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1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CD21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一、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温彩[1](2021)在《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淋巴瘤中的EB病毒》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淋巴瘤是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认为多种淋巴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关。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进行传播,感染后在宿主体内以裂解或潜伏两种模式存在,二者可交替进行。潜伏期的EBV大部分基因停止转录,仅表达少量蛋白和RNA。其中主要有潜伏膜蛋白(LMP1、LMP2A和LMP2B),潜伏核蛋白(EBNA1、EBNA2、EBNA3A、EBNA3B、EBNA3C、EBNALP),非编码RNA(EBER1 and EBER2)和44个成熟的微小RNA(mi RNAs)。目的:探究几种EBV潜伏相关因子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特点,为后续研究EBV潜伏蛋白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1.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2.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BV潜伏蛋白EBNA2、LMP1和LMP2A。3.判读标准及着色模式:(1)EBER原位杂交呈完整细胞核深蓝色视为阳性细胞判读标准;将≥10%的肿瘤细胞核着色作为EBER阳性病例,<10%的肿瘤细胞核着色作为EBER检出病例。(2)LMP1和LMP2A判读标准:将细胞膜或(膜和浆)呈浅棕色到深褐色的细胞以及呈深棕色核旁点状阳性的细胞均判作阳性。(3)EBNA2判读标准,将胞核呈棕色的细胞判作EBNA2阳性。对LMP1、LMP2A、和EBNA2不做检出病例与阳性病例的区分。结果:1.118个淋巴瘤病例中,EBER“检出病例”和EBER“阳性病例”分别为63例(53.4%)和35例(29.7%);LMP1和LMP2A的检出情况分别为53例(44.9%)和35例(29.7%)。EBNA2只在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中呈现少量肿瘤细胞阳性(0.8%)。2.EBER的检出率高于LMP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BER和LMP1的检出率均高于LMP2A(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63例EBER检出病例中,有28例EBER呈个别或少量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不满足EBER阳性病例条件。4.按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NK/T细胞淋巴瘤(NK/T)、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滤泡性淋巴瘤(FL)、套区淋巴瘤(MCL)、边缘区淋巴瘤(MZL)到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排列顺序,EBER的检出率依次为34.0%、73.7%、100.0%、100.0%、37.5%、83.3%、60.0%和33.3%(对于总例数≤2的病例未进行EBER检出率的计算)。EBER的阳性率分别为9.4%、47.4%、100.0%、100.0%、12.5%、16.7%、0.0%和33.3%。LMP1的检出率依次为20.8%、68.4%、100.0%、66.7%、50.0%、33.3%、60.0%和33.3%;LMP2A的检出率依次为11.3%、68.4%、33.3%、66.7%、37.5%、33.3%、20.0%和0.0%。可见EBER检出率和阳性率以及LMP1和LMP2A的检出率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较低。LMP1在NK/T细胞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中检出率相对较高。LMP2A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中检出率相对较高。(对于总例数≤2的病例未进行LMP1和LMP2A检出率的计算)。5.此外本研究检测到7例(5.9%)EBER阴性,但LMPs呈阳性病例。其中包括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BC型)、滤泡性淋巴瘤(IIIa级)、伯基特淋巴瘤、小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1.原位杂交检测EBER的敏感性与免疫组化检测LMP1基本一致,且二者的敏感性均高于免疫组化检测LMP2A。2.淋巴组织中检出少量EBER阳性细胞,提示患者存在EBV感染,但EB病毒未必是致病因素;3.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与EBV感染密切相关,EBV可能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4.对于部分病例,单纯依靠EBER不足以否定EBV感染,联合LMPs检测有助于避免漏诊。

李红玉[2](2021)在《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为了探索EB病毒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的相关性,了解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现状,在已筛选出新疆地区人群与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A-DPB1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新疆地区健康人群HLA-DPB1亚型与霍奇金淋巴瘤HLA-DPB1亚型与EB病毒gp42的的结合方式、结合力的大小及差异。研究方法:1)我们使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对T1细胞进行HLA-DPB1亚型的慢病毒感染,构建HLA-DPB1重组载体;2)使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标记gp42蛋白,探索不同浓度下,gp42蛋白与HLA-DPB1重组载体的结合效率,获取最佳的gp42蛋白的结合浓度;3)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P+gp42+双阳性细胞,计算HLA-DPB1亚型与gp42蛋白亲和力大小及差异;4)我们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模拟gp42蛋白和HLA-DPB1亚型的结合,获取两者的结合方式、结合形态及所形成复合物的基本属性;5)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初次就诊于新疆肿瘤医院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05例,收集该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者与非EB病毒感染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6)分别选取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5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1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CD3、CD4、CD8、PD1、PDL-1、HLA-DPB1、LMP1、CD30等分子的表达,对比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差异。