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外线和消毒剂协同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21)在《茶多酚消毒方式对饮用水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对常规饮用水水质检测指标的关注外,也把目光聚集到了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传统的饮用水消毒方式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甚微,因此一种高效抑菌且对抗性基因有着较强去除效果的消毒方式亟待出现。茶多酚作为一种绿色天然的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和广谱抑菌性,并且可以破坏抗性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影响抗性基因的转移和传播,可以与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联合使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茶多酚及臭氧-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和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并且探究了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抗性基因的影响。茶多酚单独作为消毒剂时,投加量为200mg/L时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菌的增长。但是200mg/L浓度的茶多酚无法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于色度的要求,所以茶多酚更适合作为辅助消毒剂使用,将茶多酚与臭氧和紫外线联用。研究表明低浓度茶多酚对抗性基因有较强的削减效果,但茶多酚浓度超过200mg/L时削减效果减弱。200mg/L的茶多酚对原水中24种万古霉素类抗性基因有9种抗性基因表现为去除效果,整体去除效果表现较差;对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传播能够有效的抑制,可以使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整体丰度降低;对磺胺类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整体表现为削减;对青霉素类抗性基因的控制效果较好。茶多酚对抗性基因的作用主要包括抑制抗性基因传播的方式和破坏抗性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两方面。臭氧-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和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都能对饮用水中的抗性基因进行控制,不同方式的控制效果不相同。臭氧-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对β-内酰胺酶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对β-内酰胺酶类抗性基因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若饮用水中含有特定浓度的某种抗性基因时,可以根据两种联合消毒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选择,在未知水源水中所含抗性基因种类和浓度时,优先选择臭氧-茶多酚联合方式作为消毒工艺,相比于紫外线-茶多酚联合工艺具有覆盖范围广、去除效果好、效果稳定的优势。不同茶多酚联合消毒工艺作用后的水样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所占比例上略有差别。臭氧-茶多酚联合消毒工艺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削减较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工艺效果更突出。经过臭氧-茶多酚和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工艺处理后,微生物具有的特定功能的基因丰度有很大的变化,经过KEGG通路柱状图反映出两种联合消毒方式对调控遗传信息的折叠、分类和降解、复制和修复、以及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的基因丰度都有明显的削减作用,但臭氧-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较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削减效果更好,这也从侧面解释了臭氧-茶多酚联合消毒对抗性基因削减效果更好的原因。
郭云涛,张东荷雨,张丽阳,彭思琦,罗海云,帖金凤,王新新[2](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空气消毒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等病原体引发的相关疾病已经多次给全球人类造成灾难。气溶胶是这些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快速高效的空气消毒对切断病原体传播至关重要。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技术是一种新型消毒技术,已被证明可灭活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孢子等微生物,由于其高效消杀能力及环境友好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消毒技术中的关键因素,可将其分为物理消毒技术、化学消毒技术和综合消毒技术,该文总结了各种消毒技术的消毒机理、适用场景、研究现状和特点,以及各种技术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消毒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等离子体消毒技术用于中央空调空气消毒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最后以清华大学工字厅为例,证明了本研究团队研发的面放电等离子体消毒技术的实用性,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奠定了基础。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对于当前疫情防控及今后构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有重要意义。
肖琳[3](2020)在《解糖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杀灭实验》文中研究表明解糖类芽孢杆菌为生产用纯水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且一段时间在食品生产用水点检出率较高。如通过纯水污染最终生产的食品,芽孢杆菌易在食品中萌发形成营养细胞,对产品的安全性带来威胁。为保证食品生产用水和产品的质量,必须对目标菌进行有效地杀灭。首先对它的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进而通过对几种杀灭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其杀灭解糖类芽孢杆菌的效果及优缺点,寻找到能有效杀灭此菌的方法和条件。通过实践,发现过氧乙酸复方消毒剂对解糖类芽胞杆菌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首先对从生产用纯水中分离出来的菌落进行了形态观察,发现该细胞呈杆状,在膨大胞囊内有椭圆形芽孢,而且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根据它的生理生化特征初,初步判断该菌为解糖类芽孢杆菌。