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1](2020)在《旋转对称结构零件振动抛光与去毛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零件的表面质量越来越重视,对零件表面的粗糙度、机械力学性能和表面完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旋转对称结构零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关键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表面质量往往是这类旋转对称结构零件的重要评价指标,其严重影响零件的使役性能。一部分旋转对称结构零件因其往往具有复杂结构曲面、薄壁、低刚度等特点,使用传统机械加工方法难以进行抛光或者抛光效果难以满足需求,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往往采用手工打磨的方法进行抛光,效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点问题,论文以两种典型旋转对称结构零件为例,开展了振动光整加工技术对其进行表面光整加工的试验研究,以期寻找这类零件高效高质量低成本抛光和去毛刺的光整加工工艺方案。针对薄壁回转零件超光滑表面加工要求和微型回转多鳍零件微小窄缝毛刺难以去除的问题,应用振动光整加工原理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影响加工效果的因素和工艺参数,探讨了振动光整加工这类旋转对称结构零件的工艺加工可行性,通过光整加工工艺参数试验,找出影响光整加工结果的关键性工艺参数,为制定该类零件的光整加工工艺路线和方案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振动光整加工技术,抛光具有旋转对称结构的中小型零件和微型回转多鳍零件效果明显,能有效去除氧化皮、表面缺陷层和微小窄缝中的毛刺飞边,有效降低表面粗糙度,改善零件表面物理力学性能,提高零件表面完整性。针对薄壁回转零件的振动光整加工,研究了重要参数对加工结果的影响及规律,成功制定了一种高效率、低成本、表面质量好、环保无污染的表面光整加工工艺方案,同时针对微型回转多鳍零件去毛刺找到一种高质高效的加工工艺方案。
高炜[2](2020)在《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滚磨光整加工技术是一种普适性很强的旨在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改善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基础制造工艺技术,已在传统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广泛使用。国际权威专家Cariapa指出,机械零件中约有50%可以采用滚磨光整加工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系统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存在工艺供需信息盲区,严重制约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发挥。以长期工艺研发实践积累的大量工艺实例和开放式汇集的典型实例为基础,研发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并探索工艺方案决策的智能化方法,助推有效加工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是全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对进一步拓宽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一是研究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构建模式,满足现阶段全产业链企业对滚磨光整加工要素信息直接获取的实际要求。二是研究工艺方案决策智能化方法及应用策略,使不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数据库获得所期望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的设备、磨块、磨剂及加工参数等方面的信息。首先,通过对滚磨光整加工流程分析,构建了加工过程信息资源及集成模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采用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定义(IDEF)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结合的图形化描述方法;由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信息模型、知识模型和过程模型组成数据库建模方法体系,建立了以过程模型为核心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集成关系;建立了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方法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能实现全产业链中企业加工环境和基础结构的集成,为数据库平台构建奠定了模型和体系基础。剖析加工实例,以加工对象和加工要求为主要特征对应加工工艺方案的思想构成案例并集合成案例库,实现了加工实例的案例化表征;提出采用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改进算法(S-FCM)寻找特殊案例并加以保存,以提高其聚类质量;将其余案例通过两两相似度对比,删除冗余案例,从而合理有效地优化案例库。采用自主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已有的合格案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合理筛选并删除案例库中的冗余案例,除节省案例存储空间外,使案例检索效率明显提高,可以满足对生产现场的实时调控。该方法原理简单、步骤清晰,可用于智能化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制订和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后续优选的数据库平台。为了智能化优选工艺方案,提出一种分级递进的融合决策理论。依据加工工艺数据库构建的工艺案例库,首先采用加权案例推理技术(WCBR),寻找与新问题匹配的原有案例,以便快速找到问题的解;如果没有找到匹配案例,则借助模糊专家系统(FES),充分挖掘已有案例中的知识,通过区间值模糊推理,寻找新问题的相似案例。其中,具体提出了一种变权重案例推理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案例特征权重,明确了案例分级检索步骤和案例特征相似度计算办法,仿真研究了案例库中已有案例、相似案例及差异较大案例等情况,讨论了特征判断矩阵对优选结果的影响程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WCBR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案例库中与新问题匹配的案例。另外,针对不能检索到匹配案例的情况,提出了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以滚抛磨块优选为例详细阐述了区间值模糊规则的构建,根据实际加工的成功案例确定各特征值等级范围及隶属区间,并与滚抛磨块参数建立联系,利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建立区间值模糊规则;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规则中各特征属性的权重,并采用区间值模糊推理算法进行滚抛磨块参数优选推理机的设计;采用大量的测试案例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专家推理优选模型能够在案例推理的基础上提升新问题与旧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同时,能够快速、准确、合理地优选出待加工零件所需的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构建了包括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数据管理服务层、应用接口层和用户层核心平台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开发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C#和Python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集成开发环境和B/S网络结构模式,完成了数据库平台程序开发,多维度展示了平台的实用情况。