4.4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的简化
        2.4.5 外掠平板层流换热分析解简介
        2.4.6提出问题, 课后自学
    2.5 重视练习,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加强考核力度
    2.7 作好相关课程间的协调, 加强实验环节
3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3)“工程热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团队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放的实践环节
    1.主线式教学[7]
    2.突出学科发展的教学内容,不可忽视的课程参考书
    3.重视知识的发现,强调思路与方法
    4.合理的教学手段
    5.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6.锻炼能力的小论文
    7.开放的实践环节及有效的考评机制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宽松的考试环境
四、结束语

(5)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 热物理基础课程特征分析
    (二) 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一) 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1. 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
        2. 热物理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
    (二) 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1. 科学设置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项目。
        2. 合理组织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
        3. 更新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设备和内容。
        4. 制订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
三、结论

(6)美国热工课程教学对我国热工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美国热工课程教学情况
    1. 基本理论及定律的内涵渗透。
    2. 将探讨型、研究型教学融入课堂。
    3. 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4. 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试方法。
    5. 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我国热工课程教学法改革的途径
    1. 夯实基本理论功底。
    2. 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 向参与型与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 严格控制课程过程。
    4.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科研机会。

(7)对热工自动化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课程设置
二、建设师资队伍
    (一)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二) 加强本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
三、重视实验教学
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10)对我国热工基础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境外热工课程教学发展情况
    1. 热工课程教学的历史
    2. 近代热工课程开设情况
    3. 最近十年美国热工课程教学的发展
二、对今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1. 热工课程教材怎样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需要
    2. 如何使教材内容适时地跟上学科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3. 热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更新应当怎样进行
    4. 在热工课程的教材与教学过程中怎样加强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5. 是否要开出经过整合的新型热工课程
    6. 热工课程的双语教学应当怎样进行
    7. 对我国中青年热工课程教师学术趋向的思考

四、面向21世纪热工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农业院校短学时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 王咏梅,黄晓鹏.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3]“工程热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尤彦彦,刘永启. 中国电力教育, 2014(03)
  • [4]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工课程体系建设[A]. 张小军,聂松林,李晓阳. 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5]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鄂加强,左红艳,王曙辉,邓元望,龚金科,蔡皓. 经济研究导刊, 2012(36)
  • [6]美国热工课程教学对我国热工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启示[J]. 孙宝芝,宋福元,张鹏. 教育与职业, 2011(14)
  • [7]对热工自动化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 张玉成,徐松强,张小燕,王保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8]浅谈热工课程课堂教学的优化[A]. 丁晓映,邹峥. 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9]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新思路[J]. 郭淑青,董向元.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1)
  • [10]对我国热工基础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J]. 何雅玲,陶文铨. 中国大学教学, 2007(03)

标签:;  ;  

面向21世纪的热工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