生理生化鉴定包括厌氧性、运动性、生长曲线绘制、接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明胶液化试验、脱氧核糖核酸酶试验、酪蛋白水解试验、纤维素水解等试验。随后进一步采用16S r DNA序列测定,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芽孢杆菌关系最密切。结合生理生化反应结果,鉴定该菌是解糖类芽孢杆菌。通过展开一系列的实验对解糖类芽孢杆菌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发现此菌在30-60℃的温度下生长良好,对常见的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在16-24h内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耐弱酸性、耐胆盐和耐热等特性。因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内生孢子,芽孢壁厚且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耐高温,在热的纯化水中能生存,常规杀菌方法不易将其杀灭。本文通过悬浮定量消毒剂杀菌、酸性电位水杀菌及高压蒸汽杀菌等杀灭实验进行比对,最终在实际应用中采用高效消毒剂复方过氧乙酸来杀灭此菌,并对杀灭效果进行了有效的后续监控。
齐皖河[4](2020)在《UV-LED与过硫酸氢钾对养殖水体的联合消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可实现全年的连续生产,具有节水、节地、环境友好、高度集约化的特点,是一项在我国正被推广应用的水产养殖新技术。紫外消毒是RAS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将养殖循环回流水中的有害微生物杀死,达到消毒目的。在《水俣公约》的限制下,RAS紫外消毒单元常用的传统紫外汞灯亟需替代的无汞紫外灯源,新兴的UV-LED灯源将是无汞紫外灯源的一种选择,而当前UV-LED电光转换效率低及生产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目前,基于UV-LED的高级氧化工艺(如UVLED与过硫酸氢钾(PMS)联用)是一种节能高效的消毒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以PMS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已被用于池塘养殖水体杀菌和灭藻,但UV-LED及其与PMS联用对RAS消毒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大肠杆菌(E.coli CGMCC 1.3373)为模式菌株,研究了UVLED单独作用(UV-LED)和UV-LED与PMS联用(UV-LED/PMS)这两种作为RAS中引入无汞灯源UV-LED的潜在方案的消毒效果及消毒后细菌的复活行为,着重考察了UVLED波长(275,310和365 nm)与PMS浓度(0.1,1和10 mg/L)这两个因素对UVLED/PMS消毒行为的影响,综合消毒效果、电能效率、应用成本和消毒后细菌复活行为等方面考虑,选出UVA-LED(365 nm)与1 mg/L PMS作为联用的最佳组合应用于实际RAS废水消毒,评估了其对实际RAS废水消毒的可行性,并从主导自由基与细胞生理生化角度初步探讨了UVA-LED与1 mg/L PMS联合消毒的机制,为RAS紫外消毒单元中引入UV-LED灯源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低浓度的PMS(0.1和1 mg/L)对E.coli无灭活作用;高浓度的PMS(10 mg/L)具有杀菌作用,经60 min处理后可实现4.39对数灭活值(LRV)E.coli灭活;在0.27m W/cm2紫外强度条件下,UV-LED对E.coli的灭活作用取决于其波长,UVC-LED(275nm)能实现更大程度E.coli的灭活(处理1 min,6.54 LRV),而UVA-LED对E.coli无灭活作用;UVA-LED对E.coli的灭活作用与其紫外强度有关,UVA-LED在1.07 m W/cm2紫外强度条件下能实现2.89 LRV E.coli灭活(处理60 min)。(2)UV-LED与1 mg/L PMS联用能显着提高UV-LED单独作用的消毒效果,其基于紫外剂量的灭活常数(kd)较UV-LED单独作用在275 nm,310 nm和365 nm波长处分别提高了25%,64%和139%;实现2 LRV E.coli灭活,UV-LED与1 mg/L PMS联用同UVLED单独作用相比能显着降低电能消耗,其所需的紫外剂量在275 nm,310 nm和365 nm波长处分别下降了16.6%,46.2%和42.1%;UVC-LED同其他波长UV-LED相比具有最高的电能效率,其单位电能消耗量(EEO)仅为0.12 k Wh/m3;UV-LED与1 mg/L PMS联用能显着提高UV-LED单独消毒的电能效率,降低UV-LED单独作用的运行成本。(3)UV-LED及其与1 mg/L PMS联用消毒处理后E.coli的复活行为与波长有关,UVC-LED与UVB-LED(310 nm)处理实现2 LRV灭活后E.coli在8 h光照条件下复活百分比分别为22.8%和11.8%,在8 h黑暗条件下复活百分比分别为14.6%和2.4%,即在UVC-LED与UVB-LED消毒处理实现2 LRV灭活后E.coli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光复活与暗修复,且UVC-LED处理后E.coli光复活与暗修复程度要高于UVB-LED,而UVA-LED消毒处理后E.coli无光复活与暗修复现象发生;UV-LED与1 mg/L PMS联用消毒处理后E.coli的光复活与暗修复程度均要低于UV-LED单独消毒处理,UVC-LED与1 mg/L PMS联用消毒处理实现2 LRV灭活后E.coli在8 h后的光复活与暗修复百分比降为18.9%和13.3%,UVB-LED与1 mg/L PMS联用消毒处理实现2 LRV灭活后E.coli在8 h后的光复活与暗修复百分比降为1.1%和0.6%,即UV-LED与1 mg/L PMS处理能够抑制E.coli的复活行为;同一消毒处理后E.coli的光复活程度要高于暗修复,光复活是E.coli复活的主要途径。(4)UVA-LED与1 mg/L PMS联用对E.coli灭活具有协同效应,其消毒作用是由UVA-LED辐射与联用过程中产生的活性基团共同决定的;HO·和SO4·﹣参与UVA-LED与1 mg/L PMS联用消毒过程,其中HO·是起主导作用的活性基团,水样中Cl﹣对联用消毒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细胞膜损伤、细胞内抗氧化酶失活和细胞质蛋白氧化是UVA-LED与1 mg/L PMS联用杀菌可能的作用途径;UVA-LED与PMS联用对实际RAS废水具有一定的消毒效果,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水质和反应器设计等因素去实现UVA-LED与PMS联用的消毒潜力。
刘亚彬[5](2020)在《非洲猪瘟疫情压力下消毒剂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在非洲猪瘟疫情压力下,生物安全得到空前的重视,消毒措施得到全面执行,但是针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消毒剂,猪场该如何选择对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消毒剂,仍然困扰着很多猪场。效果不确切的消毒剂就是最大的生物安全漏洞之一。因此,猪场要做好生物安全,首先要选择对非洲猪瘟病毒最有效的消毒剂。