从某大型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应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了企业特殊的工序模板生成功能扩展,建立了与企业PDM系统的数据接口。生产应用表明,工序模板功能有助于工艺规范,整体数据库平台应用使企业专项工艺信息资源整合、积累并共享,对提质增效和信息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全产业链企业的专项工艺决策及管理升级,为滚磨光整加工行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也为其他制造技术乃至工业领域构建数据库平台并进行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王琦[3](2018)在《油泵齿轮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的工艺方案与理论分析》文中认为齿轮传动是机械行业里常见的一种传动形式,由于其适用范围宽、传递效率高、工作可靠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齿轮表面质量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寿命以及整机性能等。因此,对齿轮精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于研发一种能解决油泵齿轮现存问题的新工艺,希望能一次性光整加工齿轮的整个表面,既而在保证齿轮表面质量满足要求的同时还能提高光整加工的效率。研究内容如下:(1)在查阅资料及调研的基础下,针对油泵齿轮现存的问题,从理论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在加工中的特点,明确了各自的适用范围。(2)结合几种常用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各自的优点以及油泵齿轮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3)建立了运动分析模型并推导计算公式,通过MATLAB软件详细分析了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中各参数对于齿轮表面质量的影响,明确了齿轮在该工艺方案下的运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中齿轮被迫转动与否对于齿轮表面质量的影响。(4)通过ADAMS软件进行仿真验证,验证了本课题推导出的切削速度和切削角公式的正确性。同时通过EDE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明确抛磨块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旋流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两种平行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的理论分析了解更为清晰透彻。本文致力于研究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的特点以及重要参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解决油泵齿轮端面加工质量差、寿命低、批量加工效率低等问题;其次,通过多种加工方式的对比,更深入的了解了各种光整加工方式的优点及适用范围,为今后根据工件自身需求选择何种光整加工方式以及加工工艺参数范围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本文推导出的理论公式以及公式推导的过程,可为其他光整加工理论的推导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明确参数的影响有助于缩短设备及产品的研发周期,对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后续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谢盼新[4](2016)在《大齿轮变异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方案设计及实验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齿轮是现代机械装备中应用领域最广、使用量最大的机械传动件,是机械产品的重要基础零部件,齿轮的设计制造水平将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国内外研究表明:改善齿轮的表面质量,齿轮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运行传动噪音降低。齿轮制造中,采用光整加工可以改善表面质量,由于加工成本及效率的考虑,目前齿轮的光整加工技术在我国应用还不普遍,齿轮光整加工技术的研发也不够,生产出的齿轮表面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开发高效、低成本的齿轮光整加工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滚磨光整加工技术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技术,具有光整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到齿轮的表面光整加工中意义重大。本文根据齿轮光整加工的国内外现状,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多年来在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方面的研究基础,提出了大齿轮滚磨光整加工的新工艺。在分析各种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在齿轮光整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其在齿轮加工的不足和大齿轮的特征,提出了两种大齿轮变异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工艺方案,并对这两种工艺的加工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滚抛磨块与齿轮表面间复杂的相对运动,建立工艺运动模型,推导出计算滚抛磨块与齿轮表面间切削速度的公式,从理论上得出影响加工效果的主要参数,通过MATLAB软件分析各参数对切削速度的影响规律。利用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从滚抛磨块的运动入手,分析了旋流式和垂直交叉主轴式在加工齿轮时,滚抛磨块的运动特性,得出了垂直交叉主轴式更有利于齿轮的均匀加工。对齿轮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不同滚筒转速、齿轮转速和齿轮摆角对滚抛磨块速度与滚抛磨块对齿面的平均法向接触力的影响情况,对齿轮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设备的设计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齿轮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各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和仿真分析的结果。