研究结果:1)T1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的最佳条件是选择B2助感染液、MOI=100、感染时间为72小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LV-DPB1-H组和LV-DPB1-HL组质粒载体;2)探索出gp42蛋白的最佳结合浓度,即gp42蛋白在80μg浓度时,HLA-DPB1与gp42的结合效率最高;3)HLA-DPB1的B链与gp42的A链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该复合物属亲水类蛋白,Resolution为3.25;4)LV-DPB1-HL组的HLA-DP+gp42+的双阳性率明显高与LV-DPB1-H组(29.467±2.108vs 15.867±0.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收集了10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7<0.1)、年龄(P=0.000<0.1),Ann Arbor分期(P=0.088<0.1)、病理分型(P=0.000<0.1)是影响EB病毒阳性预后的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0<0.05,HR:1.026,95%CI:1.014~1.042);6)通过对15例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分析,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LMP1、CD30、PDL1的表达量均高于EB病毒阳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提示LMP1、CD30、PDL1与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A-DPB1的表达量在病例组vs对照组的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EB病毒的gp42蛋白可以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B1在细胞表面相结合,在gp42蛋白的浓度达到80μg时,两个蛋白可以达到较高的结合效率,共同结合后可以在细胞内作用,导致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发生改变,共同参与到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过程中。在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组中,性别、部位、EBV-DNA复制、Ann Arbor分期、病理组织分型、初始治疗方案与EB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但年龄、血液EB病毒检测是影响EB病毒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且EB病毒感染后,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及免疫产物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也许可以通过降低gp42浓度,即降低EB病毒的感染率来降低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另一方面,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断裂氢键、阻止亲水性结合等方式阻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数据可能为后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式及疫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严[3](2020)在《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转化型淋巴瘤(transformedlymphoma,TL)是指低度恶性的惰性淋巴瘤转化为其他高侵袭性的淋巴瘤亚型,可发生于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e lymphoma,SL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以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转化型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缓解后易复发,更容易出现多重耐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在惰性淋巴瘤的转化过程中,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年发病率约为2%-3%,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治疗仍以R-CHOP方案为基础。迄今为止,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对比性分析较为罕见,为探讨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材料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淋巴瘤病区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活检确诊的15例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45例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性别、确诊年龄、ECOG评分、Ann-Arbor分期、IPI评分、β2-MG、LDH、B症状以及有无骨髓侵犯。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病灶组织中CD30、CD21、CD10、CD5、CD3、Bcl-2、Bcl-6、Mum-1 以及 Ki-67 的表达情况,并对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前后病理形态学表现以及CD21及Ki-67的变化情况。入选患者均采用CHOP± R方案治疗6个周期,对比分析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及远期疗效。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近期疗效分析使用秩和检验,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病理形态学:显微镜下可见滤泡性淋巴瘤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过程中,淋巴滤泡结构被弥漫分布的大B细胞取代,且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破坏增多,CD21的表达下降,Ki-67的表达增强。2、一般临床资料: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26.7%(4/1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4.4%(2/4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IPI评分及骨髓侵犯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I评分:χ2=4.808,P=0.028;骨髓侵犯:χ2=3.951,P=0.047)。