唐浩源[6](2019)在《超声协同氯化法对饮用水中不同细菌灭活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病原体,缺乏安全饮用水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目前常规的饮用水消毒技术主要依靠氯化消毒剂进行消毒,其消毒效率高,能有效地灭活水中的大多数微生物,但是随着水体污染的加剧,导致在水处理期间需要更高的氯浓度或更长的消毒时间才能达到安全消毒效果。此外,在氯化消毒过程在会产生一系列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饮用水消毒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超声波灭菌技术是一种不产生任何副产品的清洁技术,而受到了广泛青睐。目前,关于超声饮用水处理的研究多处于实验室规模的间歇操作,且单独使用超声灭菌不仅电耗大,而且难以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限制了超声的工业化应用。为此,连续式超声联合氯化法消毒工艺的研究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本论文选择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超声-氯化灭菌进行了对比研究:(1)为了研究超声对不同类型细菌的灭活影响,在连续操作条件下,对超声灭活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三种细菌的灭菌率呈现先增后趋于平稳,最佳处理时间为30 min;在相同条件下,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随超声频率先增后减,70 kHz下的灭菌效果最佳,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效果随频率的升高而减小,在17 kHz下灭菌效果最好;功率密度对灭菌效果具有显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超声功率密度能够有效提高灭菌效果,但功率密度过高对灭菌效果的提升有限,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2)在相同功率密度下,进一步研究了双频超声对灭菌效果的影响,并与相同条件下的单频超声灭菌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双频超声的灭菌效果优于各自单频下的灭菌效果,在17 kHz+33 kHz的双频超声组合下处理60 min,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达到最大对数灭活率为2.13、1.72和1.54,相比于在最佳单频超声处理下,分别提高了0.38、0.28、0.30。虽然双频超声组合能提高灭菌效果,但单独超声灭菌既达不到理想的灭菌效果又消耗较多电能。(3)为了进一步提高灭菌效果和经济性,研究超声耦合氯化法对灭菌效果的影响,并与单独氯化灭菌处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独氯化灭菌下,灭菌过程存在迟缓期和增长期两个阶段,增加氯浓度能够缩短灭菌迟缓期;引入超声预处理后,在氯化消毒初始阶段灭活率迅速增加,灭菌迟缓期被明显缩短,其中在17 kHz+33kHz双频超声组合预处理下,8 mg/L次氯酸钠氯化反应10 min,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数灭活率分别达到3.85、3.52、3.65。较低频率的超声有利于提高灭菌效果,而较高频率的超声对灭菌效果提升不明显。(4)为了探究超声预处理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选择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密度以及超声预处理时间三个因素的三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设计,明确各因素对灭菌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各因素对灭菌效果的影响主次关系为: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密度>超声预处理时间,其中超声频率和超声功率密度对灭菌效果有显着影响,而超声预处理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不显着。综合考虑得到超声预处理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超声频率为17 kHz+33 kHz双频超声组合、超声功率密度为20 W/L、超声预处理时间为5 min。(5)对次氯酸钠使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经超声预处理后,出水中的余氯浓度明显降低,有效地提高氯化消毒剂的使用效率。与8 mg/L的次氯酸钠单独处理相比,经超声预处理后,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毒剂有效利用率分别提高25.1%、40.1%、35.7%,且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对余氯浓度的要求。
吴睿[7](2019)在《沈阳地表饮用水大伙房水源突发微生物污染应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伙房水源是由浑河水系与鸭绿江水系汇合而成的。位于辽河支流浑河中上游,辽宁省抚顺市境内。由于近年来大伙房水源地上游及周边的工农业发展,加之东北特殊气候变化,导致水库水质污染物种类和生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使大伙房水源突发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城市供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沈阳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包括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其中,沈阳水务集团第八水厂等多个水厂为地表水,水源异地取水自抚顺大伙房水库,城市水处理是水源污染时保护水安全的最后屏障,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增强应急处理能力,这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目前传统工艺对饮用水突发性污染的处理还不足以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因此在不改变传统工艺基础上增加强化混凝,预氧化处理以及协同消毒工序对其进行创新改进,分别对汛期高浊水质和冬季低温低浊度水质进行处理研究,试验发现改进后的工艺对氨氮、CODMn、有机物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尤其是对微生物的除去尤为明显。本文课题针对大伙房季节性水质特点,在传统工艺上进行创新改进,探究适合该水质水的处理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汛期和冬季静态预氧化试验研究:针对原水中过量的微生物进行预氧化处理,减轻后续工艺的处理负担,预氧化剂选用二氧化氯、次氯酸钠以及高锰酸钾对微生物进行灭活研究,得出最佳预氧化剂投加量以及运行参数。汛期和冬季静态强化混凝试验研究:将预氧化处理后的原水进行强化混凝处理,降低原水浊度,去除少量的微生物。混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FeCl3)、硫酸铝{Al2(SO4)3}、硫酸亚铁(FeSO4)、聚合硫酸铝铁(PAFS)、聚合硫酸铁(SPFS)。助凝剂采用粉末活性炭、聚丙烯酰胺(PAM)、海藻酸钠。将混凝剂与助凝剂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得出最佳匹配方式以及药剂投加量。汛期和冬季静态强化消毒试验研究:针对强化混凝后原水中剩余的微生物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选用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对微生物进行灭活研究,得出最佳消毒剂投加量以及运行参数。汛期和冬季动态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试验研究:根据静态试验结果进行动态试验模拟运行,将原水通入动态装置中进行净化处理,检测新工艺处理后的相关水质指标,确定了工艺的可行性。通过试验结论选取最优应急处理方案如下。汛期应急处理工艺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次氯酸钠消毒,预氧化阶段二氧化氯投加量为1.5mg/L,混凝剂SPFS投加量为40mg/L,助凝剂海藻酸钠投加为3mg/L,消毒阶段次氯酸钠投加量为1.Omg/L。冬季应急处理工艺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次氯酸钠消毒,预氧化阶段二氧化氯投加量为1.3mg/L,混凝剂PAC投加量为40mg/L,助凝剂海藻酸钠投加为2mg/L,消毒阶段次氯酸钠投加量为1.Omg/L。