同时利用该工艺对一齿轮光整后表面质量的改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滚磨光整加工后,齿轮外表光亮,棱边倒圆,表面粗糙度Ra由0.698μm降至0.265μm,前一道工序的加工纹理和微裂纹消失,综合提高了齿面的表面质量,进而提高了齿轮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田雨[5](2014)在《基于EDEM的滚磨光整加工机理分析和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表面滚磨光整加工作为一种典型的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方法,具有加工效果好、加工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环境污染小、设备简单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对零件的表面光整加工、去毛刺、倒圆、去飞边处理等。直以来研究只侧重于工艺试验,对其加工机理认识不足,这已成为制约表面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向前发展的瓶颈。要想深入认识表面滚磨光整加工,关键是研究光整加工过程中磨粒对零件的作用,因磨粒的自由无规则运动,用常规方法很难分析其加工机理。采用离散元方法研究散体颗粒运动问题,是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及应用的方法。EDEM软件作为一种先进的三维离散元分析软件,能对颗粒系统运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表面滚磨光整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次将EDEM应用于表面滚磨光整加工分析,建立了曲轴滚磨光整加工动态模型,对料箱内颗粒系统的运动过程进行可视化仿真,对其加工机理进行深入揭示;建立了立式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动态模型,对影响加工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并与实验结果作对比,验证EDEM分析表面滚磨光整加工的正确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三维离散元软件EDEM建立曲轴滚磨光整加工模型,通过分析加工过程中颗粒的位置、速度以及颗粒对曲轴的接触力,探讨了同一周期内不同位置颗粒系统速度场分布对加工效果的影响,分析了颗粒系统平均速度随加工时间变化的规律,研究了颗粒系统与曲轴之间的平均接触力。2.建立了立式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动力学模型,通过EDEM软件对滚筒内颗粒系统运动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不同参数(公转转速、介质装入量和磨粒尺寸)下颗粒系统的速度场分布以及磨粒与工件之间的平均接触能量,分析了各参数对立式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效率的影响。3.通过实验分析了公转转速、介质装入量及磨粒尺寸对立式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效率的影响,通过实验所得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使用EDEM模拟仿真表面滚磨光整加工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曲轴滚磨光整加工过程中磨粒对零件的作用,对立式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参数进行优化,验证了EDEM应用于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正确性,为EDEM在表面光整加工技术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对于推动表面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黄虎[6](2014)在《粘弹性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离不开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表面光整加工技术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磁力光整加工作为表面光整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光整机理和加工方法,在许多传统光整方法难以实现的地方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推动磁力光整加工的应用,研究开发出制备工艺简单、光整效果好、成本低廉的磁性磨料成为了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出发点。粘弹性磁性磨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自适应性、加工精度高以及制备方法简单等优点,有利于解决细长管内壁、阶梯孔、盲孔、交叉孔、细微沟槽、曲面等异型表面的光整加工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非牛顿流体进行了初步分类,确定了粘弹性磁性磨料属于非牛顿流体中的宾汉流体,建立了相关力学模型,为分析磨料的各种力学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2、运用了流变学原理,研究了粘弹性磁性磨料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效应,发现影响磨料剪切应力的主要因素有磁场强度、基体粘度、固相颗粒体积分数;分析了单颗磨粒在光整加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在微量磨削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粘弹性磁性磨料的光整机理。3、分析和对比了几种不同基体材料制备出的粘弹性磁性磨料的流动性、粘附性、稳定性和制备难易程度,最终选择了综合性能较好的甲基硅胶和硅硼聚合物作为基体材料来制备磨料,介绍了用甲基硅胶和硅硼聚合物制备粘弹性磁性磨料的工艺流程及相关原理。4、通过正交实验,找到甲基硅胶基体的较好配比为:绝缘油占基体质量为5%,油酸占基体的质量的4%,硅油占基体质量的2%,增塑剂占基体质量的1%;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磨料的配比,得到较好的成分配比为:铁粉与碳化硅的质量比为3:1,碳化硅为200目,铁粉为100目,基体占磨料总质量的30%。5、用制备出的两种粘弹性磁性磨料对钛合金(TC4)管内表面和镁合金(AZ31B)平板表面经行了光整加工实验,加工15min后,钛合金内孔表面粗糙度从加工前的Ra0.63μm降低到Ra0.282μm,加工镁合金10min后,表面粗糙度从Ra0.983μm降低到Ra0.352μm,验证了粘弹性磁性磨料对钛合金及镁合金的光整性能。