3、一般病理特征: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60.0%(9/1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93.3%(14/1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28.9%(13/4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60.0%(27/4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CD21、CD3、Mum-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21:χ2=4.808,P=0.028;CD3:χ2=4.689,P=0.030;Mum-1:χ2=4.339,P=0.037)。4、近期疗效: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CR率及ORR有差于原发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的趋势(CRR:46.6%vs 62.2%;ORR:73.3%vs 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远期疗效:截止到2019年5月1日,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4-85)个月,中位PFS为22个月,中位OS为61个月。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3-7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预后差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PFS:χ2=4.680,P=0.031;OS:χ2=4.448,P=0.035)。结论(1)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率低,恶性程度高。(2)经传统化疗治疗后,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远期预后较差。

裴晓音[4](2020)在《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成人常见的NHL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及滤泡性淋巴瘤等。儿童和成人的NHL在生物学、发病率、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儿童或年轻人群中常见的NHL类型为Burkitt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等。而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aediatric-type follicular lymphoma,PTFL)、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Paediatric 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PNMZL)及伴 IRF4 重排的大 B 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rearrangement,IRF4+LBCL)则很少见,且预后较好。2016年WHO造血与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明确提出这3种少见类型。三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重叠,且易与成人相应类型的淋巴瘤混淆,故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可供参考学习的资料有限,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还有待提升。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这三种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这三种疾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及过诊。方法1.收集整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诊断的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与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为3组: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9例,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4例,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3例。2.收集3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疾病分期、治疗方法等。复习所有病例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9例PTF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15岁,发病部位集中在头颈部区域淋巴结,9例患者均不伴有B症状,Ann Arbor分期8例为ⅠA期,1例为ⅡA期。PTFL组织学表现为滤泡性结构,大而不规则,这些滤泡套区变薄或消失,中心没有极向,星空现象明显,肿瘤细胞为大小比较一致的母细胞,胞浆少,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CD20及生发中心标记CD10与BCL6,大多数不表达BCL2,少数可弱表达,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较高。9例病例肿瘤细胞均存在Ig基因单克隆性重排;3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BCL2基因未见断裂。2例患者在病变切除后接受化疗,分别为R-CHOP方案2周期与Hyper-CVAD方案5周期,5例患者仅接受病变切除,目前均无病存活;2例失访。2.4例PNMZ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17岁,发病部位均位于头颈部淋巴结,4例患者均不伴有B症状,Ann Arbor分期均为IA期。PNMZL组织学常表现为滤泡间边缘区增宽,可见大的滤泡结构及似进行性转化生发中心,肿瘤细胞多呈单核样B细胞,胞浆丰富、浅染,核圆形或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CD20,半数病例伴有CD43阳性表达,BCL2常阳性,生发中心标记CD10与BCL6多为阴性,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较低。4例病例肿瘤细胞均存在Ig基因单克隆性重排。1例患者仅接受单纯病变切除,目前无病存活;其余3例失访。3.3例IRF4+LBCL患者,2名女性,1名男性,中位发病年龄19岁,3例患者均不伴有B症状,Ann Arbor分期为ⅠA-ⅡA期。IRF4+LBCL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呈弥漫性或滤泡结节样生长,肿瘤细胞大小中等到大,胞浆较少,核稍不规则,部分可见嗜碱性小核仁。肿瘤细胞CD20均阳性,CD10与BCL6常阳性,MUM1均为强阳性,BCL2也可阳性,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较高。2例行FISH检测IRF4基因均可见断裂,且其中1例伴有BCL6基因断裂。2例患者在病变切除后接受R-CHOP方案化疗5-8周期,目前均存活;1例失访。结论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及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均为常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的成熟性B细胞淋巴瘤,均好发于头颈部区域,分期较早且预后较好。PTFL与PNMZL男性病例多见,常表现为头颈部孤立淋巴结病变,切除后观察随诊似乎是合适的治疗方法;IRF4+LBCL常发生于咽淋巴环与头颈部淋巴结,肿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MUM1,并伴IRF4基因重排,化疗后预后较好。应注意三者与成人对应类型疾病进行鉴别及三者之间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过诊及过度治疗。