史易明[8](2017)在《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禽流感肆虐,屠宰后胴体温度迅速降到04℃,并在该温度下贮藏、运输的冰鲜鸡逐步代替活鸡进入消费市场。冰鲜鸡肉在屠宰过程容易污染微生物,使之存在安全隐患且货架期较短。本实验研究了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的无害减菌以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实验结果如下:1.肉鸡胴体预冷前分别用一定浓度的乳酸、磷酸三钠、焦磷酸钠、二氧化氯四种消毒剂浸泡处理30 s。各处理均可以显着降低鸡胴体表面微生物数量(P<0.05),浓度为0.3%和0.4%乳酸杀灭微生物效果最好,可降低肉鸡表面微生物菌落数约0.81 lg CFU/cm2;处理后24h的鸡皮L*值、a*值均呈上升趋势,b*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乳酸处理后b*值上升,乳酸、磷酸三钠处理前后ΔE值小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两组感官评分均高于85分。0.3%浓度乳酸预冷减菌效果最好。2.冰鲜鸡包装前,采用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UV)照射肉鸡胴体表面14min。各处理均可降低肉鸡表面菌落总数,但照射1 min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均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3、4 min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min内UV照射对肉鸡表面色差值和感官评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鸡皮中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随UV照射时间延长而增加,3 min以内TBARS值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照射3 min杀菌效果最优,可降低菌落总数约0.82 lg CFU/cm2。3.测定冰鲜鸡贮藏过程08 d微生物、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定的变化情况。贮藏过程中,冰鲜鸡菌落总数(TVC)不断增加,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远少于革兰氏阴性菌(G-)。G-平均增长速度为0.50 lg CFU/cm2·d,仅与TVC相差小于1.00 lg CFU/cm2,为冰鲜鸡表面优势菌,大肠菌群的整体趋势与G-的变化一致。冰鲜鸡胸肉pH值从5.70左右上升至6.20左右,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与TBARS值在08 d贮藏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鸡皮过氧化值(POV)变化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VB-N值第8天未达到15 mg/100g,TBARS值贮藏6 d后超过0.50 mg/kg;POV最高为1.9 mmol/kg。菌落总数、TVB-N值、pH值、TBARS值和感官评分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4.研究了多种天然抑菌剂对四种鸡肉常见污染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复配优化。复合保鲜剂的优化结果为:Nisin浓度为0.015%,鱼精蛋白浓度为0.60%,壳寡糖浓度为0.40%,乳酸钠浓度为1.00%,同时添加0.20%甘氨酸。复合保鲜剂对四种受试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达11.14 mm,对鸡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为10.74 mm,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圈直径为11.52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6.58 mm。5.选择天然可食性涂层进行冰鲜鸡的涂膜保鲜,比较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海藻酸钠、燕麦β‐葡聚糖、大豆蛋白和明胶五种材料粘度、透光率、隔氧性及被微生物利用情况等,选择CMC-Na材料。对比0.40%、0.60%、0.80%浓度CMC-Na膜保水性等得到:0.60%CMC-Na溶液粘度适中,约为10.80 mPa·s,500 nm处透光率约为97%,且具有良好隔氧性,TBARS值较对照组小且差异显着(P<0.05),材料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综合保水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6.冰鲜鸡进行乳酸无害减菌,辅助UV杀菌、抑菌涂层处理进行保鲜效果测定。冰鲜鸡贮藏至第8d时,TVC约为5.01 CFU/cm2,G-和G+均相应减少,p H值仅为6.01,TVB-N值为11.85 mg/100 g,TBARS值为0.397 mg/kg,感官评分仍有60分。GC-MS分析确定保鲜处理不会给冰鲜鸡风味产生明显影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保鲜处理下冰鲜鸡保质期约10 d,较对照组延长了5d。
张饮江,段婷,金晶,张曼曼,翟斯凡[9](2013)在《婴儿游泳馆水循环处理系统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婴儿游泳馆扩展迅速,其游泳池水环境质量与婴儿游泳的健康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婴儿泳池的发展现状,评述了现有水循环处理系统中砂滤、活性炭过滤、硅藻土过滤、膜过滤等过滤技术,以及常见的消毒与联用消毒等关键技术;结合婴儿特殊生理所需的高质量水质,提出了针对婴儿游泳馆水体特征的设计处理单元及循环方式,分析了各单元采用的关键技术,以保证安全、无毒、清洁的水质要求,并建立经济性,易操作的水处理控制与管理系统。
赖妙玲,陈玉华[10](2008)在《绿色消毒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紫外线和消毒剂协同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线和消毒剂协同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茶多酚消毒方式对饮用水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与危害 |
1.1.2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转移和扩散 |
1.1.3 饮用水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 |
1.2 传统饮用水消毒方式对抗性基因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 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研究现状 |
1.3.1 茶多酚的消毒机理 |
1.3.2 茶多酚与臭氧联合消毒的研究 |
1.3.3 茶多酚与紫外线联合消毒的研究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水样 |
2.1.2 臭氧、紫外线 |
2.1.3 茶多酚 |
2.2 试验方法 |
2.2.1 常规水质检测 |
2.2.2 细菌总数测定 |
2.2.3 臭氧浓度测定 |
2.2.4 宏基因组测序 |
2.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2.2.6 分析方法 |