李卫权[7](2014)在《纺机关键零件镜面光整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光整加工技术可以明显改善机件表面的粗糙度及装饰效果,并影响表面质量及与其关联的使用性能、精度保持性和使用寿命。光整加工技术种类多,通用性不强。因此,针对特定条件的光整工艺研究,在工程上受到普遍关注,并不断创新和改进。高速卷绕头设备中的压丝辊以及碳纤维生产设备中的沟槽辊,是目前国内纺机行业高新纤维装备领域中的关键零件,长期依赖进口,交货期长,费用昂贵,对整机产品的综合利润水平影响较大。由于零件结构复杂,制造工艺难度较大,精度等级要求非常高,且辊体表面都需要镀硬铬,外观要求达到超镜面效果,很难实现国产化。本课题旨在通过表面光整技术的研究,解决其制造瓶颈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纺机行业在这一领域中的技术进步。本文通过在对两种关键零件实际工况条件下的使用性能分析和加工制造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基体表面质量和表面镀层技术两方面进行了技术分析,制定了关键工序攻关方案,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工艺革新。最终将光整制造技术领域和表面涂镀层技术领域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改进。极大地提高了机件加工的综合质量水平,满足了产品设计需求。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抛光设备的改造、抛光磨轮的选型、抛光工艺过程的改进、干性抛光工艺分析等步骤,完成了干性抛光工艺过程优化试验。成品表面粗糙度可达Ra0.04μm,接近镜面。沟槽辊沟槽部位选用国外进口异型磨轮光整加工后,沟槽内表面粗糙度最低可达到Ra0.025μm,外观为超镜面视觉效果,达到图纸设计要求。2.经过干性抛光工艺加工后,两种关键零件辊体外圆铬镀层表面仍然存在细微的磨轮抛光纹路;且工件原始机加工精度也极易受到破坏,影响其综合使用性能。因此,又进行了超精密镜面光整设备、抛光砂带、超镜面加工工艺等项目的市场调研及技术改进,完成了对湿性抛光工艺过程的生产验证。在确保两种关键纺机零件机加工原始精度的同时,成品压丝辊镜面光亮带表面粗糙度最低可以达到Ra0.001μm,为超镜面视觉效果,总装使用性能优异。3.为了克服压丝辊梨面段过于粗糙,且与光亮段边界处存在的凹凸不齐等缺陷,对压丝辊喷砂工艺进行了技术改进。梨面铬亚光带表面粗糙度最低可达Ra0.2μm,手感光滑有丝质感,没有任何钩挂纤维的现象。镜面段与梨面段边界清晰整齐,辊体径向边界线与轴向夹角为900。该工艺操作简便,节约了大量的喷砂保护工装费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利润。4.新型镀铬添加剂性能的验证和应用,大幅度提升了传统标准镀铬液的性能。新配镀液电流效率最高可达25%,为现行镀液的1.8倍。实现了铬镀层在沟槽类复杂结构零件低电流密度区的正常均匀沉积。镀层结晶光亮细致,手感细腻光滑,耐蚀耐磨性能优良。5.采用设计改进后的新型铅锡合金阳极棒,金相组织成分均匀,结晶致密,抗压强度高,使用寿命与普通极板相比延长了2倍以上。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节电约5%。电镀时电力线分布均匀,改善了镀液的分散能力,阳极泥渣量极少,减轻了对镀液的污染,镀层表面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6.对原有的表面涂镀工艺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创新。将传统的一次光亮镀铬工艺,改进为二次光亮镀铬工艺。铬镀层的光亮度和梨面铬的表面质量得到了显着改善,彻底解决了以往过厚铬镀层表面容易出现的麻点、针孔、铬瘤、气流痕等缺陷;调整了沟槽辊发蓝与镀铬的工序,由先发蓝后镀铬改为先镀铬后发蓝。解决了原来腔体内部基准面发蓝层容易受到铬酸液浸蚀的问题,同时,简化了电镀工装夹具,产品的返修率下降了70%。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扰该产品质量的瓶颈,实现了沟槽辊关键件的批量生产。以上研究成果应用于机件的实际生产加工过程,在保证零件高精度的同时,实现了两种纺机关键零件表面加工质量达到超镜面效果的目标。检测结果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论文开发的相关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产品附加值较高,并且具有向各行业推广应用的价值。大幅度提高了机件和整机设备的综合使用性能,大大提升了我国纺机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符合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师建涛[8](2013)在《粘弹性磁性磨具特性研究及实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来源于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粘弹性磁性磨料旋转磁场内孔表面光整加工新工艺”(2011021021-4)。粘弹性磁性磨具光整加工是一种新型的磁性光整加工磨具,兼具磨料流加工中流体磨料和磁性磨粒光整加工中磁性磨粒的优点,无需设计专门的夹具且制备简单,能更有效地解决细长管、阶梯轴外表面、阶梯孔内表面、盲孔、窄槽、曲面等异型表面加工难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了粘弹性磁性磨具流体模型,并构建了其数学模型;从粘弹性磁性磨具单个磨粒的受力情况和光整过程出发,阐述粘弹性磁性磨具的光整机理;对粘弹性磁性磨具提出了满足光整加工的性能要求。2、制订了粘弹性磁性磨具的大致的制备工艺流程:先对磨粒进行粗化清洗,使得磨粒更为纯净和磨削性能更强;紧接着将磁介质相(Fe粉)与磨粒相(SiC磨粒)在CA6140车床上用V型混料器进行磨料混合;然后选取低粘度硅胶、PVC、PVC糊树脂为载体,用复合法制备基体;将基体和混好的磨料用JJ-1精密定时增力电动搅拌器搅拌4个小时,最后制备出了三种磨具。3、对三种磨具及载体在导热性与散热性、流动性、载体分散性、对金属工件腐蚀性及环保方面进行基本物理性能方面对比,PVC糊树脂综合性能最优。4、通过对比分析三种磨具对工件加工情况,得出PVC糊树脂粘弹性磁性磨具对粗糙度值降低最多,从1.106μmm降低至0.302μmm;接着利用三水平四因素正交试验法对上述工件进行光整实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对比了PVC糊树脂粘弹性磁性磨具参数对磨具光整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搭配:m(Fe):m(SiC)=3:1、Fe粉目数为400、SiC目数为180、基体的质量百分比为20%。通过上述实验,可知粘弹性磁性磨具制备工艺简单,光整性能良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为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张建龙[9](2013)在《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滚动轴承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航空航天、家用电器、办公机械和高科技等领域,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全世界大约有80%的轴承应用于工农业机械、汽车、火车、飞机等运输设备中。目前轴承滚道的精加工多采用磨削后超精加工,砂轮、油石易于堵塞,常造成加工过程不稳定,使加工表面质量恶化。磨具与工件相对速度高,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产生。在中大型轴承滚道光整加工中,由于加工面积大,原始表面粗糙度高,加工余量大,造成磨具堵塞更为严重。即使是先进的油石超精加工,同样具有机械切削作用的缺陷。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利用电解去除和机械光整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表面的高效高质量加工。它作为一种传统光整加工与非传统光整加工的典型复合工艺,能充分发挥两种工艺方法的优势,弥补两种加工方法的不足,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加工技术,将之用于轴承滚道的表面光整,对提高我国的轴承制造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中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从化学热力学和电极过程动力学两方面,研究了电化学加工的阳极溶解原理,分析了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的整平机理和加工特点。通过分析阴极加工面形状和电解液流入方式,设计了对不同加工间隙形状的流场形式,并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流场的均匀性对加工质量的影响。根据轴承套圈的特点,以滚动轴承内圈滚道为加工对象,研制了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台。研究了在加工轴承滚道过程中的阴极和工件定位、电解液循环和磨具加压等问题,设计、制造了试验装置。以圆柱滚子轴承滚道为试验对象,利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各加工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获得了Ra0.04μm的加工表面。对不同加工方法加工后的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分析了其表面微观形貌的特性;对电化学加工表面化学成分进行能谱分析,证明了钝化的成相膜理论;对有钝化膜残留的加工表面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用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轴承滚道是可行的。它不仅能解决常规机械超精加工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能得到具有良好摩擦磨损性能的微观表面形貌。