李仕聪[5](2020)在《胸腺瘤中EBV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EBV(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胸腺瘤及胸腺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二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相互作用机制也尚不明确。EBV相关疾病患者血中存在游离的EBV DNA,本实验旨在定量检测胸腺瘤及胸腺相关疾病患者血液中游离EBV DNA,探索EBV DNA拷贝数与胸腺瘤及胸腺相关疾病的关系,以及EBV DNA拷贝数与胸腺瘤分型、分期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用于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构建包含EBV DNA的质粒以期为后续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支持。方法:本实验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技术建立EBV DNA定量检测方法,检测胸腺瘤及胸腺相关疾病患者血中EBV DNA拷贝数。通过对实验样本的不同分组,研究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EBV DNA拷贝数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探究EBV感染与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发病的相关性。此外,本实验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瘤及胸腺相关疾病患者EBV DNA拷贝数与血液中各淋巴细胞亚型之间的联系。构建包含EBV感染患者EBV DNA的质粒,以及包含EBV DNA标准序列的质粒,为进一步研究EBV DNA在EBV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帮助。结果: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定量检测36例实验样本,其中包括胸腺瘤患者血液样本2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液样本15例。发现胸腺瘤患者血液中EBV DNA Bam HI-W拷贝数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EBV的活跃状态与胸腺瘤的发生相关。对比重症肌无力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中EBV DNA Bam HI-W拷贝数,发现重症肌无力组具有较高的Bam HI-W拷贝数,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EBV感染在重症肌无力的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分析发现胸腺瘤WHO病理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各亚组之间EBV DNA拷贝数差异不明显。此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随着EBV DNA拷贝数的增加,B细胞表面分子CD19和CD20表达上调。未得到EBV DNA拷贝数与Th17或Treg细胞比例变化之间的明显相关性,但是患者血中Th17/Treg比值随着患者血液样本中Bam HI-W拷贝数的增多而增大,具有显着相关性。同时,本实验成功构建出含有标准EBV Bam HI-W基因,以及包含感染EBV胸腺瘤患者的Bam HI-W基因的质粒,为后续研究EBV感染在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结论:本实验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成功建立定量检测胸腺瘤及胸腺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中EBV DNA拷贝数的方法,并检测临床血液样本,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这一方法为监测胸腺瘤及胸腺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EBV DNA拷贝数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辅助临床的抗病毒治疗的实施,并为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患者抗病毒治疗预后提供参考。EBV感染后,随着EBV活跃状态改变,患者体内淋巴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为后续研究EBV感染与胸腺瘤和胸腺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帮助。

郭艳敏,刘雪霏,焦莉娟,尹书怡,王哲,李新霞,马志萍,杨建民,何妙侠[6](2019)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分级与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学分级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已确诊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2例AITL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突变检测等实验方法进行一系列分组评估,分析其与临床病程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62例AITL病例,男性46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64岁。滤泡树突细胞(FDC)网面积明显扩展(≥30%)40例,浆细胞显着增生(≥10%)37例,B细胞围绕血管聚集分布37例,p53高表达(≥40%)39例,Ki-67阳性指数增高(≥40%)39例,基因检测RHOA突变19例,TET2突变9例,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以上各因素均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CD38阳性细胞<10%、Ki-67阳性指数≥40%、RHOA及TET2突变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AITL中FDC网扩展面积、浆细胞增生程度、B细胞分布模式,并结合基因突变可将AITL分为低度恶性组和高度恶性组,低度恶性组进展缓慢,高度恶性组呈高度侵袭。

王瑶[7](2019)在《EB病毒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普遍相关。ENKTL最常见于亚洲和南美洲无明显免疫缺陷的男性。除EB病毒外,没有任何环境或外在因素被证明与ENKTL发生有关。EB病毒感染NK细胞或T细胞的精确机制以及病毒在ENKT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被完全破译。然而,许多最近的发现揭示了EB病毒能够导致细胞信号传导的紊乱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这提供了对ENKTL的发病机理的新见解。EBV病毒载量的检测不仅可用于ENKTL的诊断,也可用于评价患者对治疗的反应。NK/T细胞淋巴瘤总体来讲预后不良,目前关于其预后因素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之中。本文主要着眼于EB病毒感染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试图为改善患者治疗结局提供方向。