2.2.7 数据库 |
第3章 茶多酚消毒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3.1 茶多酚的消毒效果 |
3.2 茶多酚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3.3 16SrRNA对抗性基因的影响 |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抗性基因的影响 |
3.4.1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3.4.2 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研究 |
4.1 臭氧-茶多酚联合消毒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4.1.1 臭氧-茶多酚联合方式对总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4.1.2 臭氧-茶多酚联合方式对各类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4.1.3 臭氧-茶多酚联合方式对抗性基因作用机制 |
4.2 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4.2.1 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方式对总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4.2.2 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方式对各类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 |
4.2.3 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方式对抗性基因的作用机制 |
4.3 两种工艺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茶多酚联合消毒方式作用下微生物群落对抗性基因的影响 |
5.1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5.2 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
5.3 微生物功能聚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空气消毒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类消毒技术 |
1.1 物理消毒技术 |
1.1.1 过 滤 |
1.1.2 静电吸附 |
1.1.3 加 热 |
1.1.4 紫外线 |
1.1.5 电离辐射 |
1.2 化学消毒技术 |
1.2.1 化学类消毒剂 |
1.2.2 臭 氧 |
1.2.3 催化消毒技术 |
1.3 综合消毒技术 |
1.3.1 等离子体 |
1.3.2 等离子体活化水 |
1.3.3 其他综合消毒技术 |
1.4 各种消毒技术的特点对比 |
2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应用关键技术 |
1) 放电结构设计。 |
2) 电源技术。 |
3) 副产物消除技术。 |
3 面放电等离子体消毒应用实例 |
4 结 论 |
(3)解糖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杀灭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细菌芽孢简述 |
1.1.1 芽孢结构特点 |
1.1.2 芽孢的作用 |
1.2 芽孢杆菌简述 |
1.2.1 芽孢杆菌的分类 |
1.2.2 芽孢杆菌的作用 |
1.2.3 芽孢杆菌的危害 |
1.3 类芽孢杆菌简述 |
1.4 常用的杀菌技术 |
1.4.1 热杀菌法 |
1.4.2 高压杀菌法 |
1.4.3 酸性氧化电位水杀菌法 |
1.4.4 超声波杀菌法 |
1.4.5 红外辐射加热技术 |
1.4.6 紫外线杀菌法 |
1.4.7 气体杀菌法 |
1.4.8 消毒剂杀菌法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菌株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试剂与培养基 |
2.2.3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菌株的鉴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设备 |
3.2.2 试剂与培养基 |
3.2.3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落形态观察 |
3.3.2 细菌形态观察 |
3.3.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3.3.4 16SrDNA鉴定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解糖类芽孢杆菌理化性质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设备 |
4.2.2 试剂与培养基 |
4.2.3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适宜生长温度试验结果 |
4.3.2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4.3.3 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
4.3.4 耐胆盐性实验结果 |
4.3.5 耐热性实验结果 |
4.3.6 耐酸性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解糖类芽孢杆菌杀灭方法及效果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仪器设备 |
5.2.2 试剂与培养基 |
5.2.3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CIP清洗验证结果 |
5.3.2 消毒剂杀菌结果 |
5.3.3 酸性水杀菌结果 |
5.3.4 高温蒸汽杀菌结果 |
5.3.5 超声波协同热杀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UV-LED与过硫酸氢钾对养殖水体的联合消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循环水养殖系统消毒 |
1.2.2 UV-LED消毒 |
1.2.3 过硫酸氢钾消毒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UV-LED与过硫酸氢钾联用消毒效果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菌株 |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4 E.coli培养、菌悬液制备及计数方法 |
2.2.5 UV-LED辐射强度测量 |
2.2.6 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PMS消毒效果 |
2.3.2 不同波长UV-LED消毒效果 |
2.3.3 UV-LED与1mg/LPMS联用消毒效果 |
2.3.4 经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V-LED与过硫酸氢钾联用消毒后细菌复活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菌株 |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4 E.coli培养、菌悬液制备及计数方法 |
3.2.5 细菌复活实验操作方法 |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光复活 |
3.3.2 暗修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VA-LED与过硫酸氢钾消毒机制及其对实际养殖废水消毒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2.3 实际循环水养殖系统水样采集 |