张志金,张明岐,曹新鹏,程小元[10](2012)在《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综述了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我国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旋转对称结构零件振动抛光与去毛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简介 |
1.2.1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内涵 |
1.2.2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分类及特点 |
1.3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综述 |
1.3.1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原理 |
1.3.2 滚磨光整加工分类和特点 |
1.3.3 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背景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2 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概述 |
2.1 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原理 |
2.2 加工工艺参数选择 |
2.2.1 设备参数 |
2.2.2 工艺参数 |
2.3 磨块介质的选择 |
2.3.1 磨块材质的种类与用途分析 |
2.3.2 磨块特性参数的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3 薄壁回转零件振动光整加工研究 |
3.1 振动滚磨过程磨块介质运动轨迹建模与分析 |
3.1.1 振动光整加工过程力学分析 |
3.1.2 滚磨过程磨块介质的运动与受力分析 |
3.2 单磨块介质材料去除模型的建立 |
3.2.1 滚磨过程工件的运动分析 |
3.2.2 单颗磨块介质的材料去除函数 |
3.3 试验条件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参数 |
3.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4 试验方案设计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5.1 表面粗糙度分析 |
3.5.2 表面形貌分析 |
3.6 旋转对称薄壁零件光整加工工艺方案制定 |
3.6.1 工艺方案制定 |
3.6.2 工艺方案试验验证 |
3.7 光整加工工艺应用拓展 |
3.8 本章小结 |
4 微型回转多鳍零件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 |
4.1 微型回转多鳍零件的抛光需求 |
4.2 试验条件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参数 |
4.2.3 评价指标 |
4.3 试验方案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2.1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现状 |
1.2.2 工业数据库技术概要 |
1.2.3 数据库智能化应用原理与方法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和体系结构 |
2.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流程分析 |
2.1.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资源 |
2.1.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集成 |
2.2 面向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 |
2.2.1 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定义方法IDEF |
2.2.2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建模方法需求 |
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 |
2.3.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功能模型 |
2.3.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组织模型 |
2.3.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信息模型 |
2.3.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知识模型 |
2.3.5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过程模型 |
2.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2.4.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 |
2.4.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方法层 |
2.4.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应用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参数优选案例库构建 |
3.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实例的数据分析 |
3.2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案例表征 |
3.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
3.3.1 基于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改进 |
3.3.2 基于减法聚类的FCM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
3.3.3 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参数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研究 |
4.1 工艺优选的融合推理模型总体设计 |
4.2 加工工艺优选的加权案例推理模型研究 |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案例特征权重确定 |
4.2.2 案例的匹配 |
4.2.3 案例处理 |
4.2.4 加权案例推理的仿真研究 |
4.3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
4.3.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
4.3.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