徐海芹[8](2019)在《不同类型淋巴瘤组织中EB病毒的表达及EBNA1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100例淋巴瘤患者中潜伏膜蛋白1(LMP1)及EBV编码的小多聚腺苷酸RNA(EBER)的表达情况,筛选EBV阳性的淋巴瘤病例,为核抗原(EBNA1)基因羧基端测序做准备;同时观察LMP1与EBER的相关性及二者的表达与淋巴瘤类型的相关性,为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对EBV阳性病例进行EBNA1羧基端测序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热点AA487及AA466-527之间的变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00例淋巴瘤组织标本中LMP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100例淋巴瘤组织标本中EBER的表达情况,筛选出EBV阳性病例;同时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EBV阳性病例进行EBNA1基因羧基端的扩增,并将扩增产物送公司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分析淋巴瘤EBV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从LMP1及EBER的表达率看,不同类型淋巴瘤中,仅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L)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LMP1。并且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MP1阳性表达率(8/17,约47%)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LMP1的表达率(1/56,1.79%)(χ2=20.71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淋巴瘤中,仅NK/T细胞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L)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EBER。其余类型淋巴瘤中非肿瘤细胞可散在表达EBER。NK/T细胞淋巴瘤EBER阳性表达率最高(8/9,约89%),霍奇金淋巴瘤EBER阳性表达率次高(10/17,约59%),二者均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EBER的表达率(3/56,5.36%)(χ2=32.770,χ2=21.948;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ER在总淋巴瘤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21/100,21%)明显高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在总淋巴瘤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9/100,9%)(χ2=5.6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从LMP1及EBER表达模式看,LMP1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膜、细胞质及核旁体,EBER阳性信号则定位于细胞核内。LMP1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散在分布,而EBER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呈簇状或片状分布、甚至弥漫分布,也会出现EBER阳性的非肿瘤细胞。(3)本次实验成功扩增15例具有EBER阳性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淋巴瘤EBNA1基因羧基端的部分片段,包括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NK/T细胞淋巴瘤3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和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的扩增产物较多,这与EBER阳性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对15例淋巴瘤EBNA1基因羧基端测序分析,其编码产物为AA439-555。与标准株B95-8相比,15例EBV阳性淋巴瘤组织标本中EBNA1羧基端均出现序列变异。几例具有非肿瘤细胞EBER阳性的淋巴瘤,也均出现了与以往研究相同的共有突变(突变热点AA487及AA466-527之间的变异)。而具有肿瘤细胞EBER阳性的淋巴瘤样本中除了有部分共有突变外,均出现了非共有突变。(5)由于病例数较少,EBV与预后相关性有待于大样本进一步分析。结论淋巴瘤中EBV的表达与NK/T细胞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此两种淋巴瘤的依据。并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伴有一定比例的EBV感染。EBER原位杂交的检测方法较为敏感并且EBER的表达模式有助于淋巴瘤类型的判定。EBNA1基因羧基端扩增产物量与EBER阳性表达结果基本一致,说明EBER的表达常常伴随EBNA1的表达。本组淋巴瘤病例中,除了有部分EBNA1基因羧基端的共有突变外,均出现了非共有突变,这与以往研究不同,为探索EBV的致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病例数较少,EBV与预后相关性有待于大样本进一步分析。

李睿[9](2018)在《基于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的鼻咽癌诊治用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鼻咽癌是我国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耳鼻咽喉部位恶性肿瘤之首。因发病部位解剖结构复杂,鼻咽癌一般不适合手术,而是首选放射治疗。目前放射治疗对早期鼻咽癌患者的治愈率己高达90%以上,但由于早期筛查方法的局限性,大部分鼻咽癌确诊患者已发展到临床中晚期,常伴发远端转移;另外,部分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后容易复发。总之,此类临床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的鼻咽癌严重拉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因此,探索更高效特异的鼻咽癌诊治用的生物靶标日渐成为重要的鼻咽癌研究方向。鼻咽癌与EBV关系密切,在鼻咽癌患者中EBV以II型潜伏态存在,表达一种核心蛋白EBNA1和两种重要的膜蛋白LMP1和LMP2。其中,LMP1和LMP2作为主要的癌蛋白,被认为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90年代起,许多研究人员己提出LMP1和LMP2可作为重要的鼻咽癌诊治用靶标蛋白,但至今未能在临床中获得有效应用。本研究拟以LMP1和LMP2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原制备探索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筛选鉴定,以期获得适合鼻咽癌诊治用的特异性抗体,为LMPs作为鼻咽癌诊治靶标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旨在利用小鼠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从免疫原制备方式比较、免疫佐剂和免疫方案组合比较、抗体筛选方法比较以及抗体性能评价等方面探索LMPs相关鼻咽癌特异性诊治抗体的筛选策略。