4.2.4 水质分析方法 |
4.2.5 消毒机制解析实验 |
4.2.6 实际循环水养殖系统废水消毒 |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UVA-LED/PMS消毒机制 |
4.3.2 UVA-LED/PMS实际RAS废水消毒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非洲猪瘟疫情压力下消毒剂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场常用的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及其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效果 |
1.1 猪场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其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效果 |
1.1.1 常用含氯消毒剂 |
1.1.2 常用含碘消毒剂 |
1.1.3 醇类消毒剂 |
1.1.4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
1.1.5 强碱类消毒剂 |
1.1.6 醛类消毒剂 |
1.1.7 酚类消毒剂 |
1.1.8 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
1.1.9 酸类消毒剂 |
1.1.1 0 复方化学消毒剂 |
1.2 物理消毒 |
1.2.1 清洁 |
1.2.2 高温消毒 |
1.2.3 紫外线消毒 |
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
2.1 消毒剂的选择 |
2.2 使用浓度不当 |
2.3 环境的酸碱度与有机物含量 |
2.4 消毒剂的作用时间 |
2.5 消毒剂温度和环境湿度 |
2.6 消毒剂的酸碱度 |
2.7 水的硬度 |
3 非洲猪瘟下推荐的消毒方案 |
4 总结 |
(6)超声协同氯化法对饮用水中不同细菌灭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饮用水安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1.1.2 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 |
1.2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超声消毒技术概述 |
1.3.1 超声空化理论 |
1.3.2 超声消毒灭菌原理 |
1.4 超声消毒灭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超声波单独消毒灭菌研究 |
1.4.2 超声波与其他技术联合消毒灭菌研究 |
1.5 科学选题 |
1.5.1 研究课题来源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检测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模拟水样的制备 |
2.3.1 试验菌种的选择 |
2.3.2 培养基的制备 |
2.3.3 菌储备液的制备 |
2.3.4 模拟水样的制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超声单独灭菌研究 |
2.4.2 超声联合氯化法灭菌研究 |
2.5 分析检测方法 |
2.5.1 细菌浓度的检测 |
2.5.2 氯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
第三章 连续式超声灭菌研究 |
3.1 引言 |
3.2 连续式超声水处理装置的稳定性 |
3.3 超声处理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4 超声频率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4.1 单频超声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4.2 双频超声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 超声功率密度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1 超声功率密度对大肠杆菌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2 超声功率密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3 超声功率密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效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式超声协同氯化法灭菌研究 |
4.1 引言 |
4.2 次氯酸钠单独灭菌消毒实验 |
4.3 连续式超声场协同氯化法灭菌效果 |
4.3.1 单频超声对超声预处理灭菌效果的影响 |
4.3.2 双频超声对超声预处理灭菌效果的影响 |
4.4 正交实验 |
4.4.1 正交实验理论 |
4.4.2 正交实验设计 |
4.4.3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次氯酸钠使用效率 |
4.6 连续式超声联合化学法水处理装置的灭菌稳定性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沈阳地表饮用水大伙房水源突发微生物污染应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饮用水资源状况 |
1.1.2 水环境病原微生物污染以及危害 |
1.2 常规饮用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
1.3 水厂预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 |
1.4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化学剂消毒法 |
1.4.2 物理消毒法 |
1.5 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的消毒副产物 |
1.6 发展趋势—联合消毒法 |
1.7 课题提出的目的及研究的意义 |
1.7.1 课题提出的目的 |
1.7.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8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难点 |
1.8.1 课题研究内容 |
1.8.2 课题研究难点 |
1.9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检测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试验装置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仪器 |
2.4 大伙房水库水质指标 |
2.5 配制原水水质指标 |
2.6 试验选用微生物的种类及来源 |
2.6.1 大肠菌群 |
2.6.2 枯草芽孢杆菌 |
2.6.3 金黄色葡萄球菌 |
2.6.4 蜡样芽孢杆菌 |
2.6.5 试验选用微生物来源 |
2.7 微生物试验与分析方法 |
2.7.1 配制细菌培养液及固体培养基 |
2.7.2 细菌接种 |
2.7.3 菌落总数测定 |
2.7.4 总大肠菌群测定 |
2.7.5 微生物染色 |
2.8 预氧化静态试验流程 |
2.9 强化混凝静态试验流程 |
2.10 消毒静态试验流程 |
2.11 动态试验研究 |
2.12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
3 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对汛期原水处理试验研究 |
3.1 静态试验—最佳预氧化处理条件 |
3.1.1 确定微生物投加量 |
3.1.2 次氯酸钠对细菌灭活的影响 |
3.1.3 二氧化氯对细菌灭活的影响 |
3.1.4 高锰酸钾对细菌灭活的影响 |
3.1.5 确定最佳预氧化剂条件参数 |