4.3.3 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
5.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 |
5.1.1 数据库的总体框架 |
5.1.2 数据库的系统功能结构 |
5.1.3 数据库的开发环境 |
5.1.4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用户权限模型设计 |
5.1.5 工艺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的程序实现 |
5.2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数据库平台界面 |
5.2.1 物料信息维护界面示例 |
5.2.2 工艺实例维护界面示例 |
5.2.3 案例智能优选界面示例 |
5.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在典型企业的定制化应用 |
5.3.1 企业定制化服务需求分析 |
5.3.2 基于定制化服务的数据库功能设计 |
5.3.3 实际生产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油泵齿轮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的工艺方案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整加工技术发展及应用 |
1.2.1 光整加工技术的内涵及发展 |
1.2.2 光整加工技术的应用 |
1.3 齿轮表面质量对其性能的影响 |
1.3.1 齿轮表面纹理的影响 |
1.3.2 齿轮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1.3.3 齿轮表面硬度的影响 |
1.3.4 整机性能的影响 |
1.4 齿轮表面光整加工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光整加工齿轮的现状 |
1.4.2 其他齿轮以及油泵齿轮的现存问题及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实现方法 |
1.5.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泵齿轮滚磨光整加工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验证 |
2.1 传统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的理论分析 |
2.1.1 平行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工作原理 |
2.1.2 模型建立 |
2.1.3 参数分析 |
2.2 齿轮滚磨光整加工案例及分析 |
2.2.1 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实例及分析 |
2.2.2 旋流式滚磨光整加工实例及分析 |
2.3 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方案的提出 |
2.3.1 方案来源 |
2.3.2 工作原理及装置的设计 |
2.4 实验验证 |
2.4.1 实验条件及过程 |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的机理分析 |
3.1 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下齿轮被迫转动时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
3.1.1 原理及模型建立 |
3.1.2 速度及切削角公式的计算 |
3.1.3 参数分析 |
3.2 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工艺下齿轮固定时对端面质量的影响 |
3.2.1 运动模型的建立 |
3.2.2 参数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DAMS对理论的验证及基于EDEM对齿轮表面加工的机理分析 |
4.1 ADAMS对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理论的验证 |
4.1.1 概述 |
4.1.2 三维建模 |
4.1.3 导入ADAMS |
4.1.4 动力学建模的建立 |
4.1.5 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
4.2 EDEM对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加工机理的分析及验证 |
4.2.1 离散元法的综述 |
4.2.2 模型建立及条件约束 |
4.2.3 对齿轮表面质量的影响 |
4.3 EDEM对其他滚磨光整加工机理的分析及验证 |
4.3.1 旋流式滚磨光整加工对齿轮质量的影响 |
4.3.2 平行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对齿轮质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大齿轮变异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方案设计及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齿轮表面质量对齿轮使用性能的影响 |
1.2.1 齿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1.2.2 齿面表面纹理的影响 |
1.2.3 齿面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 光整加工技术 |
1.3.1 光整加工技术基本概念 |
1.3.2 光整加工技术的发展 |
1.3.3 表面滚磨光整加工技术 |
1.4 齿轮精加工及光整加工的国内外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5.1 本课题选题的背景 |
1.5.2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1.5.3 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
第二章 齿轮滚磨光整加工的方案设计及机理分析 |
2.1 齿轮滚磨光整加工实例及分析 |
2.1.1 齿轮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实例 |
2.1.2 齿轮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实例 |
2.1.3 齿轮旋流式滚磨光整加工实例 |
2.1.4 齿轮卧式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实例 |
2.2 齿轮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机理分析 |
2.2.1 加工原理 |
2.2.2 运动模型建立 |
2.2.3 参数分析 |
2.2.4 速度差异分析 |
2.3 齿轮变向卧式滚磨光整加工机理分析 |
2.3.1 加工原理 |
2.3.2 运动模型建立 |
2.3.3 参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EDEM的齿轮滚磨光整加工的机理分析 |
3.1 离散元法的基本理论 |
3.1.1 离散元法简介 |
3.1.2 颗粒接触理论 |
3.1.3 离散元分析软件的比较 |
3.2 齿轮滚磨光整的EDEM仿真分析 |
3.2.1 运动模型建立 |
3.2.2 EDEM中仿真条件和约束条件设定 |
3.2.3 齿轮旋流式和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的运动状态分析 |
3.3 齿轮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的仿真结果分析 |
3.3.1 滚筒转速对滚抛磨块运动状态的影响 |
3.3.2 齿轮转速对滚抛磨块运动状态的影响 |
3.3.3 不同夹角对滚抛磨块运动状态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齿轮垂直交叉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实验研究 |