首先,通过LMPs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确定出LMP1和LMP2各胞外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采用多肽化学合成、多肽串联原核表达、全序列昆虫细胞真核表达、全序列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等不同方式制备出一系列LMPs免疫原,发现LMPs胞外区序列的疏水性严重影响合成肽的合成质量和重组抗原的活性。其次,利用上述制备的LMPs抗原,结合弗氏佐剂、铝佐剂、CpG佐剂以及多糖类、小分子激动剂等免疫佐剂,设计了多种免疫方案进行小鼠免疫,通过常规ELISA和条带Western Blot评价不同免疫方案下的LMPs特异性抗体应答效果,发现合成肽SPL1-3偶联组和有目的抗原表达的全细胞免疫组能诱导出LMPs特异性抗体应答,但不同免疫佐剂的免疫应答比较未见显着差异。再次,比较了全细胞裂解液和膜蛋白包被ELISA与细胞ELISA、ELISPOT以及基于多肽的流式分选等不同筛选方法,发现基于多肽的B细胞分选特异性较差,而细胞ELISA检测灵敏度高且操作方便,是适合细胞膜抗原高通量抗体筛选的最佳筛选策略。最后,对筛选到的98株LMPs抗体进行性质鉴定和应用探索,发现4株LMP1胞内区特异性单抗具有良好的天然抗原结合能力,其识别表位为首次报道;组织学分析显示anti-LMP1单抗9F2和anti-LMP2单抗3A7在免疫组化检测中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鼻咽癌临床组织学诊断新工具;另外,发现单抗9F2转染入胞后能显着降低LMP1阳性细胞内NF-κB水平,对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显示出潜在的治疗价值。据报道,兔单抗与小鼠单抗相比,其识别的表位更加丰富,对于多肽或小分子等低免疫原性的抗原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鉴于LMPs抗原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较弱,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工作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的兔单抗筛选平台,探索LMPs在实验兔中的抗体应答情况,为筛选更好的LMPs特异性单抗奠定基础。首先,确定了兔B细胞群的流式细胞分选方案。第二,构建了兔B细胞的单细胞PCR方法,抗体的轻重链基因扩增成功率为60-100%。第三,建立了兔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方法和最佳的兔B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在该条件下兔B细胞体外培养阳性率(OD值>0.5)平均为38.75%。第四,构建了兔单抗体外重组表达载体pRVRCH/pRVRCL,可满足兔抗体基因在HEK293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第五,基于此技术平台,分别制备了特异识别戊肝病毒和轮状病毒的两种兔单克隆抗体,验证了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可行性,并发现实验兔较实验鼠表现出免疫应答速度更快、滴度更高,倾向于产生更高的亲和力的抗体的优越性。最后,本研究利用兔单抗筛选平台对LMPs特异性抗体应答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细胞抗原和LMP2A的N端重组抗原能够在实验兔中产生明显的抗体应答,尤其是重组抗原在实验兔中的抗体应答滴度较其在实验鼠中的应答滴度提升10-100倍,为进一步筛选LMPs兔单抗奠定坚实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LMP1和LMP2的胞内和胞外区特异性抗体的筛选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成功获得了具有应用潜力的胞内区抗体,证实LMPs特定的合成肽和有目的抗原表达的全细胞抗原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出针对LMPs膜外区的抗体应答,建立了高效的兔单克隆抗体筛选和表达平台,为LMPs相关鼻咽癌特异性诊治抗体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袁小叶[10](2017)在《PBK/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TOPK/PBK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并结合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TOPK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石蜡标本,所有标本中TOPK/PBK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瘤标本中EBER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检测,以及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BER阳性淋巴瘤中LMP1的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8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患儿TOPK/PBK表达与病理类型、临床特征、EBV感染、预后的关系。结果:1.80例患儿男女比例为3:1,发病年龄以6岁以上多见;全组资料结内起病为51.25%,结外起病为48.75%;TOPK表达与患儿年龄、性别、起病部位均无明显相关性。2.TOPK在淋巴瘤标本中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67,P=0.026);TOPK在HL与NHL、HL的两种亚型之间表达无差异;TOPK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阳性率均高于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09);TOPK在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之间表达无差异。3.TOPK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95,P=0.013)。4.TOPK在LDH升高组中阳性率高于LDH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67,P=0.012)。5.TOPK在III期+IV期阳性率高于I期+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5,P=0.030)。6.TOPK在EBER阳性淋巴瘤中阳性率高于EBER阴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25,P=0.026);TOPK在EBER阳性的LMP1阳性淋巴瘤中阳性率高于LMP1阴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12,P=0.017)。7.TOPK阳性组淋巴瘤患儿5年生存率低于TOPK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01,P=0.006)。结论:1.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表达上调。2.TOP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有关,在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中表达也高。3.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TOPK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4.TOPK在LDH升高淋巴瘤和晚期淋巴瘤中表达更高。5.TOPK与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EBV感染有关。6.TOPK表达可作为儿童恶性淋巴瘤预后评估的独立因素。