3.2 静态试验—最佳强化混凝处理条件 |
3.2.1 最佳混凝剂确定试验 |
3.2.2 最佳助凝剂确定试验 |
3.2.3 强化混凝对细菌的影响 |
3.2.4 确定最佳混凝条件参数 |
3.3 静态试验—最佳消毒处理条件 |
3.3.1 次氯酸钠对细菌灭活的效果 |
3.3.2 二氧化氯对细菌灭活的效果 |
3.3.3 确定最佳消毒剂条件参数 |
3.4 单一或不同预氧化剂和消毒剂时药剂的剩余量以及副产物量对比试验 |
3.5 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动态运行的处理效果 |
3.5.1 微生物处理效果 |
3.5.2 浊度、二氧化氯剩余量、游离余氯及亚氯酸盐含量 |
3.5.3 氨氮的处理效果 |
3.5.4 COD_(Mn)的处理效果 |
3.5.5 UV254的处理效果 |
3.6 小结 |
4 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对冬季低温原水处理试验研究 |
4.1 静态试验-最佳预氧化处理条件 |
4.1.1 确定微生物投加量 |
4.1.2 次氯酸钠对细菌灭活效果 |
4.1.3 二氧化氯对细菌灭活效果 |
4.1.4 高锰酸钾对细菌灭活效果 |
4.1.5 确定最佳预氧化剂条件参数 |
4.2 静态试验—最佳强化混凝条件 |
4.2.1 最佳混凝剂确定试验 |
4.2.2 最佳助凝剂确定试验 |
4.2.3 强化混凝对细菌的影响 |
4.2.4 确定最佳混凝条件参数 |
4.3 静态试验—最佳消毒处理条件 |
4.3.1 次氯酸钠对细菌灭活的效果 |
4.3.2 二氧化氯对细菌灭活的效果 |
4.3.3 确定最佳消毒剂剂条件参数 |
4.4 单一或不同预氧化剂和消毒剂时药剂的剩余量以及副产物量对比试验 |
4.5 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动态运行的处理效果 |
4.5.1 微生物处理效果 |
4.5.2 二氧化氯剩余量、亚氯酸盐及游离余氯的含量 |
4.5.3 氨氮的处理效果 |
4.5.4 COD_(Mn)的处理效果 |
4.5.5 UV254的处理效果 |
4.6 小结 |
5 饮用水水源突发微生物污染应急处理方案 |
5.1 汛期水源突发微生物污染应急处理方案 |
5.1.1 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次氯酸钠消毒工艺运行 |
5.1.2 次氯酸钠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二氧化氯消毒工艺运行(备选方案) |
5.2 冬季水源突发微生物污染应急处理方案 |
5.2.1 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次氯酸钠消毒工艺运行 |
5.2.2 次氯酸钠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过滤-二氧化氯消毒工艺运行(备选方案) |
5.3 水厂应急处置储备药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肉鸡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
1.1.1 肉鸡产业发展概况 |
1.1.2 肉鸡产业加工概况 |
1.1.3 黄羽肉鸡的品种优势 |
1.1.4 冰鲜鸡肉的发展趋势及优势 |
1.1.5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
1.2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减菌研究现状 |
1.2.1 冰鲜鸡肉主要污染微生物分析 |
1.2.2 屠宰加工过程常用化学减菌剂研究 |
1.2.3 物理非热杀菌技术研究 |
1.3 冰鲜鸡贮藏过程防腐保鲜剂研究现状 |
1.3.1 化学防腐保鲜剂 |
1.3.2 生物保鲜剂 |
1.3.2.1 植物来源的保鲜剂 |
1.3.2.2 动物来源的保鲜剂 |
1.3.2.3 微生物来源的保鲜剂 |
1.4 天然可食性膜的研究进展 |
1.4.1 多糖类可食用膜 |
1.4.2 蛋白类可食用膜 |
1.4.3 其他可食用膜 |
1.5 食品保鲜栅栏技术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培养基、试剂、溶液的配制 |
2.2.1.1 培养基的配制 |
2.2.1.2 菌悬液的制备 |
2.2.1.3 抑菌保鲜剂的配制 |
2.2.1.4 可食性膜液的配制 |
2.2.1.5 生物源复合抑菌保鲜膜液的配制 |
2.2.2 指标测定 |
2.2.2.1 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的测定 |
2.2.2.2 革兰氏阴性菌数(Gram negative, G-)的测定 |
2.2.2.3 革兰氏阳性菌数(Gram positive, G+)的测定 |
2.2.2.4 大肠菌群(Coliforms)的测定 |
2.2.2.5 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值的测定 |
2.2.2.6 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的测定 |
2.2.2.7 过氧化值(Peroxidation value, POV)的测定 |
2.2.2.8 色泽的测定 |
2.2.2.9 pH值的测定 |
2.2.2.10 透光率的测定 |
2.2.2.11 粘度的测定 |
2.2.2.12 消毒剂处理肉鸡的感官评定 |
2.2.2.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定 |
2.2.3 冰鲜鸡加工过程消毒减菌 |
2.2.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
2.2.3.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评定影响 |
2.2.4 冰鲜鸡加工后期紫外线杀菌 |
2.2.4.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
2.2.4.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影响 |
2.2.4.3 紫外线照射对鸡皮TBARS值影响 |
2.2.5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
2.2.6 生物源抑菌剂对冰鲜鸡表面主要腐败致病菌抑制实验 |
2.2.6.1 酶标微量比浊法测定抑菌剂的抑菌活力 |
2.2.6.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
2.2.6.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
2.2.6.4 正交实验结果最优组合的选取 |
2.2.7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
2.2.7.1 膜液透光率、粘度的测定 |
2.2.7.2 膜液隔氧性的测定 |
2.2.7.3 可食性膜材料被微生物利用情况 |
2.2.7.4 膜液的感官评定及玻璃板流延情况 |
2.2.7.5 CMC-Na膜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8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
2.2.8.1 不同保鲜方案下冰鲜鸡的微生物、理化及感官指标测定 |
2.2.8.2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
2.2.8.3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
3.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
3.1.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影响 |
3.1.3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感官影响 |
3.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加工后期肉鸡的影响 |
3.2.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菌落总数影响 |