4.1 齿轮滚磨光整实验系统 |
4.2 主要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
4.2.1 实验条件 |
4.2.2 时间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
4.2.3 滚筒转速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
4.2.4 齿轮转速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
4.2.5 齿轮摆角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
4.3 齿轮滚磨光整加工对表面质量的改善 |
4.3.1 实验条件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基于EDEM的滚磨光整加工机理分析和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来源和意义 |
1.3 表面光整加工概述 |
1.3.1 表面光整加工含义 |
1.3.2 表面光整加工分类 |
1.3.3 自由磨具光整加工与非自由磨具光整加工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滚磨光整加工理论分析 |
2.1 滚磨光整加工类型 |
2.1.1 零件处于非自由状态的滚磨光整加工 |
2.1.2 零件处于自由状态的滚磨光整加工 |
2.2 滚磨光整加工中磨块与磨剂的选取 |
2.2.1 滚磨光整加工中磨块的选取 |
2.2.2 滚磨光整加工中磨剂的选取 |
2.3 滚磨光整加工理论分析 |
2.3.1 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理论分析 |
2.3.2 曲轴卧式滚磨光整加工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颗粒离散单元法基本理论 |
3.1 离散单元法简介 |
3.1.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
3.1.2 颗粒属性 |
3.2 颗粒接触理论 |
3.2.1 模型假设 |
3.2.2 颗粒受力计算 |
3.3 三维离散元软件EDEM简介 |
3.3.1 EDEM概述 |
3.3.2 EDEM模块分类和特点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EDEM的曲轴滚磨光整加工机理分析 |
4.1 模型建立 |
4.1.1 基于Solidworks的曲轴三维建模 |
4.1.2 EDEM前处理 |
4.1.3 EDEM分析前假设 |
4.2 仿真结果分析 |
4.2.1 同一周期内不同位置颗粒速度场分布的对比 |
4.2.2 颗粒系统平均速度随加工时间变化的规律 |
4.2.3 加工过程中曲轴平均接触力的模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EDEM的立式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过程的仿真 |
5.1 基本概念阐述 |
5.2 EDEM前处理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参数设定 |
5.3 公转转速对颗粒系统运动和加工效率的影响 |
5.4 介质装入量对颗粒系统运动和加工效率的影响 |
5.5 磨粒尺寸对颗粒系统运动和加工效率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JG-LL05型立式滚磨光整加工试验研究及仿真验证 |
6.1 设备简介 |
6.2 公转转速对滚磨光整加工效率的影响实验研究 |
6.3 介质装入量对滚磨光整加工效率的影响实验研究 |
6.4 磨粒尺寸对滚磨光整加工效率的影响实验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6)粘弹性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概述 |
1.2.1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概念 |
1.2.2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分类 |
1.3 磁力光整加工机理 |
1.4 磁力光整加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磁力光整加工国外研究现状 |
1.4.2 磁力光整加工国内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磁性磨料及流体磨料的研究 |
2.1 磁性磨粒的制备工艺 |
2.1.1 烧结法制备磁性磨料 |
2.1.2 粘结法制备磁性磨料 |
2.1.3 等离子粉末熔融法 |
2.1.4 激光烧结法 |
2.1.5 原位反应复合法 |
2.1.6 雾化快凝法 |
2.2 磁流变液及液体磁性磨具的研究 |
2.2.1 磁流变液的研究 |
2.2.2 液体磁性磨具的研究 |
2.3 磨料流及磁场辅助磨料流的研究 |
2.3.1 磨料流的研究 |
2.3.2 磁场辅助磨料流的研究 |
2.4 粘弹性磁性磨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弹性磁性磨料光整机理 |
3.1 粘弹性理论概述 |
3.2 非牛顿流体的分类 |
3.2.1 与时间无关的纯粘性非牛顿流体 |
3.2.2 与时间有关的非牛顿流体 |
3.3 粘弹性磁性磨料的力学模型 |
3.3.1 应力松弛Maxwell模型 |
3.3.2 蠕变现象Kelvin模型 |
3.3.3 宾汉流体力学模型 |
3.4 粘弹性磁性磨料流变机理 |
3.5 粘弹性磁性磨料光整机理 |
3.5.1 磁场作用力 |
3.5.2 阻力 |
3.5.3 切削力 |
3.5.4 光整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弹性磁性磨料的制备 |
4.1 粘弹性磁性磨料的制备流程 |
4.2 粘弹性磁性磨料基体的选择 |
4.2.1 低粘度液体硅胶磨料 |
4.2.2 PVC糊树脂磨料 |
4.2.3 PVC聚氯乙烯磨料 |
4.2.4 甲基硅胶和硅硼聚合物磨料 |
4.3 不同基体的磨料性能分析和对比 |
4.4 粘弹性磁性磨料的制备 |
4.4.1 磁介质相与磨粒相的预混合 |
4.4.2 磨粒相与磁介质相的表面处理 |
4.4.3 基体的制备 |
4.4.4 基体与固相的混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弹性磁性磨料制备工艺优化及光整加工实验 |
5.1 影响粘弹性磁性磨料光整性能的主要因素 |
5.2 甲基硅胶基体性能优化实验 |
5.2.1 实验方法及条件 |
5.2.2 正交实验 |
5.2.3 实验结果 |
5.2.4 极差分析 |
5.2.5 方差分析 |
5.3 粘弹性磁性磨料制备工艺优化实验 |
5.3.1 实验方法及条件 |
5.3.2 正交实验 |
5.3.3 实验结果 |
5.3.4 极差分析 |
5.3.5 方差分析 |
5.4 钛合金光整加工实验 |
5.4.1 钛合金性质及用途 |
5.4.2 实验条件 |
5.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镁合金的光整加工实验 |
5.5.1 镁合金性质及用途 |
5.5.2 实验条件 |
5.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纺机关键零件镜面光整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光整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3 光整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意义 |
第2章 关键零件技术分析 |
2.1 高速卷绕头设备压丝辊 |
2.2 碳纤维设备沟槽辊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整与电镀技术的研究 |
3.1 金属基体表面整平技术 |
3.2 金属表面电镀铬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高表面性能的关键技术 |
4.1 干性抛光工艺过程优化 |
4.2 湿性抛光工艺过程优化 |
4.3 压丝辊喷砂工艺的改进 |
4.4 电沉积过程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使用效果 |