二、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淋巴瘤中的EB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EB 病毒及其与常见 EBV-LPD 的关系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2)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HLA-DPB1与EB病毒gp42 蛋白的结合方式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分子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化型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4)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发生于儿童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胸腺瘤中EBV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EBV阳性患者样本
        1.1.2 实验研究对象
        1.1.3 诊断标准
    1.2 仪器与试剂
        1.2.1 实验仪器设备
        1.2.2 实验试剂(订购类)
        1.2.3 实验试剂(自行配制)
    1.3 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1.3.1 重组质粒的转化
        1.3.2 重组质粒的提取
        1.3.3 重组质粒的鉴定
        1.3.4 胸腺瘤中EBV DNA拷贝数标准曲线的建立
        1.3.5 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实验样本中EBV DNA拷贝数
        1.3.6 Bam HI-W片段的扩增
        1.3.7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
        1.3.8 重组质粒pc DNA-3.1(+)-Bam HI-W的构建
        1.3.9 EBV阳性患者及实验样本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1.3.10 PCR扩增血液基因组DNA中 EBV Bam HI-W片段
        1.3.11 重组质粒p UCm-T-Bam HI-W的构建
        1.3.12 流式细胞术检测EBV感染患者淋巴细胞表面分子
二、实验结果
    2.1 重组质粒的获得
        2.1.1 重组质粒p UC57-Bam HI-W酶切鉴定结果
    2.2 胸腺瘤中EBV D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2.1 Bam HI-W标准曲线
        2.2.2 实验样本基本情况
        2.2.3 实验样本全血DNA提取溶液的浓度
        2.2.4 实验样本EBV DNA Bam HI-W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结果
    2.3 Bam HI-W表达质粒的构建
        2.3.1 EB病毒Bam HI-W表达质粒pc DNA-3.1(+)-Bam HI-W的构建
        2.3.2 胸腺瘤EBV阳性患者EBV DNA Bam HI-W表达质粒p UCm-T-Bam HI-W的构建
    2.4 胸腺瘤中EBV感染水平对淋巴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2.4.1 胸腺瘤中CD19/CD20与EBV病毒感染水平的相关性
        2.4.2 胸腺瘤中Th17/Treg与 EBV病毒感染水平的相关性
三、讨论
    3.1 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在EBV检测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3.2 EBV DNA Bam HI-W与胸腺瘤之间的关系
    3.3 EB病毒感染在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3.4 检测EBV DNA拷贝数用于指导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3.5 构建EBV DNA Bam HI-W重组质粒的意义
    3.6 胸腺瘤中EBV感染水平与淋巴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相关性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病毒在肿瘤病发副肿瘤综合症的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EB病毒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EB病毒感染的生物学
    1.1 EB 病毒的特性
    1.2 EB 病毒原发感染
2 EB病毒与T/NK细胞肿瘤
    2.1 EB 病毒感染 T 细胞和 NK 细胞的证据
    2.2 EB 病毒相关的 T/ NK 细胞肿瘤
3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
    3.1 易感因素
    3.2 T/ NK 细胞肿瘤中 EB 病毒基因的表达
    3.3 肿瘤的发生
4 EB病毒载量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4.1 EBV-DNA 测量原理
    4.2 EBV-DNA 的应用价值
5 EB病毒感染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不同类型淋巴瘤组织中EB病毒的表达及EBNA1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9)基于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的鼻咽癌诊治用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鼻咽癌概述
        1.1.1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1.1.2 鼻咽癌的临床特征
        1.1.3 鼻咽癌的致病因子
        1.1.4 鼻咽癌的诊断
        1.1.5 鼻咽癌的治疗
    1.2 EB病毒简介
        1.2.1 EB病毒的发现
        1.2.2 EB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1.2.3 EB病毒的生命周期
        1.2.4 EB病毒与肿瘤
    1.3 EB病毒潜伏膜蛋白研究进展
        1.3.1 潜伏期膜蛋白1(LMP1)
        1.3.2 潜伏期膜蛋白2(LMP2)
    1.4 肿瘤治疗性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1.4.1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1.4.2 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
        1.4.3 肿瘤抗体药物的靶点(胞内、胞外)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耗材
    2.3 主要试剂