3.2.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感官影响 |
3.2.3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TBARS值影响 |
3.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
3.3.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
3.3.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理化指标的影响 |
3.3.2.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pH值和TVB-N的影响 |
3.3.2.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TBARS值和POV值的影响 |
3.3.3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感官评分影响 |
3.3.4 冰鲜鸡贮藏过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冰鲜鸡天然抑菌保鲜剂的选择 |
3.4.1 生物源抑菌剂对四种受试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
3.4.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
3.4.2.1 天然抑菌剂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影响 |
3.4.2.2 天然抑菌剂对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影响 |
3.4.2.3 天然抑菌剂对假单胞菌生长曲线影响 |
3.4.2.4 天然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影响 |
3.4.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
3.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
3.5.1 可食性膜材料的选择 |
3.5.1.1 不同膜液透光率比较 |
3.5.1.2 不同膜液粘度比较 |
3.5.1.3 不同膜液隔氧性比较 |
3.5.1.4 不同膜液被微生物利用情况比较 |
3.5.1.5 膜液的感官评定 |
3.5.1.6 膜液的玻璃板流延及成膜情况 |
3.5.2 CMC-Na膜浓度的确定 |
3.5.2.1 不同浓度CMC-Na膜液粘度的测定 |
3.5.2.2 不同浓度CMC-Na膜液涂膜残留量比较 |
3.5.2.3 不同浓度CMC-Na膜液保水性比较 |
3.5.2.4 不同浓度CMC-Na膜液隔氧性比较 |
3.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
3.6.1 不同保鲜方案下肉鸡贮藏过程表面微生物分析 |
3.6.1.1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菌落总数变化影响 |
3.6.1.2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G-和G+影响 |
3.6.2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pH值影响 |
3.6.3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VB-N值影响 |
3.6.4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BARS值影响 |
3.6.5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感官指标影响 |
3.6.6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保鲜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
3.6.7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
4.1.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肉鸡的影响 |
4.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 |
4.1.4 复合抑菌保鲜剂的优化及抑菌效果 |
4.1.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
4.1.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
4.2 结论 |
5 论文创新之处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9)婴儿游泳馆水循环处理系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婴儿游泳发展现状 |
2 婴儿游泳池池水污染源及特点 |
3 婴儿泳池水循环处理系统关键技术 |
3.1 泳池水循环方式 |
3.2 泳池水过滤方法 |
3.2.1 石英砂过滤器 |
3.2.2 活性炭过滤器 |
3.2.3 硅藻土过滤器 |
3.2.4 膜过滤器 |
3.3 泳池水消毒方式 |
3.3.1 传统消毒方式 |
3.3.2 联用消毒方式 |
3.4 池水加热方式 |
4 婴儿游泳池水循环处理系统研究展望 |
4.1 针对水体特征设计处理单元 |
4.2 处理单元的关键技术分析 |
4.3 形成经济型,易操作的处理设备 |
5 结论 |
(10)绿色消毒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消毒 |
1.1 微波 |
1.2 等离子体灭菌 |
1.3 强光脉冲波技术 (purebright technology) |
1.4 热力灭菌 |
1.5 辐射灭菌 |
2 化学消毒 |
2.1 酸性氧化电位水[5] (Acid oxidation potential water, AOW) |
2.2 二溴海因 (dibromodimethyldantoin, DBDMH) |
2.3 聚六亚甲基胍 (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ine Hydrochloride, PHMB) |
2.4 二氧化氯 |
2.5 含银消毒剂 |
3 生物消毒 |
3.1 抗菌肽 |
3.2 糖类 |
3.3 生物碱 |
3.4 其他抗菌活性物质 |
4 发展方向 |
4.1 传统消毒剂的化学改性 |
4.2 协同效应与复配技术 |
四、紫外线和消毒剂协同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多酚消毒方式对饮用水抗性基因的作用效果研究[D]. 王婷.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空气消毒技术综述[J]. 郭云涛,张东荷雨,张丽阳,彭思琦,罗海云,帖金凤,王新新.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 [3]解糖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杀灭实验[D]. 肖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UV-LED与过硫酸氢钾对养殖水体的联合消毒效应研究[D]. 齐皖河. 浙江大学, 2020
- [5]非洲猪瘟疫情压力下消毒剂的选择[J]. 刘亚彬. 养猪, 2020(01)
- [6]超声协同氯化法对饮用水中不同细菌灭活对比研究[D]. 唐浩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7]沈阳地表饮用水大伙房水源突发微生物污染应急技术研究[D]. 吴睿.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D]. 史易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婴儿游泳馆水循环处理系统研究进展[J]. 张饮江,段婷,金晶,张曼曼,翟斯凡. 科技导报, 2013(30)
- [10]绿色消毒方法研究进展[J]. 赖妙玲,陈玉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