5.1 质量综合评价 |
5.2 应用推广情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粘弹性磁性磨具特性研究及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概述 |
1.2.1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定义 |
1.2.2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分类 |
1.3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自由磨具光整加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磁流体研磨 |
1.4.2 磨料流加工 |
1.4.3 磁辅助磨料流光整加工 |
1.4.4 液体磁性磨具光整加工 |
1.4.5 磁辅助气粒两相漩涡流光整加工 |
1.4.6 磁性磨粒光整加工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粘弹性磁性磨具的模型及性能要求 |
2.1 粘弹性磁性磨具概述 |
2.2 粘弹性磁性磨具的流体模型及其数学模型 |
2.2.1 粘弹性磁性磨具所属流体模型 |
2.2.2 粘弹性磁性磨具数学模型 |
2.3 粘弹性磁性磨具的光整机理 |
2.3.1 从磨粒受力分析角度阐释光整机理 |
2.3.2 从光整过程角度阐释光整机理 |
2.4 粘弹性磁性磨具的整体性能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弹性磁性磨具的制备 |
3.1 粘弹性磁性磨具制备工艺流程 |
3.2 清洗粗化磨粒 |
3.3 磨料混合 |
3.4 基体制备 |
3.4.1 聚乙烯醇(PVA)基体制备 |
3.4.2 低粘度硅胶基体制备 |
3.4.3 PVC基体制备 |
3.4.4 PVC糊树脂基体制备 |
3.5 粘弹性磁性磨具制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弹性磁性磨具及载体特性分析 |
4.1 磨具及载体导热性与散热性 |
4.1.1 磨具导热模型建立 |
4.1.2 磨具导热系数公式计算 |
4.1.3 基体导热性与磨具散热性实验对比 |
4.2 磨具流动性 |
4.3 载体分散性 |
4.4 载体其它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弹性磁性磨具光整实验分析 |
5.1 粘弹性磁性磨具光整性能指标 |
5.2 粘弹性磁性磨具光整加工影响因素 |
5.3 实验装置 |
5.4 粘弹性磁性磨具光整实验研究 |
5.4.1 三种基体制备的粘弹性磁性磨具的光整实验对比 |
5.4.2 PVC糊树脂粘弹性磁性磨具参数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小结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9)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轴承滚道光整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传统轴承滚道光整加工 |
1.2.2 轴承滚道精加工技术发展 |
1.3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研究现状 |
1.3.1 表面特性研究 |
1.3.2 机械作用影响 |
1.3.3 脉冲电化学加工研究 |
1.3.4 应用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基础 |
2.1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原理 |
2.2 电极电位及电极反应顺序 |
2.2.1 电极电位 |
2.2.2 电极反应顺序 |
2.3 极化和钝化 |
2.3.1 电极极化 |
2.3.2 金属钝化 |
2.3.3 金属阳极极化曲线 |
2.4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表面整平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间隙处流场模拟 |
3.1 间隙形状确定 |
3.1.1 阴极加工面形状 |
3.1.2 电解液流动方式 |
3.2 间隙流场仿真模拟 |
3.2.1 模型建立 |
3.2.2 网格独立性验证 |
3.2.3 模拟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台研制 |
4.1 试验台整体方案设计 |
4.2 工件和阴极定位 |
4.2.1 阴极定位 |
4.2.2 工件定位 |
4.3 电解液循环 |
4.3.1 电解液过滤 |
4.3.2 电解液选择 |
4.4 磨具加压 |
4.5 试验台及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研究 |
5.1 正交试验 |
5.1.1 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5.1.2 残余应力测量 |
5.2 单因素试验 |
5.2.1 加工间隙影响规律 |
5.2.2 工件转速影响规律 |
5.2.3 加工时间影响规律 |
5.2.4 磨具粒度影响规律 |
5.3 加工表面分析 |
5.3.1 微观形貌观察 |
5.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 |
1.1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的原理 |
1.2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的分类以及特点 |
1.3 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1) 电解液的影响 |
(2) 电解液浓度的影响 |
(3) 电解液温度的影响 |
(4) 电流密度的影响 |
(5) 加工电压的影响 |
(6) 磨具粒度和压力的影响 |
(7) 磨削速度的影响 |
2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我国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存在的问题 |
4 发展趋势 |
四、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对称结构零件振动抛光与去毛刺试验研究[D]. 王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D]. 高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3]油泵齿轮往复旋流复合光整加工的工艺方案与理论分析[D]. 王琦.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4]大齿轮变异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方案设计及实验验证[D]. 谢盼新.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5]基于EDEM的滚磨光整加工机理分析和参数优化[D]. 田雨.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6]粘弹性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机理及实验研究[D]. 黄虎.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7]纺机关键零件镜面光整技术的研究[D]. 李卫权. 东华大学, 2014(09)
- [8]粘弹性磁性磨具特性研究及实验分析[D]. 师建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9]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研究[D]. 张建龙. 山东大学, 2013(11)
- [10]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J]. 张志金,张明岐,曹新鹏,程小元. 材料导报, 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