        2.3.1 E.coli菌株
        2.3.2 质粒
        2.3.3 细胞株
        2.3.4 实验动物
        2.3.5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用常规试剂
        2.3.6 引物与多肽
        2.3.7 免疫佐剂
        2.3.8 其他常规试剂
        2.3.9 临床标本
    2.4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4.1 分子生物学实验常规溶液的配制
        2.4.2 细胞培养/转染用溶液的配制
        2.4.3 ELISA检测用溶液
        2.4.4 免疫组化相关液体的配制
    2.5 实验方法
        2.5.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5.2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5.3 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2.5.4 小鼠淋巴细胞的流式分选与检测
        2.5.5 小鼠杂交瘤细胞的抗体可变区基因钓取
        2.5.6 兔单抗平台相关实验
        2.5.7 免疫学相关试验方法
        2.5.8 其他实验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基于小鼠单抗筛选平台对LMPs相关抗体筛选的探索
        3.1 LMPs相关的抗原研究
        3.1.1 合成肽及其偶联抗原
        3.1.2 原核重组表达抗原
        3.1.3 真核表达系统的重组抗原
        3.1.4 抗原表达细胞株
        3.1.5 核酸免疫抗原的制备
        3.2 LMPs胞外、胞内区抗体筛选免疫方案的制定
        3.3 LMPs相关免疫效果评价
        3.3.1 合成肽免疫组
        3.3.2 原核表达重组抗原免疫组
        3.3.3 细胞与核酸免疫组
        3.4 Anti-LMPs抗体筛选方案探索
        3.4.1 基于抗原表达细胞的筛选
        3.4.2 基于抗原特异性记忆B细胞的流式分选
        3.5 Anti-LMPs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与应用
        3.5.1 Anti-LMPs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3.5.2 Anti-LMPs抗体在免疫组化方面的应用
        3.5.3 Anti-LMP1抗体在鼻咽癌治疗方面的初步探索
        3.6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建立及LMPs特异性兔单抗筛选的探索
        3.7 基于兔B细胞特异性分选的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建立
        3.7.1 兔抗原特异性B细胞染色方案制定
        3.7.2 兔B细胞单细胞PCR平台的建立
        3.7.3 兔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平台
        3.7.4 抗体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3.8 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应用
        3.9 LMPs特异性兔单克隆抗体筛选探索
        3.10 第二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鼻咽癌特异性诊断治疗性抗体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 多次跨膜膜蛋白特异性抗体筛选的挑战
    4.3 LMPs膜内区抗体在鼻咽癌个性化诊断及治疗中的潜力
    4.4 基于流式分选的兔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的重要性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PBK/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器械及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1.4 临床及病理资料的收集
    1.5 实验方法与步骤
    1.6 实验线路图
    1.7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TOPK/PBK免疫组化结果及其表达与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关系
    2.3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Ki-67 关系
    2.4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LDH关系
    2.5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分期关系
    2.6 8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EBER原位杂交及LMP1 免疫组化结果
    2.7 TOPK/PBK表达水平与EBV相关儿童恶性淋巴瘤关系
    2.8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预后的关系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 EB 病毒感染相关恶性疾病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四、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淋巴瘤中的EB病毒[D]. 温彩.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红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D]. 王严. 郑州大学, 2020(02)
  • [4]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D]. 裴晓音. 郑州大学, 2020(02)
  • [5]胸腺瘤中EBV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李仕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分级与预后分析[J]. 郭艳敏,刘雪霏,焦莉娟,尹书怡,王哲,李新霞,马志萍,杨建民,何妙侠.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10)
  • [7]EB病毒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D]. 王瑶.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不同类型淋巴瘤组织中EB病毒的表达及EBNA1多态性研究[D]. 徐海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基于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的鼻咽癌诊治用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研究[D]. 李睿. 厦门大学, 2018(06)
  • [10]PBK/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D]. 袁小叶